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 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过渡] 既然讲到了物质的量,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1、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n=N/NA
(2)n=m/M
(3)n=V/Vm
(4)nB=CBV
[板书]
2、依据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υ的关系。[板书]
例如:
2Na
+
2H2O ==
2NaOH
+
H2↑
化学计量数之比:
∶
1
∶
∶ 扩大6.02×1023倍:2×6.02×1023 ∶
6.02×1023 ∶ 2×6.02×1023
∶6.02×1023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
1mol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讲解例题]课本P52的例题(略)
[归纳]
3、步骤
(1)把已知的其他物理量转化成物质的量
(2)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4)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5)列关系式
(6)计算
(7)答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1、完全中和0.1mol的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本题可先求H2SO4的物质的量,再求H2SO4的质量。
解:2NaOH + H2SO4 = Na2SO
4+ 2H2O
0.1mol
n(H2SO4)
解得:n(H2SO4 = 0.05 mol;
m(H2SO4)= 4.9g
答:完全中和0.1mol的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0.05 mol;所需H2SO4的质量是4.9g。
2、课本P54第8题
把5.4克铝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解:n(NaOH)=5.4g ÷ 27g/mol=0.2mol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
0.2mol
n(H2)
n(H2)=(0.2mol×3)÷2=0.3mol
在标准状况下:
V(H2)= 0.3mol ×22.4L/mol=6.72L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6.72L
3、三维设计P39的第6题。(略)
[小结]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设计]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n=N/NA
(2)n=m/M
(3)n=V/Vm
(4)nB=CBV
2、依据
3、步骤
(1)把已知的其他物理量转化成物质的量
(2)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4)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5)列关系式
(6)计算
(7)答
[布置作业]三维设计P40的第5题
[教学反思]
第二篇:《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评价反思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唐明再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课,在中学化学计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着学生后续化学计算的学习,是后续化学计算学习的基础。
要人这个教学设计,经过查找多种方法再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通过总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效果好好。现详细评价反思如下:
一、关于教材的处理
1.关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这些物理量引入到“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中,其对于巩固和强化“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理解和应用、简化化学计算题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为以后顺利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摆平了通路。
2.关于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理论体系中继“应用物理量定义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溶液的稀释和混合问题的计算”之后的第四类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化学计算技能训练课,其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它应是一堂知识综合应用、思维方式培养、解题技巧训练的融合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的基本要领——有理有据、推理严密、简洁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懂得解题的重心与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从中形成解题技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确立为:⑴使学生强化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的理解;⑵学会如何综合、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⑶培养学生审题(即分析推理)能力;⑷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学重点是:综合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和分析审题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是:简化计算的解题技巧。
3.关于教材内容的设计
由于本节课把“综合、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列为教学目标,而课本中设置的例题有些简单且提供的解法思路有些呆板,故本节课的教学中,重新组织设计了几例典型题目,且在这些题目中增设了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条件因素,以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二、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工作手段,是影响教学效率的最重要、最直接因素。它主要受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等因素的制约。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属于综合性课,既要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掌握计算题求解的基本技能,又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简化求解的解题技巧。从教学内容来看,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系。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讲,他们已具有“物质的量”等相关物理量的知识基础和“质量” 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能,“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显然是这些知识技能的自然迁移和综合应用。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讨论法、练习法。
三、关于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大体上按照以下程序运行:⑴导入课题,明确目标;⑵展示题目,讨论分析(初涉解题);⑶点拨诱导,形成技巧;⑷练习运用,内化增能;⑸归纳强化,领悟要点。
