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

时间:2019-05-13 00: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

第一篇:“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

“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

摘要:以“密度”为教学内容,展示了教学设计要注重给学生构建“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既要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健康成长。

关键词:密度;教学设计;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5-0068-4

引言

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创建“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设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健康成长。“密度”的教学设计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问题的基础,并为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铺垫。因此,它成为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下面,笔者通过构建一系列交流探索的环境,试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有关“密度”的知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和生活快乐。

2.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讨论1]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然后出示下列各组物质,要求学生分组思考和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在不损坏物体的前提下辨别出各组物质?

(1)第一组:在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里分别装有水和酒精。(参考答案: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酒精。)

(2)第二组:两个大小一样的圆柱体,分别是铜制品和不锈钢制品。(参考答案:看颜色,有棕红色的是铜制品。)

(3)第三组:两个体积都是1立方分米的铁球和木球,表面都刷有红色的油漆。(参考答案:称质量,质量大的是铁球;或者掂重量,即用手掂量两球的重量,重量大的是铁球。)

设计意图:构建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习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交流探讨,总结辨别物质的生活经验,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学生讨论2] 我们常听到周围人说“铁比木头重”,请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此说法,并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组内讨论的结果。(参考答案:不严谨。只有在体积相同时,铁才比木头重。)

设计意图:构建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一大车木头比一枚小铁钉重得多”这个事实,领悟平时说“铁比木头重”的前提条件是铁和木头的体积相等,以此来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

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并利用“在体积相同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比较质量的大小来比较或者区分物质”这一事实,再引入新课内容――密度。

2.2 科学探究,学会研究

(一)提出问题

教师先展示两组颜色相同的物品: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盐水,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这些物质呢?

结合学生的种种回答,引导学生探讨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密度。

(二)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组思考、讨论和猜想下列问题的答案:

(1)对于同种物质的两个物体,如果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是否相等?

(2)对于同种物质的两个物体甲和乙,如果物体甲的体积是物体乙的体积的两倍,它们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它们各自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3)对于不同种物质的两个物体(例如,铁和木头),如果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质量是否相等?它们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

设计意图:构建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组讨论和猜想上述3个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教师布置学生取铜、铁、铝3种物质中的一种作为研究对象,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习小组做同一实验,每种研究对象都有3个体积不同的实验物品,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天平、量筒、盛水烧杯、细线、小刀、水、刻度尺等,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测出3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相应的“质量/体积”,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设计意图:构建共同探索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的能力。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在实验前,要求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关心的问题,如:分工合作要明确,严格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并记录好实验数据等。

设计意图:构建共同探索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交流与合作

每一个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发表意见,并针对各自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思考以下问题:

(1)面对本组的实验结果,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参考答案: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的物体,它的质量越大,但所有物体的“质量/体积”相同。)

(2)与其他学习小组交流测量结果,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参考答案: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体积”相同;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体积”不同,铜对应的比值最大,铝对应的比值最小。)

(3)如果另有一金属块,它的“质量/体积”等于8.9,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构建交流合作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评估与反思

每个学生针对本组的实验探究过程思考下列问题,并讨论如何处理:

(1)同学们的实验结论与生活经验有没有冲突?

(2)同学们是怎样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

(3)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4)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5)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上述问题为牵引,强化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的体验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3 归纳总结,获取新知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上的探究结论,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和有关的重点知识。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内物体所含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物质的密度等于物质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V、ρ分别表示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kg)、立方米(m3)、千克每立方米(kg/m3),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共同决定的。

(3)密度的特性: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物质的密度值与物体质量的多少无关,也与物体体积的大小无关。

(4)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用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1 g/cm3=1×103 kg/m3。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常见物质的密度表,并记住水的密度为1×103 kg/m3,要求学生讨论和说出它的含义。

设计意图:归纳探索的成果和结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4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学生活动1] 老师开始向大家展示的两组物品: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盐水,它们的颜色相同,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来辨别这些物品,并要求说出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参考答案:分别测出它们的密度,然后对照物质的密度表进行判定。)

