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d max三维基础》课程标准
《3d max》课程标准
《3D MAX》是电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学习领域的一门专业职业技能课程,课程设置在于学生掌握效果图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效果图制作的任务。本课程依据高职学生情况着重3D MAX基础建模知识,并辅助以灯光及材质在平面设计表现图方面的应用。教学中根据平面设计的特点,有所侧重,突出应用。注重效果图整体的色调及光感的学习和掌握,最终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3D MAX,并能较好地运用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先修课程课程有《Photoshop基础设计》、《Photoshop深化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祯设计》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等。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 3D MAX 2.课程代码: 3.学时: 128学时 4.学分: 学分
5.适用专业:建筑表现、室内设计、三维表现等 6.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设计课程中的高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绘图员、设计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前续课程是AUTOCAD。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和用3DS MAX制作效果图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室内模型的建立,材质的设置,灯光的创作及vray渲染效果图的渲染出图,并进行后期渲染制作,最终创作出理想的方案效果图。(2)、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3DS MAX软件的各种绘图命令知识和操作命令知识。
(3)、能力目标: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课内实训,掌握装潢类方案效果图的绘制技能,达到基本的室内设计的绘图职业能力。(4)、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分析;主动求知、知难而进、敢于思考、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较强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和认真、细致严谨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八)工程标注
(九)AutoCAD图块和图块的属性功能(理解)
(十)AutoCAD的基本查询和其他实用功能(理解)
(十一)上机实训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2课时理论学时,再集中进行实践训练,共36课时。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 组织形式:采用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
2. 教学方法要求:以课堂教授为主,辅以课外作业、答疑、上机实践操作等,培养学生 对该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一)课程评价依据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实训条件要求
所有的项目或内容场地都要求用计算机专业机房,并安装有3DMAX、VRAY 软件。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故教学用机要求配置较高。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设计理念,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建模技术能力为目标,以具体工作任务的学习为切入点,以从简单模型到复杂模型、单体模型到群体模型的原则,保证
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连续性。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及示范操作、作业指导、模拟训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过程。
五、考核方式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和用3DS MAX制作效果图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室内模型的建立,材质的设置,灯光的创作及vray渲染效果图的渲染出图,并进行后期渲染制作,最终创作出理想的方案效果图。(2)、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3DS MAX软件的各种绘图命令知识和操作命令知识。
(3)、能力目标: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课内实训,掌握装潢类方案效果图的绘制技能,达到基本的室内设计的绘图职业能力。(4)、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分析;主动求知、知难而进、敢于思考、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较强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和认真、细致严谨的职业能力。理解与掌握程度 例5—画一个长轴为3,转角为42度的椭圆。
第二篇:DMA传输小结
关于DMA传输的几点说明: memory 到 外设的传输,调用alt_dma_txchan_ioctl()时,有一个参数为alt_dma_tx_only_on等 2调用alt_dma_txchan_send函数时,在传输结束前就返回一个值,如果此值为负的话,说明发送请求失败。正确传输结束后,调用done函数。接收函数alt_dma_rxthan_prepare类似上面的1和2 4传输结束,有两种可能:数据传完或者end of packet(要预先使能)Sopc builder中例化时要制定哪些可以访问DMA的主端口,DMA的avalon slave端口要接cpu。实际传输的最大数可以帮助确定设置的位数 alt_dma_txchan_ioctl用于控制dma的一些工作性质,使用多的话可以用信号量等来“抢占” 7dma传输最小应该传4字或者其倍数。
两图是地址为什么加4的原因(每个寄存器32位,偏移为1时,地址应该加4)
内存到串口的DMA传输程序!
