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3.使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魅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早就听说咱班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口算小能手,老师不信,特意找了几道题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敢不敢接受挑战。师课件出示:1+3= 1+3+5= 1+3+5+7=
师:咱班的同学果然名不虚传,那如果我加大难度呢?你还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吗?
师课件出示:1+3+5+7+9+11+13=
师:那像这样的题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说出答案呢?平时你们如果遇到很难理解的题老师一般会建议你怎么做?
(借助图形。)
师:是的,有的时候借助图形可以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那像这样的求多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能不能利用图形来解决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们先看两个加数的,(板书1+3)我们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再拿出3个小正方形,(师板贴)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正好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师:那这个大正方形和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生1: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2: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2²,也就是大正方形边数的平方 师适时引导:1在图形中的哪?3呢?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1+3的和,每行有2个,一共有2行,所以1+3的和还可以算成2²。(板书2²)师:那1+3+5这道题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图形去验证一下它的结果?拿出学具袋,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生小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我们发现1个红色,3个黄色,5个绿色的小正方形正好也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三行三列,也就是3×3,也是3²,所以我们发现1+3+5=3²。)
师:我把这一组同学的想法还原在黑板上,(师板贴),那请同学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两组数与形,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我发现算式的结果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师:你们认为呢?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也就是你们认为1+3+5+7= 1+3+5+7+9=
师:那像你们所说的,加数有几个,和就是几的平方?那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所有的算式都可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吗?(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是连续的奇数相加)
师:而且前提是一定要从几开始?(从1开始)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借助图形来看一下。(师课件演示)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就验证了我们刚才总结的结论是正确的,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列每行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那我们再次回到难倒你们的那道题,看你们现在的速度是不是提高了?
师课件再次出示: 1+3+5+7+9+11+13= 1+3+5+7+9+11+13+15=
=9²
师:看来像这样的题真的是难不倒你们了,那老师加大一下难度。师课件出示: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说明理由。
师:咱班的同学真了不起,现在不仅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算式计算的很快,稍微变化一点也同样难不倒你们。怎么样,孩子们,借助图形去解决复杂数的计算问题,这种方法怎么样?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来思考更容易。(师板书思考)那计算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思考,图形的问题是不是同样也蕴含着数的规律呢?咱们一起来看。师课件出示108页做一做第二题。
师:请孩子们认真观察和思考,上面的图形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生1:红色每增加一个,蓝色就增加两个
生2:每个图形左右两边的3个蓝色小正方形都是固定不变的。师请生上台指一指。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 生在作业本上写,师指名回答,课件展示 师请生说明理由,并做课件展示分析。
师:也就是说,要想求蓝色个数,就可以用红色个数×2+6,所以即使个数很多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很快的算出,看来图形问题同样也蕴含着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师:其实数和形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有的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师课件出示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生1:有几个圆圈下面的数字就是几 生2:第几个图形就有几行 生3:……
师:照你们找到的规律,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的图和数你们能找到吗?(生在本子上画一画)生上台展示,师课件演示
师:那如果不让你们画图,这样排列下去,第10个数是多少?(生动笔算)师课件演示
师:咱们回过头看,像1、3、6、10、15……这样的数,用图形来表示的话都可以排成一个三角形,在数学上,我们叫这样的数为三角形数,那请你们思考,黑板上的这几个数,你们能不能尝试着也给它起个名字?(正方形数)
师:是的,像1、4、9、16,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就称之为正方形数,那请你们想一想,16的下一个正方形数是多少?(25)
四、课堂小结,完善知识。
师:看来数和形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很多数形结合的例子。师课件演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数与形,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
师:同学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老师非常开心,最后老师还有一句话想要送给你们。师课件出示: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华罗庚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先“数”后“形”,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整个教学思路个人觉得还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我向学生提问:“观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的规律。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但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了一点。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
《数与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内容《数与形》。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数与形思想就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的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体验、总结与自觉应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三个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个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1,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按顺序相加和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的计算,还可以有着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加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两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最终得到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这个环节,通过将加数转化为形,探究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图形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的优越性。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108页做一做第二题,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有的图形问题中蕴含着数的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可以清晰的解决图形问题,体验计算解决图形问题的优越性。
