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词对比阅读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
宋词对比鉴赏阅读
执教者:茂名市第一中学 陈艳姝 上课班级:茂名市第十六中学高一6班 上课时间:2013年12月13日
教学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粤教版语文选修1教材第三单元“漫步宋词”中的“基本阅读”第13课“柳永词二首”中的《蝶恋花》以及“拓展阅读”第19课“言情词三首”中晏殊的《蝶恋花》,两首词牌名相同,风格相似,流派相同,因而整合教材,把两首词作对比阅读教学。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把握悲愁凄婉的婉约派的艺术特点,领悟言情词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婉丽精致的言情词的艺术技巧,拓宽宋词的视野。整个教学设计要围绕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体现“以学为主”,构建实用灵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展开,努力体现实用灵活、开放创新的广东特色的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师必然从学生身上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源。那么教师如何从众多的信息源当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呢?《宋词对比鉴赏阅读》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
课堂实录:
课前音乐渲染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我相信老师接下来会与同学们展开一段精彩的宋词之旅。首先问一下,同学们对宋词的印象如何?还记得你们曾学过的宋词吗?
生:我记得,晏殊的《浣溪沙》。师:还有吗?
生:李清照的《如梦令》。(生齐读)
师:词中的‚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 生:绿叶与红花。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借代。
师:那么这是什么季节呢?‚绿‛指代‚绿叶‛,‚红‛指代‚红花‛,那么‚红花‛尽管很少,但也还是有的,绿叶正浓之时,那是什么时候? 生:应该是夏天吧。
师:对了,准确来说应该是春末夏初。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少女思春‛的词作。因为词作风格清新,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其实宋词的风貌还远不止同学们刚才所背诵的这两首词。下面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宋词,进一步感受宋词的风貌。
二、了解宋词的常识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宋词了解有多少?宋词大致上分为几类呢? 生:我所知道的宋词是有两大派别,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师:对了,那么这是按照什么来划分的呢? 生:艺术特点。
师:对了,艺术风格来划分的。那么,宋词还可以按照什么类别来分呢? 生:按照长短来分的。
师:噢,是的,长短。那么长短是按照什么来划分的? 生:按照字数。
师:对了,那么按照字数划分可以划分为什么名称的宋词类别呢? 生:小令。师:很好,那只有这一种类别吗?还有补充吗?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长词。
师:长词?长词对不对?实际上是称为长什么? 生:长调。
师:对了。长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什么? 生:慢词。
师:对了。同学们已经说出了两类了,宋词按字数划分只有两类吗?还有吗?既然有小令以及长调,那么应该还有什么? 生:中令。
师:噢,猜对了一半,那还有一类就是中调。其实,宋词还有一个段落的划分,分为上阕和下阕,也就是上片和下片。好的,至此,我们已经大致复习了一下宋词的常识,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完善一下我们对宋词的认识。(展示大屏幕)
师:那么我们刚才读的那两首李清照和晏殊的词是属于哪一个类别的宋词呢? 生:小令。生:婉约派。
三、了解词牌名及作者,初步感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同样是属于宋词婉约派风格的词人的两首名作。一位是柳永,另一位是晏殊。唉呀,这个名字怎么那么熟悉啊!生:那是因为老师的名字也叫艳姝。
师:对了,我姓陈,名艳姝。我一介小女子也有幸与北宋的这位大文豪同名,小女子真是三生有幸啊。不过,我是一位人民教师,不象这位北宋的大名臣晏殊一样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但是老师觉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每天与你们一起成长,这也是老师此生的一种幸福啊。(掌声)好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词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晏殊的,也是《蝶恋花》,那么这两首词首先在题目上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都是《蝶恋花》。师:这是标题吗? 生:不是,这是词牌名。
师:好,有哪位同学说说对词牌名的了解。说说《蝶恋花》代表什么意思? 生:所谓的词牌名是指宋词的词格以及韵调。取自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又称《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黄金缕》《江如练》等。前、后片各五句,共60字;前、后片均于第1、3、4、5句押仄韵。
师:对了,词牌名不仅在字数上有严格的要求,还在声律上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位男同学擅长使用手头上的资料,充实了对词牌的理解,很好。那么这个词牌的词作是属于哪一类宋词呢? 生:中调。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展示PPT)那么,我们还可以从词牌的内容上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儿女情长,是情诗。
师:对了,表达爱慕或相思之情的多数填写这一类词牌。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位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了解有多少? 生:柳永是进士,生平仕途不顺,经常在歌伎间流连。帮歌伎填写了大量的词,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师:对了,这是一种职业,专业填词人,柳永应该就是这一职业的始祖了。还有,他是一位风流才子,终日在歌伎当中,是有着儿女情长的痴情人了。还有吗? 生:柳永与他的父亲与兄长,被称为‚柳氏三绝‛。
师:这是这位同学课前扩充的知识,非常好。所以说,柳永是出自书香门弟。那么,还有吗?
生: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
师:好,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慢词也就是长调。那还有没有补充?
生:柳永擅长用铺叙的手法。
师:对的,那么他的铺叙手法,你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么等会我们就进一步了解这种手法。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进一步完善对柳永的了解。(展示PPT)其实,柳永还有一个官职的称谓,就是‚柳屯田‛。而在文学上的造诣,同学们都找出比较详细的信息了。好,下面我们来了解另外一位词人,晏殊。相对来说,柳永是婉约词派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那么晏殊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生:他从小就很聪明,以神童著称,他是进士出身,官至宰相,他爱好文艺,创作了很多词作,有130多首。
师:很好,这位同学主要是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晏殊天赋极高,从小就是神童,那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对于晏殊来说,他能诗能文,但其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上,‚温润秀洁‛四个字可以概括其艺术风格。‚造词工妙‛是晏殊词作的特点。师:对了,这是他的一种语言特色。还有吗? 生:他常用委婉的手法,去表现作品的主题。
师:是的,委婉的手法,其实可以换一个词去表达这个意思就是—— 生:含蓄。
师:好的,等会我们来欣赏一下晏殊的词当中是不是有含蓄的美。下面请看一下大屏幕,补充完整对晏殊的理解。(展示PPT)他是北宋婉约派‚倚声之祖‛,所以按照辈分来说,谁的更高?(生:晏殊)如果按照宋词的推广以及成就而言,谁的更好?(生:柳永)。所以,他们是各有成就啊!
四、吟咏诵读,整体感知
师:下面我们将要进入两首宋词的境界当中了,那么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呢?老师请这位同学当众诵读一遍,请他把同学们带入到这首宋词的意境当中。生:我选读柳永的《蝶恋花》。(示范读)
师:很好,读得铿锵有力啊。(掌声)不过,能不能带出点婉约的味道呢?我感觉有点象读豪放派的词。(笑声)好,又一位女同学自动请缨。生:我选读晏殊的《蝶恋花》。(示范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时带有一定的节奏感以及前后情感起伏的变化,越往后,感情越细腻、深沉了!(掌声)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两位都是女同学示范朗读,有没有男生自告奋勇?是不是这婉约派的词作风格导致男生不敢去尝试呢?好,我看到一位男生勇敢地站起来了。(掌声)生:我选读柳永的《蝶恋花》。(示范读)师:很感谢这位男生的深情演绎,我仿佛看到了柳永的影子。(笑声、掌声)好,我们欣赏了三位同学的朗读之后,同学们也应该跃跃欲试了。请同学们带着情感朗读这两首宋词。预备,开始!(全体学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名家的演绎。(播放名家朗读作品)
五、入情入境,对比鉴赏
师:我们说,人生的痛苦在于选择,有选择就会有痛苦。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两首宋词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更喜欢哪一首呢?(生纷纷表态)好,我听到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我需要你们的理由。下面我们来进行这样一个探讨的活动。以前后4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讨论,具体地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宋词。那么,说到理由,有些同学就觉得有点困难了,也会说,爱需要理由吗?(笑声)其实,我们知道,鉴赏一首宋词,它的切入点在什么地方? 生:情感。
师:很好,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谁的呢? 生:作者的。
师:是作者吗?一定是作者吗? 生:词里面的人。
师:对了,词里面有一个说法,就是‚抒情主人公‚。(板书)‚抒情主人公‛中包含的就是一种‚情感‛。(板书)有些同学读诗词就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往往就被这首词的情所感动了。所以,情感也可以成为你的理由。所以,鉴赏的切入点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去切入的。第二个角度是从‚写景‛的角度去切入的。为什么?
