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窗》公开课教案
二十、《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分析小说的方法,培养自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述小说故事及质疑、提问、探讨的过程,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重点、难点
1重点:A理解小说内容主题,领悟人生哲理。B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2难点:A学会分析小说。B理解近窗病人为什么要凭想象编造窗外美丽的风景。课时划分: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查工具书解决本文生字词的形音义。2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导入
师述: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实物了。每天早晨起床,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便是打开窗,借以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透过窗,我们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或并不让人赏心悦目的景物。打开心灵之窗,我们还能看到人性的美丑,灵魂的高尚与卑劣。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个跟窗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作者加工创造的成分,因而体裁是小说,又因篇幅短小,因而是小小说,或者说微型小说,文章标题就是《窗》,作者是澳大利亚的著名作家泰格特。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述: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章,这里我想再让同学们听一遍录音朗读。听时请同学们注意把录音朗读跟自己课前的朗读作一比较,发现有自己没有读准的字音、语调请自觉标注、纠正。
2、放录音朗读课文。
3、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4、请学生给本小说的情节分为四个部分。(教师点拨)
四、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写法。
1、问:在了解了故事的基本内容后,你心中产生的最大疑惑是什么?
估计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太出人意料了,为什么近窗病人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而远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呢?小说的情节设置是不是出现了漏洞?事实应该是怎样的?既如此近窗病人为什么要凭想象编造并跟他的病友讲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美景呢?(答案略)
2、如果你是制卷的老师,除了设计上述思考题让学生做外,你还能出哪些思考题?(点拨学生从学习小说方法角度考虑出题)(生出题后,师生共同合作解题)
可出: A小说的结尾方法跟哪位作家的结尾方法类似?小说的结尾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B本小说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小说主要运用哪些手段刻画他们的性格品质?
C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有何看法?
D标题中的窗有哪两层含义?小说为何要以《窗》作为文章的标题?
五、请学生谈通过对本课学习所获得的收获。
六、拓展练习(两题任选一题)
1给本小说续写一段话,想象远窗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后的心理感受与行动。2以“我看泰格特笔下的《窗》”为题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窗(小小说)泰格特(澳大利亚)
关系融洽(开端)
近窗病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产生困扰(发展)
远窗病人――行为卑劣、灵魂丑陋 见死不救(高潮)
未见美景(结局)
通过对比――扬善贬恶、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窗――一语双关――故事线索――窗的故事(将实物之窗与心灵之窗巧妙联系)
第二篇:隔窗看雀 公开课教案
《隔窗看雀》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的理解词语意思,掌握一定的方法。
3、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麻雀“忙碌”、“平庸” 教学难点:体会麻雀“不羞愧”、“不自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字如题:
1、课件出示:“小”,念——?,出示“隹”,点生理解字的意思。(隹:短尾巴的鸟。),将这两个字合起来,可见麻雀是一种怎样的鸟?
师:刚才同学们“雀”字的方法就是通过汉字表意的特点解释字义,今后我们再遇上不认识的字,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2、麻雀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这样一种不起眼的短尾巴鸟,而著名诗人、散文家周涛先生却是不惊扰它们的生活,依偎窗前细细的瞧,静静地看,还为它们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周涛给我们再现的麻雀的世界。
3、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教学重点词。
1、先让我们翻开书97页,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下面让我们看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① 板书“俯”、“瞰”,点读。
师:谁能运用刚开课老师教你们的通过汉字的表意特点解释字义的方法分别理解“俯”和“瞰”?
②出示“俯瞰”,谁能将两个字的意思合起来理解这个词?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③出示"跺脚、羞愧、瞧瞧、平庸、"
师:谁能学以致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以上四个词语的意思。④齐读五个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生读文在听别的同学读时思考文中的麻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什么特点?(请一位学生评价)
2、请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讨论和交流麻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什么特点?(忙碌、平庸、不羞愧、不自卑)
四、学习课文,感悟语言
师:是的。麻雀很平常,课文说它的生活是“忙碌”而“普通”的(板书:“忙碌”、“普通”),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麻雀的“普通”和“忙碌”呢?请你默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生轻读课文,并做记号)
师:好,请同学们放下笔,我们一起来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先把你划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来谈谈你的感受,行吗?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麻雀的什么特点?
