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黄泽镇中
张天闯
活动设计及设计意图:演示糖的溶解,使学生感受到固体的溶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老酒,雪碧等,介绍固体和气体也可以溶解。并安排活动“糖的溶解”,并由此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是否具有限度。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感觉到糖的溶解是有限的,并拓展为一般物质的溶解。
接下来对不溶解的糖进行处理,自然的将问题引到溶解的能力。通过温度的改变糖继续溶解,说明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以生活中的抄菜加盐进一步说明温度对物质溶解能力的作用,并过度到糖与盐溶解的区别。设计活动“糖和盐的溶解能力的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自然得出溶解能力与物质有关的结论。最后通过油在水与酒精中的溶解情况,把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能力展示给学生。并由学生总结。
通过五个具体活动,使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初步知识。教案设计如下: 目标: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了解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液体中的溶解情况不同。重点: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有关,与温度有关。难点:
物质溶解能力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过程:
准备一杯糖水
请同学品尝一下。问有没有看到糖? 问:糖到哪去了? ——被溶解在水里了。(糖可以溶解于水)
家里的老酒含有酒精和水,我们有没有看到分成两层? ——没有
没有分层,那酒精到哪里去了? ——溶解在水中了。
液体酒精可以溶解于水,那么气体是否也可以溶于水哪? 请同学想想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请同学看这是什么? ——雪碧
请同学观察杯中的雪碧,有什么现象? ——有气泡冒出
解释:被溶解于水中的CO2冒出来。说明气体也可以溶于水。结论:
(1)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于水。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蔗糖的溶解。
用烧杯量取约10ml水,将一匙蔗糖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溶解
问:是不是我们无论加入多少蔗糖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呢? 活动:
请同学们再向水中加入蔗糖,每次加一匙,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一匙,并不断搅拌。
问: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当溶解到一定量的蔗糖后,无论怎么搅拌,糖都有剩余,不能都溶解在水中。
我们从这一实验得到怎样的结论? 结论:
(2)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使没有溶解(剩余)的糖继续溶解?请用实验方法证明你的猜想: 活动:(1)加水
(2)加热 方法指导
(物品使用 酒精灯、石棉网、酒精灯熄灭的方法)有哪些组已经成功使糖溶解了?请举高手示意!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糖溶解的? ——加水,搅拌,糖溶解了!——加热,搅拌,糖溶解了!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一杯热糖水没喝完,冷后发现杯底出现了糖,什么原因? ——温度低了,糖的溶解能力降低了。
抄菜时,放入的盐不见了,菜却变咸了,盐到哪去了? ——盐溶解在水中了。
盐和糖都可以溶解在水中,那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么?
我们的桌上就放了盐和糖,一会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想法!如何比较食盐和糖的溶解能力,必须控制哪些量? 活动:用烧杯量20ml水(两杯),分别加入等量的糖和盐(约10g)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指导:(1)水的量取是否相同。(2)加入的糖盐是否相同。
(3)搅拌后是否有剩余的检查,个别指导。同学们通过活动,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糖全溶解了,而盐有剩余
那可以说明糖和盐的溶解能力哪一个更强? ——糖
从这活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4)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液体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又会怎样?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酒精,水和油,说明这一问题!活动: 将一滴油分别滴入两支装有相等水和酒精的试管中,振动几次,请学生观察结果。说明:(1)两支试管中的液体体积应相同(控制变量)加入油也应相同。学生活动:
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结果?
