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
A 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
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作,“我”的形象就越多。在叙述角度上有所突破,把“我”和作者剥离开,代替了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
B “我”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
“我”是一个文学形象,不能与作者等同;线索人物,以一个远道回乡的、有正义感、有同情心,但面对社会的黑暗又深感无奈乃至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形象。C 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
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人,为何祥林嫂不问他灵魂的问题?“又是出门人”,鲁镇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千年不变的地方,而“我”是见识过新世界的人。“我”不会以鲁镇人的角度看待祥林嫂,因为我是一个“剩”下的人,较为客观。“我”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原本与旧世界割裂了,但想不到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变得软弱胆怯甚至需要逃避。“我”的心理活动说明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D 在结尾处,“我”的叙述态度较之前是否有了改变?(课后思考)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是什么: A 鲁镇的环境使“我”窒息 B 鲁四老爷的面孔令“我”憎恶 C 祥林嫂的惨状让“我”不安(以下逐一分析这三个原因)
三、鲁镇的环境
(1)作者将环境描写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作者围绕它叙述祥林嫂生死际遇;作者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小说主题,要读者看到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人活活吞噬的。
四、鲁四老爷的面孔(1)书房摆设(2)三次皱眉
思想僵化,维护帝制,反对社会革新;以读书人自居,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迂腐;封建伦理观在思想上根深蒂固,对死去的祥林嫂也不宽容,足见其冷漠残忍。
五、祥林嫂的惨状
梳理小说情节:结合学生作业“祥林嫂小传”
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氛围,突出了小说主题。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出本文核心问题——祥林嫂的“生”与“死”: a祥林嫂是怎样生存的?b祥林嫂是怎样走向..死亡的? ..
第二课时
一、“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1、鲁迅小说中无名无姓的人物
阿Q:有名无姓 孔乙己:有姓无名 祥林嫂:无姓无名 【等郎媳】“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2、第一次到鲁镇
(1)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
电影片段:第一次到鲁镇 祝福场景(2)她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
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1)祥林嫂改嫁后本应叫做“贺六嫂”,“仍然”有什么意味?
(2)大家是如何看待祥林嫂改嫁一事的,祥林嫂自己又是如何看的? 大家:仍指鲁家。
仍然:似乎因为习惯,实则指认改嫁的非“法”性。此次被收留纯因祥林嫂勤快。【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3)体会祥林嫂的语言“我真傻,真的„„”
这是祥林嫂深深的自责,对阿毛的忏悔。叙述主语是“我”而不是“阿毛”,祥林嫂真正想说的是自己的悲惨故事,试图得到旁人同情和安慰。
三、“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1)“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 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
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
【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2)柳妈的人物形象 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
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
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
四、总结祥林嫂的外貌和精神变化(表格)
总结:鲁迅 “要极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压迫。
罗锴:强婚、迷信、风俗、世态炎凉,无一不迫使祥林嫂选择了死亡。(《悲乎,悲乎!》)
方思萦:人生如梦,当死去的时候,梦刚好做完。既然祥林嫂这场梦如此痛苦,也许死亡是对她的一种解脱。或许她到了另一个世界,忘掉了那一场梦,继续过着属于她自己的快乐生活也说不准啊!(评论:然而,最可悲的是祥林嫂临死前还在担忧着自己会不会沦落到地域里,甚至于灵魂被锯开两截,也许她是带着未知的恐惧离开人世的。
第二篇:祝福公开课 教案
《祝福》教案 课题:祝福
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三者中,环境是依托,情节是骨架,而人物是核心。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实现的。《祝福》的主人翁是祥林嫂。我们只有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才能理解《祝福》的主题。那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二、祥林嫂形象分析
1、作者怎样通过肖像描写将祥林嫂的个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提示:文中有几次细致刻画祥林嫂的外貌?
