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教学教案
绿(比较阅读)设计理念:
1、运用比较阅读引领学生品味欣赏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不同天气中的绿,有效地强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以创新教学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认识事物的学习方法,养成细心体悟、含英咀体的阅读习惯。
3、运用新的观念教学传统教材,以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激发对“绿”的兴趣。
2、在比较中,感受灵隐之绿的深沉和丰富和花港观鱼的奔放,具有生命力。
3、培养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懂得同一种绿在不同地点,不同时空,不同人眼中也是不一样的,培养欣赏的能力。4.通过阅读比较积累有关绿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课前准备:课件制作。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认识各种绿之间的异同点。课前准备: 读有关描写春天的文章(特别是描写绿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立足生活,谈中渗比师: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美丽的景色,你能谈谈身边的美景吗?(让学生初步感受身边的形形色色的美,使身心融入美的境界之中。)师:刚才听了大家的交流,马老师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美景。今天,马老师要让大家跟着当代女作家宗璞去游览一下美丽的杭州西湖。
1、出示课题“绿”宗璞《西湖漫笔》(课件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一片绿色之中,课件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感绿意。
1、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2、生读课文。
3、指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灵隐和花港观鱼的绿。)
三、精读细品,比中悟绿
(一)、品读林隐,走进绿境
1、你最喜欢哪一处的绿呢?(灵隐或花港观鱼)
2、让我们先读读第2节,看看灵隐的绿是一种怎样的绿,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3、生各抒已见,师随机穿插朗读
4、总结朗读:是呀,灵隐的绿,从空中绿到地面又绿到水中,让我们感到满目是绿,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谁能读出这种感觉呢?指名读。(对课文文本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是阅读比较的基础。)(二)、直观对比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让马老师感受到了灵隐的满目是绿。如此优美的环境,不妨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吧!瞧,这就是灵隐。(点击课件)学生直观欣赏。师:那么花港观鱼的绿又是一种怎样的绿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去花港观鱼瞧一瞧。(再次点击课件)师: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或:花港观鱼和灵隐的绿相同吗?)(得出:不一样)
(三)、咬文嚼字,含英咀华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读2、3两节,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比较阅读的范围可有不同,同一篇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同一个作者由于切入点、写作方法、心情愉悦等的不同,所以体现的绿、对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前者给人一些清凉,给人一种静,而后者给人一种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四)、反复吟诵,以声表情
1、师引入:同是写绿,由于作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前者让我们感到一种清凉,一种幽静。而后者让我们感到勃勃生机,充满活力。不同的感觉,读也会不一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自己读
3、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通过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读,并且自主地选择朗读内容,阅读的效果就能从学生的读中充分表现出来。)
四、拓展比较,内外结合(一)师引入:地方确实让人流连忘返,同学们你们喜欢绿吗?(喜欢)有两个孩子和你们一样也喜欢绿,他们还写了两篇文章。马老师读了也很喜欢,我选了两个片断推荐给大家欣赏,请你们读读他们笔下的绿和课文的绿有什么不一样?可选择其中一个片断读。(在文本比较的础上,再来利用视觉来品味他们的不同。不同作家同一体裁的比较阅读,作家因个人气、经历不同,即使写同一内容,也将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呈现不同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比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装的迁移思维水平。)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是,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勤于用自己的笔去描绘生活中的美,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逐步提高对文体知识、语法知识、语言运用等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对学生装养成良好的新闻记者理解、写作习惯大有帮助。)总结:是呀,同是写绿,由于地点不同、作者不同、时间不同、表达手法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三)课外延伸《绿》 朱自清 精点散文《绿》 艾青 精美诗歌 英国泰戈尔散文„„(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所以在教学结束之时,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把比较阅读带入自己的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附:
1、板书:比较 切入点 表现手法 环境动静色彩天气心情
2、材料:片断一绿(石怡超)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绿”字在春天体现得淋漓尽致。田野里那嫩绿的麦苗,随着微风轻轻飘动,似乎在春天这个大舞台上跳着草裙舞。道路两旁那刚刚长出嫩芽的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棵棵树木,仿佛在合唱“春天之歌”。草地上的小草在春光的诱惑下,急不可待地从地底下钻出小脑袋,望望那阳光明媚、生气勃勃的春天。这又为土地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大地毯。绿的麦苗、绿的树木、绿的小草,真是绿满春天。(充满童趣)片断二绿满校园(片断)当严冬来临,杨树、悬铃木树和小草都无可挽回地凋零之后,整个校园的绿色便集中在那几株傲霜的松树和越长越绿的冬青树上。教室前面的冬青树,伸展着绿得发亮的叶子,仿佛要把自己的绿色献给校园。一见到那北风吹不动,大雪盖不尽的松树,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岁寒知松柏”的赞叹。冰雪中看到那松树苍翠的枝叶时,难道你就不感觉到温暖,看不到希望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冰封雪压,它那青春的血液照样在流动,生命的力量照样是不可抗拒的吗?(冬天的绿给人一种顽强的精神,不可抗拒的精神。
第二篇:《绿》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后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 绺(liǔ)棱(léng)角
