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下)3.《烟台的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00:5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语(下)3.《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语(下)3.《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第一篇:六语(下)3.《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烟台的海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烟台的海和烟台人的赞颂之情,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情感。本文的语言优美,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点:1.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全文“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重点凸显;分述一年四季独特景观时,又近乎一致地采用了由景及人、人景交融的方法,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2.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全文多处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传神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烟台海的不同特点,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烟台海的特点,烟台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2.学习本课新词,结合文本重点理解“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领会课文独特的写作顺序。

4.欣赏烟台的海冬季独特的美,感受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怕寒冷,不惧危险,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悟,让学生欣赏烟台的海冬季独特的美,感受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怕寒冷,不惧危险,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课前自主预习题: 1.标上自然段序号。

2.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一年四季,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海。

(1)谈话:同学们见过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2)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大海的向往,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3)欣赏过后,能用四字词语描述一下看到的海的画面吗?(4)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近烟台的海(板书:烟台的),一起去领略那里海的独特魅力。

2.展示地图,引领入境。

(1)请同学们看地图,找找烟台在哪里。

(2)介绍:烟台是我国沿海城市之一,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它依山傍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3.过渡: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吗?课文读了几遍?

二、初读课文,感受特点。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第一组词语,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深褐hâ色 堤岸dī’àn 石凳dâng 起锚máo 湛zhàn蓝 过滤lǜ 恬tián静 呢ní喃nán 凝níng重 嬉xī笑 害 羞xiū 轻盈yíng 忙 碌 lù 如痴chī如醉

(指名读、齐读)

提醒学生注意:“堤”读“dī”,不读“tí”;“凝”、“ 凳”“ 盈”都是后鼻韵母;“凝”、“ 呢喃”都是鼻声母;“滤”、“ 碌” 都是边声母。(2)出示第二组词语。

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轻盈 嬉笑 顽皮 害羞 浪漫 恬静 水平如镜 如痴如醉 高远 湛蓝 忙碌 起锚远航

(指名读,齐读)

提醒学生:认真读词,细细品味烟台海的特点。(3)出示一组长句子,读通读顺,注意停顿。

①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②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③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④ 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指名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齐读。及时纠正,及时评价。)2.畅说烟台海的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1)在你眼里,烟台的海是怎样的?能不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出示文末一句话)能不能用更简洁的一个词语来概括?(板书:独特)什么是独特?其实中国的沿海城市很多,那烟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3)指名回答。

(4)小结: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许多城市,它们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而烟台正因为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这样独特的海上景观。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篇课文与第二课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吗?(总—分—总)找出全文的总起句与总结句。再思考每个自然段落的主要内容。

(6)一年四季,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冬 凝重 春 轻盈 夏 浪漫

秋 高远

(7)小结过渡:作者正是这样别出心裁地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给我们介绍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的,我们先走近烟台冬天的海,去领略它的独特之处。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凝重。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用心品读、体会:冬天烟台的海有着怎样的独特景观?用横线画出描写海的句子,圈出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并在旁边写上你的读书体会。2.交流: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海,人)哪几句写海?哪几句写人?(指导分层)

(2)请大家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想想: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的“凝重”? 你抓住了哪些描写涌浪的句子?又抓了哪些关键的词呢? 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重点品读)预设:“深褐色”:体会到海的颜色很沉重、很厚实的感觉。(看图片)

“小山似的”、“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可以看出浪涌气势很大,很磅礴。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说明浪很大,而且是一浪接一浪的。“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几十米远的马路中央。”可以看出此刻的海浪力量巨大,来势也很凶猛,让人有些害怕。(看录像)

(3)作者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冬日烟台的海的?(巨浪、声响、威力)(4)作者把涌浪比作小山、狮子,还赋予了涌浪“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掀”等精神和动作,你觉得恰当吗?(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请大家看看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涌浪。(看录像)

(5)自由读读这句,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不看书就能说出来。(学生自由反复读)(6)指名不看书“读”(即背)。

3.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烟台的海形成了如此的涌浪呢?(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所以,作者感觉: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生接:很凝重)(理解“凝重”:庄重、威严)

4.是啊,冬天烟台的海是海浪翻滚,来势汹汹的,让人不禁有些害怕。面对着这样的大海,还有人敢来观赏吗? 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纷纷――(示意学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勇敢,无所畏惧)(板书:勇敢)

5.书:景 人),展示了冬日烟台海的独特景观。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小节,让烟台冬日的海的凝重、烟台人的勇敢深深驻扎在我们心头。(指导背诵)6.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养育了这样的人,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海这样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难怪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要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7.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欣赏美——理解、体会、谈谈自己的感受——背诵。8.延伸: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显得如此凝重。那春、夏、秋三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烟台的海还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在这个舞台上,烟台人又干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能用学习冬日烟台的海的方法去学习其它三个自然段,能真正领略到烟台海的轻盈、浪漫、高远。

3.思考课后习题2。(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人 冬 凝重 勇敢!春 轻盈 夏 浪漫

秋 高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3.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 2.了解海与人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 劳、能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在作者眼里,烟台的海是什么呢?

