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

时间:2019-05-13 00:5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

第一篇: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 名: 任志伟

单 位:河南省郸城一高

专 业: 化学

考试科目: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考试分数:

2013年 3 月 3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试卷

一、名词解释(总分15分,每小题3分)

1、教学设计

答: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整个化学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对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2、教学资源

答:简单地说,化学教学资源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化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室及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药品,实验员,影像设备及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网络及网络教学资源,图书馆及教科书、学生用书、期刊等图书资料,还有教师、学生,工厂、农场、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

3、教学评价

答:化学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化学教学评价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不同的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对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达成共识的过程。

4、迷思概念

答: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有别于目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此种想法,诚如黄幸美(1996)认为其一是学生在概念的表征学习中,因具体程度不足,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二是因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记忆负荷有限,对于问题重要表征编码困难。所以常有错误编码或错误对应的现象,结果导致学习上迷思概念与推理错误的产生。

5、信息技术

答: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指有形的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等硬件和相应所承载信息的软件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指无形的、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

二、简答题(总分25分,每小题5分)

1、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

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答:(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有助于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4)运用化学史实做好学生的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学史料,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物质组成和运动的繁杂、混乱的秩序中整理出统一、简洁的秩序和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会从零散、无序的艺术哲学之中整理出令人神怡的秩序和规律,不论从思想上、思维方法上均得到启迪。实践证明,真正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史的渗透。

3、请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简述你对“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解

答:化学课程内容是确定化学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依据,它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范围。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化学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

新课程推出的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有一定难度,非常有必要对他们提供课程资源上的帮助,而教科书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更像是铺路石子,而不是绊脚石。

在教科书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教科书,把教科书当成自足的封闭系统,或者只分析教科书一教师间的单向作用,关注教师如何“吃透”教科书,忽视其他重要关系。而超越教科书,就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来看待,在有效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正确使用教科书。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三者之间进行互动,就会生发出三对关系: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把学生因素吸纳到教材资源中,还是与学生进行协商,都是为了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科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创设生动活动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化学教科书只是以纸为质地,通过书面印刷的形式而制得的基本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化学课程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化学教材并不是化学课程本身,而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也就是“一标多本”的基本含义。化学教材有多种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化学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4、“化学实验做起来麻烦又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所以我一般在上课时都用多

媒体来演示实验”,请对这位老师的说法和做法进行简要评述。

答:该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一、演示实验的原则

(1)目的性:实验现象是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2)准确性。(3)示范性。(4)明显性。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多媒体来演示实验的弊端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证明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它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化学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决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只有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来演示实验,播放起来,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只能从投影屏幕上看实验,而不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也不是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未能观察到,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能会使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师主观能动性下降危险的、实验条件限制没法开展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5、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探究?

答:

(一)值得探究的知识

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等,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晶体的生长条件、促进和抑制水解反应的条件、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贡献的讨论等;

·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等;

·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 c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污染的讨论,从农药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的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的讨论等。

这也就是说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二)能够探究的知识

除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因素和资源的因素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因素

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资源的因素

能不能探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所在学校不具备探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那么,尽管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也无法安排探究活动。在谈到探究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举这样的事实来说没法开展探究,“农村学校连演示实验都做不了,还谈什么实验探究”。我们要承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因此,呼吁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为那些教学条件落后的学校配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但这不能成为条件落后学校的教师排斥探究、不进行探究教学的理由。因为,有些实验教学仪器是可以开发的,可以用代用品、可以用微型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探究也不仅仅只有基于实验活动探究的一种形式,还有基于实验事实的探究和基于实验史实的探究等形式。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回答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那就是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内容,称为“探究点”。这个“探究点”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一”探究明白了,就可以举

三、举十,就可以迁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找准探究点,充分发挥探究点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三、论述题(总分60分,每小题20分)

1、请统计《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哪些是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

答:答:1.氯气性质 2.离子反应

3.硫的性质 4.氯溴碘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5.铝的性质 6.铁的性质

7.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电解质的强弱判断

9.原电池 10电解池

11.平衡移动原理 12.沉淀溶解平衡

13.沉淀的转化

2、以高中化学教材(或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个探究实验活动,设计一份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的方案。

答:探究实验内容:“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仪器及药品:

二、评价标准(表1)

三、实验过程

【设置情境】现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冰箱占重要地位。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冰箱的作用是什么?当它处于什么温度下时里面的食物会存放时间更长而不被冻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确定实验小组】

【实验方案】抽取学生的实验方案,见表2。

表2 实验方案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参照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活动表现评价结果评定的有效资料。

结果评定: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后,就可以进行评价结果的评。结果评定分三步进行: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项目齐全,格式规范)

《乙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乙醇分子结构、性质,探索其相关知识的新的联接点,初步学习设计探究实验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乙醇的性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课堂反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密度小于水、教师: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 板书:2·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溶于水、沸点比水低,易挥发 提问:怎样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参考:用无水硫酸铜; 讲述:乙醇可作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互溶的混

合物,在分离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如何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

分离成汽

得加新制

后的产物,设问:两种不同的液体互溶在一起时,可用什么方法分离?石油是如何油、煤油??的? 参考:蒸馏的方法分离。讲解: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过渡:乙醇从结构上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oh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呢? 板书:

3、化学性质: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的吸引电

有可能断裂。

火焰呈淡蓝

引入: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板书:(1)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实验: 现象: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放出,钠又浮到液面,气体能燃烧,色,烧杯壁有水滴,加石灰水不变浑浊。板书: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设疑:乙醇分子有6个氢原子,是全部被取代?还是部分被取代? 启发:乙烷能不能和金属钠反应?

参考:不能。假如能反应,我们就不能将金属钠保存在液态烃—煤油、汽油中了,说明乙醇分子中的乙基是较稳定的,其氢原子不会被金属钠取代。显然,生成的h2,氢原子是由羟基提供的。

指出:乙醇除了可以跟na反应外,也可以与k、ca、mg反应。

练习:乙酸与k的反应方程式。

r—oh+na→?

讲述: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高一化学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讲述:钠在水面上游动,咝咝作响,反应很快完成。

2na?2h2o2naoh?h2?

比较: 1,密度 2.速度

讲解:此反应类似于钠与水的反应,故乙醇又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

基取代的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出乙醇与钠反应不如水与钠反应激烈,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板书:乙醇较水还难电离。

讲解: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燃烧酒精给一些物质加热,酒精燃烧也就是氧化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

①燃烧: ch3ch2oh+ 3o2 2co2 +3h2o

讲解:乙醇除了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外,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

存在的条件下,也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如果有催化剂作用,还可以生成乙醛。

板书: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应方程式,工业上根据这个原理,由乙醇制取乙醛。引入:前面我们学过利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并指出反应类型。板书:(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讲解:如果制乙烯时温度较低,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乙醚。板书:(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1.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板书: 2.跟氢卤酸反应

讲述:当乙酸与氢溴酸在加热条件下将发生溴原子取代羟基。

板书: c2h5oh?h?br???c2h5br?h2o

讲述:通常用浓h2so4代替hbr。

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练习:1.r?oh?hci

2.根据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键断裂

(3)在cu或ag催化下与氧气反应时_____键

作业: p161.

二、1、2、3,三

第二篇: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1

一、本课说明

本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刚建立的课程表进行编辑,包括绘制表格斜线表头、插入空行、对齐表格的文字。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表格进行各种编辑调整,使课程表越来越好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了解表格的单元格的多种对齐方式,熟练选中表格的单元格、行和列。

2、技能性目标

掌握在表格中绘制表格的斜线表头的方法,能够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会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编辑课程表的基本方法的介绍,以及协作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爱、合作的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绘制斜线表头;

(2)插入行;

(3)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2、教学重点

(1)绘制斜线表头,并输入文字;

(2)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上一节课制作的课程表、水电费统计表。

五、教学过程

1、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屏幕展示上一节课完成的课程表和编辑后课程表)请同学们比较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察、汇报。

对,后面一幅课程表进行了编辑,输入了表格斜线表头、插入了空行、对齐了文字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绘制斜线;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帮助。

(2)指导学生在表格中插入行。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设置表格中文字的对齐方式。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课的“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心得。

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后,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对书中的“评一评”打上星星。

教后反思:

上课时,先展示编辑后的课程表,让学生比较编辑前的课程表和编辑后的课程表的不同,指出前一课制作的课程表的不足之外,使学生对表格的编辑修改越来越有兴趣。

课程教学设计2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大学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 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实验仪器,能应用处理实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 26学时

第九章磁场 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学时

总复习8学时

四、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 电容器

1。深入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掌握简单情况下根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周围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掌握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大学物理专题讲座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非常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认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课程教学设计3

一、本课说明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wps文字“软件进行简单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电脑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表格在文档中的作用,表格的组成,以及插入表格、在表格中输入内容的操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可激发学生对表格制作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制作电子报刊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了解表格和单元格,学会插入空白表格和输入内容。

2、技能性目标

演示课程表的制作过程,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要熟练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巩固快速输入文字方法技巧。

3、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学会表格制作知识和输入文字的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表格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理解表格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入空白表格;

(2)在表格单元格中输入内容。

2、教学重点

(1)插入空白表格;

(2)在单元格中移动光标位置。

四、教学准备

本课的光盘素材资料:同学录.wps、座位表.wps、课程表.wps等分发到学生机上。

五、教学过程

1、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屏幕展示学生本学期的“课程表”)同学们这个表中的上课内容好像是哪个班的呀?

