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乐趣、能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阿波罗11号登月视频地球图片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谁能列举一二。(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
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
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阅读感悟、重温历史 1、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向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场面。
2、播放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视频。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抓住“终于”、“深深的脚印”等词)
4、引导思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出示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
说却是巨大的一步。”学生齐读,交流感受。
6、看到他们登上月球时的情景,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阅读体验、快乐旅行
1、月球离地球有38万多公里之遥,那么宇航员又是怎样飞向月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宇航员开始月球之旅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飞向月球的经过。(抓住离开地球、加速向月球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在月球着陆等几个步骤说)
3、在旅行的过程中,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描写宇航员飞行时工作、吃饭、休息的句子。让他们不仅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五、阅读交流、作客月球
1、当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放眼四周时,他们看到了些什么呢?这与你想象中的月球有什么区别吗?
2、登上月球后,宇航员们不忘看一看人类的摇篮地球。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地球图片、语句“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地球宇航员百看不厌?
六、阅读思考、开发月球
1、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
2、假如你是一位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你还想做哪些研究呢?
七、阅读升华、总结激趣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中国的登月行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会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位英勇的中国宇航员,面对采访你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他们讲述你的月球之旅呢?
2、一同学为宇航员,其余同学为记者,模拟采访。
3、总结激趣。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开始奔赴月球的旅行
飞往月球的途中
登上月球和月球的真实情况
第二篇: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 向 月 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课文介绍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3、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增进学生对宇宙知识的了解。
2、体会“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那么,月球上究竟有些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飞向月球)
二、认会生字新词,扫除障碍
1、小声自由课文,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2)指名读
(3)开火车读,要求读准读快。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联络、耸立、心驰神往、失重
三、回归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音
2、同桌互读,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哪里有什么不明白。
3、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四.书写指导
“茫”在写的时候注意是上下结构 区分“芒”与“茫”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新学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词语复习,引入新课。
1、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下面的词语你会读吗? 径直、座舱、奔赴、缘故、联络、悬着、捏成、呈现、光芒、耸立、训练有素、小心翼翼、心驰神往、巨石嶙峋
二、细读、读懂课文
1、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用“-”线画出在登月过程中,最使你感到新奇、有趣事情的句子来。
3、指名说。(①读找出来的句子。③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体会出来的?)(1)请你以航天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飞船上你们是怎样吃饭、睡觉、工作的?
(2)这段话的构段方式是什么?(3)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吗?(出示句子):从宇宙飞船上看月球,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从宇宙飞船看地球,地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在茫茫的宇宙中,显得特别美丽。
(1)这段话描写了什么?(2)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自由读、师引读)(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宇航员在飞往月球途中拍下的图片。(课件图片)
4、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千百年的梦想,当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放眼四周,他们看到了什么?小声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是啊,月球上虽没有人类美丽的传说,但人类最终实现了登月之梦,这正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见证,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读出阿姆斯特朗的激动与自豪。
三、说话练习
1、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登上月球已不是神话,那么“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也一定会实现。
想一想,如果人类居住在月球上,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家园? 自由说一说。
2、总结: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拓展阅读
月牙(节选)
——老舍
一个春天的月牙儿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她的,把柳条的美来。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院中有点小风,带着南方的花香,把柳条的影子吹到墙角有光的地方来,又吹到无光的地方去。光不强,影儿不重,风微微的吹,都是温柔,什么都有点睡意,可又要轻轻的活动着。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棵什么树,开满了白花,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白亮,一半略带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
2、写一写你看到的月下美景。
五、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小练笔,下节课交流。读《月牙儿》全文,品味文章的美。
六、板书
失重状态下的工作 飞向月球—— 吃饭、睡觉的方式
飞船上看到的地球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
第三篇:飞向月球 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
教材分析:
本文是《明月》单元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讲述了美国的飞行员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事情经过,并具体的描述了飞行员在太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以及从飞船上看月球和地球的情况。小学生爱幻想,这篇文章对他们来说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这篇文章的内容又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学本文应充分用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大致过程以及课文说明的航天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布置课前查找资料和视频,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理解阿姆斯特朗的话。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理解“小心翼翼,心驰神往”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大致过程以及课文说明的航天知识。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理解阿姆斯特朗的话。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中心备课人:肖霞
使用教案人:卓允香
李春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视频,情景导入(阿姆斯特朗登月情景)
师:1969年7月16日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人类向往已久的月球,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最想说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向月球》这篇课文,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他们亲眼见到的月球是怎样的?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自读情况(个别词语可随文正音,多音字“着”也可随文学习。)奔赴
船舱
联络
塑料
捏碎
飘浮
觅食
耀眼
着陆
耸立 小心翼翼
心驰神往
巨石嶙峋
3、联系上下文理解“奔赴
径直
训练有素
小心翼翼
心驰神往”等词语的意思。(个别词语也可随文学习)
4、同桌交流记忆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国的谁第一个登上了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2、课文主要记叙了宇航员飞向太空的那些事?(工作,睡觉和吃饭)
3、你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
4,从飞船上看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巨石嶙峋的荒原和耸立的高山。)
第二课时
(三)、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升空)
①师: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为什么说是奔赴月球的旅行? ②介绍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课前学生如查有资料可让学生读一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登月途中)
①出示文字课件:“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这里写宇航员们在飞船上吃饭的情况,文章用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请你找出来,用标注符号标注出来。
(先```再```然后```写清了宇航员费力吃饭的先后顺序)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做某件事的先后顺序,用上顺序词。
②出示课件:“因为失重的缘故„„悬着睡”让学生直观体会。
师:这些失重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有意思。可是,不要忘了,宇航员们是带着任务飞向月球的。因此,看似“有趣”的失重现象,对宇航员的工作来说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也因此让他们的工作变得很(艰难)。
③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航天员在飞船上是怎样工作的? 找出相关句子,反复读。
④出示课件:航天员失重工作的图片。
师:在如此失重的船舱内,航天员是如何坚持工作的?
