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上音乐教案——第五单元《诗韵悠悠》(整理3:胡兢慧)3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教学总目标
1、在古诗诵唱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了解诗与乐的特殊联系,热爱祖国的诗教传统,并乐于采用多种音乐形式表现对诗歌遗产的敬仰。
2、通过吟诵与歌唱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和《小儿垂钓》,并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3、通过听赏合唱《读唐诗》和《小儿垂钓》,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通过画《登鹳雀楼》音调和《长恨歌》的节奏诵读,初步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4、认识四二拍拍号,知道其涵义及强弱规律;认识四分与八分休止符,知道其时值,能在曲谱中将其辨识出来;巩固所学的节奏符号,能认读两个小节节奏谱,并运用这些节奏诵读古诗;能用卡农的形式进行诵读活动。
5、学习高音八孔竖笛do’的指法,学习用断奏的方法吹奏乐曲《啄木鸟》。教学思路
本单元以“古诗”为载体,诵诗、吟诗、唱诗、“画”诗,领略诗歌的音乐韵味,同时以音乐赋予诗歌别样风采。以引导听赏充满书声雅韵的歌曲《读唐诗》将孩子们引入悠悠诗韵中。通过唱《游子吟》、听《小儿垂钓》、“画”《登鹳雀楼》、诵《长歌行》,力求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与表现对唐诗乐府的热爱与理解。在营造浓郁诗情画意的同时,注重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融汇其中,在吟、诵、唱、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控制与表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营造一个“诗韵”与“乐声”交融的学习氛围。
教学内容
唱:《游子吟》《小儿垂钓》 听:《读唐诗》《小儿垂钓》
动:歌表演游子吟;我的编创“画唐诗”;诵读《长歌行》 奏:竖笛练习
(五)《啄木鸟》 认:四二拍;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教学重点
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和《小儿垂钓》,并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教学难点
1、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
2、初步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
1、通过吟唱与歌曲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并结合诗中的意向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2、认识四二拍,知道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教学、情感渗透。
1、师:请同学先观看一段影片,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
2、互动交流
3、师小结: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图片)学生交流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4、读古诗《游子吟》(1)师诵读,生倾听。
(2)交流: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3)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游子吟》
三、感受与体验
1、师: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感知。
3、分析歌曲,认识四二拍。
4、学生用“LU”音轻声跟琴唱旋律。
5、学唱歌曲。
(1)随琴轻声填歌词,错误处及时纠正。(2)集体跟琴轻轻演唱。(3)师生接口唱。
(4)指导学生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5)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6)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穿针、引线”的动作。
四、拓展延伸
1、表演母子情深
体验活动:同桌商量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游子。(自由表演)
2、师:看了大家深情的表演,我不禁想起来自己的妈妈。在我生病时,总是能悉心照顾我,一直守在我身边。我想你们的妈妈一定也非常爱你们,借今天的这个机会,我想让大家来说说自己的好妈妈。谁先来说说?
3、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演唱《游子吟》
4、活动:献给妈妈的爱
(1)诗人孟郊写下了千古绝句来回报妈妈。你想怎么样来报答妈妈呢?(2)了解妈妈的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3)请你用明信片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4)学生各自写最想对妈妈说的话。(5)要求:同学们把明信片送给妈妈。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读唐诗》《竖笛练习
(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合唱《读唐诗》,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
2、学习八孔竖笛高音DO的指法,学习用断音的方法吹奏乐曲《啄木鸟》 教学重点、难点
1、积极参与“古诗词演唱会”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断音的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复习歌曲《游子吟》
二、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今天,我们来欣赏歌曲《读唐诗》,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体验感受
1、初次聆听童声合唱《读唐诗》
教师要求学生听辨演唱形式,感受乐曲的情绪。
2、再次聆听,师: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古诗?
3、师生交流:李白《静夜思》、白居易《夜雪》、杜甫《绝句》、骆宾王《咏鹅》、张继《枫桥夜泊》、李商隐《夜雨寄北》、王昌龄《出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学生小声随音乐哼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和歌曲中较难掌握的节奏,如切分节奏。
5、放声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
提示学生:第四乐句的“泉“字在演唱时可以作延长处理,表达更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古诗词演唱会”
1、宣布比赛规则,选出评委组成评审团,给各组打分。
2、比赛五关:
(1)第一关是配乐诗朗诵;
(2)第二关演唱一首学过的古诗歌曲;(3)第三关向同学们介绍欣赏一首古诗;(4)第四关表演古诗歌曲。
(5)第五关能“画”唐诗(素材:古诗《登鹳雀楼》)
3、各组汇报表演,展示小组的成果。
4、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5、颁奖:可分为最佳演唱奖、最佳朗诵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创作奖。
五、竖笛练习
(五)1、复习5、6、7三个音。(注意指法、气息)(1)生集体吹奏5、6、7。
(2)教师指正并示范吹奏5、6、7三个音。(3)集体吹奏《小宝宝要睡觉》(4)教师评价。
(5)再次集体吹奏《小宝宝要睡觉》
2、学习竖笛曲《啄木鸟》
(1)出示练习谱,师示范,生倾听。(2)教师教授高音DO的吹奏。(3)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生随琴划拍视唱曲谱,注意三拍子的强弱。(5)师逐句教吹奏。
(6)教师再次示范,生持笛做无声指法练习。(7)学生集体吹奏练习,教师及时进行纠正。(8)集体巩固练习。(9)学习断音吹奏
(10)学生感受“断音”跟“非断音”的奏法。(11)学生有感情地演奏《啄木鸟》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古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了“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我们还学习了竖笛曲《啄木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好好练习,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吹的好!