(使用的是HAL API函数,用IOWR灯访问reg调整参数也可以)
#include “system.h” #include
#include “alt_types.h” #include “sys/alt_irq.h” #include “sys/alt_dma.h”
static volatile int rx_done = 0;//两种试验,数组和字符串 volatile static alt_u8 chr[20] = {1,2,3,4,6,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发送字符volatile static char *chr =“asdfghjkloiuytrewqzx”;
static void done(void* handle, void* data)//DMA传输结束调用函数 { rx_done++;} main(){ int rc,cwg;alt_dma_txchan txchan;
if((txchan = alt_dma_txchan_open(“/dev/dma”))== NULL){ printf(“Failed to open transmit channeln”);exit(1);}
cwg = alt_dma_txchan_ioctl(txchan,ALT_DMA_SET_MODE_8 ,NULL);cwg = alt_dma_txchan_ioctl(txchan,ALT_DMA_TX_ONLY_OFF,NULL);// cwg = alt_dma_txchan_ioctl(txchan,ALT_DMA_RX_ONLY_OFF,NULL);cwg = alt_dma_txchan_ioctl(txchan,ALT_DMA_TX_ONLY_ON,UART1_BASE + 4);// ALT_DMA_TX_ONLY_ON代表使用流模式,UART1_BASE + 4是要写的地址(寄存器偏移为1时,+4)if((rc = alt_dma_txchan_send(txchan, chr , 20, done, NULL))< 0){ printf(“Failed to post read request, reason = %in”, rc);exit(1);}
/* Wait for transfer to complete */
while(!rx_done);printf(“%d”,rx_done);rx_done = 0;}
程序二,memory to memory的程序如下:
在NIOS II的HAL DMA设备模式中,DMA传输被分为两类:transmit 和 receive。NIOS提供两种设备驱动实现transmit channels和receive channels,transmit channels把缓冲区数据发送到目标设备,receive channels读取设备数据存放到缓冲区。
为了适应大家不同的开发环境,下面我们完成一个相对简单的DMA操作,复制SDRAM内存缓冲区到on_chip_memory中,如果我们在库工程属性中设置了SDRAM为主内存,那么程序中分配的数组缓冲区就在SDRAM中,我们用指针赋值让指针指向on_chip_memory。这个操作完全可以在程序中用memcpy来实现,我们趋简就繁,就是为了尝试一下DMAJ。
首先我们在SOPC Builder中增加一个名字为dma_0的DMA设备。两个表单设置都选默认。
第二步,DMA设备有三个PORT,两个MASTER PORT:read_master、write_master,一个SLAVE PORT:control_port_slave。需要在SOPC BUILDER中设置AVALONE交换总线,设置read_master和sdram连接,write_master和on_chip_memory连接,具体见下图(交叉点为黑色)。
在sopc builder中生成系统,并在Quartus II中编译下载,硬件部分就OK了。如果你的DMA操作不是内存到内存的,而是内存到设备,或者设备到内存,那么你需要在上面这一步中加以设置,设备只支持读写,是CPU读写还是DMA读写设备不加以区分。
在程序中,我们要使用DMA必须包含:sys/alt_dma.h。
因为是内存DMA操作,所以我们必须实现transmit channels和receive channels,这在NIOS II中就是打开两个设备。在NIOS II IDE中生成一个以Hello World为模板的memory_dma工程项目修改一下程序如下: #include
/* Create the transmit channel */ if((txchan = alt_dma_txchan_open(“/dev/dma_0”))== NULL){ printf(“Failed to open transmit channeln”);exit(1);} /* Create the receive channel */ if((rxchan = alt_dma_rxchan_open(“/dev/dma_0”))== NULL){ printf(“Failed to open receive channeln”);exit(1);} /* Post the transmit request */ if((rc = alt_dma_txchan_send(txchan, tx_data, 128, NULL, NULL))< 0){ printf(“Failed to post transmit request, reason = %in”, rc);exit(1);}
/* Post the receive request */ if((rc = alt_dma_rxchan_prepare(rxchan, rx_buffer, 128, done, NULL))< 0){ printf(“Failed to post read request, reason = %in”, rc);exit(1);}
/* wait for transfer to complete */ while(!rx_done);printf(“Transfer successful!n”);return 0;} 我们很多人对DMA理解的很深入,在其他嵌入式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在其他系统上的实现问题很自然会想在NIOS II中是怎么完成的呢,比如DMA完成以后需要中断吗?如何知道DMA传输完成等等,在上面的程序中,实际上是通过回调函数完成的,回调函数在Windows系统的WIN API中以及驱动开发中被大量使用。
好了,DMA就是如此,还有一些相关的函数需要去尝试一下。尝试非常重要,在资料欠缺的时候,需要创建环境去实验,你的理解是这样的,按这样的理解会有这样的结果,实际做一下到底是怎样的,不符合?是理解错了吗?不断尝试,收益无限
第三篇:《工程造价基础》课程标准
《工程造价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ZJZ3-012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授课单位:
建筑工程系
学时:108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6.08
学分:6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对培养
学生的工程造价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
上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熟练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工程量清单。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弁能灵活应用于工程实施的各阶段。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
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造价基础知识
和造价工作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实际
计算造价和建筑施工图预决算的计算能力,弁为后续课程(如《建
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奠定必
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志在培养“施工型”、“能力型”、“成品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
(注:指指导性的思想观念)