学生观察、汇报。

对,是我们班的课程表,同学们想不想在“wps文字”软件中制作出我们的课程表呢?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文档中插入空白表格,输入相关的课程名称。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插入表格;

教师演示讲解(根据本班的课程安排,插入空白表格,输入课程名称,并保存。)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帮助。

(2)指导学生在表格中输入课程内容。

教师演示讲解(指导学生用鼠标或键盘将光标移到表格空格中,输入表格内容,遇到相同内容时,用“复制”、“粘贴”的办法快速输入。)。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小组之间相互帮助)。

3、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课的“试一试”。

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全班交流心得。

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后,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对书中的“评一评”打上星星。

课程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教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中描述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要求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文章写得平实简约,在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作为略读课文,我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注重课前的预习,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提示语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划分好段落,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本上,划出不理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中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最后表演获得成功的。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

课程教学设计5

近日,受学校的委派,我们一行五人,前往苏州参加第五期全国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反转课堂教学实践高级研修班。现将如下心得与大家共分享。“翻转课堂”——这种能够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呈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既定的思维方势。“翻转课堂”是什么,如何“翻转”,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定义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相关的测试并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协作、完成作业及个性化指导,学生形成新知结构的一种教学形态。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但“翻转课堂”却几乎把传统教学翻转了过来,构建了学生晚上在家依据教师制作的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测试;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要求。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或者叫反转。既改变了学习的顺序,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实现学习的可复制性。老师不在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成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教练。

二、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通过聆听学习胡教授的讲座,开始录制微课之前得做好以下几点:

1、绘制知识地图。对即将进行翻转课堂制作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2、列出知识清单。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3、制定设计方案。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来制定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分配视频时间等等。个人认为微课中应只讲重点、不讲难点,将难点留到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探讨,更能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确定录制形式。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5、组织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建内容,通过探究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

三、“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翻转课堂以“学习情况研究、学习资源前置、有针对性的学困生辅导以及总结性提升”作为课堂推进的模式,为我们重构了教学的基本流程,他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变,既让我们疑惑顿生,也让我们眼界大开。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环境和妥善安排教学环节,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育在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人性化。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论,而是重在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有针对的进行问题或学困生辅导。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学习者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4学习后,对自己的几点反思

一是把导学案落实到位,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完成导学案的练习题,培养整体班级学生自学的能力;二是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可以让部分学生通过不断的自学,一直往前赶超,然后通过课堂的讲解不断自我完善。三是带动后进生。每周抓一两个学科的最差生,通过课堂一些基础题的不断点名,并给以一定的奖惩措施,使这部分学生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通过此次讲座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一些传统式教育形式正在逐渐地被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所取代,翻转课堂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当然,要把他很快转化为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翻转课堂”。

课程教学设计6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四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我是中国人”、“我与学校”、“我的家乡”、“走近世界”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正确搜集整理信息、独立观察及合作探究,在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懂得自己与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和世界的地理常识;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规。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科技技术能为人类造福。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使他们懂得自己与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集体爱护集体。

2、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和世界的地理常识;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规。

3、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科技技术能为人类造福。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名,其中男生人,女生人。通过了解,本班学生普遍热爱劳动、团结班集体、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有不少可以帮助老师的得力助手。部分学生在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上存在消极、不勇敢、不自信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将通过循序渐进、合理利用、因势利导等方式进行改善和提高。

五、课堂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追逐教育教学最前沿意识,树立现代化的育人观和人才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课改需要。

2、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我会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的知识,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充实自己。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开阔眼界,争取完善自己,创新自己,做到终身学习。

3、多反思、多总结。每节课后进行自我反思,以提高业务素质,从“保守的经验型”教师转向“开拓的创新型”教师,同时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成败,以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4、确立研究课题:如何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进行研究。

课程教学设计7

课题 《口耳目》

课型 识字课

辅助工具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象形字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这9个生字,会写十字和笔画竖。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汉字的形象性,能够通过象形的方法来识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

4.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

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方法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这9个生字。难点是日耳两个字的音以及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补充的内容: 象形字的相关知识。

5.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6. 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因此,教学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故事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游戏识字法。

7.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 师讲《仓颉造字》的故事,告诉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造出来的字,我们就叫它象形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出示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演变图片,学生通过看图读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的方法认识这九个字。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领读。

3、卡片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三、课中操。

师生合说含有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的儿歌:点点头,扭扭腰,我们来做生字操。指指嘴巴口口口,拉拉耳朵耳耳耳,眨眨眼睛目目目,画个圆圈日日日,弯弯小船月月月,点撇撇捺火火火。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 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专心听,勤动脑,学好生字用处大。

四、巩固识字。

1、出示句子:

(1)火车开走了。

(2)一只小羊在吃草。

(3)我家有三口人。

(4)小鸟飞到大树上。

(5)月儿弯弯像小船。

(6)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学生找出句子中含有的本课所学的生字。

2、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

3、把括号中的象形字换成今天所学的简化字。

( )语花香 风和( )丽 ( )聪( )明 ( )明星稀 心直( )快 亡( )补牢 上浇油

五、写十字。

1.学生观察:十是由什么笔画组成的?

2、指导笔画竖的写法,讲解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3、讲解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写法。

4、师范写。

5、学生练写。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9个象形字,认识了汉字的神奇。其实我们的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文字,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了不起的文字!

七、作业。

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自制卡片。(卡片内容包括字和实物图片或简笔画)。

1、听师讲故事,了解象形字的意思。

2、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看图读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的方法认识九个生字。

4、个别学生领读带拼音的生字。

5、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说含有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的儿歌:点点头,扭扭腰,我们来做生字操。指指嘴巴口口口,拉拉耳朵耳耳耳,眨眨眼睛目目目,画个圆圈日日日,弯弯小船月月月,点撇撇捺火火火。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 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专心听,勤动脑,学好生字用处大。

1、读句子,找出句子中含有的本课所学的生字。

2、猜谜语。

3、把括号中的象形字换成今天所学的简化字。

4、观察:十是由什么笔画组成的?

5、听师指导笔画竖的写法,了解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6、听师讲解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写法。

7、看师范写。

8、练习书写。

听师总结,了解汉字的神奇。 记住作业:找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自制卡片。

9.反馈 教学反思: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本节课,我注重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识字、巩固,这样就使枯燥的识字改变为趣味识字,既活跃气氛,又增加兴趣,也达到了识记目的。

如教学开始,我先以《仓颉造字》这个小故事导入课题,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对什么是象形字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采用看图读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的识字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使他们对象形字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我注重为学生创设多种识字的环境,如卡片识字、找出句子中的字宝宝、课中操、猜谜语、古今字替换等,这些多样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字的复现率,使快乐识字在本节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经过认真反思总结,我觉得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对学生表扬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课件的制作还不够完善,在一些教学的细节方面还需注意等。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0.板书设计 kǒuěrm 2、口耳目 kǒuěr m 口 耳 目 r yuhuǒ 日 月 火 yngniǎot 羊 鸟 兔

课程教学设计8

通过几个月的网络培训,我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

[例1] 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赛了9场,只负了2场,共得17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对于教材中一些通过操作而获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而去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去机械的记忆。

四、老师要做到课后及时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改进教学。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作为新人的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酝酿、多思考、多学习,才能驾驭好教材,引导好学生。

课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聆听《公鸡、母鸡》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划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表演。

2、聆听《我的小鸡》

(1)完整地聆听童声合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比表现的小鸡的可爱处有哪些?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对小鸡的喜爱。

(3)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3、编创与活动:

(1)认识铃鼓,并在教师示范下学会演奏铃鼓的正确姿势。

(2)把演奏铃鼓的方法留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奏出短音?怎样奏出长音?

(3)试着用铃鼓为学过的歌曲伴奏。想一想哪首歌曲合适?选一首让大家唱,并有几个学生用铃鼓伴奏。

三、小结。

课程教学设计10

单元简介

在《寻找信息》教学单元中,学生将初步了解用于存储大量信息的只读光盘,学习怎样搜索保存在只读光盘上的信息,掌握如何使用菜单、索引和关键字来搜索信息、采集数据。当学生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使用只读光盘或利用网络搜索采集信息资源时,他们将会自觉地运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需要借助一个可以通过菜单、索引和关键字进行百科知识搜索的只读存储光盘。

学习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学会在只读存储光盘上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对一些接受新知识较为迟缓的学生而言,能够大致了解只读存储光盘的搜索是“如何导航”的理论原理;对一些能迅速接受新事物的学生而言,能够选择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搜索。

教学过程

任务1:使用菜单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菜单来寻找特定信息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菜单中的项目提示可以被选择来搜索一些特定的信息,例如:选择“岸边”项目可以搜索到有关“螃蟹”的信息。

任务2:使用索引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索引寻找特定信息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使用索引找到特定的信息,引导学生返回上级菜单和主页。

任务3:使用关键字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关键字来找出信息所在的位置。先让孩子们键入一些关键字进行尝试,并说明要找到特定的信息对象,可以使用多个单词,例如:“狮子”这个信息可以通过“非洲”和“动物园”等词找到。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只读存储光盘,通过特定信息对象的名称或特性的关键字来寻找相关图片。教师也可有意键入一个错误的单词,以此告诉学生输入关键字时必须拼写正确,否则电脑将不予识别。

任务4:使用热链接或超链接导航只读存储光盘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热链接和超链接来寻找关于某一特定主题更多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向前”和“向后”的按钮。引导学生分组使用软件包自由地进行搜索实验。这种搜索实验是有目的性的,需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并且注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释义以便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任务5:使用适当的搜索方式寻找信息

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百科全书”只读存储光盘上搜索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如池塘和陆地)中的动物,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搜索信息,使用索引或菜单搜索信息,确定信息所在的位置。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在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上搜寻不同的地址,若发生错误时使用回车键予以改正。教师还可帮助学生将信息复制到一个单词处理器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所找到的动物,句中应包括学生在搜索时使用过的关键字。需要注意的是,搜索信息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采取的搜索方法要求适当而灵活,这需要学生花时间熟悉电脑系统。

课程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课程教学设计12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科技翻译是英语翻译专业高年级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双语知识、语言背景和科技英语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科技文献资料通顺互译,首先要保持科技文献的内容忠实,同时保持其风格,而译文的通顺程度又得让读者所接受。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导课程:旅游翻译、应用翻译、基础笔译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第一章绪论(4学时)介绍科技英语文体及其翻译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科技英语文体和其他英语文体的对比。

(2)掌握: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科技英语文体与英语文学文体的对比。

难点:科技英语文体的正式程度。

说明:本章节主要为概括性介绍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技英语的概念以及采取何种翻译标准进行翻译。

(二)第二章词义选择的准确性及其翻译(6学时)

介绍科技英语词汇的选择以及翻译的准则,包括词汇的认知隐喻。

基本要求

(1)了解:科技英语词汇的来源、分类及特征。

(2)掌握:科技英语词汇语义的确定及翻译。

重点、难点

重点:科技英语词汇语义的确定及翻译。

难点:科技英语词汇的认知隐喻。

说明: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使学生理解科技英语词汇的选择和翻译准则,让学生进行练习。

(三)第三章句式陈述的客观性及其翻译(6学时)