第三课时《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合唱《小儿垂钓》,能够注意到歌曲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
2、通过吟唱与歌曲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小儿垂钓》,并结合始终的意境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儿垂钓》
2、第三乐句休止符在强拍上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赏画导入
1、师:儿童一直是诗人心目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儿童的天真无邪、聪明机灵常常打动着诗人的笔触。瞧,这幅画打动过哪位诗人呢?
出示《池上》画面,学生交流。
2、师生吟诵《池上》
3、出示小儿垂钓的画面,问:这幅画有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
三、感受体验
1、儿童垂钓的场景就这样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他写下了《小儿垂钓》一诗,后来作曲家又为它谱上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
2、学唱歌曲(1)听老师范唱。(2)简单分析曲谱。(3)学生用“LU”哼唱旋律。(4)听唱法学习歌曲《小儿垂钓》(强调第三乐句休止符在强拍上的运用)(5)随琴轻声填歌词,错误处纠正。(6)集体跟琴轻轻演唱。(7)师生接口唱。
(8)指导学生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儿垂钓》。(9)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三、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
(1)方法:同桌作为二人组,一个扮演稚子,一个扮演路人,和着歌曲伴奏进行接唱。
(2)小组合作练习。(3)上台展示,师生互评。
2、欣赏童声合唱《小儿垂钓》(1)完整聆听歌曲
(听后谈谈感受:如歌曲演唱形式、音色、速度等等)(2)跟老师随音乐做声势动作。(拍手或拍腿)(3)随音乐诵读歌词。(4)随音乐轻声哼唱。(5)复听童声合唱《小儿垂钓》(6)分组演唱
(一组学生演唱,另一组学生按节奏诵读歌词)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长歌行》
教学目标
1、通过《长歌行》的节奏诵读,初步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2、认识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知道其时值,能在曲谱中将其辨认出来,巩固所学的节奏符号,能认读两小节节奏谱,并运用这些节奏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2、弱起小节的诵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歌曲《游子吟》《小儿垂钓》
二、新课导入
1、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生答:时间)
2、谁能说说,为什么时间一去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指名学生说一说
3、小结: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它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能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诗人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4、看视频,引出古诗《长歌行》
5、教师诵读古诗,学生感受诗意。
6、教师介绍作者跟诗意。
师:《长歌行》选自汉乐府,是由宋朝的一位诗人郭茂倩所编攥的,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指名学生说说
7、师:诗的意思是说水从西边的山川流到东边的大海,它什么时候再能回到西边去呢?小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间好好努力,那么到老了就会后悔伤心了。
三、体验感受
1、出示《长歌行》原诗的最后四句,进行诵读。
2、分析节奏
3、学习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0 四分休止符(休止一拍)0 八分休止符(休止半拍)
4、让学生在《长歌行》中找到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5、教师根据节奏诵读,生感受。
6、学生对比两个乐句的节奏,找出异同。
7、学生轻声根据节奏诵读,教师纠正学生错误。注意休止符、弱起及拍子的强弱。
8、师生接龙诵读,教师用情绪带动学生入情、入境。
9、集体诵读《长歌行》。
四、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
五、课堂小结
是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第二篇: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并从中受到爱的教育。教学难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电子琴、音乐CD 预习要求:了解“游子吟”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溜溜山歌》,试着背唱歌曲。
三、新课教学:(1)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
(2)新歌教唱
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课件出示《游子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播放背景伴奏音乐)
2、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3、“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
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
1、范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为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听…….(课件出示歌谱,范唱)。
2、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
3、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b演唱歌曲。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创编舞蹈: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课堂小结:
第三篇:音乐教案3
说唱天地
授课人: 授课班级:九(1)授课时间:2012-9-26
教学目标:
1.聆听《贺新春》,了解京韵大鼓的基本风格特点。
2.学唱、背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及基本的演唱技巧。
3.背唱歌曲。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音准、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正确,气息控制到位,并背唱。
2.初步认识说唱艺术中语言与旋律的紧密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提问:大家都听过说唱音乐吗? 学生回答设定:学生应该都听过目前流行的说唱音乐,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手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等演唱的说唱歌曲。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说唱音乐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设定:说和唱结合(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一个歌曲片段)。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说唱结合的音乐,可谓是历史悠久。而且发展到现在,我国说唱音乐的种类已经达到了200多种,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说唱音乐八大类。
这个单元,同学们就要通过这几首说唱作品的欣赏和学唱来学习说唱音乐的基本特点。
二、新课学习
(1)聆听音乐《贺新春》。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这首说唱作品你认为是哪个地区的?有什么特点?属于八大种类的哪个类别?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京腔京韵十足,有气势,是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同学们可以根据演唱者手中所敲击的乐器看出是属于鼓词类(引出京韵大鼓)。
(3)教师:京韵大鼓就是我国说唱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且因为地方色彩浓郁,所以在很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也会被作曲家加以运用。下面我们请大家欣赏一首以京韵大鼓旋律为基本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音频。简单介绍《四世同堂》作品及电视剧。(4)教师提问:《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这种说唱形式很好地展现了故事中的什么情绪?在电视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字正腔圆的演唱更好地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寇迫害的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京腔京韵很好地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
三、《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跟琴视唱歌曲曲谱。
(2)重点练习音程跨度比较大和节奏密集的乐句,如: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先做简单的音程练习,以便更好地找到音准。(3)练习切分节奏、空拍休止。(4)朗诵歌词并加词学唱。
朗诵歌词1-2遍,教师提示旋律进行与朗诵时歌词的走向紧密结合。
例:“千里”两字,用普通话朗读和歌曲中的旋律 的走向非常接近,唱的时候注意“qian”一定要唱成“q-i-an”,字头、字腹、字尾都要清晰地加以体现,特别是字尾要注意归韵。(5)听原唱2-3遍。
填词演唱,注意刚才练习的节奏,及注意词曲对位的准确性。
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
教师请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每段情绪有何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歌曲通过下行级进及大起大落的旋律进行,来表现当时北平地区受日寇迫害时的动荡不安。第二段从“一腔无声血”到“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开始低回委婉的旋律及后来的上行级进到全曲结束时的最高音sol,表现了中国人民充满信心及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每一句的情绪及咬字吐字),请学生讨论:如何演唱才能抒发出这种情绪?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注意每句的旋律进行,气息饱满,咬字吐字等。请学生在书上标出“影、恨、夜、地、耻、去”这几个主要字,注意装饰音的演唱。
重点词曲对位的解决:
五、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好的,在下节课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格。
七、布置作业:
多听京剧
第四篇:3单元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 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三、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只要言只成理给予以肯定。
教师点拨: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1、菲利普夫妇身上除了自私冷酷外,究竟有没有一两点闪光点?如果你身边也有象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2、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人物写法,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提出要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现),运用了------------------(描写方法)。
