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优质课《桥》教学实录
课题:《桥》教学实录
年级:五年级 学 科:语 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一、导入课题
(一)课前谈话 出示图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什么? 生:桥,(师板书桥)出示课题: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生:雄伟的赵州桥,这是一座坚固的桥。还学过兰兰过桥,这是一座什么桥?还有吗?跨越海陕的生命桥,那是一座爱心桥。
师: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生: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还有吗?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师:还有吗?
生:我想知道这桥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为什么用桥做题目?
师:思考的非常有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本篇课文中应该知道的,接下来,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小组交流,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请坐好,谁愿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这句话中我知道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很凶猛!不可阻挡。
师:这也是事情的起因:山洪爆发(幻灯片出示:起因:山洪爆发)师:继续说
生:“像泼,像倒„„”从这句话中我知道雨很大,这样写还可以表达暴雨来得很突然,越来越迅猛,也为下文山洪爆发作了铺垫。
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的特点。真了不起。继续说
生:“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我知道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这就是故事的结果。出示课件:结果: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写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事情起因,也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事情的经过。那谁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吗?围绕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出示幻灯:起因()经过()结果()
生:发洪水的时候,老汉为了让人们先逃生,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一旁,一起牺牲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的人物的段落。好吗?
课件出示;
师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读: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
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读: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这段里面有一个AABB式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
生:跌跌撞撞
师:是什么样子的?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六神无主的样子。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生:“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从“你拥我挤、惊慌”这两个词知道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还有一句,谁再来补充?
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快速默读,找一找。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非常迅猛,所以他们慌张。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洪水的迅猛?生: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势不可当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我知道雨势凶猛,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师:雨势的凶猛。那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段文字。
出示幻灯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
师:谁愿意读一读,师:用下面的这句话来代替上面的这句话行不行?生:不行。那老师平时要求同学们写作文时要写得具体、形象、完整,为什么作者却只用4个字就构成两句话,这么短,这么少,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为什么?
生:这样写可以表达暴雨来得突然。
生:雨越来越迅猛。
师:所以我们要读出它的突然,读出它的迅猛。让我们试着再读一遍。继续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所以人们——
师: “跳舞”本来是个美妙的词,对吧?可是,它跳的是优美的舞吗?它的跳舞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害怕、恐惧)
师总结:舞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美好,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像这样令人恐怖的句子还有,谁找到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什么意思?(凶恶的笑、笑里藏刀)从狞笑中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
师:是的,死亡已经逼近,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还有呢?
生:救命的桥。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那此时的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它变成了(生补充)生:夺命桥、通向死亡的桥。
师: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板书:老汉 师: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又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势的。请同学们围绕导学案要求默读课文的7—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1、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写下你感动的原因,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2、一边读,一边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再试着解答一下。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们在自学时,在课文旁边写了一段话,有的写了一个词,你们的这种做法就叫做给文章加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很好,谁愿意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从清瘦的脸上我知道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壮、魁梧,他随时都有可能洪水冲走。
师:从哪个词知道的?生:清瘦的脸上。师:还知道什么?
生:这里说他像一座山!我觉得盯这个词(课件显示变色)最能让人感觉到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师:他盯着人们,那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 生:(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师: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紧紧是镇定地像一座山就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住了脚步吗?
生:因为老汉纹丝不动,师:你站在那里,人们会停住脚步吗?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师:村干部很多呀!
生: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因为他在人们心中威信很高,所以他就像一座山,师: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所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老汉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正好与前面谁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生:群众。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采用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师:通过学习你还知道什么? 生:危险的形势扭转了,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交流感动之一: 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师: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生读10-12自然段。
师:找的真准,(课件出示;)三句话,让乱哄哄变成依次。
教师小结:是啊,老汉就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走在前面的是群众——接着是党员——最后是老汉。(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看图 师:老汉有机会先过桥,而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板书:先人后已 师:是啊,老汉的这种行为的确让我们感动。这也是本篇课文老汉的第一次壮举。出示课件: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村支书的舍已为人 交流感动之二: 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师:就在老汉组织群众有序撤离的过程中,还有一幅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79页的图片。出示句子: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同桌讨论,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师;为什么揪出来?