介绍科技英语句式的特点,即客观真实,在处理其翻译的时候也应做到这个标准。

基本要求

(1)了解:科技英语的句式特点。

(2)掌握:掌握科技英语句式的客观性的翻译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技英语的句式的客观性。

难点:如何翻译科技英语的句式的客观性。

说明:用大量的科技篇章做案例,让学生在做翻译练习的时候体会其句式陈述的客观性。

(四)第四章名式结构的繁复性及其翻译(6学时)

介绍了名式结构的复杂性及这种复杂性的翻译方式。

基本要求

(1)了解:名式结构的复杂性。

(2)掌握:名式结构的翻译。

重点、难点

重点:名式结构的复杂性。

难点:名式结构的翻译。

说明:了解名式结构的复杂性,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其翻译方法。

(五)第五章数字、图表、句式的规范性及其翻译(6学时)

介绍了当一篇科技文章出现数字、图表、句式的时候,如何进行翻译。

基本要求

(1)了解:数字、图表、句式的规范性。

(2)掌握:数字、图表、句式的规范性翻译。

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图表、句式的规范性。

难点:数字、图表、句式的翻译。

3、说明:举例说明当出现数字、图表等的时候,应该采用怎样的翻译方式,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六)第六章篇章的逻辑性及其翻译(4学时)

介绍科技翻译篇章的逻辑性,以及这种逻辑性怎样翻译到译入语中。

基本要求

(1)了解:科技篇章的逻辑性。

(2)掌握:科技篇章的翻译。

重点、难点

重点:科技篇章的逻辑性。

难点:科技篇章的翻译。

说明:介绍科技篇章的逻辑性,选择几个典型的科技文本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6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6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评定:

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及作业:30%期末考试:7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TOC o “1—5” h z傅勇林,唐跃勤主编,《科技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

2、参考资料:

(1)严俊仁编著,《新汉英科技翻译》,国防工业出版社,20xx。

(2)孙昌坤主编,《实用科技英语翻译》,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xx。

(3)范武邱著,《科技翻译能力拓展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xx。

(4)冯庆华编著,《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

(5)曾诚编著,《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

课程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定位:

表面化学是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表面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在学完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对表面现象的理论及方法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表面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实施

绪论(1学时)

介绍为什么开设本门课程,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怎样学好本课程的有关要求;考核办法。

第一章:界面现象的热力学基础(7学时)

1.1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1.2弯曲界面曲率与表面张力关系

1.3润湿和铺展

本章重点:比表面Gibbs函数和表面张力定义、物理意义及应用,弯曲界面曲率与表面张力关系,Laplace公式的导出及应用。润湿作用的类型及判据,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本章难点:表面张力作为有向量的描述,高能固体表面的`自憎现象。

第二章:固体表面对气体吸附的规律(8学时)

2.1固体的表面的特点

2.2固体对气体的吸附作用

2.3吸附等温方程式

2.4固体-气体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2.5多孔性固体的吸附与凝聚

本章重点:固体表面的特征与结构,吸附理论及应用,多孔性固体的吸附与凝聚。

本章难点:滞后圈与孔的结构。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及应用(10学时)

3.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结构及类型

3.2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3.3胶束理论

3.4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3.5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应用

本章重点: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作用、典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本章难点:表面活性剂降低低表面张力的效率、能力与其结构的关系。

第四章:乳状液及其应用(12学时)

4.1概述

4.2乳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

4.3乳状液类型的鉴别稀释法,染色法,电导法。

4.4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4.5乳化剂的选择

4.6乳状液的变型和破乳

4.7微乳状液

4.8乳状液的应用

本章重点:乳状液的稳定性及乳化剂的选择、微乳状液,乳状液形成及稳定性、HLB值、PIT值、微乳状液。

本章难点:乳状液的稳定性。

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热力学知识处理表面问题,建立表面科学理论体系;应将表面科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从界面观点分析和解释表面现象;为了使学生较好地跟上教师思维,课堂上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

课程教学设计14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

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

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课程教学设计15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教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校在不断的培养学生,企业也在不断的寻找员工。可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工作,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脱节。针对这一问题,职业教育者采用了多种教改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也是其中的一种。从实践上讲,“理实一体化”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工厂实践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符合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中职教育“理论必须、够用为度”的特色。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长期的电子技术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引入教学,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实施教学,它应具有技术性、科学性、艺术性,也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手段,教学设计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案例以电子技术课程中《直流稳压电源组装与调试》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举例。

1、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

(1)课时安排:教学安排20课时,其中整流与滤波电路原理安排4学时,稳压管特性与简单稳压电路安排4课时、晶体管串联稳压电路安排4课时、集成稳压电路安排4课时,阶段考核安排4学时。实训报告、测试报告的撰写纳入各项目中。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硅稳压管的特性和主要参数。掌握整流与滤波电路原理、串并联、集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及电路特点,能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

能力目标:具备识别与检测稳压元件的能力。

具备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频率和幅度能力。 具备串联可调型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能力。

具备串联可调型稳压电源的基本设计及指标测试能力。 (3)重点难点:

本工作任务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带放大环节的串联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分析,能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对串联可调型稳压电源的基本设计及指标测试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组装技术,对常用仪器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技工学校入学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基础部分内容还需要在讲授新的任务过程中不断强化。

3)教法设计

(1)教学应把握的三个重点:基本概念、分析方法、组装与调试测试技能。 (2)教学设计: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理论讲解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即理实一体),以“讲→做→讲”或“做→讲→做” 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PPT讲稿、Multisim虚拟仿真技术、仪器设备等。

4)学法设计

学生学习前应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对本任务进行预习,在听课与实践过程中注意归纳总结,同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观察比较验证,理解如何随着负载大小变化、电网电压变化,稳定输出电压的原理,同时通过听取分析讲解、调试测试训练,掌握并联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及电路特点;掌握带放大环节的串联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能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并进行简单设计从而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其教学设计如下:

入门指导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包含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示范操作、布置任务环节,教学设计中导入新课的方式是通过教师演示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提出疑问,教师通过讲授新课讲解分析学生的疑问,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分析消除疑问,接收新知识,教师通过对直流稳压电源单元电路的调试测试工艺的示(转载于:工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范操作,学生观察记忆模仿,学生通过布置的任务技能训练,对教师示范操作记忆模仿训练,掌握技能。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结束指导环节,包含了工件测评与总结提高。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宜采用多元化评价,本案例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说明。

直流稳压电源工作任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对理论知识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实训报告,其中包含了测试数据记录与分析、知识拓展等,对操作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

教后反思

该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电子类工作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换,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突出实践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骨干型电子类技术工人。为此必学在电子课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培养同学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是推广和应用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与主要途径,“只是学校在教学成本上需加大,对教师要求上需要提高,教学方法上需要改革,同时教师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间,精力也更大,教师付出的也更多。如何切实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深入,不但在一体化教学环节上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更需要政策扶持、师资培养、设施投入来保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第三篇: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1.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机与电器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2.产品生产企业、各类控制工程公司的职业工作岗位。3.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4.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标准。5.根据岗位职业发展及个人发展需求,选取最新的技术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好的基础。6.根据课程工学结合需要,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确保学生下企业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的生产制造岗位及其在生产设备中的维护维修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为教学内容,序化知识与能力,结合典型“案例”、“项目”组织教学,在实训室、生产现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了提高课程学习质量、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安排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工作,理解相关职业规范与标准。

三、课程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知识教学要求

(1)掌握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单片机的故障处理和维护维修的原理、方法;(3)熟悉单片机的的技术要求与选型依据;(4)熟悉单片机的原理及应用知识;|(5)掌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6)了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发展方向。3 .技能教学要求

(1)本课程计算方法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能力,除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2-3次习题讨论课,内容以交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计算为主;

(2)培养学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基本实训方法与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安排12个实验、8个实训项目;

四、课程教学组织及实施 .教学方式

理论课62学时,实验课10学时,安排1周项目实训,实施工学结合。2 .教室与实践地点一体化

教学地点在中央财政支持的 “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的机电综合实训室及企业现场进行。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将课堂搬到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将工作实际经验、产学研成果设计成教学案例,以“案例”、“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脑、手并用,迅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实践时,除主讲教师外,配一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实践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与主讲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指导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内学习——边学边做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案例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过程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演示、多媒体、计算机仿真、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边学边练,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2.课外学习——课余及双休日工学结合 在课余及双休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先申请,经实训基地管理部门批准后,可到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实训。实训时,学生可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课余及双休日工学结合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选择课题。通过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安装、调试,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技术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技术。.超前学习——能力扩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与实训、机电综合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这些教学环节均有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技能的持续提高及扩展,为适应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

1.理论课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情况、上课提问情况、作业情况、职业素养等),占总成绩 30%。其他成绩占总成绩 70%。2.实验课成绩评定

实验课采取分段考核、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中,学生每做完一次实验,都给定当堂课的实验成绩,实验课后学生每次实验报告给定一个成绩。阶段学习完成后,向学生列出几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学生抽查其中的一个项目作为考试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题目给分都非常详细,当堂课学生每完成一步给一步的分。最后将每堂课的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成绩、考试成绩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学生本门课的最后成绩记录学生的学籍档案。

集中实验考核(占 40%),实验报告(报告评分,占 10%);平时项目实验调试结果(现场评分,占 50%)。3.课程实训考核:职业素质(占 10%);实训报告(报告评分,占 40%);实训结果和进度(现场评分,占 40%);学生相互测评(由学生测评小组完成,占 10%)。

4.综合实训考核:设计与实训报告(报告评分,占 40%);现场安装调试(现场评分,占 40%);实训小组成绩(系统运行结果占 20%)。

5.维修电工高级工考核:由省劳动、社会保障厅组织考核,并发证。

6.课余及双休日工学结合工程考核:按学院技能课程考核要求考核,通过者学分记录选修课学分。

7.下厂成绩评定

实习结束后,学生成绩由企业、系和专业教研室成立考评小组评定。成绩比例如下:(1)企业评价:50%(2)指导教师成绩:30%(3)考评小组成绩:20%

第四篇: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1

作为一名应物专业的大三学生,我个人认为能做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已度过的三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是专业基础课。而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也仅仅是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对于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应用物理专业偏向光通信光电等方面。因此这个课程设计对我们的学习乃至工作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课堂上我们无法学到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也因为种种的原因,导致我们的实践实习机会也很少。所以,当听到我们将有此次课程设计时,我的心情充满期待,期待这个不一样的体验。为了做好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组提前翻阅了很多资料并且把实验指导书看了多遍。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我们决定用单根光线实现本地A、B两电话通话。也许是因为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以至于在实验中碰到很多次壁。

