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作1》教学设计_1
《习作1》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
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课前准备
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
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拟题,完成初稿。
5.组织修改。
第二篇:习作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教师: 张玉飞
一、教材分析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和单元目标均提到 “运用课文中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课程要求。因此,本次习作教学的目标就定位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运用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教学目标通过指导课与评改课分步达成,使目标更具统一性、延续性、纵深性。
学生在习作前已经学过课文,进行过随文练笔,并非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基于学生起点,我们发现学生对人物特点内涵理解比较浅显,人物描写不够具体。因此,本次习作教学的指导课将通过“谜语竞猜人物”,“回顾课文片段”,“创设活动情境”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特点内涵,打开习作思路,能将人物的某一处细节写具体。依托学生作品,在互评、修改中深入延续习作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印象深刻的人物,能从性格、特长、品质等方面理解特点鲜明的内涵,确定自己的写作对象。
2.通过赏析课文片段,观察、陈述身边人物等方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寻找身边特点鲜明的人,依托习作观察人物的特点、主要事件,交流印象最深的人物的事例(动作、语言、神态等)。
2.教师撰写“妙语锦囊”;挑选课内外细节描写片段。
四、教学过程
(一)竞猜熟悉人物,聚焦描写方法,梳理特点内涵
1.呈现精彩片段,竞猜熟悉人物。
师: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猜谜高手,我这里有几个有关人物的谜语,大家敢不敢挑战?
出示人物精彩片段描写,请大家猜猜他(她)是谁? 2.快速交流,聚焦描写方法。
3.师:看来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就得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
4.小结学习方法,梳理特点内涵。
师:写作之前对写作对象进行认真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我们把作文写好。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可以是性格与众不同的人,也可以是特长、品质非常突出的人,或者是其他某个方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设计意图】课前竞猜环节:通过猜人物的方式,缓解课堂紧张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潜移默化地渗透小学生习作的本质,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描述身边人物,抓住人物特点
1.学生描述熟悉的人物,相互竞猜。
师:要猜出人物是谁,得抓住这个人物的特点。(请班内的几个同学来描述,大家不做回答,用手来指认)她(他)在描述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猜呢?
2.尝试抓住动作、神态等进行描述,表现人物特点。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请一名代表进行描述,其他几个组来猜一猜。
3.交流讨论后,代表描述,倾听的同学关注细节描写。
师:你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具体事例,就把人物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能像这样运用描写方法,也能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
(三)回顾单元目标,确定写作思路 1.重现单元目标,思考写作思路。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回顾一下习作要求,确定本次习作人物?人物有什么特点?准备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习作指导环节:通过理解习作话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明确作文的要求;通过回顾课文,理解例文,词语引领等方
式,实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立意、选材、构思,明确习作目的,激活习作素材,梳理习作内容,形成写作思路。
2.交流写作思路。
3.总结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写作。
【设计意图】作文起草环节:通过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迅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教师巡视中,一方面对个别疑难进行指导,一方面了解学生的练笔情况,发现普遍性问题,以便在评改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赏析精彩片段,提炼修改策略
1.快速默读几个优秀片段,选择一段用互评或修改的方式发现优点。
师:刚才我们提到“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得抓住细节描写”。有几位同学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张老师把这些片段编成了《新人物描写一组》。请同学们欣赏其中精彩的词句,也可以谈谈的你的感受和收获。
2.分组交流。
师:同学们点评得很认真!(举手示意自己点评的片段)点评相同片段的同学集中到一起交流一下,等会儿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3.小组代表综述交流结果。
4.梳理描写方法,明确修改任务。
【设计意图】修改评议环节:通过对照标准,采取自读自改、互读互改、合作评改、深入自改方式,用四个回合,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地对作文进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修改的方式方法和合作的重要意义。
师: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通过事例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还要运用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这样,事例写具体了,人物的特点就会更突出,人物就写活了。相信有了这次的习作经验,你们的作文一定非常精彩!
附板书设计: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附:(例文)
确定主题
电游迷
小华跟妈妈去北京路逛街,口袋里装着游戏机, 等妈妈试衣服时,他就坐在一旁玩起游戏来。妈妈买完衣服叫他走,他还不肯关机,边走边打,把妈妈跟丢了,等着妈妈回过头来找他。精选事例
(1)小华跟妈妈去北京路逛街,出门前拿游戏机。
(2)等妈妈试衣服时,他把游戏机拿出来玩,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3)妈妈买完衣服叫他走,他还不肯关机,边走边打,把妈妈跟丢了。
(4)等着妈妈回过头来找他,看见他打游戏,骂了他一顿,没收了游戏机。抓住特点(多种描写)电游迷
等妈妈试衣服时,他迫不及待地把游戏机拿出来玩,迅速推开右边的开关键,选了自己最近迷上的一款游戏——《出发源先生》。他双手紧紧地抓住游戏机,大拇指和食指灵活自如地操纵着游戏键盘,慢慢进入了状态。(动作描写)
他一边打,一边自言自语地喊着:“快跑,飞镖来啦!再不闪就要死了!”(语言描写)惹得旁边坐着的一位女士大吃一惊,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他。(侧面描写)他的身子也随着游戏中的情节,左摇右晃的,似乎他往右侧一点,游戏中的人就会跳得远一点似的。(动作描写)
他的表情变得比孙悟空还快。时而紧张兮兮,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怒容满面,仿佛自己已经是“源先生”,在虚拟的世界中冒险了。(神态描写)得意忘形之时,还大叫一声:“这次还不打死你!”(语言描写)吓得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赶紧躲到妈妈的身后。(侧面描写)(305字)
第三篇:《习作1》教学设计
习作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例文,启发学生根据例文做法,去搜集反映寒假生活的资料,并和大家交流。
2.借鉴课文的写法,以漫话寒假生活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3.引导学生注意做好生活积累。
教学目标:
1.阅读例文,弄清例文写的是什么,写了些什么,反映了什么。
2.借鉴例文的写法,写自己的寒假生活。
3.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教前准备: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要点:
1.简要说说春节的由来。
2.描述城乡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
二、板书习作文题:漫话寒假生活
三、审题
1.看了习作题目,有什么问题没有?
