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附反思。相关课件已上传。仅供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1.找出表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文章的主旨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三军的总司令,它将统帅和制约着各段甚至各句的内容。
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勾画关键语句,并作批注)(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大屏幕展示):(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首括句,合作探究文章的思路。(屏幕显示)
(1)文章第3、4、5、6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补充一点,从布局到配合;映衬到层次,这样的顺序符合游览者观察的顺序,由浅入深,由大到小)
(2第2段的四个”讲究”能颠倒吗?第四段中的“假山”跟“池沼”的顺序能否互换?(3)文章的7、8、9段能否调到第3段之前?(文章的第2段跟3、4、5、6段衔接紧密,是总分关系。而7、8、9段的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及“色彩的搭配美”。这样安排,由主到次,条理清晰。)(4)第2段能约束第7、8、9段吗?
(5)文章第7、8、9段的顺序能否互调?(交流理清顺序---整体-局部-细处 主次)(6)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结构总分,感悟写作方法。)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是随心所欲安排段落,而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按观察顺序一一写来,这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读过的文章中有好多里面都有首括段或首括句,它们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制约着以后各段的顺序。为了印证我们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梁衡的《晋祠》,勾画出文章的主旨句、首括句。重点探讨文章二、三、四、五段,并简单总结。1:文章的第二段是一个首括段,“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以后各段就是按山、树、水的顺序来写的。2:文章第四段写的是“树”,这段文字紧扣了“古老”“苍劲”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在顺序上先写“古老”再写“苍劲”。3:第五段的首括句是第一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一段的顺序也是按这四个词的顺序来写的。可见文章的结构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非常严谨。
师生归纳总结:读文章找主线,理清思路是关键。主旨句是文眼,所有段落归它管。首括句、首括段,布局谋篇太重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第二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苏州和杭州。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生: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生齐读。)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 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屏显课文结构图。)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屏显。)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一生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的,中国的绘画、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屏显。)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
END
—
第三篇:《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师: 好,时间到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好,现在开始。
(生写信。)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生阅读并交流。)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生继续讨论交流。)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师: 这下准确多了。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师: 好。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师板书“感动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好。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师: 很好。“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尽孝的良知。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生鼓掌。)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父亲、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你见,或者不见 \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 你念,或者不念 \ 父爱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 你想,或者不想 \ 时间都在流逝,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 默默\ 相守 \ 时常 \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
END
—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精选)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理解由总到分多方面说明事物的顺序。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进行语言训练。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把简明扼要的说明性语言扩写成具体形象的描写性语言是教学难点。〖设计思路〗
一、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搜集校园园林的图片,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
1、由头开始,逐段分析,把握要点。
2、巧妙过渡,研读第三、四段。
三、合作以探究
以“先找短语,后讨论”的方法,集中探究第四、五段的语言,让学生试着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代替文中概括简洁的介绍。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布置写“校园园林”的课堂练习,学以致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园林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描绘身边的园林之美。【教学过程】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这苏州园林,大家去过吗?
(生摇头不语,又充满期待。)
师:那么,你印象中,“园林”是什么东西?
生1(较为积极):有山、有水,种植着草木的地方。
生2:那山应该是假山,水是湖水或喷泉。
生3:还有凉亭、房屋。
„„
师:园林就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地方。来看一幅照片,这算不算园林?
生点头,齐声肯定。
师: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生感觉似曾相识,但无法确定。)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地方的其他照片,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出示一组幻灯图片,边听音乐边欣赏。看至后面,学生顿悟,原来这些照片就来自宁中校园)
师:近在咫尺,是我们宁海中学的园林。宁海中学的园林和苏州园林哪个厉害?
生(笑):当然是苏州园林!
师:口说无凭,文字为据,我们看第一段中有哪个词可以展现苏州园林很厉害的地位?
生速度课文第一段 生:应该是“标本”。
师(点头):对,“标本”。我们就用这个词来讲讲宁海中学园林和苏州园林有什么关系。
生1:宁海中学的园林是参考苏州园林而建成的。
生2:苏州园林可以说是宁海中学园林的典范。
师:苏州园林可以作为园林界的泰斗、翘楚,肯定有其独特一面,快速阅读第二段,用文中的话回答其总体特征。
生: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重读:务必、无论、总是)老师读的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区别吗?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谁来点评一下。
生1:老师的普通话很标准,声音洪亮。(学生笑)
生2: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有几处读得特别重。
师点头:能不能指出是哪些词语,重读后有何效果?