[学生活动2]在一采石场,有一块体积为2立方米的大石头,想知道它的质量但又无法直接称量,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来测出它的质量,并要求说出你们设计的测量方法和步骤。(参考答案:先从采石场取一小块同种石料,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测出石料的密度ρ,再利用同种石料的密度值相等的性质、待测大石头的体积V和计算公式m=ρV,即可求出大石头的质量m。)

[学生活动3] 小组讨论:小明家有一枚黄色的戒指,你能否想个办法来确定该戒指是否是黄金制品?(参考答案:先测出它的密度,然后看它是否等于黄金的密度值19.3×103 kg/m3来判定。)

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构建讨论和思考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应用物质密度的概念和性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亲切、有趣、有用,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授1] 物质的密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在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例如,岩土的密度是岩土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在农作物栽培、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骨矿物质密度是反映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骨的物质密度有利于了解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病变情况,它在医疗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地球不同圈层(即地壳、地幔、地核)中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研究地球不同地点的物质密度,有利于人类了解和利用地球运动变化的规律,有利于人类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预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宇宙中各个天体的物质密度中含有大量的信息,研究天体的物质密度有利于人类了解天体的质量、体积、年龄等相关性质。

[教师讲授2]相传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叙拉古赫国王叫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生性多疑的国王认为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确实一样重,怎样既能检验王冠的真假又不破坏王冠呢?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无计可施。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他发现自己会排开一些体积的水。这时,他突然想到可以用待测金冠在水中排水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真假。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经过进一步的实验以后,他来到王宫,把王冠和同等重力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同等重力的纯金的体积大,即王冠的密度比黄金的密度小,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密度在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一个有趣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向学生展示密度的巨大用途,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热爱之情。

2.5 归纳总结,把握重点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然后板书:

(1)密度的定义:(略)

(2)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略)

(3)密度的特性:(略)

(4)两种常见密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g/cm3=1×103 kg/m3。

(5)学会查阅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教学反思

在此“密度”的教学设计中,注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构建了“实(下转第74页)(上接第70页)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观察、体验、交流和思考,从而“发现”和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规律,再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和求解,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既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又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健康成长。这种教学设计,已经在岳阳市第二中学八年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认为这种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亲切、易懂、有用、有趣。

参考文献:

[1]梁振圣.新课标视角下《功》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3,31(8):67―68.[2]张景铨.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楞次定律”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4,32(5):9―11.[3]李科敏,李奇云,苏卡林,徐旭玲.教学设计要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10):38―40.

第二篇:三维教学目标

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而且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而且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定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是我们从传统教学中应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教与学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故此失彼,而应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第三篇: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具备深度和内涵,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提升学生生命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如何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达成的有效性,这值得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的思考,通过专题一的学习,通过和专家、同行的零距离解除与交流,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与感悟:

一、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人,让学生通过感知历史知识,剖析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史料,形成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论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所以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紧扣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升华情感,同时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为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一阶段的学生也会因家庭、社会、自身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设计教学目标要体现差异性,针对同一年龄段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体现分层性、递进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真正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大过空,或因过小而流于形式。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

不同的课时内容存在着难易程度、教学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对教材加以删减、整合、追加、扩充,以便使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1、整体着眼,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独有的特点,历史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如何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熔铸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高度与深度,所以达成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关键在于通过问题的形式或者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形式,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对教材总体的感知。整体着眼,全局把握,初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产生了提纲挈领的感觉。

2、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而诱发思维,迸发灵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过程体验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究、讨论、辩论,让思维在碰撞中深化、升华,形成能力,提升内涵。

3、史论结合,升华情感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史论结合,把历史知识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组织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目标达成问题上,构建知识体系是基础,创设教学情景、强化过程体验是关键,史论结合、升华情感是延伸。通过专题一的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解,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有了较深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了以上感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向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尊重儿童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领域,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下文将对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阐述本人的几点思考。仅做抛砖引玉。

一、谈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这个实践也就是“体验”,强调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从课程目标透视,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系统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达成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二、谈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将学生的

