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改革开放》教案
第9课 改革开放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熟记以下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通过看图理解并说出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
3.通过视频、材料、图示法等多种途径能够简单地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有历史学家评论:20世纪 的中国有两位人物改变了中国命运。一位使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另一位使中国从此富起来了。是谁?怎样富起来? 听音乐<<春天的故事>>.春天指什么?一位老人指谁? 教师指出:邓小平最伟大的功绩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明确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
预习P42——P45正文部分,找出答案标注到课本上 对内改革:
/ 4
1.农村改革:目的、措施、作用。2.城市改革:
时间、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对外开放:
1、背景
2、经济特区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分组展示答案,用笔订正到课本上。
三、合作探究 探究
一、农村改革
思考一下:下列情景出现在什么时期?
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我不买帐,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生回答:人民公社化时期。
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3、提问引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什么?观看视频思考。
4、结合材料分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讨。
(1)材料1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对农民造成了什么影响?(2)材料2反映了我国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顺口溜反映了当时农村广大群众的什么情绪?(3)我国跨入21世纪后农业政策又有哪些新气象?(4)由材料1到现今农业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感悟或启示?
探究二:城市改革
1、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生产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出示两则材料:
(1)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
/ 4
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2)“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弊端:计划经济,统一经营;工人积极性不高;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2、国有企业改革后有何变化?请结合改革内容分析.用图示法说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清晰明了。(打比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3、小试身手。抢答。
探究三:对外开放
出示动态的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了解格局及特点 1、1980年建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生回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教师补充(谐音记忆:“生下三头猪”)2后来增设的经济特区在哪里? 生回答:海南
3、对外开放新格局有什么特点? 生再次回答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
4、结合图文思考: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
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有利于刺激就业,增加收入等。
5、中共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又有哪些重要创举你知道吗?同学们交流分享。
“一带一路”开放政策,亚投行的建立等。
6、小试身手,学生回答。
/ 4
五、板书回顾知识点。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我们必将高举旗帜,讲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播放音乐。
/ 4
第二篇:改革开放教案
改革开放
一、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知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地作用
3、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赞颂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板书《第九课
改革开放》(2分钟)我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0.5分钟)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那么改革是从哪里改的呢?又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看一看
自学指导一:
看42页《家庭联产承包承包责任制》及45页《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考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重点做出标记)
1、对内改革在农村是如何进行的?
2、对内改革在城市是怎样开展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汇报结论出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农村进行改革?(3分钟)
学生解疑,教师归纳总结:计划经济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十分贫困,也就是说这种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定要改革。那么,改革从哪个地区开始呢?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风险,打破这种模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责任制,自负盈亏。这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农民所说的“大包干”。当时农村流行一段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我们看到这种体制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利益、义务紧密的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生活的到改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那好,我们结合本节课及回顾之前的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3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调整? 答: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及这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改革过程中,哪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哪次调整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改革
农村生产合作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几种生产经营体制也就是生产关系符合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人们公社化则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几次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或者国家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农村是改革的突破口,城市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则是攻坚战,我们看第二个问题(3分钟)
找学生回答并总结: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即
1、所有制形式改革。
2、经营管理模式改革。
3、分配形式改革。
结合农村的改革和城市的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对内的改革实际上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们来看 自学指导二:
看43——44页《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回答:
1、首先建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他们有哪些作用?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
特区,随后又于1988建立海南省,增设为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五大经济特区中,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年里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人称深圳是“一夜崛起的城市”。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注意教材中提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设立,1990年国家开发开放浦东后,使这个昔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的地方,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我们欣赏一下浦东的新景象。出示浦东的变化图片。
经济特区的建立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我国逐步建立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看第二题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上天连秦烟,青连通宁温,福广嵁北海)————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珠江、闽南的三角地带、环渤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配合课件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探究: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1840年帝国主义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进行开放)有什么不同? 开放的姿态吧不同:近代是被迫开放,现代是主动开放。
开放的区域不同:近代在东南沿海、长江沿岸一带开放,现代开放是从沿海到内地,全方位的开饭。
开放的实质:近代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表现,现代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
开放的后果不同:近代前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现代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质区别:主权是否独立、是否坚持平等互利、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自学汇报,课件配合进行讲解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总结:
本节课讲述了对内改革,改革想从农村开始,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改革的攻坚战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上天连秦烟,青连通宁温,福广嵁北海)————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珠江、闽南的三角地带、环渤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篇:改革开放教案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等基本史实。
2.通过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材料引路问题导入法。
五、学情分析:由于初二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是很充分,所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历史。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爱在文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导入:课前,我播放了咱们文登市市歌的视频《爱在文登》,你看到了什么?