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自主或指明回答。
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为女儿着想..........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以上都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提示:重点研读第25到38段)
总结: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 行动
贫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精明、刻薄 富 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 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侯 贫 卖社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 骂、躲避
2、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二、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2)、心中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 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1、曲折多变情节安排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迈牡蛎的象弟弟并惊恐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四、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1、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场景:在轮船上,人物:“我”、菲利普夫妇、于勒,情节:从菲利普夫妇吃牡蛎到发现于勒直到离开这部分。要求细致分析利普夫妇的行动,语言和性格。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作业
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表情言行会怎样?用200个左右字来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若瑟夫,你见到了分别十年之久,穷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想说些什么呢?用150个字来完成。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板书设计: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阅读小说,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过程与方法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教学难点: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小说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3.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 獾()秕()谷 鹁鸪()()髀()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折()本 惘()然 恣睢()()潺潺()黛()色 愕()然 五行()颧()骨 伶()仃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萧索:
无端:
如许:
鄙夷: 愕然:
隔膜:
展转:
恣睢:
3.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2)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4.我的问题
二、探究赏析
1.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都写了哪些人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从课文中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的?通过此种写法突出了什么?
3.学生速读描写杨二嫂的文段并学习分析闰土的方法(肖像、行动),想一想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5.文章中写闰土前后不同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温馨提示
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其作用主要有表达爱憎、烘托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及阐明道理等。
6.深入品读下列语句。
A.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B.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
三、积累迁移
1.不同的路向人们诠释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知道的关于路的名句和表达的意义。示例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鼓励当代青年成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成为独立思考的一代。A B C D 2.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huì lãng kuà huān bǐ bó gū bìchī xù sâ quán jìn shã wǎng zì suī chán dài â xíng quán ling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无端: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吃惊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
3.(1)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笼罩全文的仍是一种忧郁和感伤。4.二、1.故乡景、故乡人 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2.对比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语言对比: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关键动词),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3)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对比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由一个“少年时的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
3.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爿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4.是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而杨二嫂则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的变化代表着农村另一类人的变化。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也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写她的变化,使人物更全面,主题更鲜明。
6.A.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B.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三、1.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B.“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C.“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诗人汪国真要我们敢于直面困难,不断拼搏进取。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永不轻言放弃。
2.各抒己见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住段时间 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心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学重点:
体会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缩写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正音听读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ãng 窸窸窣窣xīsū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明确: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开端: 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发展: 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忆。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 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凋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人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人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 二 课 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 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 ‘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 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望和感情的心声。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人理解作品。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五、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音乐3——6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共产儿童团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小英雄们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悟到作为一名少先队的光荣感、使命感。
2、准确学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能用坚定自豪的声音、充满活力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出儿童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3、学习律动表现儿童团员的精神面貌和坚定信念。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准确学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音乐《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二、新歌教学
1、节奏练习图片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红星,五角星)
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有关红星的故事。(边播放音乐,边讲述故事)。那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故事使学生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及了解历史的兴趣。](初步产生情感体验)
师:故事中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出歌曲的名字吗? 生:(答)
师:当你听到这首歌时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激动等)
师:在那个年代连儿童也自发的组织起来和敌人做斗争。你们想和儿童团员一样和敌人做斗争吗?
