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不具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书写“帝国主义 伯父 模范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经历课前预习、课上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理解重点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名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言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5课(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回想一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
道了些什么?
2、学生回答,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3、提出探究目标:是啊,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二、精读理解。
1、提出要求。(默读勾画,批注,勾画重点词句。)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可以在你最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借助手中的资料加以体会。好了,下面开始吧!
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随机提示学法。
(1)xx同学正在勾画的重点语句旁边写下了自己的体会。(2)xx同学正在查字典呢!
(3)xx同学正在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呢!
3、汇报交流。
师重复问题。(好了,我们先自学到这儿,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1)抓第五自然段伯父的话,体会“中华不振“。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读。学生读第5自然段。
刚才我们从伯父的话里,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那么,你们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2)7自然段。
A、抓“闯进”
a、先说字面意思。(答---读)
(生:“闯”本来是猛冲的意思,在这里指本来不允许进,却进去了。我从这体会到了当时的“中华不振”。)
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b、生:(通过前面的1、3自然段,我知道了那里是外国租界地,中国人不能随便进入。从这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你可真会学习,能够结合上文来理解课文内容。真好!那么你能不能有感情地给大家读一读。(答---读)
B、抓“大不相同”或“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a、“大不相同”。
(生:租界内外差别特别大。)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以这样说:“谁来帮帮他”。)(从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可以体会到那儿非常繁华,热闹)这么繁华热闹的地方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却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b、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和行走的洋人,却看不到中国人,体会到“中华不振”。
c、引导想象。
是啊,这里真的和别的地方大不相同,那么租界外又是什么样的呢?可以想象,也可以结合影片中看到的情景谈一谈。(2-3人)
(1、夜晚没有灯光,漆黑一片;
2、人们住的都是低矮的茅草房;
3、租界外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道;
4、租界外的人们穿的破
破烂烂的,生活非常困苦。)(反方理解)
这真是租界内外两重天啊!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租界内外到底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呢?
d、放视频+牌子。e、谈感受。
看了刚才的短片和这个牌子,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答:(1)我感到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很贫穷,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2)我感受到那时的中国太落后了,中华真是不振啊!(3)外国人强占了我们的土地,建洋楼,在这里吃喝玩乐,却不允许我们中国人随便进入。太可气了!(4)他们把我们中国人当成了狗一样看待,说明我们当时的中国很没地位。从这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我很气愤。)
师引:真是太令人气愤了,谁能把这句话给大家读读,读出气愤的心情。(2人)
小结:刚才我们从租界内外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当时的“中华不振”,谁能把这段文字完整地给大家读一读。(1人)
读的真好。谁来接着谈,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3、抓第8自然段。
A、“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学生:(1)抓“原指望……谁知”,体会到中国巡警的做法出人意料,不给中国人撑腰。我感到很气愤。
(2)“不但不……反而训斥了一通”,从这我体会到巡警是非颠倒,向着外国人,成了洋人的狗腿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巡警,我们的中华才会不振啊!
师:看到这一幕,你们的心情怎样?(非常气愤)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3人)
读得真好,谁还想读,想读的我们大家一齐来。谁能读出气愤的心情?大家都想读,我们一齐来。
B、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抓“得意扬扬”。
(a、说意思,“得意扬扬”指十分得意,神气十足的样子。那个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如此得意,显然他们瞧不起我们中国人。b、他在妇女失去亲人非常悲痛的时候,却得意洋洋,真是畜生不如。)师引:按理说他此时应该怎么做?
(1)安慰失去亲人的妇女。(2)认错(3)赔礼道歉。师:可是这些都是我们的假想,洋人轧死人后却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气愤、生气)
读出你的感受(2人)(2)“衣衫褴褛”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衣衫褴褛”就是说衣服很破烂不堪。)啊,你真会学习,还会借助字典来理解课文,真好。(3)“哭诉”
生:哭诉就是一边哭一边诉说,通过妇女哭诉,而肇事洋人却不理不睬,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师:那个妇女失去的亲人可能是谁呢?她会哭诉些什么呢?(1、她失去的亲人可能是她的孩子,她会一边哭一边说我的儿呀,你死的好惨哪,你让妈妈以后可怎么活呀!
