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设计人才规格定位与教学建构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在我国 现代 工业 设计 教育 飞速 发展 的今天,如何站在社会发展和高校 艺术 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高度,探索工业设计高等教育教学的建构,是当下设计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根据工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培养创造型、能力型、应用型和团队意识为综合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规格定位,以此确立了教学建构的内涵及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方向。
内容摘要:在我国 现代 工业 设计 教育 飞速 发展 的今天,如何站在社会发展和高校 艺术 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高度,探索工业设计高等教育教学的建构,是当下设计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根据工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培养创造型、能力型、应用型和团队意识为综合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规格定位,以此确立了教学建构的内涵及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方向。
一、发展背景与人才规格定位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提出 科学 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为 中国 从制造加工大国迈向自主创新设计大国指明了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要加快自主创新设计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形势下,如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具备创造性设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准确地赋予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人才规格定位和教学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我们确立了以培养创造型、能力型、应用型和团队意识为综合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规格定位。在努力夯实学生的设计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突出创造性设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和 企业 的实际课题,锻炼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分析问题的归纳力、整合力,解决问题的创新力、综合力,以及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的表现能力。办学20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结出硕果,学生运用创新设计理念、方法和现代数字化设计手段,紧密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课题以及潜在需求的需要,设计出了高水平的设计作品。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不仅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形成了一群创业型的设计实体,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已崭露头角。
二、教学建构的理念
通过长期的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方法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以及开放性的对外交流,我们对工业设计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全面感悟。教学建构是以当代教育理论(如结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工业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设计能力需求变化而进行教学改革。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应具备敏锐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娴熟的设计表现技能和数字化科技处理手段,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在课程建设上强调贴紧现代设计艺术的基础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表现制作手段的构成与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围绕激发创造性设计思维及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强化训练学生掌握现代设计表现方法,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力。并且,将他们的设计思想与社会的需求认知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意”“知”“能”相统一,“脑”“心”“眼”“手”谐调发展。
三、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中,我们进行了大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建构和课程内容上,突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引入“设计思维与造型基础”等课程,运用系统启智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领悟并掌握创造性设计思维方法,把握设计的实质,掌握创新表现技巧,应用设计制作技能。以达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例如,课题设计①——从仿生创造学的角度,在 自然 生物中选择一物种,由表及里地对其进行观察、剖析,发掘其生存的环境,气候、条件、食物链、生长特性、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特征以及一切有价值的研究元素,以此为依据,要求学生所研究的自然对象要从具体形态演变到抽象形态,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创造设计出抽象的、可爱的有机形态。此课题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化与运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进行设计创造。课题设计②——以相同的单元组成稳定的正多面体。此课题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限定条件下,发挥创造性设计思维与能力,设计出功能合理、结构科学、材性表现、形态美感的造型物体。除此以外,还有如形的语义设计、防破损造型设计、形态承重设计等。该课程的教学定位,重点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本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而启发设计的联想力和灵感,开发设计心智,进行直觉的、感性的、形象的发散思维和有序的、串性的、抽象的逻辑收敛思维,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此外,在各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将创造性设计思维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核心位置,以此改革专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开放性的创造性设计思维空间中进行想象和大胆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建构和改革,还吸取国际上发达国家及国内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立足于艺术设计学科前沿研究的理论,以格式塔理论、混沌理论、认知理论、感知理论和大脑半球学说等理论为指导,着重人的智能开发和研究,使创新观念、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起到主导作用。