(学习歌曲中的节奏)师:现在就交给你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们愿意接受吗? 生:愿意
师:红军要开会,为了防止有敌人混进来,邀请儿童团员站岗,每位来开会的红军都有一个暗号,只有拍对、唱对暗号的红军才能进去开会。
出示节奏谱:
① X
X·X
X X
嘀
嘀嗒 嘀
嗒
② X·X X X
X —
嘀嘀嗒嘀
嗒
(学生动作: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红军,一组扮演儿童团员。拍对的红军,儿童团员为他们贴上红星。)
2、练一练、唱一唱 1 5 1 ∣3、1 ∣5 1 3 1 ∣5 ‖ 嘀嘀
嗒 嘀 嗒
嘀 嗒 嗒 嘀 嗒 嗒
3、学唱歌曲(1)生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儿童团员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我们的团歌。
(播放歌曲)
a、学会用听觉尽快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在完整聆听歌曲中学会歌曲。
提示:用手击节拍、踏步走等形式感受歌曲,在多次不同方式的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2)说一说,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3)有感情地读歌词
b、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准确、吐字清楚。(4)学唱歌词
c、跟琴小声熟悉歌曲,对准歌词,尤其是一音多字处。
三、律动表现:学做儿童团员
四、拓展升华,聆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同学们,儿童团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发展到今天是什么组织?
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提示: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唱出了哪些内容?
2、复听歌曲。
提示:歌曲中对少先队员提出了哪些要求?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再次复听,学生轻声合着音乐唱一唱,并用手击节拍。
五、结束语
1、师: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2、播放《共产儿童团歌》的伴奏音乐、教后记:
“X X、X X X” 是本课的节奏型,为了让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一节奏,我编了一个“暗号接头”的游戏,学生们为了能顺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必须把黑板上出示的几个节奏型熟练地掌握。对于学生最不愿学的枯燥的节奏,今天却学的异常得认真,效果非常好。作为教师我们也懂得游戏的魅力,但自己积累不够,在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学生能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材分析:
〈卖报歌〉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30年代创作并流传至今的优秀儿童歌曲。这首歌以朴素的语言,辛辣的笔调,刻画了旧社会卖报儿童的苦难生活,全曲为F凋,2/4拍子,一段体结构,分节歌形式。歌曲既反映了孩子们对旧社会的控诉,又表现了孩子们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能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理解其音乐形象。(重点)
2、情绪的启发,歌曲的处理。(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钢琴(风琴)、多媒体、课件(歌带、歌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要把你们的表情写在脸上,把你们的歌声放在心里。(播放“国歌”)
(2)欣赏了这首歌曲,你们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升国旗的情景)
(3)这首歌曲的曲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还有另外一个曲名,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
过渡语:同学们已无数次聆听过这首歌,但它却依然那么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么伟大的作品是谁作曲的?(聂耳)
三、《卖报歌》曲作者简介:
聂耳是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小学时就学会了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1927年聂耳考入云南第一师范,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演出活动。1928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活动,后因叛徒告密逃亡上海。到上海后,聂耳继续从事革命生活,同时积极创作歌曲,用音乐鼓舞人民起来斗争。1935年国内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迫使聂耳出国学习,赴苏途中,不幸在日本溺水身亡,年仅23岁。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41首作品,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聂耳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金蛇狂舞〉、〈大路歌〉、〈码头工人歌〉等
四、新授歌曲:
(1)聂耳不仅创作了举世文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还为小朋友写了一首歌曲,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曾唱过,你们知道是什么歌曲吗?(放歌曲范唱)
(2)介绍〈卖报歌〉的由来。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6页,我们来了解一个音乐小故事。
1934年,在上海繁华的霞飞路上,常能见到一个瘦小的女孩,边跑边跳地大声通报着当天的新闻,吸引路人买报。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因见她的头发散乱,就叫她“小毛头”。由于她活泼灵巧,叫卖又特别动听,人们都爱到她那儿买。在过往的行人中,小毛头发现有一位叔叔像特别留意她的叫卖声。原来这位叔叔是作曲家聂耳,他正打算写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新歌哩!第二天,聂耳叔叔带着安娥阿姨来见小毛头,小毛头可开心了!叫卖声更加清亮:“卖报!卖报!七个铜板两份报!”几天后,聂耳叔叔又来找小毛头,把她没卖完的报纸全买下,高兴地说:“今天不用卖报了,我教你唱首歌吧!”“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真好听!小毛头很快就学会了。不久,聂耳叔叔请小毛头到电影厂的晚会上唱了首歌,歌声很快就传了开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全中国的小朋友都爱唱这首《卖报歌》。
(3)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描写旧社会报童生活的〈卖报歌〉,听一听歌曲运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4)学唱第一段。
A、请同学观察一下,这首歌曲共有多少段?乐曲共有多少小节?(三段、16小节)
B、今天我们就来学唱第一段。先听老师范唱一遍,请你们轻声的模仿。
C、学生跟琴小声的模唱。(用lv代替歌词)
D、把歌词带进去唱。
E、现在请思考:你觉得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唱?(生:明快、活泼、速度稍快)
(歌曲虽是反映孩子们对旧社会痛苦生活的控诉,但曲调色彩明朗。唱时声音要明快、活泼,速度稍快。第一段可以理解为“小毛头”为了生活,每一天都希望买出更多的报纸,多赚点钱。这是一种天真活泼的想法,所以在演唱时要唱得天真活泼。)
F、教唱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5)巩固歌曲:
①分组唱,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
②分男女生唱。
③齐唱。
(6)欣赏聂耳的其它作品。
五、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再也不要像“小毛头”一样去街头卖报了,我们可以坐在这明亮的教室读书学习,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扬鞭催马跨越障碍的威武形象。
2、能用语言讲述音乐中小骑兵的故事。