《工程造价基础》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紧
贴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相关内容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达到精
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满足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
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
生的智力开发、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教学过程设计原则,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进行
教学载体设计,编写项目驱动教材,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建设学
岗融通,学做一体课程。
.设计思路
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确定职业能力培养
目标,紧扣职业行动领域能力需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
内容,以建筑市场行为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六个学习情境,各教学情境内部构成不同内容的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项或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工
作任务,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每个具
体工作任务的实施,都同时涵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其效果亦由每一个完整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学习
过程来体现。
课程学习载体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要求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
实工程,在实训工作室真实氛围下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一
一学习过程,最终成果直接或间接用于实际工程。
学习过程即是
真正的生产过程。工作任务的完成伴随学习过程进行,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学生通
过缜密的思考、周密的安排、精密的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克服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元式”教学“讲时不练、做时不想”的弊病,讲练一体,学做一体,达到会想会做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普适
性工作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
会能力的培养,弁最终形成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生存能
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一)专业能力目标
了解工程造价的相关基本知识,培养一定的专业素质;掌握
施工定额及预算定额;熟练掌握定额应用及其原理;
熟练应用工
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工程量清单。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
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弁能灵活应用于工程实施的各阶段。
(二)方法能力目标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计划决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检查评价、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继续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指标
团队合作能力;信息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领导指挥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
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单元一绪论
.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2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工程建设定额概述;工程造价概述;工程造价管理
.教学要求
掌握建设项目的分类与建设程序;
理解工程建设定额的概念、分类;了解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状况。
单元二施工定额
.主要内容
施工定额的概念和作用;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
班消耗定额。
.教学要求
机械台班消耗定额理解施工定额的概念与作用;掌握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定额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单元三预算定额
.主要内容
预算定额的概念、用途及编制原则;人工、材料、机械台班
消耗量的确定;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确定。
.教学要求
了解预算定额的概念、用途及编制原则;掌握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指标及单价的确定与计算。
单元四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主要内容
建设费用的组成;工程类别的划分;工程费用取费标准及有
关规定;工程造价计算程序。
.教学要求
了解建设费用的组成、用途及编制原则;掌握工程取费标准;
熟悉造价计算程序。
单元五定额应用
.主要内容
预算定额的组成及应用;工期定额的应用;新一代造价软件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预算定额、工期定额的组成、用途及应用范围;熟练掌
握造价软件。
单元六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主要内容
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建筑面积计算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及原理;
通过实例讲解,熟练掌握建
筑面积的计算程序。
单元七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
.主要内容
概算定额的概念、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作用、编制原则、编
制依据;设计概算的编制;投资估算的编制。
.教学要求
理解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的概念与作用,掌握用
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编制相关计价文件的方法。
单元八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1.主要内容
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概述;分部分项工程量
