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2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

第一篇: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

文笔精华

(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2、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过《口技》一文,欣赏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小说家刘鹗《老残游记》中的一个片段《王小玉说书》,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2、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三、作者简介: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作品介绍

《老残游记》: 长篇小说,共20回。小说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的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 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先生评论《老残游记》 :“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四、掌握下列字词:

Zāng fǔ yùn tiē chàng zhuàn rèn 五脏六腑 熨斗 伏贴 畅快 几啭 千仞

五、赏析课文 课文的主角是谁? 主角是王小玉。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王小玉说书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1、描写极有层次。可分为五层: 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节节高起——演唱高潮。

2、比喻特别精妙。观众感受

像熨斗熨过 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 听觉、味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听觉、视觉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听觉、感觉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王小玉的声音美形象化。试从课文中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用感觉设喻,王小玉初唱——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用视觉设喻,如,忽然……抛入天际。再如,以攀登泰山作比。生动形象地描绘王小玉的歌声,声光色俱备,使人浮想联翩。

六、拓展阅读

其他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琶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细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七、布置作业:

欣赏音乐《高山流水》,写一段200——300字赏析文章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

适当运用通感描写声音 板书设计

王小玉说书

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节节高起——演唱高潮。

观众感受 通感

像熨斗熨过 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 听觉、味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听觉、视觉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听觉、感觉

教学反思:

第二篇:《王小玉说书》阅读答案

《王小玉说书》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要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王小玉说书(节选)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NF041??NF041?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1、第二段文字写黑妞及其表演是从_________的角度来写的,从描写方法上看运用了_________描写。

2、第二段文字描写其声音的词语有_________,描写其声音时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写琴师、黑妞的表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黑妞歌喉之美?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

《王小玉说书》阅读答案

1、解析:第二段中“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应该是肖像描写,当然是视觉角度。而对黑妞演唱的描写很明显是动作描写,是听觉角度。

答案:视觉、听觉 肖像、动作;

2、解析:第二段中六、七两句写的是黑妞演唱的情况,认真阅读找出描写其声音的词语即可。

答案: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百变不穷 比喻、排比;

3、解析:文章重点是为了表现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但是先出场的是琴师和黑妞,而且对琴师和黑妞的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里是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为的是把白妞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

参考答案:抑扬法。为白妞出场作铺垫。

4、解析:黑妞的出场是为了给白妞的出场作铺垫,渲然黑妞的歌喉之美,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白妞,黑妞尚能如此,那么白妞高超到什么程度简直是不可想象。

参考答案: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更有力地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并没有喧宾夺主。

第三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王玉会

《愚公移山》

王玉会

一、导 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 · 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请同学倾听课文朗读,注意语气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强调对阴阳的解释。

三、深入思考

1、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老人)

那么,遗男呢(龀:小孩子换牙)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孀妻、遗男)

3、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为什么要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其结果如何?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5、理解对比衬托的手法。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差别就明显了。

6、理解愚公形象。

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是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7、寓意引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

深谋远虑、为子孙造福

不愚

{对比 衬托}

智叟

自以为聪明 不干实事

真愚

《愚公移山》教案

单位姓名

祁各庄中学 王玉会

第四篇: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王召玉

人体的奥秘

——比的意义

高密井沟实验小学

王召玉

教学背景: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课题:人体的奥妙 –比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3.了解人体中有关数据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课件演示法、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他笔下的世界著名侦探,福尔摩斯听说过吗? 他能根据犯罪分子的脚印准确的估计出这个人的身高。是不是太神奇了!(学生点头)想跟他一样成为大侦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人体中有趣的比吧!

这是赵凡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课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赵凡的腿长和臂长有怎样的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的真好,谁愿意用课本上的话帮助他解决?

生2:赵凡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列式:72÷96 生1: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列式:96÷72(说的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比‖表示出来。(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师:赵凡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说成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比是72比96,记作72:96;同样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还可以说成96:72

师:你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吗?自学一下课本,然后告诉老师好吗?