(1)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2)这是文章的总结句,又是中心句。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作者对烟台的海有怎样的情怀?(对海的热爱、赞美)

(3)齐读,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怀来。2.引读课文2-5节。

烟台的海有着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它的四季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冬天的海浪-----春天的海水----夏天海面----秋天海水-------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冬天的烟台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感受春,夏,秋季节的海的特点。

1.过渡:冬天烟台的海是凝重的,大家都觉得冬天的海上景观是最为独特的。其实,烟台的海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也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2.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5自然段,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也就是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来学习。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说说这个季节的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2)你认为这部分哪些语句写得很美?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烟台的海的季节特点。3.自学感悟

(1)自学第3---5自然段。(批注法)(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4.集体交流:

(1)春天的海(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说海的特点及喜欢的原因。板书:春 轻盈。

②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让学生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③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语句,感受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④比较这句话中的“扑”与描写冬日烟台海中的“扑”有什么不一样?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 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

„„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2)夏天的海(第四自然段): ①说说你喜欢夏天的海的什么呢 你从哪儿感觉到的。

②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很美 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③夏日的海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板书:浪漫。(3)秋天的海(第五自然段):

①秋天的海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一到立秋的这一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秋天的海平添了几份充实与忙碌„„”)②充实与忙碌表现在哪里呢 渔民们去干什么了 这儿正好与前文哪个地方呼应了 可见烟台的人民是非常勤劳的。

③总结秋的特点:高远。

5.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3—5自然段。)6.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得那么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总结全文:

1.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也可用“凝重”等)所以,我们可以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让学生齐读)。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呢?

预设: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因为每个季节的烟台的海都有自己的特点,仿佛四张不同的画。

说烟台的海是“广阔的背景”,因为他给烟台人的生活提供了条件,因为有海,烟台人才会有现在的生活。

说烟台的海是“壮丽的舞台”,因为他让烟台人依靠,让烟台人懂得依靠大海生活的同时,知道了去保护大海,创造新的生活。

2.总结:是啊,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幅多姿多彩的画;烟台的海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为烟台人提供了生活的背景;烟台的海是一座舞台,让烟台人依靠的同时,懂得了去开发和保护它,使一代又一代的烟台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在这里享受、在这里播种、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宛如一幕幕活生生的戏剧在这里不断地上演。[图片、音乐]

四、布置作业: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 试着背下来。2.做一回小导游,把你喜欢的那个季节的海向游客作一番介绍。3.你游览过什么地方 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一个片断,介绍那里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凝重

不畏严寒

活泼

宁静

高远

“画”“背景”“舞台”〈————〉“活剧”

勤劳播种

人海相依

充实忙碌

第二篇:2009-2010六语教学计划(下)

2009—2010学第二学期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东山小学乔秀忠

又是一年春来早,北国三月,乍暖还寒。这是本学期的开始,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为落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标精神,培养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现结合本班实际,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90分,学生阅读能力有提高,但基础知识不牢,作文水平低。强化作文训练仍是本学期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设计六个专题,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还有“古诗词背诵”。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本册涉及的读写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详写和略写;文章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利用。至小学毕业,阅读总量达到200万

字以上,积累200段篇,写作总量20万字,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充分把握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随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拼音写字指导,书法爱好的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的培养,都不能放松

3、加强阅读教学,重视朗读,体味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学会浏览。选择课外读物检测阅读速度和质量。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的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脉络;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在常规学习活动中,要重视语言积累还要学会运用,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4、正确对待习作教学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绝不忽视讲评过程,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5、强化复习,查缺补漏。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测自评,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6、做好常规工作,坚持日记、手抄报、积累手册的运用,适时开展语文活动,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第三篇:六语《青山不老松》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3、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小组合作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讲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小组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三、质疑解疑学习“看法”. 1.自主学习质疑

(1)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3)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他就这样来是想自己的价值,他的价值是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3.交流。

4.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

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① 阅读,勾画。② 同桌交流。③ 大声诵读。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篇:六语上册《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啼啭、倾吐、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 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 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2)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A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B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1)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第五篇:六语下反义词及排序练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反义词

(2014-7-26日发)