第二篇:工业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人才:仍有升值潜力
一架飞机猛地冲向地面,火花迸射,境况万分危急„„相信很多朋友对《紧急迫降》这部电影中的一些惊险刺激场面记忆犹新。可是一般的人恐怕不会知道,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数码技术大片”的电影中的飞机模型和共九分半钟的惊险虚拟场景,大多是由上海交大工业设计系8名毕业不到半年的学生担纲设计制作的。
据了解:我国现有300多所院校开设有设计方面的专业,但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的比较多,工业设计的比较少。据笔者从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工业设计周”上了解到的数据,我国近20年来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韩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但是另一方面,每年少量的毕业生还不好就业,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据报道:今年在消费类电子工业发达的广东省,八成以上的工业设计人才面临改行的尴尬,一些人的出国不是主动选择而是“逼上梁山”。而近几年,上海交大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却较受欢迎,成为人才市场上的一个亮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案例。
陈育星教授介绍说:目前上海交大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虽然比本系艺术设计专业差一些,但供需比在1:8到1:10,还算理想。在目前这种不太理想的用人环境中,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注重基础,注重实践,紧跟市场,空埋怨是没有用的。
在上海交大工业设计系的办公楼大厅里摆满了各种设计图案和模型,那是学生们的作业。谈起学生的设计成果,陈教授如数家珍。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概念车的麒麟车就是由该校黄斌、孙震这两位毕业不久的学生设计的。上海市延安中路高架的路灯造型是由当时还在大三的学生朱丹一设计的,在公开招标中击败了很多设计专家。该系还让大三一个班用一百多课时为上海凤凰自行车厂设计了几十套车型样本,其中部分已经申请专利,从而结束了我国自行车行业长期仿制国外产品的历史„„这些学生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成果时都认为,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
据陈育星介绍:该系现有“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按艺术和理工两类招生,但两专业很多课程都是相通的,比如高数、物理、制图、计算机等都要学,拓宽学生知识面,打好基础。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实习,和公司开展的一些研究课题,尽量放到课堂上去做。系里规定,学生必须有约40%的时间用于社会实践。每一个社会实践,都要从市场调研、统计分析,设计定位、营销管理、生产等方方面面进行。这样通过实践,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掌握一定经验,摸准市场需求,从而自动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弥补自己不足。比如前几年多媒体技术兴起,学校还没有力量开这方面的课,一些学生看准这个方向,自己就钻进去了,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的新东西,这种创新精神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另外,教学方式也应该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手段和设备太陈旧过时,也会造成与社会的脱节。据了解:上海交大的工业设计系在上海高校设计专业中第一个使用“数字化教学法”,多媒体授课教室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以数码为基础的电脑快速成型实验室也在建设中。
经济学博士陶一桃对工业设计颇有研究,她认为,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是技术或技术开发能力,而是对传统工业产品基于市场需求的再设计。工业设计是传统产业赚钱的最好模式。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现实手段也许是工业设计而非群起追求高科技。“麒麟车我个人认为并不怎么样,但为什么被炒得那么火,因为它是完全国产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成果。”陈育星教授说,“加入WTO,也许能使中国的企业在现实的打击面前猛醒,从而使得他们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21世纪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将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时代已到来。'工业设计'将是一个为我们国家、我们的企业大量创造知识产权的黄金水道,所以有人说21世纪的文化将是设计的文化。
我们也衷心希望,中国的企业和工业设计人才能早日迎来自己的“春天”。
随着工业设计热潮兴起,设计教育也成为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竞相开设的香饽饽。有数据显示,在全国的高校中,约有一半开设了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已成为继信息科学之后的又一热门新兴专业,工业设计则尤其吃香。而在今年的高考招生目录中,设计学升级成为一级学科,并可授予工学或艺术学位,设计教育很有可能将掀起新一轮高潮。
看起来红火的工业设计教育是否能满足现实需要?存在哪些问题?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程建新。
他培养的设计师数以千计
早在1984年,程建新就在上海交大提出应该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很快得到批准。
程建新说,提出建议时自己对已经兴盛于西方国家的工业设计并无了解,只是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希望将工业与美术相结合,创造出更美观工业产品。然而尽管克服重重困难开设了专业,但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前两年并没有招生,程建新自己则于1985年前往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师资进修班学习。
这个进修班后来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的“黄埔一期”,涌现了汤重熹、傅月明、宗明明、朱钟炎、李亚军等设计界大腕。正是在这里,程建新系统地学习了工业设计的理论知识,两年后,他带回上海的资料有二十多箱。也正是在学习过程中,程建新日益感到自己作出了一个
正确的选择:“我的知识结构正适合干这事!”直到今天,程建新仍以“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解释说,工业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科学、艺术和经济等多个领域。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既要有艺术家般对美的感觉和发散思维,来创造别具一格的产品,又要有工程师般的严谨,确保产品结构、功能符合需要。“现在知识爆炸,已经不可能出现达・芬奇这样在艺术和工程领域都登峰造极的大师,但这仍是我们的理想。”
