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教学设计题目
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教学设计题目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2 My Schoolbag PartA
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4 My Home PartA
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PartB
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1 Our School PartA
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6 At A Farm PartA
6.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1 My New Teachers PartA
7.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4What Can You Do? PartB
8.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5 My New Room PartA
9.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A
10.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4 What Are You Doing? PartB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5、6、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文,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采用()表现手法,用词语言(),通过()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道理或抒发(表达)了()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或阅读、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等标点符号。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事实。通过观察、讨论和回忆等形式发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第三种出题角度
第三种出题角度:教学重点、难点,一般出在第二题。1.识字、阅读课:
重点:掌握...字、词,掌握...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知识与技能目标)难点:能够运用...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写作课: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实情感等
四、第四种出题角度
设计教学过程,此角度包括5、6、7、8种角度,分别是设计导入及理由、设计课题提问及理由、设计三道题及理由和设计板书及理由。一般出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主要以阅读和识字课型出现。
教学过程(答题模板)
(一)导入过程(设计导入+意图)教师使用(XX)等方法向学生播放视频故事(或图片)或游戏的方式,向学生提出XX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XX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XX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二)新课讲授
此部分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讲授,也就是三读课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读课文,再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2)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如笔顺)。
(3)疏通文章大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1)本文讲述了...事?或作者写了...人?或看了...景物? 2)并总结文章段落大意:...。2.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确定文章运用。。写作手法。(2)运用小组讨论分方式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确定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事: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人:从...方面描写人物形象,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景:通过对某景物...方面的描写,揭示...人生哲理。
2)此问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回答。如:文章分几部分描写(人、事、景),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结论:本文运用了。。手法描写人物性格特点(揭示。。道理。3.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者角色扮演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提出问题: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怎样的道理)?(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总结,得出。。道理。(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设置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利用文中。修辞手法造句,并去练习描写其他(同类)相关事物(也可以介绍其他相关课外知识),以达到巩固提高、深化理解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意图:总结中心思想,领悟所学知识主题,揭示本质)师生共同或(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可以把板书重新总述),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五)布置作业
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布置。说:根据本文内容讲故事给父母或者小伙伴听。
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搜集相关课外材料,下节课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展示。写:仿写相关片段内容,进行练笔。禁忌:留抄写多少遍字词、课文等作业(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第五、六种出题角度
一般出在第三题: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问题,有以下问法 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课堂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作答模板:
设计题目1:用……词语或成语…………造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文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题目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设计意图: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题目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悟出了什么道理?或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道理或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第七种出题角度
这种出题角度是针对写作课的评语的内容,是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出现的题型。主要是针对作文进行书写评语,具体可从内容、结构、句式、语言、字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根据内容自由组合),也可分别从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进行评价,要做到用书面语进行评价。
以上内容是近几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的所有出题角度,考生在领会教学设计的原理后重点放在练习书写上,按照要求进行规范书写,以上几部分内容中教学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同时包含的多种出题角度,因此需要熟练掌握。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设计教学目标类题目答题技巧
教师资格考试设计教学目标类题目答题技
巧
教师资格证题库教师考试备考辅导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综合素质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教师资格考试设计教学目标类题目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一、考情分析
教学设计题是每年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三《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头戏,分值共计65分。教学设计题一般分为三道小题,小题的分值可能会出现变化。第一道小题基本是围绕着所给出的文本写出教学目标,并说出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第二小题,基本是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第三小题是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联系”的题目。这三个题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这类题要求考生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归纳起来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以及教学组织能力等,其中也隐含了对学生语文教学理论的考查,即试题出现的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室上课的总指向,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实施的基本点。
第四篇:小学资格考试 综合题目
一、填空题(20分,每格1分)
1.品德是个人依据___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___心理特征和倾向。
5.惩罚应少用、慎用,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___;(2)___;
(3)___。
4.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___和___两大特点。
6.个性是一个系统,包括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结构和__________结构。
11.小学儿童认知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二个特点,其一是________,其二是_______。
18.个性差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
