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专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受自然专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受自然专题教学设计》。

第一篇:感受自然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是七上教材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个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这些都为学生感受自然打下基础。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因此,我确立以下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古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师法古人,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传达情感,实现与自然的沟通。单元教学设计:根据目标设计四个专题。

专题一:走进春天

通过和学生鉴赏春天的代表古诗《钱塘湖春行》完成这一专题。专题二:携手夏天

通过和学生鉴赏夏天的代表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这一专题。专题三:感悟秋天

通过和学生鉴赏秋天的代表古诗《天净沙

秋思》完成这一专题。专题四:感悟冬天

通过和学生鉴赏冬天的代表古诗《江雪》完成这一专题。活动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景色的图片或者是相片,可以是自己曾经见过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然后把它画下来,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活动过程

㈠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导入。

导入语: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首这段时间我们在大自然中的次次漫行。那里有迷人的景色,那里有物的话语„„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愉悦,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请你告诉我,此时在你眼下浮现的是怎样一幅情景。(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㈡学生上台展示他/她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

过渡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同学们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自己心中的美景,在描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不知刚才同学的描述有没有引起在座各位的共鸣。你们是否曾经到过这样的地方,曾有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请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经历。)

1、先将图片展示,让其他同学说说对画面的感觉。每个人审美观不同,所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答案多样化,能让学生有不同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千篇一律。

2、然后请那位出示图片的同学跟大家描绘下他/她的最爱。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表述同学的语句意思表达、修辞的用法、想象力等方面运用,在台上同学描绘完后,就这些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再给台上同学自我评价。

3、最后老师再进行一两句简明的评点。㈢借助多媒体手段,创造情景,深入体会自然。

1、播放一段鼓浪屿四季风光的录像。

2、结合画面请学生说说他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风”将“草”扶起。然后再让其余的同学轮流当一回“草”。专题一:走进春天

鉴赏《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一、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答)。对,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

二、朗诵感知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诵《钱塘湖春行》,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和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朗诵给同桌听,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

4、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回忆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四、精读赏析诗意:

1、学生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人的视线在想象中畅游。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莺燕,是诗人所见。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四、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五、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六、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七、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并找出诗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一个词句?

2.诗歌中“几处”“谁家”用得巧妙,如果换做“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

专题二:携手夏天

鉴赏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学习诗人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背景的特色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测试题

1.默写这首词。(16分)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0 分)

答: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12分)

答: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0分)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5.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4分)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2分)

答: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7.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答:表大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

9.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8分)10.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季节,从(鸣蝉、稻花香、蛙声),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6分)

11.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4分)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专题三:感悟秋天

鉴赏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的十个意象入曲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同步练习:

一、“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答:

二、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

答:

三、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答:

五、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你是否也能选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对某个季节的感受?

答: 专题四:感悟冬天

鉴赏《江雪》

目标: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 “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活动延伸:

1、将个人收集到的自然风光照综合在一起,配上解说词,展示在班级阵地中。

2、将活动课中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供大家课余时间欣赏。课后反思:

《感受自然》内容相对简单,在整体教学设计上,以创设情景氛围为主,借用音乐、录像、游戏等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最后的游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

1、写法指导。

①要写得具体。空洞必然无物,无物何来有情?只有细致的描绘才会具体可感,才会引起读者共鸣。尤其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记忆最深的景物,以一定的顺序,细细描绘,让人触之可感,读之有味。

②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哪怕是同一个景物,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感受,全在乎自己的观察与审美,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独特的体会,写文章,就如同创“名牌”,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③要尽量使文章生动。味同嚼蜡的文章,谁愿意读呢?让平铺直叙的文章来一点变化,重要的是要使你描写的景物能在读者心中留下一幅美好的图画。

④写文章还要注意条理,东一榔,西一棒子,会让人不知所云,对描写的顺序要进行合理的安排。(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七期第44页)