1987年,程建新回到上海交大,工业设计的专业开始正式招生。同年,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工业设计专业也开始招收大专生。1989年,程建新从上海交大“转会”华东化工学院,20多年来,他培养出的设计师数以千计,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我国设计界的中坚力量。
设计在我国未形成产业链
在程建新看来,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正处在从“大干快上”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就需要设计教育能跟上步伐,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人才。
国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已经有所体现。今年新修订的学位目录中,将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设计学也随之上升为一级学科,并可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学科定位进一步明确,交叉学科的特点也进一步彰显。其实,我国高校的设计教育规模已非常大,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就有800多所,开设设计相关专业的则达到1000所以上。然而程建新认为,设计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与实际市场需求相脱节,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培养出来的人素质差距很大。结果是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众多设计专业毕业生却无法从事对口工作。
程建新认为,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源还在设计业本身。他举了个例子,不久前,有家知名的IT企业请设计公司设计了一款电脑,销售额达到20亿人民币,而设计费仅为5万元。程建新认为,这说明产品虽然被消费者认可,而设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其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设计在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设计的产值、价值、作用均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估、认定和测算,甚至有人发出“设计到底能不能成为产业”的疑问。没有完整设计产业作为支撑,甚至连全国统一的“设计师”职称体系尚未建立,“360行”还没设计师这一行,这明显阻碍了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体系形成。
ipad的利润一半由设计创造
“设计是不是产业,本不应该是个问题。”程建新说。以目前代表工业设计最高水准的苹果公司来说,其风靡世界的产品ipad,尽管功能上广受诟病,但凭着超凡的设计和创意独领风骚,垄断市场,其设计所创造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据非官方分析,仅ipad这款产品,扣除掉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其利润至少有一半是设计创造的,你说它能不是产业吗?”程建新反问道。
设计教育应有层次分明的体系
程建新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果后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可能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其中工业设计产业未能成熟发展,形成应有的引领作用,可以说是瓶颈中的瓶颈。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设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急需完善国家统计标准,明确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分类,提高工业设计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设计信息的国际交流,建立具有国际共同性的界定标准和设计师制度。程建新认为,与此相对应的,设计教育也应该建构起一个培养目标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职教、大专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培养目标是大量的应用性人才,这是产业的基础;本科着重设计理念、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培养专业设计师;而在硕士生阶段,则着重培养工程硕士,使之成为自主创新主力军,能解决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博士生则要研究设计前沿、设计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及设计伦理等哲学层面问题。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的侧重,没必要一窝蜂都培养所谓最高端的设计人才,也不可能都能培养出高端人才。设计教育应与设计产业共同发展,互为促进。
工业设计师应具备四点基本素质
在谈到如何培养合格工业设计师的时候,程建新认为有4个方面的素质是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首先是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程建新说,每届学生一入校,自己就为全学院新生上第一堂课,明确学习目标,并立即布置“三逛”作业,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逛街:记录下感兴趣的若干路牌广告,详细观察其定位、地段等,分析吸引和不足之处,并思考如果自己来做应如何处理;逛商店:关注若干商店,分析其特色、档次、动线和品牌组合等要素;逛展览:参观各类展览会,列举印象最深的摊位、布展、广告语和形式感等。程建新说,设计师的灵感正是来源于生活之中,通过这样的作业,将对生活的关注变成学生的自然习惯,逐渐形成职业意识,这也是培养设计师专业素质的最重要课程。
其次是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程建新笑称,现在阻碍学生创造力的最大问题是“知识太少”和“知识太多”。知识太少,没有底蕴,缺乏基础,无法展开正确的设计思维;“知识太多”则往往刚有一点创意的灵感,就会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阻挠,觉得这块技术不成熟、那块条件达不到,结果反而阻碍创新。所以程建新反复强调要求学生在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创意时,第一条就是不准反驳,任何异想天开的方案都可以拿出来讨论,鼓励在看似荒唐的设想上,不断修正、补充、完善、升华,世上有太多的实例证明很多有价值的创意每每源于最初荒诞的臆想。
第三是团队精神。程建新说,因为工业设计涉及面广泛,而现在又不可能出现达・芬奇这样的通才,只能依靠团队的力量。最后则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包括设计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
程建新建议,中国的设计师既要立足城市、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要瞄准国际设计学科发展前沿。随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设计的价值,相信中国的工业设计将获得飞速发展。
程建新教授简介
程建新,男,1954年10月出生,现任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并担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先后发表“现代设计与现时代”等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设计表现技法》等专著和教材8部;完成和主持各类设计项目30余项;多次担任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国际工业博览会设计竞赛等多项评选、赛事和各类科技评审活动的专家评委。