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之非常特别的突出了新旧课程的不同.当然,我们不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教材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专题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课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提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走进中小学的课堂,目前普遍存在着单

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随处可见,在接受中学习,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在发现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质的变化。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谈阅读教学中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学应该语言与文学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却让学生付出一些无谓的劳动,比如,每课生字抄十遍,语文园地会背之后再抄两遍等等。如果总是千

篇一律地让学生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读读写写,学生的感受一定如同口爵蜡,而且知识掌握不牢固,不灵活。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

(一)词语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书的最后部分都是词语表,每次学习完一课的生字和词语,我都让学生抄写到本子上,进行批改,以保证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我布置这样的复习作业:你从词语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写成一段话或几段话,好吗?第二天,我又让他们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修改、补充。让同学们朗读那些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激发大家写创造的兴趣。随着词语学习得越来越多,我又限制了选择词语的个数:30个或50个、100个,编成几个小故事„„学生在编写故事的同时,也在选择着词语,一边选择一边把词语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故事之中,他们既感到词语积累运用有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这不比以往我们让他们一遍遍地抄写,让家长听写的形式更有效吗?

(二)利用课前两分钟,加强积累

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有“读读背背”,同样,如果让孩子们一遍遍地抄写、背诵,他们一定会厌烦,而且越抄越草,错别字也会增加。天长日久,记住的词语、语句也淡忘了。我并没有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而是把我们班的42名学生编排了学号,每个学生背一句话。从1号开始背诵“日积月累”中出现的语句。每节语文课前都进行了两分钟的轮流接龙背诵,有时从1号开始,有时从5号开始,或10号、12号„„每天同学们都聆着佳句,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内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就连我无意中也记下了许多佳句。我想,这样进行训练,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佳句的。背诵的学生一定会加倍用心去准备,平翘舌音、声音的抑扬顿挫都毫不含糊,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这两全其美的做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批互改,提高能力。

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进行字或词语的听写测试。测试时,并不是我读大家写,而是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这样做,虽然平静的课堂乱了一些,但是在“乱”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与交流、谦让和互助,体验着喜悦和焦虑,分享着成功与挫折。学生之间一人读一人听写,然后互相再交换角色,在发现同桌不会的词或字时,他就会着重记忆,感到骄傲和自豪。互听互写之后,我又安排了互批互改,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尝试了当小老师的滋味。这样做,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轻松、自由的训练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同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二)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或生活经历中去体味文本,让学生能够入情入景的朗读。一位老师教《拔苗助长》一课,在让学生体会农夫很想让禾苗快速成长时,引入以前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那位种葫芦的人说的话“快长啊,快长啊,长得像个大西瓜才好呢!”让学生体会他的焦急,期盼,并把这一体会带入本课的朗读中,学生读出这种味道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又如,我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这一首诗歌第三节时,先请学生欣赏落日西沉的图景,让学生感受到对夕阳无限的依恋,再读此节,学生的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把感悟和朗读,朗读和生情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中几者的结合。达到“以感促读,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实现悟、读、生情的和谐共振。

(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但并不等于不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在朗读中也应该发挥出主导作用。一位老师在《丰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队伍遇到的困难时,让学生要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把文字还原成场景的解说语言,这样的提示后,学生的朗读就把队伍面临严峻考验的部分读得入情入景。

(五)注重朗读发展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获得发展性学习,有意义地进行学习,并不单纯是完成40分钟的教学容量。对于有的赛课活动中临时抽上第一课时的学生,在事先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有许多字、词音的障碍,陌生文本的距离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流利到通顺、流畅,由没有感情到饱含感情,这些,正是发展,朗读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一次赛课中执教《猴王出世》时,让学生找到了写猴子的有关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学生在体会到猴子的活泼、顽皮之后让学生朗读,但老师并没有到此点到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排比的韵味,对偶的妙处,学生对猴子的形象还感受到了活泼可爱、有亲和力、友善„„并再次进行朗读,层层引导,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朗读,都在不断的体验,回扣式的感悟中层层涌进,让人感到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层次美。

是的,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实效,相信琅琅的读书声定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色不少。