第三个环节数形结合,突显有趣。在这一环节中,有练习二十二第二题的教学,还有对例1的回顾。借助三角形数、正方形数这些特殊的数与特殊的形,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数与形之间有趣的联系,感受到数形之间结合与变化的魅力。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在练习二十二第二题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画和填写第四、五、六个图和数。在画图和填数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数与排列成三角形之间的规律。
本节课我立足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亲历层层递进的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体验优势,激发欲望,感受魅力。以上是我对数与形教学的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教学ppt。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小正方形。仔细观察比前一个小正方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 生:3个。
师:继续观察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多了几个小正方形呢? 生:5个。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第4幅是什么样子呢?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研究。
活动建议:
1、小组成员相互说一说,再用学具摆一摆第四幅图的样子。
2、仔细观察这些图,还有什么发现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补充说明:在白纸上摆放,一边摆一边把它贴在上面,便于展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研究学习。展示结果:①有颜色区分 ②无颜色区分
两种不同的,都用了16个小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好一些呢?哪里好了? 生:第2个好,可以清楚的看出每次加了几个小正方形。一共加了几次。
师: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次添加上去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那每一次添加上去的小正方形在哪里呢?谁来指一指。学生上台展演。
师:每一次添加的小正方形,就在这样的一个挨着一个的L形中,你们认可这幅图额好处了吗? 师展示第4幅图。师:那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了,刚才第4幅图你们怎么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16个小正方形呢?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生:每次都加两个边长,每次增加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会增加2。
师: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第4幅图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3+5+7 师,可是这幅图还没有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一个式子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第1幅图有1个,第2幅图加了3个,第3幅图加了5个,第4幅图应该加7个。
师:第1幅图是1个,第2幅图是1+3,第3幅图是1+3+5,由此你想到的是第4幅图是1+3+5+7个。
师:这个同学找到了这组图形的规律,于是按照这个规律想到了这个式子,从而想到第4幅图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应该是16个。其他同学,你还有其他方法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吗? 生:第,1幅图的边长是1,第2幅图的边长是3,第3幅图形的边长是3,第4幅图的边长是4,以此类推。
22师:第1幅图的小正方形个数可以想成1,第2幅图的小正方形个数可以想成2,第3幅图的小正方22形个数可以想成3,第4幅图的小正方形个数可以想成4。他又从另外的角度找到了规律,从而找到2了小正方形的个数是4。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同一组图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得到了不同的规律。无论哪一个规律,我们都找到了小正方形的个数,他们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等于号。
2师:1+3+5+7为什么就可以写成4呢?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图形在来理解一下,1、3、5、7这4个数都在图中的哪里?谁来找一找。学生上台展演。PPT出示1、3、5、7.师:1+3+5+7个小正方形,就可以摆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正方形? 生:可以摆成边长是4的大正方形。
22师:所以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可以用4×4来表示,也就是4。由此我们得出1+3+5+7=4。借助于图形来理解这个等式是不是就容易多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第3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会用这种式子表示吗?
2生:1+3+5=3。
2师:1、3、5这三个加数在图中哪里呢?为什么1+3+5可以写成3呢?谁来说一说。学生上台展演。
师:非常好,用1+3+5个小正方形就可以排成一个边长是3的大正方形。由此小正方形的个数还可2以用3来表示。那第2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你还会用这个式子来表示吗?
2生:1+3=2。
师:第1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呢?
2生:1=1。师板书
师:想一想,第5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比第4幅图增加几个小正方形? 生:9个。师: 1+3+5+7+9,那这第9个应该添在图中的哪部分?谁来指一指?那继续想一想这时候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正方形呢?
生:会变成边长是5的大正方形。
2师:由此小正方形的个数还可以用5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2生:1+3+5+7+9=5。
师:这样的数字你还会继续往下写吗?还能写出多少个?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①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拼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和就是几的平方。②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首尾两个加数的中位数的平方。③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注意: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
师: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拼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和就是几的平方。(边总结边板书)
你能挑一个式子来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吗?
师:刚才我们是借助什么来找到这几个式子的规律的?(图形)
那就说数字和图形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板书数 形)图形之中是不是会蕴含着数字的规律,而这些数字的规律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图形来理解呢?这个规律你掌握了吗?那我们来一起试试吧。
三、练习出示 1、1+3+5+7+9+11+13=()2、1+3+5+7+9+11+13+15+17+19=()
23、_________________=11 师:你能说说第3题你怎么做的?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相加到19就是10的平方,就是有10个连续奇数相加。再往下加到21,就是11个加数,结果就是11的平方。看来这个规律大家都掌握了。那我们来个稍难一点的。出示 1、1+3+5+7+3+1=()2、1+3+5+7+9+11+13+11+9+7+5+3+1=()师:你是怎么做的?
