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7活动3:编写单元教学设计或主题式教学设计
活动3:编写单元教学设计或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1步:确定主题教学设计模板
认真阅读“模块7 资源” → “主题式教学设计模板”,提供的九个主题式教学设计模板,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定一个主题式教学设计模板。将其以您的课题名为名保存到您的作品集中的“教学设计”文件夹中。
您觉得主题式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第2步:初步完成方案的编写
打开您的设计文档,按照教学设计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每一部分内容。
在编写的过程中,您可以继续修改单元教学设计框架,还可以和小组其他成员对您要完成的学习成果进行研讨。
最终需要初步完成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或主题教学设计方案。这里主要是体验主题式教学设计过程,建议在课后进一步完善您的设计。
建议您下载您在前面模块学习中初步完成并提交过的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您的单元教学设计可以重新上传:单元教学设计框架.doc
第二篇: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包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一枝 目前,招考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写教案,纳入总分,是一篇规范的教学设计,要求是详案。另一种是考前抽取课题,临时写教案,提炼出一份提纲式的简案,供上课时作提示与参考之用。有详案和简案之分,都是考查教师的基本功。因此,对于新教师考核,教案的撰写和设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的、计划、经过充分准备和缜密的考虑所设计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和设计方案。它包括对这些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备课工作的具体化、深入系统化的重要结果,是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学生情况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总体现。
二、教学设计的作用。
编写教案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能力,其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新教师要明确以下几点:
1、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更有效、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
2、可以让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计划的多种教学活动(如师生的互动活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的设想使之条理化、科学化,明确地写在教学设计的文字中,这使教师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和深刻。
3、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丰富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
4、是决定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好的教学设计,再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讲课艺术以及对教材内容体系的熟悉掌握,就能保证上好一节课,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现在不少地区的各类考试、评比中都将其列入其中。
三、规范的教学设计程序及步骤:(十大环节)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材依据 :说明版本、章、节等名称。
(三)设计思想 :说明本课题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即从新理念、新思想的角度出发,看是否能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是否能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科要求,设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教学目标设计要把握三点:抓住关键点、突出重要点、写出具体点。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的确立及实施,不光有知识、能力,还要有先进的理念和富有思辩的方法,强烈地情感态度、人生的价值观体现、民族精神的融合,就一节课来讲要至少要突出一个重点。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看是否能够深入浅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课堂容量是否适当。
(七)教学准备:包括资源的收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准备等。
(八)课时安排:说明属于第几个课时。
(九)教学过程:也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等考虑。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体现三种特性:
1、逻辑性;
2、连贯性;
3、节奏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求:(1)目的明确,自然入题;(2)引起兴趣,与教学内容密切。方法: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设计导语要新颖、活泼、精当、简洁。
(二)讲授新课。要求:(1)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2)启发性、感染性;(3)灵活性、逻辑性。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考虑好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要有详细步骤和时间安排。
(三)巩固拓展。要求:(1)时机恰当、自然(2)真诚、灵活、有效;(3)方式多样。做法:
1、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有效拓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与创新空间,“迁移延伸”这个板块并不是一个“花瓶”式的摆设,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理论与实践中间的一座桥梁。
(四)结课。结课的要求:体现教学目的;要注意首尾呼应;要做到适可而止;要注意形式多样。1.怎样进行结课?如何设计结课语?结课的技能:(1)教学过程的升华;(2)突出要点;(3)产生成功感、引起期待。
(五)作业。练习的要求:(1)深化教学内容;(2)重在能力培养;(3)方法掌握。技能掌握主要是:
1、布置哪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是否有提示语指导?
