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一下《彩虹》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我”看到天上的彩虹后产生了三个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其爱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美好心愿。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以向爸爸、妈妈和哥哥询问的口吻分别呈现这三个美好愿望。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课标要求),同时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精力,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以及形近字的区别是保证掌握会写字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关注关键笔画和形近字区别的学习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结合音形义,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仍有必要在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和趣味活动中,例如“奖励大拇指”(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个“大拇指”,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优胜者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级,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顶峰)“小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评出最佳小组)等活动,寓教于乐,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围绕彩虹产生哪三个美好的愿望,感悟“我”善良、美好的心愿。
3.认识偏旁衣字旁,能正确认读“虹”等12个生字,读记“彩虹”等10个词语,归类积累“×来×去”类词语,尝试说这样的词。
4.能正确读写“着”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以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书写汉字。
教学重点:
1.能读好长句,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虹”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着”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善良、美好的心愿。
教学准备:
教师:“虹”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着”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虹”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用读问句的形式复习生字。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这几个带“?”的句子,句子中蓝色的字和这一课中要求会认或者会写的几个字很像,红色的字是我们已经会认读的、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请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PPT出示句子: 我可以坐到你旁边(biān)吗?
你看到那边的红点了吗?
你见过什么桥呢?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坐zuò)。齐读。
(3)小结:这些蓝色的字和我们今天要认或者要写的几个生字长得很像;这些红色的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读好问句对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文很有用哦!
2.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导语: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静夜思》和《夜色》,你还记得这两篇课文围绕“家人”分别讲了什么事情呢?
(2)学生反馈:《静夜思》讲诗人李白看到明月思念故乡和家人;《夜色》讲妈妈给“我”讲勇敢的故事,爸爸晚上带“我”去散步,让“我”从此不再怕黑夜,说明爸爸妈妈很爱“我”。
(3)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有关“家人”的故事。老师适机板书题目:11彩虹。(“虹”注音)
(4)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5)反馈指导:指名拼读“虹”后读题目;正音后全班齐读课题。
(6)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设问:读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通过什么来讲关于“家人”的故事的呢?(预设:彩虹)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彩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关于“家人”的故事,表现了家人间的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①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努力将课文朗读下来。
②读完课文后,把课文中这一课需要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读准这些字宝宝。
(2)反馈指导:
①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②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③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④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1-2个学生),再次相机指导。
2.朗读课文,继续学习会认读字。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现在让字宝宝重新回到课文,你能读准这些字宝宝吗?
(2)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
(3)反馈指导: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注意认真听,在同学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②指名朗读后,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进行评议和纠正,小结后再次自由读该自然段。
3.学习会认读的字音难字,能读准课文。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了,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集中注意认真听,在同桌读错了的会认读字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2)出示任务: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其纠正。
(3)反馈指导:
①提问:您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
②预设:后鼻韵母:兴、镜;平舌音:座、洒;翘舌音:照。
③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4)自由练习读准课文,再指名朗读,并反馈指导,重点指导认读字的读音。
4.认识偏旁衣字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中会认读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个字学习什么新偏旁?它们分明表示什么意思呢?
(2)反馈指导:
裙(“衣”“君”)衣字旁、表示一种服装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说得也很好!“裙”字的“衣字旁”,以“衣字旁”取义的字,多与衣服、布匹有关,如“裤”“衬衫”。(一边讲解,一边通过PPT演示。)
(4)PPT出示,并齐读:
“裙”字——“衣”,衣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以个偏旁新朋友:衣字边。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我们牢记字宝宝,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
5.读通顺课文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字的读音,学习了新的偏旁,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2)出示任务:在读准音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字找朋友,用横线标注出来。(提示:一般情况下连在一起读的是它们的好朋友,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不用硬给它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3)反馈指导:
①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②PPT出示课文词语:“彩虹”“一座”“提着”“浇花”“洒下来”“挑水”“高兴”“拿着”“镜子”“秋千”“花裙子”。(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虹、虹、虹,彩虹的虹”。)齐读,自由读。
(4)给“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口头组词(“照”在课文中为单音节词,通过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理解该单音节词的词义以及该字字义;“座”是量词,通过说“一座()”,进一步理解意思,并运用。)
①(贴出会认读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②反馈指导:
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让学生说说:“一座()”
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
一、两遍。
③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积累那么多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
(5)学习读通顺课文。
①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长句子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的好朋友拆散了。
②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和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③反馈指导: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和问句的语气:
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了吗?
