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教学设计认识观
我的教学设计认识观
摘要:教学设计是系统设计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同时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的科学。本文侧重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和认知弹性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认知目标分类 认知弹性理论 设计 系统 策略
一、教学设计认识的发展
提到教学设计,系统、设计和策略等词语在我脑海一闪而过。那么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设计的特征之一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分离。教学设计一般在教学过程进行之前完成 ,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学的设计来实施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似乎是两种截然分开的活动。之所以如此 ,在于教学设计的预成论的研究立场。预成论认为 ,事物及其发展是确定的 ,事先已形成 ,人类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遵循事物的发展轨迹。基于此 ,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探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运用相关的理论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事先设计教学的过程。由于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所采用的立场不同,预成论有两种表现形式 ,即原子论倾向和整体论倾向。前者以程序教学设计为代表 ,后者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代表。然而 长期的实践却证明,预成论的教学设计始终存在着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严重脱离的问题。
形成于20 世纪50年代的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认为 ,事物是在过程中发展完善的 ,这为我们填补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之间的鸿沟,提供了一种思路。促进教学系统自组织的发生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设计从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中来 ,教学过程是被认识的对象,教学设计是对这种认识的应用。预成论的认识论持二元分离的立场 ,所以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之间是割裂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简单、静止的系统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设计者所强加的。这种设计使得教学系统必然趋于死寂 ,其效果已经被众多的事例所证明。自组织理论对认识论的启示是 ,认识是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过程 ,认识以及主体、客体都处在不停的建构之中 ,都是生成着的东西。人类对现象世界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认识的有限性是指人类的认识局限于现象世界的某一特定的范围和时段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所认识的现象世界的范围和时段又是在不断扩展的。同时,现象世界本身又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 ,在不断生成 ,认识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对于教学过程的整体现象来说 ,人类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不断扩展 ,教学系统又在不断自组织演化 ,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认识只能在教学过程整体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 ,教学设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具体的某一个教学过程来说,虽然具有某一时期教学过程的整体特征 ,但是其个体的发展轨迹也是多样化的 ,这种多样化无法在事先准确预计 ,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被认识。所以 ,教学设计只能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不断展开和完成。依上所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具有统一性。
二、目标分类理论
从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应该根据需要在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之间获得某种平衡。因此,研究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很有必要。综合考虑国内外教学设计专家对教学设计理论的观点,一个完备的教学设计理论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关于知识和技能的描述性理论、把知识技能与教学策略联系起来的规定性理论、关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关于知识和技能的描述性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目标分类理论的描述。
尝试提出一套符合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需要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框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如需要划分为几个维度以及维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每个维度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要符合“排他率”以及这些要素是否涵盖了本维度所应包含内容的主要方面,最后还要阐述清楚本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框架和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关系,即它的用途是什么。
关于需要划分为几个维度以及维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分为知识和技能俩维度。为什么?在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中,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力生成的过程涵盖着知识的建构。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研究结果,知识与技能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力作为活动的稳定调节机制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迁移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
三、认知弹性理论
接下来讨论的认知弹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倡导人为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等人。一方面接受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基本观点,也非常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走一条中间道路,显得比较“折中”与“温和”。它的这种见识无疑是综合了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长处,很好的克服了上述各种不良偏向。因此,深入把握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核心观点,进而探讨其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结合我们的实践,我们认为,该理论至少包含以下教学设计原则隐喻:
(一)知识不会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
掌握复杂知识需要掌握组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
(二)教学技术应该做到既重视情景创设,也要注重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一些研究业已证明,正式学习不能成功地帮助学生将他们的知识应用于日常情景,原因就在于正式学习常常侧重于抽象的、脱离情景的知识的学习,习得的知识当然很难迁移到真实的情景中去了,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
(三)概念和原理与实例糅合,并与具体情景相联系。
所设计和选择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多个概念,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
(四)教学设计应把培养学生元认知作为重要目标
元认知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识,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能自动地掌握、控制和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
我们尝试提出一种教学设计模式为主线,通过以概念实例的设计为中心的“认知工具设计”、“管理和帮助”而逐步展开,共同服务于由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劣构问题解决)、评价和反思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特征:
1,参与性的使用者设计理念。为制衡与超越传统的规范化、权威性的教学设计范式,教学设计研究者们极力提倡参与性的使用者设计。所谓使用者设计是指以情境化需要为核心的创造性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以使用者自身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重新确立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以田园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给教学设计带来一股难得的生机与活力。
2,高度的灵活性,传统教学设计追求所谓“一般性和通适性的”设计模式,忽视教学情境的独特性和教学主体对理论转换生成的必然性,缺乏灵活性。我们认为,教师和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实际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并且可按任何顺序进行,我们采用椭圆环形结构模式来说明这一点。各环节间没用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这些环节。