引导学生弄清:
什么是寒假生活?(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什么是漫话?(不拘形式、随便谈0
2.小结:漫话寒假生活,就是要写我们在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都可以写。
四、阅读例文
1.教师谈话:书上有一篇同学写的《漫话寒假生活》,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一想,这位同学都说了些什么。
2.读后讨论。
这篇《漫话寒假生活》说了写什么?
你觉得哪些内容有情趣?怎么有趣?
3.让学生再读一遍例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作以下归纳板书:
谈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小品,京剧)有意思
说阅读书报的收获有收获
讲什么的都有不嫌烦
4.小结:这些内容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漫话。
五、组织寒假生活漫话会
可以指定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可以用电教设备展示相关的照片,播放录象。
六、指导学生选择材料
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准备写些什么。
讨论: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本次习作,哪些内容不可以?为什么?
七、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作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说习作要求
二、学生读习作,师生评点
三、修改习作
第四篇:《习作1》的教学设计
习作目标:
1、看例图,读例文,了解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习作要点提示”,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习作要求”,完成看多幅图作文。
作文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取个名字吗?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
(1)妈妈给儿子穿上棉衣。
(2)一棵小树在寒风中发抖。
(3)两个小朋友为小树捆稻草。
(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
4.师生共同观察第二幅图上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
(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5.阅读全文。
6.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观察画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分别观察这两组图,说说每组三幅图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2.观察组图中第一幅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组图中第二幅图:他们做了什么,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什么,适当描述人物的表情。
4.观察组图中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同样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写,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
三、积累词汇,理解运用
自言自语 姹紫嫣红 兴奋不已 优美典雅
得意洋洋 耷拉脑袋 抓耳挠腮 目不转睛
灵机一动 夜以继日 身心投入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悄无声息 喜上眉梢 无言以对
(1)指名读
(2)师生共同理解
(3)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或用法
(4)齐读
四、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同桌先看图口述
2.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师生点评
4.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
一、教师再次叙述三幅图的内容。
二、学生练习看图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板书学生不会写的字。
三、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文稿写好后,同桌同学相互读稿,提出修改的地方。
2、选两名学生的习作点评。
3、修改文稿。
四、指导誊写。
五、批改记录:
第三课时
一、评讲内容。
1、如何根据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2、多幅图作文,怎么样把图与图之间进行连贯。
3、评价等的作文。
4、强调双引号的用法。
5、订正错别字。
二、评讲过程。
重点:评析优作和双引号的用法。
第五篇:习作1教学反思
《习作1》教学反思
习作一要求学生提出春游的建议,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完成习作,我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还搜集了些金凤山、郊野等的照片,同学们对于春游特别感兴趣,一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学习范文时读得绘声绘色,观察图片时,说得头头是道。我不由得沾沾自喜:同学们一定能够顺利的完成习作一。
习作完成了,收上来一看,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学生笔下的春天显得不伦不类:有的“春意盎然”,但是一看就知道引用的优秀范文或是胡编乱造;有的无法找寻到春天的一丝气息,只是介绍景点的游乐项目如何好玩„„看着一本本学生习作,我陷入了沉思:我的认真准备怎么就成了“闭门造车”呢?春天在哪里呢?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要学会真实的习作就要学会观察,要学生描写春天的景色就应该让学生走进春天去仔细观察,指导观察顺序,要求学生抓住春天景色的特点,注意观其形、听其声。这样通过自己观察的点点滴滴,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我当机立断,布置学生周末回家和家长一起到附近的公园走一走,进行仔细的观察,在进行作文的二次修改。满以为这下该如我所愿了,谁知道作文交上来后还是不见起色。我再次陷入了沉思: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一边想一边抬头看了看窗外,操场边那一排树依稀是冬天的景象,哪里有一点春天的气息啊?仔细想想也是啊,春天距离我们还有好一段时间呢!让学生到哪儿去寻找春天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识,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的确,本次的习作安排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真情实感,也就难怪两次作文都以失败告终了。我心里暗暗计划着等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时我的第三次“春游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