预设句A:“它总是拣那些最细的树枝落脚,而且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也好像刚落上的每一根细枝都不是它要找的那枝。”
预设:
生: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出麻雀的好动和不知疲倦。
师:你能不能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出麻雀的不知疲倦和好动? 师:从这句话里还能体会出麻雀什么特点?
(它不停地跳,像“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一样,可以想象它的样子很可爱。)师:你很会想象,能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麻雀可爱的样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读,学生突出“总是”、“不停地跳”、“不停地跺脚”表现麻雀的不知疲倦。
预设句B:“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是非常可爱的,途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眼看着往下栽了,它赶紧扇动几下小翅膀,往高处飞,就像一团扔出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麻雀很小,但是飞行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我还能看出它们飞行的可爱。(教师课件出示)
师:空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是什么样子?(忽然飞下来,又忽然飞高)教师点击课件,动态课件,引导学生看样子,理解句子中麻雀飞行的形象。师:作者把麻雀飞行比作了什么?(把麻雀飞行比作了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师:你体会到什么?(我们常常是不用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才会“扔”。)(体会到麻雀很小,在空中飞行就像我们扔出去的东西,所以麻雀很平凡。虽然几起几落的样子很可爱,但也是十分平凡的)
师:多么可爱的麻雀呀!多么平凡的麻雀呀!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带到课文里读出来。
读第五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要求读出可爱和平凡 评读 齐读
预设C:从“它不知道累”知道了,麻雀不知道累,它不知疲倦。
预设D: “除了跳之外,它的尾巴总在一翘一翘的,看起来像是骄傲,其实是为了保持平衡”
(它不知疲倦,而且很可爱。别的鸟类站在那里都是不动的,而麻雀则是尾巴不断地一翘一翘的。)预设E:“它常常毫无缘由地‘噗’的一声就飞走了,忽然又毫无缘由地飞回来”(体会到麻雀总是那么忙碌。“毫无缘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意思,就是指麻雀没有理由地飞来,又没有理由地飞走了。)④小结: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通过品读文字体会到麻雀不知疲倦、好动、平凡、可爱和活泼。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师:是啊,周先生看到的麻雀是如此的忙碌和平凡,(板书:忙碌平凡)可是作者是为什么而关注它呢?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让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第三篇: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言菊香
2016-4-1
教学目标:
1、探究构思,体会人性美丑;
2、品读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3、激发善心,感悟人物内涵;
4、比较改写,掌握小说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读者评价导入《窗》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译文版在1987年7月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就选编进了中学语文教材。
有人这样评价泰格特的《窗》: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发人深思,富有内涵。
从这句话里,你读到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二、推开故事之窗
小说第1-3段,什么事情几乎成了两位病人生活的全部内容? 为什么?
三、感受美好之窗
1、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景色有怎样的特点?朗读第4段,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的(颜色),我仿佛听到了 的(声音),我心中有一幅 的画面。例如:
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的红色,我仿佛听到了年轻情侣的私语,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湖水的蓝色,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戏声,我心中有一幅欢乐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牡丹花的五彩斑斓,我仿佛听到了网球场上的欢呼声,我心中有一幅热闹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天鹅的白色,我仿佛听到了野鸭翅膀拍打湖面的哗哗声,我心中有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2、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圈出关键词句分析。
明确“很显然”三个字说明窗外的场景是通过靠窗的病人的口述推测得来的,不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此处是伏笔。“仿佛”说明不靠窗的病人的感受确实是听过别人转述之后的心理活动,此处艺术效果是继续铺垫,“只是”揭示答案,说明只有一堵墙,别无他物。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
3、他自身的身体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达到了吗?