3、学生是否参与作业的设计和策划?师生共同完成作业布置的活动中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板书设计问题,许多人忽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环节,其实这也是教师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要注意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新颖、有创意,是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思路,把握学习重点,获得美感享受,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小看。
(十)教学反思:新教师要注意两方面:
1、反思的意识,教师在写好教案并进行实际检验后,应该有教后反思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2.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对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看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看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看教学设计是否恰当,看课堂教学流程是否简化,看教学内容是否进行提炼和整合,看多媒体运用是否形象、直观和恰当,看是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看是否正面积极中肯评价、激励学生。当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必须对整个课堂教学预设的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重建。
四、教学设计思路如何创新?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导入—研读—讲解—巩固—作业的机械模式。新课程设计注重三维目标的渗透和实施,教学设计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要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一)教学设计要有新意:
余映潮老师对“狼”一课就从多种角度来设计,选取的切入点都很巧妙。如: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
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听读—朗读—欣赏—表达);
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让心情激荡—让发现闪光—让想象飞扬)。再如案例:以《春酒》为例谈教学设计——五大板块:
1、认真地搜寻 “家乡味”:作者的“家乡味”中都有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2、用情地诵读“家乡味”:①希望你能读出一个“哟”字的情味。②希望你能读出两个“呀”字的情味。③希望你能读出三个“呢”字的情味。④希望你能读出你喜欢的段落的情味。
3、细腻的品味家乡味: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来品味。
4、精心的拍摄 “家乡味”:窗外,海天之际,几只海鸥向着温暖的夕阳飞去,越飞越远,越
飞越小……(背景)
5、精巧的结课“诗情味”: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任世间万象纷繁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这方水晶般透明的心灵家园。
以上这个案例,就是一篇比较简洁、新颖、明晰的教学设计的案例,不妨借鉴。
(二)教学设计要有精美。
我们看到许多年轻教师不太注意研究教学设计,在能写出一篇完整、规范的教案时,还要琢磨如何写的更简练、扎实、精美一些。下面以《社戏》为例来探讨:
1、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 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2、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3、设计理念: 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4、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知并欣赏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是本设计的特点。
5、选点切入,聚点成面是本设计的特点。本设计正是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以展示个性阅读为主。
6、对比阅读,深入挖掘文章美点是本设计的特点。比较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面。该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的研究,通过比较阅读,深入地理解。
7、问题解决模式教学设计:第一步:阅读 第二步:查证要点;第三步:查找资料思考;第四步:质疑(讨论)要点;第五步:记录。
由此可见,设计者注重新课改理念的领悟和落实,教学过程要有预设,还要有生成的教学情景,教学时间要充分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必要的时间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尊重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课型新颖,努力追求语文课的“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的境界。
(三)教学设计要精巧
以《雪》为例,下面是一篇原初的教学设计,看看存在哪些问题? 《雪》(第一稿)[教学目标]
1、把握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3、理解雪的象征意义及文章深刻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1、通过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体会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倾向。
2、品读关键性语句,理解文章深刻的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924年12月30日,北京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场大雪,引起了鲁迅先生辽远的遐想。18天之后,鲁迅先生把他的深沉思索,凝结成了《雪》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意蕴丰富的散文诗。
(二)读准字音,读顺语句。(不必为了检查而检查,可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相机了解
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整体把握,初观雪景。文章描绘了两幅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北方的雪:蓬勃奋飞
(四)分片解析,感悟雪情
1、你喜欢哪一幅雪景?
(提问缺少技巧,问题问的较模糊,不够具体、明确)
2、边听朗读,边把你印象深刻的描写划下来。(应点出重点的语句)
(1)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花草色彩斑斓 雪人洁白明艳 蜜蜂忙碌喧闹 孩子欢快活泼(朗读不足,语言品味没有重锤敲打)
小结:江南的雪是如此美丽、充满生机、给人们带来欣喜,它完全不同于人们印象里寒冷沉寂萧条的冬天。
(2)蓬勃奋飞的北方的雪。与江南的雪对比
小结:这就是北方的雪,它在那无边的旷野上和凛冽的天宇下,显得那样孤独和苍凉,但它却傲然奋飞,奏响了一曲雄浑豪迈的独奏!