生:务必、无论、总是。这样一读,可以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苏州园林能处处入画的效果。
师:为了实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并在此段中找出答案。)
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师:很好,课文先总的介绍四个方面的特点,之后便分开具体介绍。每一方面都有相应的段落与之对应,分别是?
生齐声回答,是3、4、5、6四段。
师:请同学朗读7、8、9三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三段在介绍苏州园林时,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第五方面。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生1:讲究图案色彩的美。
生2:讲究图案的设计美。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在文段中概括出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把两者统一起来,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参考答案。
生3:讲究图案色彩的设计美。
师:苏州园林的这五方面一概括,大家发现这语言上有何特点?
生:句式整齐,结构相似,语言排比。
师:苏州园林在安排建筑、布局亭台时是否也像这些文字一样堆砌得整齐划
一、对称美观?(生摇头。)
师:园林的亭台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这里我们能不能在第四段概括出一句与“亭台布局不重对称追求自然”结构相似的句子。
(提示:可从假山或池沼的角度去思考)
生1:假山池沼绝不雷同任其自然。
师:上句的第二个词语是“布局”。而刚才同学给出下句的第二个词语是“池沼”,这两个词语结构相似吗? 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是“假山堆叠”比较好,而且后面也要做修改。
师:怎么修改呢?(学生笑着摇头)我们可不可以把此段的第二句来读读看,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学生齐读。
生:假山堆叠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师:很好,那么这“技术”与“艺术”有何区别?
生1:“技术”就是难度较低,大家都可以学,而“艺术”则比较难学。生2:“技术”往往可以大量复制,“艺术”带有原创性。
师:一个是盗版,一个是原创。(学生笑)我们可不可以从产生的效果上来讲讲两者的区别?
生:技术,由于是批量生产,美感有缺失;而艺术带有独创性,所以颇具美感。
师:回答得很有艺术。说话需要艺术,写文章同样也需要艺术。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样一个语言训练:仿照例句,找出四、五两段中的关键短语,展开想象,使文章的语言更富艺术。
(例句:天上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奔马„„令人感觉变幻莫测,美不胜收。
小组内交流,选择一个短语,展开合理想象,组长负责记录)
小组1: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又像几位老人,在闲暇低语,也像趴卧在地上的雄狮,活灵活现„„
小组2:假山的堆叠,重峦叠嶂,有的像骆驼,有的像拔地而起的高楼,配合着竹子花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小组3:苏州园林盘曲嶙峋的枝干沉默不语,流淌着岁月的光辉。犹如弯曲的盘龙,仰卧在大地之上,沉淀着历史的尘埃,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
师: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使老师感悟到了两个字——“穿越”。既是空间的穿越,犹如身临其境,品赏苏州园林;又是语言的一次穿越,说明性语言和描写介绍语言的隔阂,在大家的发言中就被轻轻捅破了。
下面就用我们刚才学到的关于鉴赏园林的方法,以及前面训练的富有艺术气息的语言,来写写“宁海中学的园林”。
4(把课堂开头的一组图片再次播放。分发白纸,当堂书写,完成后交流点评)
生1:宁中的园林也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池中水波荡漾,印下我们开心的笑脸,假山耸立其中,仿佛是一位老者,注视着孩子们的点滴,记录着同学们的成长。经过岁月的积累,假山上长出了青苔、绿叶,留下了青葱时光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
生2:宁中的园林也讲究花草树木的布局,教学楼台阶旁全种着一丛丛矮灌木,一片片的书带草簇拥着它们,老远就闻见了飘忽的桂花香,一路走去,香气袭人。几株广玉兰隐匿在金桂之中,巨大的叶子挡住风带走的花香,使得馥郁的香气在这儿汇集,几瓣桂花洒落在草坪中。在绿色的掩映下显得妖娆迷人。清晨夜晚,感受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走过这一条短暂却漫长的小路。
生3:宁中的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虽然那些蜿蜒的碧绿中的回廊没有“琼楼玉宇”的华丽,也没有宫殿的富丽堂皇。但是却弥漫着一股幽静的气息,凉风习习,细柳飘丝,夹杂着青草气息。使宁中学子们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学习、休憩。„„
师:昨天,我在校园里用相机收获了秋天的意外与惊喜;现在,我在课堂上用心灵感受到大家的睿智与才气!谢谢大家。
第五篇:《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
《雨巷》课堂实录
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 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
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
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
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什么是意象? 生:(回答)
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 生:思乡。高洁,傲骨
