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S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3
生答。
师板书:人们 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
2、想象说话: 师:在人们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的时候,同样是一天,而佩佳却在做什么呢? 生:睡觉、闲坐、吃鲜果、嬉戏
师: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多么美好的时间啊!当佩佳认为妈妈上班睡觉才香,赖在床上不肯起床时,拖拉机手已经翻耕了麦茬地,为播撒种子而辛勤工作。佩佳因为睡赖觉而失去了一个美好的早晨。想象一下,这一天中,当佩佳在干什么的时候,人们还在干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同样的一天对于佩佳来说是— 生
1、毫无意义 生2:游手好闲 生3:白白浪费
而人们的一天是—— 生1:忙碌的、生2:充实的、生3:收获的、生4:充实的 生5:精彩的 „„ 师小结:是啊,人们在这一天中珍惜了时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幸福,给社会创造了价值。如果说佩佳的一天是“失去的一天”,那么人们的一天是—— 生:收获的一天(板书:收获的一天)师:所以,最后,佩佳才有了醒悟。(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生齐读: “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3、理解佩佳“失去的一天”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为什么佩佳会这么不高兴了吗?他失去了一天,失去的是什么?
生1:失去的是学习的快乐; 生2:失去的是劳动的收获; 生3:失去的是成功的喜悦; 生4:失去的是知识的获取。
师:佩佳终于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生1:明白了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补救今天失去的一切。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开拓视野,了解作者。
今天的课文,看似短小、普通,但是它给予了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是发人深省的,知道这个故事的作者吗?
出示课文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资料。五 布置作业
同学们,一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历史就在这么多的一天一天中积淀的,所以我们要过好今天,就必须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瞬间。我们要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板书: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今天的作业就是:以你失去的一天(一节课、一小时、一分钟„„)为题,写一篇随笔,写出从中明白了什么。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实用价更高。本环节中的说一说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故事的安排,让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拓展积累
师:最后,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在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板书设计
20、失去的一天
佩佳 游手好闲 —— 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人们 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 —— 收获的一天
整体设计意图: 领导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本课的主题,在导入新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2、突出重点,取舍得当
叶圣陶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这句话明示我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选取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本文紧紧围绕着让学生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以最后一段为主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样的道理告诉读者的。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我发现,大胆质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4、注重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猫》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标版第十册第六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课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课件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课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5、句子比较。(课件出示)(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 贪玩 尽职)
1、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睡觉时的样子)(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玩耍里的样子)(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捉老鼠时的样子)(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课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1)“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2)“它很老实,它白确();可是();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5)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5、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课件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课件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课件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课堂小结,提纲挈领。
1、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个性格古怪的大猫,那么谁能用概括一下大猫的性格特点?
填空:它既(),又(); 既(),又();
既(),又()。【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知识间的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欣赏,体会小猫的可爱。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最能概括小猫的性格? ⑴课件出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学生读这一句
⑶为什么用了一个“更”字?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猫更惹人喜爱)【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使教学过程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从哪看出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呢?划出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重点词句:玩鸡毛、线团-------没完没了 摔 跟 头-------------再跑再跌 撞疼了也不哭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境况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4、课件出示:小猫玩耍里的场景。多淘气的小猫啊!面对这只小猫作者没有责打而是满心的喜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了?理解“生机勃勃”并说一句话。【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篇,情感升华。
1、结合板书,梳理全文。
作者在写大猫和小猫的时候,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了哪些事例来写具体的呢?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意图】(一堂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学以致用,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本,在结尾之处,设计课堂小练笔,既能增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以运用和提高)【板书设计】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猫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小猫可爱 淘气 不哭 【评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张老师这节课突出了课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激活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兴奋剂,本节课,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多种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获得生动、直观的感觉,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去阅读、去探究,让学生乐学、善学。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文字所表现的那种境界。如对本文中对“蹭”“屏息凝视”“丰富多腔”等词语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尝试,去感悟。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了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
三、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体悟,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文情怀,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在品词赏句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学到了语文阅读的方法。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想象的自主天空。《左公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第 22 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2、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3、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教师辅助介绍的方式将这些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x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标注感受或疑问。2、搜集有关左宗棠的资料。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生读,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用来言志的对联吗?)2、课件出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师:这是王震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你们知道是用来歌赞谁的吗?)
3、他就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x疆、建设x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左宗棠。【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左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给左公赋予厚重的文化色彩,丰富了学生的积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 自己读、指名读。
② 交流识字方法。③ 同学交流: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x疆。)
(2)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x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x疆失地:这x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批注,写下感受。(2)理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3)再次读文,边读边批注,质疑: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d朗读。
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x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x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x疆建设x疆
一、作业:多次阅读全文,看看有什么新感受。板书设计: 左公柳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x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x疆建设x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抬棺出征的影片、x疆日新月异变化的图片等)学生:查找有关左宗棠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教师板书)
(复习导入,该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梳理学生思路。)
(二)、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1、研读“力排众议”:(1)“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2)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3)创设情境,角色换位,故事再现:
师:我就是光绪,你们就是大臣,我们来演演当时的情景。“大臣”们阐述不同意见,左宗棠据理反驳。
师:我是光绪,你们都是左宗棠,再来说说收复x疆的理由。(4)指导朗读。
师总结:以一家之言驳倒众议,这就叫做“力排众议”。
2、过渡: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板书:抬棺出征)
3、研读“抬棺出征”:
(1)自读有关段落,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圈点评划,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2)学生汇报: a、“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仍信心百倍。”(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足见他的刚毅坚韧。)b、“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 播放“抬棺出征”的影片。
(教师借助影片可以使课文相关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得当,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配以音乐,可以激荡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了情境,创造出氛围。)师语言倾情:同学们,你们的脸上写着敬佩,能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吗?指名读。a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左大人,此时,率领着抬棺队伍前行的你正想些什么呢? b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西行队伍中的一员,你正在想什么呢? d 是左老将军的精神感染了你,带着敬佩的感情读——
是左老将军的悲壮行为打动了你,带着必胜的信心读——(3)你觉得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满腔爱国热忱)(4)“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介绍左宗棠收复失地,再次激发学生情感。
4、品读“植树造林”。(1)指名读。
(2)这段内容哪里让你感动了,小组合作交流。(3)汇报“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
(4)师总结: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除了种树,左宗棠在x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5、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x疆;植树造林,建设x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三)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左公柳”
师:看到这钢筋般的枝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那挺拔的身躯,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写法?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
(2)布置作业: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板书:
左公柳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爱国热忱
