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次函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议论文)

议论文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记叙文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

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第二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2999数学网 www.xiexiebang.com

13.2《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沪科版),第十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相关知识,并且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构建了一些数形结合的模型,树立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上一节《函数》有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体验到函数的变化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学习起来应该是循序渐进、轻松的。

三、设计思想

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以及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是抽象出来的内容。学生若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不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

1、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遵循新课标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指导探究等。

4、教具准备:多媒体工具。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抽象思维,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一次函数概念,会画一次函数图象。

2、难点:领会一次函数的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六、教学流程

复习旧知——情景设置、获得新知——数形结合(画图象)、另获新知——学习范例、应用所学——随堂练习、期待提高——课堂小结、形成认识——布置作业、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复习旧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出一些问题考考咱们班的同学,好吗? 教师行为:放手让学生活动,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学生行为:学生思考后积极出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本次活动重点关注:(1)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勇气。(2)学生在出题和答题过程中知识掌握怎么样,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活动2】情景设置、获得新知

问题(投影展示)

1、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5摄氏度,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千米时),他们所在位置的气温是y(摄氏度),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12999数学网 www.xiexiebang.com 12999数学网 www.xiexiebang.com 有人发现,在20—25摄氏度时蟋蟀每分鸣叫次数C与温度(摄氏度)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

某城市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元)包括:月租费15元,拨打电话x分的计时费按0.01元/分收取。

把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减少x,宽不变,长方形的面积y(平方厘米)随x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活动:

1、活动形式: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分组讨论。

2、寻找解题途径,列出关系式。

3、比较归纳,争取得到结论。

教师行为:

1、课堂调控,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

2、及时发现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做好个别辅导,引导其完成本次活动。

师生达成共识:

1、教师把问题1、2中所涉及的关系式在黑板上“有目的”、准确的表示出来。

2、让学生回答得出的结论,而后形成共识,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变量y与变量x有关系式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k≠0)

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

1、学生探索的参与热情。

2、学生获得新知的情况。

3、学生学习一次函数时,概念的语言表述是否准确、流畅,表达一般形式时,是否注意k≠0的重要条件。

【活动3】数形结合(画图象)、另获新知

问题:画函数y=2x+3和y=-2x-2的图象。

学生活动:

1、按照画函数图象的步骤,独立画出上面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并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图。

2、图象画完之后,注意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特征,进行总结。

3、探究过程中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教师行为:

1、关注全体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指导其完成上述任务。

2、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

师生形成共识:

1、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是一条直线。

2、截距。

3、感悟:因为只需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实际上只要在直角坐标系里的直线上任取两点,然后过这两点画一条直线就行了。

本次活动重点关注:

1、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的归纳能力。

3、由于画函数图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活动4】学习范例、应用所学

2问题:画直线y=3x-2的图象。

学生活动:画图,尽量取最简单的点,然后连线。

教师行为:对画图思路进行点拨,并安排学生上台板演。

b师生形成共识: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取简单地点,如(0,b),(-k,0)。

本次活动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的画出图象,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办法画出图象。【活动5】随堂练习、期待提高

问题:课本第38页练习。

学生活动:动手画出四个图形,并小结画图方法。教师行为: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个别辅导。师生形成共识: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1)取点:尽量简单的点;(2)建立直角坐12999数学网 www.xiexiebang.com 12999数学网 www.xiexiebang.com 标系,描出两点;(3)连接。

本次活动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熟练的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活动6】课堂小结、形成认识

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认真总结。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师生形成共识:

1、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y=kx+b(k≠0)及截距。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1)取点:尽量简单的点;(2)建立直角坐标系,描出两点;(3)连接。

本次活动重点关注:

1、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对一次函数条件的关注。

布置作业、提高认识

课本第44页习题13.2第1、2两题。(必做题)

如果你有能力,请画出y=5x、y=5x+

2、y=5x-3的图象,并能说出后两个图象是第一个图像怎样平移得到的吗?(选做题)

本次活动重点关注:分层次布置作业,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教学反思:

12999数学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

2、会根据数量关系,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会求一次函数的值。〖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教学过程〗

比较下列各函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m6t, y2x, y2x3, Q3.2t936

提示:比较所含的代数式均为整式,代数式中表示自变量的字母次数都为一次。

定义:一般地,函数ykxb(k、b都为常数,且k0)叫做一次函数。当b0 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为常数,k0)叫做正比例函数,常数k叫做比例系数。

强调:(1)作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其中k,x,b,y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其中k,b符合什么条件?