1.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受动机驱动的。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学预期达到的目标触及到了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时,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这种由学习动机带来的求知驱动力,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因此,教学开始便向学生阐明本节课教学将要解决的主题: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例解和一题多解,要求掌握综合、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思维方式和实现简化计算的解题技巧。以使学生明确目标,产生求知动机。
2.展示题目,讨论分析
进入教学主题后,按计划逐步展示所拟定的题目,并要求学生明确:解题的重心是正确理解题意(审题),关键是准确建立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独立分析、相互讨论并初步进行求解的前提下,提问若干学生说明自己的解法思路,从学生中归纳出有哪些不同的解法,不同学生提供各自解法思路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过程。这种思维交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易于接受。
3.点拨诱导,形成技巧
教师的点拨诱导在教学进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进行题目的独立分析求解中或交流解法思路的基础上,教师或者适时作些必要的提示或者提供些更为简洁的解法思路,不仅能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进程的作用,且对于发掘学生的潜在思维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灵活的解题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以突出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突破解题难点。具体做法详见本课《教案》,在此不作详解。
4.练习运用,内化增能
学习知识和掌握计算技能技巧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化过程,学生学得了知识,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基本方法,并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在学习知识和掌握解题方法的前提下,必须经过练习才能逐步转化成能力。因为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练习,可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形成技能、增长能力。故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各典型题目的分析例解均设置了相应的课堂或课外练习题,以提供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时空条件。
5.总结强化,领悟要点
学习知识需要不断总结,去粗取精,归纳整理,才能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对每个典型题目进行分析例解后,针对其不同的解法进行一些对比,从中总结、寻求简洁解法的基本思维方式,以领悟其中的解法奥秘。
四、关于教学中的德育
理科教学中的德育一般地说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阐述科技知识,把知识技能教学建筑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础上,不明确地揭示科技知识的内在辩证关系,迁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性方式则是明确指出教学内容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科学方法,直接激励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有意识地处于思想品德教育状态。理科教学中的德育应是一种渗透性的(而非覆盖式的),无论是“隐性”或“显性”,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也必须结合教材特点,做到有机融合而不能是贴上一枚“政治标签”。由于本节课是化学计算训练课,其中的德育明显地表现为“隐性”渗透,通过解题分析和技巧训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这便是本节课的德育特点。
第三篇: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
专题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考点检索】
1、通过计算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有关量的意义。
2、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规范完整的书写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对图表和图线的分析、数据的选择能力,体会出质量守恒定律是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畏困难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规范完整的书写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含杂质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考点清单:资料P25页,上课前五分钟左右,各组长分头进行检查,并将结果汇报老师。(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提前完成,即提前预习。)
二、主要知识点梳理: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用x,Y等字母表示);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和或相对分子质量和),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边; ○4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5列出比例式,求未知数; ○6简明写出答案。
2、常见的题型有:
(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 ○1)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含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若遇到不纯物时,应先把不纯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度=不纯物质的质量×(1- 杂质的质量分数)
二、典型例题选讲和分析: 【例1】实验室用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可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小结】:此类题考察学生的解题规范,要求学生一定按照“解、设、方(程式)、关(系式)、列(比例式)、算、答”的格式规范答题。
【针对训练一】:某同学用13g锌与100g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氢气多少升?(提示:标准状态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Zn + H2SO4 = ZnSO4 + H2↑)
小结:此类题要求代入方程式的数据是质量,若给出的是体积,学生能熟练运用公式m=pv进行解题。
【例2】我国铁矿石资源比较丰富,2 000年,钢铁年总产量就已达到1.2 7亿吨,成为世界钢铁大国。某钢铁厂日产含3%杂质的生铁2 2 4 0 t,则需要含Fe203 80%的赤铁矿多少吨? 【小结】:此类题是含杂质的计算,要求学生利用数据时要把杂质除去,运用纯物质质量带入方程式计算。理解和熟练运用公式:(1)某物质质量分数=(纯物质质量÷混合物总质量)×100%(2)纯物质质量=混合物总质量×该物质质量分数 【针对训练二】:某炼钢厂日产含杂质5%的生铁3000t,试计算:(1)该3000 t生铁中含纯铁多少吨?(2)该炼钢厂每天需含Fe2O3质量分数为85%的赤铁矿石多少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例3】向49g20%的硫酸溶液中加入2.6g不纯镁粉(杂质不与硫酸反应),充分搅拌恰好完全反应。求:(1)不纯镁粉中镁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小结】:此类题计算要求学生熟知溶液组成,能依据题目信息准确判定所给数据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还是溶液质量。切记(1)能带入方程式计算的是溶质质量。(2)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相加—损失质量
