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第二篇: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内容。【学情与教学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三大奇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黄山松的“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安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2、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指明说)
3、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黄山的风采。(播放视频)
4、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二、新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初读感悟:哪个词点名了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情有独钟)
2、从书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情有独钟?(指名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作者介绍了那些松?
2、指明说: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
3、哪种松给你的印象最深?(指名说)引读、感悟迎客松:
1、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说说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2、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词语及句子。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3、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1)、课件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陪客松的美与奇。(2)、指导朗读,板书。
4、自学送客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找出送客松的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5、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6、配乐读第二小节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三、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设计思路】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教学主要以学生在读中感悟,大胆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从而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好客的主人
绿色的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
《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芒宽中心小学
吴丽萍
2013年11月
第三篇:《黄山奇松》教后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2)在设计时,我有意识的让读写结合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如我在设计教学第三自然段段时,我先让学生说说“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再让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姿态。然后让学生欣赏图片,进行小练笔:
“ 黄
山的松
千
姿
百
态;
。有它
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以这样的句式练笔。可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这小练笔只能放在第三课时去完成。
第四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2.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3.过渡语:黄山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奇松)
4.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乃至 宾客 屹立(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
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 qiú 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的特点,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其它事物,做到从扶到放,有步骤地指导学困生写作,让学生感觉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此爱上写作。】 五.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后反思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
16、《黄山奇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黄山松树的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轻松点,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什么地方? 师: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我们就去黄山看看(出示)黄山
我们班有没有人去过黄山?黄山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黄山的奇松。(出示课题)黄山奇松——齐读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黄山松为什么奇?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生字词检查
过渡:不过要想去看黄山奇松,就必须过好字词关。这些字词你会读了吗?自由读读看。(出示)誉为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 师: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1、师:非常好!“卧”这个字没有组词,谁来给它组个词?(或卧,卧薪尝胆,卧室,卧倒)
那你会写吗?(指导卧的笔顺)
2、你有没有想要提醒大家的字词呢? 结合学生交流,提醒“屹”的书写。
3、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词念----(指玉屏楼)(生齐读“玉屏楼”)
要是你们没学这篇课文,你绝不知道这个词,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起念(出示)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当然是„„黄山决胜处的玉屏楼了。
师:谁能通过这个句子了解玉屏楼?——黄山绝胜处→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
很好,当我们遇到了不懂的词语时,可以联系文章认真去读,这样词语你就能自己理解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要去看黄山奇松了。我请三名同学带着我们一起去看,请这三位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师:同学们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但老师要告诉你们,你们并没有找到黄山松最奇的地方,到哪去找,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一起读——(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四、精读第二小节,感悟黄山松的“奇”
师: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三大名松。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开始——学生自读。
师:让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看黄山奇松,谁带我们去看?(指名分别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部分)
(一)迎客松
师:下面我建议大家一棵松一棵松去仔细看,首先我们来看迎客松,请你们自由再读,这有个问题,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松?你能在这段话中挑一个词填进去吗?(出示)这是一棵()迎客松。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共同的努力,我们把书上能用来形容迎客松的词语都找到了。(出示答案)那看第一句,你能说说看它怎么姿态优美呢?生答 师:恩,那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迎客松图片)我们来欣赏,它的姿态优美主要是在于——,来读(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老师:请你来读让我们感受迎客松的姿态优美。(指名读)姿态优美,我想知道除了姿态优美还有没有? 郁郁苍苍→大家看看图,看看是什么颜色啊?→绿。→那请你把前两句连起来读,我们来体会(指名读)
(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师:同学们刚刚还填了一个“饱经风霜”,谁课前查字典了?请你说说从哪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形容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苦难)
是呀,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你觉得它有多大年岁了? 老师这里有首诗,你们读完就知道了。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想一想,一千多年,可能经历过哪些困难和危险呢?
(暴雪、狂风、暴雨、火灾、烈日炎炎„„)→这就叫饱经风霜。
师:黄山松的生长过程会经历这么多的艰险,那么它生长下来,大家都会觉得奇不奇?
这是它的生命力奇呀。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充满生机
那么迎客松饱经风霜且姿态优美,所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出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二)陪客松
过渡:这是迎客松,我们来看看陪客松,谁来读?(指名读)师:谁能找个词填进去?
(出示)这是一棵()的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师:是呀,这是一棵高大绿色的陪客松,我们来读——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齐读
(三)送客松
师:我们来看送客松。指名读 师:你来填:(出示)这是一棵()的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 枝干盘曲
师:我来考你一个,什么叫枝干蟠曲?我们来看图,它向山下„„(出示图片)师:所以,还有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什么是盆景?是人工的把?那为什么要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呢? 师:从这儿能不能感受到送客松的奇呢?
(四)总结写法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自然段作者怎样写的?作者先总结在玉屏楼能看到三大名松,然后分别介绍了三大名松。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总分
师: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谁写得多?——迎客松写得多。师:是呀,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这样?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呢?——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师:我们在玉屏楼上欣赏了三大名松的奇特风采。黄山是不是只有这三大名松呢?
生齐:不是。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山上其他名松的风景。
(出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