3,强调教学设计是变动不居的过程。该模型中的环形均用虚线表示,用以表明各种环形是开放性的、相互作用的。所谓相互作用,就是一个要素采取的决策自然也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决策,而评价、修改,特别是设计者的反思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的活动与所有其他要素一直相联系。所谓开放性,就是教学要反映社会变迁的需要,并且积极吸纳、整合相关新的理论研究的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理论和模式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相当全面的了解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现存的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案,试行教学策略方案,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同时,认知弹性理论,很好的将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折中的观点;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相适应的情景,参与性的使用者设计和对概念及系统性的侧重。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
2,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性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
4,李文光。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北京。
5,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深圳、北京。
6,曹贤中,何仁生、王锋、郑忠梅、徐小双。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黄冈、长沙。
7,杜友坚。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统一。
8,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9,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上海。10,封裗昌。认识的生成论理解。
第二篇:教学设计观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赣南师范学院
091202009)
【摘要】:教学设计起源于外国,为了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我国教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并回顾和反思了教学设计历年来的发展,展望了教学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多种观点,基本理论,认知负荷 1 引言
1994年乌美娜提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过程,指在教学中使用学习和教学理论,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系统的发展。这是一个为了满足需要而包含分析学习需要,学习目标,提供系统的开发策略的分析的全过程。它包括开发教学教材和活动,所有方案的实施,以及所有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指导、修改和评估。2 教学设计的国内外观点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 》一书中提出“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的思路。对加涅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
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已获得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
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2]。(李克东)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3]。(何克抗)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论点: “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并强调主要指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双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学习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基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是四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4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是友Sweller于1988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信息加工的瓶颈;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加工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就有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必须是有限的,这样学习才能有效;所想要的信息才能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5]。Sweller:使用图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认知负荷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当教材本身很复杂时,发生内在认知负荷,而教学设计无法降低这种复杂性。当教学设计无法以较低要求的方式呈现教材时,发生外在认知负荷[6]。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编写绩效目标,开发考核量表和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运用系统的思维的方法,以教导学生学习,力求达到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适宜,为学生精心创造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之路[7]。就《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字1987年以来发表的教学设计论文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基本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狭窄以及教学设计者的素养不高等[8]。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化教材,还有考虑学习者的特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9]。根据初级和高级学习的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是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模式都是以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的,都是回答“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要怎样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该目标?”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的[10]。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研究,但是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2002 [4] 林宪生.教学设计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5] sweller 认知负荷在解决问题中影响教学 [J].认知科学,1988,12(12)257-285.[6] sweller 学习负荷理论,学习困难和教学设计[J].1994,4(4);295-312.[7] 盛群力,马兰 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J].教育科学研究,2006(07).[8] 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9]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10] 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三篇:《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
3我认识您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给自己上课和做其他服务性工作的老师,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从事的工作,能够正确地称呼老师。
2.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向老师求助,学习求助的方法,感受老师的爱心。3.学习尊重老师,学会对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教学准备:
1.制作好教学课件。
2.事先与相关老师做好沟通,以便学生认识老师。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出示一张语文老师的照片,让学生介绍一下这是谁?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知道的老师,看能不能说出老师的姓名,所教的课程,外貌特征等。
3.全班交流。
二、访一访
1.你还想认识哪些老师?(门卫值班老师、医务室老师、心理咨询老师……)2.如何才能认识他们呢?我们去做个采访吧。3.和学生一起商量如何做采访?(1)要懂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
(2)要问明白老师姓什么,如何称呼,做什么工作。(3)注意观察老师的外貌特征。4.组织学生去采访。
三、猜一猜
做翻牌游戏,翻到哪位老师就介绍哪位老师。
四、画一画
1.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老师。
2.拿着自己的画介绍一下这位老师的特征。3.对老师说句心里话。
4.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把自己的画赠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
第二课时
一、想一想
1.出示图片(羽毛球落在树上了),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应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克服困难呢?
