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0:0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以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词贯穿全文。课文讲述了面对凶猛的洪水来临时村民的表现、以及村里的老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过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的事。为了增强表现力,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领悟。

【设计理念】

1.《桥》这篇微型小说,以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词贯穿全文,教学过程就抓住这三个词语为线索来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归纳主要内容、品读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2.品读课文1-6小节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学习体会、仿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等。并理解“势不可当”、“狞笑” “放肆”的意思。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读课文1-6小节,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3.领悟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读课文1-6小节,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2.领悟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教学准备】

洪水、救灾等视频,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卷。【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老师描述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桥虽窄,却是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桥》(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创设情境,直接导入课文,用“可怕的灾难”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以词牵文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放肆(sì)——搀(chān)扶 呻(shēn)吟

呻(shēn)吟 搀(chān)扶 尊(zūn)重——疯(fēng)狂 狰狞(níng)流淌(tǎng)瞪(dèng)眼 胸膛(táng)没(mî)腿深(注意读准多音字)(2)出示词语学习词语:(逐行出示)A、势不可当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谁能读读这些词呢?(请一位同学读,再齐读。重点正音理解“狞笑”并书写指导:“肆” 的第一笔是横)再看一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

B、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乱哄哄(指名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C、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这一行词语都是写——)老师根据回答分别板书:洪水 村民 老汉)

(3)整体把握文脉:你能不能看着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篇微型小说,以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词贯穿全文,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将这三类词语加以整理分类,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线索、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并初步理解了这三者的关系。】

三、品读1-6小节,感受村民的极度惊慌和洪水的可怕,学习体会、仿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段落。

2.感受村民的极度惊慌。

(1)出示句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跌跌撞撞”什么意思?)(2)思考: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这种状态?(3)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4)有关“惊慌”的词语积累:读了刚才的句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可以来形容这里的村民?(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等)

(5)语言练习:用比喻的方法说说村民的慌乱。出示句子:人们像————————向南拥去。

3.感受洪水的可怕。

(1)讨论交流产生如此状况的原因,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老师语言引导: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些语句都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洪水来得快,凶猛。)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你感到洪水的可怕?(比喻、拟人)可老师觉得这不像是那洪水比作人,更像是比作——(老师小结板书:如魔)

这如魔的洪水让死亡逼近了,你又能从这些语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死亡的逼近?(抓重点词语“跳舞、狞笑、逼近、窜、放肆、爬”理解体会,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3)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你能不能也学着用上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说说洪水的凶猛可怕呢?出示句子:洪水—————————— 4.重组课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疯了似的地向那木桥拥去。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5、感受“桥的意义”和维持秩序的重要:

1.教师引说过渡:在这个村庄里,四周都没有路,只有这座窄窄的桥。你知道此时的桥意味着什么?

如果上不了这座桥,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意味着一个字——

如果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冲向木桥,那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也意味着一个字—— 此时,最需要的是——

2.过渡:是的,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出现了。他就是——(老汉)也就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你知道党支部书记是干什么的?

老汉这位党支部书记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村支书和桥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设计意图:抓住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贯穿全文的关键词中的“村民”和“洪水”这两个词来品读1-6小节,是为了能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形象做好铺垫,同时,学习、仿写比喻、拟人句也是五年级的学段要求。】

四、观看我国军民抗险救灾的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文字的感悟转移到视觉的感触上来,再次感受洪水的可怕,为下一节课感悟村支书的高大形象再次作一个铺垫。】

【板书设计】

洪水--救命的桥--村民 如魔

惊慌失措 4

第二篇:五年级《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肆”等6个生字,会读“咆哮”等14个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研读重点词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2、(播放背景音乐)师:故事发生在一个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村庄里熟睡的人们谁也不知道一场灾难正悄悄地向他们逼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书读完了,生字会读了吗?请自由读一读?(出示会认的字。)

(1)指名交流,师随即强调 “肆”为平舌音,“搀”是翘舌音,也是前鼻音。“奠”为前鼻音。“瞪”为后鼻音。(2名学生)

(2)齐读。

2、课文中除了这些要求会认的字以外,还有一些要求会写的字,让我们来齐读。出示(洪水)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村民)乱哄哄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老汉)拥戴

3、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三行,看看每一行词语都是写什么的?