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 生:高洁,傲骨
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 师生:丁香,雨巷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又名紫丁香。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分容易凋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 摊破浣溪沙
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 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 生:忧愁。
师:对,忧愁、怨愁。因为它是那么的美丽而容易凋谢。在我们的生 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越是美丽的东西 越是容易凋谢,越是容易凋谢的东西我们觉得它越美丽。联想一下,你能联想到类似的什么东西? 生:青春。
师:青春?你还没老呢!(笑)非常好!生:昙花
师:昙花一现,对吧?还有呢? 生:流星
师:流星,彩虹 生:海市蜃楼
师:很多很多。包括早晨起来大家做的那个梦。(笑)
师:就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梦一样美丽的姑娘,走在江南的小巷里,大家去过江南的小巷吗? 生:没有 师:(幻灯片)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请看大屏幕。生读: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
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掩着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濡濡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
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无声无息地蔓延。师:很有感情吧!(生鼓掌)请坐!江南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雨如幕就笼罩在这窄窄长长、长长窄窄的小巷上。斑驳的屋檐,注入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如诗的青石板像蛇一样、像蛇一般地曲曲折折。等待着那个镜头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灰的幻灭?这个时候,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接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时候丁香姑娘的出现好比美好事物的出现,她在我们心中可以象征着什么? 生:希望
师:希望、理想,对吧?这种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大家自由地再读一遍诗,大声读!
生读诗。师板书:
师巡回指导
师:谁起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他听到的心情?我请一位男同学回答,戴望舒是男的。大家推荐谁? 生:许伟平
生读诗,师放音乐。读完鼓掌。
师:谁起来评论一下?周围的同学,旁边那位。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生笑)
师:你说的就是我要说的,还有吗?
生:他能很好地把情感融入到背景音乐中,令我很感动。(生笑,鼓掌)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把这首诗中那种哀怨的情思读出来了。师:读出来也是很有感情的,还有没有别的?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轻很慢,跟当时在雨巷中的感觉很像。师:都是优点,有缺点吗?
生:我觉得他可以把两段的间隔再长一点,比如说“冷漠、凄清又惆怅”,中间再停顿一下,再说下面。
师:有点快是吗?这首诗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生齐答:惆怅
师:忧愁。还可以再停顿一下。我们带着这个经验一起再读一遍。请坐!我起个头“撑着油纸伞” 生齐读全诗。师一起读。
师:有一个地方大家注意了没有?“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在你的
视线中渐行渐远,这两个“远了远了”你读的时候怎么样?轻一点(有学生附和),缓一点。“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再
再慢,我们再读一下这一段。
生读,师附和“她静默的,远了远了”
师:读到这个份上和戴望舒的心曲基本上能够合拍。我们读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会有一些感想,是吧?这首诗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什么?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读了这首诗以后觉得心里有点压抑,多少能够感受到戴望舒那种淡淡的凄凉和悲哀。
师:这是你此时的感受。很好,请坐!
生:我感觉作者那种浓重的失望,还有彷徨的情绪。
师:这种情绪把我们抓住了。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对吧?大家说这首诗很美,这首诗为什么这么美?当时发表出来的时候,竟有人给了戴望舒“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叶圣陶更是盛赞它开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但是作为我们高一的同学,我们拿过来习惯是找一个本子记两个写得优美的词,结果我们发现找不到。但是刚才我们同学都发表了意见,感觉被一种情绪抓住了,是吧?(生点头)诗人是怎样营造这种情绪的?他是通过什么东西把这种感情这种感觉营造出的?下面大家自己讨论一下,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可以有同学记录进度,可以有同学记录发言,可以有同学读导学案,三五分钟。
生讨论。师巡回指导,交代一女生事。
师:讨论的不错,那边同学歌词都拿过来写
下面我们各抒己见吧。哪个小组发言人先起来?
