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时间:2019-05-13 01: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摘 要】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在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项目、阶段化内容、标准化教案和考核方案,助力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一、前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文件中提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均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管理学原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1](P187)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要点。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适应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及职业创造能力的基础,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人才培养现实来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相伴而生的,不能割裂,相关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模式或载体将三种能力培养统一起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大批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类型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而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是解决高职人才培养偏差问题的突破口。但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模式,实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训练双线并行,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基地三点一线,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知识、技能学习分散,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到岗后适应性不强。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离;不论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很多都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2](P262)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在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方面,尤其强调学生知识汲取+能力拓展+素质提高的多元综合结构,因此要求该课程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满足社会需求奠下基础。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3](P116)。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力度欠缺,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管理学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2、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这种“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倾听”,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而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上是常态。

3、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一

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完全照搬课本。管理学理论和观点日新月异的现状使得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讲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4](P263)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外,偶尔使用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涉及的内容也仅限于认知性问题,缺乏对学生哲理上的启发和思维上的引导,仍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难以有效培养学生采用管理学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始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考核,导致学生的管理技能无法学以致用。

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切实将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素转换成教学内容,贯穿于全课程。在整体层面上,提倡构建项目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模式,在项目化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以项目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5](P32)该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如下:

1、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结合企业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将素质培养融合贯穿在能力训练全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进行项目设计。该过程包括如下方面:能与企业生产实际或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工作过程能将《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一起;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3、项目化课程阶段化设计

在项目设计好以后,将项目实施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可实施的训练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着重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培养理念。

4、考核方案设计

按照《经济学原理》项目化课程考核实践性与创新性等原则,考核方案设计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学双方朝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目标前进。

5、标准化教案设计

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总体设计的框架下,形成标准化教案。具体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建议学时、学习资讯、教学组织(方法描述、实施步骤)、考核评价、总结反思、知识准备等内容,具有实操性。

五、结语

在新的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并以期实现:①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标;②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③切实锻炼学生多方面融入社会的能力,助力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87.[2][4] 张志宇,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7.30(3)262-264.[3] 邓辉.基于项目管理思维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16-118.[5] 冯小军,赵鹏飞,陈秀虎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33-36.【作者简介】

王 璐(1985-)女,陕西西安人,汉族,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等相关研究.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办学思路[范文模版]

浅谈高职院校办学思路

艺术设计系王颖2008-7-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传统高校教育中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学科定位如同企业的产品结构一样,唯有挖掘在资源优势,努力特显自身特色,在办学定位上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高等职业学校面向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财经类院校更加突出。但是财经类职业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目标、模式、学科等方面的同构化倾向。笔者认为,高职财经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必须成分考虑院校类型、层次、学科、特色、功能、区域、规模等因素,尽量避免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的同构化,在办学定位上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理念

学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规模扩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在办学定位上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类型定位。

高等院校办学类型定位即是确认自己的“身份”,明确其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异性和教育部提出的关于高等学校类型结构的分类,按照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要认清形势,把高职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型高职学院。

2.办学功能定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职教育办学功能应定位在: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三位一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学校功能的定位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必须研

究社会需求,按照市场人才供需机制来培养人才。

3.办学特色定位.

创出办学特色,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公众形象,取得“人无我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自己的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以多种方式融人社会,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把社会关注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多途径办学的模式。

二、高职院校治校的理念

学校的治理和管理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能够管理人,制度也能塑造人,使人不自觉地适应制度,往往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无形的文化,文化通过制度载体得以表现,文化管理高:厂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底线。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即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1.以德治校

“以德治校”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坚持不懈地对师生员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当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实施依法治校必须从管理体制、个体管理行为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要注意法与国家政策、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有机统一。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把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必须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

3.民主理校

民主理校,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样就能理顺关系,消除内耗,增强学校的活力与凝聚力;要推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同心同德”。民主理校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4.质量强校.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体,也是提升学校层次、扩大学校影响的途径。高职院校要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质量,而不能从招生规模、校舍面积、师资力量等单项指标来衡量质量。高职院校要提高质量必须把握三条:一是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和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为社会所做贡献来衡量;三是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

三、高职院校治学的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治学理念,既独树一帜,又与时俱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治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既可以反映整个学校的办学风貌,也可以反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治学理念的塑造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桥梁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要强化市场意识,把遵循教育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要了解市场上人才需求状况,建立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体系,与行业、与企业、与社会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的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

2.注重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多样化,不问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同时,要凸显能力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必须在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基础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要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上更要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企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四、高职院校育人的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承担着管理者、传授者、代理人的角色。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坚持个性发展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这种特色应该体现为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共性培养只是学校教育的一方面,个性培养才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个体在认知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出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走上良性为学生潜能发展的轨道,应该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创造教学相长的氛围和环境,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

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双方都能有所收获。

3.“完人”的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一定要强。这里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它的核心是职业技能。这个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适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即树立“完人”——全面发展的“全新的人”的思想。“完人”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知识”,即学生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完人”培养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更是一种综合智能,职业技能;四是“体质”,即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定位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能够有效的是学生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探知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完整,有机和生动的事物本质和规律。这其中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认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缺失了这一重要过程,势必使课程越来越庞大和不堪重负。

