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doc
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统计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走进真实、有趣的生活,掌握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领悟统计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文试着从“生活事例引入统计”、“从生活情境出发,从事数学活动”、“在生活实践中自主探究”、“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四个方面为突破口,优化统计的课堂教学,提高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比较系统地安排了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每个年级都贯穿有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统计知识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统计的作用,亲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与以前小学数学中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相比,新课标则把体会、经历和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作为统计教学的首要目标,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统计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让学生走进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通过统计出来的数据发现提出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领悟统计的价值。
一、生活事例引入统计——突显统计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充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亲切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人教版第二册数学《统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一开始就创设“欢庆六一”活动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设计校园,从而展开数据的收集、分类、统计等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花”为主题,设计“在这些花中,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请你猜一猜,喜欢那种颜色花的人最多?”等问题。主题明确后,教师接下来引导思考:“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情况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录下来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再说明:“你们说的办法真好,老师也有一种办法,你们想知道吗?”(全班安静的注视着老师)“好,现在你们同桌两人相互合作,来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在格子里涂一涂,再在下面括号里填数”。(学生合作数花的盆数、涂色、最后汇报成果)师再次讲解:“这就是老师要向你们介绍的方法——统计(板书),你们刚才这个数花、涂色、填表的过程就是统计”。
从引出统计的需要到建立统计的一般过程,学生主动和积极参与、亲身经历,体会到“统计”并不神秘,“统计”十分有用,你我都会统计,从而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
二.从生活情境出发,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亲历统计的全过程。
统计是知识,统计更是一个过程。不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就不可能理解统计的真正内涵,也不能认识到统计的潜在价值。
新课标把统计学习的首要目标定为“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顺理成章,统计知识的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为主线,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在活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比如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统计——《身高和体重》时,以学生自身体重和身高为调查、研究内容,以有丰富内涵的“测量活动”为主题,学生围绕自身或他人的身高与体重自主展开一系列的调查实践活动:以小组现场统计到全班汇报整体情况,每位同学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共同整理数据。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针对身高(或体重)数据相对集中,而且有一个数据密集区,同学们展开分析与讨论,探究如何合理、科学地在统计图中安排这些数据,成功完成了统计图的制作。
最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统计图(表)数据,说一说你能从中获取那些信息,提出哪些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冷静地、数学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对数据作出准确分析、判断和推测。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中国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对小组乃至全班成员的身高与体重提出合理化建议。
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使学生真切领悟到统计的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让学生全面、自主地经历了一个统计的全过程。
三、在生活实践中自主探究——获取统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统计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调查、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因此,在统计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进行调查、统计活动,让他们自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选择,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统计的思想与方法,体会调查、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
在人教版第四册《统计车辆》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社会访问或现场调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统计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到红绿灯现场,限时2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创造的方式方法统计经过的各种车辆数,让学生尝试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与实践,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符号(如画□、×、○……)来记录数据,甚至还用到了“正”字法统计数据。学生自主探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统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体现统计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与解读现实生活与世界,发现、挖掘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无处不在,统计无所不能”的广泛应用价值。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后,不少教师为了辨别、区分这两个统计量,让学生体会两个量各自的优缺点,正确选择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经常以“招工启示”为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这样一则案例剖析:
第二篇: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doc
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统计,例如人教版第二册数学《统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在教学时,一开始就创设“欢庆六一”活动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花”为主题,设计“在这些花中,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请你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吧”。接着“请同学们同桌两人相互合作,来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呢?在相应的格子里涂色并写上相应的数学。”同学们数花、涂色、填表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统计。
二、从生活情境出发,从事数学活动。比如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统计——《身高和体重》时,学生围绕自身或他人的身高与体重自主展开一系列的调查实践活动:以小组现场统计到全班汇报整体情况,每位同学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共同整理数据。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针对身高(或体重)数据相对集中,而且有一个数据密集区,同学们展开分析与讨论,探究如何合理、科学地在统计图中安排这些数据,成功完成了统计图的制作。
三、在生活实践中自主探究,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在人教版第四册《统计车辆》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到红绿灯现场,限时2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创造的方式方法统计经过的各种车辆数,让学生尝试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与实践,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符号(如画□、×、○……)来记录数据,甚至还用到了“正”字法统计数据。学生自主探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统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篇:在统计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是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样的活动,经历统计的过程
学习了老师讲解统计的教学视频,应该说收获很多、感触很深,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些思考。下面就将自己学习的《统计》后的收获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引导学生充分地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1、设计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了统计的需求。
老师课前的谈话交流设计的活动充分的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当老师问:你有办法知道这儿有多少吗?生1:有点不明白,愣住了;生2:统计,用统计就可以知道了。这里既让学生产生了统计的需求,同时也找准了本节课的知识起点----一年级统计的知识(排一排、数一数、分一分)。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了学习新知找准了切入点。
2、充分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在引入知识的起点后,老师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引发统计的需求,这种需求自然地转化为了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3、利用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
4、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老师带学生解决了2个问题:一是书上的练习,二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继而制作统计图。整个教学过程清晰,学生的真实思维暴露更是让本节课生成了很多精彩的瞬间。
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多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本节课中教师设计很多的活动让学生去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直至顺利完成任务。具体来说设计了以下活动:①分一分(课前引入复习中的活动,这一活动充分地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找准了学生知识学习的切入点)②画一画(这一活动是沟通新旧知的桥梁,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习资源来自学生,产生了丰富的生成资源。)③说一说(在有了前面的基础后,学生看统计图说数学问题,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总之,老师的这节课的多种活动的设计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三、反思
老师的真实而精彩的课堂的背后也留给了我一些反思。
1、每一次的活动设计的目的要明确,即活动的要求要细致,不然学生产生的很多资源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的。
2、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很多时候当我们的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达不到我们所预设的目标时,我们不能把一切归于学生,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设计。
3、如何充分利用好生成资源。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会使我们的课堂精彩无比。
第四篇: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
统计这部分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统计的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但让他们真正理解统计的全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我所教的班级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到第七单元《统计》时,我问学生:“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统计了,你觉得什么是统计?什么时候要用到统计?”学生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说,统计就是填一些数;有的说统计就是加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有的说是画“正”字;有的说就是画条形,涂上颜色;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我不禁反思:统计难道就是让学生会根据数据计算,会制统计表、统计图吗?不,绝对不是。是不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收集数据的具体细节上:如多样化的符号表达,可以用○、△、正字等记录等等,是不是我让学生根据数据去计算的太多了?这些当然必不可少,可是只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去制图,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发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收集什么样的数据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尤为重要的内容呀!
课标中也一再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统计表展示的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该怎样落实课标要求,尽快的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我对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尝试。