生:因为小伙子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从哪看出来的? 文章到最后才点明这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写法就是 ——生补充:前后照应。
师: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难道是当时的局势缓解了吗? 生:没有。更加严竣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中“窜”这个字写出水上涨的迅速。(窜字变色)
生:放肆在舔着人们的腰。生:因为从这两个字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地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师:在形势如此严竣之下,老汉揪这个动作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那这一揪,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突然,冲等)
师:老汉的这种做法又是什么行为?不循私情,舍已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小结:他不允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生补充:自己的儿子。老汉的这种不循私情,舍已为人的品质再一次让我们感动:出示老汉的第二次壮举。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师: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们的安危,还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呀,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读句子)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哪个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对儿子的爱。生:用力地推,让我感受老汉对儿子的爱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生:桥马上就要塌了,最后一条通往生命的路马上就要没有了。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木桥马上就要塌了。
师:所以老汉想把最后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此时老汉对待儿子这一“推”的动作和前面的哪个动作相反?(揪)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
生:这用力一推,也可以看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
小结: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
出示课件:
生读: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有儿子,他想喊什么呢? 生:儿子,父亲对不起你,生:儿子,不要恨父亲
师小结:多好的父亲呀,下面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出示文字: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小结:老汉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广袤的天地之间,故事写到这并没有结束,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播放音乐: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
五、领悟“桥”的内涵。
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那现在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用心思考,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所以用桥作题目。
生:是一座生命桥、伟大的桥、不朽的桥、永不摧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桥。师: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驱为群众搭建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面对这样的老汉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汉您是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已、不徇私情、舍已为人的人。
生:老支书,您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老支书,您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生:老支书,您的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灾难面前,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同学们,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女教师张丽莉就是其中一位。谁来说说。
生:她是最美丽的女教师。
生:为了救学生,自己差点牺牲。生:现在是高位截瘫。
师:是呀,一场无情的车祸让 张丽莉老师成为“折断翅膀的天使”。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们回到家里继续搜集感人的事迹。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六、总结全文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吧,这是一位平民英雄,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诀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来读这个课题:桥。让我们永远记住课文中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赋予生命的——(生说: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 桥 教学实录
桥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读课文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生读
师:大声点。生再读。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桥!生:斜拉桥 生:吊桥
师:今天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以见过什么样的桥导入,看似切题,可是这样的导入为下文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如果不能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不如直接进入文本。)生读。
一生没读完,师提示让学生读完。(在这样的分秒必争的大赛上,老师让学生读完,从容镇静,关注学生。)
二、教学词串,概括大意
读词: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正音
师:这些词语在文中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洪水。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咆哮的洪水,都带有口字旁,张着大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师:像猛兽,它发出的声音就 生:咆哮
师:能不能想象猛兽发出声音的样子读词。生读几个词
师:推想词的意思,再想画面,就能把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师:这组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这是描写什么的?
生读“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师:能不能再冷些 生再读
师:再冷些 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师:这个词是什么
生读:祭奠 师: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
师:来纪念他,是吗。看。这是两个字的象形文字。师解释两个字的象形意义。
右边是一个大酒坛子,形象不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字发生了变化。(出示汉字演变。)师:汉字怎样? 生:博大精深 生:变化多端
师:请端端正正地写写这个字。注意坐姿与执笔。生写字。
师: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师: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老太太祭奠丈夫与儿子。
师:文中的丈夫我们可以指他为老支书。儿子是文中的小伙子。生说。
师:还写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洪水来临之后,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写了什么事? 生说。
师:说出了起因经过结果,如果加上时间地点,会更完整。生再说。
三、紧扣关键,感悟课文
师:概括能力提高就来源于不断的练习。所有的人命运都和桥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桥? 生:窄窄的桥?
师:还是什么样的桥、生:血肉筑的桥? 师:联系上文说说? 生:挽救人生命的桥。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说。
师:还从哪看出是‘救命的桥? 生说。
师:这是救命的桥,一百多号人一起拥上窄窄的木桥,会怎样? 生说后果。
师:那就成了?
生:通向死亡之路的桥。
师:成了夺命桥。是谁让它成了救命桥? 生:老支书。师:读书,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认真读,认真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学。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第15小节。生读第15小节。我们知道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爱儿子,更爱乡亲们。
师:抓住了一个“揪“字,很好。生:请大家看13小节。生读。
师:这是老汉的语言神态吗?你看、生:我从第20小节看出,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不想让儿子被洪水吞没。师:一个是揪,一个是推,两个动词之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他对乡亲的爱与对儿子的爱。师:因为他,所以他(引导用因为所以说话。)生说。
师: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语言的?
