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③思考与练习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
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教学任务: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3、信息技术的应用
4、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
1、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影响,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教学引入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文化成了大众参与和关注的社会要素,信息素养成了衡量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
任务一:什么 是信息技术? p7 1)计算机技术;诞生、发展及应用,3)微电子技术;p9,什么 是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通讯等技术领域的联系。芯片、元器件等。
4)传感技术;是信息的采集(摄取)装置,传感器的作用与应用领域。报警装置、机器人、航天、家电等方面的应用举例。任务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1、发展史(5次),播放录像片段,p9的表1-2中填写“发展历程”
2、发展趋势 p10 多媒体化(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智能化(人工智能,机器模拟)虚拟化(计算机仿真)任务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1、阅读p11的案例,2、同座同学交流;p12表1-3“信息技术应用实例”
3、观看录像片段,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任务四:信息技术的影响
1、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2、积极的影响:阅读并叙述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3)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3、消极的影响:阅读并叙述
1)信息泛滥;2)信息污染;3)信息犯罪;4)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4、信息社会我该怎么做?
1)培养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能力; 3)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做一个信息社会的好公民。练习与思考
3、列举几个信息技术带来消极影响的例子,分析原因,说明如何避免危害?
4、课外练习:完成p16的填空。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2.1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教学任务:
篇三:[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完整版教案(粤教版)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篇四: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
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③思考与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1、什么是信息?p3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教学任务: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3、信息技术的应用
4、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影响,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教学引入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文化成了大众参与和关注的社会要素,信息素养成了衡量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
任务一:什么 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三种定义p8
2、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
1)计算机技术;诞生、发展及应用,3)微电子技术;p9,什么 是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通讯等技术领域的联系。芯片、元器件等。
4)传感技术;是信息的采集(摄取)装置,传感器的作用与应用领域。报警装置、机器人、航天、家电等方面的应用举例。
任务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1、发展史(5次),播放录像片段,p9的表1-2中填写“发展历程”
2、发展趋势 p10 多元化(多学科技术的组合)
多媒体化(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
智能化(人工智能,机器模拟)虚拟化(计算机仿真)
任务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1、阅读p11的案例,2、同座同学交流;p12表1-3“信息技术应用实例”
3、观看录像片段,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任务四:信息技术的影响
1、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响;
2、积极的影响:阅读并叙述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3)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
3、消极的影响:阅读并叙述 1)信息泛滥;2)信息污染;3)信息犯罪;4)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4、信息社会我该怎么做? 1)培养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能力;
3)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做一个信息社会的好公民。
练习与思考
1、完成p9的表1-2和p12的表1-3填写;
3、列举几个信息技术带来消极影响的例子,分析原因,说明如何避免危害?
4、课外练习:完成p16的填空。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2.1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任务:
1、确定信息需求?
2、确定信息来源
3、采集信息
4、保存信息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分析归纳、实践操作、欣赏作品、探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 引入: 学校开展一个主题为“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的爱护动物活动,为完成该活动,同学们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如何进行资料 的搜集呢?
现在请同学们通过 观察某个小组完成的以禾花雀为专辑的“爱鸟仔”电子作品,分析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从那里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观摩电子作品“爱鸟仔”,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说说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讲授新课:
1、确定信息需求
教师利用前面所提到的“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活动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中确定信息需求的过程: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参见p19表2-1。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阅读教材了解信息需求的过程,并根据案例或重新设置主题,列出信息需求清单。
2、确定信息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了解信息的几种来源。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信息需求清单说明主要可以从什么来源获取信息。
3、采集信息
1)根据信息的不同来源,有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指导学生阅读p20的表2-2“采集信息的方法”,了解采集信息的一些方法。
2)采集信息的工具。在信息社会中采集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应善于借助工具来采集,同时注意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表2-3列出了一些 工具,学生可从表中进行了解。学生活动:
1、阅读表2-2,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采集信息的方法。
2、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3、谈谈自己在采集信息方面的经验。
4、学生交流对信息采集工具的认识和了解。
4、保存信息 1)获取信息后要学会保存信息并对进行信息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将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的方法,填写“信息采集卡”(见p21表2-4)。2)将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中。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大,而信息在计算机中主要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不同类型信息存储的格式是不同的。
信息在计算机中保存可以使用文件系统提供的文件夹进行保存,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存储。
学生活动:
1、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并分类保存,学会制作“信息采集卡”。