4、请根据屏幕上的词语提示用简洁的话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人)

过渡:下面让我们走进这场可怕的灾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体会一下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自学,师板书:老汉)(老师提醒:“请没拿起笔的同学拿起笔边读边画答案,留下你读书的痕迹。”)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探究。

2、交流汇报。师随即指名到黑板板书。(沉着、镇静、无私、深爱儿子„„)

过渡:你从哪里读出了老汉是一个沉着、镇静的人?随即屏显: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像什么?(他像一座山。)

四、感悟老汉的沉着、镇静。

(一)感悟山洪的咆哮。

1、老汉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沉着、镇静,像一座山?把描写洪水的句子读出来。

语句一: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咆哮„„)(随即着重显示“咆哮”)

(2)“咆哮”一词通常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狮子、老虎等猛兽)山洪犹如受惊的野马,发怒的猛兽,从山谷里狂奔而来,那是多么可怕的阵势,谁来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咆哮?

(3)我感觉到这一群野马才几十匹。谁能读得更多,更凶猛些?感觉有几百匹了。这咆哮的野马应该是上千匹,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小结:同学们,咆哮的洪水来势凶猛,而熟睡中的人们此时还没有觉察到(齐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过渡:这是灾难的前兆呀!还有哪句话描写了可怕的洪水?

语句二: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想象一下,近一米高的洪水所经之地会是什么样子?(一片狼藉)

(2)是呀!洪魔在狂舞(着重显示“跳舞”),它在吞噬着一切。太危险!太可怕了!如果你就是第一个看见这情景的村民,你该怎样把这消息告诉给其他人(谁来读)。请大家相互转告(自由读)。

小结:洪魔步步紧逼,疯狂地吞噬着一切。此时一些村民已经意识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过渡: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村民们在洪魔的咆哮声中开始了怎样的逃生?(随即板书:村民)

(一)感悟村民的惊慌。

1、师随即出示语句: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2、(着重显示“疯了似的”)此时全村人都疯了似的。听,多乱的场面,多紧张的情形。(放混乱场面录音)

3、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感受当时可怕的混乱场面。(老师读括号内的,同学们读括号外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小结:洪魔在狂舞,村民们惊慌失措,此时人们惊恐地感觉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5、如果你就是这狞笑的洪水,你会说些什么?(多么可怕的声音;多么吓人的话语;多么疯狂的想法。)

村民们在洪水的狞笑声中乱作一团。而老汉(齐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可见老汉是一个——沉着、镇静的人。

五、感悟老汉的无私。

1、哪位同学读出了老汉是一位无私的人?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把老汉制止混乱场面的喊话读出来?

语句一: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边?(群众)排在前边的意味着什么?(生存)

小结:此时洪水已没过大腿,面对唯一的生存之路——木桥,老汉在自己

与村民之间选择了谁?(群众)在党员与群众之间选择了谁?(群众)可见老汉是一个——无私的人。

(2)让我们来读一读老汉的喊话。(只读老汉的喊话)

①你就是这沉着、镇静的老汉,请你面对乱作一团的人们大喊——

②知道什么是喊话吗?你的威严有了,镇静有了,但喊话声音不够大。这样你的声音就会被现场的嘈杂声盖住。听„„(放嘈杂声)

③谁的声音能盖过这嘈杂声?

