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语的变迁》教学设计
《词语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进一步学习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重难点:
通过词语的变迁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学准备:
查找李白“天长水阔厌远涉”及杜甫“浩劫因王造”诗句意思及出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词语的变迁。
2、读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针对课题提问题,结合板块题目谈谈你对文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生字。
3、进行写字指导。“萝”“媒”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重点学习“攀”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二、切入文章重点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理解“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句话的含义。积累词语:丰富多彩、历尽沧桑、充满朝气、新生儿
三、自主学习课文。
/ 2
1、学习课文内容,在课文中寻找汉语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找一找,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有哪些特点?
3、从“平台”一词入手,讨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4、寻找汉语家园中出现的“舶来客”,交流汇报。
四、拓展。
1、“天长水阔厌远涉”出自李白《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2、“浩劫因王造”出自杜甫《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
五、指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新名词”。
列举“新名词”,并探讨这些新名词背后折射出来的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区分网络非正式词语和词语变迁的关系:
如:MM:妹妹;GG:哥哥。
恐龙:相貌难看的女孩;青蛙:相貌难看的男孩。菜鸟:就是初级水平的新人;大虾:高手或是大侠。倒:晕倒,厥倒;东东:东西。偶:我。
六、作业。
收集新名词,办一张以“词语”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配题。
1、正音字:烙lào 甫fǔ 枇杷pípá
2、近义词:走俏—热销 宽泛—广泛
3、形近字:萝--罗 媒—煤
4、积累词语:
攀谈 媒体 浩劫 变迁
丰富多彩 摇身一变 脱口而出 侧耳倾听
/ 2
第二篇:词语的变迁
课题:2-2词语的变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2.读通文章,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3.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1.指导浏览阅读。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么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二——六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以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比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
五、小练笔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新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流畅,有中心句。
板书设计:词语的变迁
具有“地域性”的特色
有些词语是“舶来客”
词语中的新宠儿——“平台”
农民口中的新名词
动物世界里的语音也在发展
第三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 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①②③
观点: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第四篇:地表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乔瑞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的分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用小石块模拟岩石 用酒精灯模拟剧烈日晒
用冷水模拟冰冷夜间(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6)学生交流想法。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全课小结
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乔瑞霞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时,教材以巨大的岩石如何变成细小沙子和泥土这一问题,引入自然界具有风化作用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材设计了模拟实验,在做这个模拟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因为学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灯,加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取小一些的石块比较合适,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加热过程,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另外,通过“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两幅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除了温度的风化作用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力量可使岩石风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力。通过认识地球外部运动——风化这一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乔瑞霞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内容呈现双线交错的态势,第一条线是自然力量影响地表线,第二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变迁。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已有所了解,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还不深刻,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来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岩石风化对地表的影响。教学准备:录像材料、世界风景图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学生交流想法。(6)小结。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拓展思考
这样设计把课内学习引申到课下探究,把科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第五篇:词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教材中呈现的重点词语。
2.能正确地进行词语搭配。
3.盘点书中重点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4.积累词语,学习运用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读写、讲练、探究等形式掌握重点词语。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词语,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
1.课堂上复习时备用的知识点和练习题的幻灯片。(教师)
2.按课前老师的要求整理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教材中的重点字以及拼音进行了归类复习,这节课我们对教材中的词语进行综合复习。
二、盘点重点词语
1.幻灯片出示:教材中的重点词语。
自己 东西 书本 手足 耳目 今年 左右 回来 水果
上升 出门 白云 里头 下雨 用力 飞鸟 马车
2.教师点评:这些词语是由本册书中要求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是老师筛选出来的易错且易考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但要求同学们会写,而且要求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并且会运用。
3.教师指几名同学读一读幻灯片上的词语,并让他们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4.同桌互相听写、听说词义、评价。
5.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复习,完成习题一。
6.翻阅教材中每组课文后面的词语盘点,读一读,有选择地写一写。
三、复习AABB式、ABAC式词语
1.AABB式词语。
(1)幻灯片出示:
典型例题:照样子,写词语。
高兴 高高兴兴
许多 __________ 漂亮 __________
(2)教师解析:这是对AABB式词语的考查。AABB式词语是指词语前两个字一样,后两个字一样的叠词。例如: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楚楚。
答案:许许多多 漂漂亮亮
(3)游戏:一个同学说两个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对AABB式词语。
2.ABAC式词语。
(1)幻灯片出示:
典型例题:填空。
又_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
(2)教师解析:这是对ABAC式词语的考查。ABAC式词语的第一个字必须和第三个字相同,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同。例如:一心一意、越飞越高、又大又圆。
答案:又唱又跳 又细又长
(3)小组合作,找一找ABAC式词语。
3.完成习题二。
四、词语搭配和运用
1.教师点评:词语搭配是检测学生运用词语的一种形式,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1)幻灯片出示:
典型例题:补充词语。
①暖和的()绿色的()
漂亮的()雪白的()
②很多很多的()很高很高的()
(2)教师解析:此题是对词语搭配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助词“的”后面接名词,联系实际,这样的名词不止一个。比如:“暖和的”后面可以是衣裳,也可以是天气;“绿色的”后面可以是小伞,也可以是大树。同学们要灵活掌握。
答案:①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漂亮的(衣服)雪白的(云朵)②很多很多的(房子)很高很高的(山)
3.小结:词语搭配是表达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恰当的词语搭配能使表达更具体、更准确、更生动。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正确搭配词语,注意积累,丰富自己语言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学生活动:比赛说短语,比一比谁说得多。
5.学生完成习题三。做完后读一读,评一评,并积累。
第一课时对应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ì fānɡ běn zi ɡuǎnɡ dà zì jǐ dōnɡ xi zuǒ yu
()()()()()()
jīn tiān máo jīn ɡōnɡ pínɡ ɡuǒ pí shuǐ shǒu bái yún
()()()()()()
二、照样子,写词语。
1.例:许多 许许多多
仔细__________ 日夜__________ 来往__________
红火__________ 明白__________ 清楚__________
2.例:又大又圆
又_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
例:越走越远
越______越______ 越______越______ 越______越______
三、词语巧搭配。
可爱的()明亮的()美丽的()
红红的()白白的()绿绿的()
很长很长的()很大很大的()很清很清的()
很圆很圆的()
参考答案一、四方 本子 广大 自己 东西 左右 今天 毛巾 公平果皮 水手 白云
二、1.仔仔细细 日日夜夜 来来往往 红红火火 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 2.又说又笑 又白又胖 又高又大 越飞越高 越走越快 越来越好(答案不唯一)
三、娃娃 教室 花朵 太阳 云朵 小树 路 西瓜 河水 月亮(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