清单编制;措施项目清单编制;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
2.教学要求
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及编制方法。
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课时分配
单元一
绪论
(共
12)
1.工程建设定额概述
2.工程造价概述
3.工程造价专业学科特点及岗位分
析
4.工程造价管理
5.造价工作步骤及工作特点
单元二
施工定额
(共
18)
1.施工定额的概念和作用
2.施工定额的水平及要求
3.造价员相关考试介绍
4.劳动定额
5.材料消耗定额
6.机械台班消耗定额
7.习题课(造价员历年真题)
2、、/*
**
*-
单兀二
预算定额
(共8)
1.预算定额的概念、用途及编制
2.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
3.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确
士
单元四
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共
10)
1.建设工程费用的组成2
2.工程类别的划分
3.工程费用取费标准及规定
4.工程造价计算程序
单元五
定额应用
(共
10)
1.预算定额的组成及应用
2.工期定额的应用
3.新一代造价软件的应用
4.实践教学(上机操作)
5.习题课(造价员历年真题)
单元六
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共8)
1.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2.建筑面积计算实例
3.实践教学(教学楼办公室面积)
单元七
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
(共6)
1.概算定额
2.概算指标
3.估算指标
单元八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共
18)
1.2013建设工程计价规范
2.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编制
3.措施项目清单编制
4.其他项目清单编制
5.规费、税金项目清单编制
6.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
7.实践教学(结合建筑施工实际案
例分析)
8.实际案例分析与解答
复习考
试
复习考试
总计
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有理实
结合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对比法、习题指导
法,综合举例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考核
形式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考核
方面包括平时作业成绩;课堂纪律、考勤;实验考核;考试成绩
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占30%,考勤、课堂纪律10%,实践考核占
10%,考试成绩占50%
o
五、课程实施条件
(一)任课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能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过程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对教学条件要求,学校要有一定的实习实训条件,有
力学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
硬件资源、人文资源和活动资源。校内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场所和
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校内人文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校内活动资源包括实验实习、座谈讨论等。校内课程
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
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
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充分开
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为新课程实施提
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工程造价基础》,主编赵勤贤,主审郑惠虹。
课程网站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上充分利用教学文件和资料、项目实施指导书、慕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学习参考书、专业期刊和专业
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六、其他说明(无)
编写负责人:
建筑工程系
2016年8月24日
第四篇: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1.1课程性质
网络技术课是一门以切身体验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网络技能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技工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1.2 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网络的七层结构,初步学会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能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网络分析的方法,网络分析的技能,网络构建的技能。1.3 教学要求
为了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本课程以Internet中使用的TCP/IP协议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高职学生,要求对于网络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网络实用技术及实际应用的介绍,并以实际中需要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巧为主体。在内容安排上,紧密结合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了解和理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当前普及的局域网主流技术、TCP/TP协议与应用、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配置与管理及网络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技术,通过典型范例的引入详细介绍学生应该掌握的网 络知识和操作技能。
2、课程设计理念
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基础为导向,面向实际、面向应用,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各项技术的实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解与实际参观、调研、实例使用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的状况、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遵循亲身经历和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解问题的水平、培养细心、周到的品质、形成探索和尝试的意识。