2、学生优秀作文:《感受自然》

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也许早已淡忘了去感受自然。

当那火红的旭日带来初升的热情时,我们手牵手共同去感受自然。感受绿色茂林深处的清幽和寂静,伴着耳畔清脆的鸟鸣搜寻和捕捉我们似乎已经失去的自然。

当那晴朗的天空带来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唱着歌一起去感受自然。

感受白桦林旁沙沙作响的树叶摩擦着生命,敲击着心田,看着那吱吱呀呀的水磨小屋,带来古老的回忆。

当那雨后阳光又普照大地时,我独自去感受自然。

感受那被洗刷后的色彩,透过嫩绿的幼叶,望着天空中那道七色的彩虹,就是太阳的本色,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最高尚的华彩。

当那血样的晚霞慢慢逝去,深沉的黑夜笼罩大地时,我独自去感受自然。

感受那如水的月光,肆无忌惮地涂抹着周围的一切,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下,感受那遥遥的远方,大自然所发出的,孤寂的颤音。

感受自然,感受人们不可离开的第二个生命;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最纯的底片;感受自然,感受心灵深处的绝响„„

3、相关音乐:《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

第二篇:感受自然-教学设计[最终版]

《感受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热爱自然。

2.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使学生受到“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课型:综合性实践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自然: 1.导入:

同学们,美的足迹在那里?你寻找过吗?美在自然之中,美在你们心里。睁开慧眼看看,美就在我们身边:春花的烂漫、夏雨的狂热、秋实的累累、冬雪的纷飞。如何才能捕捉到更多的美呢?关键在于体验和观察。

我想,无论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和依恋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在这幅图景画上也许有皓月当空,也许有碧波万顷,也许有林间小路„„,正是这种回归的情结,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再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2.让我们走进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请同学们把日积月累的描写景物的生动形象的词语,优美的诗词、唱词,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自然风光的佳句名篇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课前我让科代表本着从同学们自身的兴趣出发,自由组合结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下面我们就比拼一下,看哪个小组积累的最丰富,表现的最精彩,好,下面开始,由春季开始好吗?

学生展示,教师参与并小结。

二、感悟自然

1.赏美景。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乐曲欣赏自然风光图片。(这些图片都是老师业余时间拍摄的学生生活中的周围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充分领略到美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2.我们知道大自然每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美,下面请同学们把你看到过的最美的景物写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比如写那欢快顽皮的小河,那庄严沉默的大山,那绿油油的庄稼,那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那绿叶上晶莹的露珠,那村庄上袅袅的炊烟„„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另外,在写之前,老师再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要全面细致。

(2)找出该景物的特别之处,并能准确、鲜明地写出来。(3)学会多角度观察。(4)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渗入其中,做到“情因果而生,景因情而异。” 同学们,你呢?你想用景物表达什么呢? 学生先写再交流。(师生、生生进行点评。)3.范文赏析,师生合作。(展示投影)

教师把自己根据生活周围的景物写的一篇范文打在投影上,让学生赏析,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留心观察,再讲究点写作方法,充分利用农村作文资源,照样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4.教师小结:

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物,都是无可厚非的。不管是春的柔和、夏的炎热,还是秋的凉爽、冬的严寒,让这些美景成为我们心中的永恒!

三、保护自然:

1.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享受,我们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的确,我们人类每天都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让学生列举)

由于滥砍乱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肆意排放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展示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多少年来,它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富的资源。珍爱它,它将对我们报以温馨的馈赠;践踏它,它将会对我们施以严酷的惩罚。为了我们周围环境的更加美好,请保护自然,珍惜自然吧!