生:因为景很美,情景交融。(板书)
师:对的。中国古典诗歌是含蓄的艺术。它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所以,你更喜欢两首词当中的哪一种景物描写呢?那么,第三个角度就是比较高的要求了,就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分析的。同样是抒情,哪一种表现手法你更欣赏呢?(学习小组讨论6分钟,老师在同学当中了解、释疑)师:好,哪一位小组的同学先拔头筹?
生:我比较喜欢晏殊的《蝶恋花》。我比较欣赏里面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一句。它大概的意思是说‛明月不了解离别的痛苦,倾斜的光线照耀到每家每户。
师:能更进一步地说说,‚斜光到晓‛是什么意思吗?(笑声)生:就是说‚月光从晚上一直照到早上‛。
师:对了,也就是说抒情主人公一整晚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整夜未眠。好,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因为这一句,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景色当中。
师:那你说的理由的切入点应该就是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的?那词当中哪个地方是写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的? 生:离恨苦。
师:这句话出现了一个古诗当中常见的意象‚明月‛,在古诗当中,明月的内涵就是‚望月怀人‛。好的,那一轮明月啊。这就是这位同学的理由,情景交融。好的,下一位同学请发表意见。
生:我喜欢柳永的《蝶恋花》,从表达技巧来说,词中是用铺叙的手法,上片是以那个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为下文思念的‚伊人‛而日渐消瘦,是为下文作铺垫。
师:我们注意一下这位同学说的‚下文‛说得对不对? 生:是下片或下阕。
师:对的。好,那么,为下片作一个铺垫,实际上是为下片的什么地方作的铺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的,那么这是一句名句,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生:直接抒情。
师:对了,在古诗当中叫做‚直抒胸臆‛。所以,上片的所写之景都是为下片的抒情作好铺垫以及渲染的。看来,这位女生是追求含蓄美的一位女生,上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她看出来了。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表达意见?
生:我喜欢柳永的《蝶恋花》。这里面有一句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它的意思是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伊‛消瘦,即使憔悴老去也是心甘情愿的。我很欣赏抒情主人公的这种情——痛并快乐着。(生:死了都要爱)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特别是那个‚终‛字,忠贞不渝。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炼字的艺术。一个‚终‛字,由始至终。终到一个怎样的终点? 生:至死不渝。
师:对了,到生命的尽头。这是多久的一个岁月呢? 生:永远。
师:如果人的寿命有足够长的话?
生:不止啊,那是一万年!还有那个‚消得‛,它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掌声)
师:哇,说得多好啊!大家都被这两句名句打动了!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要表达? 生:我喜欢晏殊的《蝶恋花》,我喜欢那一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一句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抒情主人公伤离的情绪,就是那种无可奈何的愁怅,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师:那就是‚山长水阔‛给人一种‚离恨绵绵‛的感觉,是吧?(生:是的)更有一种情景交融之感?那么,你从这两句当中,能不能直接看出情感表达的地方呢?
生:知何处!
师:噢,很好!知何处!知道在哪里呢? 生:还有‚欲寄彩笺‛。
师:是的,古代的人传达思念就不象我们现代人使用电子邮件这么方便,鼠标一点就行了。好的,此处晏殊的词对于离愁的描写相对于柳永的词的感情描写显得更为含蓄些。还记得刚才我们了解了晏殊的词作风格特点是什么? 生:含蓄委婉。
师:非常好。看看还有哪位同学发表意见?
生:我喜欢柳永的《蝶恋花》。通过上片可以看出词中抒情主人公应该是一个女子。然后全词的描写景物特点为冷色调,展现了一幅凄清冷静的景象。那些‚危楼‛、‚黯黯‛等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孤苦寂寞空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直接抒情的,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那种相思之情以及那种折磨,可是她还是对爱情很执着,主人公想消愁,但又不能消愁,所以她很无奈。而且,我想,古代的时候,女子都是很矜持的,都不能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象这种相思的事情。然后,作者就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替她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想通过描写她来冲破时代的束缚,籍此来表达心中最真挚的爱情,大胆呼唤真爱,表达自己的相思。(掌声)
师:这位女同学是从时代的角度去分析文中的抒情主人公的,非常好!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热情奔放的感情啊!这就是这位女同学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去出发去理解的。好的,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词中看出抒情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吗? 生:是男的。
师:噢,这位女同学有异议,她认为是男的,为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说说。
生:因为‚对酒当歌‛啊,只有男的才能喝酒啊!还有就是‚伊‛是指女子啊!师:好的,我看到那位男生也迫不及待想要发表言论了。生:我想说的,都被她说了。
师:那么,这首词抒情主人公看似应该理解为是男子的相思与无怨无悔啊?那么,刚才那位女生为什么要把这首词当中的抒情主人公理解为女子呢?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啊!我们请刚才那位女生再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的同学说了,是那位女子的仰慕之人去京城考试了,然后那位女子就在家里等待。
师:哦,那就是说你的理解来源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生:对,而且,‚伊‛是‚你‛的意思,不一定是女孩子啊。
师:也就是说‚伊‛有可能是男的,是吧?所以,‚伊‛只是一个‚单人‛旁,也不是‚女‛字旁啊,所以是男的。
生:是啊,所以说,这首词有可能是女子写给男子,也有可能是男子写给女子的啊。
师:是啊!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其实,‚伊‛字指女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曾经在《诗经〃兼葭》中有这么一句:‚所谓伊人‛(生:‚在水一方‛),所以,有同学理解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为男子,抒写对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没有错的。那么刚才这位女生从创作背景出发,把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理解为女子,抒写对男子的忠贞不渝的情感,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这两种理解都成立的时候,当抒情主人公不仅可以是男人,还可以理解为女人的时候,那么,这首词的意境就大不相同了。它代表着全人类的一种共有的情感,这也就是这首词流芳千古的魅力所在啊!(掌声)好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五位同学分别说了自己的理由,但是占多一票的是柳永的《蝶恋花》,可见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打动了你们啊!但是晏殊〈〈蝶恋花〉〉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没有打动你们吗?
生:有,我喜欢这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它把抒情主人公的那种执著、无悔表现得淋漓尽致。师:好,那你能具体说说是哪个词或字吗? 生:‚独上‛的‚独‛字。
师:对,‚独上高楼‛在什么季节?东南西北风对应的就是‚春夏秋冬‛风。那是什么季节?