植树造林 建设x疆 整体设计意图:《左公柳》是一篇精读课文,设计时我把教学的重点体现在动态生成的师生对话上,让课堂在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角色转换中,变得开放而具有活力。以读促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阅读体验。领导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朗读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是这一堂课的又一亮点。有目的地读,有任务地读就避免了读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
3、在教学中我还做到了详略得当,第二部分精讲,第一、三部分略讲。
4、课件的适当运用渲染了情境,创造出氛围。
第二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编排及内容
(一)教材全貌
本册教科书共有3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单元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识字写字教材,包括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和“阅读链接”和“指南针”。
从本册教科书开始,以后各册只设置6个单元,为师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教与学,更好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尽可能留下弹性的时间和空间。
本册所设专题依次是:童话世界、神奇的大自然、难忘的岁月、真诚的心、中华文化、名著之旅。这些专题有机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母语文化的主题,以及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要求。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科书要求认识167个字,会写201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后面的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精读课文后面的方格里。
每个“语文百花园”由三、四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三是个固定的栏目:“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大课堂”分别安排在第二、五两个单元。
本册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均采用难字注音,以利于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词语中的字都需要注音的,采用词连写的形式标注在词语的后面,如,褴褛(lánlǚ)、磅礴(pángbï)等。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中标注的是轻声,如“笸箩”的箩(本音是luï),“吆喝”的喝(本音是hâ)。
(二)教材各单元专题及基础知识练习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单元的专题(人文素养)和基础知识(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第一单元】专题:童话世界
本单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一。其中《小麻雀》《金奖章》《大拇指汤姆》是精读课文,《“没头脑”和“不高兴”》《坚定的锡兵》是略读课文。基础知识练习重点: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5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课),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课),默读课(第3、4、5课)。
3.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2课)。4. 学习描写人物语言时标点符号的用法(百花园一)。【第二单元】 专题:人与自然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其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
1. 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课,百花园二)。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3. 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课)。
4.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5. 学会质疑。
【第三单元】 专题:难忘的岁月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百花园三组成。这个单元以“难忘的岁月”为专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三篇精读课文和《小英雄雨来》《紫桑葚》两篇略读课文。基础知识练习:
1.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第11、12、14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1、12、14课),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3、15课)。
3. 给课文拟定小标题(第14课)。
4. 了解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区别比较形近字,并组成词语。(百花园三)。
【第四单元】 专题:真诚的心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百花园四组成。这个单元以“真诚的心”为专题编排了《酿》《十年后的礼物》《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三篇精读课文和《月下桨声》《彩票》两篇略读课文。基础知识练习: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第16——20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17课)。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7课)。
4. 体会关联词语(如果„„就、即使„„也)的用法(百花园四)。【第五单元】 专题:中华文化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孔子》《“心正笔正”柳公权》《梅兰芳》是精读课文,《黄帝》《唐玄奘西行取经》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它通过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础知识练习:
1.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21、22、24课)。2. 朗读课文(第21、22、24课),默读课文(第23、25课)。3. 用修改符号修改常见的病句(百花园五)。【第六单元】 专题:名著之旅
本单元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单元,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的。这五篇课文全部都是名家笔下的名篇,其中《天窗》、《我是猫》、《武松打虎》是精读课文;《杨子荣借题发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
1. 初步学习名著,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第26—30课)。
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第27、29课)。
3. 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使用本册教科书,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逐步达到如下要求: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了解革命前辈和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顽强不屈、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教育学生对人讲诚实守信用,树立诚实守信的美德;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走近名著,领略文学世界的斑斓和奇妙,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陶冶审美情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67个字,会写201个宇,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3. 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6.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7.
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练习简要复述课文。9.
学习浏览,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 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能用普通话交谈,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 5
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倡议书和活动总结。
三、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掌握两个原则:一方面要在贯彻“课标” 精神的实践中,不断寻求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对符合“课标” 精神的优秀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
(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目标,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要关注阶段目标,还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掌握学生在中年级段哪些未达到目标,具体缺漏些什么,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进行补充、强化。教师还应注意到,本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一些目标是需要在整个学段达到的,教学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可能在前面教材中也曾涉及到过,在本册出现时则增加了难度和深度,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有的一些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的识字任务随课文安排。在精读和略读课文中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经过前四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识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 6
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样识字的效果会更好。本册要求学生认167个字的识字量,这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要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仍然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要引导学生与所学的生字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汉字。
会写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文的学习完成。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把写字任务妥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留到课外。教师要对那些难写字、易混字作重点指导,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提示,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通过“词语采集”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取听写词语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五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教学时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和毛笔字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 7
中出现的问题。
(三)关于阅读
在小学各学段中,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在中、高段这个任务尤为重要。“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读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当今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摆脱以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的这种习惯势力的束缚的同时,还要警惕另一种偏差出现,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个问题在学习、落实“课标”精神的教学实践中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下面就如何落实“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和要求,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1. 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教师首先要对所教课文感兴趣,要读进去,要喜欢。
“课标”还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是进行语文训练,尤其是阅读能力训练的主要凭借,它们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挑选、安排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所教课文感兴趣,要读进去,要喜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教师则是最关键的。他要理解作者的心,了解编者的心,启发引导学生的心,以达到四心相通的境界。为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理解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所写的景物能欣赏到它的美丽,对所写的人物能感受到心灵的高尚、童心的天真可爱,对丑恶的 8
思想行为能产生鄙视、憎恶。同时还要琢磨编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编者的意图落实在教学中。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键是教师对课文的兴趣。试想,如果课文打动不了老师自己,他又怎样去用课文打动学生呢?学生没了学习兴趣,还能得到什么训练(2)要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深入钻研课文,有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再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会很容易地找到切入点,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发法。
导入新课:要精心设计,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
抓住教学时机:要在学生接触课文后(初读预习后),最想提出疑问,最想解决疑难,最想表达感受——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开始学习。
教学设计:要抓准切入点,精当地设问,合理地安排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的夸奖是不可少的。但我们听到的有些评价往往是言不由衷的“好!”“不错。”“你真棒!”,甚至学生说错了也是一句不置可否的“嗯,请坐。”认为这样是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提倡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用简明精当的语言肯定他们的闪光之处,如:“你能通过查字典自学这个词语,主动学习,精神可嘉!”“你对这句话理解得更深!”“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真会学习!”„„即便学生发表的见解不恰当,理解有误,也要用婉转的、有启发性的话引导他去再思考,去补充,去修正。这样评价使学生明确“你真棒”棒在哪里,欠缺是在哪里,既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真诚平等地共同探讨,又发挥了老师的导向作用。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领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方向。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向前推进。
(4)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的辅助手段。
如实物演示、彩色挂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要明确一点:使用这些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从阅读教学的需要出发,为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服务,为了突破重点、难点,为了达到省时高效。而不能用直观代替语言的理解,用热闹、花哨的形式转移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2. 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前面说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谓“对话”这一理念,就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口袋,而是阅读的主体;课本也不是过去的那种“教本”,而是“读本”。在阅读中读者(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想象,他们每个人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拥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在反对课堂上老师或滔滔不绝、繁琐分析,或琐碎提问的同时,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小组学习讨论,查找大量课外资料,代替个人阅读思考,以形式上热热闹闹的“合作”掩盖了教学的不扎实。近年来就听到有些老师说:“这么上课,老师备课可省大事了!”这不正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个误区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吗?