当我们第一次面对那台小小的实验箱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如此小的一个产品竟然可以完成那么复杂的线路。我不得不感慨科技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我们在老师解说之下明白了实验仪器上各个部分的作用,随后我们按照指导书仔细认真的完成了第一个A、B之间的单向通话。我们把在实验箱上接好的线路送给老师检查时,老师一眼就发现我们的错误并让我们自己寻找错误的点。我们因为不够熟悉每一条线路的功能,因此检查了很久仍无法发现错误。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改正了错误并且明白了A、B之间通话的过程和原理。当电话接通并能听到声音的那一刹那,我们都兴奋不已,信心倍增。我们5个同学都争相感受实验的成果。随后我们又做了一个A、B之间双纤双工通话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结果很成功。我们又开始准备完成最后的压轴:课程设计。我们设计的题目是时分复用单纤双向传输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经因为实践经验的'缺乏失落过,也曾经因为差一点成功而热情高涨。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

我们做的课程设计与建筑家和艺术家的设计是不同的。他们可以尽情的翱翔在幻想的世界里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但是我们却好比工程师,一切是想法必须有据可依,有理可导。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都只能是幻想,永远成不了设计。

虽然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很多的知识都是边学边用,但也因此巩固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我学到了很所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了完成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确实很辛苦,但苦中仍有乐,和团队人员一起工作的时光,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三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几天的课程设计,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

对我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让我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永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人生就像在爬山,一座山峰的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虽然挫折是一所人人都不愿意上的大学,但从那里毕业的都是强者。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课程设计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课程教学设计2

一、单元主题: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二、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研究性学习:

1、绘制思维导图。

2、研究性学习

活动一主题:假如你是一位黑奴贸易的受害者,请写出你的悲惨经历,表达对奴隶贩子的控诉。

活动二主题:以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例,介绍其主要事迹,并谈感受。

整合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特别是本单元中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等,学生接触不多更是陌生和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尽量设计场景,增加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和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进行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殖民地人民进行的抗争部分史实。

第16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是理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本课主要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两部分内容揭露了自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所进行的血腥肮脏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虽然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巨额的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第17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介绍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工业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时期,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代表的民族解放斗争。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重难点,教师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即活动一:假如你是一位黑奴贸易的受害者,请写出你的悲惨经历,表达对奴隶贩子的控诉。教材从3各方面叙述了罪恶的三角贸易:一是罪恶的奴隶贸易的背景,二是三角贸易的简单经过,三是奴隶贸易给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影响。教师可连环设问,层层递进,最后引导学生揭示奴隶贸易的本质就是血腥的资本积累。活动二:以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例,介绍其主要事迹,并谈感受。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从学习了解历史人物基本知识入手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需要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血腥的资本积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一位黑奴贸易的受害者,请写出你的悲惨经历,表达对奴隶贩子的控诉。分析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两种资本原始积累方式,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他们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是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时:《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介绍了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的抗英斗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二:以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例,介绍其主要事迹,并谈感受。通过对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了解来把握拉丁美洲和亚洲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基本线索,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学会正确评价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课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媒体: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

三,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 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课程教学设计4

一.教学定位:

表面化学是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表面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在学完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对表面现象的理论及方法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表面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实施

绪论(1学时)

介绍为什么开设本门课程,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怎样学好本课程的有关要求;考核办法。

第一章:界面现象的热力学基础(7学时)

1.1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1.2 弯曲界面曲率与表面张力关系

1.3 润湿和铺展

本章重点:比表面Gibbs函数和表面张力定义、物理意义及应用,弯曲界面曲率与表面张力关系,Laplace公式的导出及应用。润湿作用的类型及判据,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本章难点:表面张力作为有向量的描述,高能固体表面的自憎现象。

第二章:固体表面对气体吸附的规律(8学时*)

2.1 固体的`表面的特点

2.2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作用

2.3 吸附等温方程式

2.4 固体-气体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2.5 多孔性固体的吸附与凝聚

本章重点:固体表面的特征与结构,吸附理论及应用,多孔性固体的吸附与凝聚。

本章难点:滞后圈与孔的结构。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及应用(10学时*)

3.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结构及类型

3.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3.3 胶束理论

3.4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3.5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应用

本章重点: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作用、典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本章难点:表面活性剂降低低表面张力的效率、能力与其结构的关系。

第四章:乳状液及其应用(12学时*)

4.1 概述

4.2 乳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

4.3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稀释法,染色法,电导法。

4.4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4.5 乳化剂的选择

4.6 乳状液的变型和破乳

4.7 微乳状液

4.8 乳状液的应用

本章重点:乳状液的稳定性及乳化剂的选择、微乳状液,乳状液形成及稳定性、HLB值、PIT值、微乳状液。

本章难点:乳状液的稳定性。

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热力学知识处理表面问题,建立表面科学理论体系;应将表面科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从界面观点分析和解释表面现象;为了使学生较好地跟上教师思维,课堂上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

课程教学设计5

在任务的设计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开拓的意识。在学生学习确实遇到困难时,我及时为学生搭起解决问题的“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在学生完成规定任务或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在本课难点“修改边框属性”上,让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够,而且没有太深入的讲解,如果再花些少时间讲解里面的内容,可以为后面几节课打下基础。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我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提示来自学,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相互帮助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很多问题都能通过自学或讨论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所面临具体困惑,这能激发学生想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投入到课堂中来,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课程教学设计6

1、背景

20xx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提出在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获取知识和技术,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新《大纲》强调以媒体为辅助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尽可能多的英语信息,便出现了消极灌输知识的现象,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真正的培养起来,综合英语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未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抹杀了。

自20xx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自20xx年以来,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网络视频课程。但是因为视频时间较长,难以保证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注意力,实际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也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迅速步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名词早已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课”概念最初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胡铁生老师提出,并在佛山市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进行尝试建设(简称“佛山模式”)。如今,全国高校纷纷加入到“微课”建设与推广的行列中,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xx)》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这也有力推动了国内“微课”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

2、调研目的和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比较大,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要求,特别是接受能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非常有限。但是成功的微课程一旦制作成功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使广大师生获益。课前学生可以在家或者宿舍观看视频自学,课内教师针对学生看视频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且能够针对学生的预习和课堂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教师一对一的指导这些形式使得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比以前更多,这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而且,微课程实际上是把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所以微课程的设计成了关键。微视频不是课件,是比预习更有深度的学习,其效果不亚于原本教师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质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就一定能掌握所学知识或者技能,除此之外还能收获学习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微课程视频不仅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间相互学习的资源,教师通过观看他人的微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好的学校、优秀教师的微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好教材,而且加上网络便捷的传播手段,很容易宣传推广。

3、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微课视角下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建设的设计研究及应用,旨在根据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以课程大纲为依据,确定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建设的模块并构建综合英语知识体系;以构建知识体系为依据,结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构建单元教学体系并设置教学任务单和学生学习任务单;根据教学任务单制作微课视频,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学习任务单布置任务并设置考核评分标准。

4、综合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微课设计及应用

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训练,结合教学实际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微课项目化教学优势。总结高职综合英语项目化课程微课教学经验,在课程微课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可以自制微课,依托共享资源,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等多种方式实现。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相关工作有很高的意愿,对毕业生回访验证具备良好英语能力适应作环境。建立微课资源平台要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微课在线等国内优秀资源平台。与企业合作启用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积累海量资源,从专业资源库和共享名师名课中搜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微课资源,不断学习中搭建特色微课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在校内实训中心拍摄或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制作微课,对课程教学场景模拟再现展示英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在微课资源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具有运作简便、空间随意等优势,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很多课程彰显其神奇魔力,要有序把微课教学嵌入高职综合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将微课应用于课前自学、课后巩固等环节。课前教师登录微课资源平台发布项目任务,通过微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工作场景。课堂中微课承担任务导入,或工作过程演示、或答疑解惑等不同任务。教师通过微课资源音视频、PPT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采用情景模拟等不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工作模拟中熟悉英语课程知识。课后师生同微课资源平台及时反馈交流实践成果,强化学生体验经历。

课程教学设计7

数字化信息高速、广泛传递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xx年9月前所使用《信息技术》初中课本是依据20xx年教育总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20xx年9月后所使用的新的教材是依据20xx年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组织编写的,不管是哪一本教材,都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生这门学科时更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型的学习研究环境,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要学会应用学到的知识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于是我们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研究方案。

我们所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更多的是指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通过活动设计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活动设计在于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不管是其抛出的问题还是解决的问题都要从生活中来服务于生活,让此课程的教学能完全穿插到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充分体现课程的融合性教学。

从20xx年年底这个课题提出后至此已经将近二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二年的时间中本组成员在教学中不断通过实验法、调查法、抛锚法、总结法进行实验研究,将初一初二教材中的知识点化为各个情境活动来教学,与普通教法比较效果,进行总结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研究过程我们把一些知识点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情境活动教学知识点,在不断的尝试中选择比较好的情境活动进行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总结如下:

一、设计活动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电子报刊时,学生面对功能强大的Word软件,不知如何下手,我先发同学看一些以前学生的作品,再让学生上网自己去看一下,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素材,然后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将有闪光点的作品通过电子教室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讲评,接着大家一起再试一试。几次下来,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性,同时还培养了参与意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冲破束缚,制作出有个性、与众不同的作品;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敢于创新。例如,在我校的“艺术节”活动中为各种比赛设计海报;制作班级课程表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

二、设计活动应以学以致用为基础,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我们教师在掌握知识的要点后就要着手与设计一个可行而又使学生乐学的活动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快乐得学并学得更好。例如:在教鼠标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时通过动画“鼠标的一天”形象的演示鼠标的操作并通过让学生用“画笔”设计明信片,送给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此教学实验中有二名学生设计的家乡的图片在全国的电脑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制作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本班的秋游相册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形成一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有的学生们在节日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了精彩的贺卡,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交流的新方式。在学习了Word后,我设计一个小报制作的活动,主题由学生来定,许多学生高兴地制作自己喜欢的小报,在制作的同时同学们不仅计算的操作能力加强了,还难过互评提高了审美力。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三、活动设计中设计好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活动“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活动设计中的任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活动,此活动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针对知识点的多少有时要分成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的活动是设计自己的一份小报,是要求每一位同学在整个学习完成时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但本章有以下多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4.自选图形、艺术字、文体框的使用;5.Word的表格功能。于是我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又分成不同的小任务活动方式来组织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在活动中尽量结合时尚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学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时,我设计的活动是:运用这三者设计一个母亲节的礼物一张母亲节的贺卡,有些同学在卡上写下了对母亲的爱。由于学生学这个内容时刚好是母亲节前的一个星期,同学们在教师的提醒下很高兴有这样一份礼物给自己的母亲,在做好后让同学们发到学校的论坛上或发邮件给自己的母亲来送出礼物,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对象的使用方法。