4、教学内容、要求及建议 4.1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三节 网络分类 第四节 网络的组成 第五节 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4.1.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分类及组成对计算机网络建立整体概念,掌握网络分类的方法,特别是了解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的概念及区别,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了解三种最重要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其组成方式的区别,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主要应用。4.1.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基本组成、三种不同网络类型的组成、网络功能与应用。
难点: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的关系、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分类方法、网络分类对应学习网络重要性的了解、按照协议分类方法、广域网互联网组成的区别。4.1.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2教学内容
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网络各层的功能 第三节 网络常用协议举例 4.2.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网络体系结构的学习,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协议标准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各层基本功能、研究的范围、服务质量及要解决的问题,对常用网络协议有一个基本了解。
4.2.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协议分层基本概念、为什么要对协议进行分层、协议分层结构、虚通信、服务、数据封装与解封、协议标准、物理层协议的四个特性、物理层协议的功能、链路层协议功能、链路层协议分类、链路层可靠性、流量控制基本概念、差错控制基本概念、网络层协议基本功能、分组交换基本概念、数据报
难点:协议概念、虚通信、协议数据单元、服务、数据发送与接收过程、数据封装与解封、物理层四个特性、各层协议的功能及区别、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分组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区别、虚电路与电路交换的区别 4.2.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 最大目标。4.3教学内容 第三章 局域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局域网协议标准 第三节 以太网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发展 4.3.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与广域网比较了解局域网的特点、了解局域网分类方法、了解共享介质的基本概念、了解共享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了解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掌握随机访问控制方式基本原理、了解冲突域碎片及CD等基本概念、了解局域网体系结构的特点及标准制定的方法、了解IEEE802协议标准、掌握CSMA/CD协议基本原理、了解以太网标准、了解帧格式及MAC地址、牢固掌握数据封装与解封基本概念、了解传统以太网组网基本方法、了解传统以太网与交换以太网的根本区别、了解集线器、交换机基本特点、牢固掌握网桥、MAC地址及交换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以太网交换机的演进及分类、能够了解集线器、分组交换机及以太网交换机之间的关系、牢固掌握VLAN基本概念、了解三层交换的基本概念、了解高速以太网及其发展。4.3.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局域网基本概念、局域网发展历史、局域网主要特点、局域网分类、共享介质基本概念、共享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令牌环访问控制、随随机访问控制、局域网体系结构的特点、局域网标准的特点、IEEE802标准、CSMA/CD协议基本原理、发送过程、接收过程、最小帧长及碎片、广播的概念、802.3标准及DIX标准的关系、了解帧格式、MAC地址、MAC子层、物理规范、传统以太网基本概念、冲突域基本概念、中继器与集线器、10BASE-T组网特点、网桥工作原理、MAC地址表、交换机基本概念、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关系、交换机发展及演进、交换机类型、VLAN基本概念、划分VLAN的方法、三层交换、高速以太网
难点:共享介质基本概念、随随机访问控制、CSMA/CD协议基本原理、发送与接收过程、最小帧长及碎片、802.3标准及与DIX标准的关系、帧格式、MAC地址、MAC子层数据封装与解封、传统以太网基本概念、冲突域基本概念、网桥工作原理、交换机基本概念、交换机发展及演进、VLAN基本概念、三层交换 4.3.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 最大目标。4.4教学内容 第四章 TCP/IP协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网际协议 第三节 传输层协议 第四节 应用层协议 4.4.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IP地址基本概念、学会根据IP地址的标识识别IP地址、会配置IP地址、会划分子网、掌握端口的概念、理解默认端口及自由端口、理解通信端点基本概念、了解UDP协议及TCP协议的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客户服务器模式基本概念、了解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及DNS服务、会应用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4.4.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TCP/IP协议基本概念、了解TCP/IP协议层次、了解IP层功能、牢固掌握IP地址基本概念、IP地址分类、IP地址分类的识别方法、点分结构表示方法、子网概念、子网划分方法、子网掩码、IP数据报基本概念、ICMP协议基本概念、地址解析基本概念、端口基本概念、默认端口及自由端口、UDP协议基本概念、TCP协议的基本概念、TCP协议 可靠性、客户/服务器模式、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DNS服务器
难点:IP层功能、IP地址分类、掌握子网划分方法、子网掩码、掌握端口基本概念、默认端口及自由端口、TCP协议的基本概念、客户/服务器模式、Telnet协议、FTP协议、电子邮件协议、DNS服务器 4.4.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5教学内容
第五章 网络操作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Windows 2003操作系统的安装 第三节 对等模式 第四节 域模式
