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兰诗》教学设计——或浓或淡
或浓或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乐府诗知识,背诵古诗词。能够翻译课文,归纳中心思想。2.学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写法,训练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指导背诵方法,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读和多说,激发学生对木兰可亲可近的情感,学习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翻译和背诵。
2.详略得当的方法。想象力的训练。
3、用发散性思维理解文章。
三、教学方法1、2、3、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正音断句。
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可以互答。还可以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归纳、总结法。把本文涉及到乐府民歌和《木兰诗》风格及其主要内容、本文涉及的成语、重要字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互文句式等进行归纳记录。
4、5、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点评指导,形成合情合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情节安排详略得当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例如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不同的段落,加深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木兰诗》的朗诵录音。
五、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或浓或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这些图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多媒体按顺序展示木兰图集)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简单介绍《木兰诗》、《乐府诗集》、《木兰诗》时代背景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遒劲、热烈、质朴。
南北朝(420年——589年,共169年)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北方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历史上总称北朝。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战乱纷争不断。这就是《木兰诗》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木兰的故事。(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第一部分:读
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第二部分:解
翻译,重点字词句精讲。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 或浓或淡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⑤四句互文句式的翻译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第三部分:朗读训练
听朗诵的录音。并注意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一、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木兰诗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下节课我们继续全面地认识木兰。
四、板书设计
课文题目:木兰诗 文章脉络:
•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
→讴歌英雄
重点字词句分析写重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本文涉及的成语、重要字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互文句式
2、针对文章部分内容进行开放式的探讨,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3、感受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精神。或浓或淡
教学步骤
一、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回顾
上节课我们主要翻译了课文并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课文。
二、探究木兰形象
请同学们上来板书:木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勤劳:织布 孝顺:代父从军
刚毅:毅然从军,不畏艰险,思家也不曾退缩 勇敢:代父从军、战场杀敌 淳朴:辞官
爱美(热爱美好生活,且本身她也是美丽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机智:
英勇善战、英姿飒爽、讨论课后的那道习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欢,原因是什么?
木兰形象一直受人们喜爱,原因在于木兰诗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总而言之,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经历的传奇性(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真实多样的性格)。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使得木兰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三、探讨文章的主旨
(一)分析文章主旨的一般方法:(1)分析文章的标题 或浓或淡
(2)注意文章的开篇(3)重视文中的议论和抒情(4)留意文章的结尾(5)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6)抓准文眼
(7)综合层意,概括归纳
(8)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概括主旨的着眼点(二)文章的主旨: 《木兰诗》热情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木兰,这位传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此外,还反映出北方人民憎恶长期的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对木兰的热情歌颂,显然也打破了当时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
四、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设置以下探究题:
我们又把文章咀嚼过一遍之后,同学们对课文有没有产生什么疑惑呢?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常规的理解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唧唧”一般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不够,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反复强调木兰忧思之深广。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寂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或浓或淡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呢,我们再来强调一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句式特点。(板书):倒装句。本来应该是“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用。
回到咱们的问题。
① 父母在问。如果父母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朴实亲切,非常符合民歌的特点。② 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在平常的作文当中,同学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这样的写法,在陈述句当中也适当的变化一下句式,换成问句,既可以让文章富于变化,又能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③ 木兰的自问自答(?)。人在苦闷至极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木兰啊木兰,你究竟在烦恼些什么啊?”不过要这样理解的话,“女”字该怎么解释呢?“汝”吗?不是不可以,但一般不提倡。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话可以理解为谁对谁说的呢?
①首先明确,作者通过这个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并且这是民歌里常见的“赞词”,是作者对木兰传奇故事的赞颂,是对读者说的。
②还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木兰对伙伴们说的,那么木兰是什么样的神态和表情?(请秋香姐\李艳、„„来表演一下)注意她们的神态和表情。(机智、智慧、自豪、狡黠、顽皮、得意、自信)对于这样的木兰,同学们喜欢不喜欢?大家能喜欢木兰,喜欢《木兰诗》,进而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就是老师对于本节课最大的愿望了。
或浓或淡
老师设置这道探究题的目的呢,并不在于非要同学们找出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不可,而是想让你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的生活场景,融入自己的理解,设身处地地融入《木兰诗》。
五、字词积累
同学们,古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剩下的时间,同学们不妨来整理归纳一下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比如,易错字的字音和字形、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义活用、成语、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尤其是本文最有特色的互文句式)。如果觉得有难度的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问老师,还可以查字典词典。这节课没有完成的可以课后完成。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帖:军帖〔tiě〕; 贴〔tiē〕花黄; 字帖〔tiè〕
通假字:
①火伴:“火”通“伙”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④
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但是。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或浓或淡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
③互文句式:(互文见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六、结语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还要背诵课文哦.下面我们就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吧.板书设计:
木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主旨
探究题:请勇敢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回答
字词积累
第二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朗读课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评述人物形象。