(二)活动设计中的任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活动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制作秋游相册”一课时,我们的'教师在活动中设计了基本任务与选做任务。基本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多张幻灯片,在首页中起上标题,在后面的页面中放入秋游的照片;选做任务是:让学生试着做上些效果。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例如,有位学生将照片经过了处理放上去,有圆形的等不同形状的,其中还配上了欢快的音乐,作品非常有创意。

(三)活动设计中的任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国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例如,在教“上网收集信息”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苏州园林”课文引入,设计的活动是:“依照书上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从网上收集信息,然后利用Word组合成一篇图文并茂的介绍性的文稿来一下介绍著名的苏州园林,也可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

四、活动设计要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作为计算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求新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如发问式:你能自己组装一台电脑吗?你能把你对家乡的印象“放入”计算机里吗?你能用计算机制作一份礼物给你的母亲送上一份惊喜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去的新课的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另外,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适当运用游戏小软件,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单调的练习易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和分析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在活动设计中适当地采用游戏小软件穿插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吃苹果这种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在忘情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熟了指法以及鼠标的各种操作,了解了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学会了键盘的使用。而教师如果让学生背诵、死记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键盘功能等,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所以正确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但电脑游戏软件的选择必须要强调趣味性、益智性和学习的功能,同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

(三)课外活动中设计活动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如我们去年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一个正反方的辩论活动,一组是电脑的好处,一组是电脑的坏处,让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组织成电子作品表现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画图与电子刊物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答辩,效果良好。这学期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机器人的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本来不喜欢程序的同学慢慢的对程序也充满了兴趣。学生参加了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子报刊、机器人等比赛,成绩突出。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五、活动中要求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我们的活动设计中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通常我们的活动中分成不同的小组大家协作完成任务。如在“小报制作”时,要让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小报是不现实的。因此,Word开始时我就布置学生可以四人小组方式组成协作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都能按自己的特长来完成作品,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Word学习完后通过网络在Word寻找所缺的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成电子小报。如机器人制作中学生们二人一组协调组装调试机器人。这种需要多人互相协调、一起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最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

六、活动中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个活动后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研究》我们组内教师通过二年的时间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化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活动,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还学会制作了许多生活中实用的作品,给家人、朋友带来了快乐,拓宽了知识面,并获得了许多各类比赛的奖项,效果好。

课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图书,学习故事的语言形式。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想象、猜测等方法阅读图画书,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阅读。

3、情感与价值:在阅读中懂得:做自己,最幸福。引导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幸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封面图片)聊一聊图中的小猪。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阅读关于这只小猪变形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猪变形记)

生齐读课题:小猪变形记

二、细听故事,学会思考

师出示故事的微课视频,带着学生边渎故事,边思考,教会他们认真倾听,观察思考:小猪是如何寻找快乐的?

视频观看结束之后,让学生用一个字说说小猪是如何寻找快乐的?教师引导回答“变”,板书放大变字。

三、聊聊故事,语言归类

1。小猪是如何变形的

教师引导试着用(小猪用 把自己变成 。)句式说一说。

2。小猪是如何打招呼的

师:小猪装扮好自己之后,乐呵呵的出去了,看看他分别遇见了谁?他又是怎样和别的小动物打招呼的呢?

出示小猪遇见斑马的图片,指导读读小猪和斑马的话,趁机告诉学生很得意很骄傲的告诉别人自己的特长就是炫耀,那么小猪接下来又向谁炫耀去了呢?

总结小猪和小动物打招呼的语言

四、大胆想象,帮小猪变形

变成鹦鹉的小猪最后遇见了猴子,你们说它还会变吗?变成什么呢?现在把这只可爱的小猪请到你们身边,请你展开大胆的想像,(板书:大胆想象)拿起画笔帮小猪变一变吧!

音乐声中学生自由画图并和同桌说一说怎么变的。

师生交流。

五、做快乐的自己

那最后,小猪找到真正的快乐了吗?我们一起到泥潭看看吧!

(出示小猪打滚图文)这会小猪的心情如何呀?

生齐读:原来当小猪是最开心的事情呀!

其实,通过这节课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个小朋友也各有各的优点,在老师的心中,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希望你们都做幸福的自己!(板书:做自己,最幸福!)所以也请小朋友对自己说————

生齐声:做自己,最幸福!

六、认识作者,快乐阅读

小朋友,咱们的故事讲完了,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么有趣好看的绘本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家本·科特自写自画的作品,后来有中国的儿童诗作家金波审译送给我们中国的小朋友读的。(出示封面,指名读作者。)

《小猪变形记》这本书是聪明豆绘本系列中的一本,插画家本。科特还与其他作家合作创作了许多好看的图画书,金波爷爷也把这套书审译送给中国聪明的.小朋友们,想看吗?

师出示图书并介绍:希望课后小朋友能读一读这些有趣的故事,相信你一定会爱上这套绘本的。

师:这节课和老师一起读书快乐吗?一起大声告诉老师:

生:读书最快乐!

师:下课。

教学反思:

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一些自我意识也逐渐建立,同时也开始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思想历程,这个历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同时往往也是漫长而曲折的。《小猪变形记》这本绘本就是用一种奇妙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历程:一只百般无聊的小猪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模仿其他的动物,想从中寻找到快乐和幸福,可他各种奇异的创举都以闹剧告终,最后才发现原来对他来说,做自己,最快乐!

本书用明亮的色调展现了小猪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借肋了图画书的形式,所以就显得特别的好笑和读起来也特别轻松。

在活动中,我主要采取微课的形式促使学生边听边看绘本,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一步步了解故事的发展。在开始部分,从封面切入,激发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兴趣: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他想干什么呢?你们喜欢这只小猪吗?这时,孩子的兴趣已经上来了,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想了解故事内容的期待。接着,我趁热打铁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故事配音微课,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体会画面上所蕴涵的意思,还引导孩子大胆讲述,让孩子去体会故事以外的情节。特别是讲到小猪与小动物之间的对话时,师生分角色扮演小动物来模仿小猪与小动物当时的对话及神态,使活动的气氛活跃起来了。以至于后来一碰到什么动物孩子们马上会说出小猪变成谁?活动中,孩子主动参与,兴趣盎然。而且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适时设疑,给孩子们创设的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懂得:欣赏自己,做自己是最快乐的。

在这个故事片段中,我带领着学生先去学习小猪变成长颈鹿和斑马时和小动物们打招呼的语言,突出了不起,告诉学生炫耀的语气,后三个片段开始我试着用填空的方式,让孩子接着说一说他会怎么打招呼。这样的过程孩子发展了语言,在后面创作故事的环节里,孩子们发挥想象,并让自己说的话与文本语言结构一致。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一环节,我也是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深有感触,面对知识面比较窄的一年级小朋友,应该先和他们谈谈他们喜爱的动物、卡通人物,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散点,这样会使他们的创编比较容易上手,根据我提供的练习纸进行填空写话,让语言发展渗透在无形之中,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自由读书过程中关注语言,自觉发展语言。

在课堂操作中,我为了追求环节的完整,节省时间,很多地方处理匆忙,给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较少如果在课堂上让孩子多展示一些,更有助于孩子对故事本身的喜爱,和对阅读的向往。小猪变其他动物时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让孩子们说一说,就更加有实效性。所以读书是孩子的快乐,他们才应该是主角,在今后的绘本阅读课上,应该给孩子更多发表言论的机会,让阅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课程教学设计9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比活动方案

泗泾中小学分部

一、指导思想: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加强校本研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加强集体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搭建合作共享互动展示的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

二、评比内容及安排:

评比分三个内容开展。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上交一份教学设计(详案)。(第7、8周)

(1)选择上课内容,设计教案。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备课组、年级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探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

2、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上一节公开课。(第11、12、13周)

(1)试教修改,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2)在本班进行公开教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意识,目标达成度要高;凸显教学的重点,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合理,效果明显;课堂训练精而有效,提高40分钟的效率。评选小组、学校教师一起听课。

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评:上交一份教学评价。(第15、16周)

(1)开展一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专题式学习讨论活动。

(2)积极参与评课,上课教师选择一课例撰写一份评课报告,字数500-800字。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预初、初一语数英教师。

四、评选小组名单:

组长:车先林

组员:李勇、夏茂进、龚根弟、郭伟峰、朱成兵、赵艳。

五、表彰奖励:

评选产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优胜奖和鼓励奖(各50%)。分部对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并通报四中、四小、二小表彰。

20xx/2/24

(注:第八周周五,4月4日前上交“教学设计”,并报公开课时间。 第十六周周五,5月30日前交“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设计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里的策略分析方面,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统计知识已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经。北京市21世纪数学实验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例题的教学对学生渗透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可能性》一课是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以直观为主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亲自实践、体验,在游戏中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如何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课件)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个别发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一)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1、我们先来做个摸球的游戏:(出示一个口盒都是粉色球)

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

(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摇一摇,不能偷看)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给我点鼓励

(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

(6)谁还想来试试?

(7)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指名)想不想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拿)

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2、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二)小组合作,体验“可能”

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录象)

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

不能偷看(一会儿在做游戏时,大家都来做监督员,互相监督,不能偷看。)

结果怎么办?组长要做好记录。摸到红球就在红球那做个标记……

你们都等不急了吧,在组长的位子里也有这样的一个盒子,请静静的快把它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一中。(小组活动)

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按组说)

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我们一起算一算。

师:我们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次,摸到黄球才……次,你想到了什么?

师:盒子里两种颜色的球到底有几个,你想知道吗?请组长把球拿出来,数一数。(3粉1黄)把球收到盒子里

总结:刚才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盒子里粉色球的个数多,我们摸到粉色球的次数就多,所以就说,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大(板书)

相反:黄色球的个数少,摸到的次数就少,所以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板书)

师:请你想一想,盒子里有10个粉色的球,1个黄色的球,摸到粉球的次数会怎样,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呢?