那么,怎样才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读进去呢?这就需要教材的编者和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很好地发挥中介的作用。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是下了大气力的。
以17课《十年后的礼物》为例。教材编排的课后第1、2、3道思考题就是有意识地在发挥这种作用。老师们要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部阅读任务。这篇课文是采用插叙的写法来叙述的,这是学生在读过的课文中不多见的。第3题“读一读第4、5自然段,想想作者写这部分内容有哪些作用”可以在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起了一个辅助作用,在完成这一步 10
阅读任务时,老师不必扶得过多,只需引导学生按课后思考题去认真读懂课文。学生在“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原本的先后顺序。在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了主要内容以后,就可以依据第2题去深入理解课文了。处理第2题“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不要简单地、孤立地去读,去体会每句话。这道题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的凭借,也正是需要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内容。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达格妮不同心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围绕“她的心情前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通过找、读、想,学生会发现达格妮的心情随“礼物”而变化:十年前那个和气的人答应送礼物——达格妮认为是“哄我”,表示怀疑;当知道那人真的送给达格妮礼物,并知道他是一位大音乐家——达格妮无比高兴;当感觉到乐曲中充满音乐家对自己的祝福——达格妮十分激动;音乐家信守了自己的诺言——达格妮被深深地感动,并对生活更加热爱了。这样,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这个过程中,就会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位大音乐家从承诺到实践诺言经历了十年,而这一事实将会使小姑娘达格妮终生难忘,不仅使她敬佩、激动、幸福,而且对她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那就是她情不自禁地喊出的“生活啊,我爱你!”这是什么的力量?是诚信,是音乐家那颗真诚的心。此时,课文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教师怎么做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呢?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教法”问题。过去谈教法,今天仍然谈教法,但是理念不同,指导思想不同了。我们今天讲的不是如何把手中的“教本”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了,记住了,考出好成绩来。今天的教学方法不是简单了省事了,而是更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了。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 11 的促进者,也是阅读活动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地以“对话者”的身份参与,不能像过去那样,老师:“你听我讲。”学生:“我等你讲。”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学习必然宽松了、自主了、主动了。同时老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是高于学生的,因此,他又起到向导作用,当然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并且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的。总之,教师要进快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好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重视默读、朗读、背诵能力的培养。
默读
本册默读训练的重点,是加快默读的速度。要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默读,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教学时,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主动提出,教师可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过程,一定要把训练落在实处。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朗读
每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1大多安排的是朗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虽然练习安排在前,但并不意味着朗读与感悟理解完全分开进 12
行,朗读应该贯穿在阅读过程的始终。由读得不正确到正确,不流利到流利,语气不够到有感情,是有个过程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课堂教学需要而异,不要为指导而指导,为读出感情而读出感情,这样是指导不好,也读不出感情的。朗读固然是一种技能,有读的技巧,但对初学朗读的小学生来说,过多的、单纯的强调技巧,会事与愿违的。实际上,朗读是阅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训练。作为能力培养它是目标,作为阅读
活动它又是手段。朗读与理解是个双向活动: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把理解了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理解感悟到了什么程度,就表达到什么程度。对教材中安排的朗读练习我们要精心设计,很好地处理。
以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为了革命利益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十分感人。课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接写邱少云,而主要是通过“我”的观察,写出“我”心理活动,进而表现英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的。从文章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的出发,如果从朗读入手,进行理解、感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时,可以抓住这样几步来进行朗读与感悟的指导:第一步,“潜伏阵地着火了”这部分要通过朗读来渲染气氛。“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联系上文,敌人使出了“看家的本领”——向潜伏阵地打炮还不放心,竟使用了比炮轰还恶毒的手段“放燃烧弹”,这一个“竟”字一方面表现出敌人的穷凶极恶,一方面表明敌人使用这一招的严重性。“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大火烧得有“声”有“势”,在联系第二自然段交代的战士们全身用厚厚的茅草伪装,伏在枯黄的茅草丛中。本来就很危险的潜伏环境,此时的危险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 13
了!„„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写出邱少云已经处在烈火烧身的险境之中,一个“哎呀”两个“!”表现了“我”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紧张、焦急的心情,也告诉人们邱少云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第二步,要通过朗读体会“我”的内心活动。面对烈火,邱少云能自救,也能他救——但是不可以去救;“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可是又忍不住不看。从“我”极度痛苦的内心,进一步体会出:邱少云的表现关系到整个战斗的成败,同时也体会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第三步,要通过朗读突出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三个“为了”是邱少云行为的基础;“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挪动”“没发出”是邱少云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战斗的胜利至死不忘严守潜伏纪律,做到“纹丝不动”的具体表现。此时,这个“伟大的战士”的光辉形象定会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这样通过朗读——理解这样的双向活动,学生就不难体会出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从而也会更好地使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品质的熏陶感染。
背诵
背诵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训练。首先对背诵的内容要理解,要“熟读”才能“成诵”背诵时还要有方法,通过背诵达到促进理解,增强记忆力,积累丰富的语汇,这是最终的目的。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教材中常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过去的“要我背诵”变成“我想背诵”。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任务是理解和积累。五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学词学句能力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老师的指导一定要得法。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
为防止学生机械地死背词典,还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例26课《天窗》一课中有一个比较生僻又很重要的词“慰藉”,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安慰”的意思,在教学中只让学生记下这个解释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是以词解词。“慰藉”在课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什么给了“我”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天窗给了“我”怎样的慰藉?在雨天被关在家里的时候,在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是屋顶上那一方小小的空白——天窗填补了“我”童年时的寂寞时光,是它使活泼会想的孩子想象到了神奇的宇宙,想象到了比看到过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东西。由此,“我”是那样地喜爱天窗,更感谢那些发明天窗的大人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使学生不仅具体形象地知道了词语的意思,更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所以词语训练不是孤立的去说词解字,而是要与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有的词语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切身体验去理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难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
要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调动积极性,培养自觉性,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本册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词语是由生字(会写字)组成的,这些词语写在《教学参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有三个层次:一是要求都会写,二是部分词语要理解(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而定),三是有的词语要会运用(后练习及“百花园”中要求造句的词语)。每课的“词语采集”都有三~四个词语和二~三个空白,所出示的词语包括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好词、常用词等;空白是为学生积累词语而设的,老师们一定要注意空白的使用,鼓励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数目不限但是要有质量。老师还要把握好尺度,这些词语 15
不要求作为作业抄写,以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总之,在阅读中进行词句训练,一定要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要结合生活积累,更重要的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理解词句不脱离语言环境,逐步地使学生学会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教材在这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编排的特点,更好地落实词、句的训练。
(3)要加强对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感受。文章本身是一个整体,它是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组成的。描写场景,作者胸有境,叙述事情,作者思有情,文章是不可以肢解的。
阅读教学(尤其是阅读精读课文),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首先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老师们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就会发现,大部分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还以《天窗》为例。茅盾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天窗”时,两次用了这样一句话:“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是作者的情之所在,也是文章的魂之所在,要紧紧抓住这句话(也就是从课后练习2入手),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屋子里的木板窗关上后,就黑得像地洞似的,只有屋顶上开一个小小的方洞——天窗;雨天、夜晚孩子们被关在“地洞”里,就只能从小小的天窗看到外面——即便有这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使人想到这是一种多么枯燥、无聊的时刻!可是,就是在这种时候,这小小的天窗才成为了“唯一的慰藉”,使孩子们感到了它的神奇——它唤起了孩子们的想象,它是被禁锢时可以释放自己的天地,是苦闷时的“一线天”。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这小小的天窗的确是奇幻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使你沉浸在这种神奇 16
带来的无穷的快乐之中。从而就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欣赏名家的作品,尝到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后练习编排融进了编者的匠心,为整体感悟课文起了导向性的作用。那么,合理地运用课后练习题推进学生阅读的过程,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既省时又高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把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单打一地使用课后练习题,把朗读、词句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隔裂开来,作为作业去完成。(当然,对课后题的处理还要因文而异,因题目而异,所有课文的处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在加强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营造一个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有关这方面,教材也是尽力这样去引导学生的,诸如:“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词语用得多好啊,我还能找出这样的词来。”“读句子,结合课文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读句子,讨论:用上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课文里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等等。