妈妈,如果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圆圆的镜子,走到桥上去,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吗?
哥哥,如果我把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拿去挂在彩虹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的时候,我的花裙子不就成了一朵彩云飘来飘去了吗?
④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通过努力,我们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并能读好问句的语气,真不错。
6.会认读字的认字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并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品读语句,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有哪三个和“彩虹”有关的愿望。
1.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及心愿。
(1)看图说话。
①PPT示课文图画,出示任务:观察课文的这两幅图画,想一想,图画上的小女孩是课文中的谁?她分别在彩虹上干什么?
②反馈指导:预设:图画上的小女孩是“我”;第一幅图“我”在彩虹上给田地里的蔬菜浇水,第二幅图“我”在彩虹上荡秋千。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
①出示任务1:朗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每一幅图画旁标上对应自然段的序号;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②反馈指导:(采用汇报一幅,朗读该句子、自然段的方法进行。)
PPT出示课文图画,指名同学朗读与图片相对应的自然段。师生共同评议。
预设:第一幅图对应第2自然段,第二幅图对应4自然段。
出示句子并正确朗读: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③反馈订正后,出示任务2:你发现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没有图画?在这个自然段前画一个△,再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如果让你来给它们画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
④反馈指导:(采用汇报一幅,朗读该自然段的方法进行。)
预设:第一自然段:在天空中画一条彩虹;
第三自然段:画“我”拿着镜子坐在彩虹上给妈妈照镜子梳头。
⑤小结过渡:课文讲了小女孩希望拿着水壶到彩虹上帮爸爸给田地浇水,希望拿着镜子到彩虹上给妈妈照镜子梳头,希望穿着花裙在彩虹上荡秋千给哥哥看。
2.关注小女孩的美好愿望,品读语句,感悟主题。
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小女孩想做的三件事情,那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希望家人怎么样?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小女孩希望家人怎么样?你是从那些句子中知道的?用横线画出这些句子。
(2)反馈指导。
预设:1.希望爸爸不再那么辛苦。句子: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2.希望妈妈变得更美。句子:我拿着圆圆的月亮照着你梳头,你高兴吗?3.希望哥哥高兴。句子:你看见了,高兴吗?
找到一个句子就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以感情朗读表示理解。
追问:从三个表达小女孩美好愿望的句子中,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预设:是一个爱家人的小女孩。)
感情朗读这三个句子。
(3)小结:课文通过彩虹,讲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通过她的三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看到一个深爱家人的小女孩。你能通过朗读,把小女孩美好的心愿、深爱家人的心读出来吗?
4.朗读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指名感情朗读,师生评议。
(3)全班齐读课文。
(四)了解“×来×去”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
1.出示任务: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来×去”这样的四字词语读一读,然后读一读课后的“读一读,说一说”?
2.反馈读词后出示任务:比较这两组词语,你觉得“荡来荡去”比“荡”多了些什么意思?“飘来飘去”呢?
荡 荡来荡去 飘 飘来来飘去
3.反馈指导:预设:“×来×去”有来来回回的意思。
4.你还能说说“×来×去”的词语吗?
预设: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蹦来蹦去、走来走去„„(板书)
通过朗读积累“×来×去”词语。
(五)会认读字的认字再次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3.换个语境认字
(1)出示任务:生字宝宝跑到了另外的句子中,你还认识它们吗?
