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方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认识1平方米。
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米,能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
生:“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师:“说说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生①:“第一个图形有12个25px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为300px。” 生②:“第一个图长为100px,宽为75px,面积为4×3=300px。” „„„„
师:“我们的黑板有多大?教室又有多大呢?要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才能铺满呢?”
生①:“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生②:“面积很大,要很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才能铺满。” „„„„ 师:“当物体的平面比较大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太小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平方米。”
新课探索 探究一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1m比25px大很多。” „„„„
师:“猜一猜,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位同学?” 生①:“8人。” 生②:“10人。” 生③:“5人。” „„„„
验证:让学生站在1平方米的纸上。
结论: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16个小朋友。
探究二
师:“猜猜看,我们的黑板大概有多少平方米?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生:“用1平方米的纸摆一摆。” 估测教室:
教室的长估计能放多少个1平方米?
宽又能放多少个1平方米?
猜一猜:教室的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课内练习练习一 小结:图形占有几个1平方米的方格,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米。练习二
小结:面积比较大的物体,我们一般用m作单位。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16个小朋友。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51页。
第二篇:平方米的教学设计
篇一: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教学设计
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学会测量土地面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谈话:周末了,小明去郊游。他先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地,又来到一处茂密的树林。景色美极了,小明高兴得上窜下跳。玩着玩着,小明突然有了一个问题:这片草地、这处树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正在这个时候,土地老爷爷出现了,他告诉小明:草地的面积是2公顷,树林的面积是3公顷。得到这个答案后,小明对草地和树林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结合课件展示。)设疑:你得到这个答案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公顷”、“平方千米”,指出它们都是面积单位。
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指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不够大,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我们就要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公顷”。
让学生回忆“平方米”是怎么定义的。引入“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课件展示)算一算:1公顷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要求说出计算过程。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提问:
(1)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课件展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讲评。
2、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课件展示)。
(1)贺龙体育场图片
贺龙体育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10900平方米,合(1)公顷(900)平方米。
(2)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效果图
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3)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图片
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间这样的教室。
(4)天安门广场图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0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5)故宫博物院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说过公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认识“平方千米” 让学生根据“1公顷”的定义联想“1平方千米”应该怎样定义。课件展示: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是1平方千米。
算一算:1平方千米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思考: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要求讲出思维过程。
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 ×100=100公顷)
4、平方千米的进一步认识(课件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
(2)湖南省地图湖南省的面积是21万()。
5、简单介绍“亩”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自学课本p137“你知道吗?”,同桌间互相交流。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了解“步测”是大致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方法。
6、课堂练习 2公顷=()平方米 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
四、作业
1、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2、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篇二:平方根教案 2.2平方根(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2.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二)能力训练要求
1.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难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理数、了解到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 的必要性,掌握了无理数的概念,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是: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在a2=2中,2是有理数,而a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2=a,则a叫x的平方,反过来x叫a的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勾股定量,结合图形完成填空.根据下图填空 x2=_________y2=_________z2=_________w2=______ ___ [师]请大家思考后回答.[生]x2=2,y2=3,z2=4,w2=5.[师]请大家再分析一下,x,y,z,w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生]x,y,w是无理数,z是有理数.[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任何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2,3,5,所以x,y,z不是有理数,而22=4,所以z=2.[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那么大家能不能把上图中的x,y,z,w表示出来呢?请大家仔细看书后回答.[生]x=2,y=,z=4,w=.[师]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则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这就是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特别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师]下面我们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2)1;(3)49;(4)14.64 解:(1)因为302=900,所以900的算术平方根是30,即00=30;(2)因为12=1,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1,即=1;(3)因为()2?7 849749497,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64864648(4)14的算术平方根是.通过上面的例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求算术平方根时是借助于哪一种运算来求的?
[生]是通过平方来求的.[师]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而且我们在例题中的步骤采取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从计算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在以后的步 骤中可以简化.[例2]自由下落的物体的高度h(米)与下落时间t(秒)的关系为h=4.9t2.有一铁球从19.6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
解:将h=19.6代入公式h=4.9t2得 t2=4,所以t=4=2(秒)即铁球到达地面需要2秒.[师]下面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咱们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特点.[生甲]算术平方根是整数或分数,即为有理数.[生乙]不对,那是不是有理数?若是则是,分数还是整数? [生丙]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14,所以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师]大家的分析都有道理,我提示一下从符号方面考虑.[生甲]噢,算术平方根是正数,如2,3,5,,2.[生乙]不对,还有零呢.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为零.[师]非常正确,那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否为负数呢?若(-2)2=4.则4=-2对吗?或者?4=-2对吗?