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第三篇:《绿》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第四篇:《绿》教案
《绿》教学简案
李海红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2、学习作者多角度的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欣赏文章新颖贴切的比喻和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欣赏文章新颖贴切的比喻和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图片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揭示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2、学习作者多角度的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欣赏文章新颖贴切的比喻和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
四、感知课文:
1、找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和同学交流。(用 .在字词下方标出)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文眼)(用——划出)
3、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的绿的特征的词语(用。在词语下方标出)
4、找出文中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用。符 号);了解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 不同(写旁批);把握文章写景顺序。
五、赏读课文
1、文中哪一段重点描写了梅雨潭的绿? 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绿的感受的?(试在文旁写批注。)
【学法指导:批注式阅读:即在文旁或文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
批注的对象可以是遣词造句,可以是语言艺术,也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
批注的方法可以是感悟理解,可以是生发联想,可以是赏析评价,也可以是质疑问难。总之批注必须言之有物,言简意赅。
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批字词,欣赏境界。)
例
2、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批语句,感悟理解)
例
3、我与小女孩的目光相遇,她先是怔怔地看我,我把手竖在耳朵上,做个小白兔蹦跳的姿势,她的眼睛笑了,像雨后的花瓣,璀璨明媚
【批注: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女孩可爱与恬美】。(批语言艺术,赏表达作用。)例
4、《红楼梦》第一回写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 脂砚斋评“更好。这便是真正的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闭月羞花等字。”(批人物描写,文字的真实。)】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词语传神,平添情韵
2、用~~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诵。
六、品味探究
1、作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作者第一次游仙岩是春天,春水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2、联系写作背景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什么样的感情呢?
3、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深情吟诵)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七、拓展延伸:
即兴吟诵比赛:吟咏古今诗词中咏“绿”的名句。
八、课堂总结:
请仿照文后【总评】的写法,从文章的语言、构思等方面, 也来作一总评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第五篇:绿教案
绿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或许大家听说过祖母绿,但有人听说过“女儿绿”吗?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去寻找答案。2.作者简介 3.学习目标 4.检查预习
二.听录音
1.明确文眼含义(生读)2.听录音 3.明确文眼
三 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出示问题
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小组合作交流
四 明确
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第一观察点:山边
观察到:梅雨瀑(指生读)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
观察到:梅雨潭的环境(指生读)(明确作用)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写梅雨瀑又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绿的美,这样层层烘云托月,集中突出梅雨潭绿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观察点:梅雨潭边
观察到:梅雨潭的绿 绿的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手法(师补充)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铺垫
引用
象征
烘托
情景交融
想象
联想 •(生自由感情朗读第三节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找出答案)首先运用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 深度)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波光
软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其次运用对比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西湖的波
秦淮河的波 最后运用联想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生齐读联想部分)师追问:(1)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女儿绿又是什么?绿难道也有性别,年龄,身份之分吗?
明确:用了仿词,仿宝石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一个包含深情的命名,同时也上面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相照应
(2)注意人称变化 开始作者情感还是收敛的,称绿为她,可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情不自禁了,强烈的抒情使作者不自觉得改变了人称
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师补充:
谋篇布局方法:
• 线索,顺序,过渡,• 悬念,照应,详略,• 呼应,伏笔,铺垫,• 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
• 虚实结合
(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明确:.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四,出示写作背景,明确主题
: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五 总结
.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生命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 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一课所
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