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共5篇)

时间:2019-05-13 00:3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

伟江中学:蒋道生

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版九语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丰富作品内涵,形成自己对作品独有的感受和评价。从这点出发,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能形成在写作练习中运用其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准备:课件。有关内容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

(与学生一起来讨论制定,写在黑板的左上角或叫学生写在课文题目的上方)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查资料,课上由学生先讲,让后老师作适当补充也可制作幻灯片)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三、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阅读后一起合作概括)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本文共个62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5):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6-60):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61-62):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2)结构图:

┏开端 →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

┃发展 → 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百合花

┣ 纯真高洁之花

┃高潮 →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 →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四、问题探究(先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1、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2、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明确】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明确】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3、写作特点分析(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结)【明确】

(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本文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精心和细致描绘虽然平凡但就只有特征性的生活画面来提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2)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刻画了小通讯员动的形象。(3)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

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文章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

4.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出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和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五、小结(简析标题的含义)

1、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目,有什么寓意?

【明确】“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茅盾语)的风格。

2、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四。

2、写一片段,通过对某人心理描写来展现他的形象。板书设计:

百合花 茹志鹃

百合花 清丽 纯洁 高雅

新媳妇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人性美 性格美

教学反思:

为了上好《百合花》这篇文章,我认真阅读了茹志娟的这篇小说,它清新、俊逸的风格深深感染了我。课前我认真制定了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百合花》是茹志娟小说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集中,文字晓畅,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较容易把握,但篇幅却很长,在课文中占了12面,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教案时我做了取舍,把教学目标放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上。而要分析标题的含义,自然涉及到人物及作品主题。所以我让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故事情节,并勾画出写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语句。在读完课文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品读鉴赏描写人物的重点语句,利用在《故乡》一课中学到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百合花被子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样一来文章标题的含义学生就会明白。但由于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导致一节课的目标任务没有充分完成。课堂效果不是那么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我想以后遇到长篇幅的课文时该如何把握对我应该有所提示吧。

第二篇:【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百合花》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第四单元15百合花

教师寄语: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学习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难点)

3、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预习任务:

1、速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2、掌握下列词语及字音

撂()讷讷()忸怩()憨憨()执拗()髻()尴尬()讪讪()瞅()挟()嬷嬷()砦()虔诚()磕磕绊绊()

3、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整体感知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部分、开端

二部分、发展

三部分、高潮

四部分、结局

三、合作探究

理解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

请学生朗读95页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96页“刚出门~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同乡)的内容。再请学生复述被子的最后结局。

总结:A/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被子与人物性格关系。

提问: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各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或补充。

四、活动延伸

(一)分组思考问题: ”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小通讯员的性格。

由四大部分的情节入手。迅速浏览课文,归纳概括,然后交流。

1看”带路“的情节,即课文5节~”这都怪我了“

小通讯员的性格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塑造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借被“的情节中,文章是怎样塑造小通讯员的形象的?

3”牺牲/献被“的情节中,表现了小通讯员怎样的精神境界?

4新媳妇献百合花的被子,明显是与百合花有关的,但小通讯员与百合花有关吗?

5那么,百合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寓意?

(二)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作用:

五、课堂小节

1、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2、百合花为题的寓意和小说主题的概括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六、达标测评

阅读“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回答:

1、《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是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2、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3、写出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

4、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5、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百合花》专题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的注音、组词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执拗(niù)

山坳(ào)

黑黝黝(yǒu)

B、枢(shū)纽

呕(ōu)歌

殴(ǒu)打

C.裸(luǒ)露

一棵(kē)树

一颗(kē)心

D、分辨(biàn)

花瓣(bàn)

辫(biàn)子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 小心翼翼 气势凶凶 B.发髻 日溢丰富 张皇失措

C.棉絮平淡无其 义愤填膺 D.篝火 流水淙淙 起早熬夜

3、下列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

B.“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公园里到处是游玩的人,天黑了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问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D.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当代著名女作家________创作的《百合花》,这篇小说构思巧妙以_____________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_______________,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5、“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①,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作法而②,以后是对小同乡③,“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④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6、“战争”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伊拉克”的战火,“中东”的硝烟,“巴以”的冲突,“中日”关系的多变,这些事件又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同学探讨当代中学生该如何看待“战争”,并将自己的认识或感想写下来。