2、祥林嫂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肖像描写脸色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终前青黄两颊红的眼睛顺着眼衣着饰物精神状态白头绳、乌裙、虽贫困但还有蓝夹袄、月白活力,对生活背心抱有希望白头绳、乌裙、走投无路,蓝夹袄、月白对生活失去背心希望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对生活已经绝望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眼珠间或一转黄中带黑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3、画眼睛、勾灵魂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第一次“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丧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
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表明她已对生活绝望,只是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完全麻木。
文中除了这三次眼睛描写之外,还有几次眼睛描摹。通过这些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沦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三、次要人物分析
在新年的炮竹声中,祥林嫂死了,她是怎么死的?她的死哪些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人又是怎样导致她的死亡?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祥林嫂被抢走时的反映
B.语言描写
婆婆、大伯和卫老婆子: 他们是封建族权、夫权的象征。他们自私自利,为了各自的目的,用封建礼教压迫祥林嫂,将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其他人: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她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四、课堂小结
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 或哪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又如许寿裳所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就这样去了,在别人的“祝福”声里,在一个大风雪之夜。她勤劳、善良、质朴,却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她的死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无声的控诉。
《祝福》评课
翁建华老师:
1、表情生动,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肯定学生。
2、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循循善诱。
3、板书清晰、系统。
4、课堂语言精练,表达到位。陈园园老师:
1、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
2、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3、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参与度高。
4、人物形象分析稍有欠缺,语言表达不够到位。
5、对隐形人物“我”的分析不够充分、到位。徐敏老师:
1、思路清晰,教态大方,体现自主学习。
2、细节欠缺:a、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老师未给予纠正。
b、提问的启发性不够。
C、参与面不广。李慧华:
1、两堂课相比较,有很大进步。
2、表情很好,有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3、板书结构设计不是特别好 杨琴:
1.、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分析到位。
2、思路清晰,语言干净利落。
3、老师有点紧张。张华:
1、准备充分,熟悉教材,课件制作精美,总体不错。
2、欠缺激情,缺乏抑扬顿挫。
3、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多。
4、出现倒笔顺现象。彭丽萍:
1、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2、善于引导学生。
3、综合利用教学工具,语言简洁凝练。
4、引导不够到位,时间把握不好,板书随意。徐老师:
1、抓住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问题探究,到底是谁害死祥林嫂,引出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
3、结合课后练习,分析三次肖像描写,有的放矢,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应注意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区别。如:勤劳——勤快
5、课件好,老师引导好,学生回答问题较好,但于实验班应区别对待。杨老师:
1、课很精彩,精心思考,准备充分,态度认真,不断修改教案。
2、符合三维目标。A、知识与能力:融入道德、思想、历史文化等多种知识,学习写人物外貌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变封闭为开放。
C、情感与价值: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渗入价值观,引导好,如柳妈外貌描写的寻找。
3、教学工具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板书,共同呈现,效果好。
4、对于人物“我”的解说和分析不够充分。如进城吃鱼翅是为了逃避现实,但鲁迅绝不是。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课件中对于肖像描写的概说:初到、再到。死前改为最后一次或临终前。脸色:青中带黄应是黄中带黑。
6、肖像描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读的内容不是很多,需注意。
7、需要注意上课的激情。带入节奏,带入速度,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对祥林嫂的同情,对鲁四老爷的愤慨。
8、注意板书的规范性,注意字的笔顺。侯校:
1、思路清晰,脉络很好。
2、希望通过后续的讲解,引领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鲁四老爷:封建礼教的代表。柳妈:善女人,给祥林嫂精神压力。婆婆、小叔:自私的人。“我”:旁观者,把祥林嫂逼向绝路,可结合鲁迅的身世。在这样的社会祥林嫂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推翻,建立一个人间充满爱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只有自己幸福不是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更不是幸福,要建立大众的幸福,就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3、引导学生对社会体制、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杨老师总结:要学会知人论世,鲁迅是个真的猛士!
第三篇:《祝福》公开课教案(襄樊四中)
《祝福》公开课教案(襄樊四中)祝
福
【阅读分析:本文章是常规课程,按照“导入---主人公形象及变化----主人公的优点(特征)----分析毁灭的社会原因(周围人物)-----总结----作业”的流程来上课的。优点:仅仅抓住“人物形象及其变化原因”来分析,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抓住一个点,把一个点讲解清楚透彻就可以了。2009-11-22】
一、导入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所接触过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提示:中国科举制度下悲哀的产物孔乙己、在封建体制中渐渐失去淳朴内心世界的闰土、精神上战胜别人而现实中被别人战胜的(“精神胜利者”的典型)阿Q、豆腐西施杨二嫂等等。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又一篇小说《祝福》,这篇小说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就是祥林嫂。(板书:祝福
鲁迅)
二、祥林嫂形象
1、祥林嫂在你脑海中浮现时是怎样的一副面孔呢?(展示图片)这种形象的描写在小说的哪个位置出现的?(学生齐读)
2、小说在第一部分将祥林嫂临死前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接 下来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找出祥林嫂初到鲁镇一直到最后寂然死去的几次形象的变化。
提示:第一次
青黄
红的顺着眼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第三次
黄中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3、三次肖像描写就像三幅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不同阶段祥林嫂的不同的形象,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大家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祥林嫂的前后变化(命运)? 提示:悲惨
其实许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悲剧人物。鲁迅先生曾经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通过人生的价值和毁灭的结局所造成的强烈反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就是悲剧的艺术魅力。(板书:价值
