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萧条教案
课题: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高中历史技能大赛决赛教学设计
黔西二中 陈 云
2012年 6 月 4 日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了解凯恩斯主义的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探讨其对缓解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罗斯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认识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的必要性,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可以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难点:经济危机的根本成因、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繁荣的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正暗中滋长。到1929年,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二、大萧条(播放视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标志一场新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一天被人们称作“黑色星期四”,而这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则被我们称作大萧条,大恐慌。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你知道,为什么这次危机被叫做大萧条? 大萧条的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造大及大的破坏。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贫富分化严重,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
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到20年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人民的投资信心开始下降,终于引发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导火线:股票投机活动过度,股票暴涨,背离实际价格。股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介绍: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价格波动性和风险性。如果不合时机地在高价位买进该股,就会导致严重损失。股票等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大萧条的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如何摆脱困境?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防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的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在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面对“大萧条”,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德国纳粹党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部法西斯统治。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二、罗斯福新政
大萧条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充分说明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穷途末路。信奉自由放任政策的胡佛政府幻想自由市场经济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化解危机,然而他的幻想破灭了,随着国际关系的逐步恶化,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日剧增的怀疑,法西斯势力的蔓延泛滥,人们意识到必须的有所改变了。
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击败胡佛就任美国总统,由此开始1933年-1939年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简介: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罗斯福,一位腿部残疾的总统,一位空前绝后的总统,一位最终成就了伟业的总统.从罗斯福的从政之路,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罗斯福主张实行新政,使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使人们重新过上幸福生活。面对着大萧条的原因,罗斯福大致会采取哪些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工农业生产、对于低收入人群给予经济上的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大家的设想是否一致呢?我们来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思考:新政的具体内容,分别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图片展示:
1)整顿财政金融:大萧条是以金融危机为发端,所以新政就从改革银行制度入手。通过整顿银行、统治币制、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2)调整工业生产: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核心法令是《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规定了公平竞争、“工业和平”等原则。同时,为了对守法企业进行鼓励,政府还发起了“蓝鹰运动”(把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作为拥护产业复兴法的标志)。上述措施 的目的,就是试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相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受控制的有序的轨道,加强国家队工业的计划性调控和宏观指导。
3)调节农业生产。通过减耕减产等限制生产和破坏产品的极端措施,克服生产过剩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的购买力,对农业的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在社会救济方面,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但罗斯福更强调“以工代赈”,通过政府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内需来增加就业机会。
田纳西水利工程,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担起保障美国人民经济安全的责任。
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
思考:面对危机,罗斯福所采取的措施与胡佛的措施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国家对经济积极干预,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直接:帮助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间接: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得到好处,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
深远: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加以调节并取得成功,从而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不止罗斯福一人,还有谁呢?
斯大林、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尤其是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解,他们反对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到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收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涉,政府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力、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
大萧条使得人们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产生了反思和质疑。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
一反以往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并认为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扩大需求,政府必须成为“看得见的手”。
课堂总结
1929-1933年,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在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时刻,罗斯福的 “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沿着罗斯福新政的轨迹,相继进行改革、调整,资本主义进入了“黄金时代”。课后作业:(小论文)
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农民,当你看到农场主把牛奶倒掉,把生畜宰杀、埋掉,你会怎么想?
第二篇:萧教案
教学内容: 表演《萧》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箫。
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渗透传统民族音乐,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电子琴 音乐课本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弹琴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
生:你好!你好!老师你好!2.初步认识民族乐器——萧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由我国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一段音乐《喜洋洋》大家看看都有哪些乐器?
(1)播放音乐视频,学生仔细观看。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扬琴、二胡、古筝、笛子·······)
(3)师:同学们可真棒认识那么多的民族乐器。竹笛是我国的民族吹奏乐器,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种民族吹奏乐器——箫。你们知不知道萧是怎么吹得吗?谁能来给我模仿一下?
(4)师请学生模仿吹奏萧的姿势。
师: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箫是竖着吹的。下面咱们来听一段箫吹奏的音乐,咱们一起边听音乐边模仿吹箫的动作。(5)师播放音乐,学生模仿吹奏,(6)师:同学们模仿的可真像,老师仿佛听到了你们的吹奏的音乐。萧的音色低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萧为名的歌曲。(出示课题)二.学唱歌曲《箫》
师导入:看,有个小朋友正在学吹箫。
1.听录音老师范唱歌曲。
2、师生互动讨论:
小宝宝学吹箫时是怎样的心情?