——水中有油浮在水面,而酒精中油溶解了。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5)同一物质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不同.小结:
(1)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于水。(2)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3)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4)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液体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同一物质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不同。练习:
1、在一定量的水中,要使杯底不再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的方法是———————————————()
A搅拌 B加热 C冷却 D没有办法
2、关于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固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能在水中溶解
3、以下因素中可以加快溶解速度的是————()A将粉状溶质改为块状 B将物体静置一段时间 C加以搅拌
D降低溶剂的温度
第二篇:《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 新课 《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 [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 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的。[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不同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六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六(并完成表格):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三、小结 [学生总结]
四、随堂练习
[书本P145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油污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所以能很容易被除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少氧气而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里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五、作业 完成做业本
第三篇:4.5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都是在感性的认识上学习新内容的,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第三册物质溶解度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也非常明显,起到过度、衔接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的溶解性。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学生对平时看到的物质的溶解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本质,要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物质溶解性的正确认识。
六、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七、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两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小组两个烧杯、一次性杯子、试管、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天平、温度计、水、汽水、酒精、香蕉水、食盐、蔗糖、色拉油、氢氧化钠、硝酸铵。
八、教学过程
师:用一幅龙港农村水乡的风景----清澈的河流,碧绿的蓝天,勾起学生对龙港河流里水的一些回忆,与他们平时看到的河水有巨大的反差。你喜欢这样的河流吗?而龙港镇内以前河流里的水和这幅图中的一样,现在河里的水怎么会变得乌黑了呢?
生:许多生活垃圾扔到河里腐烂引起的、工厂污水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河水里引起的等等…
师:可见现在乌黑的河水里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时,它的溶解能力大小受什么因素决定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板书
生:思考…议论…猜测…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画面里水和学生平时见到水的比较,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要热爱大自然。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索,进行再创造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意识,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师:你们桌子上有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天平、温度计、水、汽水、酒精、香蕉水、食盐、蔗糖、色拉油、氢氧化钠、硝酸铵,齐全了吗?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请你们来做这样的实验:把少量的蔗糖加到20毫升的水中,并不断搅拌,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蔗糖全部溶解。
师:请继续往你的烧杯中加入蔗糖,你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学生继续动手实验后回答,还是全部溶解(提示学生再加些蔗糖),但也有些同学回答说,部分蔗糖不能溶解。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 议论…
生: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师:板书)
师:现在有没有办法让刚才不溶解的蔗糖溶解了呢?利用桌上的这些器材和物品或其它工具(设计)进行实验。
生:许多学生都能做出这个实验(把未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到酒精灯上加热)… 师:提醒学生烧杯加热要垫上石棉网、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等。实验后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蔗糖又全部溶解了。
师:温度升高,蔗糖的溶解能力增强了。那么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这个结论要加些什么吧?
生: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在原有的板书上加上在一定条件下,)师: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就像蔗糖这种物质,它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始终要在巡视和提醒学生注意的事项,还要对学生的实验一一作出评价,并明晰学生的科研思路。
[设计意图]本人认为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提高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课本中实验顺序做了调整,把加热的实验放到前面来做,这样做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条件下的含义,能明白物质的溶解数量有限。在这个过程中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会更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习会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师:现在请大家再来做这么一个实验,将汽水倒入杯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实验后回答:杯壁有许多气泡、有气泡冒出。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生: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设疑):炎热的夏天,我们如果喝从冰箱取出的汽水,很舒服;可过不了多久,会产生打嗝现象,这是为什么?
生:思考…议论(很想知道答案)…猜测…(学生有各种答案)
师:请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现在开始动手做实验,把汽水倒到烧杯中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烧杯中又重新冒出很多气泡。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液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反而减弱了。(副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使学生处在一个很想知道结果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问题,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能找到答案,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主动性也就提高了许多;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及总结能力和合作精神。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
1.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么?
2.我国内蒙古有一盐湖,夏天可以晒盐,而在冬季结冰的时,湖底却有一种纯碱的固体从湖水中分离出来,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每一小组间可以相互讨论。生:每小组思考和讨论后回答。师:评价。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立即运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起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思维的作用。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学得一些自己遗漏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通过学以致用,也检验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师:刚才我们学了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现在我们接下来学习不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如何呢?现在请大家做这样的实验:把10克的蔗糖和10克的松香分别加到20毫升的水中,并不断搅拌,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蔗糖全部溶解,松香没有全部溶解。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 议论…
生: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师(设疑):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用水洗不掉?
