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23: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

第一篇: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和“中国梦”的实质。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对比法、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一)提出过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呢?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还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四个不是”和“一个没有”的观点,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没有”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第二阶段:1986年9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第三阶段:1990年12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我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4、第四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五句话)。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1、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的一个突出特点。

2、邓小平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邓小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生产力方面来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关系来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社会生产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从最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对统一认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动态体现。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这就是该社会的生产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 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

(二)毛泽东、周恩来等十分重视科学技术

早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重要的科学分支和新兴应用技术,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以及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也逐步发展起来。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党中央提出了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五)进入21世纪,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④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他在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

①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②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个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③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

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 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堂提问: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我国的人均GDP还比较低。据世界银行测算,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750美元,世界排位第149;2000年,人均GDP为800美元,2005年,人均GDP为1703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总体小康主要偏重于经济方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

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2002年农村年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尚未达到小康。不同省市、东中西部和城乡的小康实现程度存在着极不平衡性。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它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超过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 及率达到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以上;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总体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第一,人口问题,形势严峻。

人口高峰:2000—2030人口仍然处于上升阶段,保持现在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的水平,2030人口增长峰值期14.5亿,2050为15亿.中国资源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5--16亿人.就业高峰: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

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1%,按照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老年人口2.3亿,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第二,“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农 业:发展不稳定、后劲不足

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外流,水利失修,土地撂荒。中国的耕地面积连年减少,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70万公顷,2003年已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2003的粮食产量是4.3亿吨,创14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的粮食储备2003降低到20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中国谷物丰收,粮食增产,总产量能达到4.55亿吨,但仍不能满足4.93亿吨的需求,供应缺口达3800万吨左右。

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监利县85%的村有亏空,平均每村每年亏空四十万元,90%有负债,平均负债六十万以上;90%的乡镇财政有赤字,平均年赤字不少于四百万元,平均负债不少于八百万元,靠借高利贷维持。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社会落后。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总量: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种趋势90 年代以来明显加剧。

人均GDP: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5%,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

人均GDP相对差距:1980-2002年,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 由1:1.25扩大为1:1.27。

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第四,收入差距扩大。

按1998年的数据,城镇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 9.6倍,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2.3%,收入最高的10%的人口占总收入的38.4%,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仅占有总收入的5.5%。从全国的居民存款看,1.26%的人口占有7万亿元存款的27%。7.8%的人占有7万亿元存款中的65%。中国15%的人拥有85%的财富;另外85%的人拥有15%的财富。

基尼系数1988年为0.341,1990为0.343,1995为0.389,1999为0.397,2000为0.417。

第五,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

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

知识积累缓慢,技术水平低下,导致资源消耗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疲软”。

资源消耗高,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5倍,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 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质量效益差,中国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生产同样一个单位的产值,消耗却是日本8倍、美国的4倍以及印度的2.5倍。中国的大气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延续下去到2020年估计将高达13%,经济损失惊人。

第六,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

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均值的3倍,人均资源是世界的1/2。中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国是少林国家,现有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

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目前我国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目前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经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4.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第一,从市场需求看,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战略优势。我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而且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

第二,从人力资源看,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按照新的发展理论,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的总人力资本存量已经由28.82亿人年提高到63.14亿人年,增长了1.19倍,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也由17.5%提高到25%。本世纪头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被抚养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最快,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最多,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人口机遇窗”。

第三,从科技发展看,新科技时代将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重大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我国完全可以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强劲 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四,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无论从投资环境还是从市场潜力看,我国既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也有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有助于我国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第五,从对外开放看,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稳定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我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转变政府职能,遵守国际经贸规则,这可以推动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六,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世界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形式的对抗。

第七,从领导力量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四、教师总结全文

第二篇: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强调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关键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能否制定和贯彻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当前,要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中完成总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而且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也是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还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在坚持改革开放不懈怠中完成总任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此,要着眼于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围绕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把注重顶层设计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各方面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折腾中完成总任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丢掉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社会就难免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在新的历史阶段,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如何更好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折腾,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才有坚强保障。(舒国增)

第三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敬爱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多年前比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要看到,我国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共同理想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党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成为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八月一日

第四篇:毛概复习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C.坚持科学发展 D.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选项:A 2.邓小平在()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二大中 C.党的十三大上 D.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 正确选项:D 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选项:D 4.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改革 B.开放 C.发展 D.稳定 正确选项:C 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选项:D 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正确选项:D 7.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共同富裕 B.消除两极分化 C.消灭剥削 D.实现同步富裕 正确选项:A 8.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A.剩余价值的理论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D.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正确选项:B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A.由孙中山提出的 B.毛泽东提出的 C.邓小平提出的 D.江泽民提出的 正确选项:C 10.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是()A.邓小平B.毛泽东 C.陈云 D.江泽民 正确选项:D 1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正确选项:C 1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A.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正确选项:D 1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历史过程。A.改革开放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发展科技教育文化 D.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正确选项:B 14.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C.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 D.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正确选项:A 1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正确选项:A 16.中国梦是()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共产主义 正确选项:C 17.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本质