PPT出示句子:
我看见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爸爸挑水到菜园里,给小苗浇水。
妈妈拿着镜子照来照去。
我穿着花裙子荡秋千。
(2)反馈指导: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六)写字指导。
1.字形教学。
①读一读含有会写字的句子。
PPT出示: 我拿着那把水壶到花园里给花儿浇水。
我在花园里荡秋千,高兴极了。
我的花裙子成了一朵彩云。
②出示要写的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③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独体字:千、成;上下结构:着、高、兴;左右结构:到、那。
2.指导书写。
(1)指导“到”“那”的书写。
①观察并说说“到”“那”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②范写“到”“那”,提示:两个字都要做到左宽右窄、左低右高;“到”的提左边舒展,右边退让,“那”右耳旁的竖要写成悬针竖。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着”“高”“兴”。
①观察并说说“着”“高”“兴”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②范写“着”“高”“兴”,分别提示:“着”和“看”的区别,八字头点低撇高,六个横笔间隔要均匀,第三横最长;“高”上窄下宽,点从竖中线起,所有横笔间隔均匀;“兴”横笔舒展,上面的点、点、撇位置逐渐提高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千”“成”。
①指名说说“成”的笔画顺序,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千”“成”各笔画起止位置和田字格占格。
③范写“千”“成”,分别提示“千”第一笔是横撇;“成”的横折钩要退让,撇和斜勾要舒展。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七)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不但认识了会认字,会书写会写字,而且读好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孩子。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第二篇:部编一下《操场上》教学设计
《操场上》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一组词串和一首儿歌组成。词串中的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着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是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2.本课是识字课文,因此更要突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在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分配上,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词串、儿歌)。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串、儿歌)内容,能与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3.认识偏旁火字旁,能正确认读“操”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操”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打”等7个生字。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串、儿歌)内容,能与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操”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操”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打球 足球 声音 身影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二)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在体育课上,我们会进行很多体育活动,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指名生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体育活动的识字课文,学习了就能学会一些关于体育活动的字词,还能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体育活动呢?请看老师板书这篇课文的课题。
1老师板书题目:⑦操场上。(“操场”注音)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操场”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过渡语:同学们,在操场上,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体育活动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看图说话,学习朗读课文(一)看课文插图,学习词串部分 1.PPT出示图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幅图,思考:图画上的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干什么? 2.反馈指导:(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相机在黑板上贴出与图画中对应词语<注音>卡片)预设: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 3.出示任务: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把第58页上的词串读正确。指名反馈指导后,同桌练习;再指名反馈指导后,全班齐读。
4.小结:我们通过看图说话,朗读了课文的前半部分,了解了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的各种活动。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
(二)结合生活,学习儿歌部分。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儿歌读正确。
指名反馈指导后,同桌练习;再指名反馈指导后,全班齐读。2.练习把儿歌读通顺。导语:刚才同学们把儿歌读得正确了,下面请再多读几次,把儿歌读通顺、读流利。
指名多名学生读(注意中等学生),男女生赛读,齐读。3.结合生活,了解儿歌意思。
(1)出示任务1:朗读儿歌,画一画,儿歌中写到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用演一演他们的活动。
(2)反馈指导:
指名一项一项地说,一项一项地演。
(3)提问:操场上,那么多小朋友在活动,可真是太热闹了,那小朋友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体育锻炼呢?用横线画出为什么的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天天煅练身体好 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导语: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从句子中找到大家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呀,生命在于运动!那么,你平时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请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跟大家说一说。
(1)出示任务:说说你喜欢体育活动。(2)反馈指导: 预设:我喜欢跳皮筋。我喜欢跑步,也喜欢打球……学生边说,老师可以引导演一演。
4.总结:操场上,因为有你们的活动,所以变得特别热闹。
三、朗读课文全文,学习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一)朗读课文全文
1.导语:自己击掌有节奏朗读课文。
2.指名反馈指导后,同桌练习;再指名反馈指导后,全班齐读。(二)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呢?同桌说一说。(尽量引导根据本课的单音节词词义组成表示该词义的双音节词,如“踢”——“踢足球”。)4.反馈指导。
(1)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2)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3)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