动听的歌曲、精美的画面,展示了文登秀美风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住在文登,爱在文登,如今的文登已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强县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改革开放》。(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探索篇,说历史故事。
(三)知识衔接:
1.探索篇——历史故事
出示宣传土地改革法、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历史事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的改革。农民的出路到底在哪儿呢?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2.转折篇——党的故事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得出结论:我们的党能够及时认识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因此,是一个伟大的党,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四)学习新课,探寻历史
■改革篇——农村的故事
1.改革从这里开始:出示沈浩照片,引出中国农村改革从小岗村开始。让学生介绍沈浩的事迹。(学校宣传栏里有相关介绍,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来)2.自学农村改革部分
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3.改革篇——农村的故事
出示小岗村大包干协议,阐明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出示大包干后农民喜悦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大包干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出示改革刚刚开始的小岗人和改革30年后的小岗人的图片,看改革带来的变化。出示宋村镇蔬菜大棚和界石镇樱桃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农业发展新特点: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出示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知名品牌的商标,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出示数据和对联,说明改革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续写农民故事(出示“告别田赋鼎”图片及文字材料),联系我父亲种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免征农业税,种田给补贴,显示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实力,表明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开始反哺农业。
改革不但在农村取得丰硕成果,城市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这里的故事同样精彩!■改革篇——城市的故事
1.提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国有企业的改革。2.城市的故事
出示材料:请你当厂长。创设情境,将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方面化难为易。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金点子。出示材料:学思之窗。迁移运用大中型企业的改革。3.联系以前学过的改革,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让农民走向富裕,让企业得到重生。历史上,你曾学过哪些改革呢?(出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的相关材料)哪些成功了呢?有什么作用呢?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建设行吗?对,还要打开门户,呼吸新鲜的空气。我们来看开放篇。■开放篇——历史的故事
出示丝绸之路、唐朝对外友好交流的示意图和清朝闭关锁国的漫画图,引导学生
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强,锁国则落后。
历代有作为的君主深谙此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明此理。他打开了中国朝向世界的窗户,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外开放的情况。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要忘了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开放篇——城市的故事
同学们,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哪个小村子开始的?对外开放是从哪儿开始的呢? 请看开放篇——深圳传奇!(播放图片)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它“特”在哪里?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区呢?学生回答,出示图片。
伴随着特区的建立,浦东悄然崛起。你看浦东的变化!(播放图片)
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2010年的浦东成为世界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早在1910年,清末文人陆士谔曾预言,百年后浦东将召开万国博览会。如今他的预言变成现实。请看一则材料:(出示材料,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世博会的召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证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深圳、珠海等一大批现代化城市,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精心策划对外开放格局。请同学们注意看动画演示: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播放动画演示,学生归纳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引导学生区分沿海开放城市与鸦片战争时期的开埠通商的区别。
(五)知识梳理巩固
出示表格,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巩固。
(六)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选择题同桌俩互相检测,材料题集体交流。
(七)生活故事:出示一组教师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示教师个人成长经历,通过说生活故事,说明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六、课堂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春天的日子里,咱们共同领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如今,这股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使我们的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第四篇:《改革开放》教案01
《改革开放》
一、教学背景:
1、课题:《改革开放》
2、课时:一课时
3、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二、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基本具备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所在的学校,农村学生比较多,他们可以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获取一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乡发生变化的信息,教会学生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积累历史基础知识。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理念