(这个环节和安排有平分秋色之意,对文本阅读应更深入一些,重点突出,侧重在品读北方的雪部分)
(五)深入探究 领悟雪意
探究“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象征意义。
请注意:(无结课语,无作业,无板书)评析:
1、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两部分教学比例失衡,影响了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应删减江南的雪的教学篇幅,从江南的雪过渡到北方的雪时,不够巧妙、自然,应将重点放在北方的雪上,通过品读语言,感受北方雪的孤傲,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倾向,使主题水到渠成。
2、朗读目的性不强,层次不分明。争取一读一问一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时有所思考,读后能有感悟。
3、设计问题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注意主要的问题与细节问题结合,力求问得明确具体,又有所启发性。
4、语言品味不深不到位。将由学生零散寻找,改为具体分析几个关键句,品味几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下面是通过第一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可知,存在以上诸多不足,再次做了修改,就是一篇比较规范、较为科学、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设计。《雪》教学设计(修改稿)教学目标:
1、把握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关键性语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3、理解雪的象征意义及文章深刻的主旨。教学重点:
通过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阅读,品味关键性语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深刻的主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咏雪歌。(吟诵与雪有关的诗句)
1924年12月30日,北京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场大雪,引起鲁迅先生辽远的遐想,一篇文字
优美而又意蕴丰富的散文诗就诞生了。
(二)整体把握——观雪景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两地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北方的雪:蓬勃奋飞(2)学生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柔美 刚劲)
(三)解读探究——品雪情。
1、江南的雪
(1)找出能体现江南雪的春意和生机的句子,读一读。
色彩斑斓的花草,忙碌喧闹的蜜蜂,欢快活泼的孩子,洁白明艳的雪人。(2)重点品读。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北方的雪
(1)找出能体现北方雪孤独的状态的句子。
遍地枯草 荒无人烟(2)重点品读。
“蓬勃地奋飞” “旋转而且升腾”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齐读,读出悲壮的气势。
(四)深入主题——悟雪意。
1、你认为作者对江南的雪、把北方的雪变得孤独的严寒以及北方的雪是何态度?
2、重点品读。“灿灿的生光”
“闪闪地旋转升腾”
“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第3自然段和“但是”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颂雪魂。
谁都向往春意昂然、生机勃勃的理想境界,但若置身于严酷的现实之中,我们是像那脆弱的雪人,轻易地消逝了我们的梦想,还是像那北方的雪一般,不屈不挠、义无返顾?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回答:用战斗的精魂抒写自己闪光的人生!作业设计:小练笔:风花雪月,皆可入文;选取一物,寄托情思。板书设计:
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北方的雪 严寒 向往 惋惜 赞美 推崇 《雪》的教学设计流程对比
(一)导语设计
(一)导语设计——咏雪歌。
(二)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二)整体把握——观雪景
(三)整体把握 初观雪景
(三)解读探究——品雪情
(四)分片解析 感悟雪情
(四)深入主题——悟雪意
(五)深入探究 领悟雪意
(五)拓展延伸——颂雪魂
总之,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教师研读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的能力。主要为所报学科某一课时内容的教学设计理念、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教学流程等。考生要打好这一
基础,方能上好课。
第三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和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主体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和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吴芳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
音乐美术 外语 物理
化学生物 历史 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九年级
10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是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圆的知识方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包括“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四个方面。
本章是在小学学过的一些圆的知识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圆的概念、性质、圆中有关的角、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圆和正多边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圆的有关计算等知识。在本主题单元中,我把和圆有关的位置关系设计成四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专题一: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结合射击问题,得出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讨论过三点的圆。专题二: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首先学生讨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共同研究直线和圆的相切的情况,总结出直线和圆相切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专题三: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通过两个圆相接近的实验,重点讨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专题四: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多边形,它有一些类似于圆的性质,正确掌握它们,也为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这些知识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圆和圆、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心,掌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3.三角形的内切圆、了解切线的概念,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4.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5.了解两个圆相离(外离、内含),两个圆相切(外切、内切),两圆相交、圆心距等概念。6.了解正多边形的相关概念,掌握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
2.通过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索有关公式,让学生懂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学会点与圆,直线与圆、圆和圆、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对应的数量关系。2.知道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内心、外心。3.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4.掌握切线长定理。5.掌握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如何确定点与圆,直线与圆、圆和圆、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3.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如何利用切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4.如何对正多边形进行计算
专题一: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1课时)专题二: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5 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三: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2 课时)
专题四: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2 课时)(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理解并掌握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 2.复习圆的两种定理和形成过程,并经历探究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能作圆的结论及作图方法,给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接下去从这三点到圆心的距离逐渐引入点P•到圆心距离与点和圆位置关系的结论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4.了解反证法的证明思想。专题问题设计(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多媒体课件 飞镖、标盘 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一、课题引入:让学生三人搞一次掷飞镖比赛。教师把镖盘钉在一面土上,让三名学生轮流掷飞镖。规则是谁掷出落点离红心越近,谁就胜。如下图中A、B、C三点分别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你认为这一轮中谁的成绩好? 二、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问题。 1、圆的两种定义是什么? 2、如下图中A、B、C三点分别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你认为这一轮中谁的成绩好? 三、自学新知 自学提示:自学教材第90页———第92页推论前内容,尝试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1、思考:平面上的一个圆把平面上的点分成哪几部分? 