1.老师唱歌谱,听听音乐中哪个音最长?让学生指出。并分别唱唱这几个音。1-----5------2-------(老师可弹奏这几个音学生跟唱)
3.师生接龙唱歌谱,老师唱开头部分,学生唱每句结尾的长音部分。反复唱两遍。
师:同学们唱的可真好听,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模仿萧呢?La,wu,li 4.师播放音乐,学生用wu 跟唱旋律。(两遍,第二遍学生可边吹箫边晃动身体。)
5、按节奏读歌词、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来看歌词:“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箫儿对准口,口儿对准箫,箫中吹出时新调,小宝宝,吁底吁底学会了。”
分析歌词内容,并逐句教唱歌曲。
6、处理重难点部分;教师范唱并引导学生练唱.7、连音线
*圆滑线——“一字多音”练习最后一句。
7.师生接唱歌词。8.播放歌曲伴奏,请大家用连贯的气息,模仿箫圆润柔和的音色,完整演唱歌曲。(可反复唱几遍)
9.让学生找出歌曲处跳跃的部分,加入拍手动作。X X |X X |拍手 三角铁伴奏
X — | X — |
10.播放音乐,师生加入拍手动作,老师可加入相应的打击乐伴奏。
三、主题拓展。
师: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今,现代电声乐器的伴奏和新颖的舞台表演更使它大放光彩。“女子十二乐坊”是一支现代民族乐队,她们的演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她们录制的碟片曾在日本销量第一。我们来欣赏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奇迹》,1、欣赏《奇迹》——选自《女子十二乐坊》。(媒体播放乐曲录像)(1)师引导学生听赏竹笛和箫的音色。
(2)生自选乐队中喜爱的民族乐器模仿演奏。
2、课后探索。
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找找我国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吹奏乐器?
第三篇:巴金《怀念萧珊》教案
怀念萧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3.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把握作品四个部分的叙事线与抒情线。【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最重要的人,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爱人。而人生本就充满了各种难测的遭遇,生老病死更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深爱的人离世而去,我们会不会悲痛欲绝,把逝者深深地藏在心中永远怀念?有人会为逝者写一篇篇满含深情的纪念文章,正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巴金的《怀念萧珊》。
二、介绍作家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三、介绍作品背景
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中,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严重迫害,巴金同样也没逃脱这场灾难。他作为“牛鬼蛇神”、“反动权威”一次又一次地挨批斗,受侮辱,关“牛棚”,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常常做恶梦。萧珊也因是巴金的妻子被“勒令”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尽管日子难熬,她却始终陪伴着巴金,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渐渐地,在内心默默忍受着极度痛苦的萧珊,越来越憔悴,最终她病倒了。虽然进行了救治,她还是很快地去世。“文革”结束后,巴金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此时,他已身心交瘁,爱妻的死,成为他心灵深处沉重的创伤。他心中另一处沉重的创伤,是民族的精神悲剧。对此,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发生“文革”?怎样才能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于是,他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以耄耋之年、病残之躯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把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刻思索,以及坦诚、智慧和品格都熔铸于笔端。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是巴金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缅怀故人”的一篇力作,也是巴金饱蘸着积压已久的血和泪,融合着满腔的真诚,深沉的思念,写下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掉亡散文。巴金在失去妻子萧珊之时,已是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何以在六年后竟写出这样声泪俱下,情深意切的悼文?!女作家冰心在《关于男人》这篇作品里,把巴金称作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说他的最可佩处之一在于“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透过这篇悼文的字里行间,人们更加敬重作家巴金高洁的品格,真挚的感情。
四、课文讲解分析
(一)内容结构。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1、第一部分,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2、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3、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
4、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生命的最后。
提问:从以上文对章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全文的叙事线是什么?感情线是什么?
明确:叙事线:交代萧珊已死——回忆萧珊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萧珊得病——萧珊病重至死
感情线:哀悼萧珊的死——爱怜并敬服——为其病而悲伤——为其死永怀伤逝、思念
第二课时
一、分析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特色
提问:文章是怎样行文表情的?反映了什么思想主题?