2、学生采用两种以上的工具采集不同类型的信息并窘他们保存在计算机中。本课小节: 篇五: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 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
编 者
2003年12月 目 录
前言
教科书编写说明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本章概述
第一节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第三节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四节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本章概述
第一节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二节 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三节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本章概述
第一节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第二节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第三节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第四节 综合活动:可爱的家乡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概述
第一节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节 使用数据库
第三节 设计数据库
第四节 综合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第六章 信息安全
本章概述
第一节 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第三节 综合活动: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教科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
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呈现学生的学习内容。全书共分五章,各章节的目录详见教科书,各章的学习目标参见各章书的第一页。各章书的设计意图如下。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模块的第一章,通过“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两节书的阐述、活动交流以及相配套的教学光盘“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展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六个模块的内容和基础模块各章书的内容总体上有个大致的认识。
“信息的获取”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首要一环。本章分为四节: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使学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第四节开展一个综合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经历获取信息的过程,巩固其方法,另一方面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本章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信息加工的人性化开始,依次设置文本、图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三节;进到信息加工的智能化,设置信息的智能处理一节;然后进到信息加工的深层次问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作过程与基本方法;最后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为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本章最后一节同样设置一节综合活动。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储存和管理,因此设置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本章分四节,在信息社会,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专门设置一章来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网络):认识FrontPage 2000 课课题题 第1节 认识FrontPage 2000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1、得启动和退出FrontPage 2000的方法;
2、认识FrontPage 2000的窗口组成。教学重点 FrontPage 2000的窗口组成 教学难点 FrontPage 2000的窗口组成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第1、2课时(含上机操作)教学过程
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信息发布到Internet网上去呢?这就涉及到网页的制作与上传。FrontPage 200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用于制作网页的软件,应用非常普遍。它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最适合初学者使用。II、讲授新课
1、启动FrontPage 2000(1)启动Windows98系统
(2)选择菜单命令“开始”---“程序”---“Microsoft FrontPage”。
2、认识FrontPage 2000的窗口(如图2-1)(1)菜单栏:用下拉式菜单的方式提供FrontPage 2000制作网页的各种命令;
(2)工具栏:包含许多功能的快捷按钮,当我们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各个按钮上时,可以感应出该按钮的名称;
(3)视图栏:FrontPage 2000提供了6种查看站点的不同方式,可以让你更方便地查看网页的大小、链接等等;
(4)视图选项卡:FrontPage 2000提供了3种不同的方法来查看网页,我们可以使用界面左下角的视图选项卡,并可在它们之间切换。
3、退出FrontPage 2000 退出FrontPage 2000的方法是:单击FrontPage 2000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X ;也可以单击“文件”菜单栏中的“退出”菜单选项。这样就可以退出FrontPage 2000了。III、练习、作业、预习
①FrontPage 2000的启动和退出。
②熟悉FrontPage 2000窗口的基本操作。③预习:如何制作网页? IV、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FrontPage 2000的基本操作界面,使学生能初步了解FrontPage 2000的启动、退出和其窗口的基本组成。教学后记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网络):第2节 网页制作1 课课题题 第2节 网页制作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1、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懂得用FrontPage 2000制作简单网页。教学重点 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网页制作过程中对象的使用方法和操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第3、4课时(含上机操作)教学过程
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FrontPage 2000,现在我们就来用FrontPage 2000制作一个个人主页,并把它放到因特网上去,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访问到你的主页。当然,我们必须先要有一个个人站点来存放网页。
II、讲授新课
一、制作你的第一个网页
1、建立站点
(1)在窗口中选择菜单命令“文件”—“新建”—“站点”。
(2)出现“新建”对话框,选择“空站点”,指定新站点的位置:“C:My DocumentsMyWebs2X(X为你的班级数)”,单击 确定。
2、打开站点(略)
3、编辑网页内容(按图2-6制作第一个网页)(1)输入文字:将鼠标指针移到FrontPage窗口编辑区中,然后输入“你好,欢迎光临我的主页!”
(2)改变文字属性:文字属性是指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其操作方法与Word 2000基本相同。
(3)重复步骤(1)和(2),只是输入的文字改为“猫猫的天空”或用艺术字的形式即可。
(4)插入图片:网页中最主要的元素除了文字,就是图片。如果网页中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的搭配装饰,一定会显得呆板。那么在FrontPage 2000中如何为网页加上图片呢?
①将鼠标指针移到编辑区中你想放置图片的地方,单击窗口工具栏中的“插入图片”按钮,弹出“图片”对话框,同时,叠加了一个“选择文件”对话框;②选择好你想要的图片,然后单击 确定。
(5)重复步骤(1)、(2)输入文字“自我介绍”、“我的照片”、“我的成绩”、“给我写信”,并设置这些文字的属性,这样,所要求制作的简单网页就制作好了。III、练习、作业、预习
①练习网页制作过程中对象的基本使用。②练习制作几页简单网页。IV、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讲了网页制作的最基本方法和步骤,在制作网页时大家还要注意网页中对象的安排和布局以及其他的一些事项。教学后记
第2节 网页制作2 课课题题 第2节 网页制作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1、懂得如何在网页制作中插入表格的方法;
2、懂得用表格布局网页方法。教学重点 用表格布局网页方法 教学难点 用表格布局网页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第5、6课时(含上机操作)教学过程
I、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简单网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而其实在网页制作中又经常要使用表格来给网页中的有关文字或图形定位,以增加网页的视觉效果。下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学学网页制作中应该如何应用表格对象的方法。II、讲授新课
二、用表格布局网页
1、新建一个网页
(1)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新建”--“网页”菜单选项;
(2)出现“新建”对话框,选择“普通网页”,然后单击 确定 按钮。
2、插入表格
(1)单击菜单栏中“表格”--“插入”--“表格”菜单命令;