生:是在‚秋天‛,萧瑟的秋天,孤独的秋天。
师:对了,那再问多一句,柳永词中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生:‚望极春愁‛,写的是春天。
师:好,还有哪个字表现出一种执著的精神? 生:还有‚望尽‛。
师:好,那是‚望‛还是‚尽‛呢? 生:是‚尽‛。
师:对了,一个‚尽‛字道尽了沧桑变化,超越了时空。这种表达是含蓄的,但又是耐人寻味的。好的,今天六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意见,都说得非常有理。老师很高兴看到你们的鉴赏力又更进了一步。好,其实两首词各有特色,各有精彩。最后,请同学们自行整理一下两首词的异同。(展示PPT)
六、总结言情词艺术特色 师:其实这两首宋词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言情词‛。好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言情词的艺术特色。
生:言情词都是主要写儿女情长的,感情比较浓烈,常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含蓄委婉。
师: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展示PPT)
七、提升感悟,拓展视野
师:清代学者王国维对这两首言情词作出了创新的解读,把儿女情长拓展到理想、事业等人生境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王国维先生所创设的‚人生三境界‛!(展示PPT,学生齐读)
八、结束语
师:最后,让我们在朗读声中感受宋词的魅力,感受不一样的宋词人生的境界!让我们在情致深婉而又瘳阔高远的意境当中达到人生的另一个高度!(展示PPT——课后作业)下课!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懂的说出来,把有疑问的提出来,构建实用灵活的、开放创新的、具有广东特色的语文课堂,努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在教学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设计方案。第一板块:知人论世,你对词人的生平及艺术风格了解了多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艺术风格,进而初步了解其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面引导学生对词中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打下铺垫;第二板块:吟咏诵读,品味词中意境,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词中的情感,为下面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及其情感的感悟打下情感铺垫;第三板块:说出你更喜欢哪一首词的理由,主要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出对词中意境的进一步的理解。教师会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求,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允许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即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板块花的时间有点多,但正因为学生对词人的艺术风格有了充分的了解,引起对词作研读的兴趣,才能对探寻艺术风格的不同的方向有了正确的把握,使合作讨论的板块展开得充分而热烈,并有一定的深度。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那么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尽管整节课堂的教学结构不尽完美,但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动态生成的课堂信息,让听课老师感到欣慰与感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味两首宋词时,入情入境,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学生有的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体现了‚死了都要爱‛的决心,感受着生命中的‚痛并快乐着‛,有的说‚山长水阔知何处‛中的‚爱恨悠长‛,有的说‚抒情主人公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的忠贞、痴情〃〃〃〃〃〃这些在课堂上生成的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些课堂上的动态资源,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且善于化用学生错误的回答作为我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比如,在第三板块当中,有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蝶恋花〃柳永》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女子还是男子呢?这一问题是在同学鉴赏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而发现的新问题,这是自然生成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课堂讨论、思考以及老师的点拔,更清楚地认识到这首词不仅仅因为名句打动了所有人,而且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更清楚地认识到本词的高雅意境。由于在设臵这一讨论板块时,我已经在这一问题上作了一些方向性的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让学生更清楚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更能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鉴赏活动当中去。所以,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那么在课堂上会水到渠成地生成一些有用的资源。
教学设计
宋词对比鉴赏阅读
执教者:茂名市第一中学 陈艳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对比,把握悲愁凄婉的婉约派的艺术特点。2.领悟言情词的思想情感。
3.把握婉丽精致的言情词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和特点。
(二)过程方法目标
1.熟读词作,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言情词人的情感,培养鉴赏词作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言情词人在作品中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充分理解词人的感伤之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言情词点染与铺叙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化虚为实,寓情于景的创作方式。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两首言情词的意境及手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完成两首词的对比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同学们对宋词了解有多少呢?还记得你曾学过的宋词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了解宋词文学常识
词的分类:(1)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2)词的段落:阕或片(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柳永、晏殊、李清照等)
三、了解词牌名及作者,初步感知(1)关于词牌名
《蝶恋花》词牌名,取自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又称《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黄金缕》《江如练》等。前、后片各五句,共60字;前、后片均于第1、3、4、5句押仄韵。(2)关于作者
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铺叙。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重要词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多年身居要位,官拜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作品集有《珠玉词》。
四、吟咏诵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声诵读。(2)聆听名家演绎,为个别字正音。
五、入情入境,对比鉴赏
合作探究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具体地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宋词。请说明理由。
鉴赏理由提示:(1)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
(2)从描写景物的角度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请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对比鉴赏理由:(1)登楼怀人念远
(2)描写景物:柳词是春愁之景,意境悲愁凄婉;
晏词是秋思之景,意境悲壮苍远;
(3)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柳词更有直抒胸臆;
晏词则有寓情于景,表达更含蓄。
六、总结言情词艺术特色
请学生总结一下言情词的艺术特色:
从内容题材上对词的一种划分归类。多指抒写男女之间的幽情离恨,表达心中的隐衷感怀,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注重以情动人。言情词的意象多是生活中常见之景与物,但是经过词人精心选择,形成了婉丽缠绵的韵致。抒情婉转含蓄,曲折回环,形成含蓄蕴藉之味。
七、提升感悟,拓展视野
清代学者王国维对这两首言情词作出了创新的解读,把儿女情长拓展到理想、事业等人生境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王国维先生所创设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蝶恋花》,谈执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八、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在朗读声中感受宋词的魅力,感受不一样的宋词人生的境界!让我们在情致深婉而又瘳阔高远的意境当中达到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九、课后作业
继续阅读“拓展阅读”中的另外两首言情词,创作一个宋词鉴赏专题解读系列,以“我眼中的言情词”为标题,写三篇不同鉴赏方向的文章,每篇不少于800字。
第二篇:宋词之旅教学设计
《宋词之旅》教学设计
李丽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领会宋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交流, 了解更多的搜集信息的渠道, 掌握更多更好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中国自古就有诵读经典,通过诵读掌握经典、传习文化的传统。上学期,在“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凭书香传承文化,借经典启迪心灵,陶冶人生。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出示课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走进唐诗,品位唐诗的。(诗人介绍、了解背景;品位诗情、感悟意境)
师:如果说了解一个人物,知道一段历史,品位一种情怀,使我们走进了唐诗,感受到了它的回味无穷。那么词是中国古代最美最动人的文学,它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所以赏析宋词还与唐诗有着不同之处,你在品读时有哪些自己的方法呢?
(从词的形象、语言、韵律、意境、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
师:的确,老师也喜欢宋词,所以我在品读宋词的时候,我会和大家一样,会去仔细地品读它,揣摩重点语句,理解思想内容,感受蕴涵的感情,我特别喜欢把自己融入到词的意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感悟作品的魅力。尤其适当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特别有助于我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师: 一个月以来的宋词阅读活动中,同学读背、积累了许多名家名篇。今天我们就借助这样一堂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赏析宋词的美,品位宋词的芬芳。相信大家一定会对宋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宋词有哪些知 1 识性的了解。学生谈。
师:的确,宋词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宋词的境界之高远,语言之优美,一直吸引着后人效仿。
二、品读悟情,交流学法
师:那么同学们,在老师推荐给你的作品当中,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首呢?通过诵读对你又有哪些至深的感受与收获呢?
师:老师听出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有人说苏轼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文魅力的大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诵?
1、学生诵读《水调歌头》
2、苏轼简介
师: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3、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写作背景
师:通过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你知道了苏轼虽然不能和弟弟团聚,即使政治上不得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方法赏析悟情。
师:刚才我们从从揣摩词的重点语句、感悟词的意境、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态度等几方面品位赏析了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在苏轼的作品中还有一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那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谁愿意为大家诵读。
1、找一生读。
2、播放两段乐曲。刚才朗诵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哪支乐曲相应和。这首豪迈大气的曲子还可以配哪些词牌名?(《满江红》、《破阵子》„„)判断某一首词的风格可以根据其词牌的格式去判断。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第二首曲子你可以想到哪些词牌名?《声声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刚才的苏轼的词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喜爱,而女同学偏爱李清照的要多一些了,那我们就请一名女同学起立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出来吧!
3、从刚才的朗读中,大家感受到这首《声声慢》和《念奴娇》的味道相同吗?