一、两遍。
(4)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5.出示在课文中带有会认的字的词语,个体自由读后,全班齐读。(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操、操、操,操场的操”)(三)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PPT出示课文插图,学生借助插图背诵)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五)学习新的偏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个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炼,火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火字旁”的字,大多与火相关。如“炼”字的本义就是用火来提炼物品;又如“烧”字,用火来烧东西,所以用火字旁。
4.PPT出示,齐读一遍: “炼”字——“火”,舌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一个偏旁新朋友:火字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四、写字指导(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足、身;左右结构:打、拍、跑、体;上下结构:声。
(二)指导书写。
1.指导“打”“拍”“跑”“体”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打”“拍”“跑”“体”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打”“拍”“跑”“体”,分别提示:“打”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提手旁的提起笔要比横更往左一些,“丁”的一横要穿插在提手旁一横下面些。“拍”字左窄右宽,提手旁的提起笔要比横更往左一些,白的一竖紧贴竖中线起笔。“跑”,左小右大,足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包的最后一笔竖弯钩要舒展。“”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2.指导书写“足”“身”。
(1)观察并说说“足”“身”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2)范写“足”“身”,分别提示:“足”字上小下大,最后的撇和捺要舒展,落笔在一条横线上,要站稳。“身”字书写时,注意横之间要俊云,横折钩要写得长而挺拔,最后的撇要贯穿整个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3.指导书写“声”。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2)观察并说说“声”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声”,提示:上小下大,“士字头”注意上横长,下横短,下面部分中间的小短竖要与“士字头”的一束对齐,最后一撇要舒展。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五、总结
小朋友们学得非常认真,不仅学会了这一课的所有生字新词,而且还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操场的热闹!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第三篇:部编2017一年级人教版《彩虹》教学设计
《彩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彩虹》是一篇富有情趣的课文,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一座桥,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本文以对话的语气,通过留个问句巧妙相连,呈现出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开头巧妙的比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随后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以亲切的称谓开始,用反问句方式呈现了3个奇妙的想法,之后又是一个加强语气的问句“你高兴吗?”要指导学生读好分句之间的停顿,并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同时积累“荡来荡去、飘啊飘”等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一个偏旁;会写“着、到”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之间的停顿,并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能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准备: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画导入,引出课文 1.彩虹简笔画 出示彩虹简笔画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彩虹吗?
预设:一道彩虹、美丽的彩虹、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一道美丽的彩虹。2.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识字生字“座”,注意指导平舌音。
词语拓展:一座()
预设:一座桥,一座房子 师:这座美丽的桥是——彩虹。
师:你怎么知道是指彩虹?没有出现“彩虹”两个字呀?
师:因为彩虹是弯弯的挂在天上,看起来就像一座桥,把彩虹比作了桥,这是用了比喻,不出现“彩虹”也可以把说清楚,说具体。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了”是轻声,师可范读,指名读,齐读。
二、揭示课题,认读生字 1.板书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课题 2.指导生字“虹”(1)读准字音,后鼻音(2)记住字形,加一加、换一换(3)为什么“虹”是虫字旁?
小故事:“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代的人就以为“虹”是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在雨后下来喝水。就像一条大虫挂在天上,弓着身体,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在造“虹”字时用了“虫字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插图:文中的小姑娘“我”
师:“我”看到这座美丽的彩虹桥,小脑袋里冒出了很多奇妙的想法,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
2.要求:把字读正确,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长长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号自然段。
3.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
师:“我”把奇妙的想法都跟谁说了?(爸爸、妈妈和哥哥)4.创设情境,朗读课文
(1)师:谁愿意来当我,来问一问呢?指名三个学生分别朗读第2、3、4自然段,第 1自然段我们一起读。
(2)朗读反馈,指导学生把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一)练长句,读懂读通
1.出示一个问句: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
师:我们要把长长的句子读好,要先好读好词语
出示:浇水用的水壶
那把浇水用的水壶
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师:“我”想要的是什么?是谁的? 师:这是一个问句,我们要怎么读?
预设:语气上扬,疑惑。师范读,生自由读,展示。2.出示一个长句子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是我在下雨吗?”(1)师:请你自己读一读,把“我”的动作用三角形标出来;(2)师:我有什么动作?分别是“提、走、洒”(3)师:这三个动作哪个在前,哪个在后?(4)出示词语和句子
提着它
走到桥上
把水洒下来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是我在下雨吗?
师:同桌合作读,一个读词语,一个读句子。
同桌展示,全班齐读
(5)师:“我”真的提着爸爸的那把水壶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如果)
师:“如果”表示这是“我”想的,只是一个假设,并不是真的在做。(6)“不是我在下雨吗?”