[生甲]不对.因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是一个正数的x的平方等于a,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所以算术平方根不可能是负数.[师]由此看来,定义中的a和x都为正数,即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用式子表示为a(a≥0)为非负数,这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ⅲ.课堂练习
(一)p32随堂练习1、2题.(二)补充练习.一、填空题
1.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5,则这个数是_________.2.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3.正数_________的平方为1447,1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25949 4.(-1.44)2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5.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0.04=_________
二、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并用符号表示出来:(1)(7.4)2;(2)(-3.9)2;(3)2.25;(4)2.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了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求一个非零数的算术平方根,以及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即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14 篇三: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导学案》附后
《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程勇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内容: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两数和的平方》。
解析:
“两数和的平方”是继“平方差公式”后的另一个重要公式,是因式分解、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一节教材安排两课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实际,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 第二课时——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今天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通过几何拼图,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建模思想;从公式的探究、推导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探究方法。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以及简便方法巧算的意识。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感受利用归纳、数形结 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在探索公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而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我班学生从七年级以来,我即采用“3· 6·1”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导学,他们养成了比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有一定的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由此我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平方差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归能力。但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1)符号的错误:如(a?b)2=a2?2ab?b2或(?a?b)2=a2?2ab?b2(2)系数不平方的错误:如(2a?b)2=2a2+4ab+b2(3)系数漏乘的错误:如(2a?b)2=4a2+2ab+b2(4)公式运用错误:如(a?b)2=a2+b2,(a?b)2=a2-b2 其原因是学生只了解公式的表面形式,而未真正掌握公式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探索过程,去自主探索、归纳得出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为了更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先通过几何背景拼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公式,再利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内化新知。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故我采用了我校的“3· 6·1”教学模式,采用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导,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点拔。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
五、教学条件支持
1、教具:学案、课件、教材、边长分别为a和b的正方形纸片以及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各2块。
2、提前一天,将学案中的“自学尝试”部分发给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此部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3 ;上课前五分钟,10 将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发给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6。10
3、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我将全班学生按3:6:1确定为优生、中生、学困生,然后按比例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
第三篇:公顷和平方米教案
课题
二、公顷和平方米 公顷的认识 科 目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大家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 位——公顷,学会测量土地面 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大家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和单位换算。
3.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 好习惯、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 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 学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课 时 一课时
预习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如何描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谁能说一说1 c㎡ 1d㎡ 和 1㎡分别有多大?
3、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课件: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4、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北京的鸟巢吗?你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大不大?那你知道鸟巢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讨论应该填写什么面积单位
师:看来原来学过的面积单位显然不合适,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
二、探索交流、引入新课 1唤起回忆,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么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嘛? 学生回忆。
教师向学生说明: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2、利用经验,沟通联系。
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再问:你现在能想象出1公顷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可以同身边具体生活相联系
3、提供实例、充分感知
师:其实1公顷大小的地方,我们还是经常看见的,比如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占地面积就约是1公顷。我们校园整体占地约4公顷。
三、练习巩固 1.学生填写课前问题国家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大约是20()。学生讨论20公顷=()平方米
2、基本练习练习六的2、3题
3、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练习六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c㎡㎡平方米㎡)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课题平方千米的认识 科 目 数学
平方分米d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课 时 一课时 预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2、猜想一下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大约是960万()。
3、导入揭题:我们国家的面积和我们学校的面积相比怎么样?(大很多)它们用的是什么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的世界。(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实例感知
1、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公顷,两个半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再次感受1平方千米人大小)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
三、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
2、练习六的6、7、8 6题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 7题学生研究
8题独立完成后,交流,快速回答。
四、拓展延伸
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一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表示的面积有多大?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内交流)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猜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教学反思
课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习题课 科 目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大小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教具 学具 教学方法 练习法 课 时 一课时 预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从小到大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老师板书)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巩固练习。
(一、)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1)小华身高约140()。
(2)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约是50()。(3)学校体育馆面积占地约6()。(4)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二)1.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边长为()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3.测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做单位。4.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5.1平方千米=()公顷