(2)在什么条件下,ykxb(k0)为正比例函数?(3)对于一般的一次函数,它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做一做: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系数k和常数项b的值各为多少?

C2r, y23x200, t200v, y23x, sx50x

例1:求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1)某农场种植玉米,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y与种植面积x(m)之间的关系。2(2)正方形周长x与面积y之间的关系。

(3)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1000元本金后。本钱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

此例是为了及时巩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相对比较容易,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解:(1)因为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所以x平方米能种玉米6x株。得y6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

xy,y不是x的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2)由正方形面积公式,得

4例函数。

(3)因为该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x月所得的利息为0.16%x1000,所以本息和y10001.6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2正比例函数。

练习:1.已知ymxm2,若y是x的正比例函数,求m的值。

2.已知y是x的一次函数,当x1时,y2;当x2时,y3(1)求y关于x的一次函数关系式。(2)求当y10时,x的值。

例2:按国家1999年8月30日公布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的税率为10%(1)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500x2000。应纳个人所得税为y元,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小明妈妈的工资为每月2600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2800元。问她俩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提示:此题较为复杂,而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可能很生疏。所以讲解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对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这些名词的含义要予以说明。尤其是根据累进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要举例说明。例如,某人某月工资收入为2400元,则应纳税所得额为24008001600(元),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005%160050010%135(元)。讲解第(2)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函数解析式y0.1x25中自变量x的意义,x表示的是工资中应纳税的部分,所以不能把题设中的工资额直接代入函数解析式计算个人所得税。

解:(1)y5005%x50010%0.1x25(500x2000)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为y0.1x25,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500x200。0

(2)小明妈妈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26008001800(元)将x1800代入函数解析式,得y0.1180025155(元)

小聪妈妈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28008002000(元)将x2000代入函数解析式,得y0.1200025175(元)

答:小明妈妈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155元,小聪妈妈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175元。

练习:教科书p161,1,2。

作业:教科书p161A组,B组;作业本(2)。

第四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建宁二中

朱术洪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理解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一次函数的特征,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去经历、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其规律。

三、教学方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而互动式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

生1:函数的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我们称这样的函数为一次函数。

生2: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y=kx+b的形式,其中k、b为常数,k≠0。

生3: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次函数的图象”。(板书)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归纳——问题升华:

1、师:问(1)你们知道一次函数是什么形状吗?(4分钟)

生:不知道。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做,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用描点法作出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

(1)y= 0.5x(2)y= 0.5x+2

(3)y= 3x(4)y= 3x + 2

师:(为了节约时间)要求:用描点法时,最少5个点;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分配,每人画一个图象。画完后,小组订正,看是否画的正确?

然后讨论解决问题(1):观察你和你的同伴画出的图象,你认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小组汇报: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

师:所有的一次函数图象都是直线吗?

生:是。

师:那么一次函数y=kx+b(其中k、b为常数,k≠0),也可以称为直线y=kx+b(其中k、b为常数,k≠0)。(板书)

师:(出示幻灯片)问(2):观察你和你的同伴所画的图象在位置上有没有不同之处?(2分钟)

讨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般的一次函数图象在位置上有没有不同之处。

小组1:正比例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小组2:正比例函数图象经过原点,一般的一次函数不经过原点。

师出示幻灯片3(使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

师:问(3):对于画一次函数y=kx+b(其中k)b为常数,k≠0)的图象——直线,你认为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一边思考,可以和同桌交流)(2分钟)

生1:用3个点。

生2:老师我这个更简单,用两个点。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嘛!

生3:如画y=0.5x的图象,经过(0,0)点和(2,1)点这两个点做直线就行。

师:我们都认为画一次函数图象,只过两个点画直线就行。

(幻灯片4:师,动画演示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过程)

师:做一做,请你用“两点法”在刚才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其余三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一比谁画的既快又好)(4分钟)

师:问(4):和你的同伴比一比,看谁取的那两个点更为简便一些?