生:①先将式子看成两部分1+3+5+7+9+11+13和1+3+5+7+9+11相加的和,按照规律将式22子写成7和6再相加。
②将式子拆成三段1+3+5+7+9+11和11+9+7+5+3+1还有13,1+3+5+7+9+11就是6的平方,有两个6的平方再加一个13。
师:看来我们总结的规律大家都掌握了,看来我们在借助形来研究这些数的过程中发现,4个小正方形可以排成一个正方形,9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排成一个正方形,16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排成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由于数量为1、4、9、16、25的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些数也叫做“正方形数”。也可以叫做“平方数”。25的下一个正方形数是几?再往后还能找到很多正方形数吧。其实数和形还有很多的奥秘,他们之间处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所以在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数形结合的例子,你在学习哪些知识的时候用到过数形结合的例子? 学生回顾。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师:有些同学已经想不起来了,那我们一起回顾下吧。(实物图,线段图)通过回顾,你们是不是能够回忆起我们之前的学习中要经常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呀?你觉得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更清晰的理解问题,更加的一目了然,理解的快)正因为数形结合能帮助你们更好的理解题意,有这么好的优势。所以我们会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经常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那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板书数与形)
四、总结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将问题变直观、简单,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板书:
数 与 形
1=1
1+3=2
2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1+3+5=3
2就能拼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1+3+5+7=4
2和就是几的平方 1+3+5+7+9=5
第五篇: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刚刚接触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感觉很抽象。因为平时我自己就不太会辨别方向,给别人指方向也只知道说向左或者向右,向左拐、向右拐,但在新课程培训中听了一节示范课之后,我又感觉这一单元的内容很有意思,不再那么深奥。在查阅了教学参考和教案辅导之后,我确定了教学思路:
1、设问引入,引起学生兴趣。
“你知道什么是定向运动吗”然后讲述最近电视中经常播放的一个关于定向运动的节目:两个小组要一起出发到达指定目的地,但沿途必须经过某些站点,而且要从前一站点取得到下一站点的指示,直到终点,看那个小组的行动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利者!从这个讲述中引出定向运动的概念: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这项体育活动和我军官兵非常熟悉的军事训练科目“利用地图按方位角行进”非常相似。
(1)了解定向运动的产生。定向运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诞生于北欧。早年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阔而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森林,其中还散布着无数的湖泊,城镇和村庄稀疏地点缀在其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需要穿越人迹罕到的森林,行走在时隐时现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地图和指南针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茫茫的林海中。
(2)定向运动的发展不少国家的军队发现,如果他们不具备在山林中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军事任务,因此,军人不知不觉中成为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定向运动能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与定向运动自身的特点有关。它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人的智力和体能水平。平民百姓也发现,这项运动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需要在经费、器材等方面进行很大的投入有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地图就可以开展此项运动。
2、观察主题图,结合定向运动的知识,描述这个图中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在参加这场公园定向越野赛。小组内描述一下比赛路线,从而感受到这项运动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且思考如何确定个检查点的位置?
投影出示例1,确定八个方向,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叙1号检查站的位置,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想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必须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小组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答案:①东偏北30。②被偏东60。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合适呢?最后明确:两种结果都正确,在生活中一般先说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这样,1号检查点的方向说成“东偏北30。”比较合适。接着我一起讲解了例2,处理了课后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发现还要用到量角器,来量脚的度数。
经过讲解和联系后,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把学习位置与方向限制在课堂上,还是缺乏实践,不利于加深记忆。所以经过考虑,我决定把这个综合练习放到操场上进行,同学们一听到操场上做练习,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开始之前先要强调纪律,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后,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小红灯笼,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讲解游戏规则:一组负责藏灯笼,并在起始位置说出
xiaoxue.xuekeedu.com
灯笼的方向与距离,二组按一组说出的方向和距离去寻找,找到之后一组再说出下一处隐藏点的位置,二组全部找到以后,还要说出回到起始点的方向与距离;然后轮换再做,其中我认为也比较重要的是,每组的组长要安排组员轮流说一次。经过这一次的练习,我发现在以后的学习里,只要是有“位置与方向”一类的题目,学生都特别有兴趣,而且掌握得很牢固。
经过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我感觉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实践于生活,学生是生动的个体,在合作活动中更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互相补充,最后达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