(一男一女两个同学起来发言)师:女士优先。
生:它通过阴郁而孤寂的环境来写内心的彷徨。
师:营造了一个孤寂的环境,这个环境如果是在诗歌的术语里用的是什么词? 生:意境。
师:意境!大家现在理解意境了,就是这样一种氛围。答得很准,是吧?还有吗? 生:没有了。
生:我觉得这首诗中同样的词用了几遍,像音乐中的歌词会反复出现
一样,比如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几乎是相同的,这样会给人创造一种不错的感觉。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几乎是相同的,它有一种反复的美,这个说到点子上了啊,咱们再找一找,还有没有? 生:还有一种很轻很淡的语调,来表现一种朦胧美。师:朦胧美。
生:还有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
师:刚柔并济的美感!从哪知道的?刚在哪儿? 生:23,26 师:她竟然还能读出有点刚,不简单。我们先按下不表。我问你,你觉得这个朦胧的美感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朦胧了? 生:这个女孩“静默地远了,远了”,就是比较朦胧的那种。还有就是“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师:就觉得她很朦胧,她“远了,远了”,她从我身边擦肩而过,“远了,远了”(师做瞭望状),她长什么样? 王国维不知道。
师:不知道!所以很朦胧,对吧?我们光知道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但是她具体长什么样,什么鼻子什么眼睛,不知道!“撑着油纸伞”,大家能不能想到我们学过哪首诗?(师启发,生应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来之后我还是不让你知道我真人是什么样。请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观佳山水,极曰此山水为何山水,可乎?”意思是说,我看了一幅画啊,我看完以后马上指出来这个画画的是什么,这个画画的是长江,画的是黄河,可以吗?王国维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太逼真了,不好!朦胧一点,朦朦胧胧的能够让人产生一种什么? 生七嘴八舌:联想
师:联想、幻想、想象,对吧?它就产生一种美。能够品位到这一点非常不错。我们接着发言,还有谁?
生:作者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进入忘境。师:这种环境就是刚才说的营造的意境,对吧? 生:对。师:还有吗?
生:他没有细写雨巷的某个人或是一件物,通过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想象写出雨巷。
师:雨巷里有青石板,有房檐,都没有写。把自己的感情像舒伯特的小夜曲贯穿在这个雨巷。请坐!
生:作者通过写丁香,丁香代表着哀怨、彷徨,作者通过在这首诗中反复写丁香来表现他自己的这种心情。
师:丁香代表着哀怨、彷徨,我们刚才还讲他走的雨巷的时候,他希望逢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个姑娘还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希望。
师:希望,理想。也就是说,他虽然写的意象不多,但是却有象征意义,对吧?(板书)好,继续发言。生: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这首诗也表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哀怨,有希望。
师:有希望。当时是什么环境?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我们大家借鉴一下,读诗注重时代背景,有道理是吧?给我们开拓了思路。好,你继续。
生:当时是革命坠入了深渊,找不到革命的前途,这首诗也抒发了他自己的彷徨和迷茫,希望能够开拓新的道路。
师:在那个环境中,在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者没有发出撕心裂肺一样地吼叫,但是给我们塑造了这么美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给我们希望,是这样的吧?请坐!(板书)
师:刚才这边同学提到音乐感。关于这一点,其他组有没有补充?(生紧张,开始没说出来)师:我发现你有点„„ 生:紧张。(生笑)节奏自然,旋律回旋跌宕,同时音调也比较和谐。师:音调也比较和谐。请坐!你说得很好,这一次课堂展示你能够勇敢地站起来,我觉得这已经挑战了自我,对吧?下一会儿会更好,我建议大家为他鼓鼓掌,好吧?(生鼓掌)我们就着他的思路来说。音调和谐,那么这首诗是押韵的,压得什么韵啊?(生附和)ang韵。我们一块把韵脚找一找好不好?都有那些字啊?