小结:开启一扇窗,就会有一幅永远看不够的风景,在眼前,更在心里!心有多善,窗外的景色就有多美!如果心灵的窗里有阳光,即使阴雨天,他的人生也是灿烂的!
四、品读冷漠之窗
可当我们怀揣着一份美好,读到文章最后,那些美景瞬间破灭。是谁摧毁了它?不靠窗病人为什么要亲手摧毁这个爱心公园?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病人的心中去看看。
1、对占据窗口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有什么想法?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浪线划出描写不靠窗病人的心理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不靠窗病人的心路历程。从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明确: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从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看出他的冷漠,他的自私,他的嫉妒,他的贪婪。
2、在靠窗的病人病情危急时和死后,他有什么表现?(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和心理?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立刻、十分痛苦地挣扎、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探头。
从第8段、第11段中的“盯着”看出他只盯着自己的欲望,只能看到自己的欲望,而看不到别人的痛苦与生于死的挣扎。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恐怖和可怕,被欲望吞噬与奴役了的人是多么的让人胆寒。
当他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时候,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贪念。此时的他已全然不顾自己昔日共同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病友的安危,他的心变得冷漠无情,所以才会对于病友的死视若无睹,如此的冷漠与无情。
3、他“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你对此有什么想法?这个结尾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含蓄显示了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作者借墙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这个结尾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我们把这种结尾叫做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有“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俄国的契科夫的《变色龙》,进一步品味这种结尾的无穷魅力。
4、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那你觉得这个不靠窗的病人最后的结局会怎样?你从文中哪里发现的? ——第1小节交待病情重,第7小节交待病情加重,课文结尾看到的是一堵墙会大受打击。
5、透过窗,其实是一堵墙,但是在靠窗的病人的眼里是一个公园,给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纵观全文,重新审视不靠窗的病人,他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他即使看到了真的花园,或许有一时的兴奋,但却失去了友情和良心,失去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6、从不靠窗的病人身上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关键是如何去控制。
五、呵护心灵之窗
1、他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的吗?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明确: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从享受——嫉妒同伴感到羞愧——私欲膨胀极力克制——为达到目的见死不救。写出不靠窗病人的人性的自私与卑劣。很显然,不靠窗病人最初是善良的。在他的心中,也曾筑起属于他的心灵之窗。私念或嫉妒也许是人的一种本能,关键是如何去控制。
2、读到这里,文中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一个自私冷漠的灵魂和一个没有人性的躯壳。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墙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请大家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情节,要注意做到通过描写他的心理、动作和神态来重塑他的心灵之窗。范例:他突然醒悟:“原来靠窗病人是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他无力地躺了下去,眼角留下了一滴泪。窗外,更加安静了些......六、结束语
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窗昭示着人性的光辉和暗淡,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人性的高贵和丑恶,其实只隔着一扇小小的窗。
七、教师赠言
心有多善,窗外的景色就有多美!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让我们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赏析精彩之窗
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精彩吗?为什么? 预设问题:
1、(1)假如把结尾一段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将结尾换成“他看到的是一座美丽迷人的公园”好不好?(3)、加一加:“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将你写的与课文的结局进行比较,哪个更好?
2、既然文章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病人,那文章题目为何不叫《两个病人》而叫《窗》呢?