明确:1.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2.风格朴实,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我掏出自己的心,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我努力不讲假话,我要理解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理解。”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才越加显得可贵,越加有魅力。本文也是这样,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提问:本文在情感抒写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萧珊,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富于牺牲精神,有着美好的生活追求;她愿意改造思想,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在灾难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是胜利”;病情加重了,工宣队头头逼迫丈夫迅速返回“五七”干校,她还安慰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病危了,还关心丈夫的“解放”,儿子的肝炎;病得已经不能谈话了,“见到熟人她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临终时,她非常安静,睁大两只眼睛,很大,很美,很亮”。作者对故人的情爱,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象这样善良的好同志,由于迫害而过早的去世,人们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共识,“文革”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重演。
感情真挚,蕴意深刻,还体现在作家严厉的“自审”意识上。这种严厉的“自审”意识,对于同代人说来,不能不是最好的揭示与警策。他用真诚的自我忏悔。无情地鞭挞自己的怯懦。他万分悲痛,说:“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千刀万剐”,“是我害了她”,只因为她是“黑老K的臭婆娘”,否则,她不会凄凉地死去,儿子也不会被剥夺“好些公民权利”,“我不该生儿育女„„”面对不幸的亡妻、儿女,作家的自责、悔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是对那场毁灭文化、毁灭人才、毁灭一切美的“文革”,进行了最有力的血泪控诉。
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是巴金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巴金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在本文中得到充分体现。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无拘无束,朴素无华,但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却奔涌其间。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作法,正是本文富于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
提问: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如第一部分作者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时,“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个人所说“日子难过”的含义,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二人内心的痛苦却是一样的,说明了她分担了“我”的痛苦。而她紧接着加上的话,又说明了她“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也说明了她对“我”的信任,她替我感到不平。又如她住院后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又经常问“棠棠怎么样”,说明了她对下乡插队落户而又患病的儿子的惦念和想见一眼的渴望。
肖像描写。作者描写了萧珊去世时“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方百计的嘴唇”,挨打时“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她看到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一文的报纸时,“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眼前”。后来又写道,“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临终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文章通过对萧珊的多方面描写,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于作者来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二、思想情感
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三、课文总结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回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情感的凭藉,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地涌出,向读者倾诉着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情感真挚而丰沛,常常逸出抑制性的表述而洋溢开来,感人至深。与怀悼散文通常写法不同的是,本文不是通过对死者一生的生平事迹的顺序概述来表达生者的思念的哀痛之情,而是着重于写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最后才略写她的生平。文章详细回忆了她因受作者的牵连而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的情景,在灾难的岁月里,夫妻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她患了病,却得不到治疗。靠开后门住进医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在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中离开人世。文章看似随意写来,却在细节的把握与选择上,显出了高度的艺术敏感,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对萧珊默默而死情景的描写,尤其特别描写了她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笔墨从容克制,还是给人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
四、相关链接
萧珊是巴金生命中惟一的爱侣,她原本是巴金的读者,18岁时写信给巴金而与他相识,那是1936年,巴金正好32岁。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年马拉松式的恋爱,巴金40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在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当时共同工作的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使巴金顿感悲寂。体贴入微的萧珊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说过在你身边的。”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这样,他的侄儿、侄女的学费有了,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没问题了。1944年5月1日,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又添了儿子李小棠。
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死后,友人考虑到巴金的生活和写作,认为他应当有一个伴侣来照顾他,便婉转地向巴金表示了这个意思。巴金给了他一个最简洁明快的回答:“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巴金心中的那个位置永远地给了萧珊,没有任何人再能占据它!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在千百阕爱情的长恨歌里,巴金的这一句,是我听到的最凄挽、最动人的真情表白。
五、作业布置
1.分析《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2.分析《怀念萧珊》的艺术特点。
第四篇:萧环保〔2010〕56号
萧环保〔2010〕56号
关于印发《萧山区重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 有效性审核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有关科室、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各基层所:
为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管理,提高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推进我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浙江省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施细则(试行)》(浙环发〔2010〕45号)和市环保局《关于印发<杭州市重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杭环发〔2010〕258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我区重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的有关事项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依据
萧山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依据《污染源
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8号)、《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审核办法按照省环保厅下达的《浙江省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实施细则(试行)》(浙环发〔2010〕45号)和市环保局下达的《关于印发<杭州市重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杭环发〔2010〕258号)执行,市控以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参照执行。
二、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原则
(一)有效性审核工作的依法管理原则
1.确保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的规定,强化管理,确保自动监控设施正常运行。