第三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帅,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帅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方面,它有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政治思想素质要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付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3.能力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身心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5.劳动素质要素劳动素质是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才,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孩子受委屈,因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较差。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即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l]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
[2]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3-13
第四篇:语文自主课堂的特征定位与建构评价
语文自主课堂的特征定位与建构评价
江苏省泗洪中学 / 程振理
摘 要:新课程语文自主课堂的理性定位在课堂性质、师生关系、导学方式和课堂绩效上;其自主性体现在课堂目标、学习方式、师生对话和绩效评价上;建构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自己获得实践与经验,导学中避免以指令取代引领,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导学;语文自主课堂效能评价,一是参与率高,二是引领自主,三是针对学情,四是目标达成。
关键词:语文课,自主课堂,建构策略,效能评价
新一轮课改实施十年来,各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暴露了某些问题。如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课堂,但十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自主课堂的概念仍存模糊,自主课堂的特质仍未澄清,以致出现了不少“伪自主”课堂。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究竟如何营造自主环境,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自主精神,语文自主课堂,究竟是啥样的?语文自主课堂,又该如何建构与考评呢?本文试对此作一探究。
一、语文自主课堂的理性定位
语文自主课堂的核心是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由此,其理性定位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性质定位。所谓语文自主课堂,指的是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归本真的语文学习状态,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自由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高效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范式。在这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而成为自主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体和课堂主人。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师生关系定位。在语文自主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民主、平等、积极合作。教师应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与简单的传授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学习行为的控制者。在这个“自主学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不再推行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民主而积极的空间。
三是导学方式定位。在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导学理念,转变导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彰显个性,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其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四是课堂绩效定位。在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关照学生的天性禀赋,虑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心理等特点,因学情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引领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去直接与大师对话,去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 ‘绿色文本’,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觉养成思考习惯,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见,语文自主课堂,一定是以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方式,激发其自主乐学、自主能学、自主善学,自主获得情趣的陶冶和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主完成个性的塑造与人格的升华。
二、语文自主课堂的显性特征
语文自主课堂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他主课堂,自然在诸多方面充分彰显学生自主这一核心宗旨,一般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显性特征。
一是课堂目标自主。在语文自主课堂,教师应根据学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课堂目标,因此,课堂内容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讲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什么、练什么。自主课堂围绕学习目标展示,如在预习环节或导学案中要有目标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学的目标,以便更有效的学,更轻松的掌握。师生确定课堂目标的依据就是课标(如课改目标、知识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教材、学生(学情)。当然,课堂目标的确定不宜太多,否则就会难以把控。
二是学习方式自主。语文自主课堂上学习方式的确定,要依据课堂目标和内容,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突出学生的自主和自觉。教师要能针对不同学情,教法上务实高效,灵活多变,实施有效分层,为学生搭建更多自我展示与表现的平台,让学生拥有自我真切体验的难忘印记,能获得自主实践与探究的成功愉悦。在学法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自主课堂的导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历练的学习之旅。
三是研讨对话自主。在语文自主课堂,学生是研讨对话的主体,教师要在研教材、研课标的基础上,对教与学的内容熟知于心,并与确立的“目标”相勾连,相机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话交流。在课堂研讨对话中,研讨主题由师生共同确立,人人均可发表见解,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也是平等的,教师既可参与学生讨论,也可对学生的观点予以适度点拨,但教师一定不凌驾于学生之上,即使研讨对话没有统一结果。