(2)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木兰诗》所表现的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是对其艺术形象特点的概括,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木兰的形象是随着诗歌的故事情节逐步展开而丰满、鲜明起来的,学生对于本诗的中心思想也必须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木兰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诵读、熟悉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表演、欣赏插图、结构分析、人物分析等教学环节。
《木兰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也备受西方瞩目,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人物内涵,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将好莱坞大片《花木兰》与《木兰诗》相比较及出示“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思想得以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对象分析
注重活动感知。适当用活动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本班学生又是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擅长表现。围绕教学目标之一,笔者让学生登台表演,能复述故事情节,但只是用形体语言(类似于哑剧)来演绎整首诗,演员及道具数量适当压缩。虽然时间仅为5分多钟,但学生情绪高涨,台下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掌声。通过表演,学生更真切地领略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风采,为下面“评述人物”的环节奠定了基础,学生表演首先是建立在自己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说没有再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延伸课堂训练,注重“起承转合”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平淡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凸显三大高潮,为此,设计了3个环节:上课伊始的“学生表演”,中间阶段的“分析邮票”及最后的比较“‘洋木兰’与‘土木兰’形象的异同”。
这3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逐层推进的。它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为此,通过以下途径来表现:
1.另辟蹊径拓展,补充相关材料
深入感知教材,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源,它们往往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文学形象加
深理解,评述完木兰形象后,引出:
(1)提出关于2000年4月我国推出的“木兰从军”特种邮票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若你是邮票设计者,你会选择哪4个场景的画面?画面如何设计?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虽然只是初一学生,但大多能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且答案基本符合邮票设计者的意图。
(2)此时教师再出示“特种邮票”的投影,两相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有的学生摒弃了“木兰纺织”这一内容,但特种邮票把它列为第一枚,是为了突出木兰纯朴天真的农家少女形象。
(3)鉴赏特种邮票,提问:第二张“木兰从军”设计者给木兰穿上战袍,但未戴上头盔,为什么?学生很快领悟到是为了突出木兰此时的女儿身。笔者就此再延伸,由于此时木兰仍在征途跋涉,还未参战,所以仍保留那份纯朴天真。又如:第三张“木兰归家”,大部分同学都设计了爷娘姐弟齐欢迎的热闹场面,但邮票上只有:一只手,手中一面铜镜,铜镜中顾盼生辉的美目,为什么有此设计?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有的能联系课文,答出:“对镜贴花黄”。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进而领悟到“眼睛是心灵之窗”,而画面上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最能表现木兰回复女儿身
第三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京东学校何花荣
教学目的: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2.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听一段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同学们知道这首歌里歌唱的谁吗?同学们回答(花木兰),可原汁原味的木兰是诞生在一千多年中国南北朝 一首民歌《木兰诗》。点幻灯片1
二、体裁简介: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璧”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木兰诗》。点幻灯片2
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花木兰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地、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诗歌贵在诵读,老师今天介绍四种方法:
1.音读:读准字音,要求字正腔圆。
2.意读:读出意,把握内容
3.情读: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4、美读:读出意境,赏析语言、人物及表达技巧。
四、第一环节:音读。1.检查预习:请以“的字或词很重要或很难写或易错,同学们需注意”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
2.出示老师整理的字音:机杼鞍鞯辔头可汗旧时裳溅溅朔气........金柝军帖云鬓 ...
五、第二环节:意读(听录音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1.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哪里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那些经历?生: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途、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
漏掉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读
3.最后一段叫做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 要写一 段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 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木兰诗》这样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意境,体味诗中包孕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4.师范读
六、第三环节:情读
请同学合作朗读,读出情感。
分组读,每组按“抛问题”环节展开合作学习。
(每一大组分朗读小组、收获小组、质疑小组,组与组展开竞赛)
1.第一大组汇报
(1)朗读小组: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坚定
木兰在想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
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读坚定些(生读)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孝顺的木兰。
(3)质疑小组:为什么从木兰的叹息写起?
2、第二大组
(1)朗读小组:登上征途——凄婉又坚定
木兰是英雄 又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一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思念家人。“不闻爷娘唤女声„ 鸣啾啾”(当夕阳西下,暮霭沉沉之时,木兰独自露宿 黄河之畔,耳听哗哗作响的黄河水,心中却时时回想着父母声声的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也娘的亲切的呼唤呀!
这些诗句 写的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义无反顾又有女儿情怀的花木兰。
(3)质疑小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单是写水声吗?
木兰是不是跑到东西南北四个集市买战争用具呀?
3.第三大组
(1)朗读小组:征战沙场——悲壮豪迈
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视电影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场面 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前线,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当深夜来临时,凛冽的朔风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冰冷的铠甲上,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他们传递出来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花木兰。
(3)质疑小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么理解?
(生读)同学们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部分
4、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人逢喜事精神爽
七、美读
1.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
先看看动词:开、坐、脱、着、理帖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还有修辞手法,对偶、排比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读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师生共读)
师:刚才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思维训练
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装后,一个女郎却款款地来到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他们一再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装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想象木兰进屋前后不同的神态变化和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装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小结:这节课我们的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采撷更多的美。
八.作业:
1.有感情地将这首诗读给家人听。
2.思考木兰是位怎样的女性,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第四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第五篇:教学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默写。
3、抄写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