找出表现他们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仔细地检查
一个个
不时地” 抽生体会读句子。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飞船上看到的月球和地球是什么样的?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色彩变化?(有时是```有时是```有时是```)结合“语文天地”,进一步学习作者怎样把意思说具体。
②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和太空上的巨大差异。
4、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登上月球)
①默读课文五六自然段,思考:飞船接近月球时,月球是什么样子的?找到关键词(越来越大)
②反复体会读第六自然段。
师:老师从资料上了解到阿姆斯特朗打开舱门,从扶梯踏上月球表面,这个扶梯有九级,而阿姆斯特朗却整整花了三分钟的时间,一步三停。你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谁能将自己的理解用朗读的形式告诉大家?
人类登上月球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着陆登月的谨慎动作,两个“终于”,“小心翼翼”,“心驰神往”可要求学生重点反复读,体会读。
面对沉睡已久的月球,你会说什么?我们的第一位登月人阿姆斯特朗他又说了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自己读一读,同桌互读。想一想,阿姆斯特朗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小步指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一大步指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登月的梦想。)
5、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离开月球)
①生朗读第七自然段。复习上节课知识: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巨石嶙峋的荒原和耸立的高山)
②人类对月球美好的想象和现实的冲撞,你有体会?
③月球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你了解多少?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四)、教师小结:
孩子们,登陆月球,开发月球,探索月球的秘密,一直是我们的梦想,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同学们肯定想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那就让我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探索宇宙的更多奥秘吧!
三、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升空
登月途中
登上月球
离开月球
四、课后作业设计
以“神奇的宇宙”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后记
第四篇: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接着学《飞向月球》(板书课题),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本课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看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掌握的特别好。
2、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大声的朗读课文,回顾一下上节课了解的内容,来回答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了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到了空中(板书:升上空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宇宙飞船进行对月球的旅行。
二、精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4自然段,回答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可以同桌一起完成这些问题。
1、谁来把你感兴趣的事和大家说一说,你们感兴趣的事老师也特别感兴趣,感到特别的好奇。
2、你能用宇航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飞船中,你是如何工作、休息、吃饭的。为什么在飞船和在地面上这些都不一样了呢?(失重现象)
3、此时的宇宙飞船运行到哪里了?(宇宙中)是啊,现在飞船已经在飞往月球的途中了(板书:飞行途中),在宇宙中,坐在飞船里看月球和地球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月球图片)这样的月球你觉得美吗?那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在茫茫宇宙中看见我们居住的地球,此时航天员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二)、飞船经过三天多的飞行,终于接近月球了,请同学轻声的读课文5—7自然段,回答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登月舱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命令下在月球着陆(板书:平稳着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登月舱平稳着陆了,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这是一件多么不同寻常的事啊,你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来?(小心翼翼、心驰神往、终于)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你觉得航天员们此时此刻最想说点什么?阿姆斯特曾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确实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人类登上月球是全人类超越自我,探索自然奥秘的共同胜利,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我们读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同学们的眼中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更丰富的画面,你能读出来吗?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啊!你能读出来吗?
3、我们登上了月球,是不是就可以看见嫦娥、玉兔了啊?月球上有什么?(课件出示月球表面图片)多么神秘,多么荒凉啊!你能读一读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
月球上什么都没有,是不是航天员们就一无所获呢?