生:请看第十小节,生读最后一句话。他不愧是让人拥戴的老汉。
师:告诉大家原因,又告诉大家怎么过桥,最后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前面。看一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生说理由,生读。(桥窄一句)师:多么关心群众,还能看出什么? 生:关心群众。
师:有点急,再急点。生再读。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地少。师:为什么少?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是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生读
镇静自若 生读
不容商量 生读
大家一起读 师:我们抓住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理。这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方法。记住了吗?
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木桥,可是桥却塌了,洪水淹没了小桥,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音乐起)也把老支书(师边说边擦去黑板上的人名)吞没了,看到课文的最后一段。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师: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我们来回味一下。
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生读
师:木桥消失了,但是共产党人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生起立读桥)下课!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桥》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生:桥
师:课前大家根据自主学习要求预习了课文,下面咱们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小组长注意负责本组的成员完成这两项内容的检查。(出示课件自主学习卡前两项)生:小组活动 师:都查完了? 生:是
师:字音有没有读不准确的?有出错的吗? 生:没有
师:字全部都写对的请举手。生:全体举手
师:好,刚才在同学们交流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字,祭奠的祭,虽然写对了,但写得不规范,这是个会意字。大家看,这个左上角其实是一块牲畜的肉,右上角是手,底下是表示的示。现在你看老师写。师:(边板书边说)上面这个横是平的,右上角是横撇。捺和左边的横撇不分家。示的上边两横不和撇捺相连。底下的这个小竖钩啊其实就是个千斤顶,要挺而直,整个字才能站得起来。好,在课堂书上写一遍。生:写字。
师边巡视边说:现在是不是感觉写得更漂亮一点儿了? 生:是
师:通过自主学习和刚才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对生字词掌握得不错,那课文读得怎样呢?谁想读? 生举手
师:谁想读?。。生1:。。。
师:好,字正腔圆。来,你接着读。生2:。。。(师纠正“党员”)师:你的声音很洪亮,来,请你接着读。生3:。。。
师:一字不差,你接着读。生4:。。。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最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什么?。。生5: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5: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老太太。。。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这是小说的一个特点。刚才咱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了,梳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本文主要讲了山洪来了,老汉不顾私情,舍己为人的故事。师:哦,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吧?同学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抓住这么几个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有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谁再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啊? 师:好,请你来。
生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山洪来了,人们惊慌不已,老汉机智地堵住人们,维持他们的秩序,最后人们顺利地过了桥,而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淹没了。
师:你看,她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经过、结果都说出来了。
师:课前,大家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看看是不是这些?(课件)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的疑问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谁啊? 生:老汉
师:嗳,因为他是乡亲们的党支部书记,所以我们称他为老支书(板书老支书)。再看,除了第7个问题,剩下的那些问题,是不是我们只要解决了(点击闪动问题)老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生:是
师:那至于第7个问题,随着我们深入读书,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那老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出示问题)这还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去读书。下面就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走近老支书,看看他的哪一个神态、哪一句话、亦或哪一个动作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把它画出来。也可以用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标一标、写一写,都可以。明白了吗?开始吧。生:默读思考,圈画批注。师:注意你的写字姿势啊,两脚着地,三个“一”。有些同学都忘了。都读完了?你读完了,如果你们组其他同学读完了,你们两个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等着其他同学。这个批注啊,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都写出来,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个你自己熟悉的符号,读到那里一看到这个符号,哦,我想到了什么,就可以了。
师:看来都画完了?好,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1:请大家看到第8自然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打动我的原因是洪水来了,人们都惊慌失措,只有老汉像一座山似的堵住了人们,制止了人们的慌乱。
师:也就是说老汉如山的镇定这样一个神态深深地打动了你。(板书“神态”),好,那通过你的读,让我们也感受他的镇定。生:“老汉清瘦。。。一座山。” 师:谁还画了这一句?
生2:我从这儿可以看出,老汉很镇定,制止了人们的慌乱,人们过了桥。
师:你怎么看出的镇定?