如果有20个粉球黄球还是1个,这时怎么样?

如果盒子了全是粉色的球,怎样呢?

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师:你们猜的对吗?我们来验证验证

请组长在盒子里放上同样多的粉色、黄色的球,可以是2粉2黄,也可以是1粉1黄。多余的球怎么办?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2(小组活动)

师:观察每组摸球的次数,哪个组摸到球的次数比较相近,看着结果,你想说些什么?一起算出全班摸球的次数,全班摸出粉球……次,黄球……次,你想说什么?是不是像刚才记录的那样相差的很多?

总结:当粉球、黄球个数同样多时,我们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非常相近,可能性也是相近的。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3、这节课每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学到了新知识,那谁最聪明,谁的反映最快呢?我想利用旗子做个小测试,谁愿意参加这个测试?请你快速快速的拿出旗子。

小结:看来你们的反映的都很快,反映能力都很强。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通过摸球游戏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动脑勤思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联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试验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成败进行了反思:

1、我认为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小螃蟹赛跑、神秘的盒子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渗透了怎样计算更简便。

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

2、板书可采用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具体形象地做到表达的有效性、条理性。充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和读懂板书,形成合理的质疑。

3、课上有些问题的思考价值不高,如“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依据的猜测,在提问时应少叫几个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发,如:“拿出来的球怎么办?”

4、应该增强个别环节的实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该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5、“偶然性”提出的时机不够准确。可以在分析完全班总体情况之后,再回到个别有问题的组,提出“偶然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更明白。

课程教学设计11

一、学生学情分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本学期,我们四年级的每位任课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感受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一种主动的、快乐的阅读。

2、在阅读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能主动做读书笔记,随时汲取阅读材料和生活中的好词佳句,经常写读后感

3、在阅读叙事性作品,包括故事与人物传记中,注意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集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

5、诵读课内外优秀诗文12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三、教学安排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1—5周 中华经典诵读

第6—7周 小学生必备古诗

第8—12周 神话童话故事

第13—16周 外国经典科幻故事

第17—22周 自选课外读物

四、提质措施

1、做好图书推荐工作。依据读书活动的要求,结合实际,为学生推荐一批好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动学生借阅、传阅、网上阅读、有条件的家庭自己购买等,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共同阅读的基础上,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3、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写好读书笔记,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期末展出优秀读书笔记或评选出班级读书先进个人。

4、在班里成立图书角,使学生都能沉浸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

5、布置学生每天读不少于半小时的课外书。每周做1到2篇详细的读书笔记

6、定期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读书情况。

五、检查形式

1、古诗文背诵比赛。

2、讲神话故事比赛。

3、“古今中外名著知识知多少”比赛。

4、读书笔记征文比赛。

根据以上比赛结果,确定学生本学期阅读情况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一般、良、优,并发放奖品,以资鼓励。

课程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正确的运用以上知识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挖掘生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帮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探究新知、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课上安排的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6通过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理解…….

2、并会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难点:

1、从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否有难点)

2、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知识点本身较为简单,但如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抽象/对比/猜测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计算规律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生活

情境图

发掘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寻找解法典型的学生。并让其板演

板演学生讲解解答思路,从而得到第一则归纳素材

整体感知蕴含的规律,让学生再举例,丰富素材

让学生尝试归纳结论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再汇报、他生补充纠正,师揭示准确的结论、(表述)

呈现结论

出示小黑板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分层练习)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程教学设计13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怎样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活动”四个领域,其中,综合活动展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主题班会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流程,更便于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借鉴。

人与自我教学案例中,“学生与网吧”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活动设计: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计划和活动展开两个方面)教师反思、点评。在这一部分里,不仅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而且明确了一种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待网吧使用网络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能力。 “学生与网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主动拒绝网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习惯接受老师或者书本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教学设计14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课程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作为数学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领导把民族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我希望学生也能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感受、体验、探究等方式,让土家族课程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动手实践培养土家族审美能力,拓宽土家族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土家族绘画的风格,体验土家族民族绘画之美,提高土家族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土家族绘画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数学知识在土家族绘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设计有关土家族的存牌、手抄报等。

三、教学重点

动手设计有关土家族文化的'绘画,感受数学知识要素民族文化上的丰富体现,体验土家族文化之魅力。

四、教学难点

分析土家族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六、教学用具绘画工具等

七、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土家族民风民俗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通过多媒体欣赏土家族文化

播放土家族建筑和室内装饰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土家族风格。

(二)“土家族民俗知多少”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绘画形式,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三)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于土家族文化的了解,画出独特的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装饰图片,同时想想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四)小组交流展示,每个小组拿出自己小组内的作品上台展示,同时介绍自己的主题,以及用到的数学元素,同时评比出最佳创作和最佳合作小组。

(五)新课小结

第五篇: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1

一、本课说明

本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刚建立的课程表进行编辑,包括绘制表格斜线表头、插入空行、对齐表格的文字。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表格进行各种编辑调整,使课程表越来越好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了解表格的单元格的多种对齐方式,熟练选中表格的单元格、行和列。

2、技能性目标

掌握在表格中绘制表格的斜线表头的方法,能够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会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编辑课程表的基本方法的介绍,以及协作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爱、合作的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绘制斜线表头;

(2)插入行;

(3)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2、教学重点

(1)绘制斜线表头,并输入文字;

(2)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上一节课制作的课程表、水电费统计表。

五、教学过程

1、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屏幕展示上一节课完成的课程表和编辑后课程表)请同学们比较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察、汇报。

对,后面一幅课程表进行了编辑,输入了表格斜线表头、插入了空行、对齐了文字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绘制斜线;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帮助。

(2)指导学生在表格中插入行。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设置表格中文字的对齐方式。

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课的“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心得。

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后,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对书中的“评一评”打上星星。

教后反思:

上课时,先展示编辑后的课程表,让学生比较编辑前的课程表和编辑后的课程表的不同,指出前一课制作的课程表的不足之外,使学生对表格的编辑修改越来越有兴趣。

课程教学设计2

xxxx年5月21日,省级骨干教师许碧良老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讲座,听完这次讲座,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

(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

(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

(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

(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

(5)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

(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

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图形特征,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探讨:不作图象能否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纷纷投入到问题的研究,最后由学生提出运用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直接映射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教学设计3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课程教学设计4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它与《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是一种什么关系? 教学目标是怎样分类的?

二、为什么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在确定教学目标上还 存在哪些问题?

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你是怎样理解的?

目标是人类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越低。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所不同。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期望。教学目标是将教学任务进行量化的规定,可观察、测量。教学任务仅限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是师生共用的。

教学目标的分类:党的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编制建议

1 教学编制目标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

许多教师平时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忽略对《课标》的学习,它是教育工作的“小宪法”,它具有法律效力。而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标》的学习和掌握,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导致教学偏离方向,如;不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而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随心所欲,自己知道的地方就夸夸其谈,自己知道少的地方就讲或不讲,

(2)缺少独立思考机械照搬

有些老师图省事,不是通过自己劳动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教科书、教案上的设计目标照抄下来,比较笼统空乏。

(3)不确切

有的教师由于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教材,制定目标存在要求偏低或过高情况,偏低--对学生已掌握了的东西,还要反复讲解,偏高--随意拔高要求追求难度学生难以接受,没有抓住重点。

(4)不全面

三维目标不能完整全面体现

如何做好编制教学目标工作

需要做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

(1) 领会《课标》(指导方针)

(2) 弄懂吃透教材(加工材料)

(3) 了解分析学生(编制依据)

(4) 掌握编制方法(操作技术)

学习领悟《课标》的方法和策略

(1) 精读:通过通读、精读原文,作必要的圈点,重点地方应背记。

(2) 结合:以《课标》为出发点,到教材中找落脚点,融为一体。

(3) 提醒:一是在自己床头常放一本《课标》,自然无意的翻着,一是在教案空页上抄写《课标》。

(4) 对比:与过去《大纲》进行对照,思考为什么这样变化。

(5) 取经:向别人请教,向有经验教师请教,在报纸杂志听讲座看观摩来学习。

3、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掌握的要点:

教学目标包括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单元教学目标基础上编制出来的。

(1)全面-----体现多元化------案例

在教学目标编制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三维目标是整体不能分开,虽然从编制上可以分开列举,但实际在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它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体现渗透。

第二,陈述的语言要体现“学”的结果,而不是教的任务,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表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的知识技能,情感变化。

课程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教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中描述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要求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文章写得平实简约,在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作为略读课文,我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注重课前的预习,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提示语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划分好段落,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本上,划出不理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中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最后表演获得成功的。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

课程教学设计6

教学重点: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

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课程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有效运用、教学过程的精心安排,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教学设计通过基础信息的分析、教学环节及活动的设计、教学反思与评价的促进,打破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课堂,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让每堂课深入人心,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看世界。

那么,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的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呢?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真正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强化知识的无形渗透,让学习者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学法的指导,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习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目的。

一、教学的内涵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教学”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71 年至公元前1213 年的殷商时代。在商朝出现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同时,在甲骨文中也找到了“学”字。从甲骨文中的字形特征分析来看,“教” 是从“学”派生出来的。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显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主要强调了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而“学”则强调了模仿和仿效。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认识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把“教”从知识传授为主逐步转向以创新为主,把“学”从模仿和仿效为主转向以探究、实践和合作式学习为主,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想学”和“我会学”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教育教学理论中一般将教学的特征与属性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传授的活动形式;(2)教学将传授的知识,按照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有人格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运用教学这一途径时可供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教学的基本形式),现场教学(教学的辅助形式),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形式),信息化教学(教学的电化形式)。

显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了解和明确教学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课堂细节的研究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是一样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那么,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教学设计对于课程(课堂)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到底有多重要?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学设计的概念中得到初步的诠释:教学设计就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关于“教什么” 和“怎么教”的一种方案设计,它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正确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教育

教育不是简单的理性知识的堆积,专业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思考、学习以及践行的能力。鲁迅先生曾明确指出:“教育是要立人”。教育家斯金纳用简洁且极富哲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那么,所谓“剩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就是“独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学习的能力、践行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实现高质量教学设计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2.精心凝练的教学内容——教什么

教师要精心凝练自己的教学内容,应该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讲授自己数年乃至数十年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感悟,自己对学科的认识过程和体验,自己在领悟学科内涵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自己对学科体系认识和感悟之“精华”。要让学生站在“你”的肩上认识世界,坚决杜绝“照本宣科”。

