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文学知识上获得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的学生平时文学作品就看得少,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就更少,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现代诗歌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为一片空白。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现代诗歌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
复习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性语句熟读成诵的习惯,使之运用自如。
2.把握诗的主题或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现代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如:联想、想象、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
3.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4..通过阅复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5.仔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特色,活学活用,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之水。复习重点:
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性语句熟读成诵的习惯,使之运用自如。
2、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情感意境。理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复习难点:
1、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2、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教学设想:
1.鉴于学生已经会背诵、会默写诗歌,可以以这个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
2.重温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
3.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内容回顾,第二课时,练习巩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以自行复习、小组检查两种形式)1.各课生字词:
2.回顾诗篇内容及主旨。
3.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4.重点回味《沁园春•雪》
5.总结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要点:联系背景,把握形象(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思想,揣摩语言,借鉴表现手法。——注意区别形象与意象两个概念。
二、拾捡智慧(小组讨论,黑板展示)我们究竟从这几首诗词中学到什么? 阅读和仿写吟咏自然类文章的方法。
1、先找(定)基调。再细品(绘)场景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雄浑壮阔 场景
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场景
二、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具体表现雄浑壮阔 场景
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蝈蝈与蛐蛐》主旨句:大自然的诗歌从不会死亡——统领全篇 场景一:夏天蝈蝈鸣叫 表现突出佐证主旨句 场景二:冬夜蛐蛐鸣叫
2、抓住典型事物的特征: 《沁园春雪》:长城
大河 雄浑广阔(铺垫突出)作者博大胸襟 山、原
《蝈蝈与蛐蛐》:夏天蝈蝈不知疲倦的鸣叫 大地的诗歌从不会死亡 冬夜蛐蛐不停的鸣唱
3、采用合适的顺序(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沁园春雪》:先总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静)(动)
后分写: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静)大河上下,顿时滔滔(静)实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虚写 分外妖娆
4、把握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沁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雪景抒发对北国热爱(描写抒情)下片:议论历史英雄抒发志向和抱负(议论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上片记事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在古诗词常用套路)
5、把握和恰当运用修辞和象征手法:
比喻——每一首诗都是一颗颤抖的星星(星星变奏曲)拟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蝈蝈与蛐蛐》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了啊《雨说》
比喻、对偶、拟人和夸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象征写作手法:星星(发光,驱走黑暗)象征光明;雨(润物柔和)——爱的使者
三、以石攻玉(温顾知新)
在记忆的长河里,还学过哪些类似的诗文? 《观沧海》:
(记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动),山岛耸峙(静)(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
实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
(抒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虚写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2、采用恰当的顺序(先总后分,先虚后实)是文章层次井然,动静结合构筑虚实相生的意境,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内涵)
《春》 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反复)
(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分写)场景一:春草图
场景二:春花图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实写)绘春: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了。(虚写)场景三:春风图 场景四:春雨图 场景五:迎春图
1、先定基调(盼春爱春)再细加描绘
2、虚实结合3、修辞广泛采用增添了文采增添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黄河颂》(总写)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分写)惊涛怕岸,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先总后分,层次井然 《秋天》
分别描绘三幅图画。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三幅意境优美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象征手法的应用贯穿始终:
行道树(恪敬职守)——象征无私的奉献者 黄河(奔流不息)——象征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海燕(不惧暴风雨)——象征大无畏的革命志士
四、初显身手
1、你认为以下事物可以象征什么人? 青松:——四季不凋——象征坚贞的革命志士 白杨树:——平凡普通——象征朴实的北方农民 落叶:——归根护花——象征慈爱无私的父母和老师
2、试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口头说说自己的构思,注意采用场景描写的方式和先总后分的顺序。示例:我的初中生活是在繁忙与充实中度过。构思一:早上 中午 晚上 构思二:自习课上 课间 构思三:教室 寝室 饭厅
构思四:运动会 演讲比赛 综合性实践活动 构思五:春 夏 秋 冬 结语: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文章,都需要我们多用点心。读他人文章时,要先明其意——主旨,再找其所“言”之物——景物或载体,后紧抓其序——写作顺序,然后细品其法——写作手法和修辞。一段时间之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勤反思多总结,梳理成智慧。写文章 时,先定主旨,再搜集表现主旨的物——事物或景物,做到“言”之有物,再采用合适的顺序,使之“言”之有序,适当采用修辞和象征的方法,使之“言”而有雅。阅读与写作能力就是这样提高的。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梁园中学 李家训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