2.语言训练:以环保为主题,请同学们拟一条简明的公益广告词。(比如:每天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四、课堂小结:

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劝同学们抽空去感受自然,感受绿色密林深处的清幽和寂静;感受那被细雨冲刷后嫩绿的幼叶。当那灿烂的晚霞慢慢逝去,让我们再去感悟那如水的月光飘落在远方。尽情的去感受自然吧,因为那里,能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

到农村的自然环境中积累,我们每天都能欣赏到的农村田园风光,如:早晨烟雾弥漫时的似真似梦;中午烈日炎炎下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忙作景象;傍晚牛羊归栏、鸟儿归巢的其乐融融;春天万物吐绿、夏季蝉鸣蛙噪、秋季一片金黄、冬季大雪纷飞等,这些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用心与自然交个朋友,你一定会获得很多很多,用你心灵的彩笔记下你的收获,你定然会发现,那是一种美丽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走过四季”或“心中的美景”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描摹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景致,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

友情提示: 1.要写的具体。

2.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第三篇:《感受自然》教学设计

感受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教学难点: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感受自然的作文学习之旅。

二、探究:

我们刚刚学过的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示了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秀篇章,大家不防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突出了春的新美力。)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文章之所以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语言非常美。我们知道语言是文章的华衣,文章要出彩,必须先有生动的语言,那么,如何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呢?

(一)、运用修辞添魅力。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述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运用比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拟人,文字亲切活泼;运用排比,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内容则幽默而又风趣。这样,文章就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笔触。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修辞的运用使描写栩栩如生:窗外有一棵梧桐,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分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样子。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的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作一个妩媚的笑。(《落叶》)

(二)、善用名言增文采。名言警句,经过了历代时空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 “画龙点睛”之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这里,朱自清先生古为今用,生动地绘出了春风拂面时的柔和、飘逸和清新之感。

(三)、多种角度创意境。要具体形象写好景物,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的特点去多角度描绘写,就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之感。看下面的描写:晨曦微明,雾弥漫着整个村头。秋的晨雾,是那样的淡,淡得像新娘的面纱;秋的晨雾,又是那样的甜,甜得像流进心底的甘露;秋的晨雾,是那样的轻,轻得像一声耳语。绕村的白杨,流溢出淡淡的绿色的光;那静静的田畦,被轻轻地装进烟雾的摇篮,牧童的短笛在淡淡的迷茫里深情地奏响,悠扬,婉转。

(四)、妙用词语出效果。使用叠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展开画面,或减缓语气,且具有音乐美感。同义词复用和反义词的配用可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时结合语境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下面的例子:校园里的树叶都随风摇曳,挣脱了树枝的束缚,飘然而下,随风起舞。渐渐地,渐渐地,翻转,垂落,垂落„„一片,一片,一片„„仿佛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它们凝聚于树下,深情的依偎在树下。叶落归根,我恍然大悟:正是有了落叶的滋养,才会有来年的枝叶繁茂。(《落叶》)

了解了使语言富有文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描绘自然。不同的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感受,通过文章,我们了解到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他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雨、春天的风,更喜欢春天的新美力;而老舍先生则喜欢济南的冬天,他喜欢那里的山、水,喜欢那里的温晴。那么你又喜欢大自然的哪些景色呢?[(生说风、雨。。)为什么?你能说一句有关“风。。”的诗文吗?(生说)]

三、拓展: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所喜欢的自然风光。(生写)

四、总结:

自然,美丽而又安详,它承载着我们的生命和情感,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永恒的家园。让我们走进自然,感悟自然吧!因为走进自然,就走进了鲜花盛开的心之峡谷;感悟自然,就是感受灵魂深处的生命绝响„

第四篇:话题作文“感受自然”教学设计

话题作文“感受自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认识并感受自然,领会大自然的美好。

2.引导学生关注和亲近大自然,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3.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引导学生写出心中对大自然的真正感受

三、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因为是初一的学生,作文基础比较弱,所以先解释什么是话题作文,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在话题作文中找出主旨,然后正确地立意。因为材料中给出的主旨是让学生感受自然,所以要先给学生们观看一些风景优美的照片,或者是看各种各样珍奇可爱的动物和植物,引发学生心中对大自然的喜爱,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象自己在这么美好的地方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或者见过那些比较优美的事物,有什么感受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话吧?大家试联想一下,在山清水秀的桂林居住,傍晚吃完晚饭,在漓江边散步,漓江清澈见底的水,漓江岸旁青翠的竹林,江上渔船,捕鱼的鸬鹚,多宁静美好的画面啊,如果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么优美的画面该是多惬意的事情啊!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啊?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一组风景优美的照片吧。(使用幻灯片放映照片)。