1公顷=()平方米 16公顷=()平方米
1000公顷=()平方千米 80平方千米=()公顷 4公顷=40000()
三、解决问题。1.一块长方形果园的长是500米,宽是40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红光小学的操场长100米,宽65米,小明绕操场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四篇:感知平方米的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篇一:《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其中一个课时《公顷、平方千米》。
二、教材内容分析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常用的较小的面积单位。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单位面积的认识并不陌生,所以本内容的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上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初步感知公顷、平方米,并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有公顷、平方千米,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平方千米。
五、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⑴提问: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⑵引导:1平方厘米相当于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1平方分米相当于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1平方米相当于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⑶思考:有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二)创设情境。
1、认识公顷。
①观察图片,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单位都是公顷
②初步感知1公顷。
智慧老爷爷: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计算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面积。
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2、认识平方千米。
①初步感知1平方千米。
智慧老爷爷: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计算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面积
得出结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00公顷 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回顾面积单位,巩固面积单位的换算。1平方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篇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马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建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看情境图,(出示淘气和笑笑比较数学书大小的方格),找同学来找一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淘气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6个格子。”笑笑说:“我量的结果是24个格子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因为他们用的格子不一样大,应该统一单位。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师:你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一)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内自学这三个面积单位,要求分别从它们的展示、测量、定义、身边的物体来展示汇报。(出示活动要求)
(二)展示汇报
展示平方厘米:
生1:今天由我们小组来为大家汇报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我来展示。
生2:我来量一量。
生3:我来写定义。
生4:我来找一找。
生1:请大家看,我手上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生2:请大家看我测量,这个小正方形四条边的边长都是1厘米,所 以他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3: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cm2.生4:我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谁还能找一找。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的汇报与上相同。
(三)探究质疑,教师指导
我们分别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并且对它们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会运用它。比如,测量操场的面积要用——(生:平方米),测量数学书的面积要用——(生:平方分米),测量橡皮的面积要用——(生:平方厘米),你们真棒!
三、检测反馈
练习一:填空题
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用字母表示为()。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用字母表示为1m2.练习二:画图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来看练一练的第2题,找同学来读题。生:自行在数学书上画图。
议一议: 1平方厘米和 1 厘米有什么不同? 练习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枝圆珠笔长约 15()(2)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 54()
(3)课桌面的面积约是 40()
(4)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 80()
(5)一根跳绳长约2()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m2)。2)。2)。1cm 1dm 篇三: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导学案》附后
《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程勇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内容: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两数和的平方》。
解析:
“两数和的平方”是继“平方差公式”后的另一个重要公式,是因式分解、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一节教材安排两课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实际,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 第二课时——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今天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通过几何拼图,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建模思想;从公式的探究、推导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探究方法。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以及简便方法巧算的意识。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感受利用归纳、数形结
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在探索公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而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我班学生从七年级以来,我即采用“3· 6·1”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导学,他们养成了比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有一定的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由此我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平方差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归能力。但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1)符号的错误:如(a?b)2=a2?2ab?b2或(?a?b)2=a2?2ab?b2(2)系数不平方的错误:如(2a?b)2=2a2+4ab+b2(3)系数漏乘的错误:如(2a?b)2=4a2+2ab+b2(4)公式运用错误:如(a?b)2=a2+b2,(a?b)2=a2-b2 其原因是学生只了解公式的表面形式,而未真正掌握公式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探索过程,去自主探索、归纳得出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为了更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先通过几何背景拼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公式,再利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内化新知。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故我采用了我校的“3· 6·1”教学模式,采用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导,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点拔。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
律,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
五、教学条件支持
1、教具:学案、课件、教材、边长分别为a和b的正方形纸片以及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各2块。
2、提前一天,将学案中的“自学尝试”部分发给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此部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3 ;上课前五分钟,10 将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发给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6。10
3、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我将全班学生按3:6:1确定为优生、中生、学困生,然后按比例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
第五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
1.教学内容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点分析
4.教学难点分析
5.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学活动一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二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环节二:(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学活动一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二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环节三:(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学活动一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二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6.教学资源参考
教学资源一
教学资源二
教学资源三
教学资源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