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6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苏教版教案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反映现实”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男女生齐读、混读。
3、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烧炭→运炭→炭被抢
三、理解诗意
对照注释,小组明确。
四、读出人物
这首诗所写的故事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刻画人物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如卖炭翁。
对于卖炭翁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方法?
(一)外貌描写
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二)心理描写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哪些语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老人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
(三)动作描写
晓驾炭车辗冰辙。
“ 辗”→ 运炭的艰难 宫使: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五、读出写法
一车炭,千余斤
牛困人饥
衣正单 半匹红绡一丈绫
翩翩两骑
愿天寒 ↓↓
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六、读出主题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生活最低保障的想法实现了吗?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即使能变现钱也相当困难,况且这些东西不值几个钱。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现实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不幸,故事中,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只有彻底消除像宫市一样的弊端,人民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七、拓展延伸
本诗没有交代结局,你认为结局会怎样?你希望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德〕歌德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英〕培根
我们........同情,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存在;学会同情,会令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人本来就是善良的,当你看到你身边的人因遇到挫折而伤心时,你会受影响,你会为他的不幸而感到悲哀,感到不愉快。在冥冥之中,都有许多这类事情,而体现出来的,正是人类所拥有的同情——从一件小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同情!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6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学案苏教版教案
《卖炭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和乐府诗。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形象,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情感目标:感悟诗人的感情。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宫市”罪恶的揭露。学习难点:
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学习过程: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二)预习先知:,1、走近作者白居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两鬓 辗 冰辙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叱牛
2、解释重点词语:
薪()辗()何所营()
愿()骑()
敕()叱()
直()惜不得()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研读
1、圈画出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语句,思考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卖炭翁。
范例:“两鬓苍苍”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写出卖炭翁的年岁已高,劳动的艰辛,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圈画出诗中描写宫使的语句,思考这是______________的宫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延伸,把握主旨
1、诗中卖炭翁饿着肚子,吆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2、唐朝的宫使为什么敢公然在喧闹的南市门外掠夺卖炭翁的千余斤炭,造成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知识链接:
二、宫市
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采购权也抓过去,常常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的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门户钱即“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史书对宫事的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三、南山
南山就是终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这里豺狼出没,荒芜人烟。
四、白居易的相关诗作
1、白居易《红线毯》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2、《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暴卒”“草草”“紫衣挟刀斧”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主人因中庭的那棵心爱的奇树被砍而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让暴卒自己亮出他们的黑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听见暴卒的自称,作者很吃惊,连忙悄声劝告村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________又透过__________,刺向中尉的后台_____________。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 糜【méi】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榆阴【yú】 揉碎【róu】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几回回:一回又一回。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3.作者介绍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4.背景介绍
《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5.文体介绍
“信天游”的特点: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二、课文导入
请同学想一想,如果你踏上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三、教学步骤 《回延安》
⒈ 提问:通读全诗,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回延安。写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聚延安。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部分:颂延安。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五部分:看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2.提问: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3.提问:体会第二部分第一小节中“回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对延安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4.提问:第二部分第二小节中有“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山水怎么也有亲疏之分呢?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血肉联系。5.提问:仔细阅读第三部分,找一找具有陕北特点的事物。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
6.提问:阅读第四、五部分,并结合全文思考:如果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再别康桥》
7.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明确:①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②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8.提问: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明确: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②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③“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
9.提问:“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②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10.提问: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离别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离别的诗,告别时回又千言万语的叮嘱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11.提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信天游的歌曲、影片。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创作一首信天游,注意信天游的特点。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二十八歌词二首《我的中国心》教案苏教版教案
《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品读歌词
2、评析歌词
3、探究游子心境、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歌词朗读节奏和情感,抓关键句研究歌词内涵。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比较研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喜欢的歌曲,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表明学歌词。歌词是什么?诗。
二、诗和歌的探究: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2、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
三、交流学习方案,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取大部分同学的意见)
四、指导朗读歌词(节奏、情感)
五、引导学生评析歌词
六、引导学生收集古代写游子心境的诗: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想想:古代游子的心境和《我的中国心》中的游子心境有何不同? 明确:古代游子:个人的嗟生、忧时、怀情(狭隘、利己、压抑)《我的中国心》中的游子:胸怀爱国情感(豁达、无私、奔放、超脱)
七、小结:通过学习《我的中国心》要明白哪些歌曲更值得我们去唱的(有教育意义的、开启心扉的、给人鼓舞的)
八、指导学生摘抄歌词中的有有教育意义的、开启心扉的、给人鼓舞的句子。
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2、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 请你不必太在意 洒脱一些过的好 《祝你平安》 1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学案苏教版教案范文
27《现代诗二首》学案
一、搜集资料
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2、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等,剧本《 》(与丁毅等合作)。《回延安》选自《 》,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 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 》等。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白羊肚()糜 子()荡 漾()青荇().....揉 碎()斑 斓()漫 溯()笙箫()....
2、辨字组词:
羔()糜()窑()畔()箫()恙()靡()窖()衅()萧()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 ;“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 ;“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 ;“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3)《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 等复杂感情。
(4)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D、聆听阿丙的《二泉映》(5)一句话,《回延安》抒发诗人 的感情;《再别康桥》抒发诗人 的感情。
四、赏析揣摩
1、研读诗歌,揣摩特色
(1)你发现《回延安》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人们都说《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如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再如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2、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1)说说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A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回延安》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 ,理由是 ;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理由是。
《再别康桥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 ,理由是 ;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理由是。
3、、比读诗歌,背诵默写
(1)以《回延安》第一部分为例,按座位号为序,诗句接龙
(2)以《回延安》第二部分为例,男女生对诗(女生读一节,男生接一节)(3)摆设擂台:给自己读(或背)的《再别康桥》配上合适的音乐并把它录下来,向小组(或全班)同学挑战,看谁读(或背)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4)《回延安》中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5)、《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
五、探究质疑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彩虹似的梦”究竟指的是什么?
六、读写结合
1、过一把画家瘾:品读诗句,展开想象,用水彩笔绘出你心中的康桥。
2、当一个小诗人: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场景,学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一、2、(1)诗人 剧作家 《放歌集》《白毛女》《放歌集》(2)新月派 《猛虎集》 二
1、dǔ méi yàng xìng róu lán sǜ shēng
2、羔羊 安然无恙; 糜子 风靡;窑洞 地窖;湖畔 挑衅;箫管 萧条
三、1(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2)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1)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或到延安、忆当年、会亲人、逛新城、离延安)(2)对延安的无限思念 对延安的无比热爱 充分表现延安与我的关系 无比激动(3)对康桥浓烈的爱 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依恋、无奈、惆怅(4)C(5)回到延安的的无限喜悦、激动、自豪的感情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惆怅之情
四、1(1)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全诗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2)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2、A拟人 B比兴 C夸张、比喻 D比喻
3、(4)例: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五、1、运用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运用比喻修辞。榆阴下倒映的彩虹,既可看作是诗人在剑桥大学短暂生活的诗化,也可看作是对先哲的追思与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