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动与静

时间:2019-05-12 23:2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动与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动与静》。

第一篇: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动与静

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1动与静

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

一、教材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运动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运动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运动的概念。

2.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机械运动的实质性的内容。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4.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

三、心理健康目标

1、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运动中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李忠文

五、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有效整合,观察、阅读、交流与讨论。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视频:接力赛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第1页

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运动中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运动的世界

(1)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

文字:1950年前后,伽莫夫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约180亿年前,最初的宇宙是由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 爆炸而成,以后各星系会无限膨胀。46亿年前太阳系行星形成。1965年, 有观测证据有力地支持大爆炸模型。视频:宇宙运动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2)地壳的运动。

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3)生命在于运动 视频:刘翔破世界记录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为祖国争光,还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图片展示大课间活动)像我们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加到大课间活动中去,让运动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想一想: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2、人文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带着同学一块体会运动)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举例)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投影:《万马奔腾图》和《星夜》图片

(学生说感受)“感觉马在飞奔”“感觉有风卷着云在动”(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音频:古琴《流水》

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3、科学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

第2页

动画1:某同学走过宣传栏;

动画2: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某同学 对

宣传栏

位置改变

位置改变

总结:物

物体

位置改变

运动了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参照物:把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动画3:某人坐在行驶的车里。

乘客

总结:物体 对

对 车 厢

物 体

位置不变 位置不变

不动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没有发生改变。(假定静止)“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啊? 答:院墙或树。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小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注意对于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要假定它是静止的,再拿研究的物体与之比较位置是否变化,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动画2,动画3: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相对与一个参照物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又是静止的。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2)、生活 物理 社会

视频1:电影中是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现运动的。

视频2:空中加油机又是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现空中加油的。视频3:正确的交接棒

让学生学会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三)知识巩固:

第3页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 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 为参照物。

(2)、成语故事中的“运动和静止,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1、2题和基础训练

2.1节内容;

2、利用体育课,体验接力赛中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决交接棒时容易掉棒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一、运动的世界

二、人文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三、科学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当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参照物: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

3、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四、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八、教学反思:

1、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地肯定,肯定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还没有很好利用非智力因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希望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大家都能取得进步!我只希望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我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的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得到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才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个科。下面是学生给我的纸条:“老师,您好!我跟你一起交流的第一节课,您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通过您的这一课,您的精神,您对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关怀,还有您以一颗伟大的心来鼓舞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学习,都给我很深的印象。老师,我们一起交流的这一节课,使我明白了很多事理,懂得了做人、做事都应有自信心!老师,谢谢您,您给我带来十足的信心,今后我会努力学习。”“老师,您这一节课讲的话,使我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我本来对物理这一科不感兴趣,听了您的话,使我知道以后怎样学好物理这一科。”

2、未来社会的要求,不是只懂枯燥的知识,而更要求掌握一些技巧,并懂得应用和探究规律,懂得创新,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表述的,不是很具科学的说法和他们得出的结论,一般不要过分的纠正他们,不让他们对物理产生畏惧感,是很重要的,是要长期做好的工作;在目前教改日新月异的大前提下,创新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了。所以课堂形势应该多样化,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研究。但因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很多行为习惯及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没有养成,从这样的现实基础出发,本堂课教学仍然以教师引导为主;

3、在不同的班级中上课,教学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的。以上是我本节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在教学和组内交流中发现,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仍要不断改进中,欢迎指导。

第4页

第二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四、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五、要转变教学效益观和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而不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不管学生各方面的实际发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地发展。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组合。否则,收效不大。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生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学生心理辅导者。

第三篇: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夏运库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具准备:结合学校条件选择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如秋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忆坐车的体验,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分析研究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这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评:教师能从学生汇报中顺藤摸瓜、穷追不舍,紧抓学生语言的片面性及时给予反诘,这样的引导不仅有较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又具有隐蔽性。它不会让学生感到突然,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引导。

2、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三、加深巩固

1、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观察教材24页插图,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课外探讨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注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及时与学生交流研究情况

课后小记:

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

第四篇: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能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的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过程与方法:在坐汽车、荡秋千、乘电梯的实际生活中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能够选取不同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三、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准备:汽车大树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利用自身位置的改变来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两组动作:注:①师从甲地走到乙地②师在原地静止3-5秒钟

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第一组动作:师从甲地走到乙地。第二组动作:师在原地没动。

师:你是以什么为标准说我动了呢? 生:以地面、以讲桌、以学生课桌…… 师:你又是以什么为标准说我没动呢? 生:以地面……

师:是啊我们判定一个人或物体是否运动时总是先找一个标准物,把它看做静止不动的,然后看这个人或物体相对于标准物的位置是否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位置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运动了,没发生位置的变化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静止的。

哎~今天我坐公共汽车来邢台的时候遇见了一件有趣的事我给大家讲讲---

在我座位的前方坐着一对母女,女儿有5、6岁的样子很可爱,妈妈和女儿一边吃东西一边通过窗口向外看风景。突然,就听到女儿大声喊道:“妈妈,妈妈,你看大树在往后跑!”妈妈看了看窗外说:“傻孩子,树又没长腿,怎么会跑啊?”咦?我听了后也看看窗外,是啊,树怎么在往后跑呢?不仅有树,连房子也在向后退呢,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生:我遇到过……是的…..师:这个事啊我昨晚就琢磨起来,后来我做了汽车模型和大树模型,我就这样试试做做边说边演示……

得到结论:

1、以大树为参照物时(大树不动),汽车在向前运动。

2、以汽车或车上的人为参照物时(汽车不动),大树在向后退。初步树立找不同参照物结论不同的观念。

(二)荡秋千 运用多媒体演示 “荡秋千”的片段。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三)出示男孩坐电梯和旋转木马以及动态电风扇幻灯片,逐一让学生仿照前面方式分析男孩的运动情况。

课堂小结:今天陈老师带来了几个我们身边的小事例,都说明对同一个物体来说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还是静止就会改变,这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四)出示红星照我去战斗歌曲中潘冬子坐小竹排去参军的影像片段,留下作业: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中动与静。

第五篇: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郝业红

设计分析:

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虽然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引导难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开展,最终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教学目标:

⒈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⑵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⒊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教时:1节

教学准备:小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

●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模拟,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明确一般我们是如何解释运动与静止的。

二、新授:

⒈●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师:现在我要求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

●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通过叙述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相对运动”的问题。

⒉●运用多媒体演示公园中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一个具体的例子,分析出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⒊●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用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一步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明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同时鼓励学生用科学、有条理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拓展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媒体展示一幅动画(皮带运输煤炭)。

让学生讨论回答: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煤炭是运动的;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煤炭又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简单小结本课。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动与静》说课稿

郝业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动与静》。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及学习情况)

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科学,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也有亲身感受的问题,一个小男孩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

“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有过这样的发现吗?”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然后从这些疑问入手,接着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认为那些房屋和树木还是运动的吗?”激发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看完视频后,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安排了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奔腾的骏马》,让学生判断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下载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动与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动与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州市第三中学 何基海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

    浅谈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毕节十中 陈文林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复式教学设计中的动与静(2016)

    复式教学设计中的“动与静” 旬阳县构元镇中心学校林相教学点 张 擘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

    物理学科中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许磊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绘画基础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 课题实施计划 二0一四——二0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校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努力培养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