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旄节、社稷、节、拱服”的意思,会写“社稷、旄、拱服”等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了解苏武形象,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1.《苏武牧羊》本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组互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根据诗歌教学的三原则:一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二、通过充分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三、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理解创作意图。这首诗歌重点是通过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所以从想象入手,通过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具体化。
3.多种形式的朗读是本节教学采用的主要手段,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计划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奉命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终不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苏武牧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捍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相传是北京的高中教师蒋荫棠所作,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为流传,是以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旄”、“笳”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节:国家派出的使者以所持旄节为凭信。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上面有牦牛尾装饰。旄节意思为旗帜,象征国家的主权尊严。“节不辱”是不使旄节受辱的意思,也就是维护国家尊严,不使国家受辱。节也可以引申为气节、节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苏武虽然滞留在匈奴,却不辱气节。
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年中有五个月封冻,冰层有90厘米,冬季气温平均-38℃
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指长谷物的土地之神。在古代农业社会,社稷指国家。汉社稷指汉朝,那时以朝廷作为国家的代表。
还:回来,回国
笳:北方独有的一种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其音凄怆。红妆:指女人,这里指苏武的妻子。帏:做遮挡用的布,床有床帏。大节:民族大节、气节。亏:缺失。
拱服汉德威:拱、两手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服,服从。德,指恩惠,威,指威力。德威从两方面显示国家的统治力量。
2、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考一: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歌词,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概括,指名回答)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思考二:刚才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把歌词读一遍,看看这首歌词从结构上分析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完成)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3、研读课文,体会情感,理解第一节。
思考一:刚才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把歌词自由读一遍,体会一下,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并能够边读边做批注。
(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思考二:请一位同学饱含着你对歌词感情的理解读一下第一小节?(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师指名平时朗读课文较好同学读,起到示范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提问: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那么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哪位同学用流利的语言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指名回答,教师点评)思考三:苏武生活的环境确实艰苦,那么“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中的两个“难”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四: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难”呢?(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注意强调人物所处环境,结合历史背景做点拨。)
思考五:现在谁来给我说一下你看到的苏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概括总结:高大、威武、临危不惧、浩然正气等)
教师小节:同学们的概括给我们再现了一个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那我们就带着对英雄的崇敬高声读第一节,体会一下苏武的英雄气概
4、理解课文,深化情感,理解第二小节。
思考一:指名读第二小节(要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请你们用心默读“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这几句,想一想,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提示:情景一——秋风萧瑟,北雁南飞。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情景二——梦回故乡,倾诉衷肠。情景三——梦中惊醒,痴心不改。)
(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苏武坚定的信念。幻灯片显示苏武牧羊图,及三个情景画面)
思考二:下面请哪位同学给我们重点描述一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是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你你的想法。
(强调情景,加深理解)
思考三:那么我们怎样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句表明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及其坚定的信念,是全文的中心。
5、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分小组讨论:通过诗歌的学习,作者是怎样刻画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教师总结
1、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2、对比手法的应用。(“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三、小结。
本文主要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由于某种原因被匈奴扣留,牧羊十九年,历经磨难,坚决不从。高度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探究。(幻灯展示)
1、走进文天祥。
教师:同学们,时势造英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苏武这样的民族英雄有很多很多,他们像璀璨的群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民族英雄,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有着怎样的表现。(幻灯演示文天祥资料)
讨论: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说说苏武和文天祥在民族气节方面的异同。(指名学生发言,教师指正。)
2、学唱民歌《苏武牧羊》。
最后我们用歌声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放《苏武牧羊》歌曲,学生学唱)
五、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说说苏武牧羊故事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第二篇:《苏武牧羊》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第三篇:苏武牧羊(本站推荐)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感人故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多媒体材料熟悉“苏武牧羊”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个典故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欣赏环节。授课主要分三步展开:第一、在“谈话导入”这一环节开篇以歌曲导入,在乐曲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兴趣,同时营造气氛,又通过简洁的谈话烘托出苏武的高洁的一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在“学习诗歌”这一环节,我出示音乐,并亲自演唱这首歌。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把握诗歌流畅的音调,进而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奠定基础。第三、再次出示音乐,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英雄气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总之,教学本课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入课文情境,在音乐中学习课文内容,在学唱课文中感情得到升华,不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渲染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很好。课文学完了,歌曲会唱了,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脑海中。《诉衷情》 《诉衷情》是宋代词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通过认真思考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在目标的制定上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简单的朗读确定自己要读出的感情;第二通过具体的词句以及文中所用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地了解诗作所表达的深情。