(2)出现“插入表格”对话框如图。(如果将表格的“边框粗细”设置为0,在浏览网页时,我们将会看不见表格了。)
3、修改表格
(1)合并单元格(2)拆分单元格(3)边框和底纹的设置(略)
4、给网页添加内容
按照要制作的网页要求,输入文字,设置文字属性,插入图片。
5、保存网页文件
单击菜单“文件”—“保存”命令选项,在对话框中文件名的文本框中输入“ziwojieshao”,确定。
III、练习、作业、预习
①熟练表格在网页制作中的基本应用;
②用表格定位制作一张网页并将其保存下来。IV、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表格在网页制作中的应用,其实这应该是网页制作过程中的精髓所在,希望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它的广泛应用。教学后记
第2节 网页制作3 课课题题 第2节 网页制作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1、表格的基本应用方法;
2、表格的修改。教学重点 表格的修改 教学难点 表格的修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第7、8课时(含上机操作)教学过程
I、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简单网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而其实在网页制作中又经常要使用表格来给网页中的有关文字或图形定位,以增加网页的视觉效果。下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学学网页制作中应该如何应用表格对象的方法。II、讲授新课
二、用表格布局网页
3、修改表格
(1)合并单元格:选定要合并的多个单元格、右键单击、选“合并单元格“命令。(2)拆分单元格:右键单击想要拆分的单元格、选“拆分单元格”命令、确定。
(3)边框和阴影的设置:选定要设置阴影的单元格、“格式”、“边框与阴影”、对话框、确定。
III、练习、作业、预习
①熟练表格在网页制作中的基本应用;
②用表格定位制作一张网页,设置其基本格式并将其保存下来。IV、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表格在网页制作中的应用以及表格的修改方法和步骤,其实这应该是网页制作过程中的精髓所在,希望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它的广泛应用。教学后记
第2节 网页制作4 课课题题 第2节 网页制作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1、掌握网页超级链接的制作方法;
2、掌握电子邮件超级链接的制作方法。教学重点 网页超级链接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网页超级链接的制作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第9、10课时(含上机操作)教学过程
I、引言:因特网上的信息是按超文本结构来组织的。孤立的一个一个网页放在网站上,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主页(第一个页面),为了我们能通过主页浏览到其他的网页,这就要求其他网页都必须与主页建立超级链接。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应该如何在网页中制作与其他网页进行联系的超级链接吧。II、讲授新课
三、超级链接
1、一般网页的超级链接的制作方法(1)打开主页文件 index.htm。
(2)建立超级链接:选定“自我介绍”四个字,然后打开菜单“插入”、“超级链接”、对话框、选择刚保存的“自我介绍”网页文件“zhiwojieshao.htm”,单击 确定。
2、电子邮件超级链接的制作方法(1)打开主页文件 index.htm。
(2)选定“给我写信”、“插入”、“超级链接”、对话框、点“邮件”按钮、输入你的邮箱地址、确定。
III、练习、作业、预习
①练习制作网页的超级链接。
②练习制作你电子邮箱或某个网站的超级链接。IV、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网页制作过程中如何通过超级链接将一个一个分散的网页联系起来的方法,那就是利用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还可以将电子邮箱甚至所有网站都能连成一片。教学后记
第2节 网页制作5 课课题题 第2节 网页制作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1、了解网页完善的作用;
2、掌握完善网页的方法。教学重点 完善网页的方法 教学难点 完善网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第11、12课时(含上机操作)教学过程
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然而,怎样才能让我们制作出来的网页更美观和更有吸引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制作出来的网页作必要的修饰和完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着去修饰一下我们的网页,使你制作出来的网页看起来更专业些。II、讲授新课
四、完善你的网页
1、给网页增加标题
(1)网页空白处单击右键、选“网页属性”命令、对话框;
(2)在“标题”后面的文本框内输入“欢迎来到猫猫的天空!”、确定 即可,如图所示。
2、给网页添加背景图案
(1)还是打开“网页属性”对话框;
(2)单击对话框中的“前景”标签、勾选“前景图片”前的小方框、单击 浏览 按钮、选择作为前景的图片文件所在的文件夹及图片文件、确定。
III、练习、作业、预习
①给你制作出来的所有网页都增加标题。
②给你制作出来的所有网页都添加背景图片或背景颜色。IV、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怎样才能让我们制作出来的网页更美观和更有吸引力的方法,那就是需要我们对制作出来的网页作必要的修饰和完善,如给网页增加标题和给网页添加背景图案或背景颜色等的基本操作。教学后记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计算机
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
2、过程和方法:启发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认识计算机网络,从不同行业
来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
化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个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知识解决身边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观,以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知识和发展速度的学习,启发学生探索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进而学习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
2、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教学方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教学流程:
1、情景设计
(1)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亿,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增长率为28.9%”。
(2)从2008年底到2009年6月,中国的IPv4地址数量半年增长了2,375万个,目前已经达到2.05亿。
(3)三十年来,以太网一直是以10倍速度在发展,从较早的10Mbps,发展到100Mbps,再到1Gbps,再到目前的10Gbps,下一步可能是40Gbps或是100Gbps。
从这三个统计数据让同学们总结出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提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计算机网络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2、新课讲授:
2.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网上资源的共享
通过让同学们浏览新浪网首页的截图,请同学们思考,当你浏览过一个网页之后,是不是别人就不能浏览或不能同时浏览呢?当你们在网上下载一个文件之后,那个文件是不是就消失了,别人就不能再次下载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网络信息可以被无数人浏览,被无数次下载,它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并且共享是计算机最本质的功能。
(2)经济的构成计算环境
当网络中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负荷太重时,可以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的其它的计算机上进行,或由网络中比较空闲的计算机分担这个任务,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约了经济。对于大型的任务需要用到大型计算机计算时,但是使用大型计算机的费用非常的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计算任务分给多台普通计算机进行,这样就可以节约计算成本和时间。(3)配置高可靠性的应用系统
可以在网络上做一些备份,保证当某个设备出故障时,网络的应用仍能 可靠的运行。
(4)更方便、更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通过观看qq聊天的截图和信封图片,启发让学生用qq聊天、电子邮件与普通邮寄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比普通会议与视频会议的区别,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实现通信,让用户不用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和共享信息,还可以快速可靠的进行信息交换和存储,是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2、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
启发同学们结合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的例子 思考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然后请同学们列举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的例子。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总结出信息化又包括“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信息化的例子中,办公自动化依赖于网络环境下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自动化依赖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来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的系统;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也是依赖于网络资源的共享的功能以及信息的方便快速传递的功能,失去这些功能那么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也就将会变得很慢,信息将失去它的作用。