高职院校今后如何做到设立课程,大作功夫,即教少学多,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的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让学生大量的进行实践活动。总之,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种信仰;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来来是一个展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理念是先导,要把理念真正转化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师课程设计实施办法

高职院校教师课程设计实施办法

按照《***二级教学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修订)》等规定要求,在贯彻总院关于教学管理及课程建设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特制订本办法。

专业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上需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实施细则》规定完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对于每一门独立设置并由分院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课程,在专业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在开课前两周需完成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至少两周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实施办法

1.课程整体设计应择优选择并确定首席教师。每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应有一份整体教学设计。一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原则上应由至少两位以上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允许部分交叉)。多人执教的同一门课程,应由课程组集体承担设计任务,共同研讨,各自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并在专业范围内邀请课程专家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评分表》(附件3)对同一门课程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依据评审结果成绩最优的教师作为该课程的首席教师,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上报分院审批备案。课程首席教师对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效果反馈、教学改进、教材与课件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负责,首席教师依据本规定获得课程开设的优先选择权。

2.课程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要求。根据课程整体设计的要求,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主要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路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百花齐放。从有利于“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设计学生学习训练的组织形式,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水平。

二、课程单元设计实施办法

1.课程单元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文件。编写单元设计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教师按照课程整体设计要求,对每堂课的教学活动所做的设计蓝图,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教师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按照基本格式要求提交单元设计教案稿和课件稿,至少有提前两周的单元教学设计准备稿,课程单元设计材料须经专业主任审核、督导审查并报分院备案。

2.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照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师要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每一堂课,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教案中应有明确而具体的能力(技能)目标和素质(态度)目标,并与知识目标分开来写。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要以课程的控制安排为主要内容,不要以教学资料为主要内容,不能以教科书的目录或章节内容的节录摘抄当作教案。所以教案中要着重写明的是教学的引导、启发、转折等要素,突出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步骤安排,而且这个过程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小步快进的原则,将经过精心挑选、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职业岗位任务、项目、案例等实例,精心编排,精心设计,从初步掌握到深化拓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3.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格式与编写。教案编写一般以连续上课的一个时间段(通常为2学时,至多不超过4学时)为一个单元。每个教师都应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教案是教学风格的体现。“教无定法”,说明教案不宜使用同一模式的格式。教师应根据总院提供的模板基础上,在符合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和创新精神,在教案上体现自己的特色。同一个教师,针对不同的类型的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不同格式的单元设计教案。

4.正确处理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师要明确教案与课件的区别,正确处理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好课件,更要写好教案。单元设计教案是一堂课的设计蓝图,是实施教学的方案,是课程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多媒体课件是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之一,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课件是对平面教案的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及能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课件并不是教案,教案中的有些内容是不能或无法在课件中表现出来的。把长篇累牍的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并不是课件。

多媒体课件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精选内容,精心设计,图文并茂,声像聚齐,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录像、视频剪辑等形式,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功能和视觉、听觉效果,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演示,才能增强教学效果,达到目的。

5.教师单元教学设计效果评价。教师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效果依据其提交的教学资料、分院及总院督导推门听课现场评价、教师互评、学时评教等几个方面共同确定。听课评价依据《***课程单元设计评分表》(附件4)。

第四篇: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

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

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加强对实践课的研究,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的缺点,建立包括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模拟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全新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同时建立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中专门设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审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等职业岗位,分别让一部分学生担任出纳人员、审计人员和办税人员,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们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以此达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将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有机结合

会计模拟实验室是学生校内的实训基地,是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能受到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应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两个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采取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并行的做法,就是把从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至编制报表的一整套流程,用手工和电脑同时进行操作。通过并行操作实训,可以互相检查核对,及时发现手工或电算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做能力。

三、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必须培养一支师德好、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理论与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第一,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先引进具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和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第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对象,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三,定期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顶岗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或利用假期在企业兼职。这样,既可以为教学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在教与学中得到提高,由此建立一支具有过硬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队伍。

四、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丰富、环节多,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考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项目应包括实训日记、实训纪律、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针对不同考核项目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将实训要求与实训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按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对每一个学生实训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操作考试和口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五、加强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

开发适应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筛选和提炼的基础上,编制成会计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内容应紧随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紧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行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等规章制度的规范,跟随新会计准则、新形势的变化,把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材中去。实训教材建设既要简明实用,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又要科学合理,从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循序渐进掌握会计知识的规律出发设置实训课程,配备实训教材,使学生的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规范。同时教材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讲义、实训指导书、音像材料、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资料。

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学习

由于会计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学校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从校企双方长期利益考虑,立足于高职院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区域位置及专业特性等。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要尽量涵盖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服务等不同行业,也要包括能提供较多实习岗位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会计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服务于合作企业,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共赢机制。

参考文献:

[1] 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7:中).[2] 赵桂英,荣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第五篇:课程项目化_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从而使得学科知