五、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要求我们拥有宽厚的期待,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以标准答案,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因材而异,许多课文的导入都与激发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相联系。可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能进行读写迁移拓展。即课前延伸拓展。

例如:Internet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进行搜索、查找有关学习的资料,比如:我们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从多媒体网络上查找有关周恩来总理的事迹,并将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搜索的时候,找到了许多周总理的事迹,并找到了周总理的一张工作时间安排表,我将这些资料的网页链接起来,学生在浏览之后,很自然地对总理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对照周总理的工作安排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利用课前的拓展,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文章的思想。

又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问: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接着要求学生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做法如下: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这样的导入正是对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训练。

可见,读写迁移拓展可以放在第一课时。

诚然,语文教学可谓见仁见智。本人在上文中略抒拙见,还请专家指教。

第五篇: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柳园中学

乔泽丰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水、泥土、木头、岩石、铜、铁、铝等。

(教师同时将泡沫塑料、木块、锡块、铜块、石块、铁块、铝块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

生甲:用软硬来区别它们。如泡沫塑料、木头比较软,而石头、铜、铁、铝比较硬。

师:对软硬差不多的铜、铝、锡,我们又怎样区别它们呢?(出示铜块、铝块、铁块让学生观察。)

生乙:根据颜色来区别。铜是红色的,而铝和铁是银白色的。

(教师把铜块拿开留下铝块和铁块,指出它们的软硬差不多,颜色都是银白色,有时作为零件时,都有相同的电镀层,然后再追问学生。)

师:你们又如何区别它们?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

(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点评: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判别物质,进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一般物体的体积、质量的大小有不同的情况,该如何鉴别呢? 讨论提出:进行实验测量,去发现质量、体积方面的规律。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不同,质量越大,体积越大。教师设疑:对于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让学生把质量和体积的数值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填写在坐标轴上,描点并且把点连成线,根据所作的图像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什么关系。点评:将测量数据图像化,直观说明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打下基础。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引导提问:物体由哪一种物质组成,用质量或体积能不能判别?(学生讨论)师:你根据什么来判别?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该比值一定;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点评:让学生探究建立概念,既体会了密度概念建构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2.密度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师: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点评:密度的形成过程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了解这类物理量的一般研究方法(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比较),以及这类物理量的共同特点(对同一物质为常数,对不同物质一般不同)。

3.密度的单位

教师讲述:由密度的公式可以看出,密度的单位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构成。前面我们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所以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符号为kg/m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另一个单位: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g/cm3=1×103kg/m3。

4.密度表

师: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所以科学家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常见物质的密度值。看完这些密度值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在气体密度表的上方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而固体、气体的密度表中却没有?

(2)在世界上,是不是锇的密度最大?

(3)为什么表中有些物质不同,但密度却相同(比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等)?

点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讲解第一个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所以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要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5.例题(课本)

师: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少?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知:V=14.7m×2.9m×1m=42.6m3,求:碑石的质量。

解:根据公式m=ρV可以求出质量,必须知道花岗岩的密度。查表得花岗岩的密度ρ=2.8×103kg/m3 公式中代入数据得:

m=2.8×103kg/m3×42.6m3=119×103kg=119t 答:碑心的质量是119t。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m3的铝的质量是2.8×103kg/m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联系实际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怎样判别某种首饰是否是黄金制成的,常见的硬币是用哪一种金属做的……

(师生讨论,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可以加深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下载“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密度”的教学设计与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理论支撑】 1.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也应用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使......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大全)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三卡式) 表一:课前教材分析卡设计者:应玉国 课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 时间教者教学 目标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

    体育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的直接的短期的目标,体现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理念中新修订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中职的特征,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部分。具体如下: 识记: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 运用:怎么做? 与布卢姆教学目标对应层次 认知 动作技能 情感 识 记 知识......

    谈在美术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设计[全文5篇]

    谈在美术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设计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有了具体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基本法则,能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美术要素构......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达成目标

    吉学香 12级小教2班 2012102232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第一学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 1.学讲普通话,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