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诵读及拓展链接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诗词诵读及拓展链接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蜀相》
一、预习导航:
1、课下预习朗读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及作品简介:
①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②《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1分钟)
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游武侯祠。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蜀相》这首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而又有着深刻的寓意。到底怀有怎样难以言说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小组推荐同学朗读,展示预习成果。(3分钟)
(三)深入研讨,体味情感:(18分钟)
1、诗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襟。”)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这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5、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6、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杜甫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7、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己亥杂诗》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了解了杜甫心忧天下却壮志难酬的伤感,我们再来看一下龚自珍对国家又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二、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2分钟)
三、交流探讨,体会感情:(8分钟)
1、前两句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其中又含有作者怎样的心情?(夕阳西下之际,怀着满腔离愁别恨,诗人就要远离京师。包含着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后两句明似写景,其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拓展链接
一、导入:(2分钟)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小组间按顺序依次说出带“龙”字的成语,不允 许重复,最后卡住的小组为失败组。
二、学生自读《龙与中华文化》,研讨完成下列练习。(10分钟)
1、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那么舞龙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包含着祈雨祈福的意味)
2、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哪些与龙有关的情节?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3、与龙有关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夏历的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
4、列举几个与龙有关的成语。
(望子成龙、车水马龙、龙腾虎跃等)
第二篇:《诗词诵读》教案
学科:语文 课题:《诗词诵读》备课教师: 教研组长签字: 课型:新授 时间: 《迢迢牵牛星》教案
《卜算子﹒咏梅》 陆游 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2.鉴赏全词比喻、拟人、烘托等多种手法 3.背诵中把握作者感情。
激情导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
梅花正是应为傲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品格,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
合作交流
1.学生根据资料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使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2.诵读。
注意读的感情(教师指导)同学评价。抓住了“愁”“寂寞”两个诗眼
3.词的上半阙有哪些意象?
明确:驿站、断桥、黄昏、风雨。
4.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为什么?
明确:荒废驿站的断桥边,寂寞开放的梅花,非常的孤寂凄凉的意境。这样孤苦无依的梅花无人欣赏,正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展现了出来,再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受到暴雨狂风的打击,这是多么凄惨阴沉的画面。
5.表达的梅怎样的品格?
明确:孤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6.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明确:高尚脱俗、坚贞不二的心志。从“一任群芳妒”和“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
7.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衬托、拟人、烘托
8.我们是怎样分析这首诗的?
明确:抓诗眼、找意象、感意境、品语言、悟情感、赏手法来分析的。
9.拓展
你喜欢那种香草作为自己品格的象征?为什么?写一段文字表达。
作业布置
背诵本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出示教学目标。
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4.听示范朗读。5.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
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四、拓展链接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答案: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2.答案:泣涕零如雨 3.答案:动作 情态
补救清遗预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篇:诗词诵读
学科:语文课题:《诗词诵读》备课教师:课型:新授时间:
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词。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无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秦观少从“苏轼”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学步《花间》,善写相思树类,情韵婉转,犹比秋水;历来被奉为《婉约派》首席,有《淮海词》卷。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
3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乐章集》入“歇指调”,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通常以《淮海词》为准。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当时秦观正在别处任职,和恋人苏小妹聚少离多,备尝相思之苦。秦观是以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
二、展示、交流
1、诗文朗诵大比拼,师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查阅资料,理解全诗的意思。《乌衣巷》: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花开点点,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一片荒凉的景象。昔日飞进王导和谢安他们家豪华的厅堂的燕子,现在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
《鹊桥仙》: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名句赏析: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句。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课堂小结
理解诗歌的主题。
《乌衣巷》:
《鹊桥仙》:
五、当堂检测
1、《乌衣巷》中写寂寞衰败之景的句子:。
2、《乌衣巷》中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从侧面描写时代和社会的巨变的诗句:。
3、《鹊桥仙》中赞叹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诗句:。
4、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来表达爱情观的佳句:。
六、补救清遗预设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四篇:诵读经典诗词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生。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活动准备:
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2人。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课件制作。
4、各类节目准备:舞蹈、小合唱、情景剧表演、小组诗等。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三、活动过程:
开场
主持人揭示主题班会“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中华古诗文诵读开始。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舞蹈并歌唱《春晓》,引起兴趣,带入诗境。
2、看图诵诗,春夏秋冬。
3、背古诗比赛。
第二部(亲情)
1、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报答母爱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
4、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友情)
1、以小队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队同学背诵的有关友情的古诗多
2、欣赏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请大家各自找曾帮助你学习,生活的好朋友送贺卡,说一句感谢的话。(放音乐《爱的奉献》)师准备三张贺卡送给三位同学,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当着他们的面说)
第四部(乡情)
1、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
3、情景剧表演 《回乡偶书》
第五部(爱国情)
1、背爱国诗句《示儿》、《己亥杂诗》、《夏日绝句》等
2、出示爱国名句齐读。
3、出示作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齐读)
结束:
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要求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第五篇:诗词诵读
诗词诵读
说
课
2011年10月27日稿
说课稿
语文教学分为阅读教学、造词诵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这次公开课我想在“口语交际”、“诗词诵读”上去尝试。开始本想以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面对挫折》来讲,后来还是选择了第四单元的“诗词诵读”来讲。其一是缘于对诗词的喜爱,其二是我认为诗词这颗古代文学中的璀璨的明珠如果不引导学生去享受,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每一次的《诗词诵读》课我总会全身心地去备,深情地去引导学生赏析,总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的引领下爱上诗词。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感受诗词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第四单元有两首词,一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另一首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两首词都写“愁”,一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一是“轻舟难载”的生离死别之愁,然而两人写“愁”都写到了极致。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的诗词学习中熏陶学生,激发他们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领他们领略诗词的美。
魏志雄 2011年11月27日
诗词诵读
教案
2011年11月27日
诗 词 诵 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及其它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并积累这些词句。
能力目标1、2、3、感悟诗词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炼的语言; 学会从字、词上去鉴赏诗词;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入中国古代文学阆苑,去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去体会李清照“轻舟难载”的生离死别之“愁”。
二、范读诗词,初步感知文本。(配乐范读)
三、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分组互助研读诗词。
1、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
(1)学生借助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读中感悟词文,体会词人所寄寓的感情;
(3)背诵、默写两首词,并尝试作一首(或一句)写“愁”的 “小
诗词”。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研读词文;
3、分组互助研读诗词。
四、学生展示研读成果在班内交流,教师及时点评,小结。
五、教师对两首词进行解读、赏析。
六、拓展,仿中学写:试作一首(或一句)写“愁”的“小诗词”。
七、指导学生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