四是绩效评价自主。在语文自主课堂的绩效评价上,并不仅凭一纸测试或教师评语,更重视学生评价意见的参与,因为衡量课堂绩效的标准一定是学生是否有收获、有多少收获。其绩效地呈现方式,一方面通过课堂检测,考量师生课堂交互行为是否成效明显,表现为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师生共同体验,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师生学教活动有效性要经得起检测考量,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知能训练精当有效,方法总结规范适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等。
因而,语文自主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自主课堂环境,共同经历自主学习过程,共同参与自主的学教评价,从而共同创造自主学堂的丰硕成果。
三、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策略
建构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确立真正的自主学习观,积极更新角色定位,主动转变学教方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应懂得学生的优秀不是单靠教师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好学生的自主与自觉,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尽可能的全面提升。自主的学生应有自主的思想、自觉的行动和自我追求与发展的内驱力,在离开学校和教师后仍能不断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要把“课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创新空间,切实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二要让学生自己获得实践与经验。建构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实现对自我的正确定位,要为学生营造自主的环境,让学生自己获得实践与经验。实践与经验得来的知识才是最难忘却的,也是最易把握理解、并能付之应用的。学生的求知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促成这一“内化”的实现,就不能不顾学生的学习自主与体验,就不能像马拉多纳教练,太抢眼球。教师表演的再精彩,不代表学生能力的提升,不能“热闹是教师的,学生却什么也没有”。
三是导学中避免以指令取代引领。建构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目标定位准确是达成高效的前提,目标定位要关注学情所需及接受基
础。教师要能做到避免以“指令”来取代“引领”。“指令”是以教师自我为出发点,往往忽视对学生主体真正需求的关注,而“引领”是以学生的自我认知为出发点,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学生自主体验与自主发展。“引领”的成功,需要教师找准学生学的支点,撬动学生学的动力,激活学生学的兴趣,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过程与成功。
四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导学。建构语文自主课堂,教师要有准确的层次定位。不同的学生,存在着知识积累、能力运用、文化思辨,语文字词句篇的背记、阅读理解、文学表达等诸多差异,因而需要以不同的层次定位引导其发展。如热闹的自主课堂背后是否潜藏着危机,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表演成就了一批小明星,也因而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但教师是否能同样关注一下那些观众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也走到前台,成为自信自主的自己,真正将自主课堂的精神辐射到每一位学生心中。
四、语文自主课堂的效能评价
语文自主课堂效能评价,是一项多元综合工程,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确定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恰当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从而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
一是参与率高,突出学生主体。语文自主课堂的学生参与率高得益于自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营造。“自主”自不必说,学生有质疑的需要,有交流的需要,有想学的需要,有被肯定的需要,有发现的需要。“平等”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应有“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的包容情怀,真正践行“平等”的教育主张。“和谐”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体现在课堂集体活动上,就是在“平等”认同下的一种互助关爱,人人和谐共进。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师生的共同探究与研讨,表现在同学间兵教兵的相互帮助、启发与共同提高。
二是引领自主,体验语文精神。语文自主课堂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自主创造性是否得到形成、张扬、发展和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知识,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要有情感的浸透,既要有文本的解读,又要有思想的引领,但是又不能把文本课上成思想课或语法讲习课,语文课要文以载道,突出语文学科自身“语”和“文”的特点,让学生在文学的漫步中自主得到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三是针对学情,选用导学方式。语文自主课堂评价,还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针对学情,选用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否促进学生的知能水平提升。教师是
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是否真正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检验教师是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关键所在。
四是目标达成,促进素养提升。评价一堂课,着眼点在课堂,行家却能瞅到备课。只有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放空炮”。课堂目标达成,是语文自主课堂效能评价之首。围绕课堂目标,学生自主展示,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应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学生自主展示过程中,方法、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养得到形成与提升,从而达成自主课堂的目标。
当然,课堂效能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建构语文自主课堂,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如书面的语文考试较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活动观察较适合于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
综上所述,语文自主课堂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自主和谐的教学情感氛围,建立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乐学、自主善学,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使课堂成为自主学堂,让语文学堂成为师生的快乐驿站和幸福之源。