出示:是我在下雨
进行比较朗读,体会问句的语气,加强朗读
3.出示长句子
“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你高兴吗?”(1)指导正音“挑水”、“高兴”(后鼻音)
(2)师:读给同桌听一听,字读正确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
同桌反馈交流(3)“我”想提着爸爸的水壶,从彩虹上把水洒下来,这样爸爸就可以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从这里你看出“我”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子?
预设:懂事、体贴和关心家人。
4.出示第2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懂事体贴的小女孩,来问问爸爸。5.出示“提、洒、挑、浇”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都是左右结构
预设2:都跟水有关,提水、洒水、挑水、浇水
预设3:提和挑要用手是提手旁,洒和浇都要用水师三点水。
五、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到、那”,观察相同点 预设:都是左右结构
“那”:左窄右宽,双耳旁写得自然有笔锋,横折弯钩、竖笔顺要强调;第一笔横折钩的折在竖中线上;
“到”:左宽右窄,第二笔横折贴着横中线,“土”下面一横变一提,立刀旁的竖钩高于左半部分。
师范写,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展示学生作品,评价并修改。
六、课堂小结
师:“我”是个很会想象的小女孩。“我”想有一天可以提着爸爸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在下雨了吗?她的奇思妙想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接着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我”看到彩虹,有了许多奇思妙想,“我”是怎么对爸爸说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全班齐读。
师:我的奇思妙想还和谁说了?(妈妈和哥哥)师:我们先来看看“我”对妈妈说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一)练长句
“妈妈,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呢?”(1)引读词语 那面镜子 梳头用的那面镜子 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
认读“镜”,(出示古代铜镜)因为古代的“镜”是金属铜做的,所以“镜”是金字旁(2)指导读好问(3)出示一个长句子
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师:请你用三角形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拿、走”
师:“拿”要用什么?(用手)用整个手去抓就是“拿”,拼读组词 师:天上真的多了个月亮吗?
预设:小女孩想象自己拿着镜子,亮亮的就像一个月亮。师:她的想象可真丰富啊,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我”想象自己拿着镜子要干什么?(让妈妈照着梳头)学习“照”字,用字谜、加一加
师:“我”真是会替妈妈着想,妈妈肯定会很——高兴,妈妈高兴了,我也会很高兴,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师:你就是这个可爱善良的女孩子,、把这一段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三)读长句子
“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1)引导读好短语 树上的秋千 门前树上的秋千 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 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 认读“千”字组词(2)读好问句(3)出示一个长句子
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 了一朵彩云吗?
师:请你用三角形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挂、走、坐、荡”
师:有一个词语很有趣,第一字和第三个字一样,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对反义词。荡来荡去
出示()来()去
师:你能来说几个吗?
预设:飘来飘去,走来走去,跳来跳去,跑来跑去,游来游去
配合动作
师:“我”在秋千上荡来荡去,“我”的花裙子“飘啊飘”
这里有一个生字宝宝“裙”,她有个新偏旁——“衣字旁”,说明裙子是“衣服的一种”; 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师:“我”的裙子“飘啊飘”
标红“飘啊飘” 出示“()啊()”
师:你能来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预设:跳啊跳
唱啊唱
跑啊跑 叫啊叫
飞啊飞
游啊游
师:在秋千上一定会玩得很开心,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我”的开心
男女生分读(4)师:“我”最后问了哥哥什么?(你看见了,高兴吗?)
师:你觉得哥哥会怎么想?会高兴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第四小节
三、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兴:上下结构,点药分布均匀,第一笔点在左上格靠近竖中线,第二笔在竖中线上,比第一笔短小,第三笔撇略长在横中线收笔,一横位于横中线,最后两笔分布于下半格的左右两侧,要舒展平稳,落笔接近同一线;
2.成:独体字,第一笔略短,第三笔横折钩位于左下格靠近交叉点,第四笔斜钩在竖中线左边起笔,往右下格延伸,比左边的撇略长,最后一点在横的斜上方,不能高于斜钩; 3.着:上下结构,起笔的点和撇在竖中线的左右两侧,第五笔长横在横中线,第六笔撇起笔在竖中线,下面的部分是“目”;
4.高:上下结构,;两个“口”要写的扁一点,横折钩在横中线; 5.千:独体字,第一笔是短横,第二笔在横中线,竖在竖中线,竖要直。
第四篇:部编版一下《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关于端午节还有哪些故事?(写课题,10端午粽)
2、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粽子,一起来看一看吧!