毁灭)
4、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中,许多同样是因为有价值的的东西被毁灭了,而在文学长河中永存的人物形象,你还记得哪些这样的悲剧人物?他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提示:屈原虽然投江而死,但是他忠君爱国的形象永存人们心里,到现在屈原已经成为忠君爱国的符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双双殉情,他们用实际行动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他们纯洁真挚的爱情让我们铭记在心。
《巴黎圣母院》中的丑陋的敲钟得人卡西莫多虽然最后被毁灭在巴黎圣母院里,但我们难以忘记卡西莫多身上凝结着善良与勇敢。
今天我们就主要找找祥林嫂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她被毁灭的过程。
三、分小组讨论
(前后排四人一组):你认为祥林嫂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闪光点,哪些值得称赞的东西)从课文中找出依据。(简单处理)
1、勤劳、朴实、温顺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勤劳,朴实)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2、自立
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死后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
3、知足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后,一度生活的还安稳,人也胖了 她的要求极低,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4、有反抗精神 逃、撞、捐、问
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
5、聪明、思想圆通
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后,一度生活的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着的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
6、有母性的光辉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7、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有反抗精神、有活的欲望)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8、敢于质疑权威
对于有无鬼神魂灵的疑惑。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
(板书:年轻、勤劳、温顺、知足、圆通、自立、反抗、追求平等、质疑权威)
四、分析祥林嫂的毁灭
1、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的上是就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像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人却遭受了被毁灭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祥林嫂是在怎么的环境下被毁灭的。大家都知道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那么在祥林嫂所处的环境中的人有哪些呢?
提示: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大伯、小叔子、婆婆、鲁镇的人们„„
2、这些人中究竟谁是导致祥林嫂毁灭的主要凶手呢?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态度,通过他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分析这些人在导致祥林嫂毁灭道路中所起的作用。(四个组的学生 分别主要分析其中一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然后再分析其他几个人物)
提示: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因为他认为雇佣寡妇做工不吉利,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祥林嫂被婆家抢回,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
祥林嫂再嫁后到鲁镇,鲁四老爷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因为在封建伦理观念中,“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女人再嫁是最大的罪恶,所以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的再嫁是不能容忍的。
甚至连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个“谬种”。
学生活动:请学生读鲁四老爷骂谬种一句,体会鲁四老爷的冷漠、自私的态度和迷信的思想。
小结:鲁四老爷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用封建礼教这把刀子直接对祥林嫂进行迫害,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鲁四老爷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
2、四婶 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祥林嫂那样可心。
当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先是“不满”,进而警告,最后将她赶出家门。
不准祥林嫂参加祝福准备。“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
学生活动:请学生读这两句,体会不一样的语气,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小结:仅仅是把祥林嫂看作一件劳动工具。原本捐了门槛后,祥林嫂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但四婶一声喝令“你放着罢,祥林嫂!”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3、柳妈
柳妈也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和祥林嫂是同一阶层的人。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没有同情心。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并且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冷漠、无聊
给祥林嫂提出“捐门槛”的建议,为她寻求赎罪的办法,看似帮助祥林嫂跳出苦海,但所讲的到阴间要遭受惩罚的事情却使祥林 嫂感到极大的恐怖。
学生活动:作为同一阶层的人,如果你是柳妈,如果你真的同情祥林嫂,你会怎么做呢?
提示:安慰祥林嫂,告诉她嫁两个男人没有什么大不了,要想开点,没有阴间地狱鬼魂这些可怕的事情,要振作起来好好生活。小结:柳妈也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的人,虽然她有同情祥林嫂的成分,但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我”
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原本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没有明确告诉祥林嫂人世间没有魂灵,而让祥林嫂陷入极度恐惧之中,也有一份罪责。
5、婆家人
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因为在封建社会,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所有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婆家公然的把她绑架走了。
6、鲁镇群众
鲁镇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毒害,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
五、总结
1、正如现代女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鲁镇的每个人都不是直接毁灭祥林嫂的元凶,又都是凶手。包括祥林嫂自己,深受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禁锢,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2、许寿裳一针见血的点明了《祝福》的主题:“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板书:礼教吃人)因此,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
3、鲁迅先生通过《祝福》这篇小说把具有年轻、勤劳、温顺、追求平等、有反抗精神等价值的祥林嫂毁灭在我们眼前,通过毁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封建礼教的罪恶,通过毁灭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永远记得这个悲剧人物——祥林嫂。祥林嫂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鲁镇的悲剧,更是中 华民族的悲剧。
六、作业:《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
如果祥林嫂是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她还会死吗?周围的人还会那样做吗?