(4)认真钻研本册教材各单元读写训练重点,钻研课后练习(包括百花园)和泡泡图的导学意图,重视“指南针”安排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通过阅读实践,既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方法。本册教材在第二、三、五单元分别安排了“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认真领悟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重点教给学生学习观察方 17
法,领悟表达方法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学习观察方法,如,按顺序观察,注意观察事物的动态,边观察边想象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在叙述时不依时间次序插入其他情节等;“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等。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题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第1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旨在加强词语的学习,增加语言积累。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一般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些思考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面很多方面的问题举例时都涉及到这些编排的内容,在这里指强调一下,具体例子就不再重复了。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拓展阅读、搜集资料,如,《七律•长征》一课要求“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与电影电视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点击关键词‘长征’查找,阅读有关长征故事的文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要求“阅读赞颂抗日英雄的故事书,有条件的同学观看同类的影视片,谈谈自己的 18
感受。”《孔子》一课安排了选做题“孔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它们都能给人不少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武松打虎》一课也安排了选做题“小说《水浒传》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像真假李逵、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如,《海上日出》一课提出了具体要求“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景象的变化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如,《金奖章》一课要求“你认为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还应该把金奖章发给那种动物,为什么?你能帮地球环境保护组织写一段颁奖词吗?”《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课后提出“大自然中的景物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它们在告诉我们,秋天已经到来。你能把它们的语言纪录下来吗?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小节。”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和交流,如,《麻雀》一课要求“你和爸爸妈妈难免会争执。你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说说争执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吗?”《西风胡杨》一课提出“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会怎样做呢?跟同学们交流交流。”教学时,对这些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并进行落实、检查。
(四)关于口语交际
本册口语交际安排了4次,另有两次口语交际融合在语文大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这4次口语交际内容大都与单元专题一致,有讲童话故事,有介绍自己喜欢的红色经典影视片或自己知道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有要求围绕“诚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举办名著赏析会,欣赏名家笔下的人物。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明确教学要求。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 19
确围绕什么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要根据话题内容,巧妙设计导入方式,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做到有话可说,有话爱说。让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依据教材的要求和“活动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准备,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求口述的,一定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3.把口语交际训练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除了上好口语交际课以外,还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纠正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别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课堂上,教师要全身 20
心地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本册口语交际增设了“活动评价”方面的要求,对评价的内容和要求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第一单元对如何评价“童话故事会”活动,就提出了3点提示:(1)故事内容是否完整,故事中的角色、角色的身份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楚。(2)能否用普通话表述,吐字清楚,语句通顺,动作和表情使用恰当。(3)评议时意见要准确,并能使用例子加以说明。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评价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每次评价要求应有所侧重,不可要求过高。
(五)关于习作教学
本册安排6次习作,另有2次习作练习融合在“语文大课堂”综合性练习学习之中。这些习作练习大都与单元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相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比中年级又有较大改进。每次习作练习除了对有关本次习作内容和要求的提示和说明以外,还增设了“习作讨论平台”,提出具体的启发性建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顺利进入写作情境。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束缚,不受篇章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要引导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本册教材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单元安排一次或两次习作,多数是与口语交际紧密联系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 21
小练笔。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有些话题,如“编童话故事”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有的话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大课堂”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可以动笔的机会,要利用这样的机全,指导学生的习作。在教学时,也可以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安排灵活处理,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可以修改教材里习作的内容。
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写实为主,如写一次游览活动,写倡议书,写答应别人的事情,写我喜欢的人等,都是练习写实;自己编童话故事,写二十年后再相会等,都是练习写想象文。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
3.要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习作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与事实明显不符的,也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等。
4.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8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结合课文阅读进行的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 22
多的机会。
(六)关于语文百花园的教学
语文百花园中“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部分的教学,前面已经分别作了说明,这里就“温故知新”和“语文大课堂”两部分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些说明。
“温故知新”栏目中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几个内容。“温故知新”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交流心得和收获为主。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识字、学词、学句、学段的乐趣。“回顾与拓展”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中“回顾与拓展”里的点示,仅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重在扩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中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做到熟读成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有的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有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教师不必讲。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是目的。
“语文大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进行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很有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五年级语文每周上课时间为7课时。全学期复习考试2周,机动1周除外,实际上课时数按18周计算,共126课时。为了使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时间,建议:
精读课文
18课
59课时左右
略读课文
12课
24课时左右
语文百花园
6次
24课时左右
写字
每周1课时
18课时
总计
125课时左右
上述课时计划中,精读课文每篇按2—3课时计算;略读课文每篇按1—2课时计算。语文百花园每次平均按4课时计算。剩余课时,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练习。课后习题和语文百花园中的练习题(扩展延伸练习除外)应在课内完成。课外应少布置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和其他阅读材料。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小麻雀》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
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金奖章》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宫、渣、仆、彬、耿、荐、怦、蔓”;会写“宫、渣、沾、仆、鹊、获、配、嚷、彬、忠、耿、盒、荐、怦、颈、腐”等。掌握“残渣碎屑、风尘仆仆、荣获、彬彬有礼、忠心耿耿、盒子、推荐、怦怦乱跳、脖颈、腐烂
2.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能靠“争”得来,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享有荣誉,最受人尊敬。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荣誉面前,每个人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见荣誉就争,有的为大家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要怎样对待荣誉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金奖章》这篇童话,看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读词语:
王宫、荣获、盒子、残渣碎屑
蔓延注意读音màn这个字还念wàn,你能组词语吗?
脖颈:分别查查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脖、颈这两个字意思相同。)
在本课词语中,你还发现有这样的词语吗?(腐烂、推荐)
想想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彬彬有礼:什么意思?
怦怦乱跳: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之处?AABC
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
忠心耿耿:什么意思?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风尘仆仆、金光闪闪)你还知道有哪些词语是这种构词形式?
3、整体把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1——14,15——25。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为什么让同学这样读?
引导学生认识到:1——14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15——25使者代表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重。
(2)你能照着板书,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问题。
梳理学生问题,提出探究专题——群鸟为什么开始争奖章,最后都十分尊敬乌鸦?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奖章》。回忆课文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明白道理。
1.以读代讲,学习1——14自然段。
群鸟开始怎么争奖章,乌鸦为什么受到群鸟的尊敬得到金奖章呢?
