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23: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科目:生物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环节,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板书:$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板书:学习目标1.认识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引言: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你会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

明确学习目标 思考、回答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有效的完成学习。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并简单表示实验结果。资料1:

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课件展示问题:

[设问]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指出欧文顿得出的结论是假说,假说是需要验证的。

得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回答问题

1.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

2.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3.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及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 资料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设问]1.我们以前学习过,其中脂质中最丰富的是什么? 2.为什么是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而不是其它细胞?

阅读资料,思考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1.磷脂。

2.因为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学生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问题2: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结合构成膜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资料3: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有机溶剂,可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设问]1.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的界面为什么铺展成单分子层?是怎样排布的? 介绍磷脂分子的特点。

2.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布的?

阅读资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中脂质是双层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磷脂分子在下列情况中的排列方式(从磷脂结构分析)1.平铺于水面上(空气—水界面)。2.细胞膜上。白板上汇报展示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及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问题3:蛋白质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什么位置呢?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及模拟图 资料4: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止模型的观点。

质疑静态“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是否能体现膜的功能呢? 动画展示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蛋白质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展示图片,白板标注蛋白质存在的三种方式。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阅读 学生思考 举例说明 记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给予巩固知识,学生发散性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及动画 资料5: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观看,描述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及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提问:根据前面的分析,小组合作画出流动镶嵌模型。及时引导。

动画展示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主动获得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

展示图片介绍各种结构名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2.蛋白质在脂双层上排布方式有三种:镶在表面,嵌入其中或是横跨整个双分子层的。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图片展示磷脂分子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面,有一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主要起到识别作用)补充糖脂

描述模型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主动获得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

提升探究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你帮助完成相关问题。

※(1)应选取人的哪种细胞做实验?()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在制得成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如果产生______反应,即可以证明细胞成分中含有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

※(4)该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请预测红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________。

※※(6)如果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实验,假设其表面积为S,则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的面积。为什么?。

※※※(7)如果不考虑操作难度,选择细胞也可以得到(5)的结论。

思考、讨论回答

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由 组成;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得出: 膜的成分是和;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 脂质分子是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观察下得出: 的三层结构;

5.1970年,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 膜具有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生物膜以为基本支架;

2.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方式有: ;

3.生物膜具有一定的。

深化记忆

布置作业:学案上的相关习题。

巩固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 价 内 容

评 价 等 级

评价目的优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我能在不懂时向别人请教。

是否敢于请教

我已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

能否独立思考

我能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教学内容。

是否富于想像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是否兴趣浓厚

八、板书设计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脂质分子是连续双层的;

4.罗伯特森得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的三层结构; 5.膜具有流动性;

6.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生物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2.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方式有:镶在表面;全部或部分嵌入;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九.教学反思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我发现举过多的学生不熟悉的的现代生物发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不熟悉的例子,自然就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把这一观点穿插在五个资料分析中,比如让他们根据细胞内外的水环境这一特点推测两层磷脂分子可能的排布结构,让他们分析“三明治”静态结构与一些生命现象矛盾的地方,让他们寻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哪些生命现象,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新课程的这种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确实能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到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且学生了解到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本节将深入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本节的重点是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让学生自己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资料一: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资料二: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师:从资料1和2中我们可以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三: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推论?

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教师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并且画出来

师: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像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布的呢?

生:

资料四:

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亮-暗三层结构。

资料五:

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资料六: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

师:请学生构建生物结构,并画出来 生:

本节课以资料和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思考与讨论,亲身体验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到: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的诱导下,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同时培养立德树人的美育。

第三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内容,我主要通过前期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分析科学家的代表性实验上重点下功夫,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动态图片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先展示一种常见的材料——弹力布,让学生判断是否可以作为制备生物膜的材料并说明理由。进而再引导其他同学思考“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吗?”这么做一方面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实践证明,学生能说出鸡蛋的卵壳膜与细胞膜功能相近,可作为细胞膜的制备材料等实例,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适时、恰当地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帮助并使其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其次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上应主要突出科学史实教育。我将多位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加工成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模拟几个代表性实验的过程,体会从实验现象——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研究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认识到科学发现的漫长和不易,进而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研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学生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静态模型与多媒体动画展示的动态模型结合起来,共同总结并归纳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生物膜模型,还结合多媒体的优势掌握了生物膜的真实结构。既锻炼了自己动脑动手能力又使自己的推理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高一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进而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我在设计时既有小组讨论学习,又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制作模型等手段让学生进行动脑、动手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学生的配合情况让我很满意,只是自己在开头时有点紧张,对于一些问题衔接方面处理的不是很好,最后,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来得及处理随堂练习题,课堂环节有所遗漏,下次需要引起注意。

第四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反思

王文洁

这是10月25日上的一节区级对外公开课,高一这个时候还没有上到这个地方,犹豫再三,还是挑选了这节课,之所以选这节课来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节课相对独立,前面的知识没学也不妨碍本节课的教学;二是因为这节课是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这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观点,有必要浓墨重彩。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详细地看了教学参考,网络上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也看了很多,一时还是有些焦虑,不知如何下手,才能充分体现全程导学,才会避免落了俗套,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又能真正创新课堂。