二、发展性目标: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创造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景及小骑兵形象。【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双响筒等打击乐器、报纸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赛拜努!”老师热情地用蒙古语和学生问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1、播放课件: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骑着马儿、挎着长枪的小骑兵神采奕奕、威风凛凛地向我们走来。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的小骑兵》。
【创设情景,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为后面的欣赏做好铺垫。】
二、激发想象,引导理解。
1、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风格等,出示问题,边听边思考:这首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先整体感知乐曲,体会音乐情绪,以便更好地理解各段音乐的不同情绪。】
2、欣赏引子。
(1)播放〈我是人民的小骑兵〉引子部分,思考:这段音乐用了哪两种乐器演奏。马蹄声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听辨木琴和手风琴的声音。多媒体出示木琴图片,介绍木琴,并让学生听听木琴清脆、明亮的音色,进一步认识木琴。(3)引导学生听辨马蹄声从弱到强的变化,引导他们理解这个变化的原因。(4)启发学生用“得得得” 的声音来模仿马蹄声。注意由远而近的变化。(5)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示美丽的大草原风光,再听这段音乐。
3、欣赏第一乐段
在〈我是人民小骑兵〉第一乐段音乐背景中,课件呈现:美丽的大草原上“得得得”走来了一队小骑兵。
(1)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在大草原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模仿小骑兵的动作呢? 生自由在座位上模仿。
(3)课件出示音乐主题以及节奏谱,老师弹琴,学生跟琴哼唱主题音乐。
(4)课件出示双响筒、沙棰、钹、大鼓、串铃等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学生利用桌位底下的打击乐器,动手敲一敲,打一打,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交流中进行选择。
【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5)小组选出代表,用身边的乐器敲击模仿。(6)引导学生看着课件中的图谱用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7)再听第一乐段,在各自的座位上用手中的乐器模仿马蹄声、马铃声,并随着音乐律动,模仿骑马动作。
【在这一片段中,通过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敲一敲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师有效地加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参与音乐活动,把乐曲的主要内容通过初步感知——体验——说一说、唱一唱、敲一敲再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的想象力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加地深刻。】
4、欣赏第二乐段
(1)播放课件,欣赏第二乐段。
师引导听赏这一段的风、雨、雷声
(2)启发学生动脑筋,用身边的打击乐器——双响筒、沙棰、钹、大鼓、串铃等尝试敲一敲,可以小组合作讨论,看哪几种最能表现这三种声音。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用沙棰模仿雨声,大鼓模仿雷声。
(4)老师启发学生动动脑筋,用身边除乐器之外的音源来代替风声。如:人声、一块布、一件衣服或一张报纸„„
【启发学生用乐器之外的声音主要是鼓励他们积极发挥想象力,积极开发创新思维。】(5)请学生敲击模仿或表演模仿,师给予表扬。
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暴风雨来到的时候,我们的小骑兵是怎样的表现?是退缩还是勇敢克服困难呢?表现了小骑兵什么样的精神?
(6)、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师趁机进行品德教育:小骑兵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敢于向困难作斗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我们的国家。
【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7)总结这一段音乐:情绪从舒展到激烈,前半部分表达了小骑兵欢乐的心情,而后半部分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雨奋勇前进的情景。
(8)小组讨论交流:假如要我们表演这段音乐的话,你认为该用什么形式来表演好呢?(9)再听第二乐段。根据讨论结果,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表现小骑兵纵马奔驰、克服重重困难的情景,二组模仿风声,三组模仿雨声,四组模仿雷声。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把小骑兵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表现出来。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对比两段音乐的不同之处,想象暴风雨来临时的音乐情绪,然后通过手中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还教育学生要学习音乐中的主人公,不畏困难,勇敢进取的精神。整个欣赏过程中,渗透“听一听、想一想、演一演”这些手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再加上体验,对音乐就有了全新的感受了。】
5、欣赏第三乐段。
(1)课件播放雨过天晴的大草原景象,播放第三乐段音乐。
(2)启发学生找出这一段与第三段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的马蹄声和马铃声是由远而近,声音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而这一乐段的马蹄声和马铃声是由近到远,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同时,启发他们理解这两者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3)师总结:第三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
(4)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马蹄声和马铃声由小到大,由强到弱的音响变化。
【这一部分继续引导学生想象理解音乐情景,并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学会在对比中发现知识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参与表现音乐。
1、多媒体播放课件的画面,全曲再完整地欣赏一遍,让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进一步想象不同的音乐感情和表现,想象小骑兵不同的形象。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讲音乐故事。然后在小组上推荐一名代表出来演讲,最后学生互评,评出最佳演讲者。
3、将全班分成若干组,在〈我是人民的小骑兵〉音乐声中,由评出的最佳演讲者讲述故事并扮演小骑兵,其余小组用人声(或布、衣服、报纸等)沙棰、大鼓等打击乐器,分别表现风、雨、雷等各种音乐形象,表演各个音乐段落。
【这一段的教学,主要运用“听一听、看一看、讲一讲”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运用音乐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完整的音乐故事。最后的表演,可将这一课推到高潮。学生在这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外化成了对音乐的表现,从而将想象升华到了顶峰,体现了想象的最高潮。】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讲述了小骑兵们骑马巡逻时遇到了大风暴,临危不惧勇敢与困难作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敢于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我们的国家