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四、教学设想:
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
2014年8月28日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现代诗歌的考查点主要有: 1.品味新诗语言的含蓄、精炼;
2.理解新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如:联想、想象、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 3.把握诗的主题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会鉴赏诗;
5.体味诗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重点:进行适当的比较阅读,认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以自行复习、小组检查两种形式)1.各课生字词。2.文学常识。3.重点句子理解。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4.诗歌主题。5.学习检测。第二课时 当堂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一代天娇(jiāo)陈吉思汗(chén)绿茵(yīn)留滞(zhì)B.还看今朝(huán)弥足珍贵(mí)蒙胧(méng)丝缕(lǚ)C.淅淅沥沥(xī)润如油膏(hāo)颤动(zhàn)蓑笠(suō)D.银波微漾(yàng)引吭高歌(háng)嗒然(tà)昏晕(yūn)2.下列词语解释中,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A.惟余:只剩下 秦皇:指秦始皇嬴政 射雕:比喻善射
B.留滞:停留不流通 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C.妖娆:娇艳美好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弯弓:拉弓
D.风骚:原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 须:等到 俱:都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雨说,我来了,我来 四月的大地。
②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 了。A.探访 犹疑 解除 B.探询 疑惑 解除 C.探询 犹疑 解决 D.探访 疑惑 解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B.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D.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的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5.下面的诗句朗诵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当我临近你们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D.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6.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分)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而中国古典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几个阶段。宋元话本中就有对联出现,《三国演义》中的对联约有373副之多。A.而明清的章回小说,正是对联进一步渗入的产物 B.明清的章回小说里也有对联出现
C.更有胜者—明清的章回小说,可谓是对联进一步渗入的产物 D.可是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里却不能见到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
7.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含20字)。(4分)
据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13日在北京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进一步为台湾居民入出境提供便利;对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按照大陆学生标准同等收费;并逐步放宽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的条件。答:
8.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陈思艺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电子游戏,平时与同学也在谈游戏,学习投入少了,上课有时也想着游戏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大大下降。这时,她才猛醒,心里很难过,在家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陈思艺的妈妈和同学都准备开导她。他们怎样开导才能产生效果呢?请你替妈妈写几句开导的话。妈妈说:
二、阅读理解(50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30题。
(一)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B。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C,还看今朝。
9.填写出文中所缺少词句。(3分)A.(1分)B.(1分)C.(1分)
10.下列各句中不是对偶修辞的一句是()(2分)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D.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分)答:上阕写,用了 的表达方式;下阕写,用了 的表达方式。
12.下阕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有什么作用?(2分)答:
13.上阕写景中,所选的景物有哪些?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3分)答:
14.文中画线的句子“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有人评价说这与毛泽东追求真理的人生观不符。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分)答:
15.词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答:
(二)《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由此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3分)
18.第④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2分)19.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瘦马”比喻。(2分)
20、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请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利用”或“弥补”原有条件的?(2分)
(三)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2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2分)答: 2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2分)2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2分)2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2分)答:
2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2分)答:
26.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2分)答:
(四)⑴ 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⑵ 几天以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⑶ “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⑷ 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⑸ “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⑹ “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⑺ 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⑻ 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⑼ 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⑽ 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摔倒在大刘的怀里。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
