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学设计和新课标的认识专题
对教学设计,新课标的认识: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它包括编制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环节的组织和整合,它的目的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面对新课程,应如何设计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学设计应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一)设计中目标设计可以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浙江省江山中学“非指示性”课题中提出:“不预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如只执教单一课时的课文,学习目标采用因人而异的开放形式,尽可能体现个性化和多样性;如执教多课时的课文,学习目标采用一同一异的形式:第一课时围绕学生共选的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其余课时则仍然因人而异,多样开放。”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灵活多变的,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方法、能力、阅历、性格、家境等不同,从而影响了个人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学目标可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改变。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老师都非常关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对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部分,如生活体验、感受、需要等却被忽视了。如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设计上应更多地关注学习方式而不只是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是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解决“教什麽”的问题。要想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重组、包装,以适合教学的需要。虽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掌握,效果还是不理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程度不够,多数还是源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应该改变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很多语文老师都有同样的体会:“如何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如何让学生既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又感到有趣、快乐?”有人对“你喜欢什麽样的学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以上的学生最喜欢“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及小竞赛”,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注入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普遍都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完成任务,如问答抢答游戏、分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讲故事、编故事比赛等。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交锋和争鸣,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说一说,唱一唱,猜一猜,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中,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在玩中学,学中玩,新奇有趣。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定教”,在教学评价中,关注“以学评教”,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来决定教师怎麽教。
(三)在教学设计实施上着重以问题为中心 新课程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锻炼思维,培养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以”问题的解决“为宗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自主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它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设计中怎样才能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⒈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是通过师生、生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所以 教师不应只按教材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而应把教材上的例题、公式、定理、案例、故事等,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可编成几个探究的问题:①他的“趣“在哪里?②你认同他的“趣”吗?③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生发很多有创意的表达。
⒉善于设计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应热情洋溢、精心组织、耐心启导,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有利于独立思考的气氛,让学生自由的放飞思想、主动探究、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张扬个性,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思想冲动和创新的欲望。
三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出现困难时,教师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该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提供探究切入的方法;或提供实践机会等。
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第二篇:新课标《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的情境是相符的。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读、写小数了,这样的学生大约应该占一半左右。
但大部分学生对小数意义知之甚少。教材中利用测量时用不同单位这一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容易使学生感到太生硬,学生在测量时也似乎还是带着问题去测量的,这部分怎样处理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呢?经过思考,决定在此教给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但由于小数的意义相对比较抽象,单靠这一个活动似乎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感知充分,所以,我准备把本节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节课侧重整体感知,重点放在小数的识别与读写法,以及小数意义的初步感知上;第二课时主要是读写法的练习和小数意义的进一步感知。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学生经历用用米作单位表示测量结果的探索过程,体验到“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思想方法的作用,并对这种思想有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经历汇报已经掌握的小数知识的过程,以及举生活中小数实例的过程,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重点: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学生经历用用米作单位表示测量结果的探索过程,体验到“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思想方法的作用,并对这种思想有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①学生课前到商店调查各种商品的价格,记录下来。(价格记录卡)②学生准备米尺、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设想:
一、引出小数,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买东西,买东西就需要了解商品的价格。上周五老师给大家发了个表格,让大家到商店里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下面大家就把商品价格调查表拿出来,同桌、前后桌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2、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调查的是什么商品,它的价格是多少? ①如果学生说的是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师板书下来。
②如果学生说的是用小数表示的价格,师要求学生将这个价格写在黑板上。并问:这是一个什么数?我怎么没见过?谁知道?
3、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板书课题--小数。(是这两个字吗?)
二、学生交流已经掌握的小数知识。
1、师指黑板上的小数:这是一个小数,还有哪位同学调查到的价格是用小数表示的呀?(汇报的同学直接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写在黑板上。)师用笔将黑板上的小数画出来。这些数都是小数,大家同意吗?