B.优越性 C.目标 D.基本特征 正确选项:A 18.党的十八大强调,()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A.科技创新 B.吸引人才 C.深化改革 D.扩大开放 正确选项:A 1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提出的。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正确选项:D 20.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在()A.党的十八大会议上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D.第一次出访俄罗斯 正确选项:C 2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的思想。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正确选项:C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的概括包括()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确答案:ABCD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C.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D.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选项:AB 3.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正确答案:ABCD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D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怎样建设党 正确答案:AC 6.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主要有()A.忽视生产力发展 B.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C.照搬苏联经验

D.混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的区别 正确答案:ABCD 7.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发展生产 B.共同富裕 C.改革开放 D.消灭剥削 正确答案:AB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B.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世界共同进步为目标的 正确答案:AB 9.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正确答案:ABCD 10.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有()A.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D.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正确答案:ACD 1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是()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正确答案:ABCD 1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A.解放生产力是前提、发展生产力是目的 B.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反映了()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正确答案:ABD 14.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它是()

A.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 C.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D.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正确答案:ABD 15.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是()A.国家富强 B.社会和谐 C.人民幸福 D.民族振兴 正确答案:BDE 16.中国梦的实现途径()A.坚持中国道路 B.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C.凝聚中国力量 D.弘扬中国精神 正确答案:ACD 17.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了()A.两弹一星计划 B.863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人才强国战略 正确答案:CD 18.2002年——2012年这十年,我国成功的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是()A.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大台阶

B.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迈上大台阶 C.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大台阶 D.军事实力,环保水平,绿化面积迈上大台阶 正确答案:ABC 1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D.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ABCD 20.科技创新有()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引进消化再创新 D.产学研三结合 正确答案:ABC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显著特点是突出了()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D.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正确答案:BCD 22.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经济方面提出()比2010年翻一番。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B.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C.财政收入翻一番 D.外汇收入翻一番 正确答案:AB 23.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A.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B.科学把握我国国情 C.科学把握时代特征 D.汲取西方国家发展经验 正确选项:ABC 2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A.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B.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 C.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D.强力表明了中华民族称霸世界的壮志雄心 正确选项:ABC 25.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是: A.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B.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和幸福得不到保证 D.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正确选项:ABCD 26.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A.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B.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C.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D.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柱 正确选项:ABC)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五篇:社会主义本质教案

1、首页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

2、续页

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补充等。

3、末页

主要包括小结,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下次课复习要点,实施情况及分析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举例和提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科学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学习,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并通过课后的思考题,训练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以及首要任务 三.教学难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PPT课件制作;视频资料搜集;小品准备 七.课时:15分钟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质的规定性。但是,事物的本质并不容易使人直接感知,它必须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靠抽象思维去把握。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从实际出发调整了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但是改革开放每进一步,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原因在于实行这些新的经济政策不仅同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和想法完全不同,而且从表面上看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距离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的要求愈来愈远。仿佛是从社会主义阵地上向后撤退,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出发,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

去,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吗?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种不同的方针政策,究竟哪一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必须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性作出科学的说明。由此产生了究竟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发概念,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社会主义,以便建设一个真正能够显示出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认识根源上来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二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此外,还有一些是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例如平均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这种观念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公平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供的认识来源,当时对社会主义的普遍认识,就经济方面来说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即它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所在。这些方面被概括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

对社会主义这样的认识,其逻辑结论必然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范围,努力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计划经济的水平,努力创造条件减少社会主义社会中体现资本主义旧社会残余和痕迹的因素,也就是搞“一大二公”。“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但在实践上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社会生产力正常发展遭到破坏。因此,在实践中发生问题、遭到抵制时,又很容易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强调阶级斗争。

实践的发展和它所提出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本质表现?是不是还有更高于它的、具有更高概括性的本质属性存在而我们没有加以注意?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2.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990年12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要突破。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在谈到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式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价值的统一。对社会主义来说,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摆脱贫穷,建不成社会主义;而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离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因此过去人们不把它作为体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必需的。他之所以如此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

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我国还处于并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这里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同富裕则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不是短期能够达到的。共同富裕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经过努力能够争取实现的,它是实现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同时,共同富裕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中,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应当说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曲解。邓小平在这里没有直接提到通常所说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并不意味着在他看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社会主义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不具有本质的意义,也不等于否定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的只能产生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不能依靠私有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去实现。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对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这个更高层次的本质来说,它们是实现本质的手段,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离开实现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怎样看待现阶段,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 剥削现象,仍然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有些同学可能感到疑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在社会上,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分析】

我们说,首先,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不是单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在这种物质基础创造出来以前,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其次,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

最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总之,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下载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本质浅论★

    社会主义本质浅论 ——兼谈深圳改革开放经验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理论、深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生产资料由一个国家中的全体公民共同占有的一种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1.ppt.Convertor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讲:仲逸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指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里,邓小平从解 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揭示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观

    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杨真珍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及其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区别;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案 [教学内容]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共享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6-05-17 来源:光明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龚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