生2:“老汉清瘦。。。”我从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师:你从“盯”这个词看出他的镇定来了,是吧?好,你也读读。生2读:“老汉清瘦。。。一座山。” 师:他像一座—— 生:山。师:你也想说
生3:我也画了这一句。“老汉清瘦。。。一座山。”这句话打动了我,这是因为这里写出了老汉的镇定冷静,在洪水面前一点也不慌忙。
师:一点儿也不慌忙,我们叫他什么—— 生3:临危不乱
师:(板书临危不乱)好,你读出他的临危不乱。生3:“老汉清瘦。。。一座山。” 师:当洪水来的时候,当时人们已经怎么样? 生:乱哄哄
师:而老汉呢? 清瘦的脸上。。不说话 生:盯着。。师:他像—— 生:一座山。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课件)
生:大家看到第10自然段。“老汉。。。排在后边!”这段话触动我的原因是,因为老汉看到了人们的慌乱,没有秩序,如果要是这样,谁都没有办法过桥,所以他当时很着急。
师:哦,也就是说老支书的话,也就是人物的语言(板书)深深地打动了你,是吧?从他这些话里,你看出了什么? 生:他很着急。师:他着急的原因? 生:人们很慌乱。师:如果这样慌乱 生:谁都没法过桥。师:你来读。生:读
师:那是一般的着急吗,那叫什么啊? 生:焦急
师:嗳,好,你再读 生:读
师:嗳,有点儿着急了。再读。生:读。
师:好,谁还画了这句话?来,你起来说一说。
生:我也画了这句话,它打动我的原因是因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了,可老汉竟然还能这么冷静地堵住人们,给人们指出了一条逃生的路线,让人们顺利地过桥,从这里我可以看出老汉的机智果断。师:你看,她联系的前面的一句话,“死亡。。逼近”,(板书)这句描写环境的句子,也就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老汉的—— 生:机智果断。
师:其实,前面还有几处像这样描写的句子,快速浏览一下,找到它。找到了吗?
生1:请大家看到第2自然段。“山洪咆哮着,,” 师:谁还找到了?你 生2:还有看第3自然段“。。” 师:还有吗?
生3:请大家看到第14自然段
师:嗳,我说的是在老汉说这段话之前。还有举手的,你来。生4:请大家看到第1自然段。。
师:嗯,(出示)大家看,是不是这些?什么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洪水来的时候非常可怕。师: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他的可怕? 生1:山洪咆哮着,,势不可挡。
师:看到咆哮这个词,来看看咆哮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2:咆哮的意思是水流奔腾不已。
师: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大家看咆哮这个词,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你想象一下,张着大嘴的洪水像什么? 生:像野兽,,像某种事物发怒的吼叫。
师:也就是说,怪兽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就叫什么? 生:咆哮
师:大家好好想一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山洪咆哮而来,树木——
生:大树被连根拔起 师:怎么倒的? 生:被洪水冲的 师:房屋 生:大片的房屋被洪水冲毁了,巨大的石块被冲的到处乱滚 师:人们
生:人们很惊慌
师:怎么个惊慌法?你想象一下,有的。。生:有的抱着孩子,到处乱跑 师:还有的
生:还有的衣服都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出来了
师:多么可怕的洪水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这段话,读!生:读
师: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党支部书记的沙哑的喊话,读 生:读
师: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读老支书的话,你对他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沉默
师:你看一看这三句话,与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连续用了三个叹号。
师:哦,你看他关注到了标点符号,我们知道叹号往往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内心强烈情感的,三个叹号怎么了? 生:三个叹号表示了老汉很着急。
师:这个时候,三个叹号难道表示的仅仅是着急吗? 生:我感到现在会非常着急。师:你说的。。
生:要是都逃不出去怎么办? 师:把你想的读出来。生2读:“桥窄。。” 师:你们听出焦急了吗? 生:没有。
师:请你自由地再来读一读,想象着当时。。生:读
师:(一生小声入情地在读)我听着他呀已经进入角色了,请你来读。生: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老汉感觉如果人们乱成一堆的话,一个都过不去,都会死亡。师:所以他说要干什么? 生:排成一队。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是说的桥非常窄。
生2:老师,我来给他补充,我觉得应该是指出了一条明路。师:什么明路啊? 生:正确的逃生路线。
师:对啊,现在你自己再来读读这段话,肯定有新的认识了,对吧?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给大家指出了一条路线,看出了老汉。。生:机智果断
师:你读出他的机智果断。生:读
师:大家再看这三句话,这个顺序能不能颠倒一下?试试。有的同学已经有认识了,刘力睿
生:不能,因为桥窄是排成一队的原因,如果“桥窄”排在后边,就没有理由排成一队。
师:对,那为什么党员排在后边? 生:因为党员要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师:你看,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老支书这么快地指出了办法,而且语言如此精准,思维如此清晰,真是有大智慧的老共产党员啊!我们再读!生:齐读。
师:好,你还画了哪句话?