(二)讨论

看了这么多风景优美的照片,觉得大自然是不是很美啊?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啊?是不是很想到这些地方旅游啊?有没有同学曾经到过这些地方啊?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旅游经历啊?这时提问一两个同学,问他们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或者去过其他地方旅游,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在景点所看到的认为非常美的景色或者是动植物,然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三)即堂作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风景优美的照片,我想同学们肯定对大自然的美丽有一定的认识了,再加上前面几位同学和我们分享的一些旅游经历和感受,我相信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感悟一定比之前的深了一些。现在让我们展开我们联想的翅膀或打开你尘封的记忆,一起把你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写下来。我们有20分钟,字数大概在300字左右,所以大家不用急。

(四)20分钟后,请一两个同学读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评点,然后表扬写得好的同学,鼓励写得一般的同学。

(五)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看了一些优美的照片,也一起讨论了一些对大自然的感受,相信同学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而且同学们也尝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写了出来,并且写得都不错,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并把这些美好记下来。这也许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哦!好了,下课吧!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感受自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感受自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探讨人与自然,把自己设想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实自然景物对话。

3、将观察感受与探讨内容组成文章,作为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作业。

二、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险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和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以下称”七上“)第三单元:写作?口语义际?综合性学习。这个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感受自然“具体活动有三项,即: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和心中的美景。我们选择了第一个活动:”我有一个'朋友'“。

四、观察、实践与探讨设想与过程

一、活动的设想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选录的课文是描写春夏秋冬季景色的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感受自然“,所以我们设想,既然是感受自然,就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大自然接近,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我校离旗峰公园不远,骑自行车大约三十分钟可以到达,再则旗峰山不高,旗峰山后的姊妹峰也有人工砌的石阶梯,没有多大危险,所以经过预先周密准备,我们于十月的一个周六,带领我所任教的两个班11、12班的学生,骑自行车到旗峰公园游玩,让学生投入大自然,这也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一个任务。

二、活动过程

(一)爬山竞赛。两班的学生进行爬山比赛,抢收登山顶,那组成员登上山顶最早,那组为胜利者。我们事先分好小组,男女互相搭配,八人为一小组,先让两位学生干部登上山顶作裁判,以挥动旗帜作为登山代号,登山的路线选择从旗峰”道领“小路上山,各组成员要互相协作,打团体战,全部登上去才算获胜。最后对胜利者预以表扬。这个比赛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愉悦身心,是一项有益的活动。

(二)接近自然。爬完旗峰山后,我们慢慢走下山顶,登旗峰山的姊妹峰,这项活动不是比赛,同学们可以走下路基,到树林里去,触摸树木,采摘树叶野花,观察植物昆虫,摄影留念等,由于刚才激烈的登山,大家都有点累了,到了这里后,三三两两走进树林,或观察,或休息,或聊天,或唱歌,树林里一片欢声笑语,这里游人不多,空气清新,瓦蓝的天空,笔直的树木,野花点缀其间,地上松软的树叶,同学们在此游玩嬉戏,乐不知返。

(三)才艺展示。大家休息好后,我们顺一条小路下到东城境界,沿着一条水泥路,绕弯走到旗峰神庙前,参观神庙,古老的建筑,肃穆神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大家围成一个大圈,准备我们的第三个环节:”才艺展示“:有诗文朗诵、唱歌、讲故事、即性讲演、猜谜语等。每班各出两名主持人,轮流上场,有些同学是有备而来,带来了诗歌、散文、有的带来了歌本、随身听,个人的才艺得到充分的张扬,由于不是正式场合,平时一些胆小、怕羞的学生也敢上台背