2、听了老汉的喊话,有人不耐烦地回应了什么?(屏显——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又是怎样说的?(屏显——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语句二: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

(1)面对不遵守纪律的党员,老汉的态度是——冷冷的。让我们把这三句话放在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屏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

(2)分角色感情朗读。教师读旁白,找两名学生分别读对话。

小结:混乱的场面暂时得到了控制,一百多号人很快地排成一队,依次奔上木桥。而此时的老汉却——(齐读)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还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像一座山。

此时,洪水已没过腰间。面对生存,老汉又一次用冷冷的话语在党员与群众 之间选择了——群众。可见,老汉是一个——无私的人。

3、就在人们有序地撤离时,老汉却发现了新的危险,老汉又发现了什么?(有党员排在前面)请把老汉制止的话语读出来(屏显句子)。

语句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如果老汉不及时制止这种状况,会出现什么后果?

(2)(着中显示“揪”字)老汉揪出的人是谁?(他的儿子)你怎么知道的?可是,此时在老汉眼力,他只是一名——党员,准确一点说应该是违纪的党员。面对违纪的党员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3)老汉的儿子极不情愿地被揪到队伍的后面,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怨恨)

(4)感情朗读。

①但老汉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群众的利益他只能绝情地把儿子揪到队伍的后面。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老汉的那份绝情。

②老汉的凶读出来了,但揪的力度不够,我感觉你在心疼老汉的儿子。谁再来?

小结: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可是老汉仍然 ——木桥前,没胸深的水里,依然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像一座山。

洪水已爬上老汉的胸膛,面对生存,老汉在群众与儿子之间选择了——群众。可见老汉是一个——无私的人。

六、感受老汉的父爱如山。

1、你从哪里读出了老汉是深爱自己儿子的?(随即屏显——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哪个字最能代表老汉的那份父爱(推)

2、老汉推出去的是什么?(生存的希望)留下的又是什么?(死亡)

3、指导朗读。

(1)洪水在不断的上涨。老汉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化作了一个“推”字,他希望儿子能在自己的一推之下获得新生。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2)你的朗读让我们感觉到老汉似乎还想对儿子说什么。想一想,如果有机会让老汉向儿子解释的话,老汉会说什么?(老汉永远都没有忘记自己是是一位支部书记,他必须做人民的靠山;老汉永远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关键时刻自己必须挺身而出,撑起一片蓝天;是呀,老汉永远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父亲,他是那么的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呀!)

(3)可是,容不得老汉多想,容不得老汉多说,他只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部化作一个——“推”字。谁来推?(指名读)

(4)一个“推”字让儿子明白了一切,他不想走呀!谁再来用力推?

小结:老汉在洪水即将吞没自己的时候,面对最后的生存希望,他在自己和儿子之间选择了——儿子。可见,这是一位——深爱儿子的老汉呀!让我们帮助老汉一起去推(齐读)。

七、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1、配乐朗诵。

可是,木桥突然塌了,洪水吞没了一切。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一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被人搀扶着,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屏显——泪眼婆娑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乡亲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地呼唤——妈妈;她看见了,却看不见 ;她听见了,却听不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想象往下写。

2、汇报交流。(老妈妈割舍不了那份亲情呀;老妈妈在哭泣,小河在哭泣,山谷在哭泣;老妈妈是是欣慰的,因为,她知道两位亲人死得比泰山还重。)

小结:是呀!老妈妈看见了许许多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了整个村庄在呜咽,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

3、老汉走了,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我们又无法忘记他。你忘记不了他什么?

总结:是的,我们装在心里的是他的沉着、镇静,是他的无私,是他如山的父爱。老汉走了,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为村民架起的那座生命之桥。(画弧线,板书“生命”)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老汉,记住这座特殊的桥。

板书

村民

16、桥 老汉

(生命)

第三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洪水的肆虐,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夏季,是一年当中雨水最多的季节,连续的暴雨往往会引发山洪暴发,现在老师就带你走近山洪。(播放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是在危急关头在危难时刻总有一种力量在坚守,今天我们就让认识一位屹立在山洪中的老汉,学习课文《桥》。(板书课题)

二、设疑自探

1、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选取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自探提示:

(1)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新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和理解。

3、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学

三、解疑合探

请把理解困难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小组讨论先检查读文。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1)、指小组读文,相机板书生字。指其他小组评价。这些词读的特别好(屏幕出示)。理解意思。适机拓展。

(2)、小组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语言简洁。引导其他小组评价补充。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作顺序:故事发生

故事发展

故事高潮

故事结局

(3)、交流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指小组说明感受合理理解,其他组评价补充。

品读:像泼。像倒。

A像泼、像倒,顺序能颠倒吗?