组1:若是正比例函数,我们组先取(0,0)点,如画y=0.5x的图象,我们再了取(2,1)点。这样找的坐标都是整数。

组2:我们认为尽量都找整数。

组3:我们认为都从两条坐标轴上找点,比较准确。如y=3x+2,我们取点(0,3)和点(-2/3,0)

组4:,正比例函数经过(0,0)点和(1,k)点;一般的一次函数经过(0,b)点和(-b/k,0)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觉得可以根据情况来取点。

2、师:我们现在已经用:“两点法”把四个一次函数图象准确而又迅速地画在了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这四个函数图象之间在位置上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问(1):(由自己所画的图象)观察下列各对一次函数图象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独自观察——学生回答)(3分钟)

①y=0.5x与y=0.5x+2;②y=3x与y=3x+2;③y=0.5x与y=3x;④y=0.5x+2与y=3x+2。

生1:①y=0.5x与y=0.5x+2;两直线平行。

生2:②y=3x与y=3x+2;两直线平行。

生3:③y=0.5x与y=3x;两直线相交。

生4:④y=0.5x+2与y=3x+2;两直线相交。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5:③y=0.5x与y=3x都是正比例函数;两直线相交,并且交点是点(0,0)点。

生6:老师,我也发现了④y=0.5x+2与y=3x+2的图象相交,并且交点是点(0,2)。

师:(出示幻灯片5)同学们回答都不错,我们要向生5和生6学习,学习他们的细致思考。

师:问(2),直线y=kx+b(k≠0)中常数k和b的值对于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有没有影响?说说你的看法。(5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归纳——师生共同总结)

组1:我们组发现,常数k和b的值对于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有影响,当k的值相同时,两直线平行;当k的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

生:我认为他的说法不确切,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因为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个函数关系式不就成为一个函数关系式了吗?

组2:我们组同意生的看法,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平行;当k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

组3:我们组还发现,当k值相同,且b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直线相交的交点特殊。如③y=0.5x与y=3x;相交,交点是(0,0)④y=0.5x+2与y=3x+2,相交,交点是(0,2)。我们认为,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直线相交的交点是(0,b)。

师:(出示小规律)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回答很好,要继续努力!

师:刚才同学说的,当k值相同,且b值也相同时,两个函数图象又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因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都会,所以学生很容易回答)

生:重合。

师:老师考一考你,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出示幻灯片6)不画图象,你能说出下列每对函数的图象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吗?

①直线y=-2x-1与直线y=-2x+5; ②直线y=0.6x-3与直线y=-x-3。

生1:①两直线平行。②两直线相交,交点是(0,-3)。

生2:①两直线平行。②两直线相交,交点是(0,-3)。

师: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它们的形状都,只是位置。

问(3):我们能不能将其中一条直线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性,使它们和另一条直线重合。你试试看。(自主探索——同桌交流)(3分钟)

生1:(幻灯片5)①y=0.5x与y=0.5x+2;将y=0.5x平移能得到y=0.5x+2。

生2:③y=0.5x与y=3x;将y=0.5x旋转后能得到y=3x。

生3:②y=3x与y=3x+2;通过平移能得到y=3x+2。④y=0.5x+2与y=3x+2。通过旋转能得到y=3x+2。

师:同学们规律找得都很好,我们这节课只研究平移。

问(4):①y=0.5x与y=0.5x+2平行,观察图象,直线y=0.5x沿y轴向(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 单位得到y=0.5x+2?组②呢?(5分钟)

(学生动力操作尝试——小组交流归纳——小组汇报)

组1:直线y=0.5x与y=0.5x+2平行,观察图象,直线y=0.5x沿y轴向 上(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2个单位得到y=0.5x+2。

组2:直线y=3x向上平移2个单位能得到直线y=3x+2。

组3:直线y=3x+2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得到直线y=3x。

生4:老师,我发现直线y=0.5x+2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得到直线y=0.5x。

生5:老师,我们组发现直线y=0.5x沿y轴向 上(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2个单位得到y=0.5x+2。在这个过程中,都是0.5,却加上了个2。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生5的发现更好,)

师:出示幻灯片7,然后按↑↓来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移动的过程。

问(5):在上面的2个变化过程中,观察关系式中k和b的值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生独立思考,回答)(3分钟)

生1:k值不变,b值变化。

生2:k值不变,b值变化;当向上平移几个单位,b值就加上几;当向下平移几个单位,b就减去几。

师:出示幻灯片7上的小规律。

做一做:(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师生总结)(4分钟)

(1)将直线y=-3x沿 y轴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2)直线y=4x+2是由直线y=4x-1沿y轴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3)将直线y=-x-5向上平移6个单位,得到直线()。

(4)先将直线y=x+1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组1汇报结果。

师:在这些问题中还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

生:没有。

三、你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2分钟)

生1:我知道了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所以可以说直线y=kx+b(k≠0)

我还学会了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生2:我觉得学习一次函数,既离不开数,也离不开图形。

生3:我知道当k值相同,b值不同时,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平行,当k值不同时,两个次函数图象相交。

生4:我知道一条直线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另一条直线,函数关系式中k,b值的变化情况。„„

四、测一测:(6分钟)

师:老师觉得你们学的不错,你们认为自己学的怎么样?