请同学们再次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一下人类登上月球的过程。飞船带着我们升上空中,经过在宇宙中飞行,最终在月球上平稳着陆,航天员们经过对标本的研究推测,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月球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说明月球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板书:开发价值)。
三、写字
请同学拿出本和笔,写剩下的两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四、总结
同学们,人类凭借着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了千百年的梦想,中国对月球也展开了一些列研究,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老师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月球上肯定会留下我们中国人的足迹,你们相信吗?老师更希望这个足迹是我们班的某一位同学留下的,好吗?那就请同学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吧!
五、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题。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升上空中 飞行途中平稳着陆 开发价值
第五篇:《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在茫茫宇宙的无数天体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月球资料,制成“月球卡”,使学生了解月球是地球以外留下人类足迹的第一个天体,也是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8万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体积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是八十一分之一,引力大约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生命存在,月球表面有数量众多的环形山。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所以我把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和第三课时进行了整合,在学生知道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后,通过让学生造环形山,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如何造一个相 似的环形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作出有根据的推测。
二、学情分析: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传说流传于世,孩子们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课前通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制成“月球卡”,对月球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进行交流、整合、补充,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在学生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后,学生会存在好奇的疑问: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我安排接下来让学生造“环形山”,在造山的模拟实验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够模拟环形山的形成。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历史以及我国探月进展;
了解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激发探究太空奥秘的决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依据自己的认识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并造“环形山”。难点:能经历推测到制作环形山,设计实验,探究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月球的知识以及我国探索月球取得的成果,制成“月球卡”。教师准备:每组一份材料(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手电筒、打气筒等);准备提供给学生的月球资料;阿波罗登月的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月球
1、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星是哪一颗吗?它就是地球的卫星——月球。
2、大家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关于月亮你还知道哪
些知识?还有哪些想问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交流各自的疑问。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纳展示:①月球是怎样形成的?②月球有多大?③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④我们在月球上能生存吗?⑤月球上有什么?等等。(在学生提问题过程中,学生可能将后面教学的内容提出来,对此要给与鼓励,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是今后要学习的知识。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这时 首先要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
3、提问:找一找,在你搜集的资料中有某个问题的答案吗?
4、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相互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解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问解答的形式,相互交流已知和未知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升了学生参与、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搜集的价值,并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5、出示月球近景的图片,提问: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月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再靠近一点看看它,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6、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月球的形象具体化,从而引出环形山,让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产生悬念,为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提问:为什么人们会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2、进一步分析图片:你们能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3、教师补充环形山的资料:小结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
小,有深有浅。
4、制造“环形山“
①、讨论:怎样来造“环形山”呢?你认为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②、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要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我们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学生观察不同的石头在不同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砸向沙盘时的情景。这样可以更真切、更完整地模拟流星、彗星撞击月球的实际情形。
④学生整理材料,汇报各组的实验情况。⑤、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⑥、用手电筒光分别直射和斜射沙盘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⑦、讨论:根据观察,你认为农历哪几日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也就是月相成为上
弦月或下弦月的时候。
(设计意图:模拟环形山的形成是本节课的一个主题活动,先出示实验材料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和制订研究计划。学生通过观察向沙盘扔石子模拟月球受撞击的情况,了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再通过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月球的情况,发现月球上阴影的成因。学生在模拟实验与实际情况之间建立起联系,其类比和推断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以及我国探月工程的进展
1、提问:你知道是谁第一个登上了月球吗?你还知道什么?
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阿波罗登月的视频,感受人类登月意义的伟大。
4、提问:我国的登月情况又怎样?从古到今,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
了哪些变化?
5、思考:科学家要登上月球需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们体会到搜集信息的价值。在对我国的“嫦娥计划”了解之后,感受到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四)、设计未来的月球
提问:假设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登上了月球,你们会将月球建设成什么样子呢?想象一下,可以把你的设想画下来,下节课进行展示、评比。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的拓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对月球产生更多的遐想,激发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肉眼观察 →地面天文望远镜观察→探测器探测→登月考察
陨石撞击 环形山形成成因 {
火山喷发
教学评价设计: 本堂课安排了三个方面评价:
1、对“月球卡”的展评:通过对学生制作的“月球卡”的展示,既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肯定,又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2、模拟实验后的推测:模拟实验后,通过交流推测环形山的成因,这是学生自己对先前认识的一次自我检阅与评价,使他们把新的习得及时纳入到认知结构
中。
3、设计未来的月球:通过让学生创作、展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月球产生更多的遐想,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
学生记录表 造“环形山”记录表
月 日 第 组 我们的方法
模拟陨石撞击造环形山()
模拟火山喷发造环形山()
我们造的环形山(画图)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推测
我们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