⑾ 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⑿ 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⒀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⒁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⒂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27.第5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8.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4分)
(1)“轮到大刘了,他________地喝了两大口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________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第10段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2分)根据文意,写出郭教授叮嘱的内容:
30.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D 2.D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3.A 4.D 应该为“事半功倍” 5.C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6.A 7.方便台胞 大陆再开三道门
8.妈妈说参考:孩子,这次考得不好,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基础好,不应灰心,关键是要找准原因,集中精力学习,妈妈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9.填写出文中所缺少词句。
A.欲与天公试比高(1分)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分)C.数风流人物(1分)
10.下列各句中不是对偶修辞的一句是(B)(2分)
11.(2分)答:上阕写祖国壮丽的山河之景,抒发壮志豪情,用了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写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12.(2分)答:承上启下的作用
13.(3分)答:黄河、长城等。因为这些景物是北国的代表、是祖国的代表,并且景物有雄伟的气魄,与全词开阔的意境相符。
14.(2分)答:不正确。这样写是为了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15.(2分)答:不同。评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用的是“稍”“略”,而对成吉思汗,则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了作者对只懂得武治而不懂得文治的人的批评。
(二)16.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17..(1)论证了“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观点(2)四个事例分别从古今中外全面进行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1)外部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材,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2)自身先天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19.外部条件,或成长的环境;没有成材的人,或平庸的人。
20.例:我从小体质不好,体育成绩很差,但我不气不馁,寻找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如今的我身强体健,在体育中考时三项成绩均获得了满分。
(三)21.第一件;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件: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问题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说是抄的。第三件: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二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大意如此即可。任选一件作答,若答了两件或三件,则只评排在最前的一件。
22.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或答:老师怀疑学生的作业。可答:怀疑学生)(大意如此即可)
23.某种现象再次发生(或答:某种现象重得出现)
24.翻来覆去地看学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向同事请教处理办法。(意对即可)
25.从罗马法精神的高度(或答: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的高度。或答:从法律的高度。)
26.无固定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谈感受要真切,提建议要注意“有关”。)
(四)27.没有找到水。
28.(1)猛(“拼命”、“毫不客气”等)突出大刘鲁莽直率。(2)轻轻(“缓缓”、“慢慢”等)突出教授沉着冷静,顾全大局。29.要求:符合情境,与水囊、走出沙漠相关。
30.要点:(1)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给人以生的希望)(2)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阴。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
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
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
2.3.4.5.1结合具体的词
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初读全词,理解大意。整体感知)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 赏析探究)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
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
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
绘雪景
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论英雄
2.1.思想感情。
2.教后反思: 雨说(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知 难点: 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见《教师用书》)
2.你能从主标题中读出哪些信息,副标题的作用?
3.初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
1)雨对中国大地的儿童说了些什么?明确:告诉了她到来的时间、方式、对儿童们的邀请、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使命、对少年儿童的祝福。
2)雨的诉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和感情?
4.赏析
1)诗中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联系具体的词句说明,并试着读出其形象特点。
2)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拟人手法的作用?提示:诗中的拟人手法是通篇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5.质疑探究
1)第六节中,雨为何要向孩子们诉说自己的经历?
2)自主质疑交流。
6.拓展训练
1)以“雨的自述”为题将本诗改写为一篇散文。
2)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试写一节小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思想性格,如“云的诉说”、“烈日的赞歌”等。
附板书设计:
(??)
雨 春的使者、爱的天使
(??)
教后反思:
3.星星变奏曲(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3.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
1.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2.介绍作者、朦胧诗及本诗创作背景。(见《教材全解》和《教师用书》)
3.初读,把握诗句、语段节奏,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愿望的诗句,结合背景认识星星的形象特征。
4.选择诗句慢读,想象,体会意境。
5.质疑探究
问题预设: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
如何理解“风吹落一刻有一颗瘦小的星星”?