师:那我们就把象《念奴娇》这样豪迈奔放的词归为豪放派,象《声声慢》这种风格的称为“婉约派”,他们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可是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是不是婉约派就是非常的悲伤、忧愁呢?(婉约词比柔婉、抒情)
师:是的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豪放词特点: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以情动人,以美取胜。结构深细缜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作:《声声慢》李清照。看来同学们对宋词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了,那刚才在大家整体诵读悟情的基础上,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方法对这两首词还什么不同感悟和读法吗?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方法交流感悟《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
5、同学们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也许以往的印象中,一提起李清照,一提起婉约词,有的人就会认为她的词写的都是闺怨闲愁,其实不尽然,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而且李清照诗中也洋溢着激越的爱国情感,如《夏日绝句 》体现出女词人对故土、故国的无限流连连和深沉的爱。同样,苏轼几度被贬,几度的挫折中反而使他的人生经历更丰富,也开拓了他更宽广的文学领域,可以说苦难与挫折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他那种在顺境中不骄奢享受,在逆境中亦能随遇而安,不悲观失望,仍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坚持对美好人生、美好事物的 3 追求,是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去学习的。同学们,看来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它们的创作都与词人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抒发的都是词人的真情实感,这和我们的作文又是多么的相似,作文中我们不也是在书写着自己的生活感悟,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吗?
6、那对于其他的宋词呢?把你喜欢的词句推荐给大家吧!
7、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方法交流感悟推荐的其他宋词。
师:你们如情入境的诵读、感悟真的是让老师感受到了宋词的无穷魅力,令人觉得回味悠长。实际上,你们知道吗?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诗仙李白就著有忆秦娥,菩萨蛮,他还被人称为百代词曲之祖呢。还有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的一流大家。《虞美人》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他的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尽写愁思就象春水一样无尽绵长。清代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还有我们敬爱毛泽东主席,诗词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体现了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与精神境界。他的诗词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同学们,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词?请你朗诵给大家!
师:在本册书的第八单元,我们将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也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作为我们下一次经典诵读的主题。
三、总结拓展
师:学们真的走进了至善至美宋词,同学们,优秀的诗词作品包蕴厚重,意存高远,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说:“宋朝那个词的辉煌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文学是有规律的,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因此把唐诗宋词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变成今天的食粮,让现代文学吸收精华。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来锻造我们豁达的胸怀;来丰富我们纯洁的情感;来诗化我们多彩的生活,来成就我们不朽的事业。课后作业:
以名言佳句串联出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自然美景。如:秋日的田野更有一翻 4 美景,那绿油油的稻田,变成了眼前金灿灿的稻浪起伏,好像闻到了一阵丰收的稻香,真似辛弃疾“《西江月》中“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农民伯伯忙前忙后,准备收割金黄的稻子,黑色的芝麻和雪白的棉花,秋天喜悦的心情醉在丰收之年。
——————————————————————————————————————————————
师: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更想说:“腹有诗书文亦华,愿同学们从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中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趣,健全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相约经典,闻香识雅,携手经典,一路芬芳。”
第三篇:教学设计《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
执教者:施泓超 执教班级:高二()班 课时: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1、《雨霖铃》
1)导入
词的产生—流行歌曲说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的基本知识:曲子词 诗余
字数
词牌名等知识 可不讲
问:两宋词人中,拥有最多粉丝的是谁呢?
答: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方文山
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学过《八声甘州》
2)词牌名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3)上阕讲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 寒蝉:蝉的一种。《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2] 长亭:馆驿,古人送别之所。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前两句,环境描写: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对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此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二一结构,极吞咽之至,增加凄凉况味。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3]都门帐饮 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六》:野次无宫室,故曰帐饮。实汉书中已有帐饮。[4]兰舟 《述异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盖言舟之华贵,并非实指。
典型环境的典型心理。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矛盾冲突之激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凝噎:喉中气塞,说不出话。
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真挚动人。语言通俗而情感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后想象
邈远之景,惆怅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再曰“沉沉”,着色谓之浓 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谓之广
“念”字尤佳,清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何也?„„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处,“念”作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一下一气流贯。“念”字后又“去去”两仄声,一字一顿,越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上片有哪些表示离别的意象?
寒蝉、长亭、兰舟(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承上启下,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下阕讲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离别主旨,先做泛论。意云离别悲情自古皆然,非自我始。离别+冷落+清秋 三重 呼 2 应上片寒蝉凄切 层层加码(冷清秋),更 “更那堪”三虚字,情感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晓风、残月 三个典型意象触动离愁,酒后清醒,愁定思愁,情何以堪。警策之句
虚景,因情设景,情景交融。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换一情境。前为景语,此为情语。此去两字上承“念去去”,经年近应“今宵”,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呼应“无语凝噎”
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却以一问句结,有收不住之势,留有无限韵味。5)汇评
[1]王又华《古今词论》:“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临其境,倘怳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2]沈雄《古今词话》引《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2、《踏莎行》
1)介绍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文字工巧精细 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踩点:秦观的文化常识、秦观与苏轼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秦观为何被贬,是怎样的心情)
秦观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绍圣初(1094)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据《秦少游年谱长编·卷六》:绍圣四年(1097)“二月,郴州编管秦观,移横州编管”,诏书到达之日,当在三月以后,此时少游作踏莎行,写贬谪后心情。参考: 元祐党籍
也称“元祐党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年仅九岁的哲宗继位,由宣仁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同年司马光任宰相,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恢复旧制。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用章敦为相,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皆遭流贬。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为相,重又崇奉熙宁新政。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祐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蔡京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范纯礼、陆佃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四十八人,余官秦观等三十八人,内臣张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献可等四人,共计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并由徽崇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祐党人碑”。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后来,更增“元祐党人”为三百零九人,其中陆佃、章敦、曾布等为新党。蔡京手书姓名,发各州县,仿京师立碑“扬恶”。
2)朗读疏通全文 3)上阕解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1]迷、失: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2]桃源: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句写“避世仙境”之不可得,虚写。意想之中的凄凄迷迷之世界。因情造景,景为情设。
“失、迷、无”三个否定词,否定的是词人梦中之境,表现怅惘和渺茫 清黄了翁《蓼园词话》云:“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可堪:那堪,受不住
李商隐《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4]杜鹃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不如归去”的叫声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馆”已示羁旅之愁,孤馆进一步点明,而“孤馆”又被紧紧封闭在春寒之中。杜鹃、斜阳 都是都是引起乡愁的 炼字:失、迷、断、闭 炼字需要注意:
字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在诗中写出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三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4)下阕解读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5]梅花 刘向《说苑》:越使者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韩子曰:“恶有一枝梅乃遗列国志君乎?” 《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增一枝春。”
[6]书信。古代以生绢作书,故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怕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友人投寄书信,极尽思想怀旧之情。少游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只能徒增别恨。书信越多,离恨积的其实也越多。无数书信砌成无数恨。而冰冷的墙更加深了词人深切的感受。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形象化了,而且也可以使人想象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幸自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幸,犹本也,正也。„„幸自,本自也。似 杜审言《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去,不似湘江水北流。此处宕开一笔,借山水痴痴一问,应该是高于杜审言的
关键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处虚字,无情的山水也似乎变得有情了。作者笔下的郴江已经注入了作者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幽怨,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一种反躬自问。
以虚开头,转入实景,最后化实为虚。上片写:客馆凄凉景象,反映作者迷离惆怅 下片写:贬谪飘零之苦,思想感旧之苦
这首词的最佳之处就是虚实之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
5)汇评:
[1]黄庭坚《山谷题跋》:右少游发郴州回横州,顾有所属而作,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之间诗也。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冷斋夜话: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羁旅,哀怨欲绝。起写旅途景色,已有归路茫茫之感。“可堪”两句,景中见情,精深高妙。所处者孤馆,所感者春寒,所问着鹃声,所见者斜阳,有一于此,已令人生愁,况并集一时乎!不言愁而愁自难堪矣。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
[4] 徐轨《词苑丛谈》卷三云:此词“东坡绝爱尾二句,余谓不如„杜鹃声里斜阳暮‟,尤堪肠断”。
[5]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凄婉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又: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6]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词层次极为分明。开头两句都以对句起,都是平叙;中间第三句一顿;末两句是中心所在。虽是小词,用的是慢词作法。
3、《苏幕遮》
1)介绍作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是大晟词人的代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王国维论周邦彦曾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惟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耳。”
他写景的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风格,如《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苏幕遮》 2)朗读,梳理文本 3)上阕讲读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1]沉香:水沉,沉水。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沈怀远《南越志》云∶交趾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干俱朽烂,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2] 溽暑:夏天潮湿闷热 [3]侵晓:佛晓
从几个角度去写清晨的感受? 嗅觉、感觉、听觉、视觉
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清圆:清润圆正。用来形容,月亮、歌声、荷叶、树叶。此处讲宿雨过后,荷叶亭亭出水迎风摇曳之美姿。王国维《人间词话》:“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请学生用白话文对他进行一番描写: 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鉴赏“举”字
睹物思情
4)下阕讲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5]芙蓉:荷花。照应前文。
这首词朴素生动,创造的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荷花的神韵,抒写了自己淡淡地乡愁,创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
5)汇评
[1]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2]陈世焜《云韶集》: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
3、《声声慢》
1)作者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父: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 夫:赵明诚 “二安”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作于绍兴十七年(徐培均观点)
2)指导学生用沪方言朗读《声声慢》 或用中古音由教师示范朗读 目的在于读出入声字的感觉(急促),把心中之悲表现的更为突出
《声声慢》本押平声韵,李清照独押仄字,韵味百出
声声慢这种词,最初是押平声韵的,自李清照突破旧制,填”寻寻觅觅“,创新仄声韵。蒋捷和张炎都是用的平韵。
3)上阕讲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使用
既使词家倾倒,亦为历代论词者所称道,并公认为这在形式技巧上是奇笔,甚至谓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叠字是景语,又都是情语,情景交融。“寻寻觅觅”,写主人公起床伊始若有所失,到处寻找,托出她空虚、不安和恍惚的心情。“冷冷清清”,承上启下,寻觅毫无收获,更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写出冷清至极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凄凄惨惨戚戚”,极力渲染她凄苦、悲惨和忧戚的情态。这7种叠字都具有浓厚的感情,即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悲愁之情。这种感情,不仅与全篇的气氛完全一致,而且它们冠于词头,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读者一接触此词就深受感染,并贯穿始终。
集音乐美、形式美、抒情美于一体,而且毫无词语阻隔,是直接连用的最佳例子。
寻寻觅觅,找什么呢? 冷冷清清,为什么呢?