默读课文,在金奖章面前,乌鸦与群鸟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1)群鸟:
群鸟围绕奖章给谁而争论不休。
①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他们在得知有金奖章后争论。注意按提示语的提示读出相应的语气。
②指名读。
③评读。谁读得好,通过他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黄莺、百灵以自己唱歌好争;喜鹊以自己给人报喜争;老鹰凭自己有力气抢;喜鹊为争到荣誉讨好鸟王„„)
④小结:群鸟们就是这样一扫平日彬彬有理的斯文样子,吵吵闹闹,吹胡子瞪眼,更有像喜鹊这样借机溜须拍马的,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群鸟争章、争论不休„„)
(2)乌鸦:
出示第一自然段。
天已经蒙蒙亮了,可鸟国的王宫大厅里依旧静悄悄的。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①重点体会: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对比:
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体会到什么?(体会乌鸦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
②如果让你给乌鸦不声不响劳动这幅图画起个名字,你又会叫它什么?(默默奉献、辛勤劳动„„)
读出乌鸦和群鸟的迥然不同。
(3)小结:你能概括说说为什么金奖章给了乌鸦?(教师适时总结思考方法:思考问题应从乌鸦和群鸟两个角度谈出在荣誉面前,乌鸦和群鸟的不同。)
2.分析重点词句,学习15——25自然段。
(1)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
(注意从两个角度思考、汇报)
①群鸟:15——21
A隆隆隆,隆隆隆,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使者到了!只见他捧着一个系着红绸带的盒子,健步走进大厅。那一定是装金制奖章的盒子!鸟儿们的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此时鸟儿们什么样?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
B抓人物对话、心理描写
快活、屏住呼吸、怦怦乱跳、叽叽喳喳、个个伸长脖颈、盼望等描写体会鸟儿们的急切心情。
分角色读,读出鸟儿们迫切地想得到金奖章。
②乌鸦:
A十分谦虚:
出示:第二十三自然段乌鸦的话。
朗读。
乌鸦大吃一惊地说——
乌鸦着急地说——
B对环境贡献大。
出示第二十四自然段。
a读介绍乌鸦贡献的语句。
b你还知道乌鸦对环境保护还起到哪些作用?(可结合学习链接、课外阅读资料、网上资料。)
③角色换位,明白道理。
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尊敬的眼光看着乌鸦。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得到大家的尊敬?此时此刻你就是鸟王国里的一员,你尊敬他什么?
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乌鸦、自己、其他鸟或大家说些什么?
3.拓展延伸
如果还有一枚奖章,你还打算给谁?说明理由。《“没头脑”和“不高兴”》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认识“咒、暂”两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
(故事吸引人。我们不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受到教育,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三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细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①初读了课文之后,谁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为三段?
起因: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好朋友。“没头脑”做事总想不周全,丢三落四。“不高兴”做事总和大家相反,经常闹脾气。他们在仙人的帮助下长大了,“没头脑”作了建筑师,“不高兴”作了演员。)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个内容?(1——11)
经过:
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请求仙人把他们变回来。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12——20)
结果:
最后结果呢?(“没头脑”明白了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并开始改正自己的毛病。)
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你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吗?(引导同学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事情发展为序的课文,同学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探究明理
①提出探究专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它就藏在文章中呢,看谁长着火眼金睛,一下子找到它?浏览课文,画出来。(文章最后一段:“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
“没头脑”为什么这么说?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谈谈你对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②分段汇报
A第一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谁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名字的由来——“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想什么都想不周全,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脾气古怪,做事与别人反着干,经常不高兴而
吃尽苦头,体会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B第二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
“没头脑”和“不高兴”认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没什么,长大照样能干大事。是不是长大就能改好呢?我们快看看第二段,谁从第二段中,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从“没头脑”设计的少年宫是三四百层高的大楼群,而且忘记设计电梯和指示牌,观众要想找到剧场,就得像行军露营那样背着行军袋,穿着运动鞋,带着锅碗瓢盆、蚊帐被褥;“不高兴”演《武松打虎》因为不高兴死,就不顾剧情要求,以致于一连演了好几天,这些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坏毛病惹的祸。)
③角色换位,明道理
此时,你就是这个“没头脑”,看着自己设计的大楼、看着台上不肯倒下的“不高兴”,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明理:知道从小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长大会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危害。有问题应该马上就改。)
④你喜欢这个童话吗?
⑤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他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
(4)拓展
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了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大拇指汤姆》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一点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为了索取;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坚定的锡兵》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涡、狭”4个生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坚定的锡兵》。
(二)新课:
1.链接安徒生:
你读过哪些安徒生的童话?对他有什么了解?
2.新课:
①检查预习情况:
抽读卡片:铸成、宫殿、弱不禁风、旋涡、狭小
②围绕“坚定”,品读课文。
A整体把握,提出问题:
题目是《坚定的锡兵》,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谁?突出写他的什么?(坚定)
坚定什么意思?[(立场、主张、意志)稳定坚强,不动摇。]
“坚定”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词,你能根据这个中心词对全篇文章提出学习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从哪看出这是一个坚定的锡兵?他为什么这么坚定)
抓住文章的中心词也是一种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
B围绕“坚定”全文探究。
默读课文,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让你感受到锡兵非常坚定的语句。
a第四自然段:
出示: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他心里想,“可是她也只有一条腿。我们倒可以做朋友,我一定会好好保护她的,因为我是一个锡兵。”他真怕这位弱不禁风的小姑娘被风吹倒了,被小男孩儿碰倒了,或是被别的玩具撞倒了。他直直地望着她——她一直是用一条腿站着,丝毫没有失去平衡。
默读,你读懂了什么?
锡兵非常同情、怜悯跳舞的小姑娘,他打定主意要保护她。
读出他态度的坚决。
过渡:锡兵下定决心要保护这个一条腿站立的跳舞的小姑娘,他忠于职守,整天直直地望着她,保护着她。有一天,小男孩在玩玩具时,不小心锡兵掉到大街上。开始了危险的旅程。你还从哪感受到锡兵的坚定?
b.5—12
你从哪些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定?6、9、10、12
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的危险面前,他始终直直地站立,心里想着保护小姑娘,就是没有想自己。)
角色换位:你们就是锡兵,在危险面前,你怕不怕?你为什么心里还想着保护哪个小姑娘,而不担心自己?
把6、9、10、12自然段的“锡兵”换成“我”读一读。表达出自己不怕危险,坚定的决心。
C.13—14
当你历尽艰辛,回到小男孩家,你又见到了小姑娘,你为什么
不把自己为小姑娘做的事告诉她呢?
D.拓展延伸: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你还会保护她吗?为什么?总结:通过你的话,我感受到你是一个多么善良、坚定执著、有责任心的人呀!