识与工作知识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但就目前的人类知识体系而言,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两类知识特别是其存在形态之间的差别。

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之间的本质差别,构成了学术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本质差别。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二)课程项目化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影响变量有哪些?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往通常认为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变量是知识与练习,学生首先要储备足够的与能力相关的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便可发展能力,强调在学习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知识储备”被视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建筑学,即认为建好了地基,才能建上面的房子,且地基越牢,房子也越牢。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和新手相比,专家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的储备量,而在于其头脑中的知识表征方式,专家的知识表征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处于其意识焦点的是工作任务,与之相关的知识则以背景的方式存在着,其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因果促成关系,随时推动着主体的选择和行动。新手的知识则是脱离工作任务,按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被表征的,尽管这种表征方式因突出知识的内在关系而易于进行理论思维,却缺乏生成实践的功能。

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方式与纯粹知识的表征方式是有结构性差异的,“应用”实质上是打破知识的内在关系结构,重构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结构的过程。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入结构观念,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生调皮、学风不好、不良习惯多。就现象而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从科学的人才观出发,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则会为自己的言行深感愧疚。事实上,调皮,正是这些学生的“优点”,他们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擅长形象思维,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办学层次和人才智能类型如何,无论培养目标是否相同,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惊人的相似:几乎是千篇一律地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确立课程结构,采取大课堂上讲理论、实验室里验证理论的分段式教学方法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形象思维型的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展开学习,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只会让他们感到厌倦,课程项目化的设计正好符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名词、指令;而课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普通课堂是学生台

下排排坐,教师台上翻教案,教师“灌”得辛苦,学生听得懵懂;而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求

高职课程项目化并不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课程,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关键技术。

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三项原则:其一是实践性原则,就是说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其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的划分。其三是思考性原则,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在项目选取方面,应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择位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

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如设备维修、工艺编制等。第二步是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进一步选择典型产品来使工作项目具体化,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按照学科体系课程门类可划分为“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但在工作岗位上这些课程的知识都是综合应用的,因此,可以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

在项目顺序排列方面,课程项目化改革是要求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其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线索就需要在项目的关系中去寻找。一般地说,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关系:其一是递进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可按照零件的复杂程度来进行项目序化。其二是并列式,即这些项目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如药剂生产专业不同剂型的生产。其三是流线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如电子产品生产专业中的产品组装、产品检测、产品维修。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专业的具体内容,找到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

在内容选择方面,可按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全面审视能力本位,以下简称CBE)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来进行,但与CBE课程不同的是,高职课程项目化要重视两个基本转换,即工作体系到课程体系的转换、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在课程项目化改革中,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是其重要内容,以结果为参照点,把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而且要加强对操作细节的分析,最好能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等默会知识纳入进去,因为细节往往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剪裁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

在内容组织方面,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要注意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实践项目来介绍。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档,如《个人自荐书》,让他们在学会建立文档的过程中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三、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配套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笔者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一)课程教材建设问题

特色化教材建设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更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材建设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上,项目化的课程教材不再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而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这类教材不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而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二)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建成配备“全仿真”的车间、工作室、设计室、操作间、客房、剧场或者办公室等等,即建设“校内职场”。就高职院校中实训中心(室)而言,以往主要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这是一种学科内容导向的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加之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实训中心(室)设计的偏差。因此,按照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实训中心(室)的设计和改造上,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其二,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具体而言,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生产区与教学区合理组合;在空间的装饰上,如照明、色彩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也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在设备陈列方式上,要给学习者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室)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习者发展其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与具体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这方面的建设可以说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瓶颈”问题,但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不仅要全面规划,更需要持续有效地加大投入。

(三)相关保障机制建设问题

建立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重点建设应包括:建立弹性教学计划;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等。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前提。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变更。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

计划安排,就必须考虑到黄金周以及重大会议会展等旅游旺季的实际情况,当重大会展接待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时,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进行重要教学实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根本保证。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项目化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如学校和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共建学院或某一专业,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改革。例如,增加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制定引进人才的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课程建设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对课程项目化的开发实行招标,实施专项管理;采取倾斜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精品课”建设等。

注释:

①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_光明日报,2007—12—10.

②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③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5.

④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⑤魏文芳.项目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任务【J】.湖北教育,2007,(11):6.

原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8期

下载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公共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

    高职公共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职业核心能力和项目化教学的概念,尝试进行了以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公共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职业核心能......

    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

    《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新尝试 %A%9%9%9%A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5篇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陈玲霞 谢明生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望城 410200) 摘 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学》,在长期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

    高职院校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职院校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专业建设。我院申报新增设专业共计五个,其中建筑工程管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为新增设专业,批复两个(前两个)。小学教育及学前......

    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专题

    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秦跃虎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提要 《会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计划要点

    教学工作计划要点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方针,贯彻学院“充实内涵、提升层次、加快发展”的思路,继续推进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努力创建更多的......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初探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所有的高校都在研究的课题,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教学秘书这个岗位,教学秘书成为教学管理......

    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几点思路

    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几点思路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高云裳摘要: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招生门槛......