一、两首古诗。掌声引来了许多游客。同学们也玩得非常兴奋。

回校总结

(一)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山中访友》,我们在感受自然中,同学们走到了树林里同大自然亲近,我要求同学们回想游玩过程中对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事物,访照所学课文《山中访友》写一篇作文,把自己想像成旗峰山上的一草一木,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黄旗山草木山石的感受。黄旗山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石台阶,特别是我们登山时,是从”道领“这边小路上山的,山路陡峭,石台阶由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所以许多同学写了《我是黄旗山的石台阶》《台阶与树木的对话》《台阶上的小蚂蚁》等文章,而且作文构思巧妙,内容充实,想象力丰富,有的表现了对环境污染的忧虑等,其次还有《我是黄旗山的一棵树》《一棵小草》等,这次作文出现了前所未有和活力。

(二)在个人才艺表演的过程中,有几位同学离开集体,到广场前面的草地里捉吃草籽的小鸟,12班的张志豪、李志成等同学抓了一条大蛇(是条母蛇,还两条小蛇他们放过了没有抓),蛇是青灰色的,长大约一米五左右,抓蛇过程有三四个同学参加,一些同学也看到了那条蛇被志豪涅住脖子,挣扎和淹淹一息的惨状。我们回去的第一课围绕这条蛇展开讨论,场面很激烈,同情蛇母子的人结成统一战线,喜欢吃蛇(广东人特别喜欢吃蛇)、抓蛇的人结成一派,两派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最后我从不同的角度出了几个思考题,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以问家长,让家长们为自己做参谋、作裁判。思考题是:《志豪抓蛇记》《我看见志豪抓蛇》《青蛇》《母子分离记》《妈妈你去哪里了》《蛇肉的烹饪方法》《蛇的药用价值》等。这下再也不争论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吃蛇派和同情派各有话可说,同学们下去后积极查找资料,访问家长,有的同学到酒店问烹饪师傅,所以这一周的练笔小作文,大部分同学是花了不少工功夫的。连平时不爱写作的同学,也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小作文。

(三)如果说回校的第一次讨论只是停在表面的争论,那么经过老师的启发,同学们访问、查资料,再组成语言文字,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所以有必要再进行一次交流。与平时评讲作文一样,将练笔本发给学生,先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各自读自己的文章,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优秀者,全班发言,让发言者充分展现自我,也让其他同学感受他成功的喜悦,同时别的同学也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便向发言的同学看齐,有不同意见者可在同学发言结束后进行争议和质疑。每个人都处在思索与讨论中。这种交流课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自己的文章,参与了活动,并获得了感悟和体验。

对这次”观察与探讨性写作的实施“的思考

综合性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新亮点,它与以往的语文活动课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讲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得以体现。它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所以在这次观察与探讨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我只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自主合作、主动探求的精神。

这次综合性学习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但是从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从未有过的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如关于那条蛇的调查、为了弄清什么是有毒蛇,什么是无毒蛇,蛇的烹饪制作、蛇的药用价值他们查资料、访酒店、访家长,参观旗峰庙时,有的同学抄了建庙时间,搜集有关神庙的传说,以及东莞人对旗峰庙的崇拜的现状和原因等都做了相关的探讨,虽然是浅层次的,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高涨、劲头十足,我想这次综合性学习收获是很大的。写出来同大家分享。

下载感受自然专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受自然专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 曾几何时,我们埋头于书山学海,透过那一轮残月幻想着潺潺小溪?曾几何时,我们苟存于两点一线,穿过那一角乌蒙天空憧憬着鸟语花香?似乎自然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也......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道明了人类探索、感受自然贵在立志、持之以恒地体验。作家凌仕江笔下某兵站一个士......

    感受自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 当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海一样的漫来时,真能让人心醉。 闲逛在春天,天上飘着大大小小的棉花糖,脚下踩着松软的泥土,大小的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风情画,这......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话题作文导学案 [话题解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 出门,感受清新的空气;来林,感受清脆的鸟声;到河,感受水的冰凉;看花,感受千枝吐蕊的丁香;去大自然,感受四季的世界。 感受春天,瞧,翠绿的大幕徐徐地拉开了。春姑娘穿着五彩的衣......

    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作文指导与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指导学生写出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