根据上述总结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在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方面联系紧密,计算机网络是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谈论实现信息化实际是空谈,没有任何意义。
课堂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网上资源的共享
(2)经济的构成计算环境(3)配置高可靠性的应用系统
(4)更方便、更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2、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
课后学习:
课后同学们应该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加强思考,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加深记忆,认真观察学习生活方面有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案例,加深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作用。适当的做一些相关习题,以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发布者: 王晓宁 发布时间: 2011-7-28 19:51:16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而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节强调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本节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设置了两方面的内容:
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多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策略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信息搜索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掌握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四、教学过程
提问: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四个阶段)简单介绍搜索引擎的产生和发展
●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1、全文搜索引擎又成为“关键字查询” 原理: 方法:
代表性的网站:百度 总结:两种搜索引擎类型比较及趋势 趋势:现在许多搜索引擎朝着两者兼顾的方向发展。实践:P20 1(1)(2)2(1)(2)(3) ●赛一赛:比赛规则 老师读完题目后,小组成员分别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查询问题答案,先查到的,高声喊出自己的组别并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汇报自己的查询结果。 答对者,给所在小组加十分,抢答答错者(包括抢答不遵守规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抢答。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 老师事先选好能充分体现搜索引擎使用策略与技巧的题目。 ●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比赛过程中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用好逻辑符号and or not)与 或 非 and or not + | - 以GOOGLE为例: ①不用“+”,只用空格 ②用“-”表示“非” ③OR用大写 2、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 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比较有效 3、多个关键词 中间用空格 3、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实践:P23 ●练一练: 内容: 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查查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节诗词等相关内容。 方式: 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卷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卷信息查询,推举小组代表对相应的中秋专题内容向全班同学做总体介绍。 设计意图: 出一些要利用搜索才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发给学生做。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答对了就表明掌握了,所用时间长短只是熟练与否的问题。主要是考察他们对搜索技巧的掌握。让每个小组汇报一下他们搜索的东西。使全班都对中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总结与评价: ■教学反思: 采取这种主题活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想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要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调动气氛。当要各小组讨论时,要能及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要明确。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③思考与练习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1、什么是信息?P3 阅读几个专家的定义,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1)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2)看云识天气;3)利用网络传新闻;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 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信息的真伪; 第1页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教学任务: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3、信息技术的应用 4、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影响,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教学引入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文化成了大众参与和关注的社会要素,信息素养成了衡量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 第2页 任务一:什么 是信息技术? 案例呈现:刘丽和她舅舅家里上网方式的变化。感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想一想自己家里上网方式及个人通讯、网上交流方式,加以体会。P7 1、信息技术的三种定义 P8 阅读三种不同的叙述,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P7中的“交流” 2、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 1)计算机技术;诞生、发展及应用,2)通讯技术;传统通信方式,现代通讯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联系与结合,因特网越来越普及。 3)微电子技术;P9,什么 是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通讯等技术领域的联系。芯片、元器件等。 4)传感技术;是信息的采集(摄取)装置,传感器的作用与应用领域。报警装置、机器人、航天、家电等方面的应用举例。任务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1、发展史(5次),播放录像片段,P9的表1-2中填写“发展历程” 2、发展趋势 P10 多元化(多学科技术的组合) 网络化(各种通讯网络) 多媒体化(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 智能化(人工智能,机器模拟) 虚拟化(计算机仿真) 任务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1、阅读P11的案例,2、同座同学交流;P12表1-3“信息技术应用实例” 3、观看录像片段,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任务四:信息技术的影响 1、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2、积极的影响:阅读并叙述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3)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3、消极的影响:阅读并叙述 1)信息泛滥;2)信息污染;3)信息犯罪;4)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4、信息社会我该怎么做? 1)培养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能力; 3)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做一个信息社会的好公民。 第3页 练习与思考 1、完成P9的表1-2和P12的表1-3填写; 2、上网了解信息技术五次发展发生在什么年代? 3、列举几个信息技术带来消极影响的例子,分析原因,说明如何避免危害? 4、课外练习:完成P16的填空。 参考网站:www.xiexiebang.com “科技之光”--电脑时代--电脑史话。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2.1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教学任务: 1、确定信息需求? 