3.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怎么教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因此,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内容决定形式”。

总之,教学设计的精髓是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强化思想方法的渗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创新思维。而科学家自身对学科的感悟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四、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1.基础信息分析

(1)明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乃是该专业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是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授课对象——学生的专业属性、特点以及该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有充分的了解,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引导教学工作,按照基于“标准”、高于“标准”、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凝练形成先进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2)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分析。不同的本科专业,由于其学科长期发展的积累,必定形成其特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明确授课对象——学生所属专业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本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上游课程需要为学生奠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求,以及本课程需要为学生下游课程学习奠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求,乃是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教材及阅读材料分析。教材、辅助教材以及主要阅读材料的选择绝不是盲目的,它必须基于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相关辅助材料。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分析把握本专业学科发展总体趋势,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分析选用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每堂课教材的内容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辅助教材及阅读材料选取的必要性和选取标准。

(4)学情分析。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不同年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行为、学习风格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今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带有显著的信息化时代风格。因此,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风格,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将对课程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科学地凝练教学内容,选择最为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5)教学目标。从教学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所要实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它应该包括三大核心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因此,分析和明确课程教学以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选点及教学实施策略,乃是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必备内容。

(6)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分析并确定课程以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十分必要的。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设计出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措施和方法,从而达到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实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凝练

事实上,我国目前高等院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与陈旧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矛盾。教材是以经典和成熟的知识体系为核心内容,如果课程教学内容仅仅是基于教材的“照本宣科”,显然将与学科发展脱节。因此,按照“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凝练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就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们的建议是,教师应该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国际趋势,梳理课程教学核心知识,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教师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实质性地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教学内容凝练提升的基石。

3.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

为了保证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在明确每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出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例如:简要回顾—问题引入—展开内容—适度归纳—引起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结构设计,要尽可能充分地融入教师自身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感悟。而实现每堂课高质量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的前提,是要对本堂课核心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核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核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以核心知识点为节点的知识导航图。而每堂课的知识导航图共同构成本门课程的知识概念图。

在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与各部分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多媒体结构设计、板书结构设计,建立多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协同关系。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过程设计的设计目的和设计意图,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在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实事求是,按照客观实际,考虑是否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设计师生互动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该尽可能设计出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巩固方案,提出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的方案,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的方案。事实上,关于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有关方案设计,在我国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环节。

4.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设计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怎么教”的具体实施方案。然而长期以来,源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一教学理念仍然禁锢着我们的思想。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曾对教学活动产生过强烈的进步性冲击,且至今价值犹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强调教会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各类、各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灵魂。显然,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理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探索更加合理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仍然处在逐步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诸如讲授和问题研讨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概念图教学方式,专业教育与前沿讲座有机结合的合作式教学方式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通常会因教师而异,因对象而异,因课程性质而异,因课程教学内容而异,并无统一模式。但是,以下八个方面值得教师在教法设计中高度重视:(1)教师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规范、激励、动情、启智。语言艺术不仅要体现在教法设计中,更多的则是需要长期锤炼。(2)两个近1/3位。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即站在讲台1/3位,目视前1/3位学生,以视控全教室,充分掌控课堂氛围。理论研究表明,当眼睛看到黄金分割位即前1/3学生时,所有学生都会觉得你在看着他,这样就照顾到了班上所有学生的趣味和目光。(3)要提倡和体现质疑与挑战精神,对问题多分析,多论证,不让学生接受单一结论,不让学生对书本和老师产生迷信。(4)教学是一项留“白”的艺术。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演讲。(5)要启发学生学会提问,会提问是最具创造力的品质。鲜明而强烈的现象是激发学生提问的重要驱动因素。(6)合理把握适时适度的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7)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是教师的基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8)丰富的课堂过程。包括充沛的精力投入,熟练的多媒体与板书,启智的语言,活跃的课堂氛围,依据内容不同而采用多种课堂形式。

在教法设计中,关键是要把自己摆进去,讲自己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讲台上展示的是老师的声音、姿态、神情、心境,成功的讲课是若干年后,当听过的人忘了你讲的具体内容时,仍然赞扬你的课讲得好。因为,你给学习者留下的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而是一种思想。

5.教学反思与评价

当我们每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都应该深刻反思,评价每堂课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修改、补充、完善,写出自己的教学感想、心得和体会。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途径。

6.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教学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凝练出来,转化为研究课题。对这些教学实践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并能直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一门严谨的学问,它既要有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又包含了知识的艺术再创造性。教学设计作为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针对学生学习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最优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总体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充分体现。大学不是工厂,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精神、观念、人格、方法的交流。因此,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精心做好课程教学设计,让每堂课深入人心。

课程教学设计8

一、关于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

黄甫全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教学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实践状态下,系统而综合地组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

当前对教学模式一般定义为: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科学的、具体的教学程序和结构及实施的策略体系。因此,不同的学习理论对接受英语语言并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有着不同的描述和分析,并得出不同的学习模式。

2.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首先,教学模式蕴涵着某种教学理论或思想,即教学理念;其次,教学模式是人为建构的,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第三,教学模式既要说明教学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又要有明确的运用程序的目的和条件;第四,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体现教与学的过程的基本规律,反映它们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能指导学生学习和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相对于动态性、技巧性的学习方法来说,学习模式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程序性和策略性。

3.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了素质教育教育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其次,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使课堂教学系统化;使课堂教学自动化;使课堂教学目标化;使课堂教学最优化。第三,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或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能够给学生树立“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一理念,单纯地、机械地训练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去交流的机会。

2.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利用物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一要求的重要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利用物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激励手段仅局限于这堂课奖桔子,下堂课奖气球,再下次奖贴画等等,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目标就会变成为得奖品而学习,而不是为获取知识而学习。这一刺激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3.英语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过于追求华丽的表象

英语课堂形式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但是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为了展示自己运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频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课堂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了,但是作为听者的学生来说,只在关注眼花缭乱的课件,参与繁多的活动,对于教材内容的接受少之又少,一堂课结束后根本没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只有一种感觉:真累,终于结束了。而作为观摩者来说,只能看到华丽的表象,而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没有任何体验。

4.英语课堂的交际对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英语课上,教师指着手中的书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 book.”教师肯定回答并称赞:“You're clever.”又指着远处的门问:“What's that?”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

这是小学英语课堂中复习环节最常见的场景,尤其出现在公开课或观摩课。表面让人觉得课堂气氛活跃,但不知道教师在课后是否认真反思过,这样的问答有意义吗?这样的提问会给学生怎样的刺激呢?能带给学生多少帮助呢?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学模式探究

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20xx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并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把小学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课程的目的,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活动任务化,任务教学主体化”是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语言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传统英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1.注重小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参与和创造

小学生具有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这是儿童学英语的优势;但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弱,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不喜欢单词的机械的重复与训练。教师要充分注意儿童的这些特点,要通过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把学英语与做事情联系起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教学生跟读、重语法教学的旧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环境,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并形成初步的交流能力。教师尽量不要讲解语法概念,要采用听、说、唱、玩、演等形式,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使小学生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

2.注重小学生稳定兴趣的培养,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做

从生理角度看,大脑神经细胞只有处于兴奋状态时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兴趣是刺激和增强细胞活动的动力。从心理角度看,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是提高学习效果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兴趣有两种:暂时兴趣和长期稳定的兴趣,这两种兴趣都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所必需的,比较起来,长期稳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者的影响要大得多,如何保持小学生的长期稳定的兴趣呢?

首先,利用小学生无意注意,加强直观教学(如体态、图片、事务、模型、卡通片、简笔画、投影电视等);其次,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歌曲、故事、猜谜、游戏、模拟表演、为电视片配音等),通过不断变换的方式,调节小学生大脑的活动,减少单调的机械重复的刺激给小学生带来的疲劳。第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互动,增强感知,以加强感知效果。第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促进小学生的记忆,启发思维,使教学形象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实际运用。第五,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在交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口语、语法语音错误等不要立即纠正。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学外语是熏陶出来的,不是纠正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

针对儿童表现欲强、竞争意识强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展开竞赛活动,使小学生既尝试成功,享受成功的情感,又促进能力的发展,并使智力得到开发。有一点值得注意:唱歌、游戏、表演等愉悦学生身心的活动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产生和维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暂时兴趣,教师要适当利用这些活动服务于教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倾向的长期稳定的兴趣。

3.抓住英语课堂的本质,让学生得到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教师不能被困在教材这个牢笼里,而应适当拓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分级目标,就给教师们提供了选择教材、驾驭教材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份机遇。教师应该变通教材,把教材定位得稍高些。记得有专家这样说:“教师要求学生10分,学生可能掌握7分;教师要求学生掌握7分,学生可能掌握5分。”我们的学生具有无穷的潜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换句话说,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维,会思维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意大利著名导演罗思特·马西里尼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再没有比思考更快乐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小孩在英语课中感到快乐,让他们感觉到思考的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将会深刻而持久。学生在思考中同时还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我学会思考了,我学会学习了。”

不要对明知故问感兴趣,无论是什么内容,教师都要记得:给学生制造一定的信息差。那样编出的对话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比如教学“How many”句型,教师在发问时就可让学生快速浏览一遍事物后消失,让学生以猜的形式给出不同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闪现跳动的火花,学生才会得以一定程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可以实践和总结出不同的规律和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坚信只要人人都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充满希望,积极求索,认真反思,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将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课程教学设计9

在任务的设计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开拓的意识。在学生学习确实遇到困难时,我及时为学生搭起解决问题的“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在学生完成规定任务或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在本课难点“修改边框属性”上,让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够,而且没有太深入的讲解,如果再花些少时间讲解里面的内容,可以为后面几节课打下基础。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我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提示来自学,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相互帮助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很多问题都能通过自学或讨论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所面临具体困惑,这能激发学生想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投入到课堂中来,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课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卢、辗、篱”,理解并积累“亲情 辗转 亲生骨肉 悲喜交集 无家可归 遗忘”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并能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

3、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3个生字,8个词语。

2、、在反复朗读课文后,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3、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出示填空游戏)进行四字词语填空。

( )徒四壁 万( )灯火 ( )境贫寒

重建( )园 ( )喻户晓 ( )( )户户

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不约而同的填入了这个词“家”。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出示课题)

(1)指名读 (2)齐读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第二节)家究竟是什么?书上向我们做了这样的解释。

(1)自由读正确。

(2)指名读

(3)齐读

(4)教师引读。

(5)男女对读。

2、这是一篇富有哲理且感人的文章,想不想来学一学?