生:比号、前项、后项

师:你能用赵凡身体高度的资料例举一些除法算式并用比表示吗?

生:180:96,96:180,22.5:180,……

总结: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比都是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单位是相同的,是同类量。

过渡语:我们接着来看有关赵凡的另一条信息: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表示,可不可以也用比来表示呢?

比较这个比和前面的这些比有什么不同?(不同类的两个量比较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师:结合前面的例子,谈一谈你对比有怎样的理解?

生1:比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生2: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生3:同类量和非同类量比较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师归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想一想:96:72和72:96的比值怎样求?

三、拓展应用

(4)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再做几个这样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 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14:21 0.4/8 100:4 ② 一块铁5立方厘米重39克,写出这块铁体积与质量的比,求出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比值可以是什么样的数? 生: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是整数或小数。

(1)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独立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不过,下面有两个问题,我想得靠咱们集体的智慧才能很快找到答案,看哪个小组配合的好,最先讨论出结果。

讨论: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辨一辨

(1)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点击新闻:在最新一轮世界杯预选赛中,阿根廷2:0战胜秘鲁。这里的比和我们所学的比一样吗?

1、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A:人体中有趣的比:课件

过渡语:知道了人体中这么多的比,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回福尔摩斯?

一个犯罪分子的脚印是25厘米,你能根据这个脚印估计出这个人的身高吗?(我们的警察有时就是根据这个数学知识来断案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B:过渡语:其实,不仅在人体中存在着比,比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

一种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石子质量的比为2:3:5。

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的比是2:1。人造地球卫星与宇宙飞船速度的比是40:57。下载一个文件,已下载时间与未下载时间的比为1:4。师:同学们觉得用比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好处?(简洁、清晰)

四、回顾整理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启发或收获?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放松一下,请大家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

师:美吗?因为这些物体中都蕴含着一个特殊的比——0.618:1,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世界中的很多物体都很美,所以它被称为黄金比。学习数学也能带来美的享受是吗? 教学反思:

上完《比的意义》这节课后,我反思本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的时间比较长。原因主要是出于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过长,学生提的问题不少,但归纳一下类型基本一致,这里应该简明扼要的引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比表示出来。因为时间过长从而导致后面的亮点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方面的变革:

一、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向师生互教互学转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的作用特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空间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

2、精心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与呈现,能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习活动中的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谋介。

教材不仅是预生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是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开发、交融过程的新材物。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

1、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探索转化。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材料使学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

2、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3、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

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学中的教与学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由于“比的意义”内容繁杂,在一开始,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学生对比感兴趣,非常乐意探究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在出示例题后,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去研究、探索、讨论、概括、总结,实现了自主学习。

第五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王楷玉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介绍古诗创作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是一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三是朗读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古诗创作成小古诗,说一说,演一演。四是积累《回乡偶书二》,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前一首古诗的理解,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说板书。

板书采用全首古诗板书,并将学生的预习重点词语解释注于古诗下面,帮助学生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回乡偶书》教案

桦郊中心校 授课教师:王楷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有一位老爷爷,他年轻的时候,和他的父亲离开了家乡,直到八十多岁才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的名字叫,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3、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释题:理解“偶书”的意思。

5、二次指导读课题:建议把“偶书”一词稍微重读,再读一下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1、大屏幕出示诗人及写诗背景材料

2、学生轻声阅读,大体了解。(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等。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3、给学生三十秒的时间背下来,再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4、介绍写作背景。诗人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多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一)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诗,把诗读正确、流利。师板书古诗

1、介绍完背景资料后,教师引导学习:这首古诗朴实浅易,很好朗读,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两遍,然后再和你同桌互读一遍。注意读诗的节奏;

2、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1)出示这首诗中的两个生字——鬓、衰。让学生认读后扩词再出示师预设的几个词语认读:两鬓斑白,双鬓、鬓发、鬓角衰老、衰弱、衰败。注意“衰”字原来在诗中读cui,(读后告知学生,有些字,它的组词就是它的意思,例如这两个字。然后再齐读词语一遍)