二、阅读《盖不完的房子》,回答问题

爷爷忙碌了半生才盖起三间土屋。土屋是用坯盖成的。先把麦草轧成一段段的,每段大约有15公分长,掺到黄土里和成泥,用20公分宽40公分长的木板模具,拓成坯子,晒干后用它砌墙,上面砌成脊形,横上檩子,铺上高粱杆,抹上一层厚厚的泥,上面再苫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一所上墙草屋就建成了。

住这样的土屋是很麻烦的,每年秋天都要用碎麦草掺黄土和的泥抹一遍墙,一来可防止微小的空隙透风,冬天不保暖;二来防止明年春天和夏天雨水冲洗。如果墙外的泥被冲掉,就要危及里面的坯,那样房子就没有寿命了。

爷爷把一家人搬进草房之后,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了花。那年月能住上这么好的草房,是值得老邻们羡慕的。爷爷常说:“这房子啊,够我住一辈子了,就在这养老了。”

等爸爸到了中年的时候,把草房扒倒盖起了砖瓦结构的北京平房,窗户比以前宽阔明亮了,还装上了暖气。一家人更是喜上眉梢。爷爷也住进来了,却看不出他有多么高兴,扒房子的时候,爷爷没有阻拦,只坐在一旁叹着气说:“好好的房子,说扒就扒了。我本来是想在这儿养老的。”

当老屋完全消失,红砖墙砌起来的时候,爷爷流下了眼泪:“我大半辈子的辛苦,说没就没了,真舍不得呀!”爸爸劝爷爷说:“您老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住住好房子,这回不再扒了,住两辈子也没问题。”

等儿子长大的时候,这所砖瓦结构的老屋还是扒掉了,盖起了三间小独楼。爷爷住进楼房里笑得胡子在颤抖,眼里流着泪,不再表白自己的感受。爸爸一边说楼房就是比平房气派,可

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那所平房不见了,那是他半生的劳动所得啊!那么好的房子说扒就扒了,他总觉得这辈子一点成就都没有了。

儿子看着用自己心血盖成的独楼,欣慰地说:“咱们家祖祖辈辈,到了我这儿才活出点人样来。这楼,再住几辈子都没问题。往后,子子孙孙再不用盖房子了。”孙子在一旁接着说:“我才不稀罕。等我长大了,要扒掉它,再盖一个比它还高还大还漂亮的楼。”“你敢,我打断你的腿。”儿子发火了,“这可是我半生心血,你敢给我毁了!”孙子吓了一跳,急忙躲到了一边去。他现在年龄还小,谁能保证他不扒掉这幢楼再建新楼呢!

爷爷在临死的时候,终于悟透一个道理: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房子是盖不完的。

1.给加粗字注音。

掺()苫()檩()

2.土屋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要用碎麦草掺黄土和的泥抹一遍墙?”(不超过五个字)

3.爷爷、爸爸、儿子对扒掉自己盖的房子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4.画线处爷爷的两次流泪,心情是否相同?

5.孙子长大后,会不会扒掉这幢楼再建新楼呢?为什么?

三、创新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常会做了这样那样的事之后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触,请以“

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适当运用对人物的描写方法。500字左右。

第三篇: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李晓艳

一、课题:第四单元复习备课

二、教学目的:

1.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问题。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情感,领悟哲理,懂得体味人生、关爱生命。2.能够复述故事情节,体会语言的运用和写作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五、课型:复习课

六、教学过程: <一>词语拼音

zhàn

bèng

zhù

qiú

qióng(绽)放(迸)溅(伫)立盘(虬)卧龙仙露(琼)浆

训诫(jiâ)瘦骨嶙峋(lín xún)啜泣(chuî)纳罕(nà hǎn)头晕目眩(xuàn)

收敛(liǎn)聒聒(guō)

宽恕(shù)

卑微(bēi)

响彻(châ)

一丝不苟(gǒu)凝成(níng)喧腾(xuān)一瞬间(shùn)隐秘(mì)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知困,然后能自强也(qiǎng)《兑命》曰:“学学半”(yuâ)(xiào)(xuã)<二>重点文言词语理解

虽:即使。弗:不。其:代词,指嘉肴。善:好处。然后:这样以后。故:因此。长:促进。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虽古:即使。今:虽然。2.不知其旨也。旨古:甘美。今:意义。3.虽有至道。至古:好到极点。今:到。

4.教然后只困。困古:不通,理解不了。今:困难。5.教学相长也。长古:促进。今:增长。<三>文学常识。

①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红豆》等。②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主要作品有《宇宙间》《可怜的动物》《心理学的故事》等。