个人遭遇之愁,国破家亡之痛一起用上心头
百感迸发于众,不得不吐之为快,有欲罢不能之感。
Q:这十四个叠字读罢给你怎样的第一感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乍暖还寒:非春也,晨也。
[2]将息:诗词曲语辞汇释“将息,保重身体之义”此自谓最难安息,修养。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最难将息”呼应“寻寻觅觅”,不知如何是好。
总结:寒暖不定之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有“晓来”一说。《词综》本、张氏《词选》各本作“晓来” Q:晓来说,晚来说哪一个更好? 学生讨论
抓住文本关键词句
“扶卯头酒”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言用酒消愁不抵事。
总结:晓风逼人之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3] 雁:故乡之象征。盖南来秋雁也。《唐宋词选释》云:“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Q:大雁飞过给你怎样的感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总结:雁声入耳之伤
4)下阕讲读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黄花:《礼记·月令》“鞠有黄花”,是谓之菊花也。
[5]憔悴损:非花落,人伤也。秋意浓而时境迁,睹物生情,花盛而斯人不在,故人颜憔悴。
[6]堪:犹言想摘。人心思故,无意流连。得无人事更迭之感乎?
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自损,则欲摘而不堪摘了,也露出惜花将谢情怀。比唐人杜秋娘“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高。总结:懒摘黄花之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7]怎生:如何
[8]黑:邓廷桢《双砚斋词话》押“黑”字尤为险绝,闺襜得此,可称才难。
张端义《贵耳集》:更有一字奇云“„„”,“黑”字不需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代间气也。
独自无聊,内心苦闷。张惠言《词选》断句,“独自“连上文。
Q:这句词给你眼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个幽怨的老女人,独自倚靠在窗前,痴痴地等候着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最心爱的人儿。总结:日长难黑之伤
间气即闲(閒)气,纪昀引作闲(閒)气。旧说为杰出人才,谓之闲(閒)气。“闲”(閒)读jian4。《春秋纬·演孔图》:“正气为帝,闲(閒)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太平御览》引此云:“闲(閒)气不苞一行,各受一星以生,若萧何感昴精,樊哙感狼精,周勃感亢精者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 点点滴滴:点点滴滴,刺入心间;那个滴滴点点,愁密如斯。一如贺梅子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意细雨,不是滂沱大雨,说明安静、注意力集中。雨打梧桐的情境中,李清照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请学生配合音乐品味三句词(含梧桐、雨)
秦观《鹧鸪天》:无一语,对方樽,安排断肠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两句脱胎于此,合二为一,情真而意更切。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悲凉、凄清、寂寞、空虚等等。总结:雨打梧桐之伤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次第:《诗词曲语辞汇释》:次第,况状之辞也,犹云状态也……李清照声声慢词(词略),这次第,犹云这情形或这光景也。
[10]愁字了得:万千愁绪却收以一个愁字,真乃万言千语话不尽,欲说还休,欲罢还留。而实际上早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得,了结。
六种伤收结到一个字——那就是“愁”
可是这份愁又是这一个字所难以全部表达的,在这意犹未尽之处,作者又平添了一份叙述不尽的哀愁。
5)汇评
[1] 薛砺若《宋词通论》:其笔力之遒健,描写之深入,境界之逼真,情绪之迫切紧张,均充分的现出,绝不一类一个妇女的手笔,入手连用十四叠字,即已险奇,而收句复又用两叠,却用来妙语天成,毫无堆滞粉饰之迹。[2] 龙榆生《词学十讲》:这里面不曾使用一个典故,不曾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经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怅惘情怀如实的描写出来。看来都只寻常言语,却使后人惊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能“创意出奇”,达到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这和李煜的后期作品却又异曲同工之妙,也只是忧郁情真语真,结合得恰如其分而已。[3]徐轨《词苑丛谈》: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云:“寻寻觅觅„„”,首句连下十四个碟子,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4]张端义《贵耳集》: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5]夏承焘《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相重叠,这应是有意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徜怳的心情„„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 10 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6]明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7]清沈谦《填词杂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阙,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
[8]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以故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
第四篇:《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提示:同学们的回答要以积极鼓励为主。)
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出示投影: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2.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以此威逼窦娥成亲。窦娥仍誓死不从,张驴儿便买通官府,将窦娥问成了死罪。三年后,窦天章任肃政廉访使,奉命查核楚州案件。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了冤屈,窦天章逮获了真凶,案情才昭雪。全剧共四折,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剧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指责。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
(解说:最好是分角色朗读,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这必须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可选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窦娥、监斩官、婆婆、刽子手和阅读舞台说明及科介。也可让两位同学分别读窦娥的唱词及说白,以增加参与的人数。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教师也可选一角色或由同学指定角色来参与表演。)2.识记基本的知识。出示投影(注意字词)
盗跖(zhí)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iān)苌弘(chánɡ)
亢旱(kànɡ)
暄(xuān)
盗跖颜渊: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古陌荒歼:指荒凉的地方。阡、陌,田间小路。
3.学生思考: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明确: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板书);
(二)“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板书);
(三)“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板书)。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明确: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窦娥从上一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板书)。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板书)和否定,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现了窦娥性格的另一面:淳朴、善良(板书)的美好心灵。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即使是走后街,也是为了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窦娥临死前的希望和要求,也仅仅是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冤屈而死和生前的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板书)和坚决抗争(板书),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以上答案仅供教师参考,学生回答只要抓住要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讨论后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2)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蔡婆婆的形象与窦娥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窦娥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了映衬和必要的铺垫。(3)学生思考: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这不是“愚孝”吗?