2、确定信息来源 3、采集信息 4、保存信息 第4页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分析归纳、实践操作、欣赏作品、探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 引入: 学校开展一个主题为“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的爱护动物活动,为完成该活动,同学们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如何进行资料 的搜集呢? 现在请同学们通过 观察某个小组完成的以禾花雀为专辑的“爱鸟仔”电子作品,分析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从那里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观摩电子作品“爱鸟仔”,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说说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讲授新课: 1、确定信息需求 教师利用前面所提到的“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活动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中确定信息需求的过程: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参见P19表2-1。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阅读教材了解信息需求的过程,并根据案例或重新设置主题,列出信息需求清单。 2、确定信息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了解信息的几种来源。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信息需求清单说明主要可以从什么来源获取信息。 3、采集信息 1)根据信息的不同来源,有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指导学生阅读P20的表2-2“采集信息的方法”,了解采集信息的一些方法。 2)采集信息的工具。在信息社会中采集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应善于借助工具来采集,同时注意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表2-3列出了一些 工具,学生可从表中进行了解。学生活动: 1、阅读表2-2,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采集信息的方法。 2、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3、谈谈自己在采集信息方面的经验。 4、学生交流对信息采集工具的认识和了解。 4、保存信息 1)获取信息后要学会保存信息并对进行信息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将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的方法,填写“信息采集卡”(见P21表2-4)。2)将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中。 第5页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大,而信息在计算机中主要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不同类型信息存储的格式是不同的。 信息在计算机中保存可以使用文件系统提供的文件夹进行保存,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存储。学生活动: 1、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并分类保存,学会制作“信息采集卡”。 2、学生采用两种以上的工具采集不同类型的信息并窘他们保存在计算机中。本课小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才能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练习: 1、完成P21的实践,直接填写在表2-4的信息采集中。 2、在自己的个人文件夹中建立一个“练习”文件夹,再新建一个WORD文件,命名为“禾花雀.doc”,从网上搜集一段“禾花雀”特征的文字和图片,插入到WORD文件中。 2.2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第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2、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任务: 1、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2、使用搜索引擎 3、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 教学重点: 1、掌握搜索引擎的查找方法,2、根据不同的下载要求,选择不同的策略。教学方法: 讲解、任务驱动、探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 引入:获取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上的信息量也飞速增长,从大处着眼网上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本课中我们将学习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策略和技巧。 以电视益智节目“开心词典”为例,你的朋友在现场碰到一个难题向你求助,你能够利用网络帮他把找到答案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从网络上很快地获取他所需的信息。讲授新课: 1、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同座)借助网络展开查询,找到“目前世界上濒危野生动物--华南虎的数量是多少”,注意方法的优选和信息的筛选。 教师分析学生查找信息的各种方法后总结出网络信息检索的各种方法并知道学生阅读表2-7。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从网络上查找相应的信息看那一组查得最快,得到的信息最准确,并进行交流。 2、学生阅读表2-7,进一步了解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2、使用搜索引擎 在表2-8和表2-9中列出了搜索引擎的分类和常用的搜索引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掌握利用教材中所介绍的搜索引擎的两种分类--目录索引和全文搜索查找“世界濒危衍生动物华南虎的数量”。(目前大约数量为70多只)。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阅读表2-8和并从2-9,得到搜索引擎的分类和常用的搜索引擎,并通过实例了解用不同的分类法如何查找“世界上濒危野生动物--华南虎的数量”的信息。 3、用好关键词 老师提出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按照P27中的任务(选择其一),找出相关资料。 教材中给出了使用搜索引擎的几种技巧和实例,学生可以参考教材后分组进行搜索以完成任务。 1)确定关键词; 第7页 2)使用多个关键词,更精确、具体; 3)关键词之间用好逻辑关系:+-& ^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阅读表2-10后,根据教材提示进行搜索,查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分析以哪种方法可以更加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4、从网上下载文件 因特网上有大量的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下载的方式获取享用它们,但要注意合法使用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 教师以下载某个歌手的MP3为例,说明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表2-11),下载文件的途径(表2-12)和常用的下载工具(表2-13)。 演示:1)用ftp登陆:ftp://ftp.sdedu.net,复制下载; 2)在网页上直接右击--另存为; 3)使用网际快车FlashGet下载; 4)用Ftp工具登陆下载:GuteFTP; 5)流媒体下载:影音传送带软件; 学生活动: 1、进入百度,下载MP3。 2、下载某个歌星的一首MP3,注意文件类型以及文件大小(尽可能小文件)。 3、安装网际快车软件:FlashGet,再用它下载一首MP3,看看速度是否快些? 本课小节:总结使用各种方法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检索和网上信息下载的方法。练习: 1)利用搜索引擎查询“国歌”,并下载下来; 2)阅读课文及“拓展”内容; 第8页 2.3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鉴别、评价、识别信息,2、掌握判断信息价值的基本方法,3、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教学任务: 1、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2、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3、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 1、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2、对信息的洞察能力和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问题驱动、探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在信息时代,信息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资和精神财富,但是各类信息纷繁,鱼目混杂,真伪难辨,如何对获取的信息价值进行进行评价呢?本节课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活动: 在老师的知道下阅读教材中的例子“来自国外的免费陷阱”,进行思考,从该例子中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讲授新课: 1、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按照教材中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然后提问小结,利用几种方法从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的案例分组进行讨论,了解如何从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 2、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的任务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天气预报”,然后根据教材中所提问题完成任务。