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邢台市家乐园小学 安小静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在第三个环节当中涉及到了水,本课又是空气部分的开始一课,所以它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学生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设计理念

1、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

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以“找空气”为重点,设计了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发现式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主猜想、实验,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作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透明塑料袋、烧杯、水槽、注射器、吸管、气球。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实验报告单各一张。【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谈话:孩子们,首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和老师们吧!接下来,让我们把激动的心情放松一下吧,(排三下,坐端正)闭眼,深呼吸三次,吸气,呼气、、、、、、孩子们是否轻松了好多,接下来请回答安老师一个问题:刚才你们在呼吸的时候吸进去的是什么? 孩子们:空气。

老师:空气在哪里啊?你的左边有吗?右边有吗?前后有吗?安老师的四周有没有空气?后面听课老师们的周围有没有空气?所以说空气就在我们周围。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我们周围的空气吧。

二、新课讲解

老师:据我所知,我们班的孩子们最喜欢玩闯关游戏了,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这一节课安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个大闯关,(出示三个大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和安老师一块儿闯过去啊?

学生:有。

老师:为了帮助那么顺利的闯关,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孩子们仔细地认真地欣赏。(播放视频: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看完了,收获一定是大大的吧。接下来,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进入我们的第一大闯关吧-------我们知道的空气.(板书)

闯关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在科学上我们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时候,常常要用到这样的一种图------中间是被研究的物质,然后四周冒泡,这种图叫? 学生:气泡图。

老师:(出示气泡图)我们知道的越多冒出的泡泡就会越多。现在每一个小组都有一张这样的气泡图,如果你们知道的很多很多,你们可以再增加几个泡泡。如果你们知道的不够多,没关系,可以空几个泡泡。但是最后我们要比赛看哪一个组冒出的泡泡最多。接下来一起讨论,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信息分享给你们组的小朋友吧,记录员负责记录。(学生讨论、记录,老师巡视。)

老师:孩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七个泡都完成的组长举手、、、、、、七个泡以上的组长举手、、、、、、孩子们谁特别想把你们的气泡图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们、、、、、、(孩子们上台,老师展

示)、、、、、、看来孩子们知道的好多啊!

老师:孩子们你们的气泡图都棒棒的,但是看屏幕,安老师的还空着呢,一起帮助一下安老师吧!、、、、、、样子、、、、、、用手捏住鼻子,不能坚持的可以松手啊、、、、、、好难受啊!说明人要呼吸空气,还有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是空气。最后一个泡泡好难啊这可怎么办呢?奥,我想起来了,我为你们准备了两个动画,孩子们想不想看? 学生:想。

老师:但这是有条件的,你们看完后必须帮助安老师把这个泡泡填上,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孩子们谁来说说?、、、、、、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大功告成、我们终于顺利的闯过了第一关,点赞。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行为教育。)

老师:孩子们,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存在吗?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第二大闯关-----空气存在吗(板书)闯关二:空气存在吗

老师:孩子们你们猜想空气存在吗?

学生:存在。

老师:我们把手伸到鼻子前,会感觉到有空气吹向了手掌,把手放在胸部,会感觉到胸部的起伏,都可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老师:孩子们虽然刚才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除了体验也可以利用桌上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注射器、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其他成员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记录员要选出一种你们组最喜欢的实验写出报告单、、、、、、孩子们开始吧、、、、、、基本上每个组都完成了,材料管理员把你们组的实验材料整理整齐了吗?现在哪一个组想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展示报告单,共同点评。

老师:孩子们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除了空气之外比如还有、、、、、、?谁知道?(细菌、病毒等)所以我们吃饭以前要洗手。

(设计意图: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培养孩子们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到此为止,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空气的好多信息,那么它和我们刚学过的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大闯关吧、、、、、、比较水和空气(板书)

闯关三:比较空气和水

老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好多特性,还记得吗?(学生回答)这样看来,水和空气既相似又不一样。