第五篇:美术与工业设计
美术与工业设计
摘要:美术与设计自从出现以来始终彼此关联,共同发展。工业设计是设计的萌芽阶段及手工业设计阶段的人类设计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并由此发展到现代工业设计阶段。在工业设计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美术与工业设计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守着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虽然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影响并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是工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但一定要真确对待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好的推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 工业设计 工业革命 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
一、美术与设计的渊源
美术(art),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类型。美术是伴随着人类的早期从事的设计活动出现的早期的设计与美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如早期中国古代的陶器上的简单装饰及彩陶的出现,还有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的动物线条均是人类早期的美术活动。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本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发了。可以说,设计的发展与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现在,“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科学,设计师与画家的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但同时,我们也更应该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互融关系。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以绘画、建筑、雕塑为主体的视觉艺术与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直至19世纪末期,“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莫里斯提出了“与艺术家并肩工作”的口号,既揭示出设计与美术的必然关联,又显示了设计师独立的姿态。“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第一任校长格罗庇乌斯,就深受莫里斯观点的影响,他在强调设计功能性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会话表现力和创造力。虽然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几经变化,但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的艺术理念和设计美学却具有永恒的价值,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现代设计观念和继之兴起的后现代设计思潮,都延续了一种基于视觉艺术层面之上的思考。回顾设计史的历程不难看出,美术与设计始终彼此关联,共同发展。
二、工业设计的出现及发展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是这样定义工业设计的: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一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设计的历史始于人类最早制造的石器经由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设计的萌芽阶段,发展到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设计阶段。这段时期为工业革命前的设计阶段,在此期间历代匠师、艺人创造了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设计文化遗产,此时期为工业设计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750年一场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过渡的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段时期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逐步建立,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业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工业设计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后走向成熟,在此期间,设计流派辈出,从而推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设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时间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之后以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出现并通过他们的努力是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美多数国家丢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工业设计在战争中虽有一定的发展,如美国的职业设计师都积极参与了与战争有关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吉普车一类的优秀设计,并在军事装备的设计中发展了人机工程学理论。但就多数国家而言,工业设计在战时处于停顿状态。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在印度、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受到重视。美国著名设计师拉瑟尔·莱特与1956年硬要去我国台湾省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增强了台湾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这个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总之,工业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它经历了长期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直到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至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三、美术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在设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完美的体现在设计中。设计的艺术性在康德以及更早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那里可以论证,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这种实用化的求美时将艺术以专用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1、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对设计的影响
从古到今,艺术在设计中就有很重要的体现。中国的仰韶、马家窑、屈家岭、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品种丰富,各种造型都能表现出各自的功能,又具有极为动人的美感。在这个基础上,先祖们运用黑、红颜料在陶坯表面画上动植物或几何的纹样,其魅力使无数近现代设计家及艺术家为之倾倒。可以说它们是原始艺术与原始设计的完美结合。