生:好

师:让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是这节课学得最好的?哪个小组是最优秀的小组?

师出示幻灯片,提出要求:独立完成测试题,不能偷看别人的,也不能别人看,否则按作弊处理,给个人和小组都扣分)

一、填空:

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函数图象过原点,那么它是()。

2、直线y=kx+b与直线y=0.5x平行,与直线y=3x+2交于点(0,2),该直线函数关系式是()。

3、把直线y=2/3x+1向上平行移动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关系式是()

4、直线y=-2x+1与直线y=-2x-1的关系是(),直线y=-x+4与直线y=3x+4是()。

5、直线y1=(2m-1)x+1与直线y2=(m+4)x-3m平行,则m的取值是()。

二、选择:

6、在函数y=kx+3中,当k取不同的非零实数时,直线,那么这些直线必定()A、交于同一个点 B、互相平行

C、有无数个不同的交点 D、交点的个数与k的具体取值有关

7、函数y=3x+b,当b取一系列不同的数值时,它们图象的共同点是()A、交于同一个点 B、互相平行的直线

C、有无数个不同的交点 D、交点个数的多少与b的具体取值有关

在做完之后,师:小组之间交换测试题,老师出示幻灯片上的答案。

师:看完之后,统计出其小组的成员的成绩以及平均分数,就是该小组的成绩。(老师对优秀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个人更正错题,可以小组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问:同学们对于这节课还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四、作业: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说出它们有什么关系?

(1)y=2x与y=2x+3

(2)y=-x+1与y=-3x+1

五、课外延伸:

直线y=0.5x沿x轴向(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 个单位得到直线y=0.5x+2。

六、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升华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一个问题都向学生渗透“数学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我都坚持做到:给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在学生想展示自己的做法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当学习达到高潮时,引导学生将问题延伸,升华思想;最后,精心设计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五篇: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9.2.2 一次函数 第1课时

一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2.能根据问题的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

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的概念.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难点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写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数y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仓库内原有粉笔400盒,如果每个星期领出36盒,求仓库内余下的粉笔盒数Q与星期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今年植树节,同学们种的树苗高约1.80米.据介绍,这种树苗平均每年长高0.35米,求树高Y(米)与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算一算4年后这些树约有多高.【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所写解析式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到:各小题表示变量的字母虽然不同,但结构相同.变量间对应关系反映出了一种函数形式,与所取符号无关,找出这些式子的共同点,才能概括出一般规律.【归纳总结】(1)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k≠0)的函数,叫一次函数.(2)当b=0时,得y=kx,故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练习: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

(1)y =-3X+7

(2)y =6X2-3X

(3)y =8X

(4)y =1+9X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概念,加深对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1)求小球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它是一次函数吗?(2)求第2.5秒时小球的速度.四.巩固练习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①y=-2x;② ;③y=2x2-3;④y= x+2.2.已知函数y=(m+1)x+(m2-1),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教学说明】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五、总结收获

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还存在那些困惑?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个人见解,指导获取正确清晰的知识点和知识间联系.六.课后作业

1.大本89页第9题和第10题。2.预习课本91页—93页内容。七.应用拓展

baby5xaba1、已知函数

+2 是正比例函数,求的 值

2、若y=(m-2)+m是一次函数.求m的值

3、在一次函数ykx3 中,当x3 时y6,则k的值为?

4、若一次函数 y=kx+3的图象经过点(-1,2),则k=?

下载一次函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次函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7.3 一次函数 (一)本课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流程 1.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第3课时 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2.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待定系数法的应用过程,提高解决......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4.2一次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Xiaonan3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他们的关系。 2. 能根据问题的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次 函 数》教学设计 仪陇县二道中学:陈润辉 教材分析 《一次函数》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 一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点 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会用简单方......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推荐5篇)

    篇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19.1.1变量教具;课件* 直尺*三角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乊间的兲系。增强对变量的理解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情感态度世......

    数学《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9.2.2《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的有关知识。 二、......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一

    一次函数(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