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
(三年级上册)
教
案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一)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前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二)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6-1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6-1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三)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1-1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1-1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四)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6-2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6-2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五)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1-2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1-2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六)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6-29则。2.了解这4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6-29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杨山小学
2017-2018 学年
三年级经典诵读
第二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作者:冶萍
学校:民和县川口镇山城小学
班级:六年级 指导教师:尹雪婧
古诗词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悲与苦,蕴涵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本书采用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还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配乐朗诵,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品其味为苦,愉快时品其味为甜。假如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尽情尽心,细细品尝。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当然友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望昔日那厚重的历史,不禁使人感怀,冰清玉洁之中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蕴含着一种高尚的节操。
读着诗里的内容,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
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不愿迎合权贵,始终不得志,于是浪迹天涯,纵酒赋诗,以寄托自己的满腔情怀。他的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诗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活动。读古代诗词,可以与同时代的人做精神上的沟通;可以传承古圣贤的精神文化;可以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因为读诗,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宽阔,变得丰富多彩,以至于变成一个庞大的心灵宇宙。点评:从文章可以看出你对这本书已经很了解,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而且文章语言连贯严谨,要是再活跃一点会更好。加油!
第三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
夕阳乡小学
开展“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实施方案
中心校、基层各小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积极推进我乡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依据淳教发【2011】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现将此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
以“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为主题,把“中华诵、国学经 典诵读”系列活动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感、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三、诵读内容
为了组织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国家语委及省市教育部门 关于诵读活动有关要求,诵读活动统一使用教育部、国家语委、中 央文明办编写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望各校组织好学生,认真学习。
四、活动安排
1、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①早读:班干部诵读或看书吟诵。②语文课前3分钟。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吟唱或强化记忆。③课后班主任或家长负责,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开展 “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等活动。
2、各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介,让中 华经典美文进校园、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
3、结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4、各校开展“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道德实践活动。
5、举办“读书节”、“读书周”系列读书活动。
6、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纪念日,组织开展与节日有关的经典诵读、征文、演讲等各种比赛。
7、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写经典、悟经典、演经典等活动和比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终生受益。诵读为主,讲 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交流情感。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五、活动要求
1、开展“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歌颂伟大祖国悠久 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我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有效措施,也是每年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重点活动。各校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意义,大力宣传,全体动员,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2、各校要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为诵读活动 提供最基本的财力和物力保障,确保诵读活动顺利进行。
3、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注重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家长积极参与,使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要加大活动实施力度,促进这项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避免形式主义。要在全面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大型诵读活动,认真总结,树立典型。
4、各校务于3月15日将活动实施方案上报乡校办公室。
夕阳乡小学 2011年3月8日
第四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增广贤文》
(一)第1则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增广贤文》
(二)第12则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第14则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第15则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第16则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第17则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中仁。
第18则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第19则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第20则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第21则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第三单元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增广贤文》
(三)第22则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平生莫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第23则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第24则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第25则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第26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第27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第28则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第29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第30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第31则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第四单元 竹枝词(其一)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增广贤文》
(四)第32则
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总不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第33则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第34则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反害己。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35则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第36则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嫉财莫嫉食,怨生莫怨死。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第37则
墙有缝,壁有耳。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第38则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第39则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第40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41则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第42则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第五单元
题张司业
【北宋】王安石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如神。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泛舟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增广贤文》
(五)第43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第44则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第45则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第46则
路逢险处须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第47则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第48则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第49则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为学始知道,不学亦枉然。
第50则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第51则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
第六单元 春游湖
【北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湖上暮归
【元】赵孟頫
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更肥。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增广贤文》
(六)第52则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成仇。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第53则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第54则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第55则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56则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第57则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第58则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第59则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第60则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第五篇:李官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望天门山
一、入题。
1、读题:望天门山,通过注释了解天门山。
2、简单介绍:李白生平。诵读李白诗篇。
二、初读古诗。
1、读通古诗,重点指导读准“至此回”、“帆”
2、读出节奏。指导读、范读。
三、了解诗意。
1、思考读: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一二句:
⑴“天门”即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中断”指的是从中间分开。
⑵“楚江”即长江,长江怎么样?“开”指的是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形成了西梁山和东梁山。
⑶“碧水”既长江之水,长江之水怎么样?“东流”向东边流去。“至”是“到”,此是“这里”,这里指的就是到了天门山。长江之水到了天门山就无法再向东流去了,因为什么?“它被天门山挡住了去路”。所以只要“回”,“回过头来向北流去。
⑷有感情朗读一二句。
3、交流三四句。
⑴作者望天门山,你知道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望吗?
⑵“孤帆”指一只小船,“日边来”,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⑶他站在船上看到了什么呢?
⑷两岸青山,青山怎么样呢?“相对出”,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意思。“青山是不动的,它怎么会出现呢?是什么在动?船在动,而作者站在船上不动,就好像觉得是青山在动,一会儿出现,不会儿又忽闪不见了。
⑸有感情朗读三四句。
四、体会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天门山的景色怎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天门山的什么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