随着设计的发展,到工业革命后工业设计开始出现后的19世纪末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思潮—“工业美术运动”。该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于设计改革有很重要的贡献,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注重将美术用到设计中。虽然它最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过分的排斥工业化,导致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但毫无疑问此次运动提出的“美术与技术结合”对后世工业设计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20世纪初,美术界产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却具有共同的国际特征,这就意味着对于个性的扬弃,而试图在一种客观的,甚至科学的基础上来创造和理解艺术。先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业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主题,由此产生的视觉语言有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这场美术运动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都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的工业设计作品体现此时期的特点,如:法国的钟表在一个世纪前被设计成希腊神庙,现在则被装饰成一件立体主义的雕塑;而一位瑞典雕塑家则做了一尊内置扬声器的机器偶像。这意味着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做工业设计。
2、美术与工业设计的美学表现
美术造型艺术手段中表现方法如绘画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这些同样能体现在工业设计造型的表现方法上,设计师在做产品的模型或草图时采用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以及体积和结构等方法来表现。并且工业设计和美术在追求美学的规律上如黄金分割、二度空间、、三度空间、质感、空间感、体积感、韵律等都是一致的。
另外,工业设计产品在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需要运用大量的美术手法。一个工业设计产品模型或草图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来表达,而且一幅好的草图或模型本身就可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工业设计产品强调艺术思维,选择最佳处理工艺以表现和创造材料的肌理之美,从而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在装饰处理,多采用美术的元素以掩去设计的冷漠,增添产品的情感因素,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3、美术在设计中体现的实例
从设计的发展史中可知道很多的设计师都是都是艺术家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美术元素从而设计出精彩的产品。而精彩的设计产品或多或少的均会含有美术元素。
丹麦著名家具设计大师-Hans Wegner,他生于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毕业于哥本哈根工艺美术学校。它设计的椅子具有抒情而流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和高雅质朴的造型,且具有雕塑般的质量。他于1945年设计的系列“中国椅”就吸取了中国明代椅的精华,1947年他设计的“孔雀椅”被放置在联合国大厦。维纳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设计师,一生作品累累。他1959年被伦敦皇家艺术协会授予皇家工业设计师荣誉称号。20世纪50年代,丹麦具有国际影响的另一位设计师是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他同时又是一位建筑师。雅各布森于1927年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但大器晚成,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成名,他将刻板的功能主义变成了精炼而雅致的形式。他把家具、陈设、地板、墙饰、照明灯具和门窗等的细部看成与建筑总体和外观设计一样重要。雅各布森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了“蚁”椅、“天鹅”椅、和“蛋”椅三种经典型的椅子。这三种椅子均是热胶合板整体成型,具有雕塑般的美感。
著名的设计师懂得艺术的在设计中的运用得以让人铭记。而在设计中融入艺术的产品也受欢迎。江淮同悦是在2008年广州车展上市的一款家用小型车,同悦的外形摆脱了以往自主品牌小型车一味模仿为主的做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在外形设计上,江淮试图将国际化与中国美术元素完美融合,既能够体现小型车的时尚潮流,也能够体现中国元素的大气美感。在整体的车身设计方面,同悦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古代的祥云造型以及汉唐建筑里的元素,呈现出了流畅而典雅的感觉。值得关注的还有同悦的前脸大气简洁,又像一团火焰般充满动感,仔细品味,会发现同悦的前格栅、大灯以及发动机盖,构成了一个漂亮大气的京剧脸谱,使得整个车的前脸造型既有古典美学表情,又有强烈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而同悦的前保险杠借鉴汉唐建筑造型风格,显得活泼而又尊贵,前大灯采用灵动的水纹造型,看起来有美目盼兮的摄人美感,而江淮五星状的车标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之,很多工业设计产品的形式表现出与现代雕塑与绘画等美术艺术的密切联系。由绘画,雕塑支撑的美术活动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传统优势,并对设计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迅速崛起的现代设计在艺术理念、表达方式等方面同样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参照,并潜移默化地对美术运动产生作用。美术对设计有相当的影响,反之亦然。美术与设计相互影响、彼此互融。
四、正确地对待美术与工业设计关系
经由前面的论述可知,美术是工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不可否认,美术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但是需要认识到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守着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从事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的注重美术因素,一味地追求艺术而忽略了技术及其他诸如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的影响。否认设计的功利目的,否认设计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特征,把设计作为纯艺术的一个品种。这样一来,设计就成了纸上谈兵和架上的欣赏之物,科学、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等成为无关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暨工业博览会的设计便因奢华而不切实际赵志对整个博览会的批评。口口声声强调设计的艺术性,美其名曰前卫的设计,其实是站在纯艺术的立场上取消设计。这种行为是违背涉及历史的潮流的,只能为设计本身的发展所淘汰。
正确对待美术与工业设计关系,懂得将美术中的元素与科技生产等因素结合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工业设计当中,设计出完美的工业设计产品并继续推动工业设计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