提示:不会!
1、祥林嫂要是生活在今天,她的婆婆没有权力把她卖给贺老六。
2、她在丈夫死后,到鲁镇做帮佣,婆家人就没有权力把她抢回去,限制人身自由是违法的。
3、贺家人也没有权力把她从家里赶出来,因为那是她的家,丈夫和儿子死后,她是家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4、今天即使是山区也不会发生狼吃人的事情,到是山里的野味馆有狼肉火锅。
5、现在再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没有人会拿来取笑。
6、也不会有人迷信鬼神,恐惧什么阴间的事。
7、祥林嫂勤劳能干,年纪又不是很大,在今天她绝不会沦为乞丐。
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就不会悲惨的死去,为什么在旧时代她却只有死路一条呢?因为她的脖子上紧紧的套着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她的死却是不合法的,因为她死在了祝福的前夜,所以她是个“谬种”。
第四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科目:电工基础 课题:基尔霍夫定律
授课班级:11高考班 授课时间:2013-10-16
教学重点:
1、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压定律;
2、能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两个网孔的电路方程。
教学难点:回路电压方程的建立 教学过程(2课时)复习旧课、引入课题:
1.3.2 基尔霍夫定律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节点电流定律)(Kirchhoff Current Law,简称KCL)
(1)ΣI入 = ΣI出 :
I1 + I4 = I2 + I3 + I5
(2)
ΣI = 0 :
I1 +(-I2)+(-I3)+I4 +(-I5)=0 新课教学:
2、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电压环路定律)(Kirchhoff Voltage Law,简称KVL)(1)内容:
ΣIR=ΣE
或 ΣU=0 I3R3 + I2R2I1R1-E1 = 0(2)列方程的方法:
(a)任意设定未知电流的参考方向,并标注在图上(b)任意选定回路的绕行方向
(c)确定电阻两端电压正负(电流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同时取正,反之取负)(d)确定电源电动势正负(电动势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时取正,反之取负)(e)由ΣU=0 列出方程
1.3.3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1、支路电流法:
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联立方程,求出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2、n条支路、m个节点的电路的解题步骤:
(1)设定电流方向,标出各电阻上电压的正负(2)由KCL列出m-1个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
(3)指定回路的绕行方向,按KVL列出n-(m-1)个回路电压方程(4)代入已知数,解联立方程式,求各支路的电流(5)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
3、例题
(P14例1-13): E1=42V、E2=21 V、R1 = 12 Ω、R2 = 3 Ω、R3 = 6 Ω、求各电流。
解:(1)设各支路电流为I1、I2、I3,方向如图所示(2)列电流方程:
I1 = I2 + I3
(3)列电压方程:
(4)代入数值:
解得:
其中I3为负值,表示I3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
4、练习:P19
四、综合题 7.练习、作业布置:
(周绍敏《电工基础辅导与练习》)P30:
3、填空题(2)、(5)P27:
1、是非题(2)、(6)、(7)P33:
4、计算题(9)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火烧云》第二课时
四、4班 刘燕
设计理念: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火烧云上来时,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之中。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你瞧——(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一)自由读读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自然段,说说火烧云的什么在变化(颜色形状)
(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1.你从天空中找到哪些颜色呢,用“——”划出来。你有什么感觉?(颜色真多呀)
2.这么多的颜色,怎样把他印在脑海中呢?试着把这些颜色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导:“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一样的()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3.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导: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①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玫瑰红、苹果绿、辣椒红„„)②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4.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5.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6.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四个一会儿)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
(三)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板书:样子)它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变化)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板书:消失)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形态美;“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的动态变化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得也很有趣?重点让学生体会:“那条狗十分凶猛——大狗也不见了。”的生动情景美;“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的形态美。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7.质疑:是否发现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来组段。过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动物、静物、植物、人类等)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的想象说出来? 8.同学们想象得真美!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一番。指名读。
三、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1.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沉静”与“沉浸”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儿?
②“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惋惜)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导:是呀,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随着录音再一次去领略一下吧。(学生闭眼,播放课文录音)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火烧云绚丽缤纷的穑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相信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中了。是呀,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就会发觉我们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美丽,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和多彩呀!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附板书:
颜色
火烧云 变化 多又快
形状
教学反思:在这里的教学中,我重视对词语的积累反馈,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词语的积累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识记,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词语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在这次训练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你能帮作者把这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出来吗?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在教学火烧去形状时,我采用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由老师来提问,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内容是: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这为后面的拓展训练作了铺垫。
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写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写作,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这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通过学生的练写和交流,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一只飞机„„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暂且不论学生的语言是否华美,比喻是否恰当,但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