4.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___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___的特点。
10.小学生的评价受__的态度和评价调节;____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11.在家里被娇生惯养、处境优越的孩子通常自我评价_;而在家庭缺乏地位、不被重视的孩子则自我评价一般_。
4.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被称之为___能力,它又叫做____。
18创造力的三个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光有情感上的体验还不够,必须经过__以形成__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1)___;(2)____;(3)_____;(4)_____。
9.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______、______的良好配合、_____的训练。
11.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学习时,不要把年龄特征与____简单对应。
2.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_______;从_______;由_________。
4.班集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近代以来,随着课程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渐渐形成了课程的一般结构,即____、_____、______。
5.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实现的。
6.小学阶段,教学的任务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1)____、2)______、3)______。
12.一般来说,教学工作的实施,由_、__、__、__几个环节构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13.教师劳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____,面向___,面向_____。”
6.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
1.个性
二、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A 低年级 B 中年级 C 高年级
5.在实施品德教育时,应考虑年龄特点选择教育的起端,年幼学生可选择(),年长学生可选择()。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动机 D 道德行为训练或激发道德情感
8.据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在()。
A 10~13 岁 B 13~15 岁 C 15~18 岁 D 18~22岁
12.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外,还有()。A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B思维迟钝 C不良的行为习惯 D情绪易变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A 师生关系 B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C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韦克思勒 D 吉尔福特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行为方式。
A 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 B 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C 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 自然形成的2.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A想象 B 记忆 C 观察 D 思维推理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A 13% B 3% C 0.3% D 1%
10.勇敢、勤劳和朴素特征,主要属于()。
A 理智 B 气质 C 性格 D 情绪
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特征是()。
A 稳定性 B 可变性 C 稳定性与可变性
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因素
14.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发展的高级形式是
A 同伴 B 同伴团体 C 集体 D 友谊
22.某学生,易冲动,待人热情,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神经系统类型属于
A 兴奋型 B 活泼型 C 安静型 D 弱型
1.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的是:___。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课程计划
6.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
A.少先队活动B.教学活动C.课外活动D.后勤工作
7.目前在世界上采用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
A.分层教学B.小组合作教学C.班级授课制D.个别教学
9.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用得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____。
A.谈话法B.讨论法C.练习法D.讲授法
12.“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是_______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8.第一个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培根 D 昆体良
10.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第五篇:2015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12年下)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1)请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3)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调整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通过以上案例,以及历年考过的真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语文的教学设计题一般有三问。第一问要求我们总结文本特点,第二问要求我们根据文章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第三问则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或者只要求写出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或者新授环节),并要求我们写明这一环节设计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既要想清楚怎么设计,同时又要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下面我们分别来阐述这三问应该怎样作答。
首先,对于第一问,要求我们分析文本特点。对于这一题,就要求我们事先备好课。首先复习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例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这也是在小学文体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方法。第二再次熟悉在不同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例如,记叙类常用的倒叙、插叙;描写类写人时采用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写景时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说明类常用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解释、下定义等,说明顺
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第三,熟悉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联想、象征、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分析文本特点是常用的一些语言。那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格式:
《„„》这篇课文描写了„„;讲述了„„。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和„„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课文通过„„等几个故事或者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式刻画了„„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简洁、得体,凸显人物个性。)课文表达了作者„„。
第二问要求我们拟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首先陈述的是行为目标,而且行为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教学对象就是我们的学生,所以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儿不应该是教师的行为,所以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应该„„”。对于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理论,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对于语文学科,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我们主要陈述的是通过一节课的授课学生能够掌握我们字词,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等;在过程与方面目标中,我们主要陈述的是学生通过某个环节的学习能够学会某些方法的使用,比如说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采用的写作手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我们陈述的主要是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体验到的情感等。那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写作格式: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等生字,能够根据上下文意思理解“„„”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关键句,初步学会„„等修辞手法的使用;理解总分总的写作结构;体会„„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之情,发展„„的情感。
那么对于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的创设,首先需要我们明白,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也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教学难点也会因不同的学生群体而改变,也会因具体的教学条件而改变。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