一开始试上是这样的流程:由探索膜成分入手——探索各成分在膜中的排布形式(学生在学案上先自己画,后组内纠错,再组间展示)——探究排布好的这些分子是静态的还是可以运动的——修正完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画出完整模型——对模型进行解说——课堂演练。经过反思及组内讨论,发现让学生着手在学案上画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很难进行小组间的展示交流,也不便实施纠错修正。思虑再三,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学案呈现科学家实验及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细胞膜的成分——关于成分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说,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或看科学家实验验证)——根据学生得出的成分探究成份之一磷脂在细胞膜中的排布——自制磷脂模型教具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8个,小组活动:在红纸上摆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这个界面上以及在细胞膜中的排布,组间展示交流,相互纠错修正,构建正确磷脂分布模型——把另一成分—蛋白质(有模型)也建构到前面的磷脂双分子层上,组间展示交流,纠错修正——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磷脂和蛋白质是静止还是运动,学习小组模拟——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教材模型比对,发现组成膜的新成分—糖类——修正完善模型,并作解说——回顾科学家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艰辛与持续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体现这种精神。

一节课下来反思不断,这次的课堂有一定的亮点:自制模型发入学习小组充分调动了学生组内辩论与合作的热情,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修正、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胆子放开了,表现积极了,不再怯于回答(尤其是听课者众多的公开课上),即使自己是错误的,也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且在其他小组同学的纠正下表示理解并及时修正自己小组的错误。当然,更多的是不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商榷改进:

1、关于学生构建模型的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最后课堂结束时,每个小组应该构建好一个比较完整且正确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能作为一个作品或成品展示出来给大家看,也就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最好能固定在红纸上,而不是活动的,否则最后随着课堂的结束,学生在课堂中构建的模型最后全部又恢复成一个个零件,回到了模型袋里,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加深对生物膜结构的印象与理解,学生也体会不到制作模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在细节上更应该注重科学性。如在探究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布时,有这样一些形式:镶、嵌、贯穿。而在PPT显示着三种形式时,更好地应辅以科学的解读,如“镶”是整个蛋白质分子附着于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嵌”是蛋白质分子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是蛋白质分子整个横跨于磷脂双分子层间,两头露出于磷脂双分子层。因为课堂上未作适当科学的解读,学生只是看了PPT上的图片留有浅淡的印象,对实际蛋白质的分布还是模棱两可,这是失误的一个地方。

3、最后总结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图片模型进行比较前,应先对各组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赏析评价,如很多组的模型中没有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的蛋白质排布等,应其他小组在相互纠错中指出或由老师点评出,加强科学教学。

以上只是个人对本节公开课的一点教学后的感悟,从这次公开课的准备到实践,感受颇深,老师和学生一样,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可以让我们进步。

2012-10-26

第五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后反思(精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41-01

[教学案情]

这是本人在学校教学节时上的一节公开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我将整节课的教学实录做了整理,然后再进行自我诊断与分析。我从中选取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课堂的导入部分)

展示诗歌:(学生朗读)

生: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

会是何等模样?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首诗歌离格里面描述的是谁?

生:细胞膜

师:对,是细胞膜,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那么,现在给大家三种材料――塑料布、普通布、弹力布,结合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看看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更合适呢?

生1:普通布,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

生2:弹力布,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膜有弹性。

师:塑料布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做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出入,弹力布还有弹性,且能满足前二者要求。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膜具有弹性,所以最适合的材料是弹力布。那弹力布是不是完全具有生物膜的特点呢?

生:不是。

师:对,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那么生物膜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科学家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

片段二

师: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楚一种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楚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

师:出示资料,欧文顿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回答不上)

生2: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诊断分析]

很明显,我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课堂的导入过于罗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导入适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的这段教学中,首先以一首诗为题导入课堂,这是好的,给学生很新颖的感觉,更想知道后面又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但后来,在选择什么材料做细胞膜时,显的有些墨迹,就像在原地转圈行走而不继续前进一样。本来通过一首诗已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可由于又在原地打转似乎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降低了。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就是有限的,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导入占去了很长的时间,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且也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不知道本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所以今后课堂导入要尽量简短明快,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现在想象,自己的导入设计也存在问题,由一首诗导入,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清楚知道该诗描述的是细胞膜。但我马上就给出材料让同学选择什么材料更适合做细胞膜,似乎有些唐突。如果能给学生一个过度思考的机会,效果应该会不同的。在此之前,可以让同学们谈谈对细胞膜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应该很容易回答,“细胞膜很薄,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又可以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膜有弹性。”这样,在呈现什么材料更适合做细胞膜的问题,便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只有弹力布能满足这些要求,然后马上切入正题。

片段二中,出示了一份资料,根据资料内容可得出什么结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是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上。于是我又叫了一个同学来回答。在课堂上,我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且可以按自己预先设想的程序进行。可是往往不会这样完美的,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有困难时,我就显得更加急噪了,不愿意等待,马上换人回答,甚至有时自己就回答了。现在想想,如果能在给学生一点时间慢慢思考,或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引导,或许学生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何必要追求完美?追求教学进度呢?

再作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自己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现象呢?

首先,我认为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不过硬。对于我一个新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教学方针、教学理念了解不透彻,基础的教育理论知识显得苍白,今后要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些贫乏,并不能如鱼得水的应付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所以还要继续努力,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做习题,多多钻研。教学方法还不能熟练的综合运用,还需要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其教学设计方法,提问方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总之,自己会加倍努力,继续夯实教学基本功,力争在两年之内,使个人的教育教学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其次,刚刚踏入高中教师队伍的行列,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今后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兴趣、爱好等,并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这样师生之间便会充满信任与爱心。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对于我来说,刚刚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起跑线上,前进的路上还充满着荆棘、还会有很多暴风雨,但我会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争取早日达到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设计 摘 要 从激发兴趣、阅读分析、小组合作、动手模拟、体验技术、归纳创新这几个方面完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过程,通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李思虎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 刘本举(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利用生物膜研究的科学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资料的课堂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5-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堂实录[精选]

    1、教学实录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展示一首诗)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 生:(看大屏幕)这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②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选合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会宁一中 马丽 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