一个泼字,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你为什么读倒,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开火车读。雨越下越大,你来读读。(师点评:雨还欠大,有点大了,越来越大了,就是这样的大雨„„)

B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却独立成两句,简短的句式很好的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品读:第二段

想象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能会看到哪些可怕的景象,听到哪些可怕的声音?

我们听到的是洪水的(咆哮),看到的是洪水从山谷里(逛奔而来),我们感受到的是洪水的(势不可当)。

带着感情读文。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女同学读。

它想吞没一切,践踏一切,男同学读。

山洪所到之处,万物尽被摧毁,全班读。

文中将洪水比作(野马),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跳舞

跳舞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快乐,优美),而这是怎样的舞呢?

师引读:这是一支 的舞。读。

这舞会把人们逼向(死亡),这是死亡之舞呀。

人们

A想象一下,人们当时是怎样的?

B把你的恐惧不安送到句子中去读。

让我们一起把村民们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C人们慌乱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洪水的。

师引读1-3段:

洪水如猛兽般张开了血盆大口,要把自然界的一切吞没,黎明的时候——

山洪咆哮着——

村庄惊醒了——

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作者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采用短句、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式。交流桥的重要作用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怎么办?北面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它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真是一座 生命

桥!

初步感知老汉,为下节课铺垫。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在危急关头,在桥边,在洪水中,毅然决然的站着一位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就是

村支书

。为什么这位村支书会受到全村人的拥戴?我们下节课在具体感知。

四、质疑再探 学习完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对于第二课时的内容直接告知学生下节课研究。

五、拓展运用

1、生编题自测,根据字词编写。

2、师出题,试着学习课文中作者描写大雨和洪水的手法,仿写一件事物。

第四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听,听过这首歌吗?它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歌颂的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个老汉,可是课题却是——《桥》,(板课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二、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本文分为四部分,怎样分?

三、感悟文中表达的一大特色,描写雨水和山洪的句子

师:同学们,文中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自主读文,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的句子,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几句话,读后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大、猛、狂、急)

4、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呢?(1)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跳舞”这个词多美啊!可是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分明感觉不到美,而是感到(害怕、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简直就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3)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狞笑”的意思就是凶恶的笑。(4)“舔”和“爬”给你怎样的感觉?(可怕、恐怖、令人心惊胆寒)(5)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6)哪一个句子是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该怎样读这句话?

(6)师: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这也是另一种表达特色。

四、学习第一部分 人们在洪水前的表现的段落

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七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自由读。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1、学生交流:(惊慌、疯了、恐惧、秩序很乱、求生的欲望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踩死、淹死的人更多)(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3、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 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下节课再讲。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沙洋县高桥小学 陈继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 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爸爸建设边疆

(袁鹰)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篇二: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案(1)(精品)3 白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关于建设者开发西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1.交流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茫茫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的身影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戈壁: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课件出示)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开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三、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课件出示)争论白杨——介绍白杨——笑看白杨 篇三: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 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下载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以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词贯穿全文。课文讲述了面对凶猛的洪水来临时村民的表现、以及村里的老支书临危不乱、......

    16.《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6.《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

    一年级语文下册象鼻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象鼻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选学课文。主要讲森林里的小桥给动物们带来了方便,可是暴雨冲坏了小桥后,动物们都很自私地等待别的动物来修,后来,两只......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

    五年级下册《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五年级下册《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品读重点词句,感受老汉的精神品质;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色,并结合语......

    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执教人:万多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