第二单元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39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
山行
(唐)李白
(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 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 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
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海上日出》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西风胡杨》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
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
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49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我家门前的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2、初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认准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
(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把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思考,提出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S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S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清风实验学校电子教案模块
课题
小麻雀
课型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个人修改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的主要内容,理解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学难点
把握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板书设计
小麻雀
外形
动作
神态
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 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教后反思
透过童话的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麻雀妈妈与小普季克的形象特点。童话里边有不少的母子对话,这些对话既体现了妈妈对于孩子的关爱,也流露出了小普季克天真可爱、自作聪明的个性,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朗读出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和心情,当然也相机穿插了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加深对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篇: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东塔三小
一、教材的编排及内容
(一)教材全貌
本册教科书共有3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单元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识字写字教材,包括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和“阅读链接”和“指南针”。
从本册教科书开始,以后各册只设置6个单元,为师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教与学,更好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尽可能留下弹性的时间和空间。
本册所设专题依次是:童话世界、神奇的大自然、难忘的岁月、真诚的心、中华文化、名著之旅。这些专题有机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母语文化的主题,以及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要求。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科书要求认识167个字,会写201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后面的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精读课文后面的方格里。
每个“语文百花园”由三、四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三是个固定的栏目:“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大课堂”分别安排在第二、五两个单元。
本册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均采用难字注音,以利于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词语中的字都需要注音的,采用词连写的形式标注在词语的后面,如,褴褛(lánlǚ)、磅礴(pángbó)等。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中标注的 是轻声,如“笸箩”的箩(本音是luó),“吆喝”的喝(本音是hè)。
(二)教材各单元专题及基础知识练习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单元的专题(人文素养)和基础知识(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第一单元】专题:童话世界
本单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一。其中《小麻雀》《金奖章》《大拇指汤姆》是精读课文,《“没头脑”和“不高兴”》《坚定的锡兵》是略读课文。基础知识练习重点: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5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课),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课),默读课(第3、4、5课)。
3.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2课)。4. 学习描写人物语言时标点符号的用法(百花园一)。【第二单元】 专题:人与自然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其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
1. 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课,百花园二)。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
3. 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课)。
4.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5. 学会质疑。
【第三单元】
专题:难忘的岁月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百花园三组成。这个单元以“难忘的岁月”为专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三篇精读课文和《小英 雄雨来》《紫桑葚》两篇略读课文。基础知识练习:
1.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第11、12、14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1、12、14课),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3、15课)。
3. 给课文拟定小标题(第14课)。
4. 了解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区别比较形近字,并组成词语。(百花园三)。
【第四单元】
专题:真诚的心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百花园四组成。这个单元以“真诚的心”为专题编排了《酿》《十年后的礼物》《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三篇精读课文和《月下桨声》《彩票》两篇略读课文。基础知识练习: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第16——20课)。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17课)。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7课)。
4. 体会关联词语(如果……就、即使……也)的用法(百花园四)。【第五单元】
专题:中华文化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孔子》《“心正笔正”柳公权》《梅兰芳》是精读课文,《黄帝》《唐玄奘西行取经》是略读课文。这是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它通过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础知识练习:
1.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21、22、24课)。2. 朗读课文(第21、22、24课),默读课文(第23、25课)。3. 用修改符号修改常见的病句(百花园五)。【第六单元】
专题:名著之旅
本单元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单元,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的。这五篇课文全部都是名家笔下的名篇,其中《天窗》、《我是猫》、《武松打虎》 是精读课文;《杨子荣借题发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
1. 初步学习名著,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第26—30课)。
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第27、29课)。3. 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使用本册教科书,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逐步达到如下要求: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了解革命前辈和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顽强不屈、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教育学生对人讲诚实守信用,树立诚实守信的美德;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走近名著,领略文学世界的斑斓和奇妙,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陶冶审美情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67个字,会写201个宇,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3. 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6.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7. 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9. 学习浏览,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 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 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能用普通话交谈,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倡议书和活动总结。
三、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掌握两个原则:一方面要在贯彻“课标” 精神的实践中,不断寻求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对符合“课标” 精神的优秀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
(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目标,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要关注阶段目标,还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掌握学生在中年级段哪些未达到目标,具体缺漏些什么,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进行补充、强化。教师还应注意到,本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一些目标是需要在整个学段达到的,教学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可能在前面教材中也曾涉及到过,在本册出现时则增加了难度和深度,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有的一些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的识字任务随课文安排。在精读和略读课文中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经过前四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识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样识字的效果会更好。本册要求学生认167个字的识字量,这是下限,教师 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要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仍然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要引导学生与所学的生字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汉字。
会写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文的学习完成。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把写字任务妥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留到课外。教师要对那些难写字、易混字作重点指导,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提示,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通过“词语采集”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取听写词语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五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教学时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和毛笔字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关于阅读
在小学各学段中,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在中、高段这个任务尤为重要。“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读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当今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摆脱以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的这种习惯势力的束缚的同时,还要警惕另一种偏差出现,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个问题在学习、落实“课标”精神的教学实 践中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下面就如何落实“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和要求,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1. 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教师首先要对所教课文感兴趣,要读进去,要喜欢。
“课标”还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是进行语文训练,尤其是阅读能力训练的主要凭借,它们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挑选、安排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所教课文感兴趣,要读进去,要喜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教师则是最关键的。他要理解作者的心,了解编者的心,启发引导学生的心,以达到四心相通的境界。为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理解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所写的景物能欣赏到它的美丽,对所写的人物能感受到心灵的高尚、童心的天真可爱,对丑恶的思想行为能产生鄙视、憎恶。同时还要琢磨编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编者的意图落实在教学中。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键是教师对课文的兴趣。试想,如果课文打动不了老师自己,他又怎样去用课文打动学生呢?学生没了学习兴趣,还能得到什么训练(2)要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深入钻研课文,有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再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会很容易地找到切入点,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发法。导入新课:要精心设计,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
抓住教学时机:要在学生接触课文后(初读预习后),最想提出疑问,最想解决疑难,最想表达感受——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开始学习。