讨论明确:窦娥不是替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贞节。虽然这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百善孝为先”嘛!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塑造窦娥这一形象要表现的主题。经讨论后明确:《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悲剧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是这场冤案是在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了高官后平反的。这表明古代劳动人民把自己的苦难寄托在明君或清官的身上,虽然符合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劳动人民无法认识到造成其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劳动人民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思想局限在其他的戏剧和小说中也有反映。3.自由朗读《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赃官吏屈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明确: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几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外(外末,老年男子)科(角色动作)
净(花脸)
正旦(女主角)B.唐旗(摇旗)
只合(只该)
倘秀才(曲牌名)错勘(错判,错断)C.偃(倒)
取应(就职做官)也么哥(句尾助词)D.卜儿(老妇)
兀的(这)
葫芦提(糊里糊涂)2.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答案:
1.C(取应:参加考试以取得功名。)
2.A(点拨:这句话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黑暗本质。)
六、课堂小结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虽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但已不仅仅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成为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官府的腐败,并且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化了剧作主题,使人物和剧情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量。希望同学们认真品读,选取喜欢的词曲,把它们背诵下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附原诗及答案: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关于戏剧的对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2.欣赏剧本的曲白艺术。
3.探究阅读:解读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学生们收集的对联有: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 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方便 说好则好,说歹则歹,好歹只演三天
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里,牡丹亭中,琵琶弦下。三百付金尊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府,西厢院内,燕子灯下。
二、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1.让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和舞台说明部分,同时女同学齐读窦娥的曲词。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3.提问:它们化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4.提问: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5.提问: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讨论后明确: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这三桩誓愿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6.提问: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后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解说: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突破难点,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本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魅力。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注重引导,也可以与第三单元学过的传统小说中的神话色彩结合起来,或同练习题中第四题结合起来进行。)
三、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课文写三桩誓愿,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强烈,而且显示她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含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两篇作品通过想象和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并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四、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 经讨论学生归纳。
明确:如果不这样处理,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惩治贪官,恐怕会陷入常规的因果报应的结局,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七百年来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教师补充: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说,的确不应当,因为它可能导致众多的人遭受灾难。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明确:1.《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出石头的来源,为宝黛的悲剧爱情蒙上奇异的色彩。又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借梦境点明小说的总纲和故事的结局。这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2.《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是用浪漫主义为这些英雄人物蒙上神秘色彩,深化了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4.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解说:以上三个问题是围绕戏剧的创作手法讨论、分析的,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形成专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本文体现了戏剧“本色派”的特点,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质朴无华,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1.赏析《滚绣球》。
(1)背诵并口译这支曲子。
(2)这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2.赏析《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支曲子。明确:这两支曲子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备感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时的悲痛心情。
课文中的说白也同样不带半点加工痕迹,我们看下面这段说白: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明确:这些朴素的语言出自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毫无雕饰之感,只觉得它像生活本身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生动,真实鲜活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窦娥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3.小结(写作提示)。
《窦娥冤》的语言之所以朴实无华,是由于作者善于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使之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同时他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于广大群众接受。
六、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1.出示投影: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对原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做了一些改动,原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在《金锁记》中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在渡过黄河的时候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提问:你喜欢明传奇《金锁记》的改动吗?
学生甲:喜欢,这个团圆的结局符合了中国读者的期待心理。因为生活的美满是每个人的向往与追求。
学生乙: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却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流于一般的戏曲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想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2.解读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学生小组讨论后,选一代表发言。明确:三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羔羊”一般的葛朗台太太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相信,只有忍受现世的苦难,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因此,面对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她表现得那样忍让、善良和超脱,只相信“幸福只有在天上”。祥林嫂的死主要是封建礼教吃人的结果。在世时,她也曾试图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以免遭受被“锯开”的痛苦,也希望死后自己的“魂灵”与阿毛相遇。但当发现宗教不可能拯救她的时候,她便“以死去撞地狱的门”。这或多或少也体现了一些“觉醒”。对于窦娥,在她的一切梦想破灭(官府没有覆勘,“天地”也没有为她伸张正义)之后,她开始了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对原以为“公正无私”的天地鬼神也开始了怀疑和否定。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中怨天咒地的心声已远远超出了自身遭际的感叹,发展为对善恶对立、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对世俗观念里最为神圣威严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在她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又是葛朗台太太和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七、课堂小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课外阅读《窦娥冤》全剧。
第五篇:桥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篇一:桥教学实录
《桥》优质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语文的时候应该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而这种思考,在你见到题目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这个课题只有一个字——“桥”,读了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
生:我想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桥”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我想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师:好,同学们的确很会思考!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学习《桥》这篇课文应该要了解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你的思考,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可以做一些标记
【点评】语文老师都深知“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一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走入“老师问,学生思”,“老师不问,学生不思”的怪圈久而久之,学生失去的不仅是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失去了一边阅读,一边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等与文本对话(包括提问)的本能,学生的思考退化成回答问题而吴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此阅读习惯,并通过读题,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予机会、给予时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既是对学生作为读者地位的充分尊重,又使此习惯的培养真正落实,而不仅仅是一句飘在课堂上的漂亮口号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从这里,我看出洪水的规模十分大,而且也很凶猛
师:水很凶猛这是这件事情的起因
生:我有补充,我从第1自然段的“像泼像倒”看出雨很大,还能形容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上的特点,很好!
生:后面说,插队的小伙是老汉的儿子,我读到了老汉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故事中的人,而且注意到了这件事的结局,我们来看一下,请你读一读: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多媒体呈现)
(生读)
师:她祭奠的人是——?
生:她祭奠的人是村支书,也就是她的老伴还有插队的小伙子,也就是她的儿子
师:是啊,读一件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它的起因,也要关注它的结果我们来看,这句话中有两个字笔画特别多,很难写,分别是“祭”和“奠”“祭”有意思,左上角有个“月”代表肉,右边的“又”代表叉,你们看,用手叉着肉,祭祀祖先,这就是这个字的由来再请同学们观察“奠”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奠”像一个酒具一样的东西,放在火上烧,又像两只手举着酒献给祖先
师:你很会想象与发现,这就是观察学习汉字是多么有意思,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生仿写)
【点评】识字写字教学不应只是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受到关注,高年级学生恰恰会遇到一些难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吴老师利用“祭”和“奠”象形字的特点,把字形与字义通过想象巧妙地 结合起来,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渗透了识字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本课下面环节中关于“咆哮”一词的教学设计,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好,同学们,我们关注了事情的起因,又了解了事情的结果,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老汉不徇私情,把儿子揪出来,为的是什么?生:为了让村民能够成功地逃生
师:对,这就是事情的经过现在有没有同学能简单地说一说,《桥》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注意起因、经过、结果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发洪水了,人们都向一座桥逃去,桥很窄,只能按顺序逃过去,老汉——村支书为了让人们排好队,顺利地过去,最后老汉和他的儿子英勇地牺牲了师:比较完整,如果能简略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发洪水的时候,没有其他出路,只有一座窄窄的桥,老汉为了让其他村民逃生,把儿子揪到后面去,结果没有顺利地逃生,最后英勇地牺牲了
师: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逃生,最终牺牲了同学们,这就是读书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洪水来了,洪水可能摧毁这座唯一让村民们逃生的桥,老汉为了让人们安全地渡过这座桥,舍生忘死,维护了这座桥整篇文章都围绕桥来展开写,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点评】把书读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对小学生来讲把书读薄,也是概括能力的训练以上教学环节看似师生分享初读感受,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方面提炼主要内容,整体感知了文本,为本课教学铺垫了扎实充分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很好的思维能力培养
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因,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师:对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巡视)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带着思考去读我发现不少孩子在书本上画了不少标记,同学们,你们画的这些句子让你们感受到山洪爆发时的什么特点,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猛
生:狂
生:凶
师:对!凶、狂、猛,就是这场山洪的特点、暴雨的特点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生动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找出有关的语句(自由读)
生:第3自然段的“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觉得不是像跳舞那么的优雅,而是人们面对死亡那种恐怖的感觉
师:洪水跳的是什么舞啊?