③小思,本名卢玮銮,笔名明川。原籍广东。著有《日影行》《承教小记》《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步》等。

席慕容,台湾画家、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同心集》《写给幸福》等。④王家新,当代诗人。诗集《纪念》《游动的悬崖》等。⑤《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等四十九篇。《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述。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所述的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四>课文内容把握。

本单元课文关注人生,关注自然,也关注社会生活。①《紫藤萝瀑布》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永恒。②《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学会克服困难。

③《短文两篇》让我们常思人生价值,积极面对生活与人生。④《在山的那边》让我们坚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念。⑤《虽有嘉肴》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五>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艺术技巧

1.拟人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也就是人格化。作用表意丰富感情色彩鲜明描写形象生动。2.借景抒情,含蓄的表达情感。

3.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过渡自然,使文章的主题突出、深化。

4.以小见大,富含哲理。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里,其中“小”即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

5.欲扬先抑,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与病弱,又是一抑。6.象征,“海”“山”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六>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①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

②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

③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七>典型例题

(2010 四川成都中考题)根据语境,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D)A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xuàn);我听见有人啜(chuî)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B.曾鲜(xiǎn)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鞠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赵州桥结构匀称(chân)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jiã)难作者,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jiáo)消化。

(2011 湖北黄冈)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

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峻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体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摘自冰心的《谈生命》)

16.选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她写出了文坛瞩目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本诗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三个方丽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9 贵州铜仁)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选贤与能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分)译文: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分)译文:

13.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

----------------------------

----------------------------

----------------------------

<八>配套练习 第四单元检测题

(45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诋(dǐ)毁地壳(kã)蝉(chán)鸣海潮(cháo)B.铁(tiě)青回旋(xuán)扎(zhā)根奔(bēn)跑 C.条幅(fú)喧(xuān)腾攀(pān)登渲(xuàn)染

D.漫(màn)湿峻(jùn)岭树梢(shāo)曾(cãnɡ)经 2.下面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颤抖凝成耸立心惊肉跳 B.海潮啜泣屡次小心翼翼 C.收敛宽恕迸溅一丝不苟 D.漫湿依傍遗憾瘦骨粼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今天全班同学欢聚一堂,庆祝我13岁诞辰。B.经过近几天的集中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知识。

C.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D.王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4.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信任是友谊之蜜的花朵,理解是心灵的桥梁。②羡慕不是奋斗的同义词,不是的代名词。A.酝酿沟通追求盲从 B.酿造交流盲从追求 C.酝酿交流嫉妒竞争 D.酿造沟通嫉妒竞争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B.“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C.“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D.“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走一步,再走一步》:撷取生活中亲历的一件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只要把大困难分解开来,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胜利。B.《在山的那边》:“山”和“海”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大海象征困难,群山象征一个个理想,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C.《贝壳》:由小小的贝壳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文眼是“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D.《紫藤萝瀑布》:借对一树茂盛的紫藤萝花的描写,启示人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中航行。7.古诗默写。(6分)(1)常记溪亭日暮。(2),似曾相识燕归来。(3)《观书有感》哲理句:?。(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比喻句:。8综合性学习。(8分,每小空2分)(1)刚上七年级的你肯定富有想象力吧,下面请你从例句之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1个,发挥想象力,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2)班级组织了“成长的烦恼”的主题班会,请你也来参加。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3)说一说你自己的烦恼。烦恼:原因分析: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7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释义。(8分)(1)弗食,不知其旨也()(2)教学相长()(3)虽有至道()(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11.选文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2.上面的文字在表现父亲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描写“我”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13.当“我”走下悬崖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请问“成就感”指的是什么?(3分)14.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22分)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蜇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15.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6分,每小题3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16.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8分,每小题4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17.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4分)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4分)

三写作(18)题目:----的我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诚实的我、幸福的我;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200字。

第四篇: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曾经”为什么呢?现在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息。)

指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知道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助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

(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对比。

看到如此的情景,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3、4个)(3)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板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三)、课外延伸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四)、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板书设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4.引读2.3自然段。

二、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

(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三、组内交流讨论

“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 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 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 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⑸ 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 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 节约每一张纸。

② 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 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 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四、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第二、三课时 指导习作

第五篇:四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主备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单元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2课时

《小英雄雨来》1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1课时 《语文园地四》4课时

夜 莺 的 歌 声

【教材分析】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时,适宜以“夜莺的歌声”作切入点,引导学生作自主性研究阅读,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屑、挺、拧、蘑、鬼、呻、吟、宛”8个生字,会写“削、喂、哨、挺、斯”等14个生字,懂得“呻吟、宛转、耷拉、轻蔑、以防万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2、教师抄出课文生词及重点句(或制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夜莺吗?有没有听过它的叫声?(学生自由发言)