2、她失去的亲人可能是她的母亲,她会一边哭一边说我的娘呀,你死的好惨哪,女儿却无处为您伸冤那。)
师引:她失去的亲人还可能是他的丈夫,兄弟姐妹。看到这样一位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妇女在我们面前哭诉,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生:同情妇女
师:那对洋人呢? 生:愤怒,痛恨。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读读这段文字。(2人)
指名读相关语段。
师:刚才大家通过洋人和妇女鲜明的形象对比,体会到了当时的“中华不振”,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
C、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
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抓“紧握着拳头”体会“中华不振”。
生:从紧握的拳头我体会到围观的中国人很愤怒,但是他们的拳头却没有出手。
师引:你从哪儿看出他们没出手的? 生: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你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吗? 生:谁也不敢怎么样。
师:为什么不敢怎么样,你能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吗?(1)学生读“三个条约”的内容,体会清政府腐败软弱。(2)武器落后,经济落后,想对抗也对抗不了。(3)清政府在外国人面前软弱无能,卑躬屈膝。
学生说:(1)通过看电视我知道了在和外国人的战争中,我们中国人用的都是大刀长矛,而外国人用的却是洋枪洋炮,我们根本打不过洋人。
(2)竟打败仗,失败了以后我们请政府还给外国人割地赔款,导致我们的祖国越来越贫穷。
师引: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了解到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洋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而中国人只能任人欺凌,却无可奈何,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谁能把这几句有感情地读一读。(2-3人)
D、师引:刚才我们透过第8自然段的重点词句,通过想象,借助课外资料,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作为亲眼目睹这一幕的
周恩来也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那么,谁能有感情的把这段文字完整的读一读。(1人)师:读的真好!
三、总结拓展,1、引发沉思。
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回来后的沉思。
追问: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的心情能平静吗?(不能)从哪看出来的?(9自然段第1句)那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1)想中国太穷,太落后,政府太无能了。(2)我们中国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3)我要想办法拯救危难的中国。
2、是啊!十二岁的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他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的国土上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为此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誓言——(教师指课题,并加“↑”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想到洋人在中国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为此他立下誓言——(生再次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想到中国的巡警讨好洋人,欺压同胞,为此他立下一生奋斗的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因此,中学毕业时周恩来在给同学的临别赠言中写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写下了抒发救国抱负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师:同学们周恩来总理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
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引导学生想象,明确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我们大家天天也都在上学读书,那么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而读书呢?
((1)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2)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读书)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吧!在此让我们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共勉。(齐读)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把你学完这节课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2、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3、课下借助网络理解阅读链接中的周恩来的诗句,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感。
第二篇: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2、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学会表达。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周恩来,这节课就让我们再走进周恩来,去学习他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二、根据疑问切入主题
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华不振
是的,正是中华不振,才让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的志向。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而你们却读出了一个词语,真会读书!
三、品悟“中华不振”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快速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到的“中华不振”的语句划下来,边划边想,并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用简洁的词语进行批注。(伯父的话、租界地的一幕)
交流读一读画出来的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
2、聚焦第8自然段租界地的那一幕
{1}师范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假如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面,你的内心会怎样?(3)指导引读:是啊,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 ——活泼可爱的女儿 ——相依为命的丈夫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出示接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4)所以我们看到的场面是: 出示: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相信读了这句话,会有几个词跳入你的眼帘,是哪几个词?
衣衫褴褛会是怎样的穿着?妇女会怎样哭诉? 想象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动作、语言 按常理说这个洋人撞死了妇女的亲人本应怎样?
但他却一样也没做!试问为什么会如此得意洋洋啊?——中华不振!
(5)引读出示:这个妇女原指望------,我们看到的却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中华不振啊!
(6)在你们的语气中,老师感受到了那份愤怒,不只是你们,文中的另一群人也感到了愤怒,他们就是————围观的中国人。(7)出示句子,感受“握紧拳头” 在握紧拳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试试此时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大家都满腔怒火了,我们都想揍打洋人,巡警,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惩处
指导写“惩”: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自在心中! 该不该惩处?围观的人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所以我们只能——紧握自己的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补充也只能怎么做?
如果是劝,又会是怎样劝那位不幸妇女?