第四单元 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剧的创编与表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蜗牛黄鹂鸟》的内容,并更好地表现。
2、通过音乐剧的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音乐剧的创编。
2、集体表演如何有效组织,做到活泼而有序。教材分析
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小音乐剧的编写设计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课本中的六幅图画和相应的文字,是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编的参考提示。由六个小场景及相关情节串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从而构成小小的音乐剧。当然,这里说的“音乐剧”与实际的音乐剧是有严格区别的,鉴于现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他们目前可选择和创编的音乐必然会非常有局限。但重要的是这种简易创编不仅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它还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有效启蒙手段。它的意义不应忽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我们先来复习歌曲。
2、老师播放《蜗牛与黄鹂鸟》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二、创编音乐剧
过渡语:我们今天要进行音乐剧的表演,先来创编剧本。
(一)创编音乐剧情节。
1、师:书中提供给我们六个场景,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创编。完成情节、对话、表演、动作、音乐等内容的设计。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二)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讨论结果:(1)第一幅图。
表现安静的气氛,选择《森林与小鸟》中描写森林的一段音乐。(2)第二幅图。设计对话:
猴子说:“再过几天葡萄就要成熟了,到时候我一定爬上去吃个够。” 长颈鹿说:“等到葡萄成熟的时候,我一抬头就能吃到。”(3)第三幅图。
表现蜗牛很慢的爬树,选择速度较慢的音乐。(4)第四幅图、第五幅图。
表现黄鹂鸟对蜗牛的嘲笑,学生演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5)第六幅图。
表现动物们都在嘲笑小蜗牛。选择用打击乐器模仿热闹的场面。
(三)分段练习。
学生可用不同形式分组进行练习。
三、完整表演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 播放《森林与小鸟》开头音乐。音乐方案对话设计:
猴子说:“再过几天葡萄就要成熟了,到时候我一定爬上去吃个够。” 长颈鹿说:“太好了,等到葡萄成熟的时候,我一抬头就能吃到葡萄了。” 黄鹂鸟说;“哈哈,你们看,葡萄还没成熟呢,蜗牛这么早就已经往葡萄架上爬了,哈哈,太可笑了!等过几天葡萄成熟了,我一定要飞到藤上吃个够。”
小蜗牛说:“我也很想吃葡萄,但是我爬得很慢,不过没有关系,我早早地就开始往树上爬,相信葡萄成熟的时候我一定能和你们一样吃到甜甜的葡萄。
播放《龟兔赛跑》中乌龟音乐。学生演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注:当唱到“葡萄成熟还早得很,现在上去干什么”这一句后,同学们可模仿笑声,打击乐声等。声音结束后唱最后一句“阿黄阿黄鹂你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加打击乐器伴奏,笑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表演,希望同学们像小蜗牛那样有坚定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五单元 《七彩的生活》教案
《采山》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学唱歌曲〈采山〉,用轻快的歌声表现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2、通过小组创造,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学重点: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教学准备:写有节奏条的蘑菇图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做奥尔夫游戏。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调动情绪,带着愉快的情绪开始音乐课。
二)导入新课。
1、用谈话法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个小姑娘图片,介绍小姑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小姑娘特别喜欢挽着小竹篮到森林里去。大家猜猜,她会去干什么呢?)学生回答,由老师引入课题,解释“采山”,让学生理解采山的含义,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新朋友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兴趣,而且教学更加生活化。
2、老师表演《采山》,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师:小姑娘每次去采山,总会唱着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三)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1)师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2)齐读歌词。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更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学生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3)跟琴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4)跟琴轻唱歌曲,学生跟琴轻唱、自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5)跟歌声旋律轻声感受。(6)师生接龙,用游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对学生所学进行指导纠正。
2、处理歌曲。
师:小姑娘在山上采到了那么多的蘑菇、山菜,她的心里真高兴,我们也用最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体会小姑娘的心情,好吗?
(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用歌声表现歌曲内在情感。)
(四)编创活动。
1、师生共同编创,学生分别扮演“小姑娘”、“蘑菇”、“小鸟”等角色,分组创编,自编自导,老师巡视指导。
2、分组汇报展示,并请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给予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创设情境,使“小演员”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五)游戏:采蘑菇。
出示写有节奏条的蘑菇图片,学生拍击正确,就可以拿走蘑菇图片。六)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玩的真高兴,可是太阳要下山了,让我们唱着歌儿离开吧。
生轻唱歌曲离开教室。
第二课
教学内容:歌曲《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贝壳之歌》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能够发挥想象,用动作、打击乐、画笔等表现音乐。教学重难点:综合艺术形象,体验,感受海边美丽的贝壳。教具:教学挂图、贝壳、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齐唱上课歌)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课
1、初听前可提示:是否去过海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 你捡过贝壳、小虾吗?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2、初听后可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给你怎样的印象?
