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

时间:2019-05-13 00: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

第一篇: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教后记

课 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2、朝

3、孰

4、诚(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3、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4、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5、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6、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第二篇:诵读欣赏《关雎》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关雎》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 关雎 教学目标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背诵;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难点: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谈一谈这首诗的结构、内容、主题。由这首透射着激情火花的爱情诗的粗线条赏析引入《关雎》的学习。2 简介文化常识

《诗经》的地位、内容、体系。古诗四步学习法:诵读——译读——赏读——背读 4诵读

(1)欣赏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

(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教师组织] 5译读

(1)对注释合作翻译,再提出重点字词共同解决,最后尝试用散文化的语句解说全诗(2)欣赏和韵的译文

(3)诗歌表现的是一位男子爱慕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昼思夜想,梦中也不能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少女结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4)《关雎》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起兴”。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又有荇菜即得之而“采之”,兴起淑女即得而“友之“。

比兴是《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也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诗歌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复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的展示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6赏读[在比较中赏析] 再次欣赏《我愿意是急流》,思考:

两首诗歌的结构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选取的题材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角度有何异同? 7背读 背诵本诗 背诵与这首诗意境或表现手法相似的诗歌,加深体会

教后记

课 题 呼兰河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读。(一)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布置作业。教后记:

第三篇: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 送 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六、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 教后记: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教后记

第四篇: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课件)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个人的思乡之情 渴望祖国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早日统一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爱国之情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第五篇: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国民党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1972年冬天,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远望。望着望着,他热泪盈眶,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20年的思念,20分钟的创作,成就了一首深深感动中国人的诗,让我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爱人那甜蜜的笑容,故乡那芬芳的回忆。是什么原因让它拥有如此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下载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愁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乡愁》。 2、学习“知人论世、揣摩意象”的学诗方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

    《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能体会烘云托月的手法。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课前学习:收集文学作品中写眼睛的片断,并作简要点评。课堂学习:一、导入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教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

    1.1 乡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2. 教学重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词二首《相见欢》 教学目标:1体会无形情感有形化的表达效果 2.西楼、梧桐意象的把握3.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教学过程:导语: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

    《走近毛泽东》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诗人 领袖 大人物总要经历大风大浪。大事业总会挟带大悲大患。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圈点批注能力; 2.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表达的情感; 3.鉴赏诗词中的佳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