备课时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的教学新理念,我对本课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取舍,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来学习,理由是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对内改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起来围绕一个主题,分析比较,达到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预设有针对性,努力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用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语言表述,身体语言等,组织教学,引领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是:如何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教学中通过问题预设,引领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
2、通过巩固练习,在练习中理解重难点。)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是什么会议?它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的精彩导入,所以我用《凤阳花鼓》作为开场,紧接着出示文革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凤阳传唱的两段不同的花鼓词,通过学生朗读,进而思考是什么让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自主预习-交流合作
教师分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带着问题自主预习,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自主预习结束后,针对疑难问题小组交流合作,并通过一帮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4、汇报预习成果(分组展示,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随时提出问题,深化理解教材)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问题预设:
(1)、改革先从哪里开始?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
引导学生看课本总结出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2)、课件视频展示一段关于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教师启发学生: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互相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所说的这种变化。
教师过渡: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问题预设: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由小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提出问题:
1、为什么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下面的小字内容,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其根本原因就是职工的劳动与报酬紧密联系起来了,他们得到了实惠。
2、党的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分别是怎样改革的?试举例说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课前了解的情况,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抓住了机遇,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歌词及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你知道那位老人是谁吗?
(2)这位老人“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3)这位老人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教师总结:
①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吸收侨资、外资; ②为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③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4)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教师总结:
对外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问题探究:
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教师总结:
中国近代史中开放通商口岸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是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抓住机遇,继续扩大开放,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七、巩固知识-反馈检测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课重难点,采用抢答、听歌答题等形式进行反馈检测。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科目:电工基础 课题:基尔霍夫定律
授课班级:11高考班 授课时间:2013-10-16
教学重点:
1、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压定律;
2、能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两个网孔的电路方程。
教学难点:回路电压方程的建立 教学过程(2课时)复习旧课、引入课题:
1.3.2 基尔霍夫定律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节点电流定律)(Kirchhoff Current Law,简称KCL)
(1)ΣI入 = ΣI出 :
I1 + I4 = I2 + I3 + I5
(2)
ΣI = 0 :
I1 +(-I2)+(-I3)+I4 +(-I5)=0 新课教学:
2、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电压环路定律)(Kirchhoff Voltage Law,简称KVL)(1)内容:
ΣIR=ΣE
或 ΣU=0 I3R3 + I2R2I1R1-E1 = 0(2)列方程的方法:
(a)任意设定未知电流的参考方向,并标注在图上(b)任意选定回路的绕行方向
(c)确定电阻两端电压正负(电流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同时取正,反之取负)(d)确定电源电动势正负(电动势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时取正,反之取负)(e)由ΣU=0 列出方程
1.3.3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1、支路电流法:
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联立方程,求出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2、n条支路、m个节点的电路的解题步骤:
(1)设定电流方向,标出各电阻上电压的正负(2)由KCL列出m-1个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
(3)指定回路的绕行方向,按KVL列出n-(m-1)个回路电压方程(4)代入已知数,解联立方程式,求各支路的电流(5)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
3、例题
(P14例1-13): E1=42V、E2=21 V、R1 = 12 Ω、R2 = 3 Ω、R3 = 6 Ω、求各电流。
解:(1)设各支路电流为I1、I2、I3,方向如图所示(2)列电流方程:
I1 = I2 + I3
(3)列电压方程:
(4)代入数值:
解得:
其中I3为负值,表示I3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
4、练习:P19
四、综合题 7.练习、作业布置:
(周绍敏《电工基础辅导与练习》)P30:
3、填空题(2)、(5)P27:
1、是非题(2)、(6)、(7)P33:
4、计算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