老师:孩子们我这里有两个一样的烧杯,这是一杯水,这是一杯空气,很明显水是重的。现在我把这杯水用完了,能否扔掉? 学生:不能,浪费。

老师: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留下了的水可以洗衣服、洗手、浇花浇草等。现在我把它倒进水槽(倒水)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在流动。那么空气会不会流动呢?孩子们教室里有点热,让我们用书扇一扇吧。你感觉到了什么?(风)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说明空气会流动。除此之外还有孩子们玩得吹泡泡、红旗迎风飘扬等都可以说明空气会流动。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机器都运用了空气的流动,比如:电扇、空调、风力发电机等,所以我们要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科学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老师:接下来,我们用曾经学过的维恩图来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吧。(出示维恩图)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是一种东西、生物都离不开、、、、、、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较重等。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较轻等。老师;

三、总结与延伸

老师: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好多特性比如: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透明、会流动、生物都离不开等。我们又知道健康需要新鲜的空气,近期,我们都经历了好多天的雾霾,雾霾夺走了孩子们喜欢的室外体育课;雾霾引起车辆限行,给大人们上班带来了好多不便;雾霾遮盖了诗一样的蓝天白云;雾霾使得满大街变成了来来往往的口罩、、、、、、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平时做到爱护花草,保护树木,不乱扔垃圾、、、、、、我们渴望清新的空气;我们渴望白云绵绵、蓝天无限。

老师:最后,安老师把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的一段名言送给孩子们,希望你们带着对科学家深厚的感情大声一起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同时养成向科学家学习的良好品质。)

四、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存在吗

三、比较空气和水

第二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时。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孩子们在面对新知识得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具准备:

教具:

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

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蜡烛、打火机等。教师备份材料: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

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自由流淌的风,涓涓的流水,缭绕的迷雾,.穿过浓密树叶还会看到会跳舞的阳光。好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清馨画卷,多么美妙的早晨呀,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熟悉的“深呼吸”活动引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刻的切身体验,同时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探究空气奥秘的学习欲望。另外,动听的音乐与形象的语言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课件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袋子里真的有空气吗?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注意要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教师可适当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点拔。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空气鼓起来。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

③把玻璃杯倒扣水中。④吹气球„„)

3、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演示实验过程,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培养学生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与实验能力。】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然后把它们填写到课本77页。)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

①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水比较轻重。②装一袋子空气和一袋子水来比较。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将所学的新知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完善。根据课堂生成,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五、总结与延伸

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更新。】

第三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及反思

思南县东华乡中心小学

周宗强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转入初步了解空气的有关知识,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对空气的性质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知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也知道身边处处被空气所包围,但还没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如有力量、有重量、是气体等;极少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空气存在的探究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用扇子吹纸条,让大家通过观察纸条的运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②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七、总结与延伸

1、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八、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怎样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又不让他们明显感觉到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我设计的导入是一个猜谜游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2)合理使用教材,并能大胆根据学生现状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灵活、得当,基本领会和达到了课程改革的意图;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3)师生能很好地进行沟通。这节课不光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为的外显,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四篇:《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反思

教师:郝东婉

本节课所上的是九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化学后的第二单元,因此会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是网络,现在处在九年级的备战复习之中,更是要培养学生降知识归纳总结并且前后关联的能力。具体到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会对实验进行分析,认识基本的反映类型,知道空气污染的途径很防止方法。对于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难点是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为了扩大课容量,复习课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边讲边练。按照课本上三节课的顺序即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分别加以归纳,在其中学生回忆内容,完成涉及到的相关练习,教师在分别加以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基本对氧气真一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知道了本单元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些知识应该引起重视。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有很多:

1.运用了多媒体但是也是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部分坐在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大屏幕上的题目,使得部分学生听天书,没有参与到本节课的复习之中。

2.这节课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的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甚至有学生在半节课的时候就昏昏欲睡。但是复习的内容大(特别是处在现阶段的复习课)知识点多,到底应该怎么上,想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一起讨论一下。

3.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于知识比较零散,没有讲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网络。

4.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 把握好,其中又一道题出现了问题,当时就应该及时把它处理掉,这样既可以 加强学生的记忆,又不至于引起学生的骚动,一举两得。

第五篇:《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的说课分为四部分: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生分析;三是设计理念;四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部分。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新版教材把水和空气放在一个单元,第5、6、7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并把空气和水联系起来对比观察,这一课也是这样,而且内容丰富了不少。教材上的每个实验设计有水也有空气的观察,编者是 独具匠心的。《水》在老教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认识的,《空气》则是三年级下册来学习的,而在新教材中,水和空气合并在一个单元里,这样对于空气的认识更有帮助,且三年级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放在一起来探究更为系统。

二、学生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了。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这种物体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三、设计理念

1、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 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以“找空气”为重点,设计了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发现式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主猜想、实验,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作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香、蜡烛、火柴、注射器,吸管,气球,泡泡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教学过程】

师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请大家猜个谜语,请认真听: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空气)

学生猜,很容易猜出谜底。

师:对,你是怎么猜出是空气的?(学生说明理由,主要是“宝贵”“到处有”“离不了”)。

出示励志语言:思考使我们不断进步!行动让我们获得成功!