【针对训练三】将一块质量为8.5g的铁合金(成分为铁和碳)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91.9g稀H2SO4,恰好与铁合金中的铁完全反应(碳不溶于稀H2SO4),所得氢气的质量为0.3g。已知含碳量高于2%的铁合金为生铁,含碳量低于2%的铁合金为钢,试根据计算回答:
(1)该铁合金是生铁还是钢?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作业布置】: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g 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g,充分反应后,称得反应剩余物为97.14g。(假设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g。(2)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登山队员常用的能源是氢化钙(CaH2)固体,用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CaH2+2H2O=Ca(OH)2+2H2↑],氢气供燃烧之需。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H2中钙元素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现有875g氢化钙固体(含CaH2 96%),与足量水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3、张化验员对本炼铁厂进购的赤铁矿(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样品进行分析。取10.0g的样品,完全反应后,共用去稀盐酸103.0g,过滤后得到2.5g滤渣,(假设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不考虑实验中的损耗)。求(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赤铁矿样品中Fe2 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第四篇: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哈三十七中学 范丽艳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出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认识到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2)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的解题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练习、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利用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格式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实验、生产实践的重大作用,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解题过程中相互帮助,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及格式的规范化。教学难点:解题格式的规范化。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评价表(课前发给学生)
学生分组:每4人一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活动】1:
由天气转冷快送暖气,提问热电厂用什么燃料供暖?并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从量的角度说出它表示的涵义。
【学生活动】1:回答,写化学方程式同时从量的角度说出它表示的涵义。
【教师活动】2:表示对同学们的发言非常满意,举例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可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生活动】2:仔细聆听。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互动1 阅读例题1,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活动】3: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阅读例题1,并思考几个问题(课件):
1.涉及到了哪个反应?
2.已知的物质和未知的物质各是什么?
3.已知的物质属于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未知的物质属于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4.解题步骤分哪几步? 【学生活动】3:带着问题阅读例题1。
【教师活动】4:采用问答的形式说出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并得出本题的题型。
板书:
一、由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答
【学生活动】4:回答。
【教师活动】5:总结书写格式并明确需注意的事项。
步骤:
1、设未知量(指明设的是所求的物质的质量,未知数不带单位;)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是本题涉及的,并注意配平、条件及↑或↓)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指明已知的物质和未知的物质才是相关的物质,本题中高锰酸钾和氧气是相关物质。先写出高锰酸钾和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再在下方写出各自的质量且已知的质量要带单位;有关高锰酸钾的量要写在高锰酸钾的正下 方,有关氧气的量要写在氧气的正下方,位置要对应。)
4、列出比例式,求解
(指明已知物质的质量要写单位,计算要准确,求出的未知数要带单位。)
5、简答
【学生活动】5:仔细听讲解。
【教师活动】6:过渡:实际解题时按屏幕上的格式做就可以了。下面请同学们做评价表上的课堂练习,试试能否做对。
互动2 课堂练习,展示错例,交流 【学生活动】6:做评价表上的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7:指导,然后简单分析练习中涉及的反应、已知物和未知物,并指出氧气是生成物,氯酸钾是反应物,得出本题的题型。
板书:
二、由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
再课件显示一些做法,让学生纠错,课件--归纳常犯的错误,显示正确的做法,让学生给自己打分并写出失分的原因然后再改正。【学生活动】7:
打分,失分的原因,改正。
三、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四、收获反思,表达观点。
【教师活动】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吗? 【学生活动】8:学生交流,表达观点。作业处理:
1、比比看:
仿照例题1的形式,每小组编一道有关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题并解答。
2、请你算一算:
31克的磷完全燃烧可产生多少克五氧化二磷?(有关的相对原子质量:P—31;O--16)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 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答
二、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
第五篇: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高温=== CaO + CO2↑ 100
100t×80% 4
4x 100100t80%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小结:已知量的分析要与反应物(生成物)建立数学关系,未知量同样也要与反应物(生成物)建立数学关系,关系理清格式正确单位换算,解设答准确。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