3、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4、听录音。让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听贝壳之歌音乐。
感受三拍子。(说一说三拍子的意义及节奏规律),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6、用LU哼唱歌曲旋律。
7、学唱歌曲。
8、学会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综合表演
五、拓展教学:
诗朗诵《大海忧愁的歌》,教师诵读后让学生思考大海为何忧愁,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第三课:音乐欣赏课《小松树》
教学内容: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正确的聆听习惯,感受音乐的魅力。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木琴的结构组成,乐器特色,演奏方法及音色,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3、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打击乐器伴奏,模唱乐曲的主旋律等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并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五次变奏。激发学生用快乐的心情歌唱并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演唱表演的自信心及表演力。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正确的聆听习惯,模唱乐曲的主旋律,并对木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难点:打击乐器为歌曲小松树伴奏
并听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中得五次主题变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钢琴,木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阶段目标:培养正确的聆听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
【今天我们来上欣赏课,首先我先请同学们听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大家边听边想它的曲名?】
1、直接听赏,教师师播放歌曲小松树,请生说出曲名。
2、同学回答非常好,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不同演奏形式的小松树,你们来听听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木琴)并感受乐曲的情绪、二新授
阶段目标:初听乐曲《小松树》旋律,听辩主奏乐器,了解乐器的组成,音色等特点。
1·初听乐曲:
【这是由木琴独奏的儿童乐曲小松树。提到木琴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嘛?我们来一起认识了解一下西洋打击乐器木琴。请看大屏幕。】
2· 介绍主奏乐器:木琴
多媒体课件提供木琴相关资料和图片 木琴的组成? 教师做解释说明各组成部分。
【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架琴,它叫钢片琴,是经木琴改良过得,同学们来看看,这两架琴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做引导提示。(音条,共鸣筒,琴架)师:想不想感受下钢片琴的音色特点?教师演奏《小松树》。师:谁想来试一试 ? 2-4人
学生听后回答钢片琴音色特点?(清脆,悦耳,柔美)
【那木琴的声音比较圆润,悦耳一些,大家来再次聆听全曲,体会木琴音色。】 复听全曲,体会,记忆木琴音色。
【同学们用的这些词真好,木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正是因为木琴具有清脆,悦耳音色,所以需要其他乐器来伴奏,方能衬托出木琴独特而具有魅力的音色。很多音乐家经常用它来演奏欢快活泼的儿歌,同学们记住了吗?】
3· 分段欣赏
【刚才我们已经完整的欣赏过一遍小松树,现在我们来分段的听赏】(1)第一乐段,引子部分: 阶段目标:听辨引子部分的情景,通过想象、表演等形式,分析理解引子部分音乐。首先,请同学们闭眼来听一听乐曲的第一乐段,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在那?何时?谁?)下展开想象,描出小鸟的鸣唱,布谷鸟,风吹过树林,小河流水等自由地节奏表现一副美丽的森林清晨景象。】
出示图形谱:鸟,河水,水滴,树叶等卡片。师生合作模仿听到声音。
(2)第二乐段,主题部分:出示主题谱例,旋律记忆
阶段目标:欣赏并演唱《小松树》旋律,让学生熟悉《小松树》的主题音乐,通过分析音乐,进一步理解音乐让学生勇于表现音乐。
【同学们,你们创作的这些声音真棒!我们再来听听乐曲的第二乐段吧!】 提问:第二乐段你都看到什么场景了?(热闹场景,欢快的场景„ „)
【师提示,什么热闹,什么欢快?小动物(小鸟,小松鼠)在小松树上欢蹦乱跳;小水滴静静的汇成小溪,小溪潺潺的从小松树旁流过,微风轻轻吹动松叶。】
同学们回答的真好,你们想不想也学习一下这首歌曲啊?请看大屏幕出示的歌曲主旋律。出示谱例:模唱记忆主题。
第一遍
看歌谱,听旋律,并拍手第二遍
用的轻而有力的声音“啦”试唱 第三遍
加个词,拍手演唱
同学们唱的都非常好。下面老师出示一条节奏,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看大屏幕。节奏练习 24 O X | O X |
空
大
空
大
O X | X X |
空大
大
大
两条连起来,打节奏。
O X | O X | O X | X X|| 那我们能不能用刚学会的节奏给歌曲伴奏呢?【师弹主旋,生打节奏】
(3)变奏部分:
阶段目标:通过多次聆听,分辨出变奏旋律,并了解变奏旋律的意义和作用。【再次听赏第二乐段,边听边想。】 提问:
①主旋律部分在第二乐段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右手表示与演唱旋律一样的。用左手表示有变化的旋律。(6次)
②第几次完全是你所学过的旋律?(第一次)其他5次旋律是变奏旋律。师解释变奏旋律
【就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改编创作】 请大家想一想,作曲家为什么要用变奏旋律,它有什么作用?