小组学习菜单:(1)组内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用直线划出“家是什么?”的句子。

3、交流学习结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2)你找到哪些句子?(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五节)

①指名说。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

②自由准备。“竹篱茅舍”中“舍”是多音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shè”

③让我们合作来读这段话。

4、这段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出示词语:洛杉矶 卢旺达)学习生字:卢

5、这究竟是两个怎样的故事呢?默读课文1~4节。用一句话概括分别写了什么?(1)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富翁;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热拉尔。

(2)出示填空:在洛杉矶,富翁。

在卢旺达,热拉尔。

(3)概括第一个故事。

(4)读读1、2节。

(5)联系第五节,完成填空:

富翁有别墅,却说自己没有家,是因为。

(6)出示:在卢旺达,热拉尔。

①概括第二个故事。

②(出示练习:热拉尔说自己又有了家,是因为。)

请你结合第五节内容说一说。

③一起朗读3、4两节。

6、展开想象复述课文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复述课文中的展开想象复述。复述时要把故事讲清楚,还要选择其中的一处展开想象,把故事说具体。

(2)自由准备

(3)指名说。

(4)教师指导

(5)再复述。

7、在这个世界上……(出示第五节)学生读

(1)学了刚才的两个故事,你对这两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

(2)家究竟是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对关联词,谈谈你的体会。

(虽然……但是…… 不仅……而且……)

①小组准备

②指名4-6人。

8、再读第五节

(1)准备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三)总结全文。

1、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我们可以在这个家里栖息。

家是一个温暖的小窝,我们可以在此享受天伦之乐。

家是一个倾诉的地方,我们可以把苦恼和喜悦诉说。

家不需要有多么华丽,只需要有许多火热的心在一起,只需要有亲情和爱!

2、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充满亲情的照片,让我们欣赏这人世间最美最动人的精彩瞬间,让我们为亲情为爱,唱起那首熟悉的歌。

板书设计

16.家是什么

别墅≠家 女儿=家

家=亲情、爱

本课小结 在这节课上通过学习,学生从家是什么?这个文中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概括总结的答案: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家是避风港、加油站、心中的驿站、温暖的河,从家的概念到家庭亲情事例,从小家到国家,从美满的家庭谈到孤儿院,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看一看,比一比组词。

公日()展()

翁()旦()辗()

课程教学设计11

一、单元主题: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二、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研究性学习:

1、绘制思维导图。

2、研究性学习

活动一主题:假如你是一位黑奴贸易的受害者,请写出你的悲惨经历,表达对奴隶贩子的控诉。

活动二主题:以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例,介绍其主要事迹,并谈感受。

整合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特别是本单元中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等,学生接触不多更是陌生和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尽量设计场景,增加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和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进行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殖民地人民进行的抗争部分史实。

第16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是理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本课主要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两部分内容揭露了自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所进行的血腥肮脏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虽然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巨额的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第17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介绍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工业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时期,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代表的民族解放斗争。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重难点,教师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即活动一:假如你是一位黑奴贸易的受害者,请写出你的悲惨经历,表达对奴隶贩子的控诉。教材从3各方面叙述了罪恶的三角贸易:一是罪恶的奴隶贸易的背景,二是三角贸易的简单经过,三是奴隶贸易给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影响。教师可连环设问,层层递进,最后引导学生揭示奴隶贸易的本质就是血腥的资本积累。活动二:以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例,介绍其主要事迹,并谈感受。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从学习了解历史人物基本知识入手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需要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血腥的资本积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一位黑奴贸易的受害者,请写出你的悲惨经历,表达对奴隶贩子的控诉。分析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两种资本原始积累方式,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他们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是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时:《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介绍了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的抗英斗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二:以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例,介绍其主要事迹,并谈感受。通过对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了解来把握拉丁美洲和亚洲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基本线索,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学会正确评价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课程教学设计12

一、课程资源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开发的乡土校本活动教材涵盖环境资源、乡土风情、历史传说三个部分。包括初步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搜集、分析家乡的乡土风情、历史发展、趣事趣话;完善、设计家乡的历史传说、硕果累累和美好未来。《走进走近吴宓》是我校乡土校本课程中的一个活动主题。、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二、课程类型:

乡土人文类主题探究活动课

三、课程活动内容:

1、大事年表

2、人物生平

3、爱情故事

4、人物轶事

5、主要贡献

四、课程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吴宓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如参观、访问、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查找资料、获取信息,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其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具体目标

1、学会一点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改变学生以单纯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有效。

2、获得一点体验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由于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情景的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他们每经历过一次探究过程,就将获取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体验;分享合作成果的体验;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这些体验对学生的成长,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3、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了解了吴宓的事迹和爱国精神,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具体活动中体会成功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促进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树立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

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组织形式:

力求体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原则,以五年级为单位,打破班级界、限,形成活动探究小组展开活动,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七、课程实施

(一)具体活动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1星期、课堂活动2课时、课后延伸1课时

(二)活动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活动——收集、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围绕《走进吴宓》这一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活动。分组收集有关郑成功的图片、故事、文字资料、录像等,做好活动记录,资料收集突出资料来源的多渠道和资料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师指导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确定交流、表达形式。

2、课堂组织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活动成果。

a、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分组进行全班交流、讨论。b、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生分享。c、谈谈自已的一些体会和感受。d、教师进行评价与小结。

3、活动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吴宓纪念馆。

八、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2、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班主任组成教师小队作为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有关部门专家、学生家长等作为校外辅导员。

3、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个人、结对、小组、全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使用信息。

4、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观念。本课程目标设置重在学生的探究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情感体验、情感的陶冶,重在学生的全员合作参与。因此在评价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1、整体评价学生: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使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2、多元化评价学生: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化标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四结合的方式。

3、过程性地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式,即使最后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活动中最基本、常用的是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结合各种标志性的图案、图章或语言来记载,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另外,还可以采用展示法(以作品形式展示自己

课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课程教学设计14

教学在我们大家理解起来就是一种实践,而对于教学理论书籍我却读得不多。今年暑假,得知学校新到一批新课程教学理论书籍,便借来这本《高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细细读来,感受颇深。对于“教学设计”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重要理念、基本模式,初步知道了如何学习和研究教学设计,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从书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一门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寻求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总体成效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既涉及课程建设,更关注课堂教学。通俗一点说,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从书中得知,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它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不管在哪个年级、哪个课程层次、哪个具体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设计,无非是要回答三个类型的问题:

(1)我们要到哪里去?(确立目标——学习结果分析、教学任务分析)

(2)我们怎样去?(导向目标——学与教过程、结果与策略适配、分类教学)

(3)我们是否已经去到了?(评估目标——评估业绩表现)

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结为如何处理好学习的成果、过程与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的关系。书中提到,这个思路是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基本确立并孜孜不倦地加以贯彻的。

对于书中提到的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我很赞成其说法,所以我归纳了几点

1、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系统设计教学要想达到的总体效果。总体成效包括“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和教学有魅力。”

教学有价值,是指教学能否满足学习者需要;有价值是回答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或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学有效果,是指教学能否达成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果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好了要做的事情。

教学有效率,是指教师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达到目标;有效率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好的效果。

教学有魅力,是指能否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有魅力是回答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2、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或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强有力武器。系统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有两个表述词,一是统揽全局,着眼整体;二是循序操作,层层落实。

教学中强调关注整体,站得高,看得远;循序操作倡导从行动上突出设计的程序化和计划性,使得教学的各项外部条件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3、以教促学

加涅指出:“为学习设计教学”;梅耶进一步发展为“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指出:教虽然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围绕着学而展开,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4、加速成长

教学设计虽然强调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目标更准确,即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即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即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教学设计不仅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结果的有效武器,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自身成长的可靠途径。

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至少出现了数十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专著,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有“迪克和凯里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和拉甘模式,马杰模式等”,这些教学设计模式繁杂多样,,适用的情景对象也大相径庭,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对“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模式所作的扩展,都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学有专长,这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同时也应该努力掌握教学设计理论中所包含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技能。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自由之路。所谓专家型教师,不是指有优越的个人特质和高学历,不仅会表现出在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别人知道得更多,同时也应该努力在他所不擅长的领域能够比别人更有热忱地去追求新知,学得更快、更好。

课程教学设计15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扮演的是一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推动和中考指挥棒的左右,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中考而教,为了中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在现实教学中,过去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的“仓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由枯燥、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堂。这就要求教者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更多的充当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过去用“例子”传授知识,现在应用“例子”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应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不是教学生理解分析的结果,而是要训练学生得出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鉴于这一点,我认为,过去是侧重知识的落实,现在强调的是能力的检测。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重要得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四、要注重教师的评价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的评价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的是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丰富、恰当、客观,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形成自评与互评的习惯。而现实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滥用表扬,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教师都是一味地表扬,随意地表扬。这样过多的表扬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对问题缺乏实质性的认识。教师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其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识,千万不能含糊其词。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改下更应清晰化。其中教师的转化是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载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校本课程

    化学校本课程2010-03-16 18:07:24|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课程......

    化学校本课程

    初中化学小本课程 街头初中潘淑芹 一、课程内容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研究生课程5篇

    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研究生基础课。旨在提高考古专业本科毕业或有一定考古学基础知识的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熟悉和了解考古学研究的一些基......

    英国研究生课程

    英国研究生课程 “短小精悍”的英国硕士课程是很多留学生的不二之选,但是在申请中还是不乏疑问的,有的学生就担心课程只有一年,回中国就业的话学历不被承认,还有就是对英国硕士......

    研究生课程请假条范本

    信软学院研究生课程请假条老师: 我因,不能参加月日研究生课程:,请予批准。此致 敬礼!请假人(签字): 学号: 年月日注:如因公事请假需加盖研究生科公章;如因病假请附医院证明。......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131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32-19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

    2012《统计光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维纳-辛钦定理及其重要作用; (2)平稳随机过程与各态历经随机过程; (3)单模激光光强的一阶统计特性及不同工作阈值对激光统计特性的影响; (4)给出光波相干时间、相干长度......

    微课程与化学教学

    微课程是“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的产物,已经开始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请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从应用、操作、价值、作用任一角度谈谈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