授课之后进行反思,发现这堂课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重点突出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哪些字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内心”这一环节。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先是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觅”字写出词人当年追求功名的急切,年轻时的自信和坚定执著;有的学生说“暗”“旧”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写出时光流逝,人事消磨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惆怅;有的学生说“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南宋苟且偷安君臣的不满和愤慨。这其中老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贯穿其中
导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散读一遍,然后请个别同学朗读全文,并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接着又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后,小组讨论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情。同学们在这个基础上大致知道这首词应该读出当年的豪迈和如今的悲愤。在琅琅的书声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了词作悲壮沉郁的意境。
四、知历史明词情
所谓文史不分加,课堂上我几次引地学生了解历史,汇报资料,如陆游的为官之史,南宋的败落等资料,通过这些交流,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陆游的心情,也使得学生更好地走进词人的内心,因此学生读得非常动情,也非常感人。这种感情也带动了我。
五、不足
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出现在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如果前面导入和处理字词时能够再精一点,就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还有本来打算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陆游的看法,也没来得及,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这样,也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从圆的周长到圆的面积体验其中不同
本课开始,先与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比较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存在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的计算有待加强,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学生还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当半径等于一个小数时,学生很多就犯错了!如:r=0.3厘米,求圆的面积,有部分学生会把0.3的平方算成是0.9,结果就出错,这在以后的计算练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词汇与现代文均有所差异,因此,在课前布置了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课上学习清楚障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句,学生大概知道“山里没有日期,冬天过去了还不知道一年已经过了”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
这节课,知识点看似简单,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但没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将教材进行了整合。讲完例题1后,将例1问题变为求达标率,后面例2采用自学的方法,加深对百分率的理解。但我认为也有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我应该意识到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等.还有与我们城市生活有关的绿化率,人口出生率,青少年犯罪率,等.还有国外的海啸死亡率,还有学生说食品带上有净含率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关心时事,对周围事物观察仔细,有一份社会责任心,教师应该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口算正确率、错误率作基础,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如在教学时学生就由他们背古诗这一事实,想到了合格率、优秀率,由体育课上的集队、检查人数想到了出勤率、缺勤率,由体育运动中的投篮想到了命中率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电脑,算一算有电脑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独生子女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另外,我的课件还可以作适当的改进,教学的环节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要加强语言的艺术,加大学习新课标,新的教学思想的力度.
第四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漕泾小学 陆佩丽
《苏武牧羊》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威逼利诱,仍毫不动摇的事迹,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旌节”多次在文中出现,是由头至尾贯穿前文的线索,这支旌节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苏武民族气节的体现。所以在备课时,就把“旌节”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先让同学看图片了解旌节,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到旌节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这堂课上下来感觉问题很多,很不成熟,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课堂实施都不理想。细细反思,不足之处:
一、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在导入部分,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苏武,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我设计的用意其实只是让他们说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员大臣,可是因为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苏武是不爱国的人,有气节的人等。在品读词语,感悟品质部分,第二张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也是欠考虑的,教学反思《《苏武牧羊》教学反思》。让学生读出示的两段描写,并完成句式填空,当________时(面临的情况)虽然已经给了提示,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不会联系上下文去思考填写这个空格,只是看我给出的那两段描写。所以应该改成自由读第2、3节完成学习任务单二,而不是把学生框在那两段描写中,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写,设计改为:当匈奴王_____时(面临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也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在这个问题上。
二、设计内容过多、过难,没有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问题过难,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不高。比如:从苏武宁死抗辱和痛斥卫律两段描写中你能看出苏武身上有哪些高贵品质?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而这些思想性的东西在这里出现也是不合适的。又如:在学习“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这段描写时,挖得过深,设计时想让学生把握三个层次。首先我让同学通过朗读感受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认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三种苏武遭受的折磨,最后让学生想象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这个想象说话其实很有难度,我没有给予他们任何辅助性的东西,学生答不上来也情有可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在教案设计时要学会取舍,不能什么多要,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第五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