各部分的点与圆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小结: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的距离为d,则有:点P在圆外 圆的外部可以看成是 的点的集合。 点P在圆上 圆是 的点的集合。 点P在圆内 圆的内部可以看成是 的点的集合; 2、探究、实践、交流: (1)、平面上有一点A,经过已知A点的圆有 个,圆心为。 (2)、平面上有两点A、B,经过已知点A、B的圆有 个,它们的圆心分布的特点是。(3)、平面上有三点A、B、C,经过A、B、C三点的圆分为两类:一种是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的圆有 个,圆心为 ;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经三点 作圆。上述结论用于三角形,可得: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作圆。 3、有关概念: ①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圆,这个圆叫做。②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它到三角形的。 4、想一想 ①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有几个?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有几个? ②什么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的第一步是什么? 5、教师提示:可更具本班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自学检查 1、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以点A为圆心,3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2)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3)以点A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任意的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2)任意一个圆有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3)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确定一个圆() (4)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当堂训练 1、课本93页练习1.2.3.4题 2、课本P101习题24.2复习巩固1,综合运用8、10(第10题做在书上) 五、归纳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们分享。教学反思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评价要点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当堂测试 专题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所需课时 5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的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b、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画出已知圆的切线。 c、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2)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图、列表、分析、对比,能找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关系。此外,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归纳的思想的认识。 3)情感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素材入手,像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它们抽象出几何图形,再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便于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把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也便于学生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变化 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观察、演示,你知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2.怎样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怎样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画出已知圆的切线?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课件 圆 直尺 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程序(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学生质疑------学生小结------布置作业 [提问] 通过观察、演示,你知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讨论] 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照片 [新授] 给出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类比] 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它们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从而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及判定方法。 [巩固练习] 例1,出示例题 例1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2)r=2.4cm;(3)r=3cm 由学生填写下例表格。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关系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图形 补充练习的答案由师生一起归纳填写 教学小结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在多媒体打出图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的思想方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思想,并且将新旧知识进行了类比、转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了角色。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评价要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当堂测试 圆和圆的5种位置关系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学习目标: 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专题问题设计 教学难点: 两圆位置关系及判定.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 两圆的五种位置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课件 圆 直尺 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一)复习、引出问题 1.复习: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 (教师主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 2.引出问题:平面内两个圆,它们作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观察、分类,得出概念 1、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包括同心圆)这五种位置关系,准确给出描述性定义: (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离.(图(1))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2))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图(3)) (4)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4))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含(图(5)).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个特例.(图(6)) 2、归纳: (1)两圆外离与内含时,两圆都无公共点. (2)两圆外切和内切统称两圆相切,即外切和内切的共性是公共点的个数唯一 (3)两圆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况也可归纳为三类:相离(外离和内含);相交;相切(外切和内切).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并进一步考虑:从两圆的公共点的个数考虑,无公共点则相离;有一个公共点则相切;有两个公共点则相交.除以上关系外,还有其它关系吗?可能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圆只存在以上五种位置关系. (三)分析、研究 1、相切两圆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连心线与切点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到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这个性质由圆的轴对称性得到,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考虑如何对这一性质进行证明 2、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组织学生研究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r和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图形略) 两圆外切 d=R+r; 两圆内切 d=R-r(R>r); 两圆外离 d>R+r; 两圆内含 d<R-r(R>r); 两圆相交 R-r<d<R+r. 说明: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四)应用、练习 例1: 如图,⊙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8厘米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解:(1)设⊙P与⊙O外切与点A,则 PA=PO-OA ∴PA=3cm. (2)设⊙P与⊙O内切与点B,则 PB=PO+OB ∴PB=1 3cm. 例2:已知:如图,△ABC中,∠C=90°,AC=12,BC=8,以AC为直径作⊙O,以B为圆心,4为半径作. 求证:⊙O与⊙B相外切. 证明:连结BO,∵AC为⊙O的直径,AC=12,∴⊙O的半径,且O是AC的中点 ∴,∵∠C=90°且BC=8,∴,∵⊙O的半径,⊙B的半径,∴BO=,∴⊙O与⊙B相外切. 练习(P138) (五)小结 知识:①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②以及这五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③两圆相切时切点在连心线上的性质. 能力:观察、分析、分类、数形结合等能力. 