生: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这个让我感觉到老汉在全村里的威望很高。师:课文里有一个词你注意到了吗? 生:拥戴
师:继续交流。
生:请大家看到第15自然段。“老汉突然。。豹子。”这里让我感动,因为如果是别的父母,就会先让自己的儿子走,而老汉却将自己身为党员的儿子拉了回来,师:那个字、动作是什么? 生:揪
师:从这里,你看出什么? 生:从这里,我看出老汉大义凛然,不让自己的儿子浑水摸鱼。师:还有谁画了这句?
生:我也画了这句话,这句话触动我的是,平常别的父母如果看到山洪来了,他会让自己的孩子先过去,而这个老汉却让自己的儿子排到后边,从这里看出老汉大公无私。
师:大公无私(板书),你读出他的大公无私。生:读
师:谁还画了这句话?来,请你来。
生:我认为这个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这个老汉紧紧地抓住他的儿子往后一直拉,表示出这个老汉他临危不惧,并且大公无私,不让他的儿子先走,而是让别的村民先逃生。
师:也就是说,在村民和他儿子之间,他选择了谁? 生:村民。
师:可见他的大公无私。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时候,把他的儿子拉出来,排到队伍后面,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儿子失去生命,可他仍然这么做了,正如课前有的同学提出的:难道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并不是,他是为了党,可以付出一切。
师:在老支书对儿子的动作上,还有一处,你找到了吗?
生:从这边到第20自然段,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这里我很感动,就是说因为从这里能体现出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师:具体说一说。生:因为他是吼道,平常说话为什么不用喊,吼表现出感情,用力如果小一点,他儿子就可能推不上去了,当时桥快塌了。
师:你看为什么他理解得这么深刻呢?就是因为他像刚才理解老汉的话一样,联系了前面的环境,当时木桥已经—— 生:发抖,痛苦地呻吟
师:在这种情况下,老汉吼道—— 生:读
师:谁还画了这句话?
生:桥发抖了,快塌了,生死关头老汉首先想让儿子逃生。他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
师:对儿子还是有一种深深的爱(板书)在乡亲们和儿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 生:留给乡亲们。
师:在儿子和自己之间呢? 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
师:就在他用力地把儿子推上木桥,(配乐)那一刹那间,木桥塌了。他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他看着这些,他在声嘶力竭地呼唤自己儿子的时候,一个浪头也—— 生:吞没了他 师:读
生:“五天以后。。”
师:(强调)她来祭奠两个人。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同学们,故事咱们读完了,我想,老支书这个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大家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来感悟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的呢?现在,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生:领读红字段落,其他学生齐读黑色字体。
师:当时我们是怎么来感受这个人物形象的呢?谁来说一说? 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师:还联系了什么? 生:环境。
师:对,还联系了当时的环境。(板书)文章咱们就学到这里,现在想一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作为咱们的作业,课下写到课堂收获栏里上,另外呢,继续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把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和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抄写一遍。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1.村民们面对洪水是惊慌失措的,那文中的老汉在面对惊慌的人们和气势汹汹的洪水时,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之前找过描写老汉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拥护推戴。正是因为全村人都拥护爱戴他,所以下文中他才能指挥全村人民有秩序地撤离。)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有先跑,而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村民们,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他心系群众)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比喻句,老汉像一座山,老汉的神情是严肃的、冷静地,临危不惧的,与村民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老汉的临危不惧,也表达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他还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3)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啊!”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几句话用语言描写来描写老汉,老汉的话说的简短而有力,他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虽然他的话是冷冷的,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在这里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1这句话通过“冲、揪、吼”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还运用比喻,写出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是严厉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坚持原则的品质。
2木桥是什么样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及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
【把自己的儿子排在后边,就以为这他的危险更大,老汉是不爱他的儿子吗?(不是)从哪里能看出来老汉是爱儿子的?】
(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从“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些什么”等可以看出老汉是爱儿子的,他希望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子)
(2)既然老汉是爱儿子的,又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1他们都是党员,要遵守先人后己的党纪
2老汉身上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原则的优良品质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是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老党员值不值得我们敬佩?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带感情读】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1)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这样的构思特别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背景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的一篇略读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文,了解文主要内容。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发现语言秘密,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下面配有注释。这篇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师: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读。)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学生部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该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采?(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这一句。)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出示第三分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再指名读。)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学生默读、批注。)
师: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出示: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呆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句:(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难的样子。
师:勉强。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学生跳读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石猴却又暝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上了这堂,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