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本册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且有一个最大变化是随着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一年级代表1个单位改为代表2个单位。书上的例1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情况,如果准备小动物图片,让学生统计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这种统计过程是教师硬生生的抛给学生的,而不能更好的体现统计的必要性,怎没办呢?既然统计就要统计与学生生活或学习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统计价值的。时值12月份,正好我们学校少先队正在搞一个“不把零食带校园”的主题活动,主要倡导学生早晨要吃好早餐,不带早点进校园。我为何不利用一下呢。
上课时,我将学校的这一主题活动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并提出想了解同学们吃早餐的情况,吃的科学不科学?学生顿时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要回答我。我看水到渠成了,就装作一副听不清的样子并以“不能全面了解情况”为由把问题交给了学生,终于学生按捺不住了,有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在全班做个统计吧!”这正是我想要的呀,学生已经有了统计意识。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们讨论该怎样去统计?学生们说一个一个去问,在黑板上做记录。立刻就有学生说:“老师,那不行,万一种类太多,那要写一黑板呀!”是呀,怎么办?有学生提议,挑几种同学们经常吃的主食吧。好,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几种比较大众一些的主食:馒头、面包、油条、米饭、面条,为了更全面,我们还设了“其他”一栏。
统计的项目写好了,问题又来了:“一个一个的问,全班60多个学生问一遍多耽误时间啊。”我故作发愁状。这时数学小组长们发挥了作用,他们主动要求分担我的忧愁,拿起笔和纸来,走到了小组员身边去调查、了解、记录了。我一阵欣喜:同学们自觉的去小组合作了!很快6个小组就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数据收集了上来,逐一给我汇报,我将数据进行了汇总填入统计表中。我又提醒学生:“怎样保证数据全不全呢?”学生即可将每一项的人数相加和本班人数核对发现无误后才进行下一项。这里也帮助学生养成了检查的好习惯。
接着我领着学生在方格纸上制图。吃面包的人数最多有32人,可老师准备的方格纸上竖着数只有20个格怎么办?这和学生以前的固定思维一格代表1个人发生了冲突,学生还是动脑筋说出来:“格子少就一格多代表几个人吧。”我和学生们一起定夺:根据需要就一格代表2个人吧。同时我也问学生:“如果调查的是全二年级或全学校的情况,数据就更大了,怎么办?”学生思路立刻放开了:老师,可以一格代表5个人、8个人、10个人、15个人、20个人、100个人。学生们已经会根据数据的需要调整一格所代表的单位数了。同时我也提醒学生选择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时,尽量选取一些容易标数、容易算的数,如5个、10个、20个等,一般不选那些3个、8个等这些不方便计算的数。学生此时已经很明白了。
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接下来就是对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了,同学们总结了全班早饭吃面包的人最多,吃面条的人最少等等。我又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早餐,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或想法?学生立刻交流起来,有些想法还真让我佩服。有学生说早晨吃面包喝牛奶很有营养,可以长高个;有的提醒大家油条是油炸食品,含铅量高,不易多吃;有的说方便面是垃圾食品,不如挂面营养好,要少吃;还有的同学说,必须坚持吃早餐,因为一天之中早餐最重要,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不要边走边吃早餐,天气冷容易吸凉气,也不利于消化„„
一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十足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讨论、交流、合作、倾听,这正是每个老师想要的课堂呀!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创设了基于学生需求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兴趣,学习主动性,这时的课堂才最有效呀!
第五篇:晏子使楚教学过程范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与尊严有关的名人名言:
(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二、讲解题目:
三、作者简介: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他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景公减轻剥削与刑罚,听取臣下之言。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四、交流预习:
(一)小组交流内容:
1、自己重点学习的生字,掌握的多音字。
2、重点理解的词语。
3、摘录的好句。
(二)汇报交流:
1、哪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能提醒大家吗?
2、哪些字的字形容易读错?
3、正确朗读本课字词。
4、重点理解的词语:
侮辱—— 得意扬扬—— 尊重——
5、区别形近字:
辱()袖()谎()唇()神()慌()
罪()窃()嘻()罚()窍()嬉()
敝()淮()贼()敞()准()诫()
6、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五、检查学习效果:
1、测试
2、订正纠错 测试题:
一、根据“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回答下列问题。
(一)强qiáng(1)力气大。(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3)使用强力;强迫。(4)使强大或强壮。
(二)强qiǎng(1)勉强。
(三)强jiàng(1)强硬不屈;固执。(1)他总是跟妈妈强嘴,这个习惯不好.这句话中“强”字的读音是();意思是。(2)个人意见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这句话中“强”字的读音是();意思是。(3)楚王认为自己的国家国势强盛。
这句话中“强”字的读音是();意思。
二、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是第()个。
①侮辱(wǔ)②乘机(châng)③敝国(bì)④枳(zhǐ)
三、下面词语中带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第()组。
①强盗 强笑 ②乘机 乘客 ③为难 灾难 ④强盛 盛饭
四、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第()个。①悔辱 ②欺军之罪 ③敞国 ④陪不是
五、根据拼音选择合适的字组成词语,填在括号里。pãi 赔 培 陪
①()衬 ②()训 ③()不是
六、选择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慌 谎
(1)生命不可能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张,要冷静思考,再行动。
窃 窍
(2)在学习中,我总结了许多学习小()门,因此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夏夜,草丛底下的小昆虫常常()私语。
七、下列词语中的“辱”与“侮辱”中的“辱”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①辱骂 ② 屈辱 ③奇耻大辱 ④羞辱
八、下列词语中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是第()个。
①侮辱:辱;使受耻辱,侮辱。②窃听:窃;偷。③ 贼冷:贼;偷东西的人。④卖国贼:贼;做大坏事的人。
九、根据解释写词语:
1、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场雨。()
2、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3、把袖子举起来,就能连成一片云()
4、不改变面部神色。形容遇到危险时,沉着镇定,不动声色。()
5、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六、快速读文,思考问题:
1、课文是什么文体?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七、理清文章脉络:分段,总结段意。
八、感悟并质疑:
1、初读了课文,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