第五节 网络应用环境的设置 4.5.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网络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了解常用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一般分类、了解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版本、了解Windows系列操 作系统对等及域组网模式、掌握对等网基本概念、掌握域的基本概念、了解域的基本组成、熟悉活动目录组件界面、掌握组织单位建立方法、牢固掌握文件及打印机共享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会设置文件资源发布及访问、掌握Windows 2003 NTFS属性及共享文件夹的访问控制方法、学会用户管理及组账户管理方法。4.5.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分类、了解常用操作系统、组网模式、对等网基本概念、Windows XP网络功能、Windows XP文件共享、Windows XP打印共享、域的基本概念、域控制器、活动目录基本概念、活动目录界面理解、容器、组织单位、客户机设置、网络应用环境基本概念、用户管理、组账户、NTFS权限、共享文件夹、共享文件夹发布
难点:操作系统的功能、域的基本概念、域控制器、活动目录基本概念 4.5.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6教学内容 第六章 Internet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Internet信息访问 第三节 Internet信息发布 第四节 Internet接入 4.6.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Internet基本概念、了解WWW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了解HTML语言基本概念、学会浏览器的使用、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理解信息发布的基本概念、能够掌握用BBS和博客发布个人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会用Windows 200建立WEB网站、掌握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了解Internet接入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宽带的方法把计算机连入Internet。4.6.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Internet、为什么学习Internet、学习Internet什么、Internet的发展、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的方法、WWW简介、WEB基本原理、网页、HTTP协议、HTML语言、URL、浏览器基本概念、漫游方法、搜索引擎基本概念
难点: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的方法、WWW简介、WEB基本原理、HTTP协议、HTML语言、URL。4.6.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 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4.7教学内容 第七章 局域网组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传输介质 第三节 网络通信设备 第四节 综合布线系统 第五节 局域网组建实例 4.7.1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传输介质性能、特点及选择,会制作双绞线并测试、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设备分类及选择、学会网络设备基本连接方法、学会网络设备一般设置命令的使用及基本设置、了解综合布线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网络连接方法、学会两台计算机组网、了解小型校园网的组建方法。4.7.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绞线标准、双绞线线序、交叉线与直通线的制作、光纤传输原理、光纤分类、光电转换系统、光纤连接方式及特点、光纤模块、网卡分类及选择、集线器连接方式、交换机工作方式、交换机分类、交换机的选择、网络互连的层次、路由器的功能、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路由器分类、路由器 的选择、以太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关系、路由器与分组交换机的关系、网络设备设置基本概念、PC与网络设备连接方式、超级终端的设置、对设置命令的初步了解、WEB模式设备设置、VLAN设置举例、综合布线基本概念、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综合布线系统特点、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要点、两台计算机连网、校园网连网
难点:双绞线线序、交叉线与直通线的制作、光纤传输原理、交换机分类、网络互连的层次、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以太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关系、对设置命令的初步了解、VLAN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综合布线工程设计 4.7.3教学建议
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现场考核,每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的比较和评价,并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给予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最大目标。
5、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第三节 网络分类第四节 网络的组成第五节 网络的功能与应用总学时分学时82222
6、考核要求 6.1 期末总评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50%。6.2 期末考试形式为: 理论+实操
7、选用教材
书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温明剑 ISBN:9787302226994
第五篇:三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三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
三维设计基础(含电脑基础)
砖石类的材质,通常较为粗糙,只有很低的反光度和光泽度。通常会使用特殊的纹理贴图设置砖石类材质,以使其显得更为逼真,同时,材质的凹凸效果要与漫反射图像保持一致。
使用从外部导入的贴图设置砖石纹理更为自然和逼真,但是如果能使用程序贴图来设置纹理的话,不需要保存相应的位图文件,因此不会造成贴图的丢失,且更容易对贴图进行编辑。
“平铺”贴图可以设置诸如瓷砖、砖墙类的纹理,且能够设置其随机的变化,所以常被用于建筑类材质的设置,在本实例中,将为大家讲解使用“平铺”贴图设置砖墙材质的方法,在设置材质之前,首先需要下载素材文件。
形态、体积、空间、结构、材料、质感、色彩。
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 三维的定义:
一维只有长度——线的状况
二维有长度与宽度——面的状况
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这是三维最基本的元素。——体的状况
相对的“面”与“面”的结合构成了三维最基本的状况——体积与空间
什么是三维造型?
三维造型是指涉及到三维范围内的造型行为——即涉及到体积与空间形态的造型活动。
三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是什么 ?