【师做引导,提示学生们曲想一想,6遍相同旋律和6遍有微妙变化的旋律作比较,体会感觉两段旋律的不同】
(生:乐曲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的表现其感情。)
(4)再听全曲:
阶段目标:总结乐曲的内容和情绪。
完整聆听,整体把握乐曲情绪。巩固整首乐曲的内容? 全曲情绪?(欢快,活泼)
三、小结
刚刚同学们的表演太棒了,老师希望你们也能想小松树一样健康快乐的长大!今天我们学习了木琴独奏曲小松树,同学们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许多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去发现生活中的声音,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孩子好吗?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一节课《幸福花儿开心上》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当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大家。请问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依次采访2人)
师:其实幸福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的人们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党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在重大节日里他们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歌唱伟大的祖国和幸福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学习一首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请大家仔细聆听,用心去感受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唱歌跳舞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以幸福为话题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放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1、初听音乐
师:感受一下歌曲的速度、情绪 ?(热烈、欢快 活泼的)
2、再次听音乐
师:歌曲用哪些美景勾勒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羊群、草原、太阳、葡萄、酥油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师:这么多的美景有草原有羊群有葡萄。有这些美景的地方就是祖国的西北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人们生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三)民族介绍
课件展示:这首歌曲中唱到的是新疆柯尔克孜族是生活在新疆的西南部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以游牧、畜牧业为主。而且是我们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
设计意图:老师跟学生分享资料,让学生在欣赏了影像后用文字的形式直接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对这个陌生的民族变得更加的熟悉,和更加的了解,以至于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下铺垫。
(四)呼气、发声练习
师:感受草原气息,深深吸一口气,保持住,再匀速吐出。师:来到草原心情真舒畅,用啦来抒发心情。设计意图:为演唱歌曲做铺垫。
(五)学唱歌曲 感受
1、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再听,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你是依据什么划分的?看谱(情绪、旋律、内容)
3、了解歌词
师:这首歌曲的歌词写得非常美,我们试着用歌词的节奏读一下。读第一乐段。解决节奏难点前八后十六音符、附点八分音符教师示范节奏。让生找相同节奏。
4、分析学唱曲谱
认识歌谱记号前奏、结束句、重音记号教师示范重音记号的演唱,教唱歌谱找相似乐句学唱。
5、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启发学生感情的投入。
6、演唱第二段歌词。
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两段歌词。
8、初步感受二声部合唱。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学唱歌曲,初步感受二声部合唱。
(六)合作拓展
1.欣赏《娃哈哈》感受新疆音乐特点,观看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指导学生用上几个 简单舞蹈动作练习边唱边表演。
2、自制简单打击乐器文具盒、学具盒代替手鼓为歌曲进行伴奏
3、歌舞器乐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欢的环节,这样可以放松,可以很轻松地展示自己,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由的表演,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用眼神交流,让学生学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柯尔克孜族柯族的生活风俗文化等还学唱了一首柯族民歌,希望大家能更加的热爱生活。
第二节《打秋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打秋千》,指导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这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2、初步感知二声部,为学唱二声部做准备!发展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难点:两声部的音准。
板书设计:《打秋千》 1=bE 4/4 欢乐地 高兴地 二声部旋律及歌词
下滑记号 教学过程: 师生音乐问好。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有哪些歌曲是在游戏时唱的? 生:略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略)
师:同学们唱的非常好,那么这些歌曲都是我们汉族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唱的,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其他民族游戏时唱的歌曲。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生:略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仡佬族,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仡佬族的风土人情,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地人以重水稻玉米为主。仡佬族最隆重的节日要数三年一次的节日,每逢重大的节日,青年男女就会载歌载舞。咦,小朋友在做什么?原来仡佬族的小朋友特别喜欢打秋千。
(板书)《打秋千》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遍歌曲,听完后要回答老师歌曲是几几拍。(初听歌曲)
生:略
师生回忆4/4拍子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师:同学们看一下这首歌有几段歌词呀? 生: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熟悉一下歌词,朗读一遍。问题:通过读歌词,你能不能说说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形象?可以用歌词当中的词语来说。(美丽、可爱、蹦蹦跳跳、像风一样、淘气)
(五)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注意看歌词,听歌中的小朋友是如何打秋千的?(听完学生答,如在秋千上晃来晃去,忽高忽低,像春燕飞上天„„)。师小结:歌曲共三段,最后一段唱完有个结束句。歌中把兄弟、姐妹和伙伴们都邀请来打秋千,旋律充满了跳跃感,起伏也较大,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及找一找谱例中有什么特殊的音乐记号(二次欣赏)
生:略
师讲解特殊记号的作用。(下滑音)这里的运用增加了歌曲的民族色彩,更具有趣味性。学习二声部旋律。引导学生聆听二声部旋律及学唱二声部。分组练习一声部和二声部。听录音小声跟唱。交换声部练习。
师:同学们唱的非常好。(强调音准)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合唱歌曲《打秋千》,聆听着同学们的歌声,使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忆起自己小时侯打秋千时的快乐情景。《打秋千》是一首仡佬族民歌,仡佬族是我国云贵高原中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民歌,他们的生活也几乎时时刻刻伴随着音乐。如果大家对这个民族感兴趣,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可以从网上查一查有关这个少数民族的资料。下课!
第三节:题目:《阿拉木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阿拉木汗》,认识新疆音乐的主要乐器,掌握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型,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对新疆地区歌舞音乐的兴趣。
3、了解新疆地区音乐的同时,切身感受到祖国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型,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方法:欣赏法
听唱法
情感体验法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演示DVD教学碟片、手鼓、钢琴。教学过程:
(一)播放合唱视频:《阿拉木汗》
学生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维吾尔族)
(二)讲授新课:
1、歌曲介绍:
《阿拉木汗》是作曲家谢功成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它原是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它以双人边歌边舞的方式,赞美美丽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活泼、热情、美丽、可爱、动人。内容虽简单,但歌曲生动、诙谐、流畅、欢快。
2、欣赏歌曲
a、学生感受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明朗、朝气蓬勃。
b、教师示范歌曲,出示维吾尔族歌舞乐的节奏,十六分和附点节奏,让学生学习拍击。c、学生用节奏朗读歌词,读出阿拉木汗的美丽。d、教师教唱歌曲,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气息一定要流动、平稳,要有较好的持续性和控制能力。)e、分组表演唱,教师指导,小组评价。
f、播放维吾尔族的歌舞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学习新疆舞蹈的舞步。g、师生共同总结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 歌与舞相结合
节奏活泼、明快,具有律动感,舞蹈性。
(三)达标练习
1、同学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练习学生即兴编创舞蹈动作
(五)小节
歌曲通过对维吾尔族姑娘阿拉木汗的赞美,展现出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