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1(范文)

时间:2019-05-13 00: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设计1(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设计1(范文)》。

第一篇:教案设计1(范文)

篆刻社团教案设计

(第1课时)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了解书法篆刻的起源,了解书法篆刻的意义。② 了解常用的篆刻工具。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的了解,了解常用的篆刻工具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篆刻的相关资料,书法篆刻作品。

教学过程

1、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篆刻作品欣赏(1)

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

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此前这样表述会徽,“它体现出来的内涵非常丰富,把中国人含蓄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比较稳重的处事态度都展现出来”。

篆刻作品欣赏(2)

(千秋鼎盛同丽日,百年沧桑转新天)

篆刻作品欣赏(3)

.2、画印源流 中国印章起源何时?

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纹铜玺为现今所能证实的经考古发掘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印章的话,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以前。中国使用石质印章的历史久远,早在印章的创制时期就有,从已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历代都有。仅长沙一地,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就发掘出土西汉时期滑石印44枚,还有少量的战国时期的石质官私印。但是这些滑石印的用途都是陪葬所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汉新莽时期的石质两面印“洽平马丞印”和“巩县徒丞印”是作为铸印母范用的,这是石印的另一用途。但宋元之后文人参与刻治石质印章的性质就不同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宋元有关文献和文人篆刻家的史料中得到证实,宋代文人亲自篆刻石质印章已是很普遍的事了。然而,以石入印、自篆自刻,有确切记载并可见到印痕施之于画面流传至今的,元代的画家王冕是第一个。自宋元开始,石章在文人中成为普遍乐于采用的篆刻材料,使文人们不再处在篆刻的门槛之外,而是登堂入室,使文人篆刻集书篆、设计、奏刀镌刻为一体。从此以后,印章艺术成为文人气质、思想和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并真正成为诗、书、画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

3、篆刻工具

篆刻刀

印床

印石

小毛笔

印泥 篆字欣赏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5篆字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练习书写篆字

十 大

中 山

田 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 小 上 下 中 山 水 石 土 田 火 木 人 日 月

7、下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毛笔(软笔)、白纸、橡皮。

第二篇:教案设计1(定稿)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

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一月 七月

亚洲大陆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

性。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

问题一:北纬30º—40º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º—20º,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º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º—30º,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

<以上两题设计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用于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篇:教案设计1

教案设计1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要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3、着重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具准备: 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五、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本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侧重点不再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手把握作者的情怀。

(1)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2)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4)本文表达的主旨?

六、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1、对大雁的热爱;

2、语言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珍珠,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 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秒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 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七、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八、拓展延伸

1、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2、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九、学生试谈本节收获,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十、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附参考资料: 文章内容说明:

课文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是,很明显,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

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他是那样珍爱大雁。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不必说,这也是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集会的种种声响。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全文的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写作特色:

从写作上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一大特色。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无论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浓郁的抒情色彩更是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感情。重点难点突破

1.弄懂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可以先把句子简化为“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先知的坚定信念。”先思考:这位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从上文所说的“春天”可知,这个坚定信念,就是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了。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称得上“先知”。那么,这位先知是谁呢?当然这是虚拟之说,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再看“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③“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成为失去子女的父母,原先就这样推断为此而感伤,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第四篇:《识字1》教案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识字1》教学设计

新授课

责任学校 铜厂乡中心小学 责任教师 李朝梅

【教学内容】

《识字1》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的课文。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教材分析】

《识字1》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的课文,全文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短短的二十个字里就包含了十个数字,生动有趣,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课文田字格中的范字,是本课要求学会的10个生字,标在田字格上方的是要学生认识的9种笔画。而绿色线里的5个生字要能认读。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识字课,他们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大部分学生在之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和“去”、“里”、“花”等字,也许有的学生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愉快的游戏和教师的范读来唤起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视景人情、熟读成诵。从本课起,学生开始学写汉字,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教会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还要加强对学生执笔姿势与写字姿势的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编唱“写字歌”、比赛、游戏等形式来督促学生养成正确执笔和写字的姿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绿线内的5个字,认识9个基本 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走进文本(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古诗,勾画出不会读的字。(2)认识诗的朗读节奏,同桌交流读古诗。

2、学生自读、勾画、自探。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自探成果

师:“快乐学习,展示自我!”自信的你快和大家分享探究成果吧(学生交流自探成果,可以读一读古诗,也可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等)

2、检查学生自学成果,学习生字读音。

(1)学习5个绿线里的生字读音,检查带音节和不带音节的认读。ting tái yān zuî zhī

亭 台 烟 座 枝(2)学习10个生字的正确认读,强调特殊音节的认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3、读古诗,图文结合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山村的幽美和作者的愉快心情。(1)谁来读一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2)图文结合理解古诗大意。

图中哪个景物作者用哪一句诗句来描写,是什么意思?(指名说,梳理古诗大意)(3)美读悟情

a.多么美丽的小山村呀,作者遨游其间心情会怎样呢?

b.让我们尝试着用轻快的语气来读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听老师示范读,自由尝试读)c.谁来加上你喜欢的动作读一读?想尝试读的一起站起来加动作读。(配音朗诵)【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体验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山村之美及学习的乐趣。】

4、学习生字的书写。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生字乐园里逛逛吧!(1)课件一一展示田字格及其名称。让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