(2)检查读诗:

师引导:这首诗这两个字读好了,整首诗也就读好了。检查差生读诗情况。(根据差生读诗情况具体拟定下一步教学。若是这个差生也读的很好了,那就再齐读一遍即可;若是差生朗读上出现了问题,要让学生帮助纠正,直到其朗读正确流利后再齐读。

(二)自主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自主学习

2、同桌间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学习环节前教师引导语:(古诗读的正确流利了是我们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第一步,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第二步就是要弄懂诗意,要清楚他古诗大体写了什么,每句诗意思如何,你有信心自己学好吗?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少小、老大、乡音、何处。(教师引导:弄没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先看你弄清这几个词的意思没有,相机出示这几个诗中的词语:谁能说说你的理解,要在汇报中让学生清楚:“少小”不是很小的时候,而是年轻时候(作者是36岁离开家乡进京做官);“老大”不是长大了,而是老了,年迈了。乡音:是家乡的口音,那么贺知章是浙江萧山人,他的乡音就是浙江口音)

(2)检查前两句古诗的理解

(3)检查后两句诗句的理解。重点落实“无改、衰。”(4)谁能把28字的古诗用一段话表达清楚它的具体意思 师板书学生汇报的词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一)、将古诗变成小故事,想象贺知章和小孩的对话,演一演

(二)、谈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师: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万丈,叶落归根。”诗人从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回到故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这“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同学们,我们关上书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觉。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数十年的背井离乡,回到家乡寻找昔日的亲朋老友,却不知人事无常“访旧半为鬼”,只有那门前的镜湖水如往日一样波光粼粼。(再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我们今天所学的《回乡偶书》,思念故乡的诗句从古到今有不少,有: 板书: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评课材料

王校长:备课充分,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敬业精神,思路清晰,能够运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也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但是每一环节太过刻意、死板。希望能够抛开各个环节,将这些环节熟记于心,不一定非要表现的那么明显。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不能将写字环节完全抛开,可以采取让学生默写古诗、写小故事、写字的多种形式,语文课不能没有写的环节。学生读古诗的节奏也要在课件上或者板书上体现,有诗的范读就更好了。教师讲授的语速过于快了,这样不能很好的将诗的情感表达出来,语速放慢,更利于将感情沉入到诗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应该注重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而贺知章的简介应该放到第一课时来完成。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强,说明教师平时的训练很好,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很有默契。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

刘主任:本节课构架清晰,首先是破题,然后是介绍作者和诗歌创作背景,接着是读诗,解释重点词语,解句意,解诗意,品读诗,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编故事,最后又有同题拓展环节,这些都是很清晰明朗的。但品读诗环节,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任务去读,要让学生在有要求的情况下读,知道每一次读的意义是什么。积累的古诗读一读就可以了,不要太过于纠结古诗的诗意。

下载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2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

    八上望岳教学设计(王剑)

    八上《望岳》教学设计(王剑)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4、重点目标:......

    教学设计王小英(推荐五篇)

    《小兔请客》教学设计 马额中心校:王小英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

    王蕾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 小松树和大松树 》第一课时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王蕾223800 【课题】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课《 小松树和大松树 》 【教材简介】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

    镜子课教学设计(东胜王玉杰)(五篇材料)

    求知明礼勤思善行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多姿多彩的艺术字》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解析(案例) 青岛东胜路小学 王玉杰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目标: 学会打开和关闭绘图工具栏 学会......

    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 坊子 王玉凤(五篇)

    开国大典 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100多年前的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马上播放视频) 是啊,解放战争胜利了,中国人民从......

    (王玉杰)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求知 明礼 勤思 善行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东胜路小学王玉杰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接近尾声,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助......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 叶斌 年仅17岁的小女孩,竟写出了一部54万字的长篇小说《寻找炎亚纶》,但她把书稿打印出来递给她父母看时,父亲竟说她瞎吹,毫没在意。之后,小女孩的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