播放视频:我们周围的空气。

出示三个活动:活动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活动二:空气的存在 活动三:比较水和空气

活动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杯子里有空气。

预设——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学生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下如:师问杯子里真的没有别的物体吗?在教师的追问下说得出杯子里有空 气。第二种可能学生始终说不出,那么教师就做演示实验,把杯子倒扣在水中,再慢慢倾斜,问学生冒出来的泡泡是什么?-空气。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教师运用多媒体整理归纳。(学生对于空气是什么样的能说出来,而对空气支持呼吸,空气支持燃烧,可能想不出来,可进行引导,对于空气的成分,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极可能知不道,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空气里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班级气泡图: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现在我们是不是对空气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学习我们的知识真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啊!(渗透学习行为教育)

活动二:空气的存在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接下来首先让我们一起体验吧:(1)、先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感觉一下自己的呼吸。(2)、请用手捏住鼻子,看看能坚持多久?如果坚持不住就不要坚持了。(3)、把手按在胸部,深吸一口气,再慢慢把气呼出,反复做几次,感觉一下吸气和呼气时,胸部和腹部的变化。

3、学生汇报体验的结果。

4、师:除了体验也可以利用桌上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注射器、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如果没有想到可以参照课本上的方法,选择一种进行实验。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其他成员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教师可适当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点拨。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袋子鼓起来,用手挤压感受。②用鼓起来的袋子向水里挤看到气泡。③在鼓起来的袋子上压重物不会被压瘪。④吹气球 ⑤用吸管往水里吹气

⑥用注射器吸空气向水里挤压„„)实验名称:证明空气的存在 实验日期

记录人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我的看法

5、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生:汇报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所说的方法确实证明了袋子里有空气存在,我们仅凭眼睛看能看到它吗?(不能)那是不是我们看不见这个东西它就不存在呢?(不是)对,虽然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是它是真实地存在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可见:有些东西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它并不是不存在。这样的东西你还知道什么?(细菌、病菌„„)【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与实验能力;再者,提供一些除课本以外的实验材料给学生,开放性的实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活动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之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水是什么样的物质,还记得吗?(学生回答)

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我们已经认识的水一样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然后把它们填写到维恩图中。)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猜测)你想到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说明)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

①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水比较轻重。②装一袋子空气和一袋子水来比较。

③延伸“空气存在”的实验:用吸管往水里吹气,气泡向上冒。④延伸“空气存在”的实验:把吹好气球压入水中,气球向上升„„)水与空气比重量 方法 和现象 我们 的结论

4、空气的流动

①师:同学可真本领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出了空气比水轻,我还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再来亲自证明一下。

(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请学生用手或书本扇动点燃的蜡烛,观察火焰与烟的流动。)同学们,实验中你有没有发现空气的流动形成什么了?(风),请你用自己的画笔来个风留个影吧。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5、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作为上一环节的总结进行教学)师: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空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些整理一下填好下面的图表吧,(学生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将所学的新知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完善。根据课堂生成,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引导 学生自主研究。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3、课余时间你想继续研究什么?

祝同学们在课后的研究中能对空气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能与其它同学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更新。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余研究,延伸课堂。

六、励志情感教育

出示并齐读:健康需要新鲜空气,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健康加油!出示并齐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同时养成向科学家学习的良好品质。

下载《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调查报告

    珠海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大家是否觉察到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在日益被严重破坏?乱砍树木,污染水源与空气,破坏生态环境等等,《我们周围的空气》调查报告。无数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环......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范文)

    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务处工作计划、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和谐、落实、突破”的工作总目标,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积极创......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小测试,好吗?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看看能不能坚持十秒钟。 好,开始!10、9、8、7、6、5、4、3、2、1停止。 老师发现在......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共5篇)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

    初三化学专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木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空气是混合物C.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