3、出示词语。指生领读。
4、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现在老师把词语变长了,放在了长长的龙舟里,谁来领读?
5、吃过了粽子,也赛了龙舟,下面咱就看看还有什么故事发生吧?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外婆在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让我们回去干什么?
那有没有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的外婆或奶奶也盼着你们回去呢? 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上“一…总会…”
2、出示第二自然段。
(1)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老师叫三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指导朗读。谁再来试试?这次,老师来读,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出示图片。
老师考考大家,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课文里的什么词?
对了,这就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它们写的是粽子的什么?
(3)再读一遍,你还能发现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像这样的话你能说一些吗?
(4)老师说上句,生接下句。绿绿的什么?还可以说绿绿的?(5)出示图片。
粽子你会包了吗?看着图片师生一起说。“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也就是说,粽子的外面是箬竹叶,那里面呢?“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你知道裹着是什么意思吗?糯米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6)你能像作者一样,按顺序介绍一样你喜欢的东西吗?(7)出示图片。
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煮了好久,已经熟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你觉得这句话写的是端午粽的什么呢?
(8)“一…就…”这一组关联词写出了粽子扑鼻的香味,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你能仿照它,说几句话吗?(9)出示最后一句。什么是剥开粽叶?
(10)前面写了端午粽的颜色还有香味,这句写的是什么啊?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11)“又黏又甜”这是ABAC句式的词语,谁会说?
(12)总结:通过“青青的”写出了端午粽的“色”,通过“一股清香”写出了端午粽的“香”,通过“又黏又甜”写出了端午粽的“香”。(1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种方法,找出文章下面还写出了端午粽的什么?
(14)出示第三段、第四段。
这一段写了端午粽的什么?有找出来的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三个生字“节、分、真”。
2、单个出示,生观察,指生说。
3、师范写,生描红。再写一个。
4、展示评价。
5、修改后再写一个。
四、总结
总体来说,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棒!能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还认识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实,关于端午节、屈原,还有其他的故事,请同学们回去后多搜集下资料,把找到的故事讲给别的同学听。
第五篇:部编一下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本单元围绕“科普知识”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学生可在本单元教材的学习中,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导他们主动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内容简说: 《棉花姑娘》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咕咚》 《咕咚》一课讲的是一个木瓜从树上掉进了湖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兔子听见了吓得拔腿就跑,其他小动物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也跟着一起跑,结果虚惊一场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应该盲目地随大流,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的真相。《小壁虎借尾巴》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却因它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借不到之后发现自己又长出了一条尾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我的发现”,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的兴趣。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我的发现”,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课时安排:
19.《棉花姑娘》„„„„„„„„„„„„„„„„„„„„„„ 2课时 20.《咕咚》„„„„„„„„„„„„„„„„„„„„„„„„ 2课时 21.《小壁虎借尾巴》„„„„„„„„„„„„„„„„„„„„ 2课时 语文园地八„„„„„„„„„„„„„„„„„„„„„„„„„ 2课时
19.棉花姑娘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分角色表演,以读代讲,感悟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学前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棉、娘”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重点:
会认“棉、娘”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前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棉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对棉花的认识。2.教师简介棉花,出示课文题目。3.指导学生识记“姑娘”两个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
2.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3.检查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指导认读。(棉花、姑娘、治病、燕子、树干、七星瓢虫、别人、忽然等等。)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燕子(yān yàn)治病(zì
zhì)树干(ɡàn ɡān)瓢虫(piāo piáo)
5.我知道“治”的部首是,我还知道带有这个部首的字有
6.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7.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生字特点和书写时的注意点。3.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4.组织学生描红、临写。5.组织全班展示。
四、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生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并巩固。写生字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卡片,看清字形,然后我范写,最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学习形式不断变化,学生乐于接受,学习效果较好。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的益虫与益鸟的不同作用。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的益虫与益鸟的不同作用。学前准备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巩固旧知。