2.出示两外两幅图片,说一说画面内容。3.小结:遇到困难应该学会向老师求助。
二、演一演
1.如何向老师求助呢?
在向老师求助的时候一定要懂礼貌,同时说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希望怎么样。
2.创设情境,演一演。先小组内表演,再在班上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求助。
三、辩一辩
1.看一看下面几幅图中哪位同学做得对,哪位同学做得不对,说一说理由。(1)在办公室门口大声吵闹。
(2)对帮助自己包扎伤口的老师说谢谢。(3)对制止自己行为的老师不加理睬。(4)放学后和老师说再见。
2.读儿歌《老师,您好!》,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尊敬老师。附:儿歌内容 老师,您好!
老师老师本领大,会折纸,会画画,唱歌跳舞顶呱呱。
教我儿歌和电脑,小朋友,都爱您,深深向您行个礼,轻轻说声:“老师好!”
四、唱一唱 学唱《老师您好》
第四篇:《校园标志我认识》教学设计
《校园标志我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适用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认知,了解校园标志及其使用情况,通过了解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从小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自觉遵守规则和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文明的社会人。
【教材解读】本课是我校校本教材《生命篇》的最后一课,《生命篇》适用与一、二年级学生。教材主要是以实际问题来确定主题和选取内容。以浅显易懂的图文形式,提高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通过生活的实践,逐渐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具有个体差异。在学校,老师利用品德和生活教育课,逐渐规范学生行为,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目标预设】
1、认识校园内标志的含义及作用。
2、了解校园内标志设置地点和使用情况。
3、逐渐规范的学生行为,让学生知道要遵守公共道德,争做文明人。
【课前准备】收集校园内不同的标志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是什么标志吗? 利用多媒体出示钱塘小学校徽图片。学生:„„
2、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我们学校校徽标志中由什么图形组成呢? 学生:„„
3、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校徽里的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含义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徽标志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教师引导:孩子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校园标志我认识》 教师板书课题,教读课题
(一)引导学生了解校徽标志中各种图形代表的含义,学习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我们的校徽
1、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孩子们,校徽标志上的图形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请你和小伙伴读一读书上的“标识释义”,再和小伙伴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图文结合了解校徽标志中各种图形的含义。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教师导语: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知道我们学校校徽标志中各种图形代表着什么含义吗?谁来勇敢地试着说一说。(教师抽生汇报)学生:„„
4、教师小结:“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比如校徽印在你的校服上,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认识这个标志,就知道你是钱塘小学的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它们随处可见,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我们校园里的一些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了解校园中其它标志的特点、含义及作用,学习本课第一部分内容——看一看 认一认 课件展示校园内的标志图片
1、教师导语:孩子们,你在校园里什么地方看见过这些标志呢? 学生:„„
2、教师导语: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标志都代表什么含义,又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认一认。
3、展示第38页图一:消防应急照明灯标志
教师导语:孩子们,这是„„。(学生根据图片认识物品),它安装在校园内安全通道上,有孩子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知识量)
教师小结:消防应急照明灯的主要作用是在断电的情况下提供照明。
4、展示第38页图二:疏散楼道标志
教师导语:孩子们,我们学校有40个班,那么上下课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行走才能保证我们自己的安全呢?请你看一看,这个标志。教师导语:孩子们,这个标志我们在校园里哪些地方见过呢? 学生:„„
教师导语:这个标志,提示你该怎么做呢?(教师抽生回答)学生:„„ 教师小结: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个标志,大家通过标志图片上的文字了解到这些标志的作用,下面请孩子们用同样的方法在小组内议一议这些标志的作用,它们分别提示大家该怎么做?