生:死亡之舞
师:这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发现得好!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吗?
生:从第2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我感受到这山洪非常凶猛,带给村民的危险很大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注意到这句话?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这山洪很猛,挡也挡不住了
师:抓住哪个词感受到的?
生: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因为这个时候的山洪已经成了什么?同学们说—— 生:(齐读)受惊的野马
师:用的是比喻谁能把这个山洪的气势读出来?(生读句子)
师:读得很有气势,谁再来?
(生再读句子)
师:的确,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在读的时候,不仅强调了它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还强调了一个词——咆哮注意到这两个字了吗?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口字旁
师:这两个大口说明——
生:在叫
生:在怒吼
师:怒吼,像一群野兽一般地吼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
师:是啊,这个时候的山洪,像野马,带着危险,朝你逼近,你感觉到什么?生:紧张
生:害怕
生:危险
生:感到死亡
师:死亡的逼近来,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生再读)
师:这么一读,就把山洪那汹汹气势读出来了还有哪些句子,你关注到了?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有一位同学提到的,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特别深?
生:舔
师:跟人多么——
生:像
生:亲切
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的是洪水的亲切吗?
生:不!是可怕
师:对啊!课文中像这样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还有不少我们一起再来找一找是这些句子吗?(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拟人句)看,这些红字的句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
生:洪水来势十分迅猛
生:死亡即将来临
师:来,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这些句子(生自由读)
生:(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记着,它凶猛朝你逼近,要表达洪水的威力,建议你在“逼近”之前做个停顿(生再读)师:好,谁也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全班一起来(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个“舔”字读得好你喜欢读哪句,就读那句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是啊,死亡之舞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谁也来读这句?(生读)
师:这个“爬”,缓慢,但它却把洪水的可怕体现出来了你怎么读?(生再读)
师:对,你要强调一个意思,不一定要用很重的音,有时轻声也是一种强调来,我们一起读读——(生齐读)
师:是啊,作者正是用这样形象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洪水的威力、洪水的迅猛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死亡的威胁还有吗?我发现有一句话,有一个自然段,很有特点,同学们没有发现
【点评】以上教学板块从研究暴雨与山洪的特点入手,随后“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生动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一个自然得体的追问,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法的研究巧妙融合,而学生的阅读体悟、感情朗读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呈现出在阅读中学习写法,通过研究写法进一步升华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特点
生:我认为是第1自然段(生读)
师: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它用了“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的手法,我想到了一些成语,倾盆大雨,大雨滂沱师:很好,把掌声送给他读书就是这样,联系课内外,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我听你读,“像泼像倒”你读得特别有力,再来(生再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了吗?
生:每两个字就有一个句号,一句话很简短
师:对,一句话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以前见过吗?
生:没有
师:这么简短,这么有力,到底是表达什么意思呢?你们也读读看,自己读(生自由读)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泼,倒,语句如此之短,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这个雨怎么样?
生:这雨非常凶猛
生:雨非常大,以至于引起洪水
师: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雨,才有了后面的洪灾,对吗?你发现了课文中的前后联系还有吗?
生:我发现“倒”像从天上用盆子把水倒下来,很形象
师:所以,刚才有位同学说什么成语啦?
生:大雨滂沱,倾盆大雨
师:对我们也来读读看,读读它的短促有力“泼”和“倒”再有力一些
(生读)
师:大雨滂沱呀!(生读)
师:这就是大雨,这就是短句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用了大量的短句子因为短,所以有力,向我们强烈地传达出这山洪是如此迅猛,当时的情形是如此危急,全班同学再读(生读)
师:对,字字千金(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关注一下,老师把所有的句子都列出来了,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生自由读屏幕上的句子)
【点评】阅读的要义是读者在与文本的触摸与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体验;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自己不曾看到的问题、事实或规律,正所谓“阅读即发现”而“你有什么发
现”是本课教学中出现在老师教学语言中频率比较高的一句话,细细品来,在平实的话语背后,是教者把语文阅读的课堂,真正置于“尊重、发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至臻境界生:这些句子都能形容雨的大 生:这些都用了强烈的修辞手法
生: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顺序,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是它的起因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说明水正在慢慢涨高
师:你注意到了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它和事情发展的——
生:顺序有关
师:真会读书
生:我看到这些句子,想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来势汹汹
师:同样,你的感受是来势汹汹,作者用了不同方法、不同语句向我们传递出这个信息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生:我可以想象到洪水暴发,人们逃命的情景
师:你还考虑到了我们下节课上课的内容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生齐读这些句子)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这节课重点感受了洪水的迅猛那么,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呢?不急,这个时候同学们心中有疑问是正常的,因为疑问与学习求知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全过程希望大家在下节课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节课的状态,多思考,多学习(本课教学实录由徐杰根据录像整理)
【总评】《桥》是一篇叙事写人的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本课教学实录是第一课时,初读时首先感觉到是它与众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者没有从写人课文惯用的人物形象切入教学,而整节课师生着重体悟了写山洪与暴雨语句,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品词析句,含英咀华,层层深入学生在感受到山洪与暴雨来势凶猛,人们几乎命悬一线的危难之时,更是对课文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形象直观的领悟,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人物思想境界打下了坚实的背景基础当再次细细研读本课实录,更是感觉到这是一堂着眼儿童语言发展,重视语文方法学习,为学生学语文而精心设计教的好课
一、学读,学生是真正的读者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真正的读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读者,必须进入真正的阅读活动即学生(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本课教学中,教师能从关注并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入手,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宝贵的阅读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在一旁或者提示学生阅读习惯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或者提醒学生朗读方法“你要强调一个意思,不一定要用很重的音,有时轻声也是一种强调”等等
二、学思,语文也是思维训练的阵地“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语言是表达思维结果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内容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同时也用它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恰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一是概括能力,教师既引导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的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也引导学生用最精炼的字词概括描写暴雨与洪水语句的特点二是比较能力,当学生已经分别深入感悟了描写暴雨与洪水语句的特点后,老师把所有的句子都列出来了,启发学生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三、学写,文本无非是个例子现在的小学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一到写作文时就痛苦不已,篇二:《桥》课堂实录
16、桥
【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深入读文,一边读,一边思,使学生收获在对老汉精神的体悟与认同上。
【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思,对比烘托的方法,体会老汉精神的可贵,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6个生字,理解词语,如“咆哮、狞笑、放肆、呻吟、祭奠”。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领悟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直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感受到的,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
①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自由读、抽生读、齐读。师:这是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谁愿意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咆哮、狂奔、势不可挡、跳舞、狞笑、放肆、窄窄、呻吟、拥戴、清瘦、沙哑、揪、吼、豹子、搀扶、祭奠
③抽生分自然段读,检查朗读情况。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得准确流利,是这样吗?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7个自然段。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豹”、“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是感受到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情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和事。
二、品读文本,感悟精神
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指名读有关句子)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从第一句中感受到了雨很大。雨是下的,可这里却说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句让我感受到了这场雨的来势凶猛。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第一句)
师:像泼,像倒。虽只有四个字,但却表达了雨下得迅猛。应该读得短促有力。谁愿意再读一读。
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还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感受到山洪暴发了,而且来势凶猛。这是一个拟人句。生:我从“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中感受到了山洪从山谷里直冲下来,力量很大,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喻成了野马。
生:我从“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到了山洪来的十分凶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师:说得真好,相信一定能够读好,谁愿意读?(生读第二句)
生:我从“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感受到洪水越来越大。一米高已经能没及人的腰部了,说明洪水很大。这是一个拟人句。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到了洪水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它也是一个拟人句,“狞笑”的意思是凶恶地笑,这里形容洪水太可怕了,太凶猛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的朗读,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怕的黎明。洪水这么大,这个小村庄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呢?