1.复习课文生字词语。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的什么事。3.导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仔细看动画,说说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蚜虫,教师简介、总结。
(3)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最能体现棉花姑娘当时心情的句子。(4)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2~4自然段。
(1)引导学生轻声读课文,启发思考:棉花姑娘得病后,都请了哪些医生为她看病?(2)引导学生找出燕子、啄木鸟、青蛙和棉花姑娘的对话。3.学习第5、6自然段。
(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①引导思考:棉花姑娘病得那么重,到底是谁帮她治好了病? ②教师引导学生简介七星瓢虫。③教师引导理解“惊奇”,指导朗读棉花姑娘的话。(2)指名读第6自然段。
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像“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ɑBɑB式的四字词语。②教师指导朗读。
4.照样子,写词语。碧绿碧绿的叶子()的棉花()的太阳()的天空
三、分角色朗读。
1.指导熟读课文。2.组织分角色朗读。板书设计
20.咕咚
设计说明: 《咕咚》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讲的是树上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兔子听了之后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动物也跟着跑起来,最后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明了情况,大家一起来到湖边,看到了真相,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动物们都哈哈地笑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凡事得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所以教学本课,应按照“读文——识字——学文——述说故事”的思路进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前准备: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教学环节:
一、图画导入。
1.设疑: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吗?
2.教师导言: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可就是这个响声却把兔子、狐狸、猴子、小鹿吓得撒腿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咕咚》。师板书课题并教读:咕咚
3.认读生字“咕、咚”,师相机讲解:这两个字可以组成“咕咚”一词,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完成初读要求。2.同桌互读课文。3.分自然段读课文。
4.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5.全班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1)说一说用哪种方法,识记了哪些生字,哪些生字可以用同一种识记方法。
(2)积极参与课堂识字活动,巩固识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齐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4.组织全班展示。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在这节课前,我采用了实物做了一个实验,把木瓜从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知道“凡事得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的道理。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凡事得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的道理。
学前准备: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认读生字。2.分自然段读课文。3.读词:
咕咚
木瓜
逃命
野牛 大象
拦住
拔腿就跑 可怕极了
二、整体读文,理解内容。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2)课件出示木瓜图,认识木瓜。2.读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3)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咕咚一定是很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4.教师:其实,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
5.讨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都吓得跑起来? 6.全班齐读5~7自然段。
(1)指名反馈:野牛为什么没跟着跑?
(2)教师:对,野牛想弄清这咕咚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那么这咕咚是什么呀?(3)理解“拦住”。7.分角色读课文。
8.谈收获: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教师小结。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自己没看见,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10.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11.生谈启发:凡事要眼见为实,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下结论,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道听途说。
12.用下列词语说个句子。
可怕——
13.我会填量词。棵
个
只
头
一()木瓜
一()树
一()野牛
一()兔子
14.仿写句子。
例:小兔子跑了起来。
小兔子(飞快地)跑了起来。大伙儿笑了。
大伙儿()笑了。
15.讨论:如果你遇到了这几只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2.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
3.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21.小壁虎借尾巴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和小动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抓住这个优势,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创设情境,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轻松地学习和获得知识。学前准备: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会认“壁、墙”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 会认“壁、墙”等12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 1.搜集壁虎的资料。(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字词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一、创境入题,趣学生字。
1.播放视频:小壁虎趴在墙上捉蚊子的情景。让同学们猜一猜捉蚊子的动物是什么,识记生字“壁”。
2.揭题,学习“借”。指导理解“借”的意思。(1)你向谁借过什么?(2)课文中是谁想借什么?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壁虎?教师相机把学生的问题归类。4.引导学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标清自然段序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集体交流识字方法: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猜字,通过相似的熟字猜生字等。4.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5.我会按结构分类。蚊
虎
姐
新 逃
蛇
借
壁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让学生仔细听。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3.启发思考:小壁虎先后向谁借尾巴?后来怎么有尾巴了?