三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三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为:
对立体形态中的形体结构、材料、色彩诸方面进行造型组织上的探索与研究,但不涉及到对具体的实用功能的研究。
通过学习与训练,了解在三维造型中的体积、空间、形态、结构、材料、色彩等各自不同的特征;
学习与研究它们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态创造的形式法则,即了解三维造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技能;
通过简单而系统的练习,掌握对三维造型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
二.三维设计基础课的知识点: 对以下能力的培养:
对体积、空间形态的认识以及塑造表现能力;
对材质、色彩在体积、空间形态中的应用能力。
对三维造型中基本形态要素的认识:
·点的形式语言
·线的形式语言
·面的形式语言
·体的形式语言
对三维形态的造型方法的学习:
从平面形态走向立体形态
“点”状形态的造型方法
“线”状形态的造型方法
“面”状形态的造型方法
“体”状形态的造型方法
“综合”形态的造型方法
对与形体、空间密切关联的要素的学习与研究:
结构: 决定造型形态的组织形式
结构是在三维造型中形与形之间的构建骨骼,对造型形态效果的改变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与了解作为基本元素的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通往体积与空间形态的组织建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材质: 影响造型形态的视觉、触觉效果
在三维造型中,材料与质地直接对视觉、触觉感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多种材料的初步接触和对某一种材料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与开发,去认识材料的特征与可塑性,获取对这种材料多种形式的表现力的开发,扩展对材质的运用与把握能力
色彩: 影响造型形态的视觉感受
色彩是对造型形态外部的视觉感受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通过在三维造型过程中对其色彩安排的考虑,初步接触与了解色彩的属性、调性以及它对造型形态视觉氛围的作用。
三维形态设计的出发点:
来自观念的形态。观念是指人对事物的知性认识和感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了概念原理性知识和实践过程性知识,也包括下面的三个方面。
来自身体的形态。设计不仅是视觉经验的产品,还包括触觉经验。
来自自然的形态。不仅仅包括仿生设计中对自然中生植物的形体、结构、肌理等造型元素的提取,还包括自然的方方面面。
来自人造自然的形态。对现成形态的提取与转化
三、课程环节与作业要求:
课程由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训练组成:
1.从平面到半立体的练习(建议时间:12课时)
2.二维半形态的材料与质地的练习
(建议时间:24课时)
3.材料的形体塑造练习
(建议时间:20课时)
4.体积组建的练习
(建议时间:20课时)
5.空间塑造的练习
(建议时间:20课时)
6.综合塑造的练习
建议时间:20课时)
注:各教师可在围绕对各个知识点学习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练习的具体内容与前后顺序作一定的调整,但尽可能在课程安排上体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合理性。
建议时间仅供参考,请各教师根据课程进展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1.从平面到半立体的练习:
二维半造型的纸面切割与折叠练习。
所谓“二维半”是相对于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而言的。
在指定尺寸的平面纸质元素中,经过切割、折叠等手法求得半立体的形态效果。
成型形态作对称、均衡、综合等多方面考虑,使用同一纸质。
要求用智慧完成从二维形态往半三维形态的转换。
学会对面积分割的把握以及对形态的审美的认识。
2.二维半形态的材料与质地练习:
遭遇材质,感受材质,组织材质。
对材料的认识、对材料表现手法的开发。
多种材料的练习:
这是一个对材料与它们之间的组织关系的练习。“材料、材质”作为三维造型的展示界面,是我们进行研究了解的重要对象。关注不同的材料、材质所具备的潜在的形式语言魅力,了解各种不同质的材料在形态表现中的不同的可能性:如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与表现力?如何使它们具有造型魅力?材料在对比中可以产生怎样的表现语言?这均是我们在这个阶段所需要关心的,是这个练习的目的所在。
同一材料的深化练习:
力求在通过对某一种材料的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与开发,去认识材料的特征与可塑性。在对同一材料不同的组织关系的训练中,获取这种材料多种形式的表现力的开发,扩展对材质的运用与把握能力。在这个作业中可以充分运用在二维设计基础中所掌握的形态构成的形式法则,加上对材料的特征的感受进行多元的创造性的开发。
3.材料的形体塑造练习:
选定某一具象物品,对其进行不同材料的表现。在正反向思维方式的思考过程中,训练对材料的物理属性 文化属性 心理属性等的敏感把握。通过所选物品的外形特征对物品的概念进行研究,从材料上来研究不同的设计元素。从物品的概念角度和所选择的材料特性两方面来进行思考。
4.简单的体积组建练习:
通过用指定的基本造型元素进行多次添加的重复组合,学会以同一元素往不同造型结果转换的应变能力,从而了解基本的造型规律。
5.简单的空间塑造练习:
通过从平面往立体的形态塑造练习,或多个单一形的组合练习,加深对面积、空间的认识。研究空间的组合方式及内在逻辑。
6.综合的塑造能力练习:
作为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一个总结,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种不同的知识进行一个综合的体积与空间形态组织的自由创作.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对三维造型元素以及体积与空间的组织构建的理解,作一个自由创作。要求从体积、空间、形态、结构、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