并得出如何从信息的价值取向对信息进行判断。 学生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阅读案例,并根据教材中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价值各不相同的道理。 3、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教师总结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还可以从信息的时效性方面进行,并给出判断信息是否具有时效性的方法。 第9页 学生活动: 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掌握如何判断信息是否具有时效性,并了解可以从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信息是否具有时效限制,信息包括哪种情感成份以及信息是否具有实用性等方面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本课小节: 本节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得出,可以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使得信息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资和精神财富。 练习: 教师布置课本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从收到的电子邮件判断其价值及分析垃圾邮件的危害。学生完成P34练习,以WORD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个人文件夹中,然后做P38的填空。 2.4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活动,学会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鉴别信息和评价信息,并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任务: 1、活动目的 2、活动任务 3、活动过程 4、活动结果、5、活动评价 教学重点: 1、活动的开展过程,2、对活动结果的评价。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小组合作、上网收集信息、展示评价等 活动目的: 对本章的学习目标进行综合,要求学生 1)能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选择信息来源,并获得信息; 2)能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第10页 3)能正确评价所获取的信息; 4)能遵守法规,合法地获取网络信息。活动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假定准备明年暑假外出旅游,讨论确定旅行需求、旅行目的、时间、费用等,并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计划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费用等,计划设计的理由、旅游达到的效果。 结果设计成Word或PowerPoint作品供展示。Word版样例 活动过程: 1)以同座2人为一组,确定组长和组员,填表2-15。 2)交流:根据需求讨论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3)收集资料:如何收集,存放在哪里,组员分工合作。 4)整合信息:小组讨论筛选、评价、整合出一个计划,并确定展示形式。5)设计的“旅行计划”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其中包含小组成员姓名。活动结果: 1)向全班展示旅行计划; 2)总结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活动评价: 1)根据P36表2-16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2)老师根据展示的旅行计划进行评价。 第11页 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打开文档; 2、掌握选定文本的几种方法; 3、掌握剪切和复制的两种方法; 4、掌握“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 5、学会删除字符; 6、掌握查找和替换的方法; 7、掌握几个常用快捷键的使用:shiftF2Ctrl+C、Ctrl+X、Ctrl+V、Del等键。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文档的基本编辑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1、文档的打开; 2、文本的删除; 3、文本的选定、复制与移动; 4、查找与替换的应用。教学难点: 1、文本的选定、复制与移动; 2、查找与替换的应用; 3、用“剪贴板”和不用“剪贴板”实现复制与移动的区别。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讲练结合法 第12页 3、自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引言:用课件呈现一篇我修改过的论文。教师提问:这篇文稿怎么样? 学生回答: 教师:在计算机上修改文稿就不同了,在WORD中修改文稿效率高,修改后的文稿不会影响版面的效果,毫无修改过的痕迹,从而保持了文档的完整与美观。教学环节一: 教师活动:呈现任务任务1:利用文件菜单打开D盘上的文件夹“文字名篇选”中的WORD文件“荷塘月色.DOC”。任务2:利用“常用”工具栏的图标“打开”按钮 打开一篇扩展名为*.txt的文件。学生活动: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进行纠错、小结: 1、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讲评。 2、总结打开文档的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用课件总结方法)第一种方法:a、选择命令菜单“文件”中的“打开”;b、设置“打开”对话框中的“查找范围”;c、设置“文件类型”;d、在文档列表中找到要打开的文件,单击它,后再单击“打开”按钮 第二种方法:a、单击“常用”工具栏的图标“打开”按钮 b、设置“打开”对话框中的“查找范围”;c、设置“文件类型”;d、在文档列表中找到要打开的文件,单击它,后再单击“打开”按钮 教学环节二: 教师活动:呈现任务任务3:学生活动: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学生示范:选定文本(用鼠标左键的方法)。教师进行纠错、小结:(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用课件总结方法)(1)、在正文中按住鼠标左键拖动,所扫过部分的文字即成为被选定的文字; (2)、将鼠标移至页左边的空白处(亦称文本选择区)上单击左键,可选中一行;(学生观察鼠标左键的变化) (3)、将鼠标移至页左空白处,按住左键上下移动,所经过的行即成为被选定的内容。(4)、将鼠标移至段落左边空白处,双击左键,则该段落被选定。 (5)、将鼠标移至页左空白处,按住Ctrl键单击左键,则选定整个文档。 (6)、按住Alt,同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这样可以选定鼠标扫过的矩形区域。撤消选定的方法:用鼠标左键单击文档中的任意位置,或按一下移动光标的键,所作的选定即被撤消。教师:选定文本单独使用是没有意义的,选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选中的文本进行操作,在编辑文本时,我们一定要遵循“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教学环节三: 教师活动:呈现任务任务4:移动练习学生示范:(提高层)教师小结:(用课件显示移动的操作方法)(1分钟)方法一:(用键盘操作)A、选定要移动的文本。 B、按下F2键,(学生观察状态栏上的显示内容:出现“移至何处?”)。C、移动插入点(学生观察插入点的形状)到目标处。D、按下Enter键。 第13页 方法二:(用鼠标操作)A、选取要移动的文本。 B、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剪切”按钮(Ctrl+X)。C、将光标定位在目标位置上。 D、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粘贴”按钮(Ctrl+V)。教师活动:呈现任务: 任务5:复制。教师示范:复制文本(用键盘操作)。学生活动: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完成任务5。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复制文本的其它的方法? 学生示范:(用鼠标操作)(提高层)A、选取要复制的文本。 B、将指针指向所选取的文本,这时,指针变为指向左上方的空心箭头。C、按下鼠标左键,随之出现一个小的虚线框和虚线光标。 D、按住Ctrl 键不放,同时拖动鼠标将虚线光标移至目标位置,放开鼠标及Ctrl键。教师纠错、小结: 方法一:(用键盘操作)A、选取要复制的文本。 B、按住Shift+F2键(学生观察状态栏显示:“复制到何处?”)。C、移动插入点到目标处。D、按下Enter键。方法二:(用鼠标操作)A、选取要复制的文本。 B、将指针指向所选取的文本,这时,指针变为指向左上方的空心箭头。C、按下鼠标左键,随之出现一个小的虚线框和虚线光标。 D、按住Ctrl 键不放,同时拖动鼠标将虚线光标移至目标位置,放开鼠标及Ctrl键。教师讲解:“剪贴板”是Windows下的重要工具,那么我们现在练习一下用“剪贴板”来实现:移动和复制。 教师活动:呈现任务任务6:剪贴板实现移动和复制的练习学生活动:通过看书、小组讨论用“剪贴板”操作完成任务6。教师小结:(复制与移动的区别) (1)、本质区别:用课件演示复制和移动的区别(2)、操作的区别:体现在快捷键的使用上(3)用“剪贴板”和不用“剪贴板”操作的区别。(用课件演示)教师活动:呈现任务: 任务7:删除练习教师示范:删除文本(用命令菜单和Del键的操作)学生活动: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完成任务7。教师小结:教学环节四: 教师:呈现任务任务8:将文档中的“Windows 98”全部改为“Windows2000”。 第14页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提醒: 教学环节五:课堂综合练习。 信息反馈与评讲: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环节六:课堂小结 1、文档的打开。 2、选定有哪几种方法,每一种方法所选定的文本范围。 3、文本的复制与移动的操作方法,复制与移动的区别。 4、查找与替换的操作方法。 5、如下几个快捷键的作用:Ctrl+C、Ctrl+X、Ctrl+V。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熟悉正确操作以及有关操作的理论表达。通过检测和总结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掌握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注意日后的课堂学习。布置作业: 1、上机练习。 