4.指导学生交流阅读情况: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说说你的想法。5.教师帮助梳理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经过和结果。6.我能理清课文脉络。小壁虎的尾巴(),他分别向()、()、()借尾巴,可是他们因为各自的尾巴都()而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最后小壁虎()新尾巴。
四、感情朗读。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选择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熟读课文,才能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同时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规范地书写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学习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学前准备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组织抽读生字卡片。2.指名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对话的情景。引导学生用“”画出小壁虎的话,用“”画出其他小动物的话。
2.引导学习小壁虎与小鱼对话的情景。(1)指名读,学生自由读或分角色读。(2)指导表演读,理解“摇”。
3.(1)引导学生读小壁虎与老牛、燕子的对话。(2)指导表演读,理解“甩”和“摆”。
4.组织小组讨论:文中各种动物的尾巴分别有什么用途?体会小壁虎当时的心情。5.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照样子,写一写。飞来飞去
()来()去()来()去()来()去()来()去
三、指导写字。1.组织认读要求会写的7个字。
2.引导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3.强调笔顺,组织书写笔顺。4.组织进行组词比赛。
5.巡视指导学生描红、临写。6.组织展示交流。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2.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用?(课件出示:老虎、松鼠、袋鼠等动物用尾巴做事的情景,教师讲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
3.壁虎没有尾巴,于是就跑去向其他动物借。你们想象一下小壁虎会怎样借呢?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3.续讲故事:小壁虎长出尾巴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明确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字词句运用,知道不同的心情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3.根据“我的发现”,知道生字的偏旁,一般和生字本身所表示的含义有关。4.会读会背古诗《画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学习重点: 1.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2.会读会背古诗《画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学前准备: 制作生字卡、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识字加油站
一、导语引入
1.你知道家里卫生间有哪些洗漱用品吗? 2.指名说。
3.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关于洗漱用品的词语。
二、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园地识字加油站的词语,指名带拼音读。
2.翻开课本P113页,学生自读识字加油站,边读边画出生字。3.认读生字“卫、刷、梳、巾、擦、皂、澡、盆”。4.小组读、带读、齐读。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三、认读生词
1.指名读,开火车读。2.拓展识词,全班交流。
3.全班齐读词语,并说说这样的字词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第一组动物图片:猫、猴、狮。
2.指名说说图片上动物的名称,师相机贴生字卡片:猫
猴
狮。3.观察一下,“猫、猴、狮”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吗?
4.指名回答,师总结:偏旁相同,都是反犬旁。反犬旁的字大都和兽类动物有关。5.交流举例反犬旁的字:狗、猪、狐、狸、狼„„ 6.课件出示第二组动物图片:鸡、鸭、鸦。
7.指名说说图片上动物的名称,师相机贴生字卡片:鸡、鸭、鸦。8.观察一下,“鸡、鸭、鸦”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吗?
9.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偏旁相同,都是鸟字旁,鸟字旁的字大都和鸟类动物有关。10.交流举例鸟字旁的字:鹅、鹃、鸽„„ 11.同法学习虫子旁的字。
12.讨论交流:生字的偏旁,一般和生字本身所表示的含义有关。字词句运用
1.课件出示以下表情:
高兴
生气
害怕
难过
2.你有过这样一些表情吗?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3.指名说,师相机贴词语: 高兴
生气
害怕
难过
4.读词语,小组读,开火车读,指名读。5.引导说话:
师:你在什么时候很高兴呢?
师:你做什么的时候高兴呢?
6.小组用“高兴”练习说话。
7.全班交流用“高兴”练习说话。师生共同评价。
8.生把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并读给同桌听,互改互评。
9.同法用“生气、难过、害怕” 练习说话,并写下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1.你能背一首我们学过的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指名背,师生共同评价。3.课件出示古诗《画鸡》。
4.师范读,生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动物呢? 5.指名说。
6.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组内互学。
7.逐句朗读古诗,边读边弄清句子的意思,师生互评。
8.指名读,全班交流评价,齐读。
9.组内尝试背诵。不会背的其他同学帮忙。10.师指导背诵,指名背。
11.全班进行背诵比赛,获胜者师给予相应的奖励。12.全班齐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