2、师导入:其实夜莺的歌声很好听!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3、质疑过渡: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写的内容不是介绍夜莺这种鸟儿,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自主阅读,能使学生阅读的注意力更集中。)

二、学生自主读文

提出要求:读准确、流畅,标出自然段,想想故事主要写什么。

三、检查自学,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2、小组内轮流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正音,并交流共同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么事?(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4、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5、默读课文,看看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个词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6、交流归纳: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设计意图:本课篇幅较长,适宜学生分组交流,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快地抓住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四、合作读文,交流感悟

1、师: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课堂交流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提问

1、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的歌声”在本课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小孩利用夜莺的歌声来传递情报。)

2、质疑过渡:小“夜莺”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读读课文。

二、深入读文,感悟体会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的歌声?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分别出示三处写夜莺歌声的段落,随机指导感悟:

出示:第⑴处—第2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① 这段话描述了什么情景?

② 联系第1、3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等词句,体会小孩唱得起劲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注意,才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表现出勇敢。)

③ 仔细读小孩和军官的对话,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孩在和敌人巧妙周旋?指名两学生分角色读这段对话,再交流体会。

(抓住“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快活的蓝眼睛”、“学杜鹃叫”、“夜莺到是只有我一个”、“不慌不忙地回答”、“野兽来了”、“很有信心地回答”等词句,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孩子与敌人巧妙地周旋:表面装傻,实际言语讽刺敌人、迷惑敌人相信他。)

④ 这部分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小孩的机智,在与军官巧妙地周旋?

(同以上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第一部分最后5个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意思。)

出示第⑵处—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① 这里描述的“夜莺的歌声”写的是什么情景?(传递情报)

② 自读这部分课文,具体说说小孩是怎样传递情报的?

③ 同桌一起读第二部分课文。

出示第⑶处—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 你读懂了什么?从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小孩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才能更好地迷惑敌人。)

② 这两段话和前面哪部分课文相似?分男女生对比读前三段和这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小孩唱歌实际是在放哨。)

3、从小孩的言行,你能想到什么词来赞扬他吗?(机智、勇敢。)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到了什么?

2、你想对文中的“小夜莺”说点什么吗?动笔写一写。

四、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体会。

2、课后小练笔。板书设计:

诱敌入林

13、夜莺的歌声

歌声传信

机智

勇敢

爱国

密林灭敌

再站岗哨

14*

小 英 雄 雨 来

【教材简析】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有改动。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课文共有六个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夜莺的歌声》一课,让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儿童,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的小英雄。(板书:小英雄雨来)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初读解疑

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同桌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指名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四、研讨品读

1.激趣: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明白了。只是,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出示问题: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为什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想全面了再回答好吗?如果有必要,小组内进行讨论。

①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②全班讨论,结合朗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老师着重点拨:

巧妙地帮助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自身特点,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

2.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感动,你们喜欢读它吗?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边读边想边想,圈圈画画,看看文章还有那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体会雨来热爱祖国的品质。

3.指导朗读,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4.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五、拓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了没有?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扮演角色对话)

六、作业

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被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所感动,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位小英雄。课后请大家要以下的作业中任选两项完成。

1.点击“资料袋”,了解战争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的伤害。2.仔细阅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3.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其他小朋友听。4.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望着妈妈笑

雨来上夜校

小英雄雨来

掩护交通员

跟鬼子作斗争 河沿上的枪声 雨来没有死

一 个 中 国 孩 子 的 呼 声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

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设计中,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2、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是震撼人心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在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并随机检查理解生字新词的情况。执行 卓越 蓝盔 凯旋 灵柩 手腕 硕士

永驻 弥漫 硝烟 威胁 呼吁 妻子 注意指导:鲜血(xuè)凝固的血(xiě)的读音

3、复习书信的格式,了解课文的文体。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决上面同学提出的部分问题。

三、作业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3、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⑴ 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做如下的导学: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平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的向往。

②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⑵ 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⑶ 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做如下引导:

①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1、爸爸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读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16*

和 我 们 一 样 享 受 春 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能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各种各样的读体现了教师的独具匠心,巧妙的引读更能提升读的质量,使“悟”得到升华。

以体现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教学中以“情”为主线,从“铺垫激情—理解悟情—诵读入情—拓展抒情”步步生情,强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以练代讲,练中提高,通过反复地有感情朗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创造性地模仿练习达到感情的进一步升华。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抓关键词,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春天”一词。

2.看到“春天”这个词,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你喜欢做什么?