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教材P151中习题A组2,3,4题. 评价要点 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的灵活应用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表现为静态维度与动态维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看,一方面表征为教学系统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各自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而联结起来的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换言之,就是从共时性角度,把教学看作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注重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从动态维度看,表征为以整体教学结构为运动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程序。换言之,就是从历时性角度,将教学问题看作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小阶段、步骤等组成的过程,注重把握全过程,从全过程出发关照好各阶段的衔接。横向空间分布形态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于三维空间中交会、融合、协同与共振以形成自催化循环回路式运行轨迹,从而促成整体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从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来看,一个教学主题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主题行为。(见图1)主题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的结果;主题目标也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是反映共性的一般教学目标与特定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整合的结果;主题形式是学习特定主题内容达成主题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灵活决定,它可以是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或个别辅导式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主题方法是完成特定主题内容的学习所选取的教学方法,这也要求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来灵活决定,它可以是讲授法、发现法或自学法,总之,要在以讲授法和自学法为两极的教学方法序列中合理决策;主题评价是围绕主题内容的基本特点及主题目标开发的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哪一种评价手段、评价形式或评价方法均要随当前主题的内容及目标而定;主题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过程)来看,一个教学主题的完成包括七个有序环节,即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焦点互动解决化、知识运演结构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这是主题式教学设汁的内在运行机制(见图2)。 主题式教学设计在操作维度来看,表现在三个面: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核,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即在教师充分地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三是学习领域式主题教学设计,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王一一是以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二是模块式教学设计,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式学习领域的教学中。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习领域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中铀的真实突现,是以真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设计。它也是当前盛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的整合,尤其注重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体。该设计能使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处处、时时的有效体现,能做到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有机统一;能使抽象的内容主题形式来实现具体化,概括性的内容以主题形式来实现有效表达,逻辑性的内容以主题形式来体现程序化。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的课堂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确定教学主题和制订教学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活动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目标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历史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和以专题为基本单元,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确定教学主题 1.基于课程标准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每一节历史课都要制订相应的主题,只有明确了主题,教学才有明确的目标。主题的确立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与课程标准紧密地结合起来,无论教学模式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要与课程标准相适应,要时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与前提。 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即要求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因此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解读共产党宣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只有把握好主题,才能保证课堂不跑题。 2.符合学生需求 主题除了要与课标相适应,还要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每一个主题都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制订教学策略 1.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情境创设 历史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情境,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历史课程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对于主题式教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主题。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片、录音、录像、影视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将历史情境再现,这种情境具有历史的沧桑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历史;充分利用音乐、语言等,营造气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主题的指导下选择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播放音乐《神话》,与此同时电影海报《英雄》播放出来,基于多媒体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对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姑且不管电影以及相应的歌曲与主题有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最主要的是通过歌曲、海报让学生联系本节课的主体人物――秦始皇。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2.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活动设计 在历史的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样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活动的类型要与课堂内容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代表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美国政治家的韬略和智慧。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我是制宪会议代表”,分出的四个代表团都有各自的议题,如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如何处理南北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每个代表团都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拿出相应的草案,并通过自己的辩论来赢得他组的支持,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投票表决议案。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史料运用 为了更加的充实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师要在主题的基础上准备多角度的、多种多样的史料,史料辅助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在选择史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精当的资料,将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实现一种对话,只有结合主题,才能将史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史料要易记易懂,不能艰涩难懂,从而保持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拿破仑战争”时,教师就可以收集拿破仑的功绩,展现拿破仑的风度与风采以及他的气魄和气势。 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通过主题的确定明确了课堂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陈莹静.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丽水学院学报,2012(8).[2]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12(2).第四篇: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五篇: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