模仿--独创 莫名其妙---一清二楚 语重心长-----轻描淡写 勃勃生机 充足 间断 娴熟 照常 慈祥 详细 昂贵 珍惜 死气沉沉 缺乏 连续 生疏 反常 严厉 粗略 廉价 浪费 万象更新 粗暴平静 采用 批评 兴旺 倒霉 覆盖 枯萎 欢聚 依然如故 温和 激动 舍弃 表扬 衰败 幸运 暴露 茂盛 分散 团结 精致 幸福 奇异 指望 慈悲 帮助 张灯结彩 沉着 分裂 粗糙 痛苦 寻常 失望 凶残 陷害 关门闭户 惊慌 舒服 歧视 幽暗 伟大 敏锐 真理 截然不同 随心所欲 难受 重视 明亮 渺小 迟钝 谬论 一模一样 循规蹈矩 无独有偶 含糊 破坏 暂时 空虚 丑恶 故意 徘徊 伶俐 粗俗 独一无二 清楚 保护 长久 充实 美好 无意 果断 笨拙 高雅 紧张 暖烘烘 凄凉 卑鄙 凶猛 许可 漫长 溶解 陌生 吝啬 放松 凉飕飕 温馨 高尚 温顺 禁止 短暂 凝固 熟悉 大方

不知所措 养尊处优 不慌不忙 优雅 歉疚 喧哗 接受

胸有成竹 吃苦耐劳 手忙脚乱 粗俗 安心 安静 拒绝

郑重其事 游手好闲 惩罚 无忧无虑 柔顺 天然 辽阔

若无其事 兢兢业业 奖励 心事重重 枯涩 人工 狭窄 依赖 高潮 纯洁 朴实 别致 寂静 认真 麻烦 强烈 自立 低谷 肮脏 狡猾 普通 吵闹 马虎 方便 微弱 勇敢 坚持 简朴 留意 暴露 恶劣 参加 诚实 懦弱 放弃 华丽 忽视 隐蔽 优良 退出 虚伪 悲观 酷热 镇静 年轻 怀疑 新鲜 摇晃 偏僻 乐观 严寒 慌张 苍老 相信 陈旧平稳 繁华

一、排列句子。

1、()不知什么时候,天渐渐变阴了。

2、()碧溪河从村前流过。

()张大爷真是又累又高兴。

()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

()后来,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

()我家住在碧溪河边,这是江南()当他把最后一袋麦子运到家,大雨倾盆而至。

水乡的村庄。

()上午,天气晴朗。

()河里一群群小鱼儿在水中游来()张大爷赶快把场上的麦子一袋一袋装起来往

游去,水面上不时溅起朵朵水花。

家里运。

()春天,桑树抽出新芽,整个桑园

()张大爷在场里晒了许多麦子。

就像绿色的海洋。

3、()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秋天,硕果累累

()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田野的尽头,起伏的山峰犹如大海里的波涛。()山腰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一条小溪从我们村子里流过。

()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着头报告丰收的喜讯。

4、()因而,“能”就是做功的本领,能源就是能量的来源。

()其实,我们每天都接触能源。

()“能源”对一些少年朋友似乎很陌生。()我们吃饭,取暖也离不开“能”。

()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海上航行的轮船,工厂里运转的机器,田野里奔驰的拖拉机,都是靠“能”发动的。

5、()解放后,我国茶叶的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可以预言,今后我国茶叶生产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

()唐朝陆羽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家”。他著的《茶经》,从采茶制茶到包装都有详细的描写,就连用什么水泡茶也很有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制茶最早的国家,人们很早就掌握了制茶工艺。

()后来,宁徽宗的《大观茶论》进一步把制茶工艺详细分为20条,可见当时制茶工艺已发展到相当精湛的程度了。

()解放前,我国茶叶产量很低,大量茶园荒芜。

6、()两地距离有700多公里,居然有5只燕子飞回不来梅的老家。

()但燕子和蜜蜂一样,只飞回原来的地方。

()燕子没经过训练,回家的本领也很大。

()如果把它们的巢移动几米,即使放在显而易见的地方,它们也找不到,而在原来的地方重筑起新巢来。

()鸽子是人喂养的,一般都经过训练。

()有人在德国不来梅捉7只燕子,乘飞机带到了伦敦附近再放出去。

7、()这时,德高望重的田鼠爷爷指着僵蛇恶狠狠地说。

()它吃力地把僵蛇拖入暖烘烘的洞穴

()天寒地冻,一只哆哆嗦嗦的田鼠在洞外意外地发现一条冻僵的蛇

()原来,蛇在摄氏10 C以上就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了。

()“这家伙一口气能吃三四只田鼠,今天要把它碎尸万段。”

()突然,田鼠浑身发抖,原来那蛇已张中吐舌注视着它。

下载六语(下)3.《烟台的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语(下)3.《烟台的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语(下) 《学会合作》 教案

    六语(下) 《学会合作》 教案 1 14、学会合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

    3.《蜡烛》精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

    3.《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

    3.《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地下岩层断裂造成地震),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模拟实验,想象地球内部运动及地震成因。 3、向学生......

    六语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珍爱我们的家园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

    六上语《习作四》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习作 4》 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剪纸作品,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展开话题......

    九语下教学设计3.0(推荐五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

    六语下自主学习评价(一)

    2014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自主学习评价(一)(内容:1—2单元)姓名获得等级(等级选填:优、良、中、合格、待合格)一、说话与听力检测[获得等级](一)说话检测。(此题另抽一个时间完成,或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