教学设计:要抓准切入点,精当地设问,合理地安排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的夸奖是不可少的。但我们听到的有些评价往往是言不由衷的“好!”“不错。”“你真棒!”,甚至学生说错了也是一句不置可否的“嗯,请坐。”认为这样是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提倡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用简明精当的语言肯定他们的闪光之处,如:“你能通过查字典自学这 个词语,主动学习,精神可嘉!”“你对这句话理解得更深!”“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真会学习!”……即便学生发表的见解不恰当,理解有误,也要用婉转的、有启发性的话引导他去再思考,去补充,去修正。这样评价使学生明确“你真棒”棒在哪里,欠缺是在哪里,既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真诚平等地共同探讨,又发挥了老师的导向作用。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领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方向。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向前推进。
(4)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的辅助手段。
如实物演示、彩色挂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要明确一点:使用这些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从阅读教学的需要出发,为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服务,为了突破重点、难点,为了达到省时高效。而不能用直观代替语言的理解,用热闹、花哨的形式转移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前面说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谓“对话”这一理念,就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口袋,而是阅读的主体;课本也不是过去的那种“教本”,而是“读本”。在阅读中读者(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想象,他们每个人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拥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在反对课堂上老师或滔滔不绝、繁琐分析,或琐碎提问的同时,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小组学习讨论,查找大量课外资料,代替个人阅读思考,以形式上热热闹闹的“合作”掩盖了教学的不扎实。近年来就听到有些老师说:“这么上课,老师备课可省大事了!”这不正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个误区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吗? 那么,怎样才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读进去呢?这就需要教材的编者和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很好地发挥中介的作用。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是下了大气力的。
以17课《十年后的礼物》为例。教材编排的课后第1、2、3道思考题就是有意识地在发挥这种作用。老师们要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部阅读任务。这篇课文是采用插叙的写法来叙述的,这是学生在读过的课文中不多见的。第3题“读一读第4、5自然段,想想作者写这部分内容有哪些作用”可以在学 生把握主要内容时起了一个辅助作用,在完成这一步阅读任务时,老师不必扶得过多,只需引导学生按课后思考题去认真读懂课文。学生在“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原本的先后顺序。在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了主要内容以后,就可以依据第2题去深入理解课文了。处理第2题“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不要简单地、孤立地去读,去体会每句话。这道题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的凭借,也正是需要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内容。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达格妮不同心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围绕“她的心情前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通过找、读、想,学生会发现达格妮的心情随“礼物”而变化:十年前那个和气的人答应送礼物——达格妮认为是“哄我”,表示怀疑;当知道那人真的送给达格妮礼物,并知道他是一位大音乐家——达格妮无比高兴;当感觉到乐曲中充满音乐家对自己的祝福——达格妮十分激动;音乐家信守了自己的诺言——达格妮被深深地感动,并对生活更加热爱了。这样,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这个过程中,就会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位大音乐家从承诺到实践诺言经历了十年,而这一事实将会使小姑娘达格妮终生难忘,不仅使她敬佩、激动、幸福,而且对她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那就是她情不自禁地喊出的“生活啊,我爱你!”这是什么的力量?是诚信,是音乐家那颗真诚的心。此时,课文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教师怎么做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呢?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教法”问题。过去谈教法,今天仍然谈教法,但是理念不同,指导思想不同了。我们今天讲的不是如何把手中的“教本”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了,记住了,考出好成绩来。今天的教学方法不是简单了省事了,而是更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了。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活动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地以“对话者”的身份参与,不能像过去那样,老师:“你听我讲。”学生:“我等你讲。”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学习必然宽松了、自主了、主动了。同时老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是高于学生的,因此,他又起到向导作用,当然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并且认真 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的。总之,教师要进快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好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重视默读、朗读、背诵能力的培养。默读
本册默读训练的重点,是加快默读的速度。要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默读,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教学时,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主动提出,教师可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过程,一定要把训练落在实处。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朗读
每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1大多安排的是朗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虽然练习安排在前,但并不意味着朗读与感悟理解完全分开进行,朗读应该贯穿在阅读过程的始终。由读得不正确到正确,不流利到流利,语气不够到有感情,是有个过程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课堂教学需要而异,不要为指导而指导,为读出感情而读出感情,这样是指导不好,也读不出感情的。朗读固然是一种技能,有读的技巧,但对初学朗读的小学生来说,过多的、单纯的强调技巧,会事与愿违的。实际上,朗读是阅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训练。作为能力培养它是目标,作为阅读 活动它又是手段。朗读与理解是个双向活动: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把理解了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理解感悟到了什么程度,就表达到什么程度。对教材中安排的朗读练习我们要精心设计,很好地处理。以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为了革命利益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十分感人。课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 接写邱少云,而主要是通过“我”的观察,写出“我”心理活动,进而表现英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的。从文章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的出发,如果从朗读入手,进行理解、感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时,可以抓住这样几步来进行朗读与感悟的指导:第一步,“潜伏阵地着火了”这部分要通过朗读来渲染气氛。“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联系上文,敌人使出了“看家的本领”——向潜伏阵地打炮还不放心,竟使用了比炮轰还恶毒的手段“放燃烧弹”,这一个“竟”字一方面表现出敌人的穷凶极恶,一方面表明敌人使用这一招的严重性。“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大火烧得有“声”有“势”,在联系第二自然段交代的战士们全身用厚厚的茅草伪装,伏在枯黄的茅草丛中。本来就很危险的潜伏环境,此时的危险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写出邱少云已经处在烈火烧身的险境之中,一个“哎呀”两个“!”表现了“我”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紧张、焦急的心情,也告诉人们邱少云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第二步,要通过朗读体会“我”的内心活动。面对烈火,邱少云能自救,也能他救——但是不可以去救;“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可是又忍不住不看。从“我”极度痛苦的内心,进一步体会出:邱少云的表现关系到整个战斗的成败,同时也体会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第三步,要通过朗读突出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三个“为了”是邱少云行为的基础;“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挪动”“没发出”是邱少云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战斗的胜利至死不忘严守潜伏纪律,做到“纹丝不动”的具体表现。此时,这个“伟大的战士”的光辉形象定会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这样通过朗读——理解这样的双向活动,学生就不难体会出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从而也会更好地使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品质的熏陶感染。背诵
背诵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训练。首先对背诵的内容要理解,要“熟读”才能“成诵”背诵时还要有方法,通过背诵达到促进理解,增强记忆力,积累丰富的语汇,这是最终的目的。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教材中常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过去的“要我背诵”变成“我想背诵”。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任务是理解和积累。五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学词学句能力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老师的指导一定要得法。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
为防止学生机械地死背词典,还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例26课《天窗》一课中有一个比较生僻又很重要的词“慰藉”,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安慰”的意思,在教学中只让学生记下这个解释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是以词解词。“慰藉”在课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什么给了“我”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天窗给了“我”怎样的慰藉?在雨天被关在家里的时候,在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是屋顶上那一方小小的空白——天窗填补了“我”童年时的寂寞时光,是它使活泼会想的孩子想象到了神奇的宇宙,想象到了比看到过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东西。由此,“我”是那样地喜爱天窗,更感谢那些发明天窗的大人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使学生不仅具体形象地知道了词语的意思,更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所以词语训练不是孤立的去说词解字,而是要与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有的词语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切身体验去理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难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
要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调动积极性,培养自觉性,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本册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词语是由生字(会写字)组成的,这些词语写在《教学参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有三个层次:一是要求都会写,二是部分词语要理解(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而定),三是有的词语要会运用(后练习及“百花园”中要求造句的词语)。每课的“词语采集”都有三~四个词语和二~三个空白,所出示的词语包括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好词、常用词等;空白是为学生积累词语而设的,老师们一定要注意空白的使用,鼓励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数目不限但是要有质量。老师还要把握好尺度,这些词语不要求作为作业抄写,以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总之,在阅读中进行词句训练,一定要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要结合生活积累,更重要的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理解词句不脱离语言环境,逐步地使学生学会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教材在这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编排的特点,更好地落实词、句的训练。
(3)要加强对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感受。文章本身是一个整体,它是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组成的。描写场景,作者胸有境,叙述事情,作者思有情,文章是不可以肢解的。
阅读教学(尤其是阅读精读课文),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首先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老师们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就会发现,大部分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还以《天窗》为例。茅盾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天窗”时,两次用了这样一句话:“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是作者的情之所在,也是文章的魂之所在,要紧紧抓住这句话(也就是从课后练习2入手),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屋子里的木板窗关上后,就黑得像地洞似的,只有屋顶上开一个小小的方洞——天窗;雨天、夜晚孩子们被关在“地洞”里,就只能从小小的天窗看到外面——即便有这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使人想到这是一种多么枯燥、无聊的时刻!可是,就是在这种时候,这小小的天窗才成为了“唯一的慰藉”,使孩子们感到了它的神奇——它唤起了孩子们的想象,它是被禁锢时可以释放自己的天地,是苦闷时的“一线天”。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这小小的天窗的确是奇幻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使你沉浸在这种神奇带来的无穷的快乐之中。从而就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欣赏名家的作品,尝到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后练习编排融进了编者的匠心,为整体感悟课文起了导向性的作用。那么,合理地运用课后练习题推进学生阅读的过程,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既省时又高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把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单打一地使用课后练习题,把朗读、词句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隔裂开来,作为作业去完成。(当然,对课后题的处理还要因文而异,因题目而异,所有 课文的处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在加强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营造一个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有关这方面,教材也是尽力这样去引导学生的,诸如:“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词语用得多好啊,我还能找出这样的词来。”“读句子,结合课文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读句子,讨论:用上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课文里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等等。