(2)课件展示学习9个笔画,一一认识新笔画的名称和书写方法。(跟读、书空)

(2)指导学生练习背诵,一边背诵一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三、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读一读,谁最棒!(课件出示一---十)

2、动手小练笔(1)填空

()去()里,烟村()()家。亭台()()座,()()()枝花。(2)选一选,谁是你的好朋友。

三(shān sān)四(sì shì)山(shān sān)十(shí sí)一(yī ī)五(wǔ ǔ)

3、数一数,写出得数

()朵花()个女孩

()只鸡()朵向日葵

4、课外延伸

(1)欣赏一首数字诗,感受数字诗之美。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2)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后画一画识字1所描绘的美丽的小山村。【板书设计】

识字1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第五篇:浮力教案设计1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力、力的平衡条件、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浮力的。讲述了浮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本节知识在生产技术中有很多应用,是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其综合性强,因此有利于有关知识的学习、巩固和理解。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只有感性认识,因此要经过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推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学习到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着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适当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猜想的准确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体验科学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用溢水杯法探究浮力的大小时,测出浮力的大小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对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初步学习归纳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弄清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浮力,经历阿基米德原

理的形成过程

(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

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认识到科学方法的价值。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

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两个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装水的彩色气球、透明大玻璃圆桶、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细线、水槽、大量筒。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石块、空矿泉水瓶、盐水、水、酒精、木块、橡皮泥、烧杯、细线、两个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播放录像)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在水面航行、潜艇在水中潜行、乘坐热气球环球旅行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举力、托力或支持力,提

到“浮力”

(板书:第五节 浮力)

设计思路:通过播放生活中有关浮力现象的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意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习惯。更体现了物理

源于生活,丛生活走向物理

教学环节一 浮力概念

教师活动:演示木块漂浮于水面,装水的彩色气球悬浮于水中。启发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得出浮力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与放在桌子上的木块受力情况对比,分析木块与彩色水球的受力情况,并画出二力平衡示意图,归纳出浮力的概念。观察物体浸入了水中。并知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体悬浮时F浮=G。

设计思路:通过类比让学生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方向,初步体验归纳法。让学生观察物体受浮力时浸入了液体,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 下沉的物体受浮力

教师活动:让石块沉入水中,提出问题--石块受浮力吗?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从而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计算浮力的大小,F浮=G-F示。

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较模糊,因此设计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并利用转换法,得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让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铜柱、铁柱、石块)实验,为下一步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浮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用大小的橡皮泥制作船,看谁的船载物多;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变化。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橡皮泥做船,通过装沙石的多少,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将空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同时体会手的感觉,并观察瓶在水中的体积和水面上升的高度。

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密度、物体体积、物体质量、物体重力、物体形状、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及液体密度有关。

教师活动:板书猜想。让学生将上一环节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数据展示,要学生分析浮力大小相同小组实验情况,分析浮力大小不同小组实验情况。并指出可排除几种猜想。

学生活动:通过比较分析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排除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质量、重力有关。将剩余的几种猜想分组探究。

① 探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 ② 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③ 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各小组据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然后进行交流,上台演示过程(两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修正。设计纪录数据表格并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设计思路:凭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探究实验,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许多的猜想,这是情理之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猜想。本节设计两个实验,并结合上次实验的现象启发学生动脑猜想。本节充分利用了上次实验数据,减少了实验次数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学生养成一个认真分析数据的习惯,提高全面分析和进一步处理数据能力。通过从设计实验到完善方案,最后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结协作精神。

教学环节四 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总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学生分析,由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想到排开液体的质量,进一步推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从而引导学生猜想并探究最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学生活动:①猜想:F浮 = G排或F浮 <

G排 或 F浮 > G排

②实验: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 G排。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 = G排=ρ

v排g)

设计思路:对上次实验结论进一步推理,启发学生把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起来。让学生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浮力大小的兴趣。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教学环节五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①得出浮力大小的方法:漂浮时F浮=G;悬浮时F浮=G;称重法F浮=G-F示;阿氏原理法F浮 = G排=ρ

v排g。

②获得知识方法:类比法,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到的探究活动较多,因此再把握时间上有一定的难度。为节约时间,并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满,我把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浮力这一实验进一步深挖,使后面学生对浮力大小的猜想及其修正更加合理,也避免了重复实验,更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实验数据深究的习惯,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相当重要。事实证明在教学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物理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独立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只有这些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才能真正变成学习主人,并为其终生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下载教案设计1(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设计1(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从现在开始教案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运用多种方式的识记5个生字,指导写“现、之、轮、期”4个汉字。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动物们的......

    1《草原》教案设计

    1 草 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望月》教案设计1

    25、望月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生词,今天我们再次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一起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 新授 1、 师读:夜深人静,我悄悄......

    教案设计【修订本1】

    赤壁赋 解苏轼。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1《秋天》教案设计

    1 秋 天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

    1《秋天》教案设计大全

    备课时间:第( )周 星期(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 教授时间:第( )周 星期( ) 1 秋 天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学习笔画“横勾”和偏旁“木、口、人”。(重点) 2. 正确、流利、......

    1《观潮》教案设计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1 观 潮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

    《ao_ou_iu》教案设计1

    《ao ou iu》教案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0课 教学要求: 1、学会 ao ou iu 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o ou iu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