师生:长、巷、娘、芳、徨、巷、伞、怅、光、茫、郎、墙、巷、芳、光、怅、长、巷、娘
师:我们发现韵脚隔两三行就出现一次,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它有一种音韵上的美。还有叠词的运用,哪些叠词啊?
师生:“悠长、悠长”,“远了,远了”,“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
师:我们把这些叠词去掉,改一改。大家注意听,大家注意听,这里又有一条——改诗。我们把诗改一下,看看原来的效果如何?我们改一下“彷徨在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大家读一下。生齐读第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师:和原来的诗相比怎么样? 生:少了一点
师:少了一点什么? 生:惆怅。
师:惆怅。他本来要表现惆怅,这会儿又少了一点惆怅,那看来叠词有什么作用? 生:增进感情
师:增进感情,把感情拉长了,是吧?还有吗?有什么作用?我发现大家在记笔记,这很好。叠词有什么作用?增强感情,接着就是强调作用。我们不妨再改一下,“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改成“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在雨中哀怨”。我们读一下。生读: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在雨中哀怨
师:不好了是吧!没有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王力先生说:“同一音节在不同位置上的回环往复就构成音乐美。”你看,“丁香一样,丁香一样”,这个音节回环往复,回环往复,构成了音乐美。我们讨论到这里,我们要清楚这样一条
起个题目:有朦胧美,有象征意义。(板书)这一条是说这首诗有哪方面的美感? 生:意境 师:意境、意象,对吧?(板书)这个一口就说出来了,它具有什么? 生:音乐美 师:那么我们同学在平时欣赏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句式啊?你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用这种反复的句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堂课学到了。再继续讨论。刚才那边一位同学她说这首诗有一定的刚性,因为她看到了希望,在忧愁中还有希望,大家对这一点有没有补充的?
生: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我觉得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就象征着作者在黑暗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希望一种理想,而这个姑娘始终没有露出她的真面目,也没有具体的描写,而且是转瞬即逝,就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彷徨挣扎,然后是那种时而升起时而破灭的那种感情。
师:请坐!很流利是吧?这里展示一个资料,大家看。我预设了三个资料,结果大家基本上都说了。我就不用说了。香港作家亦舒说:“做人最要紧的是姿势要好看。”姿势要好看,不能穷形尽相地,不能恶形恶状,尽管环境不好,但是我们内心仍然充满了希望。屈原在《离骚》中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人都喜欢把自己比做美人,而后面这首诗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丁香姑娘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 生:希望
师:希望,美丽的希望。你说的真好。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诗人。这是他自身内心素质的提升,对吧?而刚才有同学说读着有一种刚强的感觉,我们再体会一下这个韵脚。大家再把前两段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自由读前两段)
师:这一点对咱们高一的同学有点难,老师直接把它说出来,好好感觉一下。ang这个韵嘴巴是张开的,前两天我们学校举办的晚会,你看,赞颂什么的时候,“光芒”“万丈”,对吧?是有一点刚强的感觉对吧?那刚才那位同学没有说错。那么他用这种刚强的韵来表现哀伤,就为忧伤的氛围抹上了一抹亮色。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一下,大家试着想一想,把它改一下,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改成闭嘴的——eng,“姑娘”变成“少女”,“雨巷的上空弥漫着小雨”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少女”(生笑)这个就感觉有点惨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觉到了吧?诗人在表现这种忧伤的时候,是“哀而不伤”。你看有些演员在把握思想感情的时候有点过,台湾有个马景涛(生笑),一哀伤的时候就“啊啊啊”(生笑)。“哀而不伤”,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大家去想。课文进行到这里,大家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遍诗,你最喜欢的大声再读一下,体会这三种美(师指板书)。(生读课文,师巡回)
师:找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读一下。我知道这是文学社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我还叫不上来。
生:高玉洁
师:高玉洁。刚才讨论的时候我跟她说好了读哪些,怎么读。下面大家在体会我们朗读的时候再体会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配乐)江南的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的下了千年,戴望舒的雨巷把这种明媚的忧伤种植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下面我们开始给大家朗诵。
(师生合作朗读,师读一三节,生读第二节,第四节男女声二重音)(热烈鼓掌)
师:这节课还有很多未尽的东西,很多同学还没有发言,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或者有什么质疑,可以登陆我的博客。下课!生:起立!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