2.依法查处原则。根据《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规定,自动监控设备是污染防治设施的组成部分。对不按照规定建立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关闭及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排污单位依法查处。对自动监测设备设置假参数、出具假数据、故意损坏在线监测系统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3.限期整改原则。对有效性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企业监测设备自检核查不合格、比对监测不合格、现场检查不合格及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不合格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的通知,并督促企业按期完成。
(二)基层所辖区管理原则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现场核查省控以上企业由监察大队负责,市控(含)以下企业按照基层所属地管理 的原则,由各基层所负责。
(三)比对监测和现场核查协同推进原则
按照《浙江省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施细则》(浙环发〔2010〕45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运行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10〕50号)规定的频次和时间要求完成有效性审核,为确保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同步性,要求比对监测和现场核查协同进行。
(四)与环保考核、日常管理、环保补助相结合原则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结果遵循与各企业环保目标考核、日常监督检查、总量减排目标、资金补助相结合的原则。
1.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与各企业的减排目标相结合。
2.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结果作为环保部门管理的依据。对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数据(简称有效数据)可作为减排、达标评定、监督执法、排污申报、排污费征收、环境统计等工作的依据。
3.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结果与企业在线监测设施运营费用的环保补助资金相结合。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评定为合格的企业按照污染源在线监测建设和运维资金补助办法给予补助,评定为不合格的不予补助。
三、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组织机构
为推动我区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决定成立萧山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组,负责全区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
四、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职责分工
(一)污染控制科职责
牵头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施办法;负责召集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组会议,做好与上级环保部门相关职能处室的联系沟通。
负责动态完善并公布计划减排重点单位名单;负责提出污染源在线监测建设(改造)计划名单;
参与对全区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评定工作。
(二)区环境监察大队职责
牵头组织全区省控以上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现场核查工作;牵头做好企业自动监测设备自检结果的核查工作;牵头对企业监测设备自检核查不合格、比对监测不合格、现场检查不合格及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不合格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的通知,并督促企业按期完成。牵头对自动监测设备设置假参数、出具假数据、故意损坏和不正常使用在线监测系统等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配合监测站做好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比对监测工作的现场采样工作。
负责做好与省、市信息中心等对口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根据管理工作需要提出进一步完善监控软件的意见建议。
负责区环境监控中心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监控平台网络正常运行。
参与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评定工作。
(三)区环境监测站职责
负责做好全区自动监测系统比对监测工作;负责定期汇总
上报企业在线监测比对监测数据,并分析我区污染源在线监测比对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负责出具企业自动监测设备的比对监测报告,并评价比对结果,将结果及时报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并在取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比对监测报告上报给萧山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组办公室;
参与对全区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评定工作。
(四)各基层所职责
负责辖区内市控(含)以下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审核现场核查工作,将企业在线监测工作列入日常执法检查的必查项目之一。
参与对全区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评定工作。
五、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程序
我区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工作的开展由有效性审核工作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召开审核工作会议,省控及以上企业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对上季度的数据进行审核,市控及以下企业每半年进行一次,时间为每年的1月、7月份。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均按照市环保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的通知》(杭环发〔2010〕258号)执行。
杭州市萧山区环境保护局
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第五篇:萧乾简介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炳乾,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并在1935年6月毕业。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一提起萧乾,现在的年轻人马上会想到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1910年,萧乾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区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时代的萧乾生活十分贫苦,他不仅没有玩具,没有书读,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没有着落。13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在亲友的资助下,萧乾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设的工厂里劳动。他在地毯房当过学徒,在羊奶厂做过杂活,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念到中学毕业。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专业,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经作过他的老师。
1935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他先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1939年在萧乾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年夏天,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到该院中文系任讲师。当时的欧洲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去还是不去呢?经过再三考虑,萧乾还是去了英国,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他先是做教师,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他放弃读书,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了《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柏林。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位老人总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当时的中国及时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正象人们熟悉的那样,萧乾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还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写的小说,觉得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正是写小说使他开始了创作生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萧乾返回祖国,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和文史研究工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的译作有《莎士比亚故事集》,曾销售近一百万册,此外有捷克作家哈谢克(HASEK)《好兵帅克》(The Good Soldier Schwiek),英
国作家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等,他还因为翻译易卡生的《培尔.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国家勋章。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令文坛和世人瞩目、惊叹。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生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萧乾一生历经沧桑,就在他90诞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创作和翻译成就的10卷本《萧乾文集》出版,320万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说、散文、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让读者得以欣赏他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