2、关于小数,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随机汇报,提到关于小数的哪个知识,就让他把这个知识教给大家。重点处理的三个方面及处理方式: ①小数点。
*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就是小数点。它一般写在一个数字的右下角。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小点,有了它,这个数就是小数,没有它,这个数就不是小数。
*每名同学都指一指你卡片上小数的小数点,把它重新点一下,点在数字的右下角。
*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左右两部分。你知道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吗?(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告诉:以3.25元为例,小数点左边的表示整元的,小数小数点右边的表示不够1元的。)②读、写法。
*怎样读?生示范后,大家试着读手中的小数。有没有哪些不会读的小数,说出来大家研究一下。有不会读的,让其他同学读。
*小数的读法与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吗?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练习:读出下面小数(师板书在黑板上)0.05
3.02 235.302
205.205 *练习:写小数
三点零八
零点三九
二百八十点三九 ③5.98元表示5元9角8分。(全班同学都试着改写调查的价格后,汇报。不说理,只对比感知两种形式。)
*如果学生汇报其他知识点,让学生介绍给大家即可,不深究。如果学生没有汇报出上面三个重点方面,教师就引导学生汇报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就直接教。
3、除了商品的价格,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指名说三、四个,然后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说。
三、初步研究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体会小数的意义。
1、测量物体长度,产生认知矛盾。①两人合作,用米尺测量任意物体的长度。(强调:一人测量时,另一个人观察并记录数据。)②两人合作,再用米尺测量刚才测量的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单位。(测量和记录的两人交换位置)
③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列举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如:1米30厘米可以写成多少米呢?
如学生说到110厘米等情况,可问学生:110厘米是比1米多,还是不够1米?是比1米多多少呢?
2、初步研究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体会小数的意义。①1米30厘米是多少米呢?谁能试着说一说。(如果学生能说上,就验证,学生学生说不上,就探索。)
②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板书)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要想研究1米30厘米可以写成多少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我们只需要研究30厘米是多少米就可以了。而研究30厘米是多少米,我们就可以从简单情况入手,找找规律。比如说,我们可以先研究1分米是多少米、1厘米是多少米!③引导学生填空: 1米是()分米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米是()厘米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5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④1米30厘米,可以写成()米。
⑤刚才我们在测量时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⑥再让学生用米作单位,完成刚才的测量。
四、应用拓展
1、给商品贴上价格标签。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像1、87、100这样的整数,像4/
7、1/10这样的分数,今天又认识了像0.7、2.5这样的小数。下面,我们就利用这几种数,为商品标价格。
师贴出商品图形,口述商品价格,学生在下面写好商品价格标签后,贴到黑板上的商品图形下面。(彩笔、纸卡)
商品价格分别为:5角、8分、1元2角、5分2元5角。
*以第一种商品为例,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其他几种商品不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在四种商品都表示完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三种方式表示各有利弊。
第三篇:对新课标的认识
对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
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努力的去体现新的理念,都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摆在首位,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之低和学生学科基础状况之差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到吃惊。以至于
我常常这样想,即使是处于同一个地区,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学习同一种教材学生是否合适。最起码的,我认为采用一样的教学法会有许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以
为,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要求不妨低一些,在教学法上妨灵活一些。所谓的因材施教或者叫因地制宜
说的都是这一道理。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科基础差,也不便于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低,因为这能找到许多社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我们能改变多少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做出确切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诺尽力而为。这
样,在教学中,我们将迈着沉重的双脚,跋涉在数学教学的园地里。尽最大努力让新的理念在工作
中闪耀着光芒。教材的要求能否为农村孩子而低些,教学法的确定能否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而
不千人一面。这是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思考,更要去行动。因为传授
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任务不容推卸地压在我们的肩上。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吧,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艰难,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们,走进
他们的心灵深处,在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之后,我们的数学新课改或许会走出一条成功只路。
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要达成共识,为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而共同奋斗吧!
