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苦恼》教学设计
《苦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品味小说语言,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人物心理。3.研习“苦恼”,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小说语言,体会契诃夫小说“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作个性化批注。
2.查阅资料,了解契诃夫及其小说的语言特点和创作风格。3.把不懂和感兴趣的问题课前交给老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管我们如何追求平等,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客观上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平等,也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历来被世俗鄙弃不屑的“底层社会”,总是诞生不朽的人物,并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契诃夫的《苦恼》,副标题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二、整体把握
我是谁?姚纳。
我向谁诉说了?
军人、三个青年、看门人、年轻车夫、马。
我的“悲伤”或者说“苦恼”是什么?丧子丧妻,无人倾听,极度贫困,无限孤独„„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篇小说写了在彼得堡(地点)一个漆黑的冬夜(时间),一片冰天雪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中,穷苦的马车夫姚纳(人物)盼望有人知道他的苦恼而周围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的倾诉(主要事件),最后只得向自己的老马倾诉(结果)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
(幻灯显示)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倾向和主观主义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年玉萍《谈契诃夫<苦恼>的语言风格》
……他的小马也一身白,也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戈比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在想心事。不管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硬给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那他就不会不想心事。……
马的外貌描写,突出了马的瘦弱、营养不良。“呆呆”的神态与瘦马在想心思相吻合。“它多半在想心思”,想的什么心思呢?
(师生讨论)
明确:作者的用意是通过马的心思,巧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即时代背景。《苦恼》写于1886年,亚历山大在位期间,这个时期是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由于城市的工业化,不少农民丢失了土地,被迫转行,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姚纳就是这一背景下转行的农民。
由此可见,这种状态下的姚纳,内心是极度痛苦的。可小说却多次写了他的“嘻嘻”地“笑”。如:
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姚纳笑的句子。
分别位于文章的第13、25、31、39、41段,具体的句子如下:
13段: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沙哑地说出口。
(笔者抓住“苦”字引导学生当场解答)
25段:“嘻嘻!……嘻嘻!……”姚纳笑,“凑合着戴吧!”(当“驼背”嘲笑姚纳的帽子很糟时,他的反应如上)
31段:“嘻嘻!”姚纳笑了,“这些老爷真快活!”
39段:“嘻嘻!……”他笑,“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佑你们!”
41段:“我?嘻嘻!……这些快活的老爷!现在我那个老婆成了烂泥地……嘻嘻嘻!……那就是,在坟里头啦!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啦……它没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寻找相关信息,揣摩姚纳心理
(学生发现42段和45段,师让大家齐读这两段)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一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吁一口气,说是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个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好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
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还没过上五分钟,他就挺起腰板,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这两段文字写的是姚纳送别三个年轻人之后。姚纳知道,拉这三个人,“二十戈比是不公道的”,可是他还是拉,为什么呢?
明确:这个时候他已不在乎钱,物质的匮乏,已远比不了精神的折磨。只要有人坐车,有人说话就行。拉上客人,就有倾诉苦恼的可能,所以他不住地“转身”看客人,表明他不断地寻找倾诉的机会。然而这种快乐有时痛苦的,是内心流着眼泪的笑。仔细咀嚼,我们觉得,“笑比哭好”,因为这样更能表达姚纳的痛苦。
四、研习“苦恼”
小说中关于姚纳的“苦恼”直接写到的有两处:
①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②“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其中①是精神层面的:孤独、寂寞。②是物质层面,生活窘迫,吃饭都成问题。联系全文,我们发现,姚纳苦恼的原因还有那些呢?
(师生讨论)明确:
亲人去世:妻子早亡,儿子刚刚去世,最痛苦的事都让姚纳赶上了。地位低下:丢失土地,被迫做了马车夫,备受凌辱欺凌。…………
五、探究写作目的
这篇小说写了在彼得堡(地点)一个漆黑的冬夜(时间),一片冰天雪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中,穷苦的马车夫姚纳(人物)盼望有人知道他的苦恼而周围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的倾诉(主要事件),最后只得向自己的老马倾诉(结果)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小人物,写了一个看似很无聊的事情,到底想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态度呢?
(学生讨论)明确:
(幻灯显示)
“契诃夫成功地表现了老人的感觉和想象。正是在这种感觉世界里,契诃夫表现了他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批判。”(孙绍振《契诃夫小说中的儿童心理》)
师总结:作者借姚纳的苦恼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孤独无助的心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人道精神和悲悯情怀,我们进入契诃夫艺术世界的钥匙就在这里。
六、推荐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之所以不朽,还因为他在短篇小说上的创新,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为短篇小说的结构开辟了新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的“横断面”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不像欧洲和中国传统小说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有头有尾,情节环环相扣,而是从生活和经历中切取一个片段,向《万卡》《瞌睡》和《苦恼》都是这样。
姚纳在向小马诉说之后,有没有解脱?
在这种小说结构中,结果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因为,人与人的关心的缺乏到了还不如马的程度,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课后请大家阅读《万卡》《瞌睡》,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苦
恼
契诃夫
满腹悲伤,无人诉说
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人道精神,悲悯情怀
第二篇:《“小眼镜”的苦恼》教学设计
第四课 :《“小眼镜”的苦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近视眼的危害和预防近视眼的方法,初步学会正确做眼保健操。
重点:初步了解近视眼的危害,学会正确做眼保健操。难点:学会正确做眼保健操。教具:眼保健操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有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成绩优秀,可是在考大学时却因为近视不能考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所以,近视对学习、生活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你知道近视眼是怎样的吗?(看远处的东西看不清楚。)
三、怎样预防近视呢?
1、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读写姿势正确,连续读写1小时要休息片刻,看电视要由米以上距离,每隔20—30分钟要休息片刻。
2、坚持体育锻炼。
3、定期检查视力。
4、做好眼保健操。
四、看图,教做眼保健操。
1、注意找准穴位,手法正确。每节先示范,后操练。
2、小组比赛,评出做得好的小组。
五、教读课文。
六、作业: 你会做眼保健操吗?
板 书 设 计
预防近视
注意用眼卫生;坚持体育锻炼;
定期检查视力;做好眼保健操。教后记: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近视眼的危害和预防近视眼的方法,初步学会正确做眼保健操。
2、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读写姿势正确,连续读写1小时要休息片刻,看电视要由米以上距离,每隔20—30分钟要休息片刻等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第三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四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五篇:《苦恼》教案
苦恼教案
一、作者简介
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英语: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草原》、《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等。契诃夫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独树一帜。
二、时代背景
《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笔,客观的描绘了这种社会现状,为不幸的人们抗争。
三、主题
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四、课文分析
1、说明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2、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3、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
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3、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
4、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
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
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这是小说一开始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这段描写一是细腻
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