3.看来同学们很会享受春天。老师也很喜欢美丽的春天。我这里有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小诗,你们想听吗?出示,教师朗读:

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

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 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过渡:同学们,春天如此美好,但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像我们一样享受这美好的春天,享受这灿烂的生活。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共同寻找答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在每小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2.指名逐节朗读,检查字音,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过渡: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老师刚才出示的那首小诗,就是从这首诗中截取出来的。你们想再读读吗?

2.生读。

3.课文中这些美丽的景象不在了,为什么呢?是什么破坏了这景象的美好?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1—4节,读完后和你的同桌交流看法。

4.汇报交流。5.引读:

是啊,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 ——生答:海鸥的乐园

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使金黄色的沙漠再也不是 ——生答: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频频发射的导弹使蓝得发黑的夜空再也不属于 ——生答:星星和月亮

散落着的地雷碎片使绿茵茵的草地再也不会 ——生答: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6.说战争。

过渡:找到了,我们找到了答案。是战争让春天失去美好,是战争不让所有的人享受春天。其实,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远不止这些,谁能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战争带给我们的伤害。

(1)生说。

(2)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出示战争带给人类巨大伤害的一组数据。提问:这些鲜红的数据有没有刺痛你的眼睛?此时,你想说什么?

(3)继续出示一组战争图片,描述:这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她的身边是死去亲人的尸体;他痛苦地呻吟着,腿已被炮弹炸断;她遍体鳞伤,已经再也听不到亲人的呼唤;她握着仅有的一块干粮,双眼充满了恐惧;母亲领着三个孩子逃离家园,身后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4)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5)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因此,诗人发自内心深处大喊: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中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前四节诗,然后在小组里议一议。

(6)汇报交流。7.引读:

同学们,当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我们不禁要问 ——生答: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蜥蜴和甲虫的梦幻,我们大声地问——生答: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频频发射的导弹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我们重重地问——生答: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散落着的地雷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我们痛心地问——生答:这究竟是为什么?

8.全班合作诵读1—4节。(女生读每小节的前两行,男生读三、四行,全班齐读最后一行。)

9.做小诗人,在书的空白处仿写诗句。

四、突破中心 升华情感

1.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你最希望什么?

2.是啊,这是你们的心声,也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的心声,让我们大声说出我们的心声吧!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他们的要求苛刻吗?不,仅仅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仅仅是一间洁白的教室,你还希望、祈盼他们拥有什么?生自由答。

3.当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祈盼,实现的那一天,(引读)蔚蓝色的大海,一定是——生答:海鸥的乐园;

金黄色的沙漠,一定是——生答: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生答:星星和月亮; 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生答:-欢乐的足球。

4.相信有了这么多人美好的祝愿,总有一天,这些战争中的孩子会和我们一样享受着春天。(板书:“和我们一样”)齐读课题。

5.你还希望“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难道仅仅是战争中的人吗? 6.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其实就是享受什么?(生自由回答),引导归纳:享受春天也就是——享受和平(板书)(齐读)

7.让我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大声地、尽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一起为世界和平而呼吁吧!我们可以为和平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六、布置作业:

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把感想写下来。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享受春天——享受和平语 文 园 地 四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2、搜集新闻。【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口语交际

一、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生说)

小结: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

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二、前期准备

1、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⑴ 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⑵ 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⑶ 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⑷ 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⑸ 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2、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3、学生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三、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每个版块的三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5、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四、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作

一、触景生情

1、引导看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2、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口头表达

1、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⑴ 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⑵ 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⑶ 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⑷ 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学生习作,教师指导部分学生

四、修改作文

1、找一名同学读文,共同评价。(内容、条理、语句等)

2、根据评价的要求自己修改。

五、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 四 课 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4、教师听写词语。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

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下载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百合花》教学设计 语文版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本小说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写一篇游记或参观访问记 一、教学要求 1.编写作文提纲。 2.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或参观访问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把印象深的部分写具体。注意各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语文是九年级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欢迎阅......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 元 (章) 教 学 设 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 单元(章) 第四单元 总课时数制 定 教 学 目 标 的 依 据教 材 分 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整合单元目标,加强导学功能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简单的相加之和。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对教学活动的简洁、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12、姥姥 的剪纸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4.体会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