——《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如果心灵的窗里有阳光,即使阴雨天,他的人生也是灿烂的;如果心灵的窗里没有阳光,即使他站在阳光下,他的人生也是晦暗的。
3、、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小小说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可我们的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景色。研读一下课文的4、5两小节,想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作用:
1、突出靠窗的病人的心地善良、品德高尚。
2、花园象征了他美好的心灵。
3、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加强了悬念,造成了一种落差。
(芮建民)校长听课个人感受:
教学细腻,目标清晰。但是还要进一步锤炼问题的设计,每个问题设计应该精炼、指向性明确,问题也不宜多;板书要有重点地设计、概括要点;引导学生的感悟要进一步联系生活。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小小说
公园
(景由心生)
秃墙
↑
↑
美(享受→惭愧→嫉妒→冷漠→虚伪)丑
【括号内的由同学自由生成】
第四篇:公开课《窗》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认识人性的美与丑。这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教学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1、课堂总体安排还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旨,拓展训练,感悟人生哲理。
2、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分析人物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从关键词句人手,让学生体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在评价不靠窗的病人时,教师锁定关键词“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性格特征。教师又让学生比较分析三句话:“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学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到位,学习效果好。
4、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学生对结尾的补充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出较为合理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明确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师生共同梳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板书“窗”的形状比较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面对内向羞涩的学生,启发力度不够,课堂上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练习时间比较紧,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第五篇:《窗》教案
《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窗》体裁是微型小说。这篇微型小说是由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创作的。故事写了两位同住一病房的病人,一位靠窗,一位不靠窗,靠窗的病人心地善良,每天他把自己看到的窗外的美丽景致描述给不靠窗的病人听,起初不靠窗的病人得到的是享受,后来却滋生嫉妒心理,以至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刻,见死不救。文章通过两位病人互相之间所持的态度的描写,表现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文中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深刻剖析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的道理。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我将本文的重点设定为:感知人物形象,解读人物性格;感悟生活哲理。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前面已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等小说,学生已经对小说的学习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还是紧扣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设计的。我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还是比较浓的,班级中的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敏捷,而且有少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所以我把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把握,由传统的复述改成了让学生来表演。我以为,合作探究学习法、表演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最佳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学习小说相关知识,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过程和方法: 引导启发学生挖掘小说人物灵魂深处的美与丑、善与恶。探究小说巧妙的构思:含义深刻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掌握鲜明刻画人物形象的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小说,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等是非观念的辨别与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人性的美与丑。
2、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
五、教具准备:班班通、ppt课件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境导入。
(板书:窗 泰格特)(二)了解常识
1、回顾小说的相关常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明确微型小说的特点。A、人物少。B、揭示人性的美丑。C、结尾有悬念。(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熟悉课文内容,揭开窗的面纱。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一泓(hóng)俯瞰(kà)消遣(qiǎn)五彩斑斓(lán)栩(xǔ)栩如生
扣人心弦(xián)气喘吁吁(xū)纹(wãn)丝不动
充塞(sâ)漱(shù)洗 胳膊肘(zhǒu)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确定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环境。
(四)再读课文,情境模拟,讲述窗的故事。
1、请学生表演并让其他学生作简单评价。
2、梳理故事情节。
故事开端(1--3)、发展((4--7)、高潮(8--12)、结局(13--15)
(五)细读课文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分析人物应从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考虑,联系课文,具体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人物形象,各组总结、选派代表发言。问:
1、通过分析,你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两种人?
小结:靠窗的病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意志坚强、道德高尚„„
不靠窗的病人:自私狭隘、冷酷残忍、卑劣丑恶„„
2、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文中有几处对比?
(六)深入研讨、挖掘主题
1、文章的标题是“窗”,“窗”有几层含义? 2、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3、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课文,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小说的主题:本文赞扬描述美景的病人,鞭达见死不救的另一个病人,因为他是个冷酷无情的“贪欲者”。一个人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点自私心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他人的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七)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教师寄语: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卑劣丑陋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
(八)课后作业
1、改写这部小说,续写结尾。
2、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
3、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自己的一段经历。
(九)推荐阅读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莫泊桑《项链》
(十)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心
近窗病人 美
乐观善良 热爱生活 道德高尚
灵 之
远窗病人
丑
窗
对比 自私虚伪 冷酷残忍 卑劣丑恶
八、教学反思:
张八郢初级中学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公开课教案 《窗》
学
科:语
文
班
级:八(3)
任课教师:郭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