四、拓展资料,强化感悟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没有说理的地方,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去感受那百年的屈辱。
2、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的不振。
五、想象情景进行改写
让我们再回到第8段中,请你结合课文第8段进行改写,想象那哭诉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耀武扬威的巡警、围观的人各是怎样的,抓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想象具体,从中让人真正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不振”。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阅兵式视频,让学生谈感受
二、(一)、学习导航一:了解立志原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二)、学习导航二:体会“中华不振”
1、仔细品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认真琢磨每一个能引起你思考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读了这几段后,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酸?甜?苦?辣?
温馨提示:我从文中()感受到了()。
2、出示重要句子和租界图片
①“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有了租界的保护,他们可以在租界里肆意妄为,胡作非为。
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出示“中华不振啊”
②出示句子:“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心如刀绞,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被轧死的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出示图片,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想问的,问出来吧?
师:是啊,同学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巡警恃强凌弱,外国人犯了事竟如此嚣张,一个女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竟连最起码的公道都无法讨回?就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过渡:除了可怜的女人,可恨的洋人,可恶的巡警,你还看到了哪些人?
③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问:外国人该不该惩处?中国人想不想惩处?但敢不敢惩处呢?
(因为中华不振啊)
从“紧握着”“只能”感受到围观群众的无奈,敢怒不敢言
3、让我们再读,感受中华不振
老师读:因为中华不振
学生读:中国人不能随便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4、拓展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曾经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5、小组合作:
面对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切一切,周恩来心情怎么样?他是怎么想的?拿出纸笔写一写。
6、课后作业: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
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学生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
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3、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引导理解“崛”的意思——崛起、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读书。齐读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请铿锵有力地读这个词)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下面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件事?(生汇报)
三、默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在旁边空白处做批注。
3、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重点指导第八自然段)
(1)(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由读)
(2)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a、学生抓“衣衫褴褛”和“得意洋洋”这两个词的意思来想象画面,感受“中华不振”。
b、当时妇女所在的租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引导学生联系第七自然段租借的繁华场面来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
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学生抓关联词“不但不”和“反而”体会当时中国政府懦弱无能的情况下,中国巡警仗势欺人,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b、(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3)、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播放ppt,简介。(2分钟)(4)教师总结:
导致这件事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华不振。现在你明白伯父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了吗?
(PPT出示)“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当时在场的周恩来明白了吗?所以在他心里深深地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阅读,深化感悟
1、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时代背景)
2、下面用这两个画面默读下面这段文字,在空白处做批注。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
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3、学生谈谈感受。
五、全课小结,布置思考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2.引导学生感受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课题。
从落后走向崛起,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过程,请读。
为了祖国的兴盛而励志读书,这是周恩来满含深情的话语。再读!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东北,伯父的话使他疑问重重: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板书: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她,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二、研读课文 深入体会
(一)感受妇女的不幸
聚焦“巡警”
师:请大家看这一个生字“巡”,指导书写“巡”。
师:谁能给这个生字组词?
生汇报
师:“巡警”本是维护警区治安,救助突然受伤、遇险等处于无援状态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巡警是怎样的?
生交流:热情的、尽职的、辛劳的。
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为民服务”。
师:而租借地的巡警,作者又是如何形容的呢?
生:耀武扬威。
师:你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
师:同样都是中国巡警,为什么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训斥”是责备的意思。
师:巡警在训斥谁?一位妇女,一位不幸的妇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 “不幸”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文字,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妇女的不幸。
学生交流
从巡警的处理方式感受不幸。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巡警会怎么处理?
生交流。
师:这样的结果,大家想到了吗?你们同意吗?(这样的结果简直天理难容,可在租借地,巡警耀武扬威、黑白不分,这位妇女有理也无处说,这就是----不幸!)
从洋人的态度感受不幸。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衣衫褴褛”,谁能说一下含义?
生交流。
从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感受不幸。
师:妇女的遭遇面对租借地黑白不分的巡警有用吗?
师:妇女的哭诉面对租借地得意扬扬的洋人有用吗?
师:围观的人能帮助这个不幸的妇女吗?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呀,同胞受到欺凌,他们气愤难平,可他们只能紧紧地握紧拳头,谁也不敢怎么样,这就是----不幸!
(二)探寻不幸的根源
(三)领悟周恩来“立志报国”的原因
师:耳闻目睹的事实,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落后挨打、饱受侵略的现实,让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最后一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
师: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誓言。
三、小练笔:我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国土被占
国人受欺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