(4)认真钻研本册教材各单元读写训练重点,钻研课后练习(包括百花园)和泡泡图的导学意图,重视“指南针”安排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通过阅读实践,既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方法。本册教材在第二、三、五单元分别安排了“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认真领悟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重点教给学生学习观察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学习观察方法,如,按顺序观察,注意观察事物的动态,边观察边想象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在叙述时不依时间次序插入其他情节等;“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等。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题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第1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旨在加强词语的学习,增加语言积累。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一般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 的训练。这些思考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面很多方面的问题举例时都涉及到这些编排的内容,在这里指强调一下,具体例子就不再重复了。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拓展阅读、搜集资料,如,《七律•长征》一课要求“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与电影电视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点击关键词„长征‟查找,阅读有关长征故事的文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要求“阅读赞颂抗日英雄的故事书,有条件的同学观看同类的影视片,谈谈自己的感受。”《孔子》一课安排了选做题“孔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它们都能给人不少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武松打虎》一课也安排了选做题“小说《水浒传》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像真假李逵、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如,《海上日出》一课提出了具体要求“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景象的变化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如,《金奖章》一课要求“你认为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还应该把金奖章发给那种动物,为什么?你能帮地球环境保护组织写一段颁奖词吗?”《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课后提出“大自然中的景物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它们在告诉我们,秋天已经到来。你能把它们的语言纪录下来吗?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小节。”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和交流,如,《麻雀》一课要求“你和爸爸妈妈难免会争执。你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说说争执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吗?”《西风胡杨》一课提出“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会怎样做呢?跟同学们交流交流。”教学时,对这些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并进行落实、检查。
(四)关于口语交际
本册口语交际安排了4次,另有两次口语交际融合在语文大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这4次口语交际内容大都与单元专题一致,有讲童话故事,有 介绍自己喜欢的红色经典影视片或自己知道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有要求围绕“诚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举办名著赏析会,欣赏名家笔下的人物。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明确教学要求。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要根据话题内容,巧妙设计导入方式,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做到有话可说,有话爱说。让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依据教材的要求和“活动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准备,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求口述的,一定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
3.把口语交际训练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除了上好口语交际课以外,还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纠正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别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 学生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课堂上,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本册口语交际增设了“活动评价”方面的要求,对评价的内容和要求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第一单元对如何评价“童话故事会”活动,就提出了3点提示:(1)故事内容是否完整,故事中的角色、角色的身份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楚。(2)能否用普通话表述,吐字清楚,语句通顺,动作和表情使用恰当。(3)评议时意见要准确,并能使用例子加以说明。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评价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每次评价要求应有所侧重,不可要求过高。
(五)关于习作教学
本册安排6次习作,另有2次习作练习融合在“语文大课堂”综合性练习学习之中。这些习作练习大都与单元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相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比中年级又有较大改进。每次习作练习除了对有关本次习作内容和要求的提示和说明以外,还增设了“习作讨论平台”,提出具体的启发性建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顺利进入写作情境。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束缚,不受篇章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要引导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本册教材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单元安排一次或两次习作,多数是与口语交际紧密联系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小练笔。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有些话题,如“编童话故事”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有的话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大课堂”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可以动笔的机会,要利用这样的机全,指导学生的习作。在教学时,也可以 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安排灵活处理,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可以修改教材里习作的内容。
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写实为主,如写一次游览活动,写倡议书,写答应别人的事情,写我喜欢的人等,都是练习写实;自己编童话故事,写二十年后再相会等,都是练习写想象文。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
3.要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习作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与事实明显不符的,也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等。
4.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8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结合课文阅读进行的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六)关于语文百花园的教学
语文百花园中“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部分的教学,前面已经分别作了说明,这里就“温故知新”和“语文大课堂”两部分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些说明。
“温故知新”栏目中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几个内容。“温故知新”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交流心得和收获为主。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识字、学词、学句、学段的乐趣。“回顾与拓展”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中“回顾与拓展”里的点示,仅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积少成 多”和“阅读平台”重在扩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中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做到熟读成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有的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有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教师不必讲。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是目的。
“语文大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进行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很有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五年级语文每周上课时间为7课时。全学期复习考试2周,机动1周除外,实际上课时数按18周计算,共126课时。为了使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时间,建议:
精读课文 18课 59课时左右
略读课文 12课 24课时左右
语文百花园 6次 24课时左右
写字 每周1课时 18课时
总计 125课时左右
上述课时计划中,精读课文每篇按2—3课时计算;略读课文每篇按1—2课时计算。语文百花园每次平均按4课时计算。剩余课时,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练习。课后习题和语文百花园中的练习题(扩展延伸练习除外)应在课内完成。课外应少布置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和其他阅读材料。
第五篇: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快乐的杉树林
2*捅马蜂窝(节选)瑞恩的井坐在最后一排寻找幸运花瓣
第二单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颗小豌豆
10*大瀑布的葬礼
第三单元 飞夺泸定桥黄河颂采蒲台的苇开国大典林海
第四单元 奇异的琥珀蛇与庄稼陨石 天上偷来的火种嫦娥奔月
第五单元 21 绿毛龟无言的爱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母鸡 小鸟,请原谅我第六单元 读书再读书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斯塔笛的藏书书的性格古文二则
第七单元 31 桂林山水
繁星 33 镜泊湖奇观
烟台的海
穿越维也纳森林
第八单元
伟大的友谊
詹天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夜的工作
月光曲
课题 1
快乐的杉树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课文是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第2—5节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先写杉树林的景色,再写孩子们的活动。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选择校园中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 过程与方法:部分探究,逐层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喜爱杉树林的感情,感受杉树林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
2、在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体会“我”喜爱杉树林的思想感情。教学媒体 杉树的图片。
课前学生准备
1、读通课文。
2、给课文提问并解答。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1、小时候,你最喜欢到哪里玩?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个地方。
2、引出课题:对,童年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块小天地,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回忆童年生活的。
3、补充板书:快乐的杉树林
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自学课文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③完成填空: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家门前杉树林
的不同景色以及的情景,抒发了我 的思想感情。
④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一年四季的景色的?(2)生按照学习要求自学课文。(3)讨论交流。
三.部分探究,逐层理解。
师:杉树林给我的金色童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课文做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它怎样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呢?我们一起探讨学习。
1、默读2——5小节,用“—”划出杉树
林一年四季变化的景色;用“~”划出杉树林给我童年带来欢乐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2、杉树林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选最喜欢的那个季节的景色读一读,说说理由。
3、引导学生从“杉树林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在杉树林里愉快活动”这两方面内容来体会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以第四节“秋天的杉树林为例”)(1)细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突出描写秋天杉树林美丽景色的语句,体会感情。(交流,着重抓住描写树叶颜色变化的词语。)(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怀着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景色部分。)
(3)这个季节,孩子们最喜欢干什么呢?(4)指导积累背诵。
(5)小结:我们从“杉树林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在杉树林里愉快活动”这两方面内容体会到了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4、引导学生用学习第四节秋季杉树林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二、三、五小节。抓住重点指导:
(1)春天抓住树叶生长的过程,颜色、形状的变化,突出孩子们欣喜的感情。(2)夏天引导学生从盛夏的“酷暑难当”,杉树林却是避暑“胜地”,是孩子们的天下,来体会杉树林带来的快乐。
(3)冬天从它特有的美和孩子们嬉戏打闹来体会杉树林带来的快乐。(4)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5、归纳这四小节的写作方法:先写景色变化,再写活动情景。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1.总结。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写作方法:总——分——总
2、校园里处处留下了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也许是热闹的儿童乐园,也许是安静的学校图书馆,也许是操场边上的一个小花坛„„想一想,选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先说一说,再下下来。(1)交流。
(2)回家把它写下来,250字左右。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