生:村庄被冲毁,人们都被洪水淹死。
师:全村一百号人从梦中惊醒。他们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就是平时人们走过无数次的那座普通的木桥,可现在,它还普通吗?
生:不普通。它能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因为过了桥,就不会死。
师: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向这座能带来的希望的木桥拥过去,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会塌。生:人们会掉入河中,被洪水吞没。
师:一心求生的人们早已不顾这些了。可就在这你拥我挤,疯了一样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谁呢?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里的7—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段落,读一读,从中感受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交流合作)
生:(自读、找、画、思考)
师:谁愿意汇报?注意:汇报时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汇报。
生:第七自然段中,我从“拥戴”这个词知道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威信的人。“拥戴”就是维护,爱戴,因为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所以大家都听他的,信任他。
生:在第八自然段中,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里用和那些乱哄哄的人们进行对比,说明老汉遇事不慌乱,是个沉着、冷静的人。
生:我还从这段中的“他像一座山”感受到老汉此时非常镇定,非常从容。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为什么这么说?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成山是因为老汉此时和山一样,那么从容,那么高大,那么可以依靠,他是人们的靠山。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愿意来读读这两段?读出老汉的冷静、从容? 生:(读有关语句)
师:谁愿意接着讲?
生:第十自然段中我从三个“!”可以感受到老汉下达命令时非常地果断。师:你连“!”也没放过,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党员排在后边”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他是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走,留下来指挥群众。他让党员排在最后面,说明他要求其他党员和他一样,做到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生死放在前面。
生:他也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说的好。谁来读读这段?
生:(读10段)
师:注意“!”的语气,要有力些,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接着汇报。
生:我从15段中的动词“冲、揪、吼”感受到老汉此时很生气,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党员还夹在人们中间去走。
生:联系下文我知道小伙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夹在人群中间过桥,就可以获得生命,可老汉却把他揪出来,而且凶得像只豹子,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群众,有原则的人。连他的儿子违反原则也不可以。师: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不徇私情。
师;老汉这么生气,谁能读好?
生:(读有关语句)
师:接着讲。
生:课文20段,老汉吼道“少费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联系上文,我知道所有人都走过木桥了,只剩下他和小伙子了。而这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木桥也要塌了。老汉没有自己先走,而是让小伙子先走,老汉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从“吼”、“用力”、“推上”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深爱他的儿子的人。生死关头,他把生让给了儿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
师:说他们是一对父子,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23到27自然段,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他儿子。可以知道老汉是她的丈夫,小伙子是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师:既然是父子,为什么父亲却不让儿子过桥?是他不爱儿子吗?
生:不是。他爱儿子,可他更爱人民群众。
生:他连亲生儿子都舍去了,可见他的品格多么高尚!
师: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生:(齐读)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师:(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生:(齐读)你先走!
师:(引读)老汉吼道——
生:(齐读)少费话,快走。
师:(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生:(齐读)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生:(齐读)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刹那,老汉要喊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生:儿子,我对不起你!
生:他也可能会喊:“儿子,我是爱你的!”
生:他还可能会喊:“儿子,别怪我,我也是为了大家呀!”
师: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来评价他。
生:舍己为人,关心群众。
生:忠于职守。
生:不徇私情。篇三:《桥》课堂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题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2.教师准备、整合好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与评析:
一、激趣引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
2.师:一首《为了谁》歌颂了我们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像歌词所唱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却知道你为了谁。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同样感人的故事,去感受一位农村老党员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播放纪念抗洪救灾的歌曲《为了谁》,既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环节为引入学生文本对话打开了突破口,找准了切入点。】
二、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导:在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了几个关键词,洪灾 老汉 人们,那本文的主人翁是谁?(老汉)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救出村民的?(洪水来临的时候)
【评析: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感悟
师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洪水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如其来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
生汇报:
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生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句子)。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句子用心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你的体会。
生:汇报,谈感受。
生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洪水像魔鬼一样非常可怕。
师:你用魔鬼这个词来形容洪水非常恰当。你体会的不错。谁还想说? 生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雨下的很大。
师: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倾盆大雨)
生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我体会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式非常危急。
师:你很会思考,说出了你独特的感受。(指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词、句谈体会。)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看,这些句子简洁、精炼,却字字千钧,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位不断上升,灾情不断加剧,形势不断严峻,下面我们让我们再通过一 段视频,进一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
(观看视频,想象体验)
播放视频,老师激情描述:洪水来了,它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它冲毁了道路,冲塌了房舍,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这时,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村民,你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像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生1:我会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说出了你的真实感受。
生2:我会不顾一切的跑出去逃命。
师:你说的很实在,相信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赶紧逃命。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课文。
师:利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出人们表现的词语。
生1:你拥我挤
生2:跌跌撞撞
生3:疯了似的
师评价:同学们读书读的很仔细,找出了文中的关键词。
师小结:同学们,我想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现在让我们通过读,再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吧。(指生配乐读)
【评析: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借助画面,教师陈词,通过自读、自悟,谈感受。】
过渡:师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读到这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座木桥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
师(画窄窄的桥),描述:这座窄窄的木桥竟然是全村一百多号人逃生的唯一生路。桥的一边是死的危险,桥的另一边可能就是生的希望。(板书:死 生)
师:全村一百多人就这样疯了似的,你拥我挤的涌上木桥,你想可能会发生什么后果? 生1:木桥会塌,人们会掉进水里被冲走。
生2:会造成桥毁人亡的后果。
师:同学们,面对灾难逃生时人的本能,就当人们失去理智疯了似的涌上木桥时,却有一位老汉泰然自若的站在木桥边,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
【评析:通过人们的反应和木桥的窄小,引导学生想象,突出老汉与村民们不同的表现,为下文理解老汉的品质和精神做好了铺垫。】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
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利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这两个句子,你会找哪些? 生1:站着
生2:不说话,盯着
生3:像一座山 师:(出示这几个词语)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我们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去读这个词,另一只眼睛要读透这个词,你能找一个词语去好好读一读吗?
生1:“他像一座山”我体会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非常需要一个人出来指挥这乱哄哄的场面,此时的老支书就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师评价:你真正用心读书了,你读出了自己的思考,非常好!)
生2:“不说话,盯着”从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老汉可能在想办法逃生。师追问:是想办法自己逃生吗?
生2:不是,是想办法帮全村人逃生。
生3:“站着”告诉我们老汉可能是第一个来到木桥前的。
师追问:那他为什么不先自己逃生呢?
生3:因为他想着要让群众先逃生。(师评价:你想的很对,说出了老汉心中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了“像一座山”来理解老汉,现在就让我们像大山一样 铿锵有力地读读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像大山一样站的稳稳地,想着办法救人们。再读这句话——(再次齐读)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授之以鱼场更会让捕鱼者自主发现、自主行动,最后满载而归。】
师:还有哪些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出示句子)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汉很着急,扯破嗓子喊话。通过“沙哑”一次可以体会到。
师追问:老汉为什么要喊这么大声呢?
生:因为当时洪水的声音很大,必须要大声喊人们才能听得见。(师评价:你能结合全文来理解,真不错。)
生:因为当时的场面很混乱,所以要大声喊话。(师评价: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的很对。)
师:同学们仔细看这个句子,期中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生:老汉说的话很简洁。
生:三个叹号说明老汉说话很有力。
生:老汉心系群众,让群众先过去。
生:老汉关心群众,为人民着想。
师:再读一读老汉的话,你读出了什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引读:洪水逼近了,死亡逼近了,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人们就这样疯了似的拥上木桥,后果不堪设想,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当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评析:创设情景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老汉心系群众的品质将学生潜移默化,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师过渡:是不是所有人都听从了老汉的说法呢?
生:有人不同意,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师:老汉是怎么回应的?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
师指导学生有感读。读出冷冷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