“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
6.认识变奏曲特点。
本诗前后两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变化?是否有不变的地方?(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指后续章节在与先前章节基本轮廓不变的前提下,从次序、节奏、时值等方面有所改变。)
明确:基本句式、修辞方法不变,主题一致,内容情调形成强烈对比,且在句式上有所变化。故,本诗主旨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上节重在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下节重在从反面否定严酷的黑暗现实。
7.课堂拓展
完成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教后反思:
4.外国诗两首(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主旨,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揣摩诗歌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想象、品味,把握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2.初读两首诗,把握读音、节奏及诗歌情调。
3.欣赏《蝈蝈与蛐蛐》
1)了解作者,结合标题及关键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盛夏的音乐······冬日的歌声)把握诗歌的结构及思想——两层,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2)大地的诗歌具体指什么?两者的氛围——激越的欣喜;冷清中不乏温馨。烘托手法?
3)两层内容之间的衔接?末句的作用?深意?——即使在冷寂的冬天,大地的诗歌也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和期盼。
4)朗读全诗。
4.欣赏《夜》
1)了解作者,把握诗歌静谧、美丽(明澈)的意境特征。
2)围绕“静谧”而“美丽”品味诗句,赏析、体会——
诗句与夜景,想象描绘?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拟人手法?心境与情感?与郭沫若《静夜》诗比较?
5.朗读背诵评比。
6.课堂拓展——完成练习二
提示:选定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之后再构想动笔。
附板书设计:
盛夏的音乐 冬日的歌声 夜
(烘托、映衬)静谧、美丽
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教后反思:
单元复习与检测(第七第八课时)
一、复习要点
1.诵读回味,加深理解体悟。
2.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策略,实践巩固。
二、复习过程
1.回顾诗篇内容及主旨。
2.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3.重点回味《沁园春·雪》
4.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
要点:联系背景,把握形象(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思想,揣摩语言,借鉴表现手法。——注意区别形象与意象两个概念。
5.课堂练笔——任选其一
1)将本单元五首诗的题目连缀起来写一段话。尽量能概括诗篇的内容。
2)选用本单元所学生词写一段话。
3)试写一首表现自然的小诗。
6.阅读拓展(略)
7.单元检测(略)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复习教学
设计
第一单元
第1、2课复习
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强化识记《新闻两则》和《芦花荡》中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和记叙的要素;掌握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努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梳理:小组合作,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
1、注音:泄()气
溃()退
绥()靖
阻遏()
殷()切
要塞()
歼灭()
督()战
寒噤()
飒飒()
仄()歪
吆()喝蹿()
浸()
锐不可当()
2、写字:张()失措
()然自得
转弯()角
月()风()
3、释义:泄气:
溃退:歼灭:
锐不可当:阻遏:
仄歪:转弯抹角:
泅:央告:
悠闲:
(二)知识链接:文学常识等信息的梳理记忆作家作品:孙犁简介:
1、《白洋淀纪事》包含哪两部作品:
2、新闻基本知识回顾:⑴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⑵六要素:
⑶结构:
(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⑷篇幅:短小精悍。⑸特点:
、、。⑹写法:主要是,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小说基本知识回顾:⑴小说的三要素:
、、。⑵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⑶小说的情节:
、、、;序幕、尾声。⑷小说的环境:
环境和
环境。
二、精讲互动
(一)第一课知识要点新闻知识及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二)第二课知识要点
小说阅读点金:
1、掌握全面解读小说的“金钥匙”:人物、情节、环境。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与方法:可以从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做具体的解读。
3、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注意以下角度: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即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达标训练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转弯摸角()
锐不可挡()
2、根据意思写成语。⑴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⑵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⑶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⑷(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3、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B.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下列不含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c.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D.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5、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⑴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⑵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⑶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⑷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A.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B.外貌
心理
动作
语言
c.外貌
心理
神态
语言
D.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习题。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⑴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它交代了新闻的哪些要素?
⑵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内容高度概括。试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答案,并体会其妙处所在。a.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敌军防线崩溃的情形?
b.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的英雄气概?
c.上述词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我全对的题型是:
,我做得比较好的题型是,我特别需要认真听讲努力练习的题型是
。作业布置订正复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准确识记。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