2、思考题:“编辑”菜单中有一个“撤消”命令,常用工具栏上也有个 按钮,在文本的编辑中也经常用到,它们的功能相同,那么我们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2)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类型和加工表达的软件,2、熟练地使用Word对基本日常文本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教学任务: 1、问题引导--文本信息加工的过程; 2、常用本文的类型及加工软件; 3、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重点: 第15页 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问题导引:以案例开场,说明:用计算机对文本信息加工处理,是为了将信息更好地传递、展现给读者。加工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信息。在加工文本信息前要了解“文本信息加工的流程”P图3-1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体会对文本信息加工处理的目的,理解加工处理的过程(流程)。讲授新课: 1、常见文本类型 指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文本信息,以及常用 的文本加工软件。 指导学生交流和完成P41的任务; 说明:不同的文本加工方式、所用工具也可不同,一般分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和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P40的交流、P41的任务,体会“对不同的文本信息要用相应的加工方法”,并对常用的两类加工方法有所了解。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通过观摩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文本以及其特点。 指导学生根据P42的评价要素对各种文本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 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观赏教学案例中的排版,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些好?哪些不够好?并说出理由。 3、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 教师简要介绍演示信息用Word对日常文本进行加工的几个要点: 1)设置版面规格;2)确定文本主体样式; 3)对强调(标题、重点等)的文本进行设置(大小、颜色等)。4)插入图片、背景色等修饰; 5)设置分页等; 6)输出设置; 学生活动:在使用Word对文本排版时学会灵活运用“加工6要点”,按P43中的实践,观摩排版方法,并加以体会。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得出,可以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使得信息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练习: 教师布置练习P43的“实践”。 学生完成P43的“实践”,打开桌面中的文件“练习-我敬佩的人.doc”以WORD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个人文件夹“练习”中,文件名保持不变。课外练习P72填空 第16页 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刊一般制作过程,2、经历并学会简单的电子报刊制作,3、能够对电子报刊作品做出评价。 教学任务: 1、案例引导--赏析电子板报作品; 2、电子报刊制作过程; 3、电子报刊的评价标准。 教学重点:设计和制作电子报刊的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问题导引:以案例观摩引出“电子报刊制作的一般流程”P图3-4,对作品案例进行交流分析。学生活动:观赏、分析电子板报“中学生之旅”,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讲授新课: 1、确定主题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开阔视野,树立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以“中学生之旅”为例,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在观赏“中学生之旅”中悟出其主题有哪些? 2、收集与选择素材 结合作品“中学生之旅”说明:围绕主题收集、筛选、选择素材信息:文本、图片等。学生活动:发现并列举在“中学生之旅”中收集了哪些素材? 3、设计版面 通过观摩“中学生之旅”的版面,提示学生归纳出版面设计的特色: *整体版面布局;*文字、图片、色彩的搭配;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先绘制版面设计(布局)的草图,再进行具体设计。 1)版面设计要点:确定版面尺寸、确定主次版面、确定版面形式和风格、确定版面结构。2)报刊的版面结构 报头、报眉、标题、正文、图片、装饰图案等。 学生活动:通过对“中学生之旅”的版面观摩,认真观察其在表现主题上有何效果?并说一 第17页 说。 4、制作作品 结合实例,说明制作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1)艺术字的使用;2)文本框的使用;3)图形对象的组合;4)精确定位图片(设置环绕,“Ctrl+箭头”精确移动) 学生活动:体验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等过程,学会操作方法。 5、评价修改 简要说明报刊作品评价标准,经自我评价、相互交流、找出问题、反复修改、逐步完善。学生活动:阅读P47表3-3的评价表,理解熟悉评价标准中的4个方面内容。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案例“中学生之旅”的赏析,让学生体会电子报刊制作的一般过程,领悟设计和制作的方法,并通过 实际动手 操作加以掌握。练习:教师布置练习P48的“练习1”。课后阅读P48的“拓展”。 学生完成P48的“练习1”,打开“练习”-“公共文件夹”中的局部排版,选择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内容,重新排版,再保存在自己的个人文件夹“练习”中,文件名保持不变。课外练习P72填空 3.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1) 教学目标: 1、了解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2、掌握使用Excel建立和处理表格信息的方法 教学任务: 1、案例引导--明确任务需求; 2、使用Excel建立表格、计算分析数据 教学重点: 学会Excel的基本操作及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讲授课时:2课时 第18页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问题导引: 以“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案例引出“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表格,从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得到这些信息?” 学生活动:结合案例交流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觉得该如何 做? 知识讲授: 通过案例归纳出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 明确任务->建立表格->统计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呈现数据)。 1、在确定任务后,先进行需求分析,即要“做什么”?其次要完成此任务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软件来处理(例如Excel)?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2、根据任务的特点,由相关联的数据信息完成建立表格。 简要介绍:表格的行、列、单元格及相关操作,通过合并单元格加上表格标题;如何增加一个表格(注意不是新建一个文件)。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表格数据计算和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 结合实例,讲解并指导学生学习在表格中“利用数据计算分析数据”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1)求和 2)求平均 3)公式计算 4)填充柄的拖动方法 5)单元格内容的复制粘贴。 注意:计算时单元格的表示,区域的表示。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本课小节: 本节通过案例“文明班评优”的分析处理,让学生体会表格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完成在Excel中建立表格和对表格数据进行常用的计算分析的学习任务。学生活动: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及建立表格和统计数据的方法。 练习: 1、打开电子表格文件“高一评优表.xls”,完成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中的“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 2、按P52图3-15的要求,新建一个“总分”表格,将前三个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复制过来,并完成“合计”计算。 3、保存Excel文件到自己的个人文件夹中,文件名不变。 第19页 3.2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2) 教学目标: 1、了解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2、掌握使用Excel建立和处理表格信息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2、利用分析结果形成结论 教学难点:学会在Excel中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表。教学方法: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问题导引:以“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案例引出“表格的图表呈现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图表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案例交流讨论:为何要用图表来表现表格数据,有何作用? 知识讲授:通过案例归纳出表格数据转换为图表的过程: 选中数据区域->单击图表向导->选择图标类型->选择子图表类型->完成并得到一个统计图表。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操作分析过程、熟悉步骤。 1、用柱形表反映各半班之间的各项指标情况。 