新课改 我的思索
新课改 我的思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走进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从生活情景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转变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实现自主探究,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如: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一些是圆柱的物品,学生举出的物体中也有错的。如:粉笔、腰鼓等。这是教师可以不急着去否定,而出示一个硬纸板制作的物体,肯定的告诉学生这是圆柱体,让学生猜想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猜出上下两个底是一个样的,教师就把两个底重合,果然一样大小。然后教师给出半径,学生很快算出一个底面积,再乘2,求出上、下底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这个问题较难一点,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马上去尝试这个问题,而可以每个学生发三张纸,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将对应的边对粘起来,看能不能拼成圆柱体的圆柱部分。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能拼出来,这时再让学生尝试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学生可能有把圆柱剪开的,教师有意弯弯曲曲的剪。教师也提
醒学生作一垂线再剪开,这部分展开很明显形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部分表面积。如果确定出圆柱的高就能求出圆柱部分的面积,再加上上、下底的面积,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可以求得。整个过程教师都是在组织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在学生的尝试探索中完成。教师到此教学不能停止,而应拿出圆台体和圆锥体让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没剪开,当然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教材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但显然学生把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图形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参与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方式方法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
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四篇:浅谈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及产品进行规划、处理和安排的方法,已在教学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将从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分类、教学设计的特点以及教学设计过程等方面对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教学设计
认识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种经典的定义,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的系统设计就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是‘为促进学习资源和步骤的安排’”等。虽然它们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它们的核心部分却可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设计要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由此,我们就得到了教学设计这一综合性定义:教学设计就是指依据特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安排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从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上,我们主要将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它的目的在于怎样帮助教师备好课、怎样才能把课教好,而几乎不考虑学习者是如何学的方法。目前,除了建构主义指导的教学设计外,其他的几乎都属于这种范畴之内。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这种理论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重心可以说是恰好相反的,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重要性而非教师的重要性。其主旨主要有:学习这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或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等。
3、教学设计的自动化。
教学设计的自动化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从事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工作,或者是依靠计算机的智能化功能实现教学方案、策略自动化生成等等。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
1、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个体学习。
学习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所以教学设计是主要针对个体学习而不是班级、社会团体等群体学习。
2、教学设计的阶段性
指的是,教学设计可以包括即时设计和长期设计。即时设计是短期内的设计,如一堂课的设计。而长期设计在时间上则显得较长,复杂性也较高,如一门课程的设计。
3、教学设计可以影响个人的发展。
系统的规划、设计能为受教育者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自然而然会对学习者的发展产生影响。
4、教学设计应采用系统的处理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步与步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这一步骤做好了,才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骤,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
5、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者如何学习知识为依据。
在考虑个人能力是如何发展这一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关心能力是什么,而且更要研究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四、教学设计过程
在明白了教学设计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后,接下来就是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了。教学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经过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后,就要对教学需求进行分析。教学需求指的是对目的所要达到的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分析。教学目的可以先是模糊的,然后逐渐进行完善。一个完整的教学目的描述应包含以下内容:学习者;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做什么;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2、教学目的分析
该过程主要是分析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
3、学习者特征与环境分析
学习者特征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特征。该阶段主要是了解学习者身心和认知等方面特点。
4、编写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学习者在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什么的详细阐述,它产生于教学分析所得到的技能。绩效目标的编写分为以下几步:修改教学目的以反映最终应用环境;编写学期目标以反映学习环境;为目的分析中确定的每个步骤编写目标;为每个子步骤编写目标;对某些学习者可能不具备的入门技能编写目标。
5、标准参照的测验项目
该阶段的工作是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新技能的先决条件和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设计并安排教学测验的项目。
6、开发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组织、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并制定相关的方案的过程,它是为了帮助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每一个作业的计划。
7、开发教学材料
这里的教学材料是指用于传递教学事件的印刷的或其他形式的媒体材料。教学材料与教学目的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种良好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往往可以使教学目的的实现事半功倍。
8、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式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该过程的重点是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改进教学。
9、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或者系统所进行的评价,是对最终产生的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决定是继续采用当前的教学材料还是采用其他更合理的教学材料。
教学设计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来完善,这样才能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参考文献:
[1]谭念君.教学设计之前需要把握的三个问题_从_分数的初步认识_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翔宇、张丹.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Walter Dick、Lou Carey.教学系统化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蒋振南.教学内容设计的认识与实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5]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学习中对这段话的印象特别深: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
我认为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非常重要,一般每个班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中、下。你既要照顾到程度较差的学生,还得照顾到上游学生,因为如果你讲得多了,这对于上游学生是一种浪费,所以这个度非常难把握,一批学生有一批学生的特点,不能用同样的思维对待所有的学生,而且同一批学生的特点也会逐渐变化,这就需要老师细心观察总结。
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也很重要,只有了解了教学内容的深度范围,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