5、展示课前校园内收集的各种标志图片
教师进行课堂观察,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6、小组汇报探究学习效果,采用抢答的游戏方式,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结:这些重要标志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它们分别具有识别、指示、引导的作用。孩子们,在校园里我们要按照标志所规范的行为去做,遵守公共道德,使每个人文明用语、文明出行。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校园内一些简单标志,了解标志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三)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小伙伴读一读、演一演,学习本课第三部分内容——读一读
1、展示第39页儿歌
教师导语:孩子们,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学校,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称之为一名文明学生呢?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小伙伴读一读这首儿歌。
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儿歌,如拍手歌、打节奏等,并抽生进行大胆表演。
2、教师引导全班汇报:孩子们,你在儿歌中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
3、出示几组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评一评。教师导语: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图片上的现象你看见过吗? 学生:„„
教师导语:当你发现这些不文明现象时,你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校园文明的重要性 过渡语:在学校,每个孩子都应该争做一名文明学生,现在请聪明你告诉我你会怎么做。
(四)展示第39页第四部分内容,集体评议。
(五)教师总结: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该如何认识一些重要的标志,大家也知道应该按照标志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文明之风吹进校园。
三、课堂延伸
教师导语:孩子们,走出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标志,你可以通过拍照、绘画等形式收集标志,并且和家长聊一聊这些标志的作用!
【设计意图】着重体现“学有所用”,留一份亲情作业,鼓励学生要经常与家长交流。
第五篇:《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
《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熟悉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老师,愿意和自己的任课老师亲近,喜欢和老师交往,喜欢上学科老师的课。
了解学校内不同岗位的老师的工作内容,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适应学校生活。
知道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感到快乐。
二、教学重点
熟悉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老师,喜欢和老师亲近、交往。
三、教学难点
了解学校其他老师的工作情况,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除了爸爸、妈妈对你的呵护,在学校里,还有一群人一直无私的关心你、帮助你,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老师。
师:是的,各个学科的教师不仅教你们知识,还是你们生活上的好朋友。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吧?
板书课题:我认识您了——我的老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生齐读课题。
2、游戏:你说我猜
你有最喜欢的老师吗?我们来玩一个“猜猜这是哪位老师”的游戏。
游戏规则:说出一位老师的特征,如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或者来演一演这位老师,其他同学来猜猜这是哪位老师。
老师先来做个示范:短头发、大眼睛,每天第一个到班级,同学们遇到事都喜欢去找她。
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课件出示。你们喜欢这位老师吗? 你为什么喜欢她?
你最喜欢这位老师的什么?(外貌声音和蔼……)
你和她之间发生过怎样的小故事呢? 小结:这可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呀!
谁愿意到台前来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科任老师?让同学们猜一猜。
这位老师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 谁能到台前来表演一下你喜欢的老师,看看通过他的语言、动作或是神态同学们能不能猜出来是哪位老师。你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说一说,你为什么记住了这位老师的语言(或动作、或神态)?
小结:同学们介绍的、表演的都非常棒。课前我把你们科任老师的照片都收集到了,你能看出来他们是谁吗?
3、背景音乐《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的窗前》,课件展示各位任课老师的照片,请同学大声说出这是哪位老师。
师小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快乐的成长。
4、在学校里,你还看到过有哪些老师和工作人员为我们服务?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想认识谁?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吧。
定格一些特殊的工作人员,如:传达室的保安叔叔、每天在门口执勤的学校领导、卫生保洁的阿姨、餐厅忙碌的叔叔、领做间操的体育老师等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师长们。
小结:每一位老师和工作人员都非常爱这个学校,爱同学们,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虽然岗位不同、任务不同,但他们就像太阳一样放射出七色光彩,照亮我们的校园,照亮每一位同学。把你眼中的他们画在书上11页的空白圆圈处。
5、小结:课下,我们可以主动和老师打个招呼,和老师聊聊天,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用我们的小手拉起他们的大手,共同朝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