通过演示,说明柱形图表适合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P53图3-18)要得出各班自身各项指标的比较情况,可以通过对图标数据的转置操作完成。(P53图3-19)学生活动: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柱形图?图3-18和图3-19又何不同? 2、用折线图可以反映各班各周总成绩的比较。 通过演示,说明折线图表适合表现表格数据变化趋势(图3-20),从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能够说出折线图与变化趋势的关系,并能举出1-2个例子说明。 3、图标类型的灵活运用。 不同的任务需求,设计的图标会不同,不同的图标表达的信息也不同。引导学生认识饼形图表及其用途。 饼形图适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能够说出饼形图的用途,并能举出1-2个应用饼形图的例子。 第20页 4、形成报告。 通过案例说明如何根据数据表格的图表形成一个有数据、有图表、有文字说明的分析报告。(P55图3-21) 学生活动:学生能从P55的案例中体会:如何通过数据表格及图标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报告的过程。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案例“文明班评优”的图表呈现分析,让学生体会如何将表格信息转化为图表形式,完成在Excel中建立各种常用图表,并形成分析报告的学习任务。学生活动: 掌握在Excel中根据需要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并形成分析报告的方法。练习: 1、打开电子表格文件“高一评优表.xls”,完成将第一周表格转换为柱形图表(P53图3-18),再转换为图3-19中的柱形图表;将总分表以折线图表的方式呈现(图3-20)。 2、完成P56练习第(1)题。 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1)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 2、熟悉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教学任务: 1、多媒体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 2、如何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案例熟悉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nit的使用方法。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讲授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1页 问题导引 以“革命先驱--孙中山”案例引出“为什么要用多媒体作品来表现信息?” “如何制作多媒体作品?” 学生活动:阅读P56-P57,结合案例交流讨论:多媒体作品呈现信息和单一媒体呈现有何好处?了解并能说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过程。知识讲授: 通过案例归纳出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收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操作分析过程、熟悉步骤。 1、作品的需求分析 结合案例“革命先驱--孙中山”学会对作品的需求进行分析:1)对象与目标 ;2)内容与形式;3)条件与限制;4)、注意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应用要坚持“适用”原则。即“技术的运用”服从于“任务需求”。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读懂作品“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需求分析,能理解对技术的“适用”原则。 2、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通过观摩光盘上的多媒体作品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作品是如何围绕主题选取内容及表现形式的。 1)整体规划:内容选取、结构组织、表现形式、交互性; 2)内容设计:理清设计意图、选定主要内容、确定表现形式; 3)结构设计:画出结构图。 4)版面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风格(版面模板)。5)工作计划:根据个人特长分工合作。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能够说出折线图与变化趋势的关系,并能举出1-2个例子说明。 3、PowerPoint中的图文排版 1)如何在PPT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剪贴画,如何合成图像; 2)如何插入艺术字、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熟悉PPT的一些基本操作过程,顺利地完成PPT中图、文的插入和合成。本课小节: 本节通过多媒体作品“革命先驱--孙中山”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过程,并学习PPT的一些基本操作,掌握并完成文字、图片、图形等插入、合成等学习任务。练习: 1、完成P62中的任务,用PowerPoint完成“革命先驱--孙中山”封面。 2、模仿P63设计一个PowerPoint页面,素材在“练习”--“公共文件夹”--“革命先驱--孙中山”。 第22页 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2)教学目标: 1、熟悉音频和视频等加工处理方法; 2、体验并掌握用PowerPoint集成多媒体信息的过程; 教学任务: 1、用超级解霸3000加工处理音频和视频; 2、在PowerPoint中集成多媒体信息 教学重点: 音频和视频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引入:音频和视频是常用的多媒体素材,他们有哪些格式?如何播放它们?如何剪辑处理?哪些可以在PowerPoint中使用?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演示播放各种音频视频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音频视频,对它们有感性认识。教学过程: 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了解音频和视频以及他们的文件格式、特点等;学会常用的播放软件的使用:Media Player、real Player、超级解霸等。 学生活动:学生学会了解、识别音频视频文件及类型,熟悉播放软件的使用过程。 2、剪辑音频、转换音频格式 1)用超级音频解霸3000剪辑一段音乐; 2)将一段wav音频转换为Mp3音乐; 学生活动:观看老师演示,了解并掌握剪辑音乐及转换格式的操作过程。 3、截取视频画面、剪辑视频片段 1)用超级解霸3000截取一个视频画面; 2)用超级解霸3000剪辑一段视频片段; 3)用超级解霸3000转换视频格式; 学生活动:观看老师演示,了解并掌握截取画面、剪辑片段及转换格式的操作过程。 4、在PowerPoint中插入/链接多媒体素材。 1)在PowerPoint中使用多媒体的两种方法:插入法和链接法; 2)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注意链接路径); 学生活动:学生能灵活地在PowerPoint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设计;熟练掌握超级链接。本课小节:本节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对音频视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掌握音频和视频的加工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在PowerPoint中灵活使用。练习: 第23页 1、尝试对音频和食品的播放,注意文件的格式; 2、完成音乐文件的剪辑和格式转换; 3、完成视频文件的画面截取和剪辑片段; 4、新建一个PowerPoint的“多媒体欣赏.ppt”,共4页:第一页--封面;第二页---图片欣赏;第三页--动画欣赏;第四页--影片欣赏;首页中插入一段音乐;每页可通过超级链接相联;可以设置背景颜色或主题效果。 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教学目标: 1、熟悉多媒体作品的发布过程; 2、学会对多媒体作品进行评价; 教学任务: 1、在PPT中如何实现超级链接? 2、将多媒体作品发布出去; 3、如何评价多媒体作品? 教学重点: 作品的发布。 教学方法: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引入:PPT格式作品中可以用超级链接实现幻灯片之间的导航,以及与媒体文件、网站等链接。 由于PPT文件大,需要在PowerPoint环境播放,要想成为能够独立播放的作品,可以将其打包或转换为web网页格式,发布出去即可。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对作品发布有感性认识。教学过程: 1、在PPT中实现超级链接 以“多媒体欣赏”为例,建立导航文字,说明如何实现幻灯片之间的超级链接,如何实现与媒体文件或网站的超级链接。说明链接方式 与网页中方式相似。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了解链接过程,掌握实现方法。 第24页 2、将PPT文件打包 准备工作:建立一个“多媒体欣赏”文件夹,将相关文件和素材资料全部移入该文件夹。1)打开“多媒体欣赏.ppt”,选择菜单“文件”->“打包”,按提示要求进行,最后在指定地点生成一个exe文件和ppz文件。 2)如何运行“包”文件,双击exe格式的“包”文件,即可解包并运行。学生活动:观看老师演示,了解并掌握“打包”和“解包”过程。 3、将PPT发布成Web网页格式 1)打开“多媒体欣赏.ppt”; 2)选择菜单“文件”->“另存为”,选择Web类型,保存即可。 3)需要注意:一定要在完成PPT作品后再作转换,转换后PPT中的一些效果及特色将不存在。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了解PPT格式和Web格式的区别,体会各自的特色,掌握转换操作的过程。 4、如何评价多媒体作品 阅读、学习P70中的评价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评价标准,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了解多媒体作品评价标准,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案例“多媒体欣赏”,介绍超级链接的使用方法、如何打包PPT文件、如何将PPT文件发布成Web网页格式,并指导学生运用评价标准对多媒体作品进行评价。练习: 1、在自己的练习文件夹中建立一个“多媒体欣赏”文件夹,按要求完成“多媒体欣赏.pp”作品,并保存到“多媒体欣赏”文件夹中。 2、将“多媒体欣赏.ppt”分别以“打包”形式及“web”格式发布到自己的“多媒体欣赏”文件夹中”。 3、阅读P70多媒体作品评价表,学会对多媒体作品进行评价。 4、完成P72“学习评价”填空。 第25页第五篇: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上_教案_广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