生:思考…议论(很想知道答案)…猜测…(学生有各种答案)
师:请动手做实验,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和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们能溶解吗?(提示香蕉水易燃,要避免明火。)你观察到什么?
生: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色拉油能溶解在香蕉水中。呈浑浊。师: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即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师:板书)
师:刚才的题目又怎么解决呢?现在明白了吗? 生:回答。师: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问题,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能找到答案,学生的动手的主动性也就高了很多。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师(豁然开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汽油能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的原因了吗? 生:(思考后很自然的想到)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
师(举一反三):做汤时,把食盐、味精加到汤中,很快不见了;把胡椒粉加到汤中,却形成了一层膜,这是什么缘故?
生:思考-----
议论----生:食盐、味精能溶解在烫中,而胡椒粉不能溶解在烫中的缘故。更能说明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豁然开朗和举一反三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刚才所学的知识,这样也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你收获了些什么呢? 生:思考----总结----[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发现自己不足的和可以弥补的环节。也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
师:物质在溶解的时候是放热还是吸热?你的猜想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充分应用你桌面上的药品。)
生:思考-----
讨论------师:那一个同学来描述你的假设是什么? 生:回答(评价)。
师:现在哪一小组派个代表来描述一下你们的假设和讨论后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师怎么样的?
生:将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师提示:水尽量的少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根据刚才这个同学的设计(将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开始动手实验。
生:动手操作实验。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计的读书变大,温度是升高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计的读书变小,温度是降低的。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师放出热量;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降低,是吸收热量。
师:所以物质溶解时,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质溶于水会放热和吸热,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现场生成新知识、获取新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这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会更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习会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同时也培养学生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师:你可能听说过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故事,其实林则徐并不是用火去焚烧,而是把鸦片放入水中,然后在水中投入大量生石灰,把鸦片给煮熟了。
这说明生石灰溶解于水时要()热量。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师: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应用、讨论、小结,指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到。
师: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忆----------
思考---------。生:学生自己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化,也培养了学生勇敢的品质;学生之间的互评,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师:除了收获知识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感想吗? 生:思考----
讨论-----生:提出了许多有自己想法的问题。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上完课后学生肯定还有更多新的问题生成,这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条件。
师:这里有这么一则故事——爱迪生的问题。看了后你能替爱迪生提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发明“万能溶剂”是不可能的?
生:学生在很积极的思考--------
讨论---------
后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设计意图]一个小小的创造往往都是从自己的小小的想法开始的,学生能有自己的问题和答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的信号,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这里还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做课堂练习。生:…练一练… 生:…回答…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成功品尝喜悦和通过实践的应用、学生的讨论、总结,指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到。
[设计意图]学生对描述性的知识点都很紧张,通过这个题目,不但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时,老师要及时的指导学生不但要把语句表达清楚,而且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描述,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现象。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请同学们整理好器材。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实验习惯。同时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延续到课后,有助于科学探究的延续性。
注明:两个Flash是备用的。
第四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以猜想(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 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师:为什么呢?
生:„„
水——————— ——食盐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
(温度、体积)
(颗粒、质量)因素列出来看看。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
方式—————————时间
“搅拌„„”
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搅拌)
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
(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 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 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生:不可以。因为„„
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猜测(2)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
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
二、实验(20分钟)
三、总结
师:结论已经出来了,现在让我们来互相交流一下。
生:食盐的溶解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师:先来庆祝一下,我们的实验的成功。接着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学 到了什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什么知识? 生:„„
第五篇:《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教案1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教学程序(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引导实验)活动探究一
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 第一次的5 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继续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复习)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小结)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读表)P15表。(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0℃和